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政策法规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政策法规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政策法规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政策法规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2、教育政策评价指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

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3、教育法(规)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

有关的法律主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

4、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法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活动中的纠纷,维护受损一方的合法权益,并给予

其法律上的补救,是法律救济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6、教育申诉制度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个体及教育行政相对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相应的

国家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

7、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其合法权益受到

侵害时,可以像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关的其他政府部门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

理的制度。

8、校内调节是指在校内设立调解委员会,并通过校内调节委员会对校内发生的纠纷进行调节,

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解决矛盾,消除分歧的活动。

二、选择判断涉及的内容

1、教育政策是客观教育规律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判断)

2、教育政策的政治性是教育政策的根本特征。

3、教育政策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控制作用(选择)

4、教育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判断)

5、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发生矛盾时,应坚持教育法优先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办事

6、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条文的区别:教育法律条文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载体,是教育法律规范的外在表现

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法律条文都是教育法律规范。

7、教育行政赔偿的实质是一种侵权赔偿,其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判

断)

8、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中行政渠道和其他渠道又称为非诉讼渠道。

9、政策的稳定性并不排斥政策的可变性,从根本上说,政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政策的可变性是绝对的。

10、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

11、教育行政诉讼的特征:诉权专属、主管恒定、标的恒定、被告举证、不得调解

12、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核心部分)、法律后果(选择)

13、申诉必须向行政机关提出,而不应向行政机关的个人提出。(选择)

14、教育申诉制度包括: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

15、教师申诉的提出应当以书面的形式向受理机关送交申诉书

16、学生提出申诉可以以口头的形式或书面形式。(判断)

17、教师申诉制度的特点:法定性、特定性、非诉讼性(选择)

18、校内调解的原则、合法原则、自愿原则、可以起诉原则(选择)

19、教育法解释形式的分类

在我国,根据解释的主体和效力的不同,法律解释可分为法定解释和学理解释两大类。

(1)法定解释:又称有权解释、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法定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2)学理解释:又称无权解释、非正式解释、法理解释,属于研究性质,没有法律效力。

20、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选择)党的教育政策:由党的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

(1)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制定全国性重大的教育政策

(2)党的地方领导机关:制定地区性重大的教育政策

(3)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其任务是宣传和执行政策,不能制定政策

国家的教育政策:由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中央人民政府:从行

政执行的角度制定全国性的教育政策。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是执行教育政

策的机关,不能制定政策。

2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相互联系第一,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是教育法规的灵魂,其指导着教育立法的过程,教育法规的运用和实施。

第二,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每一项教育法规都是一项政策。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灵魂,指导着教育立法的过程,教育法规的运用和实施,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判断)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发生矛盾时,应坚持教育法优先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办事22、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教育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效力仅次于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律,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宪法”或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 。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效力等级仅次于教育法律。在名称上一般有三种:条

例、规定、办法

(4)地方性教育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的特点:从属性区域性强操作性

(5)教育规章:由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

23、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选择)

(1)按法律本身的性质来分,可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a禁止性规范:禁止,不得”

b、义务性规范:必须,应当”

c、授权性规范:可以,得”

(2)按法律规范的确定性程度可分为确定性规范、外延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3)按法律规范所表现的强制的性质,可以分为强行规范(命令规范)、指导规范和任意规范(允许规范)

24、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权分配,明确哪些职权时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即教育部特有的职权

(1)实施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制定教育工作的政策、章程;

(2)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

(3)提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预算方案的建议

(4)制定国家基本学制和各级各类教育基本的国家教育标准;

(5)审定全国通用的普通中小学教科书

(6)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审批高等学校的设置;

(7)主管高等学校招生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8)主管教师工作

(9)主管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

(10)知道、监督地方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的教育工作;

(11)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务院授予的其他职权

25、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关系

依据:教育法律事实:(1)教育法律事件:不以人的主管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地震造成学校房屋倒塌等现象)

(2)教育法律行为:能故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人们的有意识活动。(明知道是危楼仍作为校舍并造成损失)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依据是教育法律事实(判断)

26、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判断)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教育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指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教育活动而享有和承担的教育法上的权利与义务。

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27、教育法律责任的内容

制裁:对人身的制裁;限制行为能力;剥夺财产;申诫。

补救:财产上的补救;精神补救;对违法行为的否定。

强制

28、教育行政赔偿的特征:(判断)

(1)导致教育行政赔偿的侵权主体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3)侵权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

(4)教育行政赔偿的主体是国家。

(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具有惩戒意义的法定的赔偿制度。

29、教育行政复议的特征

(1)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争议是教育行政复议的前提

(2)教育行政复议是以相对人提出复议申请开始的

(3)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对于相对人所不服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

30、教师申诉的范围及受理机关(了解)

(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受理机关: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

(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受理机关: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

(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受理机关: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诉必须向行政机关提出,而不应向行政机关的个人提出31、教师资格的机制取得和丧失(选择)

《教师资格条例》中不能取得和丧失教师资格的情形:

1、受到剥夺政治权利

2、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处罚的

3、弄虚作假、片区教师资格的

4、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法》规定,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

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情形:(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32、校内调解的特征

(1)校内调解的主持者是校内调解委员会,是校内群众性的自治组织

(2)校内调解从性质上属于民间调解,不具备法律效力

(3)校内调解的范围一般是由教育活动或与教育有关的活动引起的校内纠纷

33、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选择)

1、有章程,即要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教师,即要有合格的教师;

3、有设施,即要有符合设置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经费,即要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34、教育仲裁的基本特点:

(1)提交仲裁以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前提。

(2)仲裁的客体是当事人双方之间发生的一定范围的争议。

(3)裁决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一旦选择用仲裁的方式解决其争议,仲裁者所做的裁决即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都有拘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否则权利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简答题

* 1、党的教育政策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关系。(全面掌握)二者既存在着一致性,也存在着区别。一致性表现在:(1)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

(2)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3)性质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全国人民在教育方面的共同意

志。

区别表现在:(1 )制定机关主体不同,党的政策是由党的机关制定的;国家的教育政策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

(2)具体程度不同,一般来讲,党的教育政策原则性较强,国家教育政策比较具

体。

(3)实施途径不同,党的教育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靠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并做好

群众宣传的工作;国家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靠国家机构和广大群众。

2、教育政策的特点(不具体展开--简答)

(1)教育政策的政治性——根本特征

(2)教育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3)教育政策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政策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3、如何理解教育政策的稳定性?(全面掌握)(简答)

教育政策的稳定性:教育政策一经制定、公布、执行,在一定时期内不能随意变动,而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尚未完成之前,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应保持稳定不变

(2)由于教育政策是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指南,所以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否则就会失去其作用。

政策的稳定性并不排斥政策的可变性,从根本上说,政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政策的可变性是绝对的。

4、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不具体展开—简答)

(1 )政治性原则

(2 )群众路线原则

(3 )民主集中制原则

(4 )实事求是原则

5、教育法(规)的基本原则(简答)

(1)教育的方向性原则(2)教育的公益性原则(3)教育的平等性(民主性)原则

(4)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6)教育的终身性原则

6、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全面掌握)(简答)(1)从评价活动组织严格性来分,教育政策评价可分为正

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正式评价在教育政策评价中居于主导地位,政策部门一般用这种评价的结果作为考察教育政策的主要依据。

(2)从评价主体在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来说,教育政策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3)从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说,教育评价又分为预评价、执行评价和后果评价。

7、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全面掌握)(简答)(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相同之处第一,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属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第二,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第三,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都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

(2)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不同之处第一,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不同第二,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不同第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层次范围不同第四,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实施方式不同第五,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稳定程度不同

8、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不具体展开)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核心部分)法律后果

9、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权。(全面掌握)教育行政创制权教育行政决定权教育行政执法权教育行政监督

权教育行政奖励权

*10、教育行政部门在义务教育中的职责(全面掌握)(简答)

(一)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职责

(二)教育行政部门合理设置义务教育学校的职责

(三)教育行政部门保证义务教育学校安全的职责

(四)教育行政部门保证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职责

(五)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特殊义务教育机构的职责

(六)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职责

(七)教育行政部门保障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写、选用的职责

(八)教育行政部门保证公办学校性质的职责11、教师权利的内容(简答)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12、教师义务的内容(简答)

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水平义务

*13、学生的权利(简答)

受教育权参加教育教学权获得经济资助权获得学业证书权申诉起诉权法定其他权

*14、教育法的法律责任不同于其他社会责任的特点(简答)

责任的法律规定性责任的国家强制性归责的特定性责任的专权的追究性15、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违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违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是国家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人最严厉的法律制裁)

*16、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归责要件(简答)

1 、有损害事实

2、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

3、行为人有过错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与因果关系

17、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全面掌握)(简答)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合法权益受侵害方请求法律救济的程序。

(1)司法救济渠道,即诉讼渠道(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

(2)行政救济渠道,即行政渠道(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

(3)其他渠道,主要是教育组织内部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教育调解制度、教育仲裁制度、教育监督制度)。

* 18、学生申诉的范围(简答)

(1)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

(2)学生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可以提起申诉

(3)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

(4)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公正

(5)学生的其他合法权益(学生的隐私权、知识产权、荣誉权、肖像权等)受到侵害的

19、教育法的特点。(不具体展开)

(1)教育法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即调整教育法律关系

(2 )教育法有独立的调整原则

(3 )教育法所调整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地位的非单一性

四、案例分析

1、什么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本案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哪些?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教育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指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

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如:学校和学生或者老师和学生)

2、本案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了什么法律?(教育法)

3、什么是教育法律责任?本案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应承担什么责任?

教育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

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警告、通报、取消资格、拘留等行政处罚,以及记过、降级、降职、开除等行政处分民事法律责任: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收缴非法所得,罚款,拘留等(体罚学生,侮辱、殴打教师、学生;将校舍、场地出租等妨碍义务教育实施)刑事法律责任:主刑:管制、据以、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侵占、克扣、挪用教育经费;扰乱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之血情节严重的;侵占或破坏校舍、场地和设备情节严重的;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玩忽职守致使校园倒塌,并造成师生伤亡事故情节严重的)

4、本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018年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

2018年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D),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和实践能力 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C )津贴。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 9、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D)予以保障。D.人民政府 10、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A ),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 1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 )。B、《教师法》 1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A)。A、“双赢”协作原则 1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B)。B、三至五年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 B )B、1994年1月1日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之日起开始实施。B、1995年9月1日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B)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B、主席令 18、国家实行(A)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A、教师资格 19、(A)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 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P11-13页)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和“行业依法而治”的口号,国家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依法行政面临着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P20-22页,共7部)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P56-60) 答: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P73-85) 答: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权;9、其他合法权益。 高等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

教育政策法规整理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六届四次会议通过 2006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七条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第八条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十条对在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学生 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第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第十四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章学校 第十五条县级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经济发达地区设置接收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的学校(班)。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

2021年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库及答案(精华版)

2021年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库及答案(精华版)一、单项选择题(共 1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2分,共 20分) 1.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______( D)。D、校长负责制 2.教师资格证书的适用的地域范围是:______( A)。A.在全国范围 适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______。( C)C权利和义务 4.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 据有关法律规定,______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D学校负责 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 5.教师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自知道具 体行政行为之日起______日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法律、法规规定超 过此时限的除外。(D)D.60 6. ____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 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A)A.义务教育 7.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____( A) A、过错责任原则 8.学校____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 人员。( B)B.不得

9.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次日起____内作出处理。(C) C.30日 10.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____( C)。C.民事责任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题,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选项,每题 2分,共20分) 1.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分为:(ABC)A.司法救济 B.行政救济 C.社会救济 2.以下哪些处罚种类属于教育行政处罚:( ABCD)。 A.警告、罚款 B.责令停止招生 C.撤销教师资格 D.吊销办学许可证 3.李某是一名教师,可以行使的权利有:( ABC) A、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B、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C、在寒暑假期带薪休假 D、责令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离开教室 4.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途径有:(ABC) A.自行协商解决; B.申请调解; C.伤害事故的赔偿; D.不予理睬 5.根据现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提起学生行政申诉的对象和内容包括:( ABCD)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要点提纲

第一章导论 1.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谈加强依法治教、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依法治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广大学生家长的迫切期望。 (1)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既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领域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教育法律关系主体间关系变化以及民办教育的兴起等教育领域的新问题、新情况都需要依法治教。 (3)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使教育事业在微观上搞活,在宏观上健康有序发展。 (4)是培养新世纪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为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民主法治进程提供强有力保证。 2.我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根本性原则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首先解决义务教育公平性问题。 ①起点上的平等——入学上的平等 ②过程中的平等——就学过程的平等 ③终点上的平等——学业成就上的平等 (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①教育活动必须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不对个人或小集团负责。 ②教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 ③教育活动必须接受国家和社会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 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4)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有什么样的义务。 ②权利与义务相依存,权利人权利的享受依赖于义务人履行其义务,义务人如果不履行义务,权利人就不可能享受权利。 ③权利与义务相联系,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未履行义务,也就放弃了相应的权利。

教育政策法规知识

材料5教育政策法规知识 学校法律地位的涵义 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我国学制系统内的基本教育阶段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所谓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法律根据学校这种社会组织的目的、任务、性质和特点而赋予其的一种同自然人相似的“人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理解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 1.学校法律地位的实质是其法律人格。我们知道,做为生命体的自然人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法学上借用“人格”一词,把社会组织体看成一个“人”(民法上称“法人”),其人格主要是指该社会组织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相应的责任能力,并主要以这三种能力在某种法律关系中取得主体资格。学校的法律人格,主要从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反映出来,是其办学自主权的抽象化、形象化。 2.学校法律地位的内容体现其任务、条件和特点。从民法意义上讲,学校的法人权利能力的范围决定于成立该法人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法人无权进行违背它的宗旨和超越其业务范围的民事活动。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的具体权利,体现了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宗旨。而对不同条件和特点的学校,如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其权利义务内容也不完全相同。 3.学校法律地位在形式上是由法律赋予的。学校是相对独立的组织教育活动的实体,必须具有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是无庸置疑的。学校成为法人的实体要求是必须符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教育法》第31条明确规定了“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这些规定,为进一步落实学校的法律地位,扩大学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促使教育机构广泛参与民事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应当指出,学校的法律地位不仅包括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法人地位,也包括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法律地位,则由宪法和行政法所规定。(二)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 1.学校法律地位具有公共性 在许多国家,都有“公法人”的概念。所谓公法人,一般指行使、分担国家权利或依属于公法的行政法等特别法,以公共事业为成立目的的法人。换言之,是按照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建立的,能够作为公权力并承担义务的组织,是为公共利益而存在的主体,它与依照民法、公司法等法律设立的私法或合伙组织不同。国外教育立法中或明文规定学校为公法人,或强调其公共性。如德国规定,学校

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答案2031943466

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14、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5、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6、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采取什么政策?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类学校。) 17、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对义务教育是怎么保护的? 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必须包括相应的义务教育设施。 18、义务教育法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是怎么规定的?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19、义务教育法规定,谁承担“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 一、新《宪法》的理念 1、以人为本 2、尊重和保障人权 3、正当程序原则 二、教育法律的范式转型 1.从单向度的政府选择模式到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相互博弈; 2.从制度意义上的公益性到实践意义上的公益性; 3.从教育效率到教育公平。 三、事业单位改革 1.事业单位的概念 “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的目的,由国家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 传统事业单位制度的特征 (1)政治、社会保障、服务功能的合一性; (2)资源的不可流动性 (3)事业单位主体之间的身份关系 3.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 (1)从单位到法人:自主权 (2)从财政拨款制到分类管理:经费体制改革 (3)从任命制到聘任制:人事制度改革 (4)从平均分配到差别分配:分配制度改革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通过,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共20条); 《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共1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共43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共84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1996年9月1日起施行,共40《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通过,1999年1月1日起施行,共6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通过,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共68条)。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 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知识要点汇总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知识要点 1简述教育法治化的内容与特征 教育法制化内涵:通过法律规章来协调、规范和引导教育关系以及教育行为,从而保障教育秩序,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和制度化教育法治化包含以下内容: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守法。 教育法治化具有以下特征:教育法治的权威化;教育治理的法律化;教育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教育法治化的核心是法治精神。 2试述高校教师法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及提升的路径。必要性:教师作为公民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的法治素养要求:p9 (1)教育的育人本质指向教师法治素养的提高。育人的本质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教师更应该知法、守法和用法,教师法治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培养出具备法治素养的学生。 (2)教育的复杂性指向教师法治素养的提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价值需求使得教育问题复杂化,只有教师的法治素养提高了,才更可能依法执教,维护自己和学生的权力,从容面对各种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的繁荣与发展教师法治素养主要表现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 (1)法治意识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前提。 (2)法治思维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重点。 (3)法治精神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保证。 教师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 (1)加强法治学习,树立法治意识

(2)加强法治实践,锻炼法治思维 (3)塑造法治文化,提升法治精神 依法治教和教育法治化的关系:依法治教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管理”,教育法治化对应的是高等教育的“治理”,依法治教的实质是通过法律来管理教育,强调的是自而下的行政化的管理,法律是管理的工具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式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千学科进入世界流学料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 4简述《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规定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心地位);(3)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4)提升科学研究水平:(5)增强社会服务能力:(6)优化结构办出特色:(7)促进高校办出特色,(8)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流学程 5、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棱设置专业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期,(2)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3)有稳定的科会人求,(4)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有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标准答案要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作者:————————————————————————————————日期: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P11-13页)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和“行业依法而治”的口号,国家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依法行政面临着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P20-22页,共7部)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P56-60) 答: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P73-85) 答: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权; 9、其他合法权益。 高等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要点内容

案例 背景:河南郏县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在教师的职称管理中,存在着工人级和干部级。于是,近日该县教育局出台一个不成文的政策消息:全县工人级的教师可以申请干部职称,但不与工资挂钩,并且工人级别与干部级别并存,而不是替代的关系。起初,该政策是通过非正式渠道下传的小道消息,所涉及的目标对象大部分处于观望态度,因为如果申请就需要费用三四百元。这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可是谈“费”色变。随着消息的公开化,这些教师不得不执行这项不成文的政策。因为明年将是该县的第二次的教师整编,他们害怕影响到整编的问题。但是,具教育局内部个别主管领导透漏,他们对此项政策的目标不甚了解。从上面的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教育政策潜藏的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该政策的出台是从非正规渠道逐渐公开化的,这是农村教育政策出台到实施一贯的伎俩,即不成文的政策的大量的存在;其次,该政策的目的连教育局的主管领导都说不清楚,即使该领导有意回避解释,则说明此目标的不合法性。 综以上两个问题可看出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该政策实施存在严重的随意性,甚至 有以行政收费为目的的嫌疑;二是该政策的合法性,即政策的制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三是此项政策是否得到了相关或上级部门的审批和备案令人质疑,即政策的监督手段 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更不用说得到了有力的宣传,努力使政策目标得到接受并且服从 和执行,这一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二章,教育政策失真原因 政策制定中的原因:政策目标存在问题,政策合法性不高,制度安排的成本过高,政 策多变 政策执行中的原因:政策资源不足,政策环境不利,政策执行人员素质过低,工作失误,政策执行的组织机构不合理,因为地方差异对政策作出调整。 第三章第二节如何理解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一、教育政策的层次结构 (一)教育纲领性政策(总方针、总政策) 1、教育性质:社会主义的教育事 业 2、教育方针:性质、目标、途径 3、受教育权 4、教育地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教育基本制度 6、教育基本内容和公民素质要求 (二)教育基本政策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答案(共五套)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 答案(共五套)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题(共 1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2分,共20分) 1.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______( D)。D、校长负责制 2.教师资格证书的适用的地域范围是:______( A)。A.在全国范围适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______。( C)C权利和义务 4.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______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D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 5.教师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______日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法律、法规规定超过此时限的除外。(D)D.60 6. ____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A)A.义务教育 7.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____( A) A、过错责任原则 8.学校____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B)B.不得 9.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次日起____内作出处理。(C) C.30日 10.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____( C)。C.民事责任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题,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选项,每题 2分,共20分)

1.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分为:(ABC)A.司法救济 B.行政救济 C.社会救济 2.以下哪些处罚种类属于教育行政处罚:( ABCD)。 A.警告、罚款 B.责令停止招生 C.撤销教师资格 D.吊销办学许可证 3.李某是一名教师,可以行使的权利有:( ABC) A、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B、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C、在寒暑假期带薪休假 D、责令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离开教室 4.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途径有:(ABC) A.自行协商解决; B.申请调解; C.伤害事故的赔偿; D.不予理睬 5.根据现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提起学生行政申诉的对象和内容包括:( ABCD) A.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 B.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的 C.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的 D.对学校侵犯其知识产权的 6.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在校学生的权利有:( ABCD) A、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 B、获得资助权 C、获得公正评价权 D、申诉、诉讼权 7.学校作为法人的主要特点:( ABC) A.公益性 B.民事活动范围的有限性 C.财产的受限性 D.盈利性 8.为保障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师权利的实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有:( ABCD ) A、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B、提供必须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C、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D、支持教师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9.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BCD) A.因不可抗力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0.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 ABC)A.初级职务 B.中级职务 C.高级职务 D.特级职务 三、简答题(共 4题,每题 5分,共 20分)

最新教育政策法规重点知识

教育政策法规知识冲刺题 1、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4、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采取什么政策?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类学校。 5、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对义务教育是怎么保护的? 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必须包括相应的义务教育设施。 6、义务教育法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是怎么规定的?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7、义务教育法规定,谁承担“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适龄少年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8、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采用什么处罚措施?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9、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10、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教师有哪些情形,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撤消教师资格的处罚? 弄虚作假或以其他欺诈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的; 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校园的广播、演出、展览、展示以及校园的整体设计应当有利于什么? 答:应当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3、学校应当注意发挥哪些组织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答: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 14、为什么要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 为加强中小学教学用书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5、高中学费标准的调整由哪些部门提出方案,报哪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学费标准的调整,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16、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坚持什么原则? 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 17、中小学校收入包括哪几项?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法律法规必考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法律法规必考100 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 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 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 九年制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教育政策与法规重点

1.1981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实施。《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2要做到依法治教,首先要知法懂法,不知法为何物是在学校管理中出现违法行为的首要原因。依法治教的法律依据是由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治教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学校管理秩序和教育教学秩序,为实现学校的宗旨提供保障,因此,它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基础。依法治教的意义:是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的需要;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的需要;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是在社会民主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为基础,依据法律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规范,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和手段。3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依法治教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实现依法治教,必须要做到有法必依,要做到有法必依,首先要增强人们的教育法律意识。其次是必须遵守教育法规定的基本原则。4教育法是一种教育行为规范,就是用来约束、规定和保障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或参与教育活动时实施社会公认和许可的行为的规则,表现为约定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和禁止做哪些事情。教育法的对象是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我国的教育法是由有权利的国家机关在其法定权限内,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属于制定法的范畴;教育法在调整教育关系方面具有普遍约束力。教育关系是基于人们的教育行为而在国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自然人以及教育系统以外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由于开展教育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教育法具有强制性,依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5教育法的作用:教育法确认和保障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法促进和保障教育平等;通过教育法的实施能够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6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叫法律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部分,称为法的部门。教育法属于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是行业法,教育法归属于行政法部门。8教育法的形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法有什么机关来创立。二是教育法表现为什么样的法律文件,是规范性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非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机关在适用教育法的过程中发布的个别性文件。教育法属于规范性文件。9我国教育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教育规章等。10教育基本法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国家主席发布命令公布。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起实行。11教育单行法律,主要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教育事务进行规范。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12教育行政法规,是为了加强某一类教育事务的管理和规范,是由国务院发布或者经国务院批准各部委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教师资格条例》由国务院发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经国务院批准。13部委教育规章,是指教育部或者其他部委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自己的权限内发布规章。如《教育督导暂行规章》14地方性教育法规,是依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大表大会及其常委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可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并报全国人大常委备案。如《陕西省中小学保护条例》。,15地方政府教育规章,依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在自身权限发尾内发布规章。16广义的教育法等同于教育法律。狭义的教育法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创立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从狭义上讲,教育法规是指国务院发布或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7在教育法的效力上要注意:从立法机关的地位看,上位法优于下位法;从立法时间看,后定法的效率优于前定法;从立法目的看,特别法的效率优于一般法。18我国教育法的体系呈纵横二维结构。纵向上由教育法的效力等级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形式结构,横向上以教育法的具体内容为 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内容结构。我国教育法的形式 结构按创制机关和效力等级可分为6个层级:宪法 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 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我国教育法的内容结构按照教 育法的调整内容可分为: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经费法等。19 教育法律规范是具有特定的内在逻辑结构、并通过 法律文件中的具体条文表现出来的,用于调整人们 教育行为的一般行为规则。教育法律条文是教育法 律规范的载体。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条文并不 是一一对应的,教育法律规范不等于教育法律文件。 教育法律规范只是教育法律文件的主体和核心内 容。20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法律 规范的各个要件及其逻辑关系。法律规范在结构上 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 21教育法律规范的种类:按照行为准则的性质,教 育法律规范可分为禁止性教育法律规范、义务性教 育法律规范和授权性教育法律规范。禁止性教育法 律规范是指直接规定人们不得做某种行为的法律规 范,义务性教育法律规范是指人们必须做一定行为 的法律规范,授权性教育法律规范是指人们有权作 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22受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社 会关系叫做法律关系。其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由法 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是现实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特点: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 的;是现实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育法律关系包 括三个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23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是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教 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三类:个人主体、集体 主体和国家主体。个人主体主要是指自然人。集体 主体主要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国家主体主要以 国际法主体的名义参与国际教育活动、签署国际教 育协议等。24教育法关系的客体又称权益客体,是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 象。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形成 的基础。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所指向的对象具有一 致性,即都指向同一对象。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 和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行为。25教育法律关系 主体的义务即教育法上的义务,指教育法律关系主 体依法应当承担某种责任,表现为义务主体按照权 利主体的要求必须作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作为一定 的行为。26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教育法律关系中, 权力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教育法律关 系中,权利主体的权利依赖于义务主体是否履行了 教育法上的义务。义务主体如果不承担教育法上的 义务,权利主体的权利就是一句空话。权力与义务 的统一性还表现在,不能只强调自己一方的权利而 忽视履行义务,也不能仅强调履行义务而忽视权利 的行使。行使权力必须以履行一定的义务为条件, 而履行义务时也同时存在享受权利。27教育法的实 施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程序、方式在教育活动中 具体适用教育法的活动。包括教育法的效力、遵守 以及违反教育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28教育 法的效力指教育法的生效范围,包括时间上的效力、 空间上的效力及对人的效力等方面。29教育守法是 在教育活动中遵守教育法,依法办事。教育违法, 就是不依法办事,不正确行使权利,不履行法定的 义务,不遵守教育法规定的禁止性规定。例如教育 乱收费、教师体罚学生等都属于教育违法行为。30 违法教育法的行为一般具备四个条件:必须是违反 教育法规定的行为。首先要强调的是必须是人们的 外显的行为触犯了教育法的规定,行为人行为必须 是违反法律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既包括积 极的去作为的行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的行为; 必须是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教育法所保护的对象, 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过失 行为;行为人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是依法设置的法 人。31教育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其教育违法行为应 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教育违法是承担教育法 律责任的前提。追究教育法律责任应该遵循“则由 法定,依法定责”和“依法追究责任”等原则。则 由法定、依法定责是指违法者承担的教育法律责任 的种类、范围是由教育法规定的,应当根据教育法 的规定来对违法者追究责任。依法追究责任是指法 定的教育法律责任追究主体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 违法者的行为予以追究。 1教育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形式监狱行政管理权限,而 社会上的学校、其他组织和个人在教育管理中处于 被管理的地位。他们同国家的关系在行政法上就表 现为同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2教育机关的职责:教 育行政机关在行政法上的主体资格:以管理者的身 份通相对一方当事人发生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主 要以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形式表现,以授权者的身份 同相对一方当事人发生授权和被授权的法律关系; 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利:公共权力具有国家强制性, 主要拥有教育行政立法权、教育行政决定权、教育 行政命令权、教育行政强制权、教育行政的处罚权、 教育行政执行权、教育行政监督权等。教育行政立 法权主要是指教育部根据宪法和法律所拥有的制定 和发布教育行政法规与教育规章的权力。教育行政 决定权即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具 体事件的处理权,以及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和 教育规章未明确规定的事项的规定权。教育行政命 令权即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要求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 对象为一定行为或不一定行为,且命令相对人必须 服从。教育行政强制权即在教育行政管理中,法定 义务人货某项目具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义务人若不履 行义务时,教育行政机关有权采取一些法定的强制 措施,以促使法定义务的履行。教育行政处罚权是 教育行政机关执法职能的重要方面。教育行政执行 权即教育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根据有关法律规定 或者上级决定、命令具体执行的行为。教育行政监 督权,主要指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下级教育行政机 关的教育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的检查和监督。3教育公 务员的义务是国家法律对教育公务员必须作出什么 行为或不得作出什么行为的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的 规定。4教育公务员的权利是国家法律对教育公务员 在履行教育行政管理职责、行使职权、执行公务的 过程中和任职期间内可以做什么或可以要求他人做 什么、不做什么的许可与保障。5教育公务员管理中 的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国家教育行政人员不因 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公务员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 在公职人员所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 做出的限制性规定,如相互间有父亲欢喜或其他亲 属关系的,在担任国家公务员职务中必须回避。6 法律上的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 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学校 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 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7学校的设置条件:有组织机 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 场所级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 费来源。8学校设立的程序:实行审批制度和登记注 册制度,审批程序一般包括审核、批准和备案等环 节。登记注册制度适用于幼儿园类教育机构,主管 机关对申请者提出的申请设立教育机构的报告进行 审核,如未发现有违背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的, 只要申请办学机构符合舍利条件和设置标准,就予 以登记注册。9学校的法人地位:学校及其他教育机 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 起区的法人资格。10确定学校法人的意义在于确立 学校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法律地位。学校具备了法 人资格,有利于保障学校享有的民事权利;有利于 学校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参与一些民事活动,使其民 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得以运用。11学校的法 定代表人一般为学校的校长。12学校的权利:按照 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 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 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布相应的学业证书; 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管理使用 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 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3办学自主权是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特有的、 基本的权利。他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力。14 学校的 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 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 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以适当方式为 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 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15 学校内部管理 体制是学校管理层的组织机构、职责、权利、关系 等制度的体制,是学校内部设立的主要管理机构及 其职能的总称。我国学校实行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 有“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 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校长是学校管理的 最高负责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 作,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学校的基层党组织在学 校中发挥保证、监督和政治核心的作用。现代学校 管理强调的是民主治校,全员管理。16校长的任职 资格:必须具备我国国籍并在我国境内定居;具备 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具有胜任校长岗位工作所需 的政治、业务、身体方面的素质。17中小学校长的 权利包括:拟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学 年学期工作计划并且实施;主持召开校务会议,对 学校教育教学和其他行政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决 策;拟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人 选,选聘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聘任及解聘教师 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兵实 施奖励或者处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经费,保 护和管理校产;参加国家规定的培训;对学校上级 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行使国家、学校 上级主管部门及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18校长必须 履行以下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贯彻执行 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政策,保证学校的教 育教学质量;维护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管好校产和财务;支持学校党 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保证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职工 代表大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定期向 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工作,重大问题 随时报告;建立与家长及社区的联系制度,以促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密切合作,形成 有利于学校教育的育人环境;努力学习,钻研业务, 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9学校章程是指为保证 学校的正常运行,主要就办学宗旨、主要任务、内 部管理体制及财务活动等重大的、基本的问题,作 出全面规范而形成的自律性基本文件。学校章程应 规定以下内容:学校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办学 规模;主要任务;内部管理体制;教师、其他教育 工作者和学生;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章程 的修改程序。20学校章程和学校一般规章制度既相 互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二者对学校教职员工都 有普遍约束力,学校章程是制定学校一般规章制度 的基础,学校一般规章制度是学校章程的具体化和 补充。区别:学校章程是学校申请设立及成为法人 的基本条件,就学校重大的、基本的问题作出规范。 学校章程的性质、地位决定了他的内容是原则性与 可操作性的结合,对于学校重大的、基本的问题, 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而学校规章 制度,一般都比较明确、具体。学校章程经学校制 定后,需报学校的主管部门核准,而学校的一般规 章制度则不需要。21教师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 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22教师的权利:进 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 教育教学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 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简称科 学研究权;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 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 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 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 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制止有害学 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 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 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23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 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 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 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 法律教育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 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 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 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 平。24学生的权利:学生的受教育权;学生获得公 正评价的权利;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的身体健康 权;学生的人身自由权;学生的通信自由权和通信 私密权。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 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 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25体罚学生要承担三种 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实施体罚者应受到行政处分 或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实施体罚者所在单位承担 民事赔偿责任,实施体罚者不直接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视情节严重受到刑罚处罚。26学生的义 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 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管理制度。 1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由行政法调整的教育 行政机关在行使其教育行政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 种社会关系的总称。2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行政法 律关系中行政总体总是法律关系的一方,即行政主 体必须参加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有行 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最主要的行政主体就是国家 行政机关;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隶属型而非平权型 的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主体地位、意思表示、 关系的变更不对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 务是有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 是重合的。3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学校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