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1. 川芎的功效及主治 1、活血行气:①用于心绞痛,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压痛频繁发作者,可与红花、丹参、降香、赤芍同用,冠心2 号方。②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疾病,如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者,为血热,可与生地、、当归等同用; 月经后期,1~2 个月1 次,经行时腰腹痛、白带多色白,与当归、炮姜、杜仲、肉桂等同用。③用于痛经,若经前腰腹痛甚、痛后1 天见经,与当归、桃仁、红花同用;若是闭经不行、身无不适者,可与当归、桃仁、干姜、肉桂同用; 若为产后腹痛,与当归、炮姜等同用。④用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可与栀子、桃仁、红花同用。 2、祛风止痛:①用于,属于风寒者,可与荆芥、防风、白芷同用; 属于风热 者,可与菊花、同用。②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羌活、、防风等同用。 3、行气开郁:①用于胆囊炎之上腹胁肋胀痛,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② 用于胃炎之上、吐酸烧心等证,可与、木香等同用。 2. 熟地,又名为或者伏地,也叫酒壶花、山烟等,处方名为熟地黄、熟地和大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的,是一种上好的中药材。熟地黄的功效: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熟地黄的作用: 1、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纲目》? 2、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故能补肾中无气。(李杲)? 3、熟地黄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熟地黄为滋阴主药,常与山萸肉、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4、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张元素)? 5、熟地黄治骨蒸体热夯倦:熟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未,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地黄散)? 6、熟地黄治肝木乘胃,胃脘当心而痛,及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柳洲医话》一贯煎) 熟地黄的禁忌: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熟地黄 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可用于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docx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就合成药而言,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 生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对药物的 作用,都会产生显著影响。中药亦如此。 (1)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 中药作用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 中药材绝大多数是中国自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口的。在品种上,历代本草 著作中屡有增加。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故现在对其进行认 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目前全国用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 20 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一中药大青叶,各地用的药材又有 不同,有蓼科蓼兰、十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大青等,药用部 分也有用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而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自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中药之中大部分为植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药用植物生 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 而实非”。都很强调产地。产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 而使药理作用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 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又如人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 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方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而有不同。中国幅员辽阔,从寒带至亚热带,气候差异很大,故采药时间按照当地习惯因地制宜, 但要选择药用植物有交效万分含量时采收。有效成分的含量随不同生长季节及不同 入药部位而异,如人参中皂甙以八月后含量,麻黄中生物碱秋季含量,槐花在花 蕾时芦丁含量,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应

中药抗菌作用辨析

中 药 抗 菌 作 用 辨 析 吴立夫 (贵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动物医学系,贵州贵阳550025) 在药物的抗感染机理中,抗菌作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基于清热类中药良好的抗感染作用,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此类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70年代时,这一研究达到了高潮。通常认为清热药中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尤以清热解毒和清热燥湿药较为突出[1]。此外,非清热类中药的抗菌作用也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中药抑菌试验方法上存在的差异以及迄今为止尚未有判断中药抗菌作用的统一标准等原因,人们对中药抗菌作用的认识还很不一致并存在明显的误区。一些作者往往用“有抗菌作用”、“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等含混的提法表述中药的抗菌作用,甚至认为“清热解毒药临床上可作为中药中的抗生素看待”[1]。中药究竟有多强的抗菌作用?这种抗菌作用在其对感染性疾病的疗效中到底占据什么地位?这些都是中药药理学必须明确解答的问题。为此,本文试图根据文献报道和作者自身的试验结果就上述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以和同道商榷。 1 中药究意有多强的抗菌作用? 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多围绕清热药进行,人医方面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上海第一医学院王荣福等研究了四季青、穿心莲、鱼腥草和新桉叶等4种中药针剂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发现这些中药针剂对上述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n i m al Inh ib ito ry Concen trati on,M I C)分别为1 4~1 32、1 2~1 8、1 2~1 8和1 2~1 8,四季青煎剂比针剂抑菌作用稍强,但也仅为1 26~1 211[2]。以下二则报道部分地印证了上述试验的结果:采用穿心莲煎剂进行的抑菌试验表明,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的抑菌浓度分别高达5%、20%和40%[3];侯远生等抽取8家制药厂的鱼腥草注射液样品,运用管蝶法和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其抑菌作用,结果8样品原液对大肠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枯草杆菌均无抑菌圈,将这些样品稀释成1 4浓度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即可生长[4]。有关蒲公英抑菌试验的结果也基本一致。孙淑卿等采用纸片扩散法观察了蒲公英对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发现25%、50%和100%的蒲公英煎剂对它们均无抑菌圈[5]。刘锡光等报道蒲公英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 I C仅为1∶2[6]。地锦草也是清热解毒药,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 I C仅为1 16,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均无抑制作用[7]。板蓝根和大青叶煎剂杀灭钩端螺旋体的最低浓度仅为1∶100[3]。知母、栀子的抗菌作用也极其微弱,用平板挖沟法测得知母煎剂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浓度高达1∶1,用试管法测得栀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的M I C也分别为1∶8和1∶2[8]。 有关黄连、黄柏、秦皮等清热燥湿药的抑菌作用也有不少报道。黄连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 I C 为1∶128[6],对福氏痢疾杆菌、斯密兹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和宋内氏痢疾杆菌的M I C为1∶50~100,对肠炎杆菌、鼠伤寒杆菌的M I C则高达1∶5[7]。用连续稀释法测得黄柏水煎液对志贺氏痢疾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的杀菌浓度分别为10%和25%[7]。用含药平板法测得秦皮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的抑菌浓度为1∶50,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浓度为1∶20[1]。 单味清热药的抑菌作用如此,复方清热药的作用又如何呢?四川医学院林志靖等测定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的黄连、黄柏、大黄等7种中药组成的各种复方的抑菌作用。由这些药物组成的11种二味药复方抑菌作用较单方增强二倍的有5方,增强四倍的有1方,5种三味药复方抑菌作用增强二倍的有1方,10种四味药复方抑菌作用增强二倍的有4方,3种五味药复方抑菌作用增强二倍的有2方,1种六味药复方抑菌作用未见增强[7]。由此可见,中药复方抑菌作用即使较单方有所增强,其增强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邢富强等观察了银翘解毒口服液对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其对两种细菌的M I C仅分别为1∶87和1∶238[9]。赵文忠等研究了由半枝莲、虎杖、败酱草和蒲公英制成的热炎宁冲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其对上述细菌的M I C分别为1∶80~1∶320、1∶20、1∶20~1∶80和1∶5~1∶10[10]。 95 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第38卷)第4期 学术讨论

有抑菌、杀菌作用的中草药

有抑菌、杀菌作用的中草药 有抑菌、杀菌作用的中草药 ?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都证明有很多中草药有抑菌、杀菌作用,如黄连、黄柏、黄芩、连翘、金银花等,其不仅对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而且对某些抗生素耐药菌株也有抗菌效果 五种天然消炎中草药 1、呼吸道感染:用金银花、连翘、鱼腥草 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常会造成呼吸道感染,引起感冒甚至肺炎。现代药理学发现,金银花等对上述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金银花能宣散风热,连翘能散结、消肿,鱼腥草可清热解毒。患者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吐黄痰等症状时,一般可以选择含有金银花的药物,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成药如银翘片、双黄连口服液等。 但要注意的是,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吐稀白痰等症状时不宜用。 2、肠道感染:用黄连、黄柏、白头翁 细菌性腹泻,可以用黄连、黄柏、白头翁等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药物。现代研究发现,黄连等对引起腹泻的上述细

菌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出现粪便恶臭、便黄而黏、腹痛等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白头翁汤,它由黄连、白头翁、黄柏组成。也可以使用黄连素片等含有黄连的中成药。 但需提醒的是,引起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患者应在明确是上述细菌引起的腹泻时才可使用。并且,如果同时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应马上就医。 3、尿路感染:用海金沙、车前子 尿路感染在细菌感染中较常见。海金沙、车前子等能利水通淋、清热解毒,对肠杆菌等引起的尿路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服用车前子、海金沙等组成的中药汤剂鱼败银海汤,或尿感宁冲剂、三金片等中成药,可治疗急慢性尿路感染所致的小便频急、灼热刺痛、尿黄、下腹胀痛等。但是,孕妇不宜服用。 4、皮肤感染:用马齿苋、蒲公英 马齿苋、蒲公英等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皮肤感染如毛囊炎、脓疱疮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复方马齿苋洗方,它由马齿苋、蒲公英、如意草、白矾等组成。但脾胃虚弱、大便泄泻者及孕妇不宜用。

《中药药理学》 作业答案

《中药药理学》第1次作业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1分]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3.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 [1分]E.具有抗感染作用 4. 相畏配伍的目的是 [1分]A.减少毒性 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 [1分]B.体温降低 6.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B.有机酸 7. 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 [1分]D.日照 8.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 [1分]B.相须 9. 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1分]C.麻黄 10.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 [1分]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11. 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1分]A.相反 1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1分]E.机体病理状况 13.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14.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蛋白质 15.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 [1分]E.附子

16.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 [1分]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17.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1分]E.枳实 18. 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A.挥发油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 [1分] D.麝香、麻黄 2.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 [1分] A.黄芩、栀子 3. 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 [1分] D.延胡索 4. 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 [1分] B.乌头 5. 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D.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 6. 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C.中枢抑制性递质5-HT含量增加 7. 附子经炮制后 [1分] B.毒性降低 8. 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 [1分] C.便于贮存 9. 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 [1分] B.相须、相使 10. 减低或消除毒性的配伍方法为 [1分] C.相畏、相杀 11. 温热药对寒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C.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12. 寒凉药对热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B.基础体温降低,痛阈升高 13. 抑制机体基础代谢的药物是 [1分] B.大黄、黄连

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第39卷第3期2005年3月 上海中医药杂志   SHANGHA I JOURNAL OF TRAD I TI O NAL CH I N ESE MED I C I N E Vol .39No .3 Mar .,2005 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Progress on An ti funga l Acti v ity of Ch i n ese Trad iti ona lM ed i c i n e 江西中医学院J 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 (江西 南昌 330066)  方建茹F ANG J ian 2ru 龙 凯LONG Kai 谢小梅 3 X I E Xiao 2mei 摘要:概括阐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抗真菌中药的研究进展,归纳出中药可通过对真菌细胞结构、功能及大分子生成等多方面、多途径的影响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并对中药抗真菌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药;抗真菌;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34(2005)03-0060-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资金资助项目(NO.30160099)。[作者简介]方建茹(1974-),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中药与微生物。(3通讯作者) 人类发现真菌已有几千年,对其中部分作为病原菌的认识虽早于细菌、病毒,但研究还很不够。近20年来,随着癌症放、化疗和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 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 [1] 。而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从高效低毒、 抗菌谱和耐药性方面评价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真菌新药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笔者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单味中药的抗真菌作用 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王理达等 [2] 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 MTT 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 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宫毓静等 [3] 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 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纪丽莲[4] 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 王昊、付爱华 [5~6] 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 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尹秀芝[7] 报道苍术浸 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屠鹏 飞 [8] 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 I C 在18.8~750 μg/m 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刘小琴等[9]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侯幼红等 [10] 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 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 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 何进 [11] 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 I C 为 6.25~50μg/m l ),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 的迟缓期。付爱华等[12~14] 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 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杜青云 [15] 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 有效率达87.5%。夏忠弟、方芳等[16~17] 采用同位 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 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二、中药活性成分的抗真菌作用 1.萜类 近年来对具抗真菌活性的萜类化合物研究较多。萜类物质在中药中含量丰富,可与真菌细胞的不同部位作用呈现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江涛等 [18] 应用试管内药基法证实β2松油烯、姜黄醇等 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优良的抗真菌作用(M I C 10~01009μg/m l ),经药物处理的真菌细胞膜、细胞器等 结构发生改变。张文平等[19] 采用同位素掺入技术 证明柠檬醛、肉桂醛可抑制曲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 的合成。罗曼 [20~22]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结合显微

中药的抑菌作用及其抗菌谱

中药的抑菌作用及其抗菌谱 2005版中国药典中规定微生物限度检查和无菌检查需要做验证,对于绝大部分化学类药物来说,它们抑菌性的有无及抗菌谱比较容易判断;然而,对于中药制剂来说,却无法准确判断,给验证和检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本人查阅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及部分其他文献资料,把有抑菌作用的中药及其抗菌谱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敬请各位同仁多加指正,补充,谢谢! 艾叶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真菌有轻度抑制作用 白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伤寒 及副伤寒杆菌、白色念珠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白果白果酸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体外对多种细菌及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白蔹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5%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亦有抑制作用。 萆薢抗真菌 荜茇对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萹蓄对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以及须疮癣菌、羊毛状小芽胞菌、皮肤霉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柴胡煎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蟾皮蟾蜍总甙注射液对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四联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 制作用;蟾酥还有镇痛作用 葱白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大蓟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大蒜挥发油、浸出液及大蒜素对多种致病细菌、真菌、阿米巴原虫及阴道滴 虫等具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 地榆体外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以及某些致病真菌均有作用

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

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 20090109310065 郑婷婷 1.黄连:有消热解毒、抗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流感病毒等) 作用。对皮肤真菌、螺旋体及某些原虫也有抑制作用。可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仔猪白痢、消化不良、腹泻等。常与黄柏、黄芩配合内服。煎剂获散剂,内服,牛、马20.0~30.0g,猪、羊5~10g,家禽0.3~0.6g,兔0.4~0.7g。2ml的硫酸黄连素针含20mg黄连,相当于生药50mg。肌肉注射,牛、马0.15~0.40g,猪、羊0.05~0.10g。 2.板蓝根: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流感 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治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家畜流感、脑炎及其他全身感染。煎剂或散剂,内服,牛、马30~90g,猪、羊15~30g,家禽1~2g。2ml 板蓝根针剂相当于生药1g。肌肉注射,牛、马30~40ml,猪、羊4~6ml。2ml大青叶针剂相当于生药2g,肌肉注射,牛、马30~40ml,猪、羊4~6ml。 3.大蒜:有清热解毒、温肾健脾和杀虫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的 大部均有抑杀作用,对真菌和某些原虫也有效。可治肠炎、下痢、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及食欲下降、瘤胃臌气等。大蒜泥,内服,牛、马50~100g,猪、羊10~20g,家禽2~4g,兔3~5g。大蒜酊(40%),内服,牛、马50~100ml,猪、羊20~20ml,家禽2~4ml,兔5~10ml。注意要临用时加水稀释。 4.金银花:有清热解表、解毒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效,对流感病毒也有抑 制作用。用于家禽流感、呼吸道及外伤感染,常与板蓝根、黄芩配伍。煎剂或散剂,内服,牛、马15~60g,猪、羊10~15g,家禽0.5g。其藤量则加倍。针剂1ml相当于生药1g。肌肉注射,猪10~30ml。 5.穿心莲: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菌抗病毒功效。用于家禽肠道细菌感染 (肠炎、急性菌痢、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鸡白痢等)及呼吸道、泌尿道和其他细菌及病毒感染,感染创亦可用。煎剂或散剂,内服,牛、马60~120g,猪、羊30~60g,家禽1~2g,兔2~3g。片剂,相当于生药1g/片,内服量同上。1ml 针剂相当于生药1g。肌肉注射,牛、马40~60ml,猪、羊10~20ml。外用可将干粉调匀敷于患部或鲜叶捣烂后外敷。 6.连翘: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抗菌之痛作用。对多数细菌及流感病毒、钩 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可治呼吸道及癀肿,常与金银花合用治感冒,煎剂或散剂,内服,牛、马25~60g,猪、羊10~15g。 7.黄花地丁: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凉血利尿、抗菌等功效。可治疗乳腺 炎、肝炎、尿路感染和疮疖等,也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煎剂或散剂,内服,牛、马25~60g,猪、羊6~12g,家禽1.5~3.0g。鲜蒲公英,捣烂、外敷。 8.马齿苋:具有杀虫解毒、消热散血和抑菌作用。其乙醇液能抑制多种肠道杆

常见中药大全_中药名称及作用41325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

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 265 郑婷婷 1.黄连:有消热解毒、抗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流感病毒等)作用。对皮肤真菌、螺旋体及某些原虫也有抑制作用。可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仔猪白痢、消化不良、腹泻等。常与黄柏、黄芩配合内服。煎剂获散剂,内服,牛、马20.0~30.0g,猪、羊5~10g,家禽0.3~0.6g,兔0.4~0.7g。2ml的硫酸黄连素针含20mg黄连,相当于生药50mg。肌肉注射,牛、马0.15~0.40g,猪、羊0.05~0.10g。 2.板蓝根: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治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家畜流感、脑炎及其他全身感染。煎剂或散剂,内服,牛、马30~90g,猪、羊15~30g,家禽1~2g。2ml板蓝根针剂相当于生药1g。肌肉注射,牛、马30~40ml,猪、羊4~6ml。2ml大青叶针剂相当于生药2g,肌肉注射,牛、马30~40ml,猪、羊4~6ml。 3.大蒜:有清热解毒、温肾健脾和杀虫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的大部均有抑杀作用,对真菌和某些原虫也有效。可治肠炎、下痢、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及食欲下降、瘤胃臌气等。大蒜泥,内服,牛、马50~100g,猪、羊10~20g,家禽2~4g,兔3~5g。大蒜酊(40%),内服,牛、马50~100ml,猪、羊20~20ml,家禽2~4ml,兔5~10ml。注意要临用时加水稀释。 4.金银花:有清热解表、解毒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效,对流感病

毒也有抑制作用。用于家禽流感、呼吸道及外伤感染,常与板蓝根、黄芩配伍。煎剂或散剂,内服,牛、马15~60g,猪、羊10~15g,家禽0.5g。其藤量则加倍。针剂1ml相当于生药1g。肌肉注射,猪10~30ml。 5.穿心莲: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菌抗病毒功效。用于家禽肠道细菌感染(肠炎、急性菌痢、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鸡白痢等)及呼吸道、泌尿道和其他细菌及病毒感染,感染创亦可用。煎剂或散剂,内服,牛、马60~120g,猪、羊30~60g,家禽1~2g,兔2~3g。片剂,相当于生药1g/片,内服量同上。1ml针剂相当于生药1g。肌肉注射,牛、马40~60ml,猪、羊10~20ml。外用可将干粉调匀敷于患部或鲜叶捣烂后外敷。 6.连翘: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抗菌之痛作用。对多数细菌及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可治呼吸道及癀肿,常与金银花合用治感冒,煎剂或散剂,内服,牛、马25~60g,猪、羊10~15g。 7.黄花地丁: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凉血利尿、抗菌等功效。可治疗乳腺炎、肝炎、尿路感染和疮疖等,也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煎剂或散剂,内服,牛、马25~60g,猪、羊6~12g,家禽1.5~3.0g。鲜蒲公英,捣烂、外敷。 8.马齿苋:具有杀虫解毒、消热散血和抑菌作用。其乙醇液能抑制多种肠道杆菌,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尚有利尿、止血、增强子宫收缩和唱蠕动等。可治疗肠炎下痢、仔猪白痢等消化道感染。捣汁外用和治疮癀、肿毒、湿疹等。肌注可作子宫止血药用。煎剂或散剂,

中药防风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防风的功效和作用 防风的功效和作用 1.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脊痛项强,四肢挛急等症。防风有祛风湿,通经络,强筋骨的功效,这经常和羌活,独活,当归,薏苡仁,威灵仙,伸筋草,鸡血藤等配合应用。配伍羌活,细辛,山苍术等,治疗外感兼风湿侵袭肌表,头疼如裹,肢节重痛。 2.用于治疗肝风内动,风痰上扰,破伤风等导致的咬牙,吊眼,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防风还有显著的祛风解痉作用,这个时候要和全蝎同用,防风能增强全蝎祛风止痉的功效。还可以随证配用钩藤,蜈蚣,姜虫等。配伍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治疗风毒侵犯经络,引动内风,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 3.用于治疗肝郁伤脾而造成腹泻、腹痛。防风能人肝经气分,经常配合白术,白芍等同用,比如痛泻要方(防风,白术,白芍,橘皮),就是治疗此类病患经常使用的方剂。用于治疗慢性肠炎,经常和白芍,补骨脂,五味子,乌梅等配伍。可配伍荆芥,大黄,连翘等,治疗风热壅盛,表里俱实,发热恶寒,二便不通。 4.用于治疗肠风便血。反复发作,长时间不愈的大便下血,前人经验认为是大肠有风邪,可以在对症药方中,加入防风,每收较好的作用。经常配合地榆炭,槐角炭,炒槐花等同用。防风和附子同用,可减小附子的毒性;防风和黄芪同用,能够增强黄芪

的功效。 5.用于治疗皮肤病。防风通圣散加减可以治顽固性湿疹,带状疱疹,扁平疣等。配伍荆芥,当归,苦参等,治疗风疹或者皮疹瘙痒。 6.用于治疗急性卡他性结膜炎,防风通圣散加减用水煎服。 防风的不良反应: 服用防风引起中毒的情况末见报道。用量过大,可剖起出汗太多,口渴等伤津耗气的现象。过敏反应报道,属极个别现象。可于服药后1h出现腹部不适感,呕吐恶心,出冷汗,皮肤瘙痒等情况。 防风的治病验方 1.用于外感风寒或者风热表证。如果治风寒感冒的头身疼痛,可配荆芥,紫苏,白芷;如果配伍用荆芥,薄荷,连翘,桔梗,可以治风热感冒之目赤咽痛。 2.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挛急,酒当归,姜黄,白芍,炙黄芪,羌活,防风各9克,炙甘草3克,生姜5片,用水煎服。 3.荨麻疹:当归10g,防风9g,荆芥6g,蝉蜕3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或者每隔一天一剂。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二(答案)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二)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的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药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2.清热药 :以清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3.长期毒性 : 4.中药配伍: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5.祛风湿药: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并能解除疼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二、填空题 1.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___糖类______、_蛋白质________、氨基酸_________、苷类_________等营养成分为主。 2.解表药的发汗作用机制包括和 。 3.黄芩抑菌的主要成分是____黄芩素_______________和__黄芩苷________。4.秦艽、雷公藤及其有效成分的抗炎作用与__兴奋_____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关。 5.化湿药具有驱风健胃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是__芳香性挥发油__________。6.与猪苓利水渗湿相关的药理作用为__________利尿______、________保肝______、______抗肿瘤_______等。 7.附子、肉桂、干姜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____兴奋______作用,能_促进肾上腺_______皮质激素合成。 8.大多数理气药的解痉作用与阻断____M胆碱受体_____及__直接抑制 _______肠肌有关,有些药物与兴奋___a受体______有关。 9.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与_镇痛镇静催眠_______、_____抗心肌缺血___、_抑制胃酸分泌________和_抗溃疡________等相关。 10.远志镇咳成分是____ TMCA_____,祛痰成分是__皂苷_______。

抗菌中药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抗菌中药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孙 健,吴国娟 (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系,北京昌平102206) 中图分类号:S8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6005(2007)02-0042-02 中药在防治疾病上作用,是以调动机体一切有利因素,调动机体的反应性、提高免疫功能和防御功能而法除病邪,康复机体[1]。抗菌中药作用机理也是如此,少数是其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菌体,大多数抗菌机理是激发调动动物机体内在的抗菌积极因素,以及降低细菌毒力和减轻细菌对组织细胞的破坏作用等途径起到抗菌作用。 1 对病原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1.1 直接抑制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许多抗菌天然物中草药是直接作用于细菌的结构和代谢而达到抗菌。如黄连的有效成分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机理为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的各个环节,包括细菌的呼吸、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以及蛋白质及核酸合成的抑制;小檗碱抑制福氏痢疾杆菌的抗菌机制为抑制痢疾杆菌的呼吸,特别是抑制天冬氨酸和琥珀酸钠的氧化过程。大蒜的抗菌作用机制为大蒜辣素分子中的氧原子与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半胱氨酸分子中的巯基结合,使后者变为非活性物质,干扰了细菌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2]。此外在对一些中药的研究中发现,清热解毒药、补虚药、理血药、泻下药等类中的大部分药物均对畜禽的一些病原体有直接抑制和杀灭作用,如板蓝根、野菊花、连翘、藿香、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黄芪、党参、白芍、大黄等。 1.2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 生物体中的网状内皮系统具有吞噬、排除老化细胞和异物及病原体的作用。从三七根中分离出的多糖可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并增加小鼠、绵羊红细胞抗体的生成[3]。田庚元等(1995)报道,从防风中分离出的酸性多糖,以50m g/kg剂量给药,可显著的激活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1.3 对自然杀伤细胞(NKC)的促进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是机体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的一种,能在体内外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起到免疫监视和抗感染作用。余上才等(1995)报道,牛膝多糖50、100mg/kg,每天1次,共用5天,可显著增强NK 细胞的活性,可对抗环磷酰胺对NK细胞的抑制作用[4]。张崇泉等(1990)报道,绞股蓝总甙400mg/kg 给小鼠灌胃10天,能显著提高因环磷酰胺引起的脾NKC活性低下。此外,生地、熟地、山药、补骨脂、仙灵脾均能使老龄机体NKC活性明显升高[5]。 收稿日期:2004-11-21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53025) 作者简介:孙健(198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与兽药残留。E-mail:su nj1030@https://www.doczj.com/doc/f31173360.html, 通讯作者:吴国娟1.4 激活补体系统 补体是体液中正常存在的一类具有酶原活性的蛋白质,被激活后可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发挥溶菌、杀菌、灭活病毒、溶解靶细胞等作用[6]。研究发现许多中药的多糖均有激活补体作用。徐红薇等(1992)报道,黄芪水煎剂能促进氢化可的松所致的小鼠免疫复合物溶解,并使降低的总补体水平回升[4]。谭官屏指出雷公藤茎、叶、花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总补体含量[7]。此外,从当归、艾叶、薏苡仁、柴胡、紫草中提取的多糖都与补体系统的激活关系重大[3]。 1.5 提高血清溶菌酶的活力 溶菌酶是一种低分子量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及泪液、唾液、乳汁、肠液和鼻涕等分泌物中。它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切断连接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的聚糖链,使细胞壁丧失其韧性,使细菌发生低渗性裂解,从而杀伤细菌,革兰氏阴性菌因肽聚糖外面有脂蛋白、脂多糖等包围一般不受溶菌酶的影响[6]。能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的中药有枸杞子、黄芪等[1]。 1.6 增加血清备解素的含量 备解素是血清中一种高分子蛋白成分,参与补体结合反应,可在补体的协同下杀灭细菌和病毒[1]。能增加血清备解素含量的中药有鱼腥草等[1]。 2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2.1 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 机体的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法氏囊等中枢免疫器官和脾脏、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许多中药均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免疫活性物质,能促进正常和免疫低下的免疫器官的发育,激活免疫器官的免疫功能。方德新等(1987)报道,北沙参多糖给小鼠腹腔注射32m g/kg,用药7天,可使小鼠胸腺重量明显增加,对脾重量亦有增加趋向[4]。骆和生(1986)报道,牡丹皮中的成分丹皮酚25m g/kg小鼠腹腔注射,连用6天能明显增加脾重,且能对抗可的松、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所致的脾重减轻[4]。此外,麦冬、黄芪、当归、五味子、何首乌、肉苁蓉、淫羊藿、肉桂、青蒿、刺五加等均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 2.2 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是T细胞介导的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可以抵抗细胞内微生物如病毒和宿主细胞内增生的细菌感染。可促进在细胞内将微生物破坏或溶解的感染细胞。丁雁等报道,淫羊藿多糖可促进小鼠胸腺成熟细胞的释放,并直接增强了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5]。王超英研究指出,黄芪、党参、白术、淫羊藿、女贞子、猪苓等对鸡淋巴细胞花环(ERFC)形成率、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有促进作用[7]。此外,柴胡、黄连、黄芩、金银花、蒲公英、黄芪、夏枯草、当归、薏苡仁等均可增强 42中国兽医杂志2007年(第43卷)第2期 Ch ines 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 edicine

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xx 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 清热解毒。 【传统应用】 主治热病温病发热,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血热吐衄,以及疮疡疖肿,胎动不安等。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 ① xxxx(《伤寒论》):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下利;②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治疗湿温身热;③ 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 黄芩、连翘、大黄、山栀、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甘草,治疗肺热咳嗽。 黄芩古代常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发热,痢疾,及肺、肝胆、胃肠之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黄芩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许多清热解毒名方中都有使用。 【主要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xx 素等成分。 1.黄酮类: 黄芩含黄酮类成分,计有40 种黄酮。主要有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尚有汉

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白杨素、千层纸素 A、千层纸素A 一7—0 —葡萄糖醛酸苷、二氢黄芩苷、5, 8 一二羟基6, 7-二甲氧基黄酮等。 2.其他: xx还含怜谷甾醇、苯甲酸、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一)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保护骨质 黄芩苷、黄芩素对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球蛋白变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青霉胺相似;对关节炎继发性骨损害有保护作用,能抑制骨质的退化和破坏。 黄芩对各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l 型变态反应作用最强,能抑制肥大细胞酶激活系统对过敏介质SRS-A和组胺的释放,抑制了过敏反应。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素、黄芩苷和其他黄酮类成分。因而黄芩对动物过敏性哮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缓解作用,并且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 (二)解热、解毒和抗病原体 本品对实验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 黄芩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无明显的抗菌作用,或者是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本品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三)利胆、保肝和降脂 本品可促进家兔胆汁分泌,使血中高胆红素含量降低。有显著的保肝作 用。黄芩黄酮能使动物血清中升高的转氨酶ALT AST显著下降。 黄芩新素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肝内甘油三酯,并能抑制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作者:刘华钢,申庆荣,刘丽敏 【摘要】通过查阅5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抗菌研究的文献,对抗菌中药实验方法、抑菌成分、联合抑菌作用和抗耐药菌感染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为抗菌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药;抗菌;逆转耐药 Abstract:This study consulted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antibacteria effec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omplemanted and summarized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including experimental methods,antibacterial composition,joint bacteriostasis and

anti-drug-resistant provides a basis and new ideas for the antibacterial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bacterial; Reversal of drug resistance 近年来于人们滥用抗生素从而使很多细菌产生了耐药性。于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抗菌中药引起众人的关注,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我们将从抗菌中药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的抑菌成分、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和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这4个方面进行总结。 1 抗菌实验方法研究 体外抗菌实验 常用的实验方法早在2O世纪5O 年代我国医药工作者即开始了中药抑菌作用与抑菌成分研究,并发现许多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常规的药敏实验方法:有①纸片琼脂扩散法;②试管稀释法; ③平板稀释法;④打洞法;⑤挖沟法;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解表药 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巅顶头痛。 藁本:同上。 防风:祛风解表,皮肤瘙痒,祛风湿,止全身之痛。 荆芥:祛风解表,皮肤瘙痒,透疹,炒碳止血。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止咳,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心,脾,肾)。 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发汗解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热服;水肿,量大,冷服。)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细辛:发散风寒(较强),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窍。 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理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小儿肝风内动。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平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慢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柴胡: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 升麻: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表证风发热,项背强痛,透疹,生津止渴,健脾止泻。 淡豆豉:疏散表邪风寒风热皆可,常做辅助药。 清热药 石膏:肺热咳喘,胃火上炎,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滋肺阴而除燥热,胃热口渴,滋肾阴。 芦根:泻胃热生津止渴止呕,清肺热祛痰排脓,湿热淋证水肿。 天花粉:胃热口渴,肺热燥咳。 淡竹叶:清热除烦,清心火,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夏枯草:泻肝火,消肿散结。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肺热,安胎。 黄连:清心肝胃之热,燥脾胃大肠湿热。 黄柏:清肝胆大肠膀胱及下焦湿热,泻火解毒,入肾经退虚热。 穿心莲:清下焦湿热,擅清肺胃之热,泻火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利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