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像的合成》说课稿

《图像的合成》说课稿

《图像的合成》说课稿
《图像的合成》说课稿

《图像的合成》

——“我的青春我做主”海报制作

尊敬的领导、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江义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廖敏,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图像的合成》,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六大模块来阐述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顺德区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内容,它是PhotoShop 图像处理的综合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工具的操作,巩固文字、图层等知识,提高制作图像的综合处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善于和同学交流,这是学生学好本课内容的能力基础。

前面4课的学习,已经学会了PhotoShop图像处理的基本操作,了解了图层的概念,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青春我做主”海报制作的任务,使学生理解图层的含义和原理,掌握图

像合成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完成青春为主题的海报综合作品,体验青春的味道,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精神和理想情感。

教学重点:利用PS工具将多张图像的合成一张海报,做到图文并茂。

教学难点:如何突显海报的特点,主题鲜明,视觉强,富有个性。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要求,以活动作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重在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它们分别是下面,具体说说各个环节的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共同讨论

任务分析

自主探索

协作学习

交流评价

精益求精

课堂小结

体验成功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5min)

播放一段青春如此绚丽多彩的视频,学生感受青春的美好。正值五四青年节学校要组织活动,你们各小组负责宣传海报的设计。海报放到学校门口或者江义市场能吸引大家的眼球。课本的内容是北京奥运会的海报制作,学生对此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换了一个主题。

【设计意图】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有密切联系、在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激发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

(二)共同讨论、分析任务(10min)

1、启导精思:教师分析一张优秀的作品,优点有:主题鲜明、视觉冲击力强、让画面说话、富有个性等。结合上节课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工具使用的技巧,达到图文并茂。

2、利用网络资源,挑选海报需要的元素(背景、图片、文字),这个过程中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任务分析和分解。

【设计意图】学生有以前的基础,教师只需点拨启发。学生通过网络找到许多素材,做出来的海报多样化、个性化,避免课本固定素材,一个排版带来的局限。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20min)

这个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由学生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分组交流协作完善作品。学生思考如何构图,如何呈现主题,并用PS图像的合成达到效果。

教师巡视学生实践操作情况,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由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一样,且对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性,有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有的学生速度慢,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且可以以生教生。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环节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自主性,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团队合作意识。

(四)交流评价、精益求精(8min)

学生将完成的海报,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在组员的“挑剔”下吹毛求疵,精益求精。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提交作业后,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我遵从尊重、爱护、欣赏学生的理念,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自信,学生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彼此拥有了2种思想。在相互交流作品中,每位同学有了个多的想法,思路更加开阔,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五)课堂小结、体验成功(2min)

至此教学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已落实,但课堂小结仍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请学生自己来说说制作海报的难点和重点,这样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老师总结一下灵活运用各类工具、理清图层关系,关键是海报要到达一定的宣传效果,同事肯定大家通过努力已经成为一名小小的设计师,给自己掌声的鼓励。

【设计意图】内容的总结,知识的巩固,达成教学目标后的鼓励。

六、教学反思

1、课堂给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究、实践操作,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海报作品非常成功、多样化、个性化主题鲜明。(运用了手影、足迹等元素)

2、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内容脱离了教材,但又是教材的延伸,换主题不换基本要求的任务,让学生掌握好图像的合成,这也是本节课的创新之处。

4、小组评价的积分制没有建立,让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不是那么激烈,为提高学生的冲劲,量化的评比还是不可缺少。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武冈市邓元泰镇中学潘用江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对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2、实验重难点 重点知识: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2)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 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 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体验:实验桌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铝块和铅块,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 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 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接到任务以后: 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原因是:声现象内容 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 生都会。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转载于: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 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 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 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 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 组内全体老师听课 六、评课 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 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 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中新初中校李德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来自中新初中的李德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上)《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我准备从以下八方面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在新的教材体系中《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第二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为噪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但在近五年的绵阳中考中,有两年都以本节知识作为对声现象的考察,由此可见,声音的特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两种基本探究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心智水平 对于刚刚开始了解并参与学习物理学的八年级同学来说,新奇和兴趣是他们进入物理殿堂的源泉。 (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初感受。然而学生不足的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课在设计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三)应对策略 因为声现象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等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1.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的过程。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高中物理中有10 个物理量是矢量,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因此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就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也最符合学生接受物理知识、认识规律的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教学,这样,既让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又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制定步骤;动手操作;记录数据;画出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图示;启发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观察,又便于学生与自己的实验过程对比,从而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在知识的应用这一环节,启发学生注重总结,让他们学会学习。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要测出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师生互答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精编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力的合成》说课稿完美版

《力的合成》说课稿 贵池第八中学刘永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力的合成》 一、说教材 这是高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节的内容,前三节介绍了力的基本知识,重力、弹力、摩擦力这几种常见的力,本节开始介绍力的运算,这是其他矢量运算的基础,为之后运动的合成,场的叠加等打基础。因此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的重点。同时这也是高中物理第一个“实验”模块,强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花大部分时间进行分组实验,由学生自己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说学生 这是高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矢量运量,他们已经习惯代数运算,即使之前的位移、加速度,也是由直接计算得出,对这种全新的运算法则不容易接受。因此采取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平行四边形”,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这种思想。 另外,“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经常运用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而言同样是个新的物理思想,学生往往需要很久才能熟练运用,可通过多个实例,反复讲解,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因此,在等效的基础上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说三维目标 1、理解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及它们间的等效替代关系;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与计算法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认识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2、由于教师主要是引导,故采取启发式教学: 合力与分力能够等效替换——找合力——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3、由于存在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紧凑,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学生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概念讲解(5分钟)、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定则(25分钟)、通过题目巩固平行四边形定则(10分钟)。 【概念讲解】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等效替代”思想,举出大量生活中的例子,给他们最直观的感受,从这些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代替几个力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由此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得出它们间的等效替换关系,理解合力并不是物体多受的一个力。同时,举生活中的例子,也会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具体例子如下:上课时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节省时间。 1、两个小孩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也可以提起这桶水。 2、两人一起走路,甲手上拿个包,对乙说:“咱们一起拿吧”。乙回应:“咱们俩可以拿起这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完整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说课讲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平定县立璧学校

实验目录: 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 (5) 实验三、声音的特性 (7) 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9) 实验五、水的沸腾 (12) 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 (13) 实验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5) 实验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7) 实验九、测量物质的密度 (19)

实验汇总:

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提出问题】 1、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 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 【设计实验】 1、积累法:测课本的厚度(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进行实验】

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 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 【评估与交流】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力的合成》说课稿(阳红秀)(1)[1]

《力的合成》说课稿 四川省宜宾县高场职业中学阳红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省宜宾县高场职业中学的参赛选手阳红秀。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合成》。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 我使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由胡炳元、文春帆总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电工电子类)》《力的合成》是第一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的内容,其地位体现在,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求法,第一节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是在学生学过了力学中的三个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法后的一节,将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同样是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石。在物理学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力的合成,会把物体所受的几个力用一个力进行等效代替,对于处理后续课程中的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物理核心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矢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知识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刚接触到矢量,数学向量知识滞后,对矢量的运算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缺乏生活经验、习惯的是仅有大小没有方向如长度、时间、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由于职高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心理上有自卑感、意志力较薄弱,自控力不强等这就特别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15、6岁的孩子思维能力上已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分析力和逻辑思维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上已具备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如图示法,计算法,三角函数知识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说教学目标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

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选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等效替换”的方法,是高中阶段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会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说,学生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放慢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保障。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也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及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法与学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能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这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 本部分知识,对学生而言要多联系实际,深刻的体会矢量的合成法则的等效性,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①木板1块;②白纸1张;③图钉5枚;④橡皮条1根;⑤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⑥弹簧秤2个;⑦铅笔1支;⑧量角器1把;三角尺1-2把;⑨ 钩码若干;

7.3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探究:物质的密度 邛崃市宝林中学郑睽 一、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鉴别外表相同,实质不同的物体这一问题开始,用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讨论得出密度公式和单位,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并找寻特点进入密度知识的应用,通过练习的形式将之具体化: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来研究空心问题。 2、学生情况 我所教学生现阶段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已建立了“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不正确概念。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深入科学探究的经验相当欠缺,本课将通过猜想、实验、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和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和比较概括的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体会比值定义法在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把有关密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难点: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作为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二学生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这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我说课的内容包含下面四个方面, 教材学情方面: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求法,在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将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在物理学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新旧教材对比看:新旧教材对合力分力的概念的呈现做法是相同的,。。。通过橡皮筋的形变量相同说明F和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给出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F1和F2是F的分力, 旧教材紧接着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OC 表示出来。”显然旧教材更重视知识结论的的得出, 而新教材在得到合力、分力的结论后则给出“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和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从这点看出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是新旧教材在教学理念上的一个突出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教学情分析和新旧教材在教学理念上的这种变化,我设计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总结出本节课的教与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不再是力的合成的结论而是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难点,探究过程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目标的达成之间的矛盾 我来解释一下,这节课既要给学生大量探究的时间,教师又要引导学生,使探究的过程自然而又合理,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教学目标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这就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的教学设计和流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在教学的开始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从现象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我是这样设计的:展示两幅图片一个力可以悬挂一盏灯,杭州湾大桥则是由无数个力撑起的。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一个力的效果与多个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都平衡了物体的重力,为当物体受到多个力时怎样求它们的合力呢?通过情景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又准确恰当得引出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观察得到的结论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思维中来,必须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情景:问题一,问题二,是对初中已学知识的回顾,学生很容易回答,进而引出问题三:那么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怎样合成呢?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立刻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能否将两根绳子等效为一根绳子来悬挂,如果可以F1、F2和的效果就与F的效果相同,F就是F1、F2的合力,显然此时F1、F2与F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加减运算。此时学生自然会考虑那么F1、F2与F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主动思考。 通过分析已知F为合力,我们不妨把F平移过来,大家从图形中可以看出F 是F1、F2之间是是什么空间几何关系?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及反思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的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和声音的特性,这对过渡到本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同时也为后面的声的利用的学习打下基础。 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节课的特点之一是联系生活,通俗易懂;特点之二是涉及面广,实例丰富。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举例说明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防治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二、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了与交流,想象力丰富,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3.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归纳总结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min)。 1.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和一段燃放鞭炮的生活场景。并提出问

物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实际进行测量固体或液体密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画出了,先不作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步骤会造成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五、教学过程 密度公式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力的合成》,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定位 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一、重点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 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这样设计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本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手段。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力的合成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力的合成》 我将从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小结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生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未学过有关多力分析的内容,只是在高中时学过简单的受力示意图,因此初学受力分析的基础在接受上有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在今后的力学和运动学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物理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物理知识,并且知道怎样恰当的运用误差的观点来处理数据.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理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是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的这一特点,我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幻灯片视图教学和实验归纳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由此引入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