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3

发展心理学3

发展心理学3
发展心理学3

婴儿认知的发展(了解)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视觉: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过度,视敏度达20/200~20/400,并具备了原始的颜色视觉。

立体觉:婴儿至少在6个月以前已确实具有了立体觉。

颜色视觉:2~4个月婴儿的颜色知觉已发展得很好,4个月时其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听觉:5、6个月胎儿既已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Hz以下的声音。

听敏度:1个婴儿已能鉴别200Hz与500Hz纯音之间的差异,5~8个月婴儿在1000—3000Hz范围内能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是1%),在4000—8000Hz内的差别阈限与成人水平相同。

味觉: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15周时已初步成熟且能发挥作用,从4个月开始已能受到足够的味觉刺激,出生时味觉已发育得相当完好了,并在其防御反射机制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嗅觉:胎儿7、8个月时嗅觉感受器已相当成熟且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已能大致区分几种不同的气味。

触觉:胎儿在第49天时就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2个月时能对细而尖的刺激产生反应活动。

方位知觉: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

距离知觉:新生儿已能对逼近物体有某种初步反应,并具备原始的深度知觉。

形状知觉: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而且事实上可能比这还要早。

大小知觉:目前可以可定的结论是: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注意: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新生儿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记忆: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在妊娠末期。

学习:大量研究证明,人类胎儿在妊娠末期已可接受言语、乐音等外界刺激并获得经验,且该经验能保持到出生后并对其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

思维的发展:目前关于婴儿思维研究的最新成果有许多与皮亚杰的经典理论有出入。这些最新成果表明,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在婴儿早期就已产生并贯穿于整个婴儿期发展中。6个月时婴儿已能进行模仿,12个月以前已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并获得了“手段—目的的分析策略”。这表明婴儿的表征能力在很早的时候(至少在12个月以前)就已产生,推翻了皮亚杰的“表象是感知运动阶段的最终成就”的结论。

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方面。

言语知觉是指通过对言语的感知以获得信息的过程,是言语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婴儿最早获得的一种言语能力。

言语反馈也是言语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将言语表述后的反应信息返回到大脑中去,并对言语进行分析的过程。它使言语活动更加准确、清晰、可懂。

关于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理论假说有,强化说;转换生成说;模仿说;认知学说。

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钟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

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前言语阶段:在婴儿掌握言语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都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真实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划为前言语阶段。

婴儿的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妊娠中、后期(5~8个月);

2、新生儿期(0~1月)

3、发音游戏期(2~3、4个月);

4、语音休整期;

5、学话萌芽期。

婴儿的气质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的典型结合。

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流派繁多,有传统的四重类型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活动特性说;托马斯-切斯三类型说;布雷泽尔顿三类型说;卡跟两类型说等

传统的四重类型说:(理解)

多血质:感受性较弱,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很强。可塑性大,外倾,爱交际。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

胆汁质:感受性很弱,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刻板,外倾。情绪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很快,不灵活。

粘液质: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很弱,主动性很强。不灵活,内倾。情绪兴奋性弱,反应速度缓慢。

抑郁质: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刻板,内倾。兴奋性强,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分为三种强型,一种弱型。强型再分为平衡(两种)与不平衡性(一种),平衡性又分为灵活型与不灵活型: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性—粘液质;强而灵活性—多血质。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容易型:约占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往。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困难型:约占10%;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困难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迟缓型:约占15%;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系,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鲍尔比等将婴儿的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更为偏爱,对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不同。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依恋的类型。

艾斯奥斯等对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

安全性依恋,约占65%—70%: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回避型依恋,约占20%:缺乏依恋,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

发展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与概括 4.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5.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外部变化。 6.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是指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7.本我包括人的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特点:原始,本能,人格特点中最难接近,强有力的。 8.自我自我是意识结构成分,从本我中发展出来,支配行动,思考过去,计划未来,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属于人格的控制系统。 9.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包括良心与自我理想。也属于人格的控制系统。 10.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1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异。 12.胎儿从受孕到子宫前期娩出的小儿。 13.胚胎妊娠8周前娩出的胎体。 14.依恋是婴儿与主要依恋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5.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16.性别化 17.学习253 广义的学习是指在生活中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有系统的、有计划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8.游戏是一种象征性的最适合幼儿特点的、促进幼儿心理发展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19.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包括认识、情感与品行成分。 20.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的统一。 21自我评价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一种包含社会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与行为,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22.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将来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23.反抗心理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的心理特征。 24.精神障碍 25.焦虑 26.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痛苦或失望的情绪状态。 27.压抑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28.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29.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直觉和信念。 29.性别角色偏爱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30.性别化 31.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而引起的对学习的向往,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发展心理学1

第一章认识我们自己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演变历史,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研究方式及研究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ehology) 心理发展(mental development) 发展历史(development history) 研究原则(research principle) 每一天都有一些新的生灵降临到这个世界,看起来他们很像你我的样子,但要小一些。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他们有自己奇特的言语,会问很多问题。显然,他们是想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目标是要取代我们来管理地球。他们就是儿童。 一个孩子怎样成长为一个大人?不研究儿童就无法揭开这个谜。这是儿童研究最富有吸引力的一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原因: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与成人对世界的理解有着质的区别,想了解儿童的世界谈何容易,甚至可能同了解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星球的人一样复杂,这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来帮助我们。 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心理学,它以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成熟期间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其发生、发展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具体来说,它研究的时间界限是从受精卵到十七八岁。如果从发展的时期来看,这个时期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胎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小学生阶段)、青春期(初中生阶段)和青年初期(高中生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或分支。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最一般的心理规律,即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而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又转过来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3发展心理学知识3

运算阶段12岁式我中心性和可逆 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 及以后 抽象逻 辑推理 水平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 内容、进行假设-演 绎推理。 17、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新精神学派分析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宜乃至失调所致,故称心理社会危机 主要发展任务良好的人格特征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儿童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少年期形成角色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止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捻、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19·社会学习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20·婴儿的动作发展:a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b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c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d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和独立行走。 新生儿具有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 21·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的意义在于:a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b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c是各种条件反射的基础d是智力发展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 22·新生儿啼哭的功能是:传递需求信息的交流手段;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23·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是:a五指分化b手眼协调。 24·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a抓握动作是婴儿主动地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表现b为认识发展奠定基础c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25·婴儿独立行走的意义:a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b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c增加了与周围人接触机会。 26·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a由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b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c由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27·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a动作活动的机会b探究环境的愿望c生理机能的成熟 28·婴儿的主要学习能力包括:a模仿学习b条件反射学习方式c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29·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对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包括:a受刺激物外部特征制约b受知识经验支配c受言语调节和支配d容易注意新异刺激。 30·婴儿感知觉发展:a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头三年b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c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d对感知觉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的时期。 31·婴儿1岁以前的主要记忆:a情绪记忆b动作记忆。32·婴儿思维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a整合信息,进行分类编码的加工能力b具有尝试行为,运用策略的问题解决能力。 33·根据语言的结构和机能,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a语音的发展b语义的发展c语法的发展d语用的发展。34·婴儿发音的三个阶段:a简单发音阶段b多音节(连续音节)发音阶段c学话萌芽阶段。 35·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包括:a句子要简短b语速要减慢c话语多重复。 36·到3岁末,婴儿已经:a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b能够使用复句进行交流c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量。37·成人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必要规则和语用技巧:a言语交流的内容要贴近婴儿的已有知识和经验b采取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c运用互动方式和促进言语发展策略。38·(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其气质划分为:a情绪性b活动性c冲动性d社交性 39·托马斯等把婴儿气质划分为:a容易抚养型b抚养困难型c发动缓慢型。 40·抚养困难型的儿童表现:a难以适应环境b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c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41·婴儿兴趣三阶段:a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b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c新异性探索阶段。 42·婴儿的依恋类型时:a安全型依恋b焦虑型依恋c回避型依恋。 43·婴儿的啼哭:a不愉快的反应b自出生就有的c较早出现分化d具有适应价值。 44·婴儿啼哭的原因:a饥饿b瞌睡c无聊d身体不佳e心理不适。 45·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是:a反应性b情绪性c社会性刺激 46·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在于:a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b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c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跳动地d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载体。 47·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的游戏称为合作游戏。 48·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是:a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b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c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49·、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①视觉“复述”策略②复述策略③特征定位策略。 50·、幼儿思维的两大特点:a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b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51·幼儿推理能力发展特点:a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b转导推理。 52·幼儿想象发展特点:a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b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c富有创造想象潜能。 53·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a新颖性b神奇性c超越性54·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a可塑性和动态性b具有自我中心现象c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55·自我中心现象表现为: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56·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特点:不会、感知特征、知识经、概念。 57·幼儿口语能力发展的两大趋势(重点) a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b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58、语用技能包括:a沟通的手势b听的技能c说的技能。59·幼儿认同的对象: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富有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者;父母、老师等。 60·认同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a能够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b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动力c对儿童 性别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d对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61·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想联系的情绪体验 (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羞愧)发展。 62、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年龄,3~4岁,要求行为活 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识,反抗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 他养育者 63·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年龄范围6、7~12、13岁,小学 阶段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a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b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c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 经验为主d“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e学 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64、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a复诵策略b组织策略c 系统化策略d巧妙加工策略(联想、谐音、重组、拆分) 65、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a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 具体运算阶段,这期间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 逻辑思维b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c思维类 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 66、童年期思维形式的发展,表现为:a概括能力的发展 b推理能力的发展c词语概念的发展 a概括能力的发展:①直观形象水平(是事物的外表的直 观形象特征)②形象抽象水平(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 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③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以事物的本 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b词语概念的发展:a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b第二 类属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c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 义和本质定义 c推理能力的发展:a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b归纳推理能 力的发展c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d演绎推理能力发展: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 单推理;能够对语言描述的事实进行推理;自觉地用演绎 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67、幼儿认知具有自我中心特点,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 阶段。 68、新的思维结构形成:a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b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 推理)。 69、延迟满足:指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70·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皮亚杰)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 德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 71·童年期同伴交往的意义:a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 宿感的心理需求b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c 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72·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短期 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 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73·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阶段模式:父母控制、共同控制、 儿童控制。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11、12~15、16岁)为主。 74·、记忆的发展:a记忆广度达到一生顶峰 b对各种材料 的记忆成绩达到高值 75、少年期思维发展水平:形式运算阶段。特点a思维形 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b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76·少年期的个性社会性发展(重点) 77·少年期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a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b深 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c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d有很强的自尊心 78、少年期情绪变化的特点:a烦恼增多b孤独感、压抑 感增强 79、第二逆反期:少年期。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a为独 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b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足而 抗争 c观念上的碰撞。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具有迁移 性 80、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第一逆反期在2-4岁 期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 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共 同点: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 自主权;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逆反期的儿 童具有“长大感”,第二逆反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80·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可用:a独特自我b假想观众来 表征。 81·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包括:a心理上的成人感 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b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 盾c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d成就感与挫折感之 间的交替。 82·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表现:a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满 足感和成就感b不由自主地强迫性网络游戏c一旦停止网 络游戏会出现严重身心不良反应d陷入网络游戏的虚拟快 感与强化上网欲望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83·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a网络游戏的吸引力b 学习压力过大c自制力比较差d家庭环境不良。 84·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a抑郁等心理障碍b不良家 庭环境c学校的强大压力d无力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85·青年期的(年龄范围,17、18~35岁-成年初期)一般 特点:a生理和心理发育达到成熟的水平b进入成人社会、 承担社会义务c生活空间扩大d开始恋爱结婚。 86、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a二元论阶段b相对性 阶段c约定性阶段 87·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a个体成 熟因素b个体自我调节作用c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88·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因素:a思维 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b自我意识的成熟水平c社会性需要 和社会化的成熟水平。 89·青年解决同一感危机的方式:a同一性确立b同一性 延续c同一性封闭d同一性扩散。 90·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 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取向;阶段4:好公民 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 遍道德原则取向。 91、中年期(35~60岁)的人格特征:稳定性、成熟性(内 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90、中年期人格成熟性表现:a内省日趋明显b心理防御 机制日趋成熟c为人处事日渐圆通。 92·成人思维的特点:a思维的辩证性提高b实用性思维 c具有相对性和变通性 93·女性更年期的年龄大约在45-55岁。女性早于男性。 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满意的变化。中 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94·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a遵奉者水平b公平水平c 自主水平d整合水平(最高) 95·老年期(60岁以后)的认知变化:感知觉发生显著 的退行性变化 96、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①信息提取困难②编码储存 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③老年人较少主动的运用记忆 策略和方法④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97、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①不安全感②孤独感③适应 性差④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⑤回忆往事。 98·关于老年心理变化的观点:a老年丧失期观b毕生发 展观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1 1. 二因素理论 p10 2. 复演说 p18 - p19 + p187 3. 比率智商 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普莱尔 ” -《儿童心理》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 - P4 2. 什么是 “ 遗传与环境之争 ”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P9 -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 P12 -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 P15 -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 P16 - P17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 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 P44 -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P27 -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 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P44 -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P37 -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P41 - P43 1. 髓鞘化 P70 2. 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 3. 视崖实验 P88 4. 前语言思维 P92 02 年名 5. 依恋 P95 6. 陌生情景 P98 7. A 非 B 错误 P93 8. 抓握放射 P72 9. 双向性原则 P100 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P83 - 84 P85 举例 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 01 年论述 P96 - 98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02 年论述 pp 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 年简 78 4. 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 P100 5. 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P100 - P101 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 模仿性游戏 P108 3. 单词句 P110 4. 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 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 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P105 - P106 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P108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 3. 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 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 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01 简答 P112 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 - P123 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 1. 平行游戏 P133 2. 积极词汇 P139 3. 消极词汇 P139 4. 自我中心言语 P141 5. 内部言语 P140 01 、 02 名 6. LAD P146 7. 他律道德 02 年名词 P161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宁波大学考研真题839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2015年-2017年

宁波大学2015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A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科目: 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科目代码:839 适用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

宁波大学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A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科目: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科目代码:839适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精神分析学派 2、暗适应 3、知觉恒常性 4、心理理论 5、婴儿依恋 6、顺应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什么是概念形成,在概念形成中人们通常采用哪些策略? 2、简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结构理论。 3、简述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4、社会学习理论是如何看攻击行为的? 5、试述为什么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三、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综合运用各种动机理论,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试述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与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的异同。 3、父母教养方式包括哪几种类型,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为什么? 4、试依据幼儿(3~6岁,童年早期)的心理特点说明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以及这一原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宁波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A卷) (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 科目代码:839科目名称: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 2、内隐记忆 3、再造想象 4、视觉悬崖实验 5、最近发展区 6、生命全程发展观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简述心理学中双生子研究的推论逻辑。 4、幼儿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的橡皮泥球,当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认为这两团橡皮泥不一样大了。试以发展心理学原理分析解释这一现象。 5、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三、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玲玲正骑马在山间漫步,突然,她的马由于前方急速横过的一只兔子而跳了起来。请用五种情绪理论分析玲玲的可能反应。 2、弗洛伊德(1924)指出:“心理生活究竟是和意识有同等范围,还是超越意识局限之外,这样的争辩显然很费口舌。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接受潜意识的心理历程,表示朝向世界及科学领域的新展望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精神分析的目标和成就莫过于精神生活中潜意识的发现。”请根据上述资料,结合人格心理的内容,阐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思想。 3、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并结合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实践进行论述。 4、皮亚杰说“青年期的情感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冲动,虽然往往为人们所描述,但是他们总是没有理解到这些冲动是由思维形式的变化所决定的”。试述前青年期(11、12岁~14、15岁,也叫少年期)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对心理发展,特别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