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19.月食和日食》 教案(3)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19.月食和日食》 教案(3)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19.月食和日食》 教案(3)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19.月食和日食》 教案(3)

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

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

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备课老师:彭必贤付进芝邹凤林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 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

首师大小学科学六上《1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案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率来表示 2.了解描述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要用时间.路程和方向来表示。 3.初步学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4.在测量中要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用速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研究物体运动的速率 三、教学难点: 研究物体运动的速率 四、教具准备 (1)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1块表(秒表)和一把米尺 (2)教师和学生搜集一些各种物体运动速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部分是让学生了解怎样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1 两位同学沿着直线行走,一位慢走10米,一位快走10米,走的快慢要均匀,测量出他们各自用了多长时间。怎样表示他们运动的快慢? 活动2 两位同学沿着直线走,一位慢走、一位快走,走一定的时间,走的快慢要均匀,测量他们各自走过的路程。怎样表示他们运动的快慢? 上面的两个活动中,同学们都是沿着直线快慢均匀地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速度的大小来表示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以讲述: 常见的物体运动常常不是直线运动,运动的快慢也常常是变化的,因此,物体运动的快慢要用速率来表示。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用速率来表示的。速率的大小等于每个小时(或每分.每秒)内通过的路程,或者说速率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得到物体运动的速率有数量又有方向。速度的数是物体的速率。 1

(在本课中不出现速度这个概念。) 例如赛跑.游泳等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的,即在—少,运动得就越快。课文还介绍了速率的单位和一些物体运动的速率。 (二)物体位置的变化要用时间、路程和方向来描述。 1.思考:学校和小亮家的位置分别如课文中的地图所示。小明问小亮:“你怎样从学校走回家?”小亮说:“要用0.2小时,走0.8千米。”他的回答完整吗? 2.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述了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从学校走回家,都经历着位置的变化,可以说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变化了,只用时间.路程来描述是不够的,还要用方向来描述。如果方向错了,走得越快,走得越远,反而会距离目的地越远。 小亮从学校走回家,经历着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本课不直接讲机械运动,只是通过具体事物定性地讲物体位置的变化。) (三)拓展: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 1.了解什么是参照物。 问题:一个人在路上跑步,我们会说他在运动。我们还会说路边的房屋是静止的有人说路边的房屋也在运动,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2.本课是研究物体的运动。 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在路上跑步的人在运动,而路边的房屋是静止的,这些都是以地面为标准,跑步的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房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如果以地面为标准,跑步的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他在运动;而路边的房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房屋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为标准,路边的房屋就与地球一起在飞速地运动,因为房屋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也发生着变化。 3.结论: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看是以另外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4.小结: 在课文中,将运动论述为: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着变化。也可以认为运动是一个物体的位置或地点,相对于被认为是静止的物体作连续的变化。 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两辆汽车,选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选两辆汽车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另一辆汽车是静止的——相对静止。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 2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最新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精编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水》单元备课 单元内容: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二课吹泡泡 第三课水的净化 第四课保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等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和定性观察及针对问题捕捉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归纳、想象能力。 科学知识: 1、知道溶解现象和加快溶解的方法。 2、了解水域污染的常识和保护水不受污染的意义。 3、知道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4、会做澄清、过滤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生探究水的兴趣。 2、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不断常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教学仪器、材料准备: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溶解现象,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 成粉末)。 2、学会在水中溶解物体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概括溶解现象及 加快溶解的方法)能力。 3、在引导学生探索对比实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感悟,培养探究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水溶解一些物质的现象及方法。 2、难点:是真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烧杯,搅拌棒,热水杯,凉水杯,擀面棍,方糖,土块课件(一课时用)。 2、烧杯,搅拌棒,沙土,面粉,味精,洗衣粉,碱面,豆粉,果珍冲济,感冒冲 济。(第二课时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研究怎样加快溶解的方法。 第二课时:研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及应用。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配套教案全集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全册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分析项目具体分析 本册内容分析第一单元:人体的秘密、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 身边的运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五单元:科学考察 (选学)。 本册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对大自然、对科学和 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以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学习与日常生 活联系密切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 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 系;初步感受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 密切关系。 3、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 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 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 的科学精神。 发展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 情趣;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和 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册重难点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及实验能力。 人的生理特征;机械、运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 对知识进行自主研究、探讨的训练。 对“物体和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实验设计证明。 本册课时安排本册共___5__ 单元(此处需写出各个单元共需多少课时) 第一单元: _6____课时第二单元: ___7__课时第三单元: __7___课时第四单元: ___5__课时第五单元:(选学) _5____课时 第___1_ 单元分析 分析项目具体分析 本单元内容分析第1课:人的性状、第2课:我们的生长发育、第3课:脑 的保健、(选学)*第4课:人类的进化 本单元教学目标(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发展学生关爱自己身体的生长发育、保持身体健康的情

首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首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从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的进行操作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公开课

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下《6.自行车的结构》word教案

学科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自我评析 ——自行车的结构 徐蕾怀柔区九渡河镇中心小学 一、教材分析 (一)、自行车的结构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科学》第八册第二单元设 计与制作第6课内容。本课意在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自行车基本构成。并能认识自行车中的 简单机械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a 1、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基本构成。知道自行车是一种人力机械交通工具,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 2、能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 3、发展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观察自行车,并能够对自行车进行宏观分类。 难点:了解自行车包含的简单机械。 二、教学准备 自行车、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本课的研究对象常见,学生也知道自行车大概的结构分配,只是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专业名称不熟悉。在课程设计上能够符合学生接受事物知识由浅入难的自然习惯。 科学课的核心是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应该是,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探究过程顺利进行的脚手架。这种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前概念水平有相当准确的把握。学生们对自行车是很熟悉的。六年级的同学大部分都会骑。若按教参的意见,本课要用2--3课时完成,因为六年级的同学大部分都会骑自行车,所以课程的第一部分就是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意在让学生有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自行车结构。然后进行展示,并说明自己划分的原因。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一件本以为特别熟悉的物体,把它第一步解剖着观察,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兴趣的。 第二部分就是把划分为“块”的自行车再细化,这就需要学生认识各个部分的名称。有些名称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前叉、飞轮等。我采用的是对照教材,先找组,再找熟悉的物体,不熟悉的标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在这个环节上,既锻炼了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小组合作的能力。但如果老师能够集体解决问题,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三部分再将细化的结构名称整合起来。这就引出了车架的作用,同时复习了形状结构特点。 最后,讨论自行车中所运用的简单机械,为下一节课自行车的行驶作出准备。 在实际的生活应用中,人们会依据实际需要改进一些物体的结构,使其在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新版教案

授课教案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 上册 兴农村裕琅希望小学

刘孝群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经过了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孩子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1.整体学习状况: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语数教学。 3.儿童心理分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2.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3.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篇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书本远离投影机时,会发现什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二单元) (2008-09-02 15:47:24) 转载▼ 分类:教学心得交流 标签: 杂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 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 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 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 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 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 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 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1人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教后记: 课题二: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首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科学全册备课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

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从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的进行操作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课,分别是《病毒》《细菌》《食用菌》。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生命世界中常见的动植物,了解了常见动植物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丰富了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生命世界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微生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们交换意见。 5.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6.能对实验现象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在探究中意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 4.愿意合作与交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科学知识: 1.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小组评议,直到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难点: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录像、有关病毒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病毒性疾病的相关资料和有关病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非典”和“禽流感”等病毒对人类影响的录像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1、教师谈话:看过刚才的录像,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记录在黑板上。)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个别简单问题随时进行解决)进行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谈话:学习了本课,你或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病毒。)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

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 3、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4、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5、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6、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教学后记: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与什么有关呢?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了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于物体的沉和浮有关。同时知道了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