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1.1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呢?

1.2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1.3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4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1.5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教学中,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李店镇初级中学周振华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也曾经多次反思。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开始我是这样认为的。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问题出在这里,所以,后来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始我以为这样做就会根本性解决上述问题,可是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我更加困惑不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但是现在我觉得不仅仅是这个原因,特别是这次参加了广水市教研室组织的国培省特级教师巡回讲课活动,让我深受启发,茅塞顿开,出现上述困惑更主要是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存在较大问题。 这次听了两位省特级教师和两位随州市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和专家的报告后,了解新的课改理念之一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合作模式。他们的课堂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仅用过去的那种以老师为中心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通过题海苦战掌握点死知识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教师如果还在凭着老经验跟着感觉走,这不仅教不好学生,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得研读教材和新课标,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作如下转变。 一、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产生学习需要。 知识的产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知识的建立,也应以生活为依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讲授为主传授知识的。所以,在学习新知之前,要为学生做铺垫复习,这是完成学习目标的保证,明显地以“教”知识为目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把这一环节变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必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甚至会产生探究过程中的意志力,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 如教学片段: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老师用圆形的物体也得到了一个圆片,别看这小小的圆片,里面的知识可真不少,你们想学吗?(老师这么一问,学生情绪高涨。)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圆的知识?(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了探究目标。)生1:我想用折一折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 生2:我想采用量一量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 生3:我想采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 生4:我想采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老师抓住时机,适时鼓励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 师:“你们可真会想办法,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互相交流,看谁得到的圆的知识最多。” 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学生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产生自信。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运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生活实践中“需要”的学习,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自主探究,激发智慧火花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口算训练里,我出了“230+450”一题后,很多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有的说“230+400=630,630+50=680”有的说:“200+400=600,30+50=80, 80+600=680”,还有的说:“200+450=650,650+30=68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发言,还有的学生问我:“老师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总结了十余种算法。课后教师又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把你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如果有兴趣,放学后就可以到集贸市场去练习……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的发展。 三、实践操作,享受学习乐趣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

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误区

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2-04-26T14:30:15.54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王俊 [导读] 就是这样的平凡举动,并非惊天动地,但能使“浪子”回头。 贵州省仁怀市第二中学王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许多具有教学特色的优质课堂教学,然而实践证明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其根源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这些误区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课堂上一味追求情景新颖、热闹、忽视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和学习。 一是教师为了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出发,一味追求情景化,堂堂必有情景,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明白究竟学了些什么知识,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上连听课老师都没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二是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教学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一堂课下来,学生回答整齐,但教师提问大部分是以记忆为主,像“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而学生不加以思考脱口而出的问题居多。这种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三是盲目遵循新课程的教学思路:自主、合作、探究。有的老师认为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就不是一堂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因此不需要合作的要合作,不需要探究的要探究。但这只是盲目地迎合一种时髦,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二、重解题一招一式,轻解题思维暴露。 在中学数学中,围绕数学基础知识及思想方法的系统,为达到深入理解、巩固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为培养、发展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巩固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良好的解题思想的形成而设置了计算、求解、证明或研究的数学习题。数学习题是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和未知中寻找解题途径。教师对数学解题是非常重视的,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解题教学中方法是否得当所产生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 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着眼于“学会”达到“会学”,因为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方法和能力是教不会的,只有学才能会,才能提高。因此,要积极发挥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和谐,以教的转化,促学的发展。然而,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对“教研活动”虽然很重视,但活动的侧重点都放在教师本身的教,即研究教师的教法较多,而较少探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它,如对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怎样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最大效益等问题研究较少。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莫名其妙,可谓教师教的积极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未得到充分调动。 四、忽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不会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上的第一个误区。 一是忽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二是忽视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课上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定理的讨论尚未展开,就急忙转入解题教学。只要求学生记住定理,会用公式就行。这样的教不能很好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如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对推导公式的配方法没有认真分析,导致学生必须死记硬背公式,这为二次函数的学习埋下了“败笔”,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时,不会用“配方法”求顶点公式,而又陷入死记“顶点坐标”公式的局面。 五、重“尖子生”轻“后进生”。 在一个班级中,存在着“尖子生”和“后进生”是不奇怪的,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后进生”率是缩小还是扩大。据了解,目前“后进生”增长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扩大,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量的客观原因,也不可否认与教师的教学思想,即重“尖子生”、轻“后进生”有关。“后进生”。一般在学习态度、作业情况上让教师十分“讨厌”,尤其是“双后进生”(思想品德差、学习成绩差)更让教师“头疼”,教师心中有反感,课堂上往往将他们冷落一旁;相反的,一些“尖子生”上课专心听讲,思维活跃,成绩较好,不少是三好学生或班干部,教师印象好,对他们热情有加,在上课提问、板演等教学活动中,“尖子生”常常有较高频率地出现;相反的,“后进生”一般由于自卑心理重,学习信心不足,自我防范心理较强,对老师的批评较为敏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懂又羞于问教师。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切实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教师应主动奉献一份爱心,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时间、场所和机会,在教学中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让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种事例举不胜举:例如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其人很有才华,然而,他在高二时却是全校出名的后进生,曾被学校记两次大过、一二次小过而留校察看,教师们认为他已不可救药了。然而,只有一位王雨苍老先生却不这样看待林清玄,反而把林清玄请到自己家里吃饭,并深情地对他说:“我教了50年的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会成器的学生。”后来奇迹出现了,林清玄开始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终于成了台湾文坛中卓有实力的作家。就是这样的平凡举动,并非惊天动地,但能使“浪子”回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我发现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感兴趣于副科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学校里每学期都有几个活动,时常我们班里就剩5、6个人。课堂上我们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等,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呢?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呢? 二、关于“小组合作”的困惑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但我在教学中发现,每次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讨论问题或者交流想法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互相交流,而不管旁边学习成绩差的,学习成绩差的呢也不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就那样干坐着,也不知道别人交流的时候他有没有听进去。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依然没有进步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三、关于“给学困生课后辅导”的困惑 我们班有十来个学困生,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做完题并改完了,但是这几个人总也改不完,要改的任务量也大,为了教学进度我们也不能一直等着他们。我在每学期初,就制定了给他们课后辅导的计划,但常常完不成任务。有时由于我工作没做完,但更多是因为我“抓”不到他们。我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但巧的很,这些学困生,正是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他们只有等到学校开门才能进校,而那时已经要上课了。还有这些学困生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数学学的不好,语文、英语也不好,往往是三科老师排着队都要找他补作业。有时看他们补一天也补不完。而这些孩子们即使有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补习,真有“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如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呢?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讲课讲稿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 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际的生活情境,提供给学生解题的背景,学生才会把知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标签: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我们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既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1 创设生活情境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把问题情境化、生活化,并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課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达到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只要我们经常像这样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出结论,就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2 结合生活实际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头脑中还不能及时建立正确的表象,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不能及时理解,认知还较为肤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点、难点。将学习变为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感悟,在学中玩乐之目的。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斤人,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长,分敌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人深、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人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黄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性,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误区之二: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牛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

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误区之三:教师讲得越多越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环与否不能口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潜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裁剪”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宁可少些,但要精些,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山容,真正搔到痒处”,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计学生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 误区之四: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学握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贵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课程改革的实验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了,我在学习、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身体力行,也听了许多教师上的课,从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受到很大的启发。广大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总结一些主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怎样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至少要有这样几个因素要考虑: 1、合作交流是必要的,但有的交流根本没有必要,只是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 2、合作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有的合作形式太单一。 3、合作交流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学生并不是天生就具备这种合作交流能力的,是需要教师指导培养的。 4、合作交流的时机是需要慎重选择的,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形式的合作交流是需要设计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最适宜组织合作学习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的问题适合学生合作学习。 2、疑难之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3、知识容易混淆之时,适宜采用合作学习。 4、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适宜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能够保证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讲解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是建立在“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基础上,因此,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不是一种无目的自由学习。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片面理解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出现不敢“讲”的现象,把“少讲”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把“少讲”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充满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但由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多地脱离生活,甚少联系实际;过多地被动接受,少有自主探究;机械训练的较多,有效实践的较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面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多数中青年老师感到迷惘,结果导致困惑。小学教师如何走出教学的困境,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创新的课堂,就必须落实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健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困惑;教学思考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但是,随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实施,当前使用的教材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同时,《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不可估计的优点,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面对“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困惑,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重塑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才是走出教学困境唯一出路。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遇到的困惑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困惑 《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师角色,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 (一)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惑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值得注意的误区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值得注意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1-10-27T16:22:43.923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石莹王凯 [导读]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大多数数学知识点的读法是一样的,但有个别知识点我们存在不同的读法。 浙江宁波镇海区蛟川书院石莹 浙江宁波镇海区澥浦中学王凯 在我们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好几个年头了,我们浙江宁波的数学教材从华师大版过渡到浙教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删除难,繁,旧,偏等知识点,把整个初中数学分为,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几个教学的误区值得大家去思考和讨论,本文将通过对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来分析,来探寻出错的原因与应对策略,希望能得到各位教师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不恰当的读法给学生造成误区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大多数数学知识点的读法是一样的,但有个别知识点我们存在不同的读法,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读法,我们要选择最佳的读法这样会帮助学生的理解,同时减少我们学生的错误率,如我们在教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时候接触负数,如:—2我们读作:负2,也可以读作:2的相反数,但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读作负2比较恰当,而不读作2的相反数,但并不是读作负2都是最好的选择,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上,上课老师上的是浙教版七年级下5.1《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件上面打出这样一个题目:计算(—2)11和(—2)12,结果分别为—211和212,但发现学生在读第一个答案的时候读作:负的2的11方,课后我们听课的老师评课时候展开了讨论是读作:负的2的11方还是读作2的11方的相反数更恰当,其实这两种读法应该都对,最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但我认为学生很容易把(—2)11和—211搞混,特别是学生有些学生对本知识点不是理解很透彻的时候,更容易把这类题目的答案张冠李戴. 二、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给学生造成误区 我们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关注课本上面的几个题目或者课本上面的几种方法,更有很多教师自认为自己是老教师了,课本都背得去,所以往往造成上课之前备课不仔细,对教材研究不够深刻,更有老师上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上到哪里,没有遵循数学知识和思想成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对知识点也没有考虑深刻,所以上课的时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考虑不够仔细,造成答案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今年镇海区的教坛新秀比武的过程中,一个老师上浙教版八年级下5.1《多边形》多媒体出现一个这样的题目:证明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有学生证明思路是这样:延长BA与CD交于点E,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来证明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为360°,但这位老师忽略了一点,任意四边形,如果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延长BA与CD不可能交于一点,所以说,我们教师有时候钻研教材不够深刻,也会在教学中产生误区,甚至会产生误导学生,如果该题老师能够再引导一下学生,我们还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也渗透到教学中去了,那么在这堂课的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上面起了经典的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师在编制习题存在歧义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我们学生每天都要做一些习题来巩固当天学的知识点,这样加深学生对当天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如果我们在编制习题的时候,命题的语言叙述、概念、含义、图形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这是对命题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许多老师命题时没有再三推敲,使得命题的题意不清,理解困难,甚至无法解题,就会导致学生误解产生误区.如这么一道题:某宾馆底层客房比二楼少5间,某旅游团有48人,若全安排住底层,每间住4人,房间不够;每间住5人,有房间没住满5人.又若全安排住二楼,每间住3人,房间不够;每间住4人,有房间没住满4人.问该宾馆底层有客房多少间?在这个题目中“有房间没住满5人”、“有房间没住满4人”这样的话是不明确的,可以理解成是一间没住满,也可以理解成是多间没住满.所以说我们编题一定要反复推敲,以免误导学生,数学要求的就是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做题而编题,而是要注意编出来的题目科学性和明确性. 四、机械记忆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我们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图简单,也没有注意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反正觉得只要学生记住就可以了,学生究竟理解没有和会应用没有,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如一次大型的考试有这么一个填空题:用反证法证明题目时应先假设,有答案大致分为这么三种,有假设命题不成立,有假设结论不成立,有假设求证不成立等等,我们改卷的几个教师也在讨论:课本上是写着应该假设命题不成立,假设结论不成立也能表达这个意思,但假设求证不成立有点脱节,至少要写成假设求证内容不成立,所以假设求证不成立的不给分,刚好我们学校有一个班老师统计他们班有一半以上的人写的是假设求证不成立,我们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给我回答是这样的:“在平时学生用反证法做题的时候,总是有学生会把已知的条件不成立,为了他们好记,我就说假设求证部分不成立,这样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而且基本都记住了,但没有想到这次考概念的时候考砸了”.当然这位老师的做法面对具体的题目的时候减少了学生的错误,但学生没有反证法真真的理解才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盲目追求学生做题时候的正确率,要让每一个学生真真的学到必须的数学,数学是靠理解的,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五、教师的板书随意性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板书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上课习惯于徒手画,上课解题也是随便在黑板上写几句,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教学的不严谨,与数学学科所要求的严谨精准相违背,正是老师的随意性会造成学生解题格式的不规范,作图时随手画线画弧不标准,很多时候学生证明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差及解决方法 伊旗第三小学张彩琴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一年级的计算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将直接影响他以后的计算能力。但是,通过教学发现我们的学生计算速度慢且正确率低,《大纲》中对计算的要求分三个层次:熟练、较熟练、会。新《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是熟练、正确、会。虽然没有速度上的要求,但速度太慢是达不到熟练的。 计算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把握不到位。现在的计算课,都是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有些学生流连情境,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致使时间紧张对算理的掌握不够。二是在算法多样化的认识上有偏差。部分教师总认为方法越多越好,这样只是注意了算法的数量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结果学生对每种方法的计算都会一点但每一种都没有掌握。三是新教材的练习题少,练习题量达不到。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加强学习,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课标是方向,教材是基础,学生是根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做到脑中有书,心中有生。因为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教师自由驾驭课堂的基础,对学生的了解是决定教学方法的关键,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情大于天”,课标中也指出:“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激励学生是教师永远的工作”,只有这样步步扎实到位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2、教师对计算类型进行归纳,并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的计算方法。 一年级上册的计算类型可以归纳为一下:10以内的加法、减法(如3+4;5-2);十几的数的组成(如10+3,14―4,15―10);十几加几或减几(不进位、不退位)(如15+2,15-2);十几减十几(如18-12);20减几(如20-3);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如8+4,12-5);两步计算(如5+6-7)。由于小学生容易遗忘,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要经常讲,每天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如果学生是方法错误,要进行个别辅导。 3、视听结合,加强口算的训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的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看,想,说,得出结果,听算则是通过听,记,说出得数。课堂上常常要进行视算和听算这样的口算练习,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计算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4、对学生常常错的题进行个别跟踪。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孩子常常错同一题(如有的学生总喜欢算6+8=15),可以把学生喜欢错的题记录下来,在课间和同学们一起活动时说给他答一下,多进行几次,学生就能够记牢了。 5、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计算和实际生活、情感态度相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