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问工业革命

探问工业革命

探问工业革命
探问工业革命

探问工业

革命

E.A.里格利 著 俞金尧 译

悖 论

迪安和科尔对于英国从17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经济增长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他们在书中的结论大体是这样的:“工业革命”这一术语富有意义,关于工业革命的传统的时间界定大体上也是正确的,即大约从18世纪最后几十年开始,持续半个多世纪。在此时期,国民生产增长率明显加速,尽管同一时期英国人口增长之快也是空前绝后,但国民生产的加速增长是如此的显著,以致人均产量也比以前有更快的增长。“但是,到该世纪末,情况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1785年以后,无论是总产量,还是总人口,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但是,总产量的增长现在开始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人均产量首次出现增长,它的增速比本研究所涉的这一时期(即18世纪)内其余时段的平均增速快三倍还多。”①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几乎不可能对“工业革命”一词的使用提出异议。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在这里,富裕国家的人们难以理解主祷文上的主赐予我们一日三餐的祷告要旨。尽管在最富有的国家也可能存在严重的相对不足,但很少有人为吃饭问题犯愁。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前的世世代代中,主祷文中的祷告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句句在理。一遇荒年,除了极少数有余粮可售的人可能渔利以外,其余的人一般都得遭殃②。工业革命解决了纠缠于所有有机物经济(organic e2 cono mies)中的一个紧张关系。有机物经济是这样一些经济,在这些经济中,几乎所有对人有用的物质产品都来自于动植物。因而,有机物经济中的生产受到土地的生产能力的制约。马尔萨斯在提醒人们注意无节制的人口增长趋势将使人口呈几何型增长,而食物的供应最多只能是呈算术型增长时,对这一紧张关系作了经典的表述③。但是,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的时候,也正是他所说的那些制约正在失效的时候,事后来看,这是很清楚的。这是思想史上比较突出的一则讽刺。另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事情是,致使他的分析过时的种种变迁就在他生活着的国家里正在发生。

①②③

P.迪安和W.A.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P.Deane and W.A.Cole,B ritish Economic Grow t h1688-1959:T rends and S t ruct ure),剑桥1962年版。

古贝尔对现代早期博韦人的研究,使人们活生生地感受到随着严重的饥荒而来的那种广泛而持久的痛苦现实。见P.古贝尔《博韦和博韦人》(P.G oubert,Beauvais et le Beauvaisis de1600 1730),巴黎1960年版。

“不受节制的人口以几何比率增长;生活资料只是以算术比率增长。对算术稍作了解,就可看到头一种增长与第二种增长相比的巨大力量。”T.R.马尔萨斯:《人口论》(T.R.Malt hus,An Essay on t 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转引自E.A.里格利等

但从另一层意义上讲,工业革命一词的使用引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迪安和科尔的著作具有开拓性,在于他们致力于对英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和规模从整体上进行定量分析;他们将单个行业的经济增长率的估算整合到国民经济整体之中进行综合考虑,并且确定了经济整体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他们的研究可与以前对工业革命进行定性或局部的描述相媲美①。在全国经济的总体图像中,农业、棉纺织业、钢铁业,以及其他行业都占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经济的扩张是广泛一致,还是发展不平衡只集中于某些经济部门?经济的爆发性增长如何表现出地方性色彩。

迪安和科尔承认而且强调,他们的分析中所使用的很多估算数据不可靠,因为他们能得到的数据零碎,有的甚至完全缺失,他们提出的看法有待进一步的讨论。循着迪安和科尔的足迹研究这一课题的其他人重新思考了他们所提出的观点,并且也有条件可以利用更为充分、可靠的数据。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就在迪安和科尔发表《英国经济的成长》一书的20年以后,克拉夫茨也发表了同名著作,该书考察了这期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认为1785年以后,英国经济的突发性增长率是虚幻的。如果按人头来衡量,18世纪末的英国经济增长率并没有超过18世纪初的水平。经济的进一步加速也是呈温和型的增长,以致人们要怀疑那种观点的真实性。即使按总量来看,英国的经济增长也只是适度加快,至少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是这样②。随后的研究确认,甚至加深了人们对于在工业革命的经典时期英国经济加速增长的怀疑③。人们可以咧嘴嘻笑说,工业革命已经从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英国经济史的层面上消褪了。工业革命这一术语本身并未消失,但它的传统意义已经没什么人坚持了。

这一点需要作一些说明,至少需要作进一步的陈述。所谓“传统意义”,在我看来指的是从1780年至1840年间英国经济的总体增长率出现突然的加速。很多历史学家会这样说,他们同意这种说法,但认为,那些根本性的变化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已经准备妥当,用工业革命一词来指称这些变化仍是合适的。甚至认为国民收入统计方法适用于某些目的,它们只是没有抓住能为使用工业革命一词提供理由的现象。想捉的鱼儿从网中漏脱了。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可以这么说,技术上的重大变迁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即使它们对全国整体性的影响要到后来才显现出来。或者说,国民收入统计上的问题在于“国民的”这个形容词,因为在英国的某些地区,激剧的、根本性的变化已经发生,但总体的影响暂时还有限。或者说,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成长迅速的工业上,但这些工业在当时的规模还太小,不足以影响到全国整体的经济状况,这些工业吸引人的眼球,导致人们忽略了传统的行业里所发生的不太剧烈的变化,传统行业的规模意味着它们在个人劳动生产率方面即使取得一般性的进步,都可以悄悄地对国家整体经济发生明显的影响。这样的说法还可举出很多。人们也可能对体现在国民收入统计数据本身之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异议,它们似乎都不让保留有关工26 世界历史 2006年第2期

①②③把迪安和科尔的著作《英国经济的增长》与只比该书早7年出版、受到广泛好评的阿什顿的著作《英国经济史》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的研究路子与前人有根本的差别。

克拉夫茨估计,1700年到1760年,人均国民生产增长率为每年0.31%;从1780年到1801年为每年0.35%,而总的国民生产增长率在这两个时期为每年0.69%和1.32%。见克拉夫茨《英国经济的成长》第45页表2.11。

迪安在近来的一份研究述评中指出,“到目前为止所发表的论著,暂时显示两个结论:第一,像英国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全国经济出现加速增长的现象,代表了一个长期过程的发展顶点,是一个演进的而非革命性的发展过程;第二,英国所经历的工业化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与随后发生工业化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P.迪安:《英国的工业革命》(P.Deane,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M.泰克等编:《民族国家背景下的工业革命》(M.Teich and R.Porter,eds.,T he I n2

业革命的传统观点。比如说,众所周知,对服务业的规模,尤其是服务业的增长率的统计十分困难,围绕着这些参数可以合理地得出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至少会部分地恢复有关工业革命的传统观点①。尽管这些反对的意见都很重要,但是,可以称之为“克拉夫茨修正”的观点仍有重要意义。

如何妥善地解决在使用“工业革命”一词时所包含的这两重意思所引起的这个明显的悖论。有没有可能一方面让“工业革命”一词恢复某种意义,使它再次在时空上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另一方面显示出用某个概念来取代它的理由,用“工业革命”这个老术语做不到的方式来“说明这一现象”。

英国和尼德兰:城市化、职业结构和实际收入

在我看来,第一步工作就是要进一步考虑克拉夫茨的修正所包含的意义②。首先要指出的是自迪安和科尔的著作发表以来没有出现重大修改的地方。对于19世纪中叶英国国民经济规模的估计,40年来没什么变化。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人均产量和平均实际收入要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③。1851年的博览会反映了所有见识广博的观察家们的共同认识,那就是英国的经济是世界上最具生产能力的经济。波拉德近来指出,当时英国“一系列主要的经济部门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总和”。如果说这一现象必然是短暂的,那它也是令人惊奇的④。那些在19世纪末挑战英国这一地位的国家,如德国、美国,在19世纪中叶仍处在飘忽不定的状态。但是,按照克拉夫茨的修正观点,相对于1850年而言,这一事实对于1750年的英国来说意义更大。如果说在工业革命的经典时期英国经济的增长率大大低于人们曾经所认为的那种速度,而人们对于这一经典时期末的英国经济规模的估计没有变化,那么,这就意味着英国在这一经典时期初期的经济规模必定要比人们原先所认为的更大。如果向上攀升至某个固定点的斜线的坡度减小,那就意味着该斜线另一端势必有所抬高。

克拉夫茨的修正观点意味着变迁的规模很大。他对于1760年至1831年间的增长率的估计意味着,1760年英国的全国产量比迪安和科尔所估计的高出大约60%。同样,迪安和科尔估计

36 探问工业革命①②③比如可参见J.霍庇得:《盘点工业革命》(J.Hoppit ,Counting t 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经济史评论》(Economic History Review )43,1990年,第173—193页。J.莫克尔:《致富的扛杆》

(J.Mokyr ,T he L ever of Riches :Technological Creativit y and Economic Prog ress ),牛津1990年版;R.V.杰克逊:《什么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经济增长率?》

(R.V.J ackson ,What Was t 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 h during t 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G.D.史努克编:《工业革命是必需的吗?》

(G.D.Snooks ,ed.,W as t he I ndust rial Revol ution N ecessary ?),伦敦和纽约1994年版;M.伯格和P.赫德:

《为工业革命平反》(M.Berg and P.Hudson ,Rehabilitating t 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经济史评论》45,1992年,第24—50页。

并不只是克拉夫茨的研究引起了这一变化。

麦迪逊提供了以下有关人均G DP 的估计(以1990年的国际美元牌价计算)

1820年1870年

联合王国 1707 3191

美国 1257 2445

法国 1230 1876

尼德兰 1821 2753

在考虑这些数字时应记住,1801年时,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均GDP 要远远高于联合王国总体的水平。假如他的估计可靠,并且得到19世纪晚期的同样比率,那么,英格兰和威尔士在1820年和1870年的相关数字分别为2169和4056。1801年的比率大约适用于1820年,但不适用于1870年,因为在1840年的大饥荒之后,爱尔兰人在联合王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急剧

下降。A.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视角》

(A.Maddison ,T he W orl 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 pective ),O ECD ,2001年,表B —13,第247页和表B —21,第264页。

这一时期的人均产量提高了87%,而他提出的相应数字只有29%①。当然,数字不一定精确,但不容置疑的是,克拉夫茨的修正对于这个观点是有力的支持,即18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规模要比传统所认为的大得多。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均产量只比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稍低一点,人均劳动生产率比迪安和科尔在1962年所估计的几乎高出一倍,这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如果说19世纪中叶英国的领先地位没有问题,而此前的一个世纪个人劳动生产率与19世纪中叶的水平相差不多,那么,我们的兴趣就从工业革命的经典时期转向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人们曾经认为,英国与其邻邦的差距基本上是在乔治三世及其儿子统治时期由于经济的爆发性增长所致,现在看来,这种差距早就开始了②。

正是凭着他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克拉夫茨又特意把英国的经历与其在欧洲大陆上的邻邦作了对比。与英国相比,欧洲大陆国家相互之间有更多的共性,对他来说,要说明这一点并不难。以人均实际收入来衡量,在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英国的城市化水平比邻邦要高得多,而它对农业的依赖要比邻国少得多。在欧洲大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人均年产值要远远低于其他经济部门的人均年产值。而在英国,用这种方式来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在英国所发生的变化也比其他地方要慢得多。举例来说,克拉夫茨估计,欧洲大陆国家的人均收入从400美元增加到人均550美元(以1970年的美元为准)所花的时间大约是英国的1/3③(他把550美元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的起点)。

克拉夫茨所作的比较不仅正确,也很有价值,但他认为英国当时与其邻邦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基本上属于观察问题的角度问题。从21世纪初的眼光来看,这可以肯定没错。但是,从18世纪晚期的情况来看,用这种方式来看待英国的经历似乎有点奇怪。应当记住,根据克拉夫茨的修正,到这个时候,英国的人均产量必须被看成是已经高于欧洲的一般水平。换言之,有些东西已经需要我们作出解释。英国与邻邦的分流并不是要等到以后才发生,分流在当时就已经成了事实。但是,英国的先进性,比如说英国的发展路径已经与其他国家分道扬镳,这在当时并没有为亚当?斯密所发现。相反,在斯密看来,英国正在踩着尼德兰早已走出的路径前进,在很多重要的方面,英格兰正在发生的事,或者说在不同程度上在不列颠的其他地方正在发生的事,都与大约在一个世纪以前发生在尼德兰的事相似。我以为,亚当?斯密当时的看法是对的。我们可以考察城市化、职业结构,和人均实际收入这三个密切相关的变量来说明这一点。

尽管在布罗代尔的世界里,资本主义和城市化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16到18世纪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大陆欧洲在1800年的城市化水平比1600年时没高出多少。这可是现代早期的欧洲最明显,但也往往很少讨论到的悖论之一。与现代早期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其他方面的发展相比,对城镇和城市增长的统计把握更大一些。最近,德弗里斯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通过整理有关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1600年生活在人口规模5000及5000以上的城市46 世界历史 2006年第2期

①②这里所引的数据是通过对克拉夫茨在《英国经济的成长》第45页表2.11中有关经济增长的百分比的综合而得出的。

在这一关系中,重要的是明确区分总产量增长率和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经典时期正好是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达到空前绝后的水平的时期。如果人均产量下降,那么,总产量也不会大幅增长。但是,在本文的论述中,关键的变量是人均产量而不是总产量,而且根据克拉夫茨的修正观点,从1760年到1831年,人均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大约只有0.35%。克拉夫茨在《英国经济的成长》第45页表2.11中提供的有关1760—1780年,1780—1801年,和1801—1831年的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分别为年均0.01%,0.35%和0.52%。

中的欧洲人占欧洲总人口的10.8%,到180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3%。但是,如果把城市化水平发展极快的英国排除在外,那么,欧洲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图景就改变了:上述百分比分别是10.9和11.9,这意味着大陆欧洲的城市化水平只出现了稍微上升①。差不多与德弗里斯同时,贝尔劳切也对欧洲的城市增长作了类似的研究。他的研究结果更让人吃惊。他用了同一个标准,即把人口规模为5000及5000以上的居民定居地算作城市,他所估算的欧洲整体的城市化水平在1600年时为12.9%,1800年上升到13.8%。但是,如果把英国排除在外,这两个年份之间的城市化水平竟然有所下降,从13.1%降至13%②。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城市增长十分明显,而欧洲其他地方的增长又十分缓慢。结果,光是英国一地的增长份额就占了这个时期欧洲全部城市增长的70%左右,而英国的人口在欧洲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只有8%③。不过,17和18世纪英国城市显著快速的增长并没有超过尼德兰先前的发展水平。因为尼德兰是一个比英国要小得多的国家,它的城市人口总量的绝对增长还是相对温和,但城市化比率上的变化是相似的。16世纪持续的城市增长意味着1600年的尼德兰城市化水平几乎已经与1800年的英国相当(分别为24.7%和27.5%)。而在一个世纪以后,33.9%的荷兰人居住在人口规模在5000或5000以上的城市里④。因此,尽管18世纪的荷兰经济已经停滞不前,它的城市化水平也从33.9%下滑至29.5%,但是,到1700年,荷兰的城市化水平已大大超过一个世纪以后的英国。1800年,这两个国家的城市化比率大体相当⑤。

人们一直强调1800年时英国和欧洲大陆劳动力的职业结构对比的差异程度。在当时,英国大约只有40%的男性劳动力在土地上劳作,而在欧洲大陆,相应的百分比一般都在65%至80%之间。这一反差当然就意味着英国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比率要远远高于欧洲大陆⑥。不过,在这方面,英国再现了尼德兰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达到的水平。在17世纪70年代,荷兰大约有4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32%的劳动力从事工业,其余的28%从事服务业⑦。一个多世纪以后,到1800年,英国相应的百分比在农业上与荷兰一样,其他两个领域的百分比也十分相似⑧。英国农业中的人均产量高,这是克拉夫茨充分注意到的英国特征之一。正是这一特征,才有可能使英国的大量劳动力从

56 探问工业革命①②③④⑤⑥⑦德弗里斯:《欧洲城市化》(De Vries ,European Urbaniz ation 1500-1800),麻省剑桥1984年版,第36—37页表3.6,第72页

表4.13;E.A.里格利:《城市增长和农业变迁:现代早期的英国与欧陆》

(E.A.Wrigley ,Urban Growt h and Agricultural Change :England and Continent in t he Early Modern Period ),E.A.里格利:《人、城市和财富》

(E.A.Wrigley ,People ,Cities ,and Wealt h :t he T rans f ormation of T raditional S ociet y ),牛津1987年版,第170页表7.4。

P.贝尔劳切、J.巴图和J.谢弗尔:

《乡村人口》(P.Bairoch ,J.Batou and J.Chevre ,L a Pop ulation des V illes Europeennes ),日内瓦1988年版,第255页表B2。尽管贝尔劳切在该表中把俄国排除在外,但他的“欧洲”定义所覆盖的范围还是比德弗里斯的要广泛,后者的“欧洲”把大部分东欧地区排除在外。贝尔劳切并没有提供总人口方面的估算数字,但该表既提供了城市的百分比,又提供了城市总数,所以,这意味着总人口的估算误差不太大。有关英国的人口总数又见里格利《城市增长和农业变迁》,第170页表7.4。

里格利:《城市增长和农业变迁》,第179页。

德弗里斯:《欧洲的城市化》,第36—37页表3.6,第271页附录一;里格利:《城市增长和农业变迁》,第170页表7.4。伦敦和阿姆斯特丹这两个欧洲的首位城市之间存在很多有趣的相似点。这两个城市在1500年到1700年间都增长了大约14倍;两个城市的增长率在18世纪时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尽管阿姆斯特丹的增长率比伦敦更明显一些,但阿姆斯特丹在荷兰城市体系中所占的支配地位还没有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而伦敦对英国其他城市来说,几乎大得不可思议。德弗里斯:《欧洲城市化》,第270—271页附录一。

里格利:《贫困、进步和人口》,第124页表4.12;第297页表11.2和相关的讨论。

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其他:《第一个现代经济》,第527页。

农业转移到其他领域。如果1800年时的英国农业劳动力总数大于1600年的总数的话,那也只是稍有增加而已。但是,当时的英国人口已经超过伊丽莎白统治末期的人口一倍以上,而英国仍是一个粮食基本自给的国家①。但是,尼德兰在这方面再次占了先手。城市的需求为农产品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并且在不断扩大着的市场,荷兰的农业在灵活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合理地使用劳动力、提高人均产量,以及在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等方面像英国一样驾轻就熟,而且做得比英国更早②。

能支撑起多高的实际收入水平,这是对某种经济的生产力的严峻考验。那时,几乎没有人怀疑尼德兰在这方面能在整个现代早期都处于领导地位③。英格兰大约要到18世纪以后才赶上尼德兰,对于不列颠整体而言,那就更不用说了。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的研究表明,在18世纪下半期的头25年的某个时期,英国和尼德兰开始发生分岔。麦迪逊有关实际收入的比较数据显示,英国到18世纪末已稍稍领先于尼德兰,但一个世纪以前,尼德兰十分明显地领先于英国。因此,他的结论大体上与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的结论相近④。

有关英国正步荷兰后尘的证据不会让亚当?斯密吃惊。他常常拿荷兰发生的事来预期英国将来也要出现的情形。亚当?斯密指出了荷兰在不久的将来,以及其他国家随后也会面临的前景。因此,注意一下他的观点是有启发意义的。

1776年,亚当?斯密在发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时,清醒地意识到荷兰的经济一直超越其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与法国相反)从人地比率上讲,荷兰是一个比英国更为富裕的国度。”⑤不过,并不是这个直白的断言,而是他随后关于经济的增长及其限度的论述,使我们对斯密拿荷兰作例子感到好奇,因为他的论述为我们探究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有用的线索。他在题为《论资本利润》的那一章中讲到荷兰。他指出,要衡量他所讲到的在“一个大国中所从事的各个不同的行业的平均利润”⑥,或者说,要衡量今天所称的投资回报率,是十分困难的。他从这里开始他的讨66 世界历史 2006年第2期

①②③④⑤

琼斯估计,1800年,英国农业产量能满足本国90%的粮食需求。奥弗顿近来对该问题和其他同类问题的研究得出了相似、或许还更高的数字。E.L.琼斯:《1700年至1780年的英国农业》(E.L.Jones,Agriculture1700-1780),R.弗拉德等编:《1700年以来的英国经济史》(R.Floud and D.N.McCloskey,eds.,T he Economic History of B ritain since1700),剑桥1981年版,第68页表4.1;M.奥弗顿:《英国农业革命》(M.Overton,A g ricult ural Revol ution in England:T he T rans f or2 mation of t he A g rarian Economy1500-1850),剑桥1996年版。

16、17世纪的荷兰农业劳动力数量大体上没有变化,人均产量大体上翻了一番。德弗里斯:《从历史比较的视野看荷兰经济的成长》(De Vries,Dutch Economic Growt h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1500-2000),《经济学家》(De Econo2 mis)148,2000年,第443—467页。也可参见R.C.艾伦:《1300—1800年欧洲的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率》(R.C.Allen,Eco2 nomic Struc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Europe,1300-1800),《欧洲经济史评论》(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3,2000年,尤其是第18—22页。

尽管格雷戈利?金倾向于把这种差别看得相对较小。他估计,英格兰在1695年的人均收入为7英镑16先令,荷兰为8英镑2先令9便士,法国为5英镑18先令。G.金:《关于1696年英格兰自然和政治状况的观察和结论》(G.K ing,Natural and Political Observations and Conclusions upon t he State and Condition of England1696),《最早的经典论著:约翰?格朗特和格雷戈里?金》(T he Earliest Classics:J ohn Graunt and Gregory King),格雷格国际出版公司1973年版,第68页。

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第一个现代经济》,第707页图13.1;麦迪逊:《世界经济》第247页表B.13和第264页表B-21。有必要指出,麦迪逊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估计大大高于对联合王国的估计。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认为,荷兰在17世纪晚期的优势大约在30%到40%之间。的确,他们估计在英、荷战争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可能相当于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0%—50%,尽管到1800年,这一数字下降到只有20%。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第一个现代经济》,第710页;也可参见德弗里斯《荷兰经济的成长》。

亚当?斯密:《国富论》(A.Smit h,A n I nqui ry into t he N at ure and Causes of t he Wealt h of N ations)上册,芝加哥1976年版,第102页。他还说:“据说,荷兰的劳动工资要高于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第102页。

论,不过,他接着说:“要相当精确地确定现今或往昔的资本平均利润,虽然不可能,但是,从货币的利

息上我们仍可略知梗概。”①然后,他又继续论述他的把利率和能够获利的投资机会联系起来的观点,

他指出,在苏格兰和法国,利率要高于英格兰,因为这两地相对落后,不过,英格兰的利率又高于荷兰。在英格兰,政府在和平时期能够以3%的利率借到钱,而有良好信誉的人的借钱利息是3.5%到

4.5%。但在荷兰,相应的利率是政府:2%;私人:3%②。利率随着经济上的成功以同样的速度下降,因为能够产生利润的投资机会并非毫无节制。现今的增长必定总是以未来的增速减缓,并伴随着对劳动力和资本来说都不令人愉快的环境为代价而得来的。或者如斯密所说的那样:“一国所获的财富,如已达到它的土壤、气候和相对于他国而言的位置所允许获得的限度,因而没有再进步的可能,但

尚未退步,那么,它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可能会很低。”③稍后,他又重复了头一句话:“在一个

充分地获得了财富的国家”,并进一步引出了这一趋势所包含的某些意义之后,他接着说,

“荷兰省似乎在向这种状态靠拢”④。英国离这种黯淡的前景也没差多远,但是,斯密没有预见英国能逃脱这个

厄运。

资本主义

我关注斯密的观点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使我们有机会借助于当代的慧眼看一看18世纪的世界。也是因为通过他的论述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转向另外两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以期重新思考与工业革命相关的一系列事情。这两个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和前工业化世界经济增长的限度的本质。

斯密是市场经济的积极倡导者,主张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有效地配置资源,把握经济增长的机会。他喜欢我们今天在习惯上称之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东西。尽管他的论述远非无懈可击,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并不认为仅仅因为资本主义是最好的制度形式,它能保证很好地利用一个国家的形势和资源所提供的种种机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就能保证经济无限增长。在经济扩张阶段,在一个国家有利的增长机会用尽之前,即使收入来源于投资的人发现他们的回报在下降,以工资为生的人仍能大大地受益。“自亨利八世以来,我国的财富和收入在不断地增加,而且在此进程中,增长的步伐一直在逐渐加快,而不是迟缓。不仅在增长,而且是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劳动工资也在不断上涨,而

在贸易和制造业的各个部门中,更多领域的资本利润在减少。”⑤随着投资的激情降至最低点,资本利

润的变化趋向最终将抑制进一步的增长。由于缺少获利渠道而使投资减少,就业机会也会减少,从而使劳动处在一种艰难的境地。他关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的观点,用现代的行话来说,是渐进的而非指数的。在他看来,而且他相信,其他国家的未来已经刻画在荷兰以往的经历之中。我们注意到,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关于荷兰经济史的研究推出了一本题为《第一个现代经济》的英文新作,可以说,他们用20世纪晚期的语言重述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他们提出了现代经济的定义,这个定义在本质上同

76 探问工业革命①②③④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册,第99页。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册,第100、102页。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册,第106页。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册,第108页.

样可以用来界定资本主义经济①。他们认为,现代早期的尼德兰是一个现代的,即资本主义的经济。也是一个到17世纪末丧失了发展势头的经济。这个经济到了一个可以称之为经济发展高平台,近似于亚当?斯密在提到一个国家在获得“充分富裕”,即有时被称之为“停滞状态”而将会发生什么时所描述的那种情形②。在分析了丧失增长势头的原因和揭示现代而非前工业化时代的经济的特征之后,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进一步阐述了有关内容:“这一表述隐含着一个有关现代经济增长的看法,它不是一个自足自立的、指数式的、和无限增长的经济体。”③换言之,资本主义制度可以推动增长,提高生产效率,但就其本质而言,没有什么可以保证这些特征能长期延续④。

也许,将“现代的”与“资本主义的”当作可以互相变通的形容词过于简单化了。但是,赋予它们有所不同的意义,用这样的方式来界定它们并且不损害到它们的本义,那也是可能的。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列出4个有关现代经济的重要特点:1.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市场;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之高足以支撑具有广泛的劳动分工的、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3.一个乐意,并且能够支持财产权利、流动和契约自由,以及关心提升其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政府;4.高水平的技术和组织,它们可以支持一种十分复杂的物质文化,来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消费行为⑤。资本主义的定义可以更为严密。在一些人看来,上述定义中的第三点中的最后一部分与资本主义的本质不相宜。我将在别处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详细的讨论⑥。但是在这里,有必要指出尼德兰的事例说明了这一点,即无论是现代化过程,还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都不能保证有机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这两者都有助于确保有机物经济所提供的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得到有效的利用。

有机物经济体的增长限制

是什么扼制了现代世界早期曾经给人带来最大期待的渐进式增长?为什么出现了经济增长的限度?能够对这一问题有更好的认识对于我们探究工业革命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将有助于搞清楚,为什么英国这个在那么长时期内紧随荷兰的国家最后没有丧失发展势头,而是成功地实现了从渐进式向指数式的增长曲线的转变?这个答案是由后人称之为工业革命的那个时代的三大经济学家中的第三人,即大卫?李嘉图完整、清晰地提供的。正是李嘉图最明确地表述了人们通常所讲的报酬递减律⑦。他认识到在适宜的环境下工资增长的可能性,但他接受了由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都已阐述86 世界历史 2006年第2期

①②

③④⑤⑥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第一个现代经济》,第693页。

即使晚至19世纪中,经济状况已大大不同于亚当?斯密时代,约翰?斯图亚特?米尔,他那个时代主要的经济思想家,仍受这一问题的困扰。“生产原料都来自于土地,其中很多来自于农业,尤其是,农业提供了所有的衣着原料。来自于大地的总的生产法则,即报酬递减律,最后必然会像农业史中出现的那样作用于制造业。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土地上提高生产的力量越来越被扭曲,要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原料必须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才能成功。”J.S.米尔:《政治经济学原理》(https://www.doczj.com/doc/f416464075.html,l, Princi 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w it h S ome of T hei r A p plications to S ocial Philosop hy),多伦多1965年版,第182页。不过,米尔也找到了持不太悲观的立场的理由,但他提倡节制生育的理由之一,是他关注人口过快增长的危险。J.S.米尔:《政治经济学原理》第1卷,第345—346页。

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第一个现代经济》,第720页。

我在其他地方对这些问题有更详细的探讨。见里格利《贫困、进步,和人口》第62%63页。

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第一个现代经济》,第693页。

在《英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工业革命》一文中,我试图进行这种讨论。(E.A.Wrigley,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t he In2 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跨学科史学杂志》(J ournal of I nterdisci plinary History)3,1972年,第225—259页。

过的结论,那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引起人口的增长,而这又反过来会逼使劳动力的工资下降到人们习惯上能接受的最低程度。但是,这最后一种状态可能比头一种状态还糟,因为在粗放耕作和集约耕作的边际,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会双双下降,而正是这个增长过程会加强向边际的运动过程。投资回报的降低将使投资的动力不足,从而使增长停滞。无论是劳动力还是资本必然要遭到土地供应受到限制这一事实的拖累。他意味深长地说:“这(指的是劳动和资本的回报减少)必然会永久受到这一自

然规律的报复,自然规律限制了土地的生产力。”

①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重述李嘉图的真知灼见,这种表述有助于说明:就在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三人论述他们的理论时,他们都认为不可避免的那个问题是如何慢慢地不再给英国的经济增添麻烦。李嘉图提到了自然法则,他这么说是对的,因为这在当时是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结合所致,这些过程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无论是维持生计,还是所有对人有用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都必然涉及能源的消耗。食物是所有有生命的有机体的燃料,但是,人类也是贪心不足的能源消费者,一旦不再生活在狩猎、采集社会,她的消费欲就不仅仅限于生存所需,这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物质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牵涉到日益广泛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将原材料转变为制成品以供人类消费或使用的活动进行到某种程度,无论是热能还是机械能都一定会耗尽。

几乎所有在地球表面能获得的能源,其最终的来源是太阳。一年四季从太阳产生的以日照的形式转化而来的能源规模巨大。但有机物经济只能指望从这一能源流中分得很小一部分。对这些社会来说,能获得能源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光合作用过程,植物依赖阳光通过光合作用过程来生产瓜果蔬菜。人类与其他动物一起共同来分享对食物的这一需求,并且满足于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物品。但是,光合作用不仅为支撑人类的生活提供食物,它还提供所有的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它为所有第二产业的生产提供燃料,以木材的形式为有机物经济提供所需的热能,提供大部分以人类或动物的体力形式表现出来的机械能。当然,来自于太阳的能源流因为产生风力和水力的势能也提供其他的机械力,但是,在大多数场景下,与体力相比,这种力的意义不大②。我们不应忽视进入生产过程的大多数原材料要么原本是植物,要么原本是动物等有机物这一事实。即使在冶金生产中,尽管原材料是矿物质,但它们的冶炼就意味着热能大规模的消耗,这种能源是由木材或木炭的燃烧所产生的。

不幸的是,对前工业化世界的居民来说,光合作用不是一个有效的过程。人们对自然植物的转化效率有不同的估计,大概是千分之一到千分之四的水平。换句话说,自然植被能获得的有效光源只有其潜能的一小部分。栽培的植物能吸收的光源稍高于平均值,但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对有机物经济制约的严峻性是固有的。尽管联合王国每年接受的太阳能据说相当于每年22万

96 探问工业革命①② D.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D.Richardo ,On t 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P.斯拉法编:

《李嘉图著作和书信集》(P.Sraffa ,ed.,T he W orks and Corres pondence of Davi d Richardo ),剑桥1951年版,第125—126页。

我们缺乏本文所述的这一时期内有关不同的能源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威数字。但是,坎特在这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具有启发意义。她发表了瑞典从1800年以后所有重要能源生产详细的年度估算结果。她的总结显示,在19世纪,“尽管直接应用水能和风能对于某些专门的工作而言是重要的动力来源,但是,与柴火的消耗和体能相比,它们就很不重要了。”A.坎特:

《1800年至2000年瑞典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A.Kander ,Economic Growt 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 2Emission in Sweden 1800-2000),

《伦德经济史研究》(L und S t u dies in Economic History )19,2002年,第50页。英国

亿吨以上的煤所产生的能量,这可真是一个巨大的总量①。但是,工业化以前的英国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在理论上可获得的太阳能最大值,最多也就相当于大约4000万吨煤所产生的能量。而这之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类得不到的,因为很多能源在食物链中丧失了,还有很多能源为其他生物所消耗②。所有前工业化时代的经济所需的能源几乎都依赖于动、植物资源,其表现的方式很多,有的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有的是为牲畜提供饲料,有的表现为燃料的形式用于人们的取暖、烤制面包、烧砖、熬制染料、酿制啤酒、冶金、熬盐,等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前工业化时代的经济是有机物经济。所有这样的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的能源框架内运转,这就从物质上决定了很多对后来几个世纪的经济生活来说属于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不可能发生。比如说,受有机物经济的制约,钢铁生产的规模就不可能大到足以修建现代的铁路网、油轮,还有每年生产成千万辆汽车的程度。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可以把因为消除能源制约而带来的变化,描写成一把托莱多宝剑与一辆作战坦克之间的那种差别。

只要大量的集中需求仍停留在购买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产品上,那么,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和人均能源消耗规模之间就必然存在密切的关系。即使到20世纪中叶,这种关系依然十分明显。金德尔伯格从1960年起就收集了世界上从最富到最穷的所有国家的有关数据,他的研究表明,当人均收入指数依人均能源消费为背景制成图表时,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③。近来随着人们的收入用于购买第三产业的产品所占的比率的不断上升,这一关系有所弱化。但是,在有机物经济的条件下,与一定的增长阶段相联系的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很有可能使能源问题恶化,而这又会使经济增长的束缚绷得更紧。

摆脱有机物经济的束缚

用这种方式来阐述这一问题,表明曾经有过可以摆脱这些束缚的发展。只有找到一条能绕过一直以来限制着经济增长的能源障碍的道路,贫困才可以不再成为人类生活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并且使贫困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问题。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来自太阳的能源流,也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光合作用过程的性质,每年可获得的有用能源的总量也不能扩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说,每年的总量可以贮存起来,并且进行开发而满足人类的需要。生活在有机物经济限制中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开发新能源的可能性,尽管还只是小范围的。参天大树是上百年光合作用的产物,而草地的生长只要一个春秋的时光。难怪鲁莽的长子们一旦继承了财产就变卖曾祖父们栽下的栎木,从而马上得到了几代人积累下来的信用限额④。

不过,条件许可的话,通过光合作用得到的每年的能源总量可以贮存的时间远超过一百年。荷兰在07 世界历史 2006年第2期

①②

③④1913年是产煤高峰,当时英国矿工生产的煤产量为2.87亿吨,只相当于英国所接受的太阳能的1.5%左右。

L.P.怀特和L.G.普拉斯克特:《作为燃料的生物量》(L.P.White and L.G.Plaskett,B iomass as Fuel),伦敦1981年版,第212页。D.皮门特尔:《食物系统中的能源流》(D.Pimentel,Energy Flow in t he Food System),D.皮门特尔等编:《食物和能源》(D.Pimentel and C.W.Hall,eds.,Food and Energy Resources),伦敦1984年版,第2页。

C.P.金德尔伯格:《经济的发展》(C.P.K indleberger,Economic Develop ment),纽约1965年版,第70页图4.4。

1870年的美国就要取代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据估计,当时,它一半以上的能源消耗仍是木柴。在一个新国家,新来的居民对有机能源的人均消耗大大增加,远远高出他们的母国可以支撑的水平。J.C.费希尔:《能源危机观察》(J.C.

16、17世纪的黄金时代之所以在经济上取得突出的成就,原因就在于它可以得到大量的泥炭①。这一时期,荷兰工业欣欣向荣,其中很多工业属于能源密集型的生产:制盐、制糖、啤酒酿造、酿酒、砖窑、制革,等等。泥炭是经几千年的光合作用而生成,而一片成材的森林只要有一个世纪的光合作用就能长成。但泥炭所具有的能量与煤层所含的能量相比又相形见绌了。煤层的能源是经过上百万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而非千百年贮存的结果。其他的能源可以让人类暂时摆脱有机物经济的制约,而煤炭使人类有望长久地,至少按照人类历史的时间尺度来说可以长久地解决有机物经济的制约问题。

在整个现代早期,英国的经济在逐渐地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在不断扩大的工业领域中,煤取代木材成为热能的来源。熬盐业属于英国最初拓展的行业,在制盐场,热源和受热物由一种物体分隔开来以免化学污染。煤炭也用于室内取暖,因为价格便宜,人们忍受了烧煤引起的污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很多其他的行业,如烧砖、制陶、玻璃制作、啤酒酿造。而煤在炼铁中使用,使得人类在寻求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上达到极点,这一进展在后来当然引起人们的最大关注。在煤的产量和消耗量方面,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规模是不同的,晚至19世纪头几十年,英国每年的煤炭产量已经超过2000万吨的规模,超过整个欧洲大陆煤炭产量7倍②。

在英国,我们在很多生活领域可以看到用煤替代传统能源所带来的好处。比如说在房屋建造中就有可能以砖替代木材作为最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与法国的情形相反,不仅仅是英国的贵族,而且在英国广大的社会阶层中,住宅窗户上都装上了玻璃,这一事实取决于能否获得便宜的热能资源③。确定建筑业中发生从使用木材到使用砖瓦的转变的时间在于强调这一点:很多事情就是在人们曾经给予过分关注的那个时期之前发生了。在英格兰南部,从1650年到1730年的这个时期内,砖成为主要的城市建筑材料④。伦敦开风气之先,部分原因在于它的沿海煤炭贸易。在伦敦大火以后,首都砖产量大为增加以满足大幅增长的对砖头的需要。在伦敦重建时期,荷兰舰队阻止煤船从T yneside 开往伦敦,只有这一次,砖的价格扶摇直上,这表明价格低廉的煤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⑤。用砖而不是用木结构的板条建成的房子对健康生活的好处非常大。由于砖和瓦替代了木料和盖屋顶的草,城市里发生火灾的频率及火灾的严重程度也大为降低,从而大大有助于资本的积累⑥。但是,越来越多地使用煤炭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在于使不断扩展着的行业产生竞争优势,更主要的在于它解除了有机物经济的束缚。

17 探问工业革命①②

⑥J.W.德齐优伍:

《泥炭和荷兰的黄金时代》(J.W.De Zeeuw ,Peat and the Dutch G olden Age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Energy A 2vailability ),《A.A.G.毕杰卓根》(A.A.G.Bi j dragen )21,1978年,第3-31页。R.W.昂格尔:

《荷兰黄金时代的能源》(R.W.Unger ,Energy S ources for the Dutch G olden Age :Peat ,Wind and Coal ),

《经济史研究》(Research in Economic History )9,1984年,第221—253页。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第一个现代经济》,第37—40页。E.A.里格利:《延续、机会和变迁》(E.A.Wrigley ,Continuit y ,Chance and Change :T he Character of t he I ndust rial Revol u 2tion in England ),剑桥1988年版,第29页注38。阿瑟?杨就在法国革命发生的前几年在法国游历时对法国缺少窗户玻璃的评论很有启发意义。A.杨:《法、意游记》(A.Y ong ,Travels in France and Italy during the Years 1787,1788and 1789),人人丛书:伦敦和多伦多,无出版日期,第22、25、30、101、103、105、208、213页。M.E.福科斯和E.L.琼斯:《17、18世纪的城市改良和英国经济》(M.E.Falkus and E.L.Jones ,Urban Improvement and the Eng 2lish Economy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经济史研究》4,1979年,第204页图表1及附文。福科斯和琼斯:《17、18世纪的城市改良和英国经济》,《经济史研究》4,1979年,第202页。琼斯指出了德文郡那些用石头建筑的城镇和克雷特顿、库洛姆普顿、霍宁顿和提佛顿这些反复遭受火灾,损失范围广泛,结果没留下多少18世纪以前的建筑的城镇之间的反差,我们从中可以看清这种对比的性质。他用一句简洁的话总结了这种新情况的

重要意义:“正是砖瓦的普及,才使没有石头的地区走出了中世纪。”E.L.琼斯:

《英格兰南部火灾损失的减少》(E.L.Jones ,The

27 世界历史 2006年第2期

以前,经济的扩张总会给自己带来报应。经济连续发展,其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使得下一步的发展变得更加艰难。如果土地上专门生长林木以提供燃料或用于建筑,那么,它就不能用作耕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要。处在扩张中的制铁业,意味着要把越来越多的土地用于树木的生长,这至少意味着它的扩张是以牺牲对制铁工人的粮食供应为代价。如果成长中的经济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的,即亚当?斯密在他关于制针工人的那个不朽的比喻中所描写的过程,那么,它所引起的后果之一,就是因为扩大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离而增加了对运输的需求;同样,由于土地用于生产牲畜的饲料而不能用于生产牛奶和奶酪,必然使问题更加严重。随着煤炭在生产中应用的比率越来越高,上述这些制约就一步一步地下降,甚至消除。李嘉图提到的自然律虽没有被否定,但得以避免。随着矿藏原材料越来越多地补充和替代动植物原材料,土地在英国经济中成为使用比率持续下降的一种资源,但是,能源制约的消失才是至关重要的进步①。有鉴于有机物经济受负反馈的控制,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摆脱能源制约也包含了正反馈的可能性。

煤炭的使用很显然解决了热能问题,但最初,它没有解决机械能上的问题。煤炭在最早时只不过是一种便宜但又很脏的木材替代物,而不是用来取代马和牛。因此,蒸汽机作为原动力的发明具有重大的意义。尽管在初期,蒸汽机中只有一小部分能源被转化成有用的动力,但是,以煤作燃料的蒸汽机加上配套的机器,仍能大大地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此外,人类对物质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可以在不扩大有机的原材料消耗的情况下而得到满足。以矿藏能源为基础的能源集约型经济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新型经济,在这个经济中,无机原材料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在17、18世纪的英国,在有机物经济的过渡期中,正慢慢地形成一种新的、完全不同的经济。

不过,即使在英国的经济发生急剧转变的早期阶段,原有的有机物经济在整个过渡期仍居优势地位,经济增长和变迁的空间基本上仍由农业的活力所决定。

农业的核心地位

前已指出,目前最出色的研究表明,英国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人均国民生产增长率并没有出现加速现象。这个对以前的正统观点所作的修正所包含的意义之一就在于:英格兰的经济,我们的确也可推定为不列颠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它在18世纪中叶所具有的生产率要比曾经想象的高得多。我们现在还不可能对伊丽莎白时代的类似情况作出令人满意的研究。不过,16世纪的英国在这方面与邻国相比,还不可能占什么优势。所以,关于1750年的英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修正观点,意味着在1750年以前的一个或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均国民生产的增长率与1750年以后的一个世纪会一样高,或者会更高。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太让人意外了。

这就使人们把注意力转到农业上,农业对所有的有机物经济所具有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尽管其名称属于异类而明显被排除在外,但在任何有关工业革命的研究中,农业一定占有突出的地位。在1750年以前,的确还有175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英国经济中有机物经济方面的进步,在决定人均产量达到何

①有趣的是,英国的煤炭逐渐地改变了其他国家的能源供应,从而缓解了广泛存在的能源问题,有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比如可参见T.杰尔加特《丹麦革命》(T.Kjaergaard,T he Danish Revol ution1500-1800:A n Ecohistorical I nterp retation),剑桥1994年版,第120—121、130页。他评论道:“丹麦在18世纪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这种灾难性的形势。但是,在经历了刀口的摇摆以后,丹麦的能源平衡由于更大数量来自于欧洲地下的煤炭森林的供应而得以挽救。”第128页。上述煤炭

种水平上所具有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无机物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有机物经济基本上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一直到19世纪,农业都是英国经济中的最大一个行业,从业人员最多。因此,农业生产率的变化,对于总的生产率发展状况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一个部门的影响都大。在农业以外的经济领域谋生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率持续不断地增长,这一事实只有在农业中的人均产量也发生同步增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①。除尼德兰以外,英国可能是整个17和18世纪发展过程中从事农业的人数没什么变化的惟一的西欧国家,尽管当时的英国人口、从而也是英国的劳动力的增长要比任何一个西欧大国都快。在其他国家,农业从业者数量的增长即使没有人口总数增长得那么快,仍出现了大幅增长。结果就出现了克拉夫茨所强调的英国与欧陆国家之间在农业人均产量方面的明显反差。在英国,农业人均产量接近于经济整体的平均水平。而在欧陆国家,比如在19世纪的法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为国民收入所作的贡献,只有其他经济部门的劳动者平均贡献额的一半②。

在农民社会里,人们一般不太愿意离开土地。即使他们为农场的生产所作的贡献不及他们从农场索取的东西多,他们仍愿意待在家庭的小块土地上。有一种说法也许太简单化,但发展经济学家都知道,在一个典型的农民社会里,个人只有在他(她)的存在引起平均收入低于人们在习惯上能接受的某个最低值时,才会离开家庭所拥有的土地。而在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的边际贡献一旦低于这一水平,他就会马上走人。现代早期的英国农业越来越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邪恶掠过大地,灾难降临人世,

在财富积累的地方,民不聊生,

王公贵族可兴亦可衰,

他们的生成不费吹灰之力,

而粗犷的农民,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骄傲,

一旦他们遭殃,就永远不可弥补。

奥利弗?戈德史密斯所写的《废弃的村庄》是对圈地运动和贪婪的地主所发出的发自内心的抗议,到那个时候,他所描写的这幅图景尽管动人心弦,但早已消逝,它是怀旧的产物,虽然迷人但不足以令人信服。但是,正是他接着所讲的东西使这场运动露了马脚。

在痛苦降临英格兰之前,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光:

每一寸土地都养人,

只需付出少量的劳动,他就衣丰食足,

大地赐予他生活所需,但也仅此为止,

37 探问工业革命①②正如迪安近来评论的那样,“归根到底,英国的农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在全国劳动力中所占的比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仍有能力满足飞速增长的城市化人口的全部或大部分粮食需求”。迪安:

《英国工业革命》,第31页。

这一估计意味着,1870年时有50.6%的男劳力从事农业,但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贡献率只占33.5%。见克拉夫茨《英国经济的

纯洁和健康是他幸福的伴侣,

他最宝贵的财产,就是不懂财富。

戈德史密斯笔下的农民十分符合德弗里斯所说的“农民模型”,他们是一些“千方百计避免依赖市场的人”①,结果造成了一种不利于城乡之间进行互利互惠交往的局面,而这种交往在亚当?斯密看来对于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具有根本的意义②。尼德兰西部的农民把自己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者,他们生产那些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产品。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他们形成了很重要的城市产品消费市场。英国的情况与尼德兰不同,在很多地方,领主、资本主义农场主,以及无地的劳动者形成很有特点的农业结构,这一结构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在经济交往方面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专业化生产有所发展,新作物、牲畜饲养、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实践得到广泛的采用;城乡之间互依互靠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和扩大。无论是在荷兰还是在英国,劳动者都乐意离开土地,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他们基本上都可以在第二、第三产业找到工作。

托尼评论道:“尽管享利八世做了多年的坏事,但他去世时,一些重要的特征尽管还是朦朦胧胧,但已可以望见。在蒸汽动力和机械发明之前,这些特征使得英国别具一格。”③发生在现代早期英国乡村社会中的这些变化,究竟是受人欢迎,还是为人痛惜,这要取决于观察者的价值观。戈德史密斯笔下的农民社会尽管拥有他所主张的一切美德,但是,对于一个致力于突破有机物经济制约的社会来说,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合适的发射台。在1600年至1800年间,英国的农业人均产量翻一番,尽管这还不足以引发使英国成为现代国家的一系列变化,但仍很有必要。如果一种经济的乡村部门符合德弗里斯所描述的那种“农民模型”④,就像法国革命以前欧洲很多国家的经济那样,那么,它就没有可能取得这样显著的业绩。的确,在人口处于增长的时代,农业中的人均生产率更可能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英国工业革命:修正后的视角

我以为,探究工业革命将使我们对发生在16至19世纪英国的种种变迁的实质得出以下结论:

1.要想认识当时的英国所发生的事情,那么,对1750年以前的那个时期的注意与我们对工业革命的经典时期的关注一样重要。假如我把开始的时间定在17世纪初,那么,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英国人均生产的增长率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1750年以前的增长率甚至可能要高于1750年以后至19世纪中叶的增长率。

2.从1750年到1850年的一个世纪里,人均产量增长率方面的非同寻常之处不在于增长率那么低,而在于它没有变为负增长。在这一时期,英国的人口发生了大幅增长,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样大幅的增长就会出现人均产量减少、生活水平大为下降的情况⑤。在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本身的增长47 世界历史 2006年第2期

①②③

④⑤德弗里斯:《荷兰黄金时代的乡村经济》,第6页。

例如,参见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城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一章。

R.H.托尼:《宗教和资本主义的兴起》(R.H.T awney,Reli 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A Historical Study),伦敦1926年版,第70—71页。

德弗里斯在《荷兰黄金时代的乡村经济》第4—7页中描写了农民模型。

E.A.里格利和R.S.斯科菲尔德:《英国的人口史》(E.A.Wrigley and R.S.Schofield,T he Pop ulation History of England,

率为零,到19世纪的头几十年,其增长率达到年均1.7%左右,按这样的增长速度只要用四十多年的时间就足以使人口翻一倍,这在欧洲历史上几乎是史无前例的①。在一片到处都早已有人居住的土地上,人均产量没有出现负增长,这就充分表明当时的英国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进步。

3.在18世纪晚期以前,英国经济的增长与尼德兰早已经历过的情形极为相似。像尼德兰一样,这种增长可以被看成是建立“现代的”、“资本主义的”或者是“市场导向的”经济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经济有助于最充分地利用伴随着不断增长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级有机物经济所提供的种种可能性。

4.但是,这种增长不论多么健康,它也不可能无限进行下去。如果这种增长不是因为经济中出现一些全新的特征,那么,英国在这方面也完全有可能步尼德兰之后尘,发生如亚当?斯密所预期的那种情形。会发生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所有有机物经济中对增长所施加的必然的限制。正如李嘉图所指出的那样,这些限制是由自然规律所施加的。

5.为了逃脱这个险境,避免增长的曲线成为渐近的方式,必须打破由有机物经济有限的能源供应所带来的束缚。有机物经济几乎绝对地依赖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尽可能多地获取的太阳能。这种经济不可能长期持续增长,因为用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得到的热能和机械能的最大数量仍是有限的。产量的增长率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经济的扩张一定会受到限制。

6.由于石碳纪时代的植物生命环境,摆脱束缚是可能的。石碳纪时代造成一部分经过几亿年光合作用的生成物在地层中被“冻结”起来②。在英国,有些煤层很容易开采,并且从16世纪以来开采的规模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不断的技术革新使得煤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需要热能的领域。到后来,由于纽可曼和瓦特这些人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人们也可以通过燃煤来克服机械能应用中的瓶颈。

7.逐渐摆脱能源瓶颈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突然使经济增长率或个人劳动生产率水平出现明显的加速。而在于它搬掉了一个障碍,否则,这个障碍会慢慢地制约经济的增长。只有到这一过程很晚的阶段,有机物经济让位于以矿藏能源为基础的能源集约型经济时它的好处才全部显现出来,无论是经济增长的总量,还是人均产量的增长率,都大大高于以前。在英国,这些事情发生在19世纪中叶。而在当时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一系列的技术进步,从而使这些新的可能性开始得到实现。在这一进程的早期阶段,经济上的突然加速根本没有可能③。

结 论

提出问题的方式决定了能提供答案的类型。因为可以用无数不同的方式来阐述工业革命所指的

57 探问工业革命①②③ E.A.里格利等:

《英国人口史》(E.A.Wrigley ,R.S.Dadies ,J.Oeppen and R.S.Schofield ,English Population History f rom Fami 2ly Reconstitution 1580-1837),剑桥1997年版,第614—615页表图10.4。增长率在1806—1825年这一时期达到顶点。西佛勒在那部题为《地下森林》的有关历史上的能源体系特征和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出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专著中,对这一观点作了精彩的论述。这部书的德文原版的书名叫Der Unterirdische Wal d ,他在书中指出,“每年使用一吨煤,等于多得到一公顷土地,否则,需要有一公顷土地种植用作燃料的植物。”除了说明煤炭的使用所产生的作用以外,他在书中还提供了一个土地

计算便览。R.P.西佛勒:

《地下森林》(R.P.S ieferle ,The S ubterranean Forest :Energy S ystems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剑桥2001年版,第103页。

实际上,这个过程肯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点莫克尔在出于类似的目的而进行的统计中作了很好的说明。他指出,如果经济体中有一个部分以年均4%的幅度增长,而它起初只占整体中的10%(即“现代”部分);另一部分占90%(即“传统”部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那么,这两个部分要取得一样的规模需要74年时间,即便到那个时候,总的增长率也不会超过

年均2.5%。见J.莫克尔《新经济史和工业革命“编者导言”》(J.Mokyr ,Editor ’s Introduction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and t 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J.莫克尔编:《英国工业革命:经济视角》

(J.Mokyr ,ed.,T he B ritish I ndust rial Revol ution :

意思,而人们所提的问题常常包括或意味着一个专门的定义,所以,在有关工业革命的性质、起源,和界定它的时间等问题上提出了那么多不同的观点,那就不足为奇了。这些观点常常都能自圆其说。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一词毫无意义,应当停止使用①。另一种极端的观点则声称,工业革命是一个较为简单的累进过程的顶点,在达到顶点之前,这个过程已连续进行了上千年的时间②。我的研究没什么不同,我已经讨论了问题的本质,我在论述中所使用的方法预示了接着就要进行的讨论的类型,并且确实得出了一些结论。因此,有关本文的逻辑方面可再费些笔墨。我的主要目的不是想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及如何发生,尽管本文已直接或间接地谈到了这些问题的某些方面,而是要辨明“工业革命”这个有待解释的术语。我回到本文开始时提出的话题。一方面,现代经济为这个世界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产品和大量相关的服务,使我们享受了安逸的生活,而在以前的很多世纪中,大多数社会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和燃料等基本的需求方面经历了艰难困苦。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别,这是无可置疑的。如果不能给这一变迁冠以一个能够象征其重要意义的名称,那是很荒唐的。但在另一方面,就革命一词包含着突变这个意义上而言,当我们拿着大家普遍使用的描述经济活动的尺度来衡量,发现没什么理由可以认为某个时期发生的变化异常迅速,而又将革命一词应用于那个时期,这就令人莫名其妙了。

有人可能认为,经济上的革命不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革命那么巨大。至少,将革命主要看成是一种经济现象,忽视生产过程中的其他特性,尤其是对能源的需要,将会导致一个不完整、不均衡的图景。尽管工业革命事关经济上的深刻转变,但传统的经济描述和分析的手段并没有揭示很多有关这一经济转变的特征的基本内容。亚当?斯密所建立的分析架构完美地解释了体现黄金时代的荷兰,以及稍后英国特征的经济增长过程。的确,在制针工人事例中典型化了的资本积累、劳动分工,以及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城乡之间互惠互利交往的产生而形成的这种有联系的发展,常常被人们简单地说成是“斯密型”增长。“斯密型”增长很好地解释了与渗透着资本主义实践和市场经济气息的荷兰,以及后来的英国社会相联系的种种变化。但是,如果对古典经济学家没有想到而又常常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忽视的其他种种变化不进行讨论,那么,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后来所发生的一切。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增长会越来越艰难,以致增长出现停滞。在合适的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实际上都可以无限制地增加,但是,需要保证物质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的第三个因素,即土地,它的供给量是固定的。因此,即使人类的聪明才智可以让我们从既定的土地上榨出更大的产量,但也不能指望出现按指数方式的增长。但是,他们对前景的悲观预测尽管合乎逻辑,却是毫无根据的。在探究工业革命时,既要考虑到现代早期所发生的增长,也必须考虑到它后来没有逐渐衰退这一点。必须与对早期成功所作的“斯密型”的分析结合起来,对于经济的增长为什么没有消褪,为什么停滞状态没有接踵而来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如果英国像所有国家以前所经历的那样仍处在有机物经济状态,那么,能源供应的相对短缺就会一如既往地对经济的增长发生制约性的影响。但是,英国找到了逃脱制约的途径,它起初纯属偶然,而非有意设计。一旦逃路的性质明确,那当然就义无反顾。工业革命不是一个单一的进程。如果它是一个单一的进程,那么,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前景的悲观预言就会得到证实。工业革命本质67 世界历史 2006年第2期

①②R.卡梅伦:《工业革命:不当用词》(R.Cameron,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a Misnomer),J.施奈德编:《经济力量和经济图景》(J.Schneider,ed.,W i rtschaf tsk raf te und W i rtschaf tswege),斯图加特1981年版,第367—376页。

G.D.斯努克斯:《经济变革的巨浪》(G.D.Snooks,Great Waves of Economic Change: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Historical

上是二元的。与“斯密型”的增长并行的还有一种从先前纯粹的有机物经济向越来越少地依赖地表物产、越来越少地依赖光合作用现有生成物的经济的缓慢转变。

英国的经济不仅变成亚当?斯密所论述的那种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而且也变成第二种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一个正在扩张中的经济必然需要能源支出的增加,这大体与经济增长的曲线同步。任何一个有机体经济都不能无限地满足这种上升着的需求。为了避免经济出现衰退,必然要开始开发三亿年前就贮藏于煤层中的能源资本。每年的太阳能流量不能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增长只有通过开发巨大的能源资本存量才能持续和得到提升。当前从太阳流入的能源不足以让经济按指数增长,但是,一条开发新能源的路子被找到了,这种能源在人类诞生于地球之前就已存在于英国地质年代的地表。回到本文的逻辑地位问题,我们把它看成是进行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样是合适的。也许,我们永远不可能对于哪些是发生工业革命的充分条件达成一致。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可以证明的是,如果没有无机能源逐渐地替代有机能源,就不可能有巨大的、持续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主要不在于增长的加速,而在于没有出现衰退。人们很容易被过去的150年里所取得的增长率所蒙蔽,从而不去注意现代早期的英国所取得的增长率不同寻常的性质。放在早先所经历的增长背景中看,当时英国的人均产量以极高的速度在增长。从一个粗略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17、18世纪所取得的成就。从1600年到1800年,英国的人口从420万增至870万①,而同期英国的农业劳动力几乎没什么变化②。由于当时英国的粮食基本上自给自足,除了吃、喝以外,用于其他目的(如饲料、羊毛、兽毛、皮革、草料、盖屋顶的麦秸、亚麻,等等)的农业生产的产量规模至少也可能出现相应的增长,在这两个世纪里,人均产量很可能翻了一番。在当时,农业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是最大的一个行业,所以,综合性的农业人均产量也完全可能翻一番。在其他某些行业中,也有一些比较清楚的材料证明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大有提高③。在200年间,人均产量翻番,那就意味着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大约为0.35%。与19世纪中叶以后的增长率相比,这个数字是很一般的。但是,如果与一般的有机物经济中的增长率相比,这个数字就极高了④。假如这种增长率维持500年,那就意味着个人劳动生产率增长6倍,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从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进行较量,到与拿破仑进行争斗的这一时期内,经济上的成功才使英国取得了这样的增长率。但是,即使是最先进的有机物经济,它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必定会遇到能源障碍,只要经济继续扩张,这个障碍就不可能突破。经济增长越是迅速,遇到障碍也就越快。更多的生产必然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只有逐渐地停止把光合作用的生成物当作能源来依赖,才能克服能源障碍问题。

因此,如果用传统的衡量经济的手段来判断,冠以革命之名看起来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是,如果把注意力转向当时的生产过程中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上的特点,转向其中所发生的变化,那么,称之为革命,似乎仍有充分的理由。总之,这个明显的悖论也许就是这样解决。

[本文作者E.A.里格利,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译者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责任编辑:任灵兰)

77 探问工业革命①②③④ E.A.里格利等:《英国人口史》,第614—615页表A9.1。

E.A.里格利:《城市成长和农业变迁》,第170页表7.4。

例如,航运业就是这样。见S.维勒《英国航运业中的总要素生产率》(S.Ville ,T 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English Shipping In 2

dustrial :the Northeast Coal T rade ,1700-1850),《经济史评论》39,1986年,第355—370页。

不过,荷兰在这方面的发展再次先于英国。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估计,从1500年到1800年,产量增至3倍,而农业劳动力只增加50%。其中,大部分增长集中于这一时期的前半期,而产量只以年均0.6—0.7的速度增长。见德弗里斯和范德沃特《第一个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美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中国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挤压下创造出一些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社会习俗及大众传媒产生影响。工业革命给当时封建统治的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具有破坏性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先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骚扰,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蜂拥而至。 一、政治上,列强对中国的主权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破坏。如:从割占土地到强辟租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兵船可任意在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列强还不断加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控制。如: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使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处于列强的监视之下;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立,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列强还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济上,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为它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以经济侵略为主。为此他们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开通商口岸,侵略势力从中国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进而沿长江深入内地;英国人还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的管理权,确保他们的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和大肆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在中国农民大量破产的情况下,列强还诱骗掠拐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 三、精神上,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门户洞开,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西方传教士。许多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以配合其政治方面的侵略,巩固其在华的利益。 列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和破坏,使得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工业革命对中国也具有所谓的“建设性” 一、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盲目排外,所以政府内没有常设的外交机构,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不愿以外夷身份与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这样总理衙门建立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高中历史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条件: 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 ②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原因 ⑵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⑶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特点: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⑴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⑵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凭借 日益强大的实力,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⑷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 的物质条件 3、世界市场的形成 ⑴、形成过程: 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⑵、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殖民扩张与掠夺—— 主要途径) ⑶、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 ③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珍妮纺纱机: 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 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它的发明是棉纺织业中第一项有深远影响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但它的缺点是纺出的纱比较细,而且易断。 ?工业革命最早发迹于纺织业的原因: 1.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 新和开展竞争。 2.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的不断增长的需 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试题(含答案)(2)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试 题(含答案)(2) 一、选择题 1.下面的时间轴,简要描述了某伟大人物的一生,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A.苏格拉底B.邱吉尔C.马克思D.列宁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过程中,在动力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 A.凯伊B.哈格里夫斯C.瓦特D.斯蒂芬森 3.《兴盛与阴谋·拜占庭帝国》的叙述力求引人入胜,不落俗套。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形象、每一桩轶事、每一件史实,都会让您耳目一新——让你感受到那遥远年代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在该书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有() ①曾经被西方国家征服②因内部矛盾而导致国力衰落③拜占庭灿烂的文化④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拿破仑更伟大!最能体现拿破仑“伟大”之处的是A.建立帝国,实行独裁B.颁布法典,加强法制 C.发动政变,执掌大权D.发动战争,横扫欧洲 5.下面是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情况简表。这些工人组织的建立 时间工人组织概况 1851年美国“机器工人混合工会”美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1860年英国“工会委员会”由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1863年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1863年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 1865年美国“全国劳工同盟”美国第一个全国性工会联合会

A.反映出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B.说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D.表明工人阶级斗争联运性增加 6.如图所示的人物是 A.但丁B.贝多芬C.达尔文D.马克思 7.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被誉为“一脚踏出的灵感”.这项发明() A.直接提高了织布的效率B.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C.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D.为交通运输带来极大地便利 8.下面是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外来人口的增加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9.《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对这一理论观点进行第一次伟大尝试的是( ) A.法国大革命 B.巴黎公社 C.工业革命 D.里昂工人起义 10.蒸汽机的改良解决了棉纺织业动力不恒定的问题,后来又引发了其他部门的技术变革。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为 A.蒸汽机的改良促使工人阶级的产生 B.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C.人们开始使用内燃机作为交通动力 D.机器制造业引发了冶铁技术的革新 11.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新中国的成立等对世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实践,所依据的理论来自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姓名:丁胜 学号:1003607008 目录: 一、工业革命前,中国和西欧经济的对比 二、“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的辨析 三、林毅夫教授观点的思考与感悟 四、文化、政治制度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内容摘要: 17世纪的中国和西欧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甚至略强于西方,但工业革命却发生在了西欧,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将从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出发,结合林毅夫教授的观点,将历史对比,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综合分析,论证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必然性。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同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此后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前,中国和西欧经济的对比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这使英国长时间以现代工业的鼻祖自居,从而令许多世界大国汗颜,其中就包括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赞叹英国人的开创精神的同时,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先来分析一下工业革命产生时中国与西欧的不同 在15、6世纪欧洲形成了以一批科学家为主导的科学热潮,到16、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后经开普勒、伽利略,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正是这些以发现、发明为主的科学家的引导,形成了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明的科学浪潮,之后与资本家结合,使这种浪潮引起巨大的产业效应,之后大批资本家跟进、利用,甚至发明各种生产方式,以致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即工业革命发生。 那么,工业革命发生时的中国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是整个清朝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时期。其实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生产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揽朝政,残酷地迫害异己、镇压人民。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的地步。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剥削,加上灾荒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环境下资本主义萌芽自然不会得到发展。后来随着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朝代的更迭势不可挡。连年的战火,使得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所以清朝的前几位君主要做的是恢复农业经济,而不是现实地去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的辨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上节课我们主要讲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的前提与条件,首先是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英国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还有四个条件,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在这里我再次强调一下,工业革命最直接的动力就是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大家要牢记。第二,我们讲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这是需要大家重点了解的内容。还有就是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了欧美国家。大家要重点知道,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尼纺纱机,而瓦特的蒸汽机则表示着工业革命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说完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以及其进程,接下来,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请大家集中精神,结合老师PPT上的材料以及课本“从工场到工厂”的内容,来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一,这段材料表现出了工业革命的什么影响呢。 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出现了工厂。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要知道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别。工场指有若干助手或艺徒投入力量制作由师傅署名的作品的场所,而工厂则是指机器化生产的现代生产方式。材料二,很明显,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了,而工业增加了,这也表明了工业日益重要的作用。材料三,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场越来越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化进程就明显加快了。材料四,工业资产阶级是指占有工业生产资料,

依靠购买工人劳动力来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这一生产过程,并依靠剥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赚取利润的经济阶级。相反的,无产阶级就是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在材料五,六,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各国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对内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自由发展,对外则要求进一步的扩张和掠夺,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看完了这几个资料,我们来归纳一下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还有什么影响呢,贫富分化加剧,受到剥削和压迫的人越来越多。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这启示我们,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讲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是需要大家重点理解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呢?请大家回去仔细阅读“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这一部分的内容,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仔细探究,下节课我们请同学来谈谈看法。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2)不同点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规模上、深度上和影响上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大得多。 A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许多技术的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匠。如珍妮机的发明者是个织工,水力纺纱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钟表匠,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也是个机工。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所有发明发现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几个先进的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德国、美国贡献尤多。而且,其规模更加广泛,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第二次 起止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标志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 社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化社会建立 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近代史的推动作用 前言:众所周知,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了三次重要的工业革命,它们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前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近代史的推动作用。 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人类历史上爆发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为主要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它首先发生在英国,接着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例如:法国、美国和德国等。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到19世纪中期为法、美两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时间,这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基本上完成。它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取得了统治地位。 机器的发明和蒸汽动力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科学技术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如英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1770年,煤产量为260万吨,到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1836年,煤产量为3000多万吨,60多年间增加了10倍半。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二、引起了社会的变革,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期间,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它广泛地排挤了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从而引起了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于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因此,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为改变自己的处境而展开斗争,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工人运动逐渐兴起,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 三、工业革命还改变了人口的流动方向,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由于工厂系统取代了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使大批的人由乡村涌向新兴的工业城市,这样城市人口激增,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取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使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模拟试题: 两次工业革命 (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二)两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650~1749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33%,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B.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 C.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 D.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 解析:选D题干比较了商品价格下降与工人工资增长,物价与经济衰退不构成前因后果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缺乏人手的抱怨”,说明需要机器解决劳动力问题,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贫富差距问题,故C项错误。 2.18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4 800根大头针。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 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是() A.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 B.将秩序和规律带到生产实践 C.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 D.专业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分工合作提高效率,这有利于工人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2019·太原一模)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 这客观上反映出() A.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解析:选B由材料“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可知工业依然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可知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规模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规模而非工业分工,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4.(2019·大连测试)自中世纪晚期开始。在英格兰东部、西部以及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这表明() 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进行 C.市场是工业化的重要因素B.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选C根据材料“‘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得出在英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包买商,通过加工订货统一销售,拓展市场,促进了乡村制造业的发展,可知市场是工业化的重要因素,故C项正确。 5.(2019·衡水中学联考)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它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劳动取代了个体工场的手工劳动,史无前例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摆脱了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劳作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凭借这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些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材料市场,倾销其工业品,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所谓的再工业化不断占领制造产业发展制高点,主导世界产业发展大势。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了起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的资源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所以促使一些外国人在中国这个资源丰富、劳动力不缺的国家开设工厂,发展产业,这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还给中国国际竞

争力的提升形成巨大压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要成为产业革命的赢家,要成为先进发达的世界强国、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应对德国工业4.0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信息化与工业化 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推出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这也是一个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1.拥有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战略性、 前沿性制造领域,中国应该掌握整机或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于这些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 核心环节,同时建立起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参数体系,构筑国际公认的制造品质量标准体系;在高端制造和主流制造品方面,建立起“中国质量”信誉,打造“中国制造”标签,引领制造领域重要行业的发展方向。 2.拥有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压轴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试题(及答案)(1)

【压轴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试 题(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某时期英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 A.新航路的开辟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海外殖民地的扩大 2.下图为英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其中BC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B.交通工具的革命 C.工业革命的推动D.世界市场的开辟 3.“该宣言发表于1848月……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十月革命的爆发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第一国际”的成立 4.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拿破仑更伟大!最能体现拿破仑“伟大”之处的是A.建立帝国,实行独裁B.颁布法典,加强法制 C.发动政变,执掌大权D.发动战争,横扫欧洲 5.如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宪章运动B.第一国际C.法国巴黎公社D.俄国十月革命

6.蒸汽机的改良解决了棉纺织业动力不恒定的问题,后来又引发了其他部门的技术变革。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为 A.蒸汽机的改良促使工人阶级的产生 B.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C.人们开始使用内燃机作为交通动力 D.机器制造业引发了冶铁技术的革新 7.德国《世界报》3月7日报道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5月5日)临近之时,来自中国的礼物﹣﹣一座高4.4米、重2.3吨的巨型马克思铜像6日下午抵达德西南部小城特里尔,这里是马克思的出生地。以下属于马克思发表的文献是() A.《共产党宣言》B.《独立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D.《国家工业复兴法》 8.分析下图,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半数的居民能享受雅典民主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9.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共产党宣言》有力地指导了英国的宪章运动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D.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10.有位同学正在整理这些资料:“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第一国际”、“巴黎公社”,请问这位同学可能在研究哪一历史主题 A.思想解放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 D.工业革命 11.18世纪中后期,随着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地建造起来,动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应运而生的技术成果是 A.珍妮纺纱机 B.万能蒸汽机 C.发电机 D.内燃机

樊君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一.考试说明:(明确考什么)——学生板演,老师完整,归纳出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近代化含意、社会转型。 二.经典考题:(明确如何考)——点明考点、设问角度、能力要求 1、(2012年江苏单科3分)左图是十八世纪七 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 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

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马克等《世界史考史》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1、英国工业革命简介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此后,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 2、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绝后的深刻影响,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到19世纪40年代,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 接着,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北盛产煤铁的荒芜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如曼彻斯特、兰开夏、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斯卡斯尔等。 再次,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 最后,英国工业革命使国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并逐渐激化。 2.2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

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劳动力-圈地运动;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 5、市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3、劳动力——具备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 4、技术-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5、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

中国35年走完西方350年的路美国恍然大悟

中国35年走完西方350年的路美国恍然大悟 在中国经济减速的时候,说中国必然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全球创新领头羊,是要有足够底气的。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助理副行长,清华大学经济系CCB讲席任教(2008-2015),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客座教授文一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入手,归纳历史上成功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发展规律,剖析了中国崛起为何必将实现的原因。他不落窠臼,既不基于西方中心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偏见对中国盲目悲观,也不基于中国曾是持续几千年的全球最强大文明这一事实来推断中国必将重返巅峰。 他说,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奇迹已经基本结束:经济增长率已经从两位数降到了7%,甚至更低。中国的股市低迷,人民币也倍受攻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预测中国崛起势不可挡似乎是过于乐观了。 但是,这些悲观论者或许知道如下历史事实:美国在整个19世纪崛起的过程中发生过15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和一次长达四年的内战,而且在成功追上英国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之后,美国经济还在1907年和1930年两次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是美国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还在整个20世纪主宰和引领了全世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除本文外,作者在其新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中文版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将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中,对支撑上述结论的理论框架给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仅用35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一个令人敬畏的世界头号工业国和制造业中心,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是如何在鸦片战争一个半世纪后突然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呢?要知道,很多具有更“优越”的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条件的小国都一直无法做到这一点。探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其中有两种颇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 一种属于盲目悲观派,认为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超高速增长不过是政府靠海量投资制造出来的“振兴假象”,是靠牺牲环境和人民长远利益炮制出来的经济泡沫。 这一泡沫的不可持续性在于,中国缺乏一系列使得西方当年能够崛起并维持其经济繁荣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文化和政治元素,比如民主、人权、言论自由、法制、私有银行和独特知识体系,以及完美的市场机制、资本自由流动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因而中国必须靠不断山寨和剽窃西方技术和商业秘密,以及更多的低效国企投资来维持基本增长和就业。 一旦廉价劳动力用光(即所谓刘易斯拐点到来)和政府债台高筑,除非能够实现政治体制向民主制度转型,完成彻底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全面的国企和土地私有化,中国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崩溃将不可避免。 另一种观点属于盲目乐观派,认为中国的崛起不过是向曾经拥有的上千年辉煌历史地位的自然回归。中国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这一历史地位至少从公元前200年保持到公元后1800年,也就是英国工业革命初期。 中国曾创造了无数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奇迹,包括促成文艺复兴后西方全面崛起不可或缺的四大发明以及在陶瓷、纺织和炼铁等方面的领先技术。因此,中国一旦觉醒,回归它以前灿烂文明的巅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拿破仑曾形容中国是一头睡狮,“让他睡吧,因为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而这个时间点已经到来。 但是这两种观点都缺乏严格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经不起推敲。它们或是基于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或是基于对历史的肤浅线性外推。一个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包容性政治文化的国家如何可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外有三种不同的提法,其内容也不完全一致。第一种叫“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二种叫人类文明的“第三次浪潮”;第三种叫“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一种提法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即第一次始于18世纪末,基础是以煤冶炼铁矿石及纺织机械化;第二次始于19世纪40年代,标志是蒸汽机、铁路和酸性炼钢;第三次始于本世纪初,标志是电力、化学制品和汽车制造。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基础是计算机、遗传工程、新型材料和新型能源等。第二种提法认为,人类文明已经历了两次大的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于8,000年前,人们从狩猎、游牧的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生产;第二次浪潮发生于三百年前,人类开始大量使用机器,使用化石能源(煤、石油等),社会生产的特点是标准化、集中化、大规模化、同步化和中央化;第三次浪潮始于1955年,首先在美国,然后波及其他工业化国家。经过这次革命,工业化国家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其基础工业是电子工业、空间工业、海洋工业、光纤维工业和遗传工程等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型工业。第三种提法则认为,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的发明的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为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使用

为标志。上述三种提法的内容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其实质则是基本一致的,即:目前工业化社会正在进行一场新的变革;这场变革以电子计算机、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生产和应用为基础。导致这场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工业化社会的大规模生产。而近30年来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又为这场工业革 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首先是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微型电子计算机,能使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成十倍、甚至百倍地提高,并实现各种工作的自动化,生产成本也在不断降低。这就使得电子计算机很快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新材料和新能源生产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新技术的出现,也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生物反应塔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打下了技术基础;非晶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贮氢金属材料、光导纤维材料的出现和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构成了未来的电子工业、海洋工业、空间工业和基因工程的物质基础。此外,人类知识的迅速增加,为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打下了知识基础。不少专家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会发生,而且将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

历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读训练单 【重点难点】 1、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 2、难点:工业革命改变了历史的面貌 【关键问题】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知识链接】 专利法和标准化生产欧洲13世纪产生了商法,商法中已有了商标和专利的规定.英国的专利记录始于1617年,立法于1624年.工业革命期间,发明创造之所以连续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个人财产权,其中包括无形资产,即知识产权.瓦特研究改进蒸汽机用了2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总共获得四项技术专利.1773年,经过博尔顿的努力,英国下院批准瓦特的前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到1800年.博尔顿和瓦特正式签订合同,成立了博尔顿瓦特公司.博尔顿是有远见的企业家,他资助瓦特继续研究,同时也是瓦特专利股份的持有者.另一个英国人发明了镗床,解决了活塞和气缸加工的精度难题,为瓦特完善蒸汽机打下了基础.1782年和1784年,瓦特又获得两项专利,至1790年他完成了复动式蒸汽机的整个发明过程.马克思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有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随着蒸汽机的推广,瓦特成为很有钱的名人,仅在的1790年以后的11年里,瓦特就获得了专利税76000英镑.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 一:知识清单 1.背景 (1)政治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2)劳动力:________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 (3)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4)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5)市场: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海外市场广阔。 2.过程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________”。 (2)主要发明:1785年,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3)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英国的______________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误区警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而不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15世纪是一个崭新而别样的世纪,更是一个影响力直达今天的世纪,世界的大变局由此开始。自那时起,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勃兴。侵略与开拓相联系,贸易与搏杀相混淆,经济与军事相纠缠,崛起与争霸相伴随。 500年来,世界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王雄争霸的正剧,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世界各大国家江山代代,各领风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去了不同程度的伤痛。而今天,实力和信心日增的中国,选择了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真正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历史和现实。 15世纪的中国正值鼎盛,郑和率领当时天下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彰显着大国无与伦比的风范。15世纪的欧洲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早起期殖民主义的开端。21世纪的欧洲不管是经济,军事,或是政治,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1世纪的中国,正趁着改革开放的良机,努力发展,已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500年的时间漫长的足以颠倒世界的格局,鸦片战争的屈辱还历历在目,抗日战争的惨烈至今无法忘怀,到底是什么让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被狠狠的抛弃,中间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万,但工业革命这一因素绝不会被忽略,发生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无意垂青正值鼎盛的中国,而对新生的欧洲情有独钟?个中原因,恐怕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了。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土地兼并和大地产的产生,而土地兼并和大地产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仍然是小块土地经营,所以仍是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的局限下,土地占有方式趋向集中,而土地经营方式则趋向分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人口来说,土地都是稀缺的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土地是不能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的,所以不得不采取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最典型写照。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农业。在通常情况下,小块土地的产出除供一家人的口粮外,已经剩余不多,而往往还要缴纳繁重的税务,所以农民常常是不得温饱的。因此,农民必须通过家庭手工业来补充个土地的产出,通过出售手工业产品获得收入以补充口粮的不足。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阻碍商品生产,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成长。 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同时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补充其壮丁队伍。清朝时的圈地更是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康熙八年六月十七日作出永远不许再圈的决定,圈地至此最后停止。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 清朝的这项政策,更是让中国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并持续发展。这时中国的经济虽然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以农业为主的手工贸易的发达,没有上升到工业上面去。例如,中国的纺织历史要比欧洲国家早好多年,中国汉代和唐代是两个鼎盛期,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国”。不同的是,中国永远是手工作业,永远是人代替机器。北宋的繁荣不是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