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理想人格,君子观是中国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也是整个传统中国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早期儒家作品《论语》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君子观思想。本文试图对君子观思想作初步解读,

关键词:君子;小人;仁;信

一、君子必须有仁爱之心,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仁德,有仁爱之心。《论语·里仁》曾载孔子之言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君子连吃顿饭的时间也不能离开仁德,即使是仓促匆忙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由此可见,仁德对于一名君子是多么的重要。关于“仁”的含义,孔子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阐释,但通而观之,“仁”的最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人要有友爱之心。而友爱之心的表现就是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对此孔子多有议论,他说君子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严格反省,对他人则要宽厚忍让。他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君子是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是严格要求别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即君子希望别人成就好事,而小人则是希望别人倒霉晦气。总之,君子是对人宽厚,对己严格,而小人则是对己宽厚,对人苛刻,二者形成鲜明对照。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还有一些,比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人不知,而不慢”(《学而》),君子不能以怨报怨,而应“以直报怨”(《宪问》),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君子应具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胸襟。

二、君子思想境界要高,视野要宽,处事应从大处着眼

君子既然是人之楷模,其思想境界、眼光视野、处事角度,自不能与一般人相混同。孔子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君子作了定位。他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可以“食不求饱,居不求安”(《学而》)。为了求道,君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述而》);为了求道,君子甘愿“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还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即君子讲大信不讲小信;说“君子务本”(《学而》)。孔子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卫灵公》)。总之,君子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境界高,视野宽,识大体,办大事,而小人则目光短浅,为小恩小惠、蝇头小

利所役。上述对君子的要求,是孔子从君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高度而提出的。

三、君子应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是孔子对君子的人格要求。对此孔子多有论议。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不忧不惧”(《颜渊》)。为什么君子“坦荡荡”、“不忧不惧”呢?原因是君子心地无私天地宽。心地无私,不做愧心事,故能不忧不惧。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是“群而不党”(《卫灵公》),即不搞帮派体系,不搞小团伙,不搞山头主义,对此,孔子也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意为君子处理人际关系讲团结,而小人则是讲勾结。一字之异即将君子与小人判然分开。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还表现在君子的讲原则和坚持真理上,对此孔子亦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意为君子坚持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却不肯盲目附和,而小人则是一味附和,却不肯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而不同”体现出君子的坦荡和磊落,而“同而不和”则反映出小人的奸刁与世故。君子的坦荡和磊落还表现在对待所犯错误的态度上。孔子曾云:“过,则勿惮改”(《学而》),君子恰有“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的胸襟和气度,而小人则是“过也必文”(《子张》),即对所犯错误讳莫如深,遮遮掩掩。“君子”、“小人”在对所犯错误态度上截然相反。总之,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是君子应具有的人格风范。

四、君子应讲信守诺,讷言敏行

“信”在孔子的道德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为政》)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根本不能与之言事,“信”好比车上的“倪”和“杌”,如果缺少了这些关键部件,那么车子如何能够行走呢?由此可见“信”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可以说“信”是立身之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正因为“信”如此重要,所以孔子将其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之一。那么“信”的含义是什么呢?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说话要算数,最简捷的概括就是要言行一致。“信”的含义决定了一个守信的君子必须一方面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即要“慎言”,另一方面又要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去工作。对此孔子论述颇多。比如子贡曾问孔子怎样才算得上是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意思是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又比如孔子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这两句都是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敏,要

脚踏实地。总之,在孔子看来,君子要做到守信,途径只有一个,就是慎言敏事、讷言敏行,即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君子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很多,信在其中占着尤为突出的地位。一提到“君子”二字,守信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的“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反映出人们异常看重君子守信这一特点。君子的人格光辉在守信重诺这一点上尤为光彩夺目。

五、君子应见利思义,取之有道

对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孔子并不全盘否定,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但同时他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这说明孔子在承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的同时,也看到了如果不对取利的方式加以限制就会出现副面作用的事实。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对君子求利的方式作了限定,这就是对“富与贵”要“以其道得之”(《里仁》),要做到“见利思义”(《宪问》)、“见得思义”(《季氏》)、“义然后取”(《宪问》),而对“不义而富且贵”,“视之如浮云”(《述而》)。孔子还认为“君子”与“小人”在对待个人物质利益上的区别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意思是君子在义利关系上重义轻利,而小人则是不择手段,一味逐利。与义利问题相关,孔子还提出了“谋道”与“谋食”、“忧道”与“忧贫”的问题,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总之,见利思义、见得思义,重义轻利、重道轻食是君子应遵循的规范。

六、君子临事不墨守成规,要讲变通,富于灵活性

君子如何处理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具体问题?孔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处理问题不要墨守成规,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由此可见,讲变通、富灵活性、实事求是,是孔子处理问题的原则。孔子在处理问题上就很讲变通,很富灵活性。比如在事父母上,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又比如在待朋友上,孔子曾向其弟子传授方法,他说:“(对待朋友)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此外在求仕、事君等方面孔子的讲变通、重灵活也很明显。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的话,这或可视为孔子变通性、灵活性主张的注脚。七、君子应博学多能

孔子曾言“君子不器”(《为政》),意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反过来讲,就是要求君子必须博学多能。这是孔子对君子在文化修养和工作技能方面的要求。考《论语》等书可知,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在当时就有“博学”之誉。比如他对治国之道深有研究,对古代礼乐制度了如指掌,正因如此,他在鲁国处于“备顾问”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关于显贵人物向他“问礼”、“问政”的记载,甚至连孔子很不喜欢的季氏也经常到他那里去讨教。孔子还非常“博物”,有些为一般人不能识解的事物,孔子都能娓娓道来。孔子的具体技能也很全面,他干会计能把账目算得一清二楚,他管畜牧则牛羊茁壮成长。孔子对具体的礼仪也了如指掌,并能亲自演习,为此他常“摄相事”。孔子对古代文献也非常熟悉,按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古籍文献学家。在孔子看来,博学多能是君子得以成就事业的基础,如果没有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即使德行再好也将一事无成。要博学多能就必须刻苦学习,所以孔子对君子的学习十分重视。他要求“君子博学于文”(《雍也》),即要从古代文献那里汲取营养。他还要求君子从实践中学习,为此他很重视实践活动。总之博学多能作为一名君子是不可或缺的。

结语:

孔子的君子论对君子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素养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对孔子君子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几乎是一个“完人”、“成人”的形象,集所有世间美好的东西于一身,是做人的楷模和典范。孔子君子论中那些具有永恒性质的美好品质,如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舍生取义、不比不党,讲节操、重名节等等,不知影响了多少华夏儿女。孔子的君子论不仅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是在今天看来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也还焕发着无穷的生命活力。它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正南. “君子”考源〔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5):29—33.

〔2〕池水涌,赵宗来.孔子之前的“君子”内涵〔J〕.延边大学学报,1999,(1):125—129.

〔3〕项菊. 《论语》中的“君子”〔J〕.探索与争鸣,2003,(6):98.

〔4〕林贵长.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变〔J〕.天府新论,2008,(2):35—39.

〔5〕〔向熹.诗经词典〔Z〕.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41,241.

〔6〕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0.241.

〔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三卷)〔Z〕.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245. 〔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0.206,13,667.

〔9〕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6.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简答题及答案

《君子之风》 一、核心解读: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的文献如《尚书》《诗经》中就已提及。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者,当时并无明显的人格特征。孔子借用了这一称谓,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范标准,成为儒家的理想人格。 在《论语》中前后总共有一百多处提及“君子”。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纵观全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文”和“质”兼美。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先说“质”。具体要求有: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视不义之富贵犹如浮云。三要安贫乐道,乐以忘忧。做到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心胸广大,意志坚毅。君子不可以不弘毅,当自强不息。 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从孔子的这句话可知,君子之道有三个最重要的特质,那就是仁、智、勇。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贪生怕死,贪图享乐,见利忘义,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二、名句填空: 0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02·君子喻于义,。★ 0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贤哉,回也!★0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0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 06·知者乐水,。知者动,。,仁者寿。”★07·曾子曰:“,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08·子曰:“志于道,,依于仁,。” 09·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既得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知者,勇者。”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三、字词注音: 孙.以出之(xùn)恶.衣恶食(è)曲肱.而枕(gōng)知者乐.水(yào)鄙.夫(bǐ) 仁者乐.山(yào)驷.不及舌(sì)虎豹之鞟.(kuò)何以文为.(wéi)一箪.食(dān) 从下列句子中提取成语,并解释: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而献身的人 ——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为维护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论语中的君子观

《论语》的“君子”论 2010级政治学朱丽华 2010414348 〔摘要〕《论语》是一部统领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一直是中国 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但语言发展到今天“, 君子”这一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论语》有 关君子的论述入手,力求探究君子的本来“面目”。文章认为《, 论语》对君子这一角色提出了极 为苛刻的要求———即必须做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 〔关键词〕《论语》;君子;德才兼备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下面就《论语》中的有关论述,探究一下“君子”的本来“面目”。《论语》中提到君子有100 余处,有些是总的要求,有些是具体的规范。下面分别加以分析:总的要求:“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以出之,信以成之。”(第15 章)君子要以义为根本,依靠礼仪来体现,用谦逊的态度表达,用诚实来成就。———表明了成就君子的途径。“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 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第 5 章)孔子称赞子产身上符合君子条件的四点正是执政者的君子之道。君子所贵乎有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第8 章)严肃礼容外貌就远离粗悖傲慢;端正仪态神色就接近了诚信;注意言辞声调就远离了鄙陋背理。这些都是君子所看重的礼仪准则。“君子之道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第14 章)君子要同时具备仁、智、勇的品质。“侍于君子者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第16 章)急躁、隐晦和盲目是与君子交往常犯的过失,这里不单指侍奉君子,重在说明要以君子之道和君子相处。“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得思义。”(第16 章君子要在日常处事中时刻反省自己,逐渐实现自我完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第19 章)君子的仪态和处事是有变化的,远望、接近及听其言应该是不同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第20 章) 这是孔子提倡的“五美”,实际上是君子治国的基本原则。“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第20 章)知晓命运才能成为君子,知晓礼仪才能处身立世,知晓言谈才能了解别人。朱熹说:“此三子者,则君子之事备矣。”通过以上句段的阐述,“君子”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讲义德、懂仪礼、待人谦逊、言而有信;庄重、温和,对上恭敬,对下充满仁爱之心;勇敢、智慧、善于思索,并不断地自我完善。这是总的规范,涉及到了做人的各个方面,概括了君子的基本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 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矜而不争”就是要庄重自守。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体力行方面做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在言行方面,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方面的政事)。正因为君子能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能泰然处

论语君子之道五十句

君子,所谓君之子,就是国君的儿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赋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义,在孔子的眼里,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拥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国学君从论语中精选了40句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为您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稳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求吃得饱足,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言谈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5.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9.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语句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为政第二 1.子曰:“君子不器。” 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而上,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

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里仁第四 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十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第五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十四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孔子的君子 观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 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 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 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 才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 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 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 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同时,孔 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 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 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 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 利害。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 也就是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 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 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 法畏法守法。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当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 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在封建时代,这是构 成人际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他看做做人的根本。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 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而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

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 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 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 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 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 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 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 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 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 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 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 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 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有删改)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 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优选稿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 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在 《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 在《论语》20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 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

《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君子”这一词反复出现,本文正是选择了“君子”这一词,并主要从《论语》的前四章(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中选取的有关“君子”的片段进行分析的。 【学而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片段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君子”二字,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尽管对于这一片段的解释存在歧义,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中针对君子提出的标准是没有争议的。君子在他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仍需心存宽容,不怨恨、恼怒他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德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一片段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这里说到这个是与前面两种做法进行对比,君子既不是那种尽管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也不是那种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好造反的人。 君子需要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即需要施行“仁”道,至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则是施行“仁”道的基础。有了“仁”道,治国做

人的原则也就不用担忧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片段是对君子德行的一个具体说明:君子要求庄重,才显得威严。君子要学习才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君子要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君子有了错误也不要害怕去改正它。 从这些说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将自己的这种理想人格全部赋予到了“君子”身上,不仅仅从外表举止上对“君子”进行了要求,还从内在根本道德层次也作出了具体要求。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片段也是对君子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君子”,要做到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还要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不断地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样才算是好学的。 孔子要求君子不要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享乐方面,而是更多地从精神层次上追求塑造完美的德行,这才是“君子”应该做的。【为政篇】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这一片断尤其短小,就四个字形容“君子”的特点——“不器”,即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君子为何不能只有单一的用途呢?因为孔子将自己对人格、政治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 一、“君子”风范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

君子观

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 2010级政治学徐伟璇 2010414246 摘要目前学界对古来君子形象的描述较多抽象与笼统, 论文从德、才、学三 个角度分别阐释和综合概括出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君子之义, 力求回答德、才、学的相互关系, 即德统率才、学, 才的发挥表现德的品位和境界, 学使德、才得以完美结合; 以此回归君子形象的一般形貌, 从而充分张扬5论语6君子观的现代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君子观; 现代启示 《论语》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 从古至今一直闪耀在人们的心灵世界, 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性的陶冶和行为的感化。《论语》多次及君子, 并从多个方面对君子形象进行了规定, 大到安邦治国, 小到修身养性。《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 是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目前学界关于《论语》君子观的论述并不多见, 且研究的角度都是试图概括出一个全面完整的/君子形象, 实际的结果是为现代人构筑了一个神一般的状貌, 使其现代启示意义大打折扣。本文试图从德、才、学三方面阐述5论语6所述君子的一般形貌, 并揭示其可资借鉴的现代意义。 一、君子之德 从字形上看, 君字上部是尹字,尹字的古写与父字相似, 只是手中拿着的权稍微长一些, 尹的本意是有权势的官吏, 尹下面再加上一个口,表示此人德高望重, 是发令的人。说文解字说: 君, 尊也。从尹发号, 故从口。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在周,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而在论语里, 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是指与小人相对的有德有地位的人。在我国古代, 德与道是分开的, 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而德是道的外化, 人们认识了道. , 内得于己, 外施于人, 便称之为-德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 论语里仁 )寻求至高无上的德的境界是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后世仁人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论语中提出的君子之德有深厚的内涵, 有得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也有不断完善的践行要求。 (一)君子之德有本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 这一点学者多有论述。有人根据宋儒朱熹的解释: 仁者, 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 ( 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 )认为仁就是为人之义, 仁就是之于人的体现。据此可以说义属于德的层次。对论语君子观来说, 义则是君子之德的根本。义者, 宜也, ( 礼记中庸 ) 君子以义为质。( 论语卫灵公) 义是君子追求的目标和行德的根据, 是内在的精神因素, 所谓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 )对于君子来说, 先义后利, 甚至舍利取义是其首要品格特征。论语坚持人要以义为本, 反对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 论语卫灵公 )主张行义以达其道。( 论语季氏 )义既是一种追求境界, 又是一个衡量标准。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 论语里仁 )是崇义还是尚利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君子的其他内在精神因素中: 君子以义为上, 且/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 勇只有在义的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才是真正的君子美德。在君子的处世中, 义是一种重要的尺度,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与之比。( 论语里仁 )君子可以不遵循固有的教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精选练习君子之道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比喻 B.过.则勿惮改过:有过失,犯错误 C.君子和.而不同和:指不同的人或事物 达成和谐的关系 D.更.也,人皆仰之更:改正 [解析]喻:明白,懂得。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君子和而.不同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①君子之.过也②如日月之.食焉 C.①何足算也.②过也.,人皆见之 D.①何.如斯可谓之士矣②今之从政者何.如 [解析]A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假设,如果。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①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呢”;②助词,表停顿。D项,都是疑问代词,怎样。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不器.B.主.忠信 C.乐.节礼乐D.君子病.无能焉 [解析]A项,器:名词用作动词,做器具。B、C、D三项都是意动用法。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其何以行之哉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我未之见也D.毋友不如己者

[解析]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一般句式。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人不可以 ..无耻 B.无耻 ..之耻,无耻矣 C.今之从政 ..者何如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解析]A、B、C三项古今意义相同。D项,卑鄙:古义,“卑”指出身的低微,“鄙”指见识短浅;今义,品质恶劣。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人而无信,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3)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4)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____________;更也,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知其可也(2)君子喻于义(3)君子和而不同(4)人皆见之人皆仰之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7~10题。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曰:“敢问其次 .. 为次矣。” ——《论语·子路》

论语篇君子食无求饱翻译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没,通“殁”,“去世”的意思,读mo,四声,调值51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因而只有观察他的志向; 父亲去世时,就要看一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对于吃是没有特别要求,不要求过多好,也不会吃撑着,另外有一个居住的地方就行了,没有特别要求,对于工作认真负责,虑事周全,不该说的不说,谨言慎行。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

足、生活是否安逸的。因此,学校里太 过注重穿着打扮、美食和玩乐的美女帅 哥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尽人意;而教学 效果特别好的老师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 学生,往往又都“不修边幅”,可能就 是这个道理。 ?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其实在抛开诸如升学需求或者专业需要之类的功利心去看《论语》的过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身心上的愉悦。此前认为《论语》太蠢,基本上都是教条,没逻辑没理论,一点都不高深。但说实在的,所谓的高深又是什么,对你活着这件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我而言,《论语》中承载的精神,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可以避而不谈很多像“天地”“宇宙”“超我”之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回归社会行为生活本身,这对于俗世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当实用的。而所谓关于君子的诸多“教条”,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其实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庄子的观点,我认为他们是愚蠢的。他们不喜欢高深,不喜欢你跟他们说理论,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解构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尼采当蠢货,把马克思当共产主义的神棍。这时候教条就显得尤为重要。知“其然”便可,“所以然”这个层面的东西交由受教育者自己思索,自己大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当然也比较信服,于是教化的逻辑似乎有所颠倒,但效果仍是客观的。至少从小读君子之道的会活得比较地道些。 回到《论语》文本本身。全篇出现“君子”这个词107次,若是加上“士”、“贤者”、“仁者”之类的更宽泛的概念,那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君子”了。首先谈谈“君子”一词本身。君子初始指的是“大人”,既贵族统治者,如《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君子,与其相对的便是“小人”;而后在孔子的论说中,君子身上被尤其突出的便是其道德层面与知识修养的东西,君子在这时变成了社会文化精英。后一种君子身份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被不断强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浸淫下的我们。 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是上述两种身份的结合,贵种好好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孔子心中君子身份的完美典范就是周公。这个结论是从厦门大学的姚金伟老师的论文中拿来的,虽然自己在看《论语》的时候就分明感觉到孔子对周公深深的爱,但有专业人士的结论傍身还是比较踏实些。首先周公是贵族,有了血统上的先天优势;其次周礼是他定的。这可太重要,因为我们老说孔子把周的礼制提升到“道”的高度,其实从源头上来看,他之所以那么推崇周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周公深沉的爱。《论语·宪问》中关于君子的三道如下:“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周公以仁心辅政爱民是为大仁,吐哺之态收天下士人之心是为大智,以武功平“三叔”之乱、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为大勇。周公是稀有的,当时贵族普遍的样子大约就是季氏那样“八佾舞于庭”,变着法子骄奢淫逸,血统观念在他心中份量逐渐减轻,社会文化道德精英,也就是“士”,成了孔子“君子观”中的重点。 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地来谈一谈《论语》中孔夫子给我们这些天生的“小人”铺就的“君子之道”。所以何为“君子”?受限于语录体这种很不方便索引的文体,孔子的学生也没有规规矩矩地把大纲列好,说“那句话和那段话是讲那个的所以要摆一起”,所以作为一个识过字的粗读过《论语》的人,我也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很粗略地把君子之道分为四块。所谓的划分依据也并不严谨,既然要论内在的道德修养,这四块必然是免不了要提到的:性情、品德、胸怀、理想抱负。 《论语·雍也》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首先从内在修养而言,一个君子,首要是稳重敦厚,如同山一般坚韧稳固。其实孔子很强调处变不惊这回事,无论遇上什么情况,第一条就是不能失态,缩小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论语·尧曰》),衣冠端正,不斜眼看人,外表端正和性情统一。同时话也不能乱讲,“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性情温厚但自带些许严厉,威仪不显凶猛,庄严且安详。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君子的性情修养的第二大点,将孔子学生对他的这些评价稍作概括,我觉得就是所谓的中庸吧。照这样看来,我觉得孔子也并非单纯到只有“温、良、恭、俭、让”这一面,他所提

论语的君子

《论语》中“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 一、“君子”风范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 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 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 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 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回答,有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 处于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 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