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3高中生物实验专题

必修3高中生物实验专题

必修3高中生物实验专题
必修3高中生物实验专题

[ 必修三实验专题]

[实验一]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必修3 P51)(一)实验原理: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难以生根的林木枝条,促进枝条生根,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1、实验材料: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

2、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

盛水托盘、矿泉水瓶。

3、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

4、扦插枝条的处理:

(1)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2)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三)实验设计: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

4、0.6、0.8、1、2、3、4、5 mg/mL

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

4、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

(四)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2、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NAA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

出大量不定根。

3、预测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 d),用适宜浓度的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

(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4、实验步骤

(1)制作插条。

(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多组。如可分别在NAA中浸泡1、2、4、8、12、24 h等)。

(3)进行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

(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都要观察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教师帮我们设计记录表格,记录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时间长一些会在枝条下端斜面树皮与木质部之间长有白色根原体)。以后每隔2~3 d记录也可。

(5)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①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②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A、温度要一致。

B、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C、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

目的是探究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我们得出的实验结果:在这个实验中0.2mg/mL的α-萘乙酸能促进扦插枝条生出较多的根。其他较低浓度的α-萘乙酸也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但是生根数目不如0.2mg/mL多,高浓度的α-萘乙酸会导致枝条萎蔫死亡。即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和生长素相同,浓度适宜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浓度过高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五)实验评价:

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提示:如果一致,则假设成立;如果不一致,则假设不成立。)

[实验二] 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3 P68)

(1)方案设计过程

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作出假设

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中的资源和空间变得有限,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

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

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

四、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

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三)现象观察

7天。

四、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2)实验讨论(必修3 P68-69)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使酵母菌在试管里分布均匀。

b.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为什么?(不需要。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

c.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需要,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d.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增加稀释的倍数。)

(3) 误区警示

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

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竞争_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

数时,应将试管振荡___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

(4)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答: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得数值乘以“n×2.5×104”,即为1ml酵母菌原液中酵母菌个数。

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答:不需要。本实验目的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数值,求得准确即可。

二、探究创新

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答: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有影响

实验设计:

1、取两支相同试管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个数,做好记录。

4、将两试管分别送进4℃的冰箱冷藏箱和25℃的恒温箱,培养7天。

5、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试管,用血球计数板分别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实验三]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必修3 P112)

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1.你设计的生态缸是生态系统的哪种类型?

2.动物的大小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

3.植物种类及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

4.设计的生态缸的稳定性有条件吗?

二、猜想假设

生态缸中的生物能稳定生活7-10 天。

三、设计实验

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缸稳定性——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

蚯蚓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

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自来水足量。

二、实验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

三、方法步骤

①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②在生态缸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层厚5-10cm。

③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④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⑤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四、现象观察

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五、实验结论

人工制作的生态缸,其生态系统可以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六、实验评价

此设计实验成功的关键之处:①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

②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③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④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记录下发现的时间。

七、误区警示

本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制作完成的生态缸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不能添加食物和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

只有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

2.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进行观察。

4.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5.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6.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生态缸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

方。要注意不能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生态缸的位置。

问题探究

1.本组制作的生态缸中哪种生物最先死亡?分析其主要原因。

蜗牛可能先死亡。在生态缸中,蜗牛属于消费者,消耗氧气较多。

2.根据生态缸中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分析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延长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持续时间。

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可适当增加生态缸中分解者的数量。

[ 补充说明]

一、实验设计的主要基本原则:

1、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实验中

的无关变量很多,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由于同一种实验结果可能会被多种不同的实验因素所引起,因此如果没有严格的对照实验,即使出现了某种预想的实验结果,也很难保证该实验结果是由某因素所引起的,这样就使得所设计的实验缺乏应有的说服力。所以大多数实验,尤其是中学阶段所要求的实验往往都要有相应的对照实验。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①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

②“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

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

2、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

所谓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只有这样当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不同结果时,才能确定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肯定是这个变量造成的,从而证明实验组所给实验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首先要确定变量并加以正确设置,至于将谁作为变量则很容易确定,即要验证谁则把谁作为变量,也就是要把所要验证的中心条件作为变量。

等量性原则与单因子变量原则是完全统一的。只不过强调的侧面不同,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变量的单一性,而等量性原则强调的是除了实验变量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等量即相同,以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无关变量在进行严格控制时,不但要等量,而且是在适宜条件下的等量,常态条件下的等量。

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二、实验结果分析或者预测实验现象:

要实验结果分析首先要弄清题目的目的是“验证型的”还是“探究型的”。如果是“验证型的”实验,则要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得出应有的实验结果和推出相应的结论,(此时一般只有一个结果和相应的结论,且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对应)。若是“探究型的”实验,则要根据原理、目的,预测出可能的结果和推出相应的结论(此时一般有几个不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1、为促进某种植物扦插枝条顺利生根,一技术员用几种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IBA)—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然后在沙床中培养,观察生根情况。如图所示,从实验结果来看,为促进枝条生根如下列各项浓度值中,最好选用( )

A、3mg/mL

B、6mg/mL

C、9mg/mL

D、4.5mg/mL

2、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要把一个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子课题来分别进行研究。在“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的三组带芽的枝条甲、乙、丙,每组10支;

②将甲、乙、丙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溶液中,相同时间后,扦插在潮湿的沙土中,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甲、乙、丙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绘制得坐标图如下。

据图完成问题:

(1)你认为他们的子课题名称是。

(2)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

(3)实验结果是组枝条生根最多,其原因是

,组枝条生根最少,

其原因是。

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似物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不同”为研究课题。三位同学提出了甲、乙、丙设计方案,其主要步骤如下:

甲方案:将生长素类似物配制成10-8mol·L-1、10-4mol·L-1、10-2mol·L-1三种浓度,剪取某种植株的枝条若干,分为A、B、C三组,A组枝条浸泡在10-8mol·L-1溶液中10min,B组枝条浸泡在10-4mol·L-1溶液中20min,C组枝条浸泡在10-2mol·L-1溶液中30min,然后将其扦插在校园生物角的土壤中,观察枝条的长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促进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

乙方案:将生长素类似物制成10-4mol·L-1浓度,剪取三种植株的枝条若干,分为A、B、C三组,浸泡一定时间,将其扦插在校园生物角的土壤中,观察枝条的长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

丙方案:将生长素类似物配制成10-8mol·L-1、10-4mol·L-1、10-2mol·L-1三种浓度,剪取某种植株和枝条若干,分为A、B、C、三组,浸泡一定时间,然后将其扦插在校园生物角的土壤中,观察枝条的长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促进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

上述三种方案是否都合理?请说明理由。

(1)甲方案:

(2)乙方案:

(3)丙方案:

4、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X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过程:

①.视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适当稀释(斜面一般稀释到10-2),每小格的菌数能数即可。

②.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载玻片上有4条槽而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半,呈“H”型。每个半边上面各有一个计数区(图a),计数区的刻度有两种: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大方格(大方格用三线隔开),而每个大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大方格(大方格之间用双线分开),而每个大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是不管计数区是哪一种构造,它们的计数区都由400个小方格组成。计数区边长为1mm,则计数区的面积为l 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mm2。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区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区的体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1/4000mm3。

所以:1cm3体积应含有小方格数为1000mm3/1/4000mm3=4×106个小方格,即系数K=4×106。

因此:每ml菌悬液中含有细胞数= 每个小格中细胞平均数(N)×系数(K)×菌液稀释倍数(d))

③.将酵母菌悬液摇匀,用滴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的下边缘摘入一小滴(不宜过多),让菌悬液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充满计数区,勿使气泡产生,并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也可以将菌悬液直接滴加在计数区上,不要使计数区两边平台沾上菌悬液,以免加盖盖玻片后,造成计数区深度的升高。然后加盖盖玻片(勿使产生气泡)。

④.静置片刻,将血球计数板置载物台上夹稳,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由于生活细胞的折光率和水的折光率相近,观察时应减弱光照的强度。

⑤.计数时若计数区是由16个大方格组成,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个大方格(即100小格)的菌数。如果是25个大方格组成的计数区,除数上述四个大方格外,还需数中央l个大方格的菌数(即80个小格)。如菌体位于大方格的双线上,计数时则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以减少误差。

⑥.对于出芽的酵母菌,芽体达到母细胞大小一半时,即可作为两个菌体计算。每个样品重复计数2—3次(每次数值不应相差过大,否则应重新操作),求出每一个小格中细胞平均数(N),按公式计算出每ml (g)菌悬液所含酵母菌细胞数量。

⑦.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

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试解释原因。

(3)在吸取培养液制片前,要轻轻震荡几次试管,原因是。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

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应当怎样计数? 。

(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的数据。

(5)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

课题:。

5、请利用下面提供的材料和用品建立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并使其维持一定时间的运转。

材料用品:小鱼、水草、水蚤、池泥、大试管、橡胶塞、培养皿、吸管、小鱼网和凡土林。

请完成实验步骤及问题:

(1)方法步骤:

第一步:在试管底部铺上一层约10mm厚的池泥。

第二步:沿试管壁加池水至管口40mm处。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2)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存在于中。

(3)在小鱼大小的选择上应选择体型小的原因是。

(4)该生态系统能建立起物质和能量的暂时平衡,原因是。

(5)若要证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应如何设计实验:

6.盛夏,某同学为探究维持小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设计并制作了三个小生态瓶。封闭、相同的透明标本瓶内均装入等量的细沙、澄清池水(至瓶高的4/5)、2枝金鱼藻、少许浮萍、2只螺蛳、2只小活虾。甲瓶置于室内墙角处,乙瓶置于直射强光下,丙瓶置于较强散射光下,三者均不再移动位置。请回答:(1)瓶中与金鱼藻营养功能相同的生物有,

(2)三个小生态瓶,寿命最长的应是瓶。该瓶中的螺蛳只有通过水中微生物的作用,才能为金鱼藻间接提供。

(3)寿命最长的生态瓶,也只维持了280天,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7、试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不必做对照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供选材料:A.黑玻璃瓶B.透明玻璃瓶 C.橡胶塞及密封胶 D.河水及河泥 E.蒸馏水F.无机盐

G.新鲜水藻H.死水藻I.活小鱼

(1)本实验不可缺少的材料是(填代号)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________适宜,并且有_______的环境中才能较长时间不需喂食和通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开始的,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答案]

1、D

2、(1)不同浓度吲哚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2)起对照作用

(3)甲甲枝条生长素浓度适宜,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乙乙枝条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扦插枝条生根

3、(1)不合理,甲方案中具有浓度和时间两个变量,不符合实验设计要求。

(2)不合理,乙方案中未设置浓度对照组,不符合题意要求。

(3)合理,丙方案设计中即控制单一变量,又有对照实验,是完全可行的实验方案。

4、(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有限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需要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增加稀释倍数上下和左右只计一边线上菌体或相邻两边线上的菌体

(4)

(5)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pH或溶氧等)的变化关系

5、(1)第三步:往试管中放一些健壮的水草,适量的水蚤和一条活动能力强、体型相对小的鱼

第四步:试管口加橡胶塞后用凡士林密封管口

第五步:将试管放在温度适宜、光照强度适宜的地方培养

(2)池泥和池水(3)可以减少氧气和养料的消耗,容易建立生态平衡

(4)有稳定的能量来源;生产者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有机物、能量和氧气,

消费者和分解者为生产者提供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02

(5)设计一个无水草的试管,其他条件均与上述试管内的条件相同,观察水蚤和小鱼的存活时间

6、(1)浮萍(或浮游植物)(2)丙消化分解矿质元素

(3)生态瓶生物种类小,营养结构简单。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

7、(1)B、C、D、G、I

(2)温度光照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O2和养料,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排泄物被河泥中的分解者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再被水藻利用(3)水藻的光合作用水藻固定的太阳能

高中生物必修一 全册教材问题详解(五号字体)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材答案 学案1.1 教学过程: 细胞、没有、活细胞、细胞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群落: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参考答案:1-5:BDACC 6-10ABDDB 11. A 12.(1)细胞(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生物圈、细胞 13不能。因为细胞不是各种成分简单的堆积而成的,而是生物体有机的组合。 学案1.2 教学过程:二、多样、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三、1、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四、(1)施莱登、施旺(2)细胞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5:DADCB 6-10:CDDDB 11:藻蓝素、叶绿素、光合作用、腐生、寄生、没细胞核 12:(1)原核、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核糖体 (3) DNA中 学案2.1 教学过程:(一)1、(1)物质交换、有选择(2)无机自然界、统一性(3)差异性 2、(1)C、H、O、N、P、S (2)C、H、O、N ,C 3、C、H、O、N、P、S、K、Ca 、Mg ;Fe、B、Cu、Zn、Mn、Mo (二)1、C元素的有无、无机物、有机物、水、无机盐、脂质、蛋白质、核酸、糖类 2、水、蛋白质 (三)1、最多、不同发育阶段 2、(1)结合水、自由水、4.5%、95.5% 3、(2)良好溶剂、化学反应、营养物质、废物 (四)1、少、离子、Na+、K+、 Ca2+、 Mg2+、Fe2+、Fe3+,,Cl-、SO42-、PO43-、HCO3- 基础题1-5:AACAD 6-10:ADDDD 11.C 拓展题:1.B 2.B 3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的浓度,正是人体细胞所处液体环境的浓度。当人体需要补充盐溶液或输入药物时,应输入生理盐水或用生理盐水作为药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练习

高中生物专题训练·生物实验 生物 1.(2012石家庄第一次质检)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等变量都应保持相同 B.各种实验中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 C.数据测量时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答案] 1 2.(2013年山东潍坊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哪项是以下实验共有的() 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③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④观察和在细胞中的分布 A.使用显微镜观察 B.实验材料不需要保持活性 C.使用盐酸 D.需染色处理 [答案] 2 3.(2013江苏,9,2分)一个班级分组进行减数分裂实验, 下列操作及表述正确的是() A. 换用高倍镜时, 从侧面观察, 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 B. 因观察材料较少, 性母细胞较小, 显微镜视野应适当调亮 C. 为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 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D. 一个视野中, 用10×物镜看到8个细胞, 用40×物镜则可看到32个细胞

[答案] 3 4.(2013福建,4,6分)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 错误的是() 5.(2013江苏无锡高三期末)(5分)有人在1980年对栖息于岩石地带原来生活在一起的大、小两个种的鬣蜥作了相互移走的实验。四年实验中,其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者将实验分成六组,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1)如果只在A组与B组间比较,在干旱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据此分析,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再将C组与B组比较后,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有关系。 (2)从实验来看,大鬣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鬣蜥,判断理由是。 (3)在湿润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4)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过程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组。 [答案] 5.(1)竞争和捕食捕食 (2)将大鬣蜥移走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将小鬣蜥移走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2017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1 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选择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 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⑴单一变量原则 ?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 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 (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如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对三组实验不等同、不均衡,就会产生额外变量,影响实验的真实结果。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 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 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⑶等量原则 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方法总结

[系统图示] [19个教材实验分类汇总]

第1讲扎牢实验基础——4大类教材实验汇总让你“以不变应万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 显微观察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观察类实验操作流程 直接观察类应选有颜色的材料;染色观察类应选取无色的材料 ①滴水或染液→取材→盖片

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细胞分裂) ①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②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始终用低倍镜 依据原理和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2.盐酸在实验中的应用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1.列表比较五个鉴定类实验(填表) 2.熟记常用化学药品及作用(填表)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 | 应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 | 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 ? ? 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 ? ? 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 2.关于颜色反应的实验归纳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三模拟调查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1.列表比较几种调查类实验(填表) 2.模拟尿糖检测实验的原理(填空) (1)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的。 (2)当尿液滴加到酶试纸上时,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氧,氧可以将滤纸上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使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再与标准比色卡相比对,即可知道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调查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

高中生物必修一问题

画出低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问题:一、1.这是什么?细胞。 细胞是什么?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为什么这么说?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 生物发育起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并由多种分化 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即便是没有 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当中。 2.既然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否 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No,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么,病毒的结构如何?蛋白质外壳,核心是遗传物质核酸(DNA或者RNA)。如何分类?据此,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常见的RNA病毒有哪些?HIV、烟草花叶病毒、SARS、H1N1等流感病毒,因为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故流感病毒多达三十多种。如何生活?因为没有细胞结构,缺少能力体系和酶体系,所以病毒不能单独完成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当中。根据宿主又可以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其生活史是: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裂解释放。 3.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有细胞构成,所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在这一系统之上,还有哪些生命系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有何区别?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植物没有系统。) 4.如何观察细胞?显微镜观察。显微镜有几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到的结构分别称为什么结构?光镜下是显微结构,电镜下是亚显微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双层膜结构)。高倍显微镜如何使用?先低后高,调光调焦,调焦只调细准焦。(大长今暗)。放大倍数和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放大倍数是目镜乘以物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故面积放大倍数是放大倍数的平方。 5.电镜下细胞的结构都一样吗?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何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种类有哪些?如何区分?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人教版新课标)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人教版新课 标)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人教版新课标)2 实验十四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修二P91) https://www.doczj.com/doc/f38286463.html,/bbs/upload/attachment.php?aid=4262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 2.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3.通过实际调查,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隔代出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隔代出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世代相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三.方法步骤: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其程序是: 组织问题调查小组→确定课题→分头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如右流程图) 注意事项: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 3. 4.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类型概括 实验十五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必修三P51)一.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2.进一步培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三.方法步骤: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 4、5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 4.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 5.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cm,直径1~1.5cm为宜。 6.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塔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处理方法: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考试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 理科综合下生物学科高考在纲对实验能力的要求: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和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教材基 础实验)。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验 证实验)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究实验)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评价和修改) 近年来,生物高考试题中的实验及实验设计已成为一种稳定的重要题型,每年都作为大 题出现。有关实验方面的内容,是许多考生的弱点,应引起充分重视。这类题目有一定难度,学生在高考中得分率很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要得高分,实验的复习,应该立足于对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实验思维的强化和巩固着手,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等实验能力。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1)了解题目要求;(2)明确实验目的;(3)分析实验原理;(4)熟悉实验器材;(5)确定实验思路;(6)设计实验步骤;(7)预测实验结果;(8)得出实验结论。 二、如何运用基本方法分析实验题: ㈠了解题目要求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给出了什么样的材料用品?要求回答什么问题? ㈡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实验目的关键在明确题目中的实验是验证型还是探究型的。验证型实验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结论往往只有一个;探究型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结论也往往有多个。实验目的是解实验题的方向,原理阐述、步骤设计、结果预测、实验分析、实验结论等都需要围绕实验目的进行,否则无异于南辕北辙。实验的结论要和实验的目的相对应。验证性实验的结论也就是实验的目的。 ㈢分析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实验中关键步骤的理论基础,要分析实验中用哪些基本科学理论知识(源于学习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果的预测,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㈣分析实验器材认真分析所提供的仪器、药品、试剂等,从中选出实验的必备条件。实验的器材也会给实验变量的确定和对照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步骤的设计提供启示。高考时,为让考生的试验设计及分析能有一定的范围,命题者往往通过给出实验用具来进行限制,同时,有些命题背景学生并不熟悉,命题者会通过给出实验用具加以提示。因此,分析实验用具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可以让实验题的解答(尤其是实验步骤的描述)严密不丢分。解题时,可将实验用具可以分为三类:生物材料;一般用具和药剂;特殊用具或药剂。在分析实验用具的过程中,会使考生的实验设计逐渐清晰明了。 ㈤确定实验设计的思路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而进行的思维过程,构建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是实验设计的蓝图。 ㈥设计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步骤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要应用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并分析这些条件起什么作用和

高中生物必修三问题复习

必修三问题复习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有内环境吗? 2、消化液、尿液、肺内粘液都属于体液吗? 3、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吗?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完全相同吗? 5、在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过程中,内环境充当什么角色? 6、血红蛋白、唾液淀粉酶、尿素、激素和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吗? 7、在内环境稳态维持过程中,机体各器官、系统为何能协调一致? 8、内环境稳态有何意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分别是什么? 10、有完整的反射弧就有反射吗? 11、静息电位是外负内正的电位吗?此时K+通道开放吗? 12、突触、突触小体和突触小泡有何关系? 13、神经递质只能使后面的神经元兴奋吗? 14、正常血糖范围是0.8—1.2g/L吗? 15、当血糖范围低于正常范围时,肌糖原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吗? 16、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在血糖调节方面是什么关系? 17、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一定会导致TRH和TSH分泌减少吗? 18、分级调节只存在于激素调节中吗? 19、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一定能合成酶吗? 20、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都能作用于全身各处的细胞,是不是没有专一性? 21、激素是内分泌细胞的一部分吗? 22、神经调节绝对控制体液调节吗? 23、体温感觉中枢在下丘脑吗? 24、若尿中含糖,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吗? 25、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吗? 26、非特异性免疫对病原体有针对性吗? 27、“胰岛B细胞”可以简称为“B细胞”吗? 28、T细胞和B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吗?成熟的场所一样吗? 29、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成分吗? 30、抗原都是来自体外吗? 31、抗体能作用细胞内的病原体吗? 32、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3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越强大越好吗? 34、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吗? 35、疫苗、移植后的器官可以看成抗原吗? 36、一次注射疫苗,可以对该抗原终生免疫吗?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37、植物的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唯一的调节方式吗? 38、任何形式的光都能使植物向光生长吗? 39、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吗,其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有极性运输吗?40、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只有单侧光吗? 41、胚芽鞘是哪部分产生生长素,哪部分产生弯曲的? 4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43、植物体内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什么? 44、生长素有专门的合成和作用部位吗?生长素能为植物提供营养吗? 45、顶端优势为什么能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46、什么是生长素的两重性? 47、画出生长素对根、芽和茎的影响曲线? 48、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有那些应用? 49、脱落酸与赤霉素、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在哪些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 50、植物生长调节剂就是植物激素吗? 51、植物生长是生长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吗? 第4章种群和群落 5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53、什么是种群密度? 54、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有哪些,适用条件是什么? 55、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什么?取样方法通常有哪些? 56、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什么?间接因素呢? 57、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哪些类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分别是什么? 58、增长型的种群密度将来一定会增大吗? 59、“J”型增长曲线的发生条件是什么?其数学模型是? 60、“S”型增长曲线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61、什么是“K”值?“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如何变化?渔业上捕鱼为什么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从“K”值的角度如何控制家鼠的数量? 62、种群增长达到“K”值后,是否稳定不变? 6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利用血细胞计数法,是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吗? 64、什么叫丰富度?其统计方法有那些? 65、种间关系有哪些?两种生物出现竞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 66、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由什么决定的,这种分布有何意义? 67、群落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演替? 68、群落演替的终点都是森林群落吗? 69、群落演替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依据是什么? 70、群落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吗? 71、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第5章生态系统 7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什么?功能包括什么? 73、为什么说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74、为什么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 75、植物都是生产者吗,动物都是消费者吗,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吗? 76、食物链中的包含怎样的种间关系?食物网中呢? 77、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唯一渠道吗? 78、动物摄入的食物中所含能量都能同化吗?有哪些去向?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实验汇总--复习

[系统图示] [19个教材实验分类汇总] 分类 教 材 实 验 考 纲 要 求 显微观察类 (1)观察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2)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3)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5)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6)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熟练掌握显微镜 的基本操作,特别是高倍镜的使用 2.掌握临时装片制作等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了解这些实验所需材料的特点、试剂的作用 3.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对相关实验进行恰当评价并设计完善实验方案 验证鉴定类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理解实验原理,明确相关试剂的作用 2.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调查模拟类 (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 系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4)模拟尿糖的检测 (5)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掌握模拟实验和调查实验的实验目的,开 展实验的步骤及方案,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2.掌握调查、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率和种群丰富度等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处理的技能 探究设计 (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学会从实验目的中寻找相关的实验变量 2.学会依据原理来制定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类(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 生根的作用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 变化 (6)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的方案设计 3.学会分析实验中设置的对照实验,以及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4.学会分析每个实验中的单一变量以及无关变量 5.学会预测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1讲扎牢实验基础——4大类教材实验汇总让你“以不变应万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显微观察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 实验名称观察方式观察对象细胞状态染色剂常用实验材料 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染色观察核酸死 甲基绿、 吡罗红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线粒体线粒体活健那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死 龙胆紫溶 液(或醋酸 洋红液) 洋葱根尖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染色体死 改良苯酚 品红染液 洋葱根尖 观察叶绿体 原色观察叶绿体活 无 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 表皮)、藓类的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紫色大液 泡 活 成熟植物细胞,如紫 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1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技能】: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难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本课的重点; 而多糖的种类及其结构、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是本课的难点。 2.5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态和功能 说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体内分布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水、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功能是本节重点;学生理解结合水是难点。

高中生物实验专项练习题

实验练习 一、选择题 1、将鉴定下列化合物的 试剂及其颜色反应用直 线连接起来。 2.使用丹III染色,能 显示细胞中脂肪的存在, 这是因为该染色剂 A、易于进入细胞 B、 亲水而疏脂C、颜色特 别鲜艳D、亲脂而疏水 3.使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 A、分别加入样液中 B、混匀后再加入样液 C、加热后再加入样液 D、同时加入样液中4.将马铃薯块茎与浸软的花生种子分别徒手切片,在载波片中央滴少许染液,再把这两种材料的切片分别浸在碘液里制成临时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上被碘染色的淀粉粒。结果应该是 A、马铃薯切片中有更多的蓝黑色颗粒 B、花生切片中显示更多的蓝黑色颗粒 C、两种材料的切片中均术见蓝黑色颗粒 D、难以分辨出两种切片碘染色后的差别 5.现有下列生物材料:①苹果②黄豆种子③梨④花生种子⑤蛋清⑥马铃薯块茎。 最适于用来鉴定还原性糖的有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①③ D、③④ 6.青苹果汁遇到碘酒溶液变成蓝色,熟苹果汁则能还原银氨溶液(即发生银镜反应),这说明 A、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其他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D、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7.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消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粘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分别用的试剂是: A、碘液、丹III溶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亚甲基兰溶液、丹III溶液 D、碘液、斐林试剂 8.在低倍镜下,发现视野有一污点,移动装片后,污点位置不变;转换高倍镜后污点消失,由此可以判断污点的位置在: A、目镜 B、高倍物镜 C、低倍物镜 D、装片 9.下列材料中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的是: A、气孔保卫细胞 B、幼嫩黄瓜果肉细胞 C、幼嫩茎皮层细胞 D、根毛细胞10.当已在低倍镜下看到某一目标后,想换高倍镜对其进一部观察,正确的操作应该是 A、先在低倍镜下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B、不用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即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细准焦螺旋轻轻调整焦距 C、先将目标在低倍镜下移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D、先转换高倍镜,然后边搜寻目标边用粗细推焦螺旋调整焦距,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11.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叶片的下列标本,看到叶绿体数量最多的是 A、栅栏组织叶肉细胞 B、叶表皮细胞 C、海绵组织叶肉细胞 D、叶脉细胞 12、①—⑦是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物镜⑤反光镜⑥转换器⑦遮光器。在显微镜下观察玻片标本时,则:(1)若物象不清楚,应调节(2)若光线不足应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

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 ——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 第1课时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与答案】 1、什么是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4、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5、内环境具有那些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6、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巩固练习】 第2课时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问题与答案】 7、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8、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稳态是怎样实现的?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10、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1、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巩固练习】 第3课时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问题与答案】 12、实验目的是什么?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和生物材料在加酸或碱后PH 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13、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 变化明显。 14、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盐酸和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眼睛、口等接触。

(新)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汇总 一、选择题 1.(2010·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很多实验中必须先制作玻片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 面的实验步骤错误 ..的是(A ) A.有丝分裂观察: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B.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片→洗去浮色→制片→观察 C.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D.叶绿体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 2.(2010·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 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 变化,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B A.物质C是尿素,其含量增加的原因是细胞代谢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 B.转氨酶是肝细胞代谢所需的酶,若在细胞培养液中被检测到原因是细胞膜胞吐所致 C.小鼠肝细胞体外培养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D.培养小鼠肝细胞时,需要使用胰蛋白酶对细胞进行分散 3.(2010·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下列对相关实验原理的叙述,不合理 ...的是 C A.用苏丹III染液可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存在 B.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使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变小 C.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D.用动物细胞制备细胞膜比用植物细胞更容易 4.(2010·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下列对相关实验原理的叙述,不合理 ...的是 C A.用苏丹III染液可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存在 B.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使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变小 C.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D.用动物细胞制备细胞膜比用植物细胞更容易 5.(2010·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 A.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过氧化氢酶的溶液中,溶液呈紫色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细胞中的DNA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从而可以观察到其在细胞中的分布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考中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较好材料,近年来一直被沿用。由于缺乏实验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平时的练习也偏少,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茫然。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课题、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数据)并推导结论七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课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课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蚯蚓如何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移动身体?” (二)假设 科学方法的第三步是假设。假设,也称假说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例如,新编高中生物的“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其假设是:“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其预期结果是:“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将促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加速”。实验预期是较具体的推断。

高中生物必修三:穿过几层膜的问题

膜计算 计算某物质代谢中进入细胞所通过的膜的层数或磷脂双分子层数,一定要弄清物质在体内的运行路线,结合各部分结构和相应功能便可作答。注意物质进入毛细血管,穿过毛细血管壁和氧气或二氧化碳穿过肺泡壁时都要经过两层细胞膜。活细胞代谢时需不断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即从外界环境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自身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水等代谢终产物和对细胞有害物质排出体外。细胞代谢是在专门细胞器或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从结构上看,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膜、线粒体、叶绿体都是由膜结构构成的。前三者为 单层膜,后二者是双层膜。 (1)1层生物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层 (2)在细胞中,核糖体、中心体、染色体无膜结构;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是单层膜;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的膜是双层膜,但物质若从核孔穿透核膜时,则穿过的膜层数为0。 (3)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和消化道管壁都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且穿过1层细胞则需穿过2次细胞膜(生物膜)或4层磷脂分子层。 例1.大气中的氧气要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层() A.3层 B.5层 C.6层 D.10层 【解析】大气中的氧气首先要从呼吸道进入肺泡,穿过肺泡中的某一细胞时,进、出共两层膜,然后穿过血管壁,进、出血管壁也是两层膜,最后进入红细胞(1层膜)中与血红蛋白结合,总共是5层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D 例2.内环境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并用于有氧呼吸至少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层() A.2层 B.4层 C.6层 D.8层 答案:C 例3.红细胞中含18O的氧气被利用后变成C18O2进入c(血浆)内,18O至少要透过()层膜。 【解析】红细胞中含18O的氧气首先从红细胞中出来(1层膜),穿过毛细血管(进、出共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1层膜),再进入线粒体(2层膜)被利用变成C18O2,又从线粒体中出来,穿过组织细胞膜,即进、出组织细胞和线粒体共6层膜】,再一次穿过毛细血管(进、出共2层膜),最后到达血浆中。因此,总共要穿过11层膜。 例4.葡萄糖经小肠粘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需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实验设计教案

生物实验设计 一. 教学内容 生物实验设计 二. 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高考生物实验设计的题型,一般的解题方法。 三. 学习过程 (一)考试说明 要求考生能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包括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所谓设计型实验题,就是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生物高考实验设计基本题型 1. 续写实验步骤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 2. 评价和纠正给定的实验步骤的题型 试题中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干扰因素较多,要求在吸取原有设计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这表面上是考查对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实质上是全面检测设计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水准。 3. 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 这类题型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配套的,要求学生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有所体验,考查的过程性要求主要体现在课题的选择及理由阐述、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成果的类型选择等。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三)生物实验设计题应对策略 1. 生物高考实验设计的三种题型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答题中却有共同点,先要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其次是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在注意实验步骤关联性的前提下表达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变量控制。 2. 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这一要求,在2003年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第33题,考查的就是对课本实验的理解。 3. 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都包含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反应

生物学必修三好题、难题 (整理)

生物学必修三好题、难题 1.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 B.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不属于特异性免疫 B.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分化为浆细胞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进行的特异性免疫是细胞免疫,所以机 体不需要合成其相应的抗体 3. 左图是豌豆的去顶实验,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豌豆茎的尖端能合成赤霉素 B.生长素显著影响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C.生长素不能促进赤霉素的合成 D.植株内生长素下降的同时,赤霉素也大幅度下降 4.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 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5.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 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 D.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 6.如图所示,在正常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前者随后者变化与图中走势不符的是 A.胰高血糖素浓度——血糖浓度 B.辅助性T细胞数量——HIV浓度 C.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D.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 7.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B.图中共有4隔完整的突触 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点位变化 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