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林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复习笔记

南林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复习笔记

南林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复习笔记
南林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复习笔记

景观生态学

1.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门多分支的学科

地球上生物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所处的环境密切相联系的。

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层次。

发展动力来自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2.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课题,人们广泛追求“生态的”

重要问题: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观点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观点2:协调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建立和谐社会既要人之间的和谐,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3.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景观生态学研究大尺度地域内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分类、评价、规划、管理。

其原理方法对促进景观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直接指导作用,

是人们从宏观方面认识自然并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手段。

应用领域: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自然保护、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等。

4.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发展历史不足百年的年轻学科

产生和发展来自人们对大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其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现代生态学和地理科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还不成熟有争议待完善。

景观生态学:概念及研究范畴

1. 景观(Landscape)

*Forman: 景观是指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表区域。

关键词: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生态系统,异质性,地表区域

景观组分(landscape element):景观内部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被称为景观组分。

*Naveh: 景观是地理圈与生物圈和人类圈综合为一体,是人类生存空间内可见的客体。

关键词:地理圈,生物圈,人类圈,人类生存空间

*Wiens: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镶嵌性的空间单元。

关键词:尺度,异质性,镶嵌性,空间单元

2. 景观生态学

Forman: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宏观生态学分支学科。

关键词:结构,功能,动态,宏观生态学

*Naveh: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中间学科,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论研究的新兴学科。

关键词:地理学,生态学,中间学科,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论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

*景观组分(landscape elements):构成景观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被称为景观组分*斑块(patch):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性非线性区域。

*廊道(corridor):不同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

*基质(matrix):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

*网络(network):是指一个相互连接的廊道系统。

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特点

1)宏观学科特色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生物圈(全球)

*主要研究层次:生态系统、景观和区域。

*学科特色:宏观生态学研究

*认识论特点:整体论途径

*问题切入点:格局与过程

*传统学科的涉及范畴: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资源学等

*问题解析角度选择:时间+空间

2)异质性

强调异质性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的显著学科特色,特别是关于空间异质性研究,是所有生态学分支学科中,景观生态学所特有的。

*异质性(heterogeneity):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与异质性相反的景观特征被称为均质性(homogeneity)

Risser甚至认为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

1)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

2)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3)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

4)空间异质性的管理。

3)强调时空分异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群中唯一将时空分异特征作为自身研究重点的分支学科,涉及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异质性、等级特征、景观格局、尺度效应、干扰扩散等。

*尺度(scale):在观察景观现象或过程时一个特定的空间分辨率或标准时间单元。

*尺度效应(scale effect):优势景观现象或过程特征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4)注重人为活动

景观的宏观性特征使其成为很容易与人为活动研究进行衔接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城市景观、人为景观、干扰等),Naveh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研究的桥梁。(以下是最初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的一些讨论题目)

4景观的界定原则

1)景观是一组生态系统的聚合体;

2)各生态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生态流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

3)具有特定的气候和地貌类型特征;

4)具有特定的干扰和动态驱动机制。

干扰(disturbance):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的事件。

干扰具有以下特点:

1)干扰是一种突发性非连续事件;

2)干扰一般对景观格局具有强烈改造作用;

3)干扰可能会中断景观中一些甚至全部生态过程;

4)干扰具有强烈尺度效应;

5)干扰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

第二讲:景观生态学历史与现状

1 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简介

1)景观生态学最初起源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欧地区,1939年德国学者特罗尔(C. Troll)提出景观生态学这一研究方向。

2)欧洲为适应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的需要,一直延续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3)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欧美生态学家们同时意识到了景观这一重要研究层次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4)新发展方向得到生态学界的普遍认同(特别是资源学、林学、生物保护学等),学科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 国内学科发展简介

1)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始于1980’s年代初期;

2)地理学家门杂器寻求新的学科定位过程中率先注意到欧洲的经管生态学研究思路;

3)八十年代初期北美景观生态学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内一批学者的关注;

4)国内有诸多科研单位面临业务重新定位的发展需求;

5)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景观生态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6)目前,该学科已经成为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

3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

1)理论和方法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相关学科的全面介入,为景观生态学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理论、方法论和应用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破碎化倾向;

针对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渐出现的破碎化倾向,一批有远见的景观生态学家提出了以实际应用问题为导向进行生态学研究的整和,这从IALE第五次大会上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来:

*碎裂化(fragmentation):一种生境、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被分割成更小单元的现象或过程。

IALE第五次年会研讨专题主题:科学与行动

第三讲景观组分:斑快(patch)

一、斑块的起源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源于小面积干扰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残遗斑块(remnant patch):景观中一个小面积区域逃逸出周围地区干扰而形成的斑块;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由于环境条件的局部差异性而形成的斑块类型;更新斑块(regenerated patch):在大面积受干扰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而的斑块类型;

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由于人类的种植和建筑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斑块除起源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外,其它重要形状特征还包括斑块面积、边界和形状等,这些性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斑块的规模效应(1)

大斑块:保护水质、发育河流网络、内部生境、核心生境、种源、小生境、保持自然干扰、缓冲能力强。

小斑块:中继站、边缘生境、降低捕食几率、提供特定小生境、保护小型物种与生境★我们可以推断,一个优化的景观,应当有一些大的斑块,周围还有一些小的斑块,一同散布在基质中。

此外斑块大小还将影响景观中的许多生态过程的空间分异,主要包括:1)生产率和生物量分2)侵蚀和营养元素流3)水分流动和循环等

不过上述问题的研究目前尚无完整的规律性总结,但是许多现象已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注意。

★在涉及为了物种生存和自然保护目的而考虑斑块面积的时候,通常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参数:

1)斑块内的基因流;2)最小生存种群;3)大斑块的安全数量。

三、边界与边缘(1)

边界(boundary):构成相邻生态系统边界的区域。

*边缘(edge):一个生态系统周边的附近地区,该区域将缓解环境对生态系统内部的影响。

景观中的边界具有不同的功能(生态流障碍、管理界限、环境变化的急变区等)人类是边缘种,并且经常通过各种活动创造更多的边界(景观碎裂化)。

边界问题研究通常包括:边界结构、调控机制、边界功能以及边界动态。

边界与边缘(2):1类型与突变程度

边界的形成机制:

1)自然环境的镶嵌性特增,如土壤类型或地形等;2)自然扰动;3)人为活动。

★边界突变程度:

硬边界:通常指那些直线型具有高对比度的边界

软边界:指那些有一定过渡性质并带有一条或两条边缘的边界区域。

*边缘效应(edge effect):通常指与生态系统内部生境相比,边缘地区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边界的尺度差异:

精尺度边界:道路和相邻局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界;

中尺度边界:中尺度地形及长期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边界(如流域边界或大面积农田及果园之间的边界);

粗尺度边界:景观、气候区、生物区边界

边界与边缘(3):2 边缘发育及调控机制

边缘的结构一般受到四类动力学机制的塑造作用,既小气候、土壤、动物和人类。这些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边界地区的宽度、高度和长度。

1)小气候:光照、温度、蒸发、风特征等;

2)土壤:土壤的性质、发生和发展、水分含量、矿物养分含量等(差异形成原因:两边土地利用方式、微气候特点、生物特征、特定人为活动等);

3)动物:种类、分布、捕食等;

4)人为活动:生产和管理。

边界与边缘(4):3 边界的功能(1)

斑块的边界功能类似于细胞膜的功能(小分子传输、大分子选择性传输以及能量损耗性传输等),景观斑块边界的功能大致可以物化成五个部分:生境功能、滤网功能、通道功能、物种源功能以及汇的功能,这里重点探讨生境功能和滤网功能。

1)生境功能;主要影响边缘物种的种类、丰度、密度和生物量。

A.边缘生境与内部生境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B.边缘地区的生物种类多为景观内部的常见种,一部分为仅在边缘生境中出现的生物种类,很少有稀有种类出现在边缘生境中;

C.边缘生境中的生物种类主要为边缘种和多生境物种;

2)滤网功能:主要影响景观内的各种生态流的流量和流速。

A.景观内的各种客体(种子、颗粒物、生物量、热量)主要通过六种方式进行移动,即风、水流、飞翔动物、陆地动物、人和机械。

B.景观内的客体移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群体移动(如风和水流);另一种为个体移动,如野生动物和人的移动等。

C.边界对于景观中的群体移动影响表现为改变运动状态(如文丘里效应)。

D.边界对于个体移动的影响则表现为明显的选择倾向。

边界与边缘(6)

4 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基质和斑块的相互作用为例,可观察到四种显著的生态过程:

1)基质对斑块施加的影响;

2)斑块对外界影响的抵抗;

3)斑块自身的稳定作用;

4)斑块对基质的扩散性影响

5 边界的宽度和曲度(1)

1)边界的宽度

边界的宽度一般受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双重影响,并与边界的发育时间和计量标准接系。A.作用力的方向;B.发育时间;C.计量方式和研究目的

2)边界的曲度

边界的曲度何以利用两点之间的实际边界长度与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之间的比值来衡量。自然起源斑块边界的曲度一般应大于人类起源的斑块类型,所以直线型边界一般与人类的城市化过程密切相关。

★在野生动物管理研究中,有如下关于边界曲度的研究结论:

A.斑块内有两个物种沿垂直方向进行扩散时,易于形成曲度较大的边界;

B.沿着边界进行的生物运动将随着边界曲度的增加而减少;

C.边界曲度增加时,导致跨越边界的生物运动数量的增加;

D.大型野生动物趋向于利用直线型边界。

★边界的曲线形状大致有8种类型:浅突起、突起、直线、浅凹型、凹型、夹角型、微波动和大幅度波动。

★物种在跨越不同曲度边界运动时能够观察到显著的半岛效应和管道效应。

6 边界的变化

斑块边界的变化可以通过边界的形状来判断,一般情况下,突起边界意味着扩张边界,而凹陷型边界则意味着收缩边界。而圆形斑块可能是扩张斑块,也可能是收缩斑块。不同斑块的斑块边界变化情形亦不相同,残遗斑块的边界具有扩张的趋势;干扰斑块则可能会收缩;环境资源斑块的边界一般比较稳定,而引入斑块的边界变化趋势则比较复杂,取决于人类管理工作的维持强度和水平。

四、斑块的形状

1)斑块形状研究的意义:

A.斑块的形状可以综合反映内外界条件对于斑块发育的影响,

B.不同形状的斑块对于景观中的生态流亦具有不同的意义,

C.同时斑块的形状对于斑块的动态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2)斑块形状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A.斑块起源对斑块形状的影响;B.斑块形状的功能和动态效应;

C.斑块的形状分析方法。

3)斑块的形状与功能联系的一般法则:

A.圆形斑块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具有最高的效率;

B.卷曲形斑块在强化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上具有最高的效率;

C.网络性的斑块结构有助于动植物在斑块内的移动。

D.斑块形状差异直接影响斑块内外部生境的分割比例。

第三讲景观组分(廊道)

廊道是景观中重要的线形要素,它能把景观内部各组分间的生态应力有效地从主体传授到受体上去。跨越景观的廊道,还能把地域范围内的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景观中去。

一、廊道的功能

1)保护功能:建造防护林带、各种人工渠道、道路、绿篱和田埂等;

2)传输功能:物质传输、能量传输、物种传输;

3)资源功能:生物能源、食物、其他生物资源(木材)等;

4)美学功能;几乎所有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联系在一起,这种双重反向作用决定了廊道在景观内的独特功能位置。

二、廊道的起源

1)干扰廊道:是由各种带状干扰所形成的廊道,例如线性采伐作业、道路的修建以及某些断层区域;

2)残遗廊道:一般是由基质内干扰所形成的带状区域,如森林砍伐后留下的带状林带,穿越农牧交错带大片农田两侧所形成的特殊植被带均是残遗的植被群落;

3)环境资源廊道:是由环境资源的空间线性异质性特征所形成的廊道,如河流廊道或山脊线等;

4)种植廊道:由人类特殊目的的种植活动而形成的廊道,如农田防护林和道路两边的植被带等;

5)再生廊道:是指受到干扰地区再生的植被所形成的廊道,例如沿着一些栅栏或铁丝网形成的特殊廊道类型。

三、廊道的稳态维护

1)廊道内外部环境的稳定性;2)廊道内部生物类群的稳定性;

3)廊道外部斑块的稳定性;4)人工维护性管理投入;5)两侧人类活动特征。

四、廊道的结构

1.廊道的空间特征

空间特征描述参数主要有曲度、结点和间断区特征。

1)廊道的曲度:就是指廊道在空间的蜿蜒程度。

★生态客体在廊道内运动时,对廊道曲度有不同需求,主要包括安全型和效益型两种。决定廊道曲度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

A.地形地貌的控制作用,对资源廊道的约束作用较强;

B.区域人文活动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对道路廊道的影响明显;

C.生态保护和美化方面的考虑;对防护林和城市带状绿地系统的影响比较突出;D.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道路建设成本方面的考虑使道路建设一般遵循最短距离法。2)廊道的结点:廊道中的局部膨大部分被称为结点。

A.廊道中的结点对于内部的生态流而言通常具有中继站的功能;

B.两条廊道交叉地区通常形成结点;

C,河流的突起部分往往因新河滩的不断形成,而形成结点,有时会发育串珠状节点。3)廊道的间断区:廊道的间断区是指廊道的生物部分在空间的不连续地段。

A.廊道间断区形成达原因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

B.廊道间断区可以利用数量、累积长度、风险权重或连接度等概念进行评价。

2. 廊道的内部特征

1)多数廊道都包含一个中心带,两侧各有一条边缘带。

2)廊道的高度与基质高度的差异对于廊道边缘效应的宽度有显著影响。

3)廊道内部的结构差异还可以显著地表现在小气候差异上。

4)由于廊道通常可以在景观内延伸很长一段距离,所以其生物组成沿着廊道的走向会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来。

五、廊道的类型(1)

1. 线状廊道

2. 带状廊道

由于带状廊道结构相对复杂,故存在着显著的边缘效应。

3. 河流廊道

河流廊道是景观中最重要的廊道类型,特别是在矿物养分的输送和某些生物种类迁移方面具有其它廊道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河流廊道的主要特点:

A.河流廊道的跨度大,形状条件复杂,如果一侧的高地有连续的森林分布,则往往形成有效的生物迁移通道;

B.河流廊道的发育受地形影响较大,因而常形成复杂的侵蚀和沉积格局,对景观内生态流产生不同的影响;

C.河流廊道通常具有层次性的结构发育,这种层次结构因河流廊道所处的地形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树枝状水系、扇型水系和平行水系等),对景观内的生态流产生不同影响;

D.河流廊道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关系密切,人工改造活动(修建渠道、水坝、引水、限制河流泛滥等)通常可以极大地影响河流廊道结构和功能特征,并产生一些潜在的生态问题(不利于生物迁移和养分输送、土壤盐化等)。

第三讲基质

景观构建有两种极端情况:1)景观基质广阔而均匀,各种斑块散布其中,形成一种类似疤痕结构;2)景观是由各种不同的斑块组合而成。现实景观大都界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其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构成比例和空间构型的差异,导致功能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基质的一般特征

基质通常指景观中面积大,连接度好,在景观功能和动态上起着重要作用的组分类型。基质往往呈凹陷型边界将斑块包围起来,当斑块密度比较大时,基质的连接可能是很窄的条带壮区域。

二、基质的判定标准(1)

1. 相对面积指标

景观中基质的面积通常超过现存的任何其它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在景观功能执行过程中,面积最大的景观要素类型往往控制着景观中的流。面积指标虽然可以作为基质的判别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2. 连接度指标

当某一种景观要素连接度较其它现存的景观要素类型高,甚至完全连接并环绕其它景观要素类型,那么这种景观要素很可能是基质。

*连接度(connectivity):如果如果某一组分在空间不能分割成两个开放的整体,则此

空间是完全连接的。

★基质连接度的特殊功能含义:

A.该元素可以起到一种分割其它景观要素的物理屏障作用。对于那些只适合于在特殊斑块内生存的植物种类,基质的屏障作用更为明显。

B.当斑块面积较大,基质的联系呈细长的条带状时,基质可能起到廊道的作用,便于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换,不过这种功能仅限于那些在基质内生活的物种和部分在斑块内生活的物种。

C.当连接度较高的景观要素环绕其它景观要素,使之成为孤立的生物岛屿时,该要素可以在不同的生物岛屿之间起到一种遗传隔离作用,使得同一景观内不同斑块的生物种群因这种隔离作用而在遗传上出现变异。

3. 动态控制指标

在自然特色比较鲜明的景观中,基质往往具有种源的功能,它可以通过向斑块输送物种而控制整个景观的动态过程。

几个相关问题

1)上述三个指标中,面积指标最好掌握,而动态控制指标则最难评价(有时可能因为时间关系而无法评价,因为生物群落的动态发育周期有时需要以百年来计算),连接度指标界于两者之间。

2)基质对景观动态变化的主导作用不仅仅表现为生物过程上,一些基质类型的主导作用有时会表现成为一种物理作用(如沙漠)。

3)目前在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研究中,由于景观碎裂化程度较大,斑块类型多,加上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受到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甚至左右,所以很难判断那种景观要素是基质。

第六讲景观的整体格局与功能

一、景观的整体结构

景观整体结构研究通常涉及多样性、碎裂化、异质性等重要研究参数,且大多数整体结构描述参数均为典型的空间尺度相关属性特征,因此,景观整体结构研究通常与尺度研究联系在一起。

★景观整体结构细节显示水平与人们观察的尺度水平密切相关。

★景观整体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水平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组分的简单叠加。

1 景观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组分类型和数量构成的复杂性;

景观优势度:是指景观实际的多样性与同样类型组成的景观可能的最大多样性水平之间的差异;

景观均匀度:用于衡量景观中组分的数量分布结构的均匀性情况。

景观多样性分析可以通过其他景观属性特征来进行,最常见的属性特征(具有显著类型和数量结构差异)是边界,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一套给予边界特征的景观多样性(复杂性)分析方法。

2 景观碎裂化

景观碎裂化通常利用单位面积的组分个体数量(斑块)来加以衡量。碎裂化指标可以用来单独衡量某一类景观组分的碎裂化程度,也可以用来衡量整体景观碎裂化水平。

景观碎裂化通常用于研究对斑块面积敏感的问题,如生境功能问题,景观扩张问题等。

3 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重点用于描述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差异。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情况大致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分布格局:

1)聚集分布:导致景观组分出现的内在驱动因素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某种景观结构特征(或组分类型)只在一些特殊地段出现。

2)随机分布:导致景观组分出现的内在驱动因素在空间分布上是非常均匀的,无显著的空间作用力类型和强度差异。

3)规则分布:意味着景观组分出现的动力学在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则,最后组分也呈显著的规则分布。

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景观空间结构的异质性水平大致有两种主要的情形,即大异质性和小异质性差异。

1)大异质性:随着分析尺度的增大,景观异质性特征越来越不明显(成因:背景条件差异不明显,或驱动力因素变化复杂)。

2)小异质性:随着分析比例尺的增大,异质性特征越来明显(背景条件差异明显)。

4 常见景观格局

1)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指某种特定的景观组分类型的距离相对一致(平原村庄、石灰岩孤峰)。

2)聚集型分布格局:指某些景观组分呈团块状聚合在一起(城市建成区)。

3)线状格局:景观组分呈线性排列(道路、河流的附属成分)。

4)平行格局:景观组分呈平行排列(山区)。

5)特定组合和空间连接:指景观内部有两种以上景观组分呈密切相关(可能是正相关或负相关)。

★聚焦点:三个以上景观组分交汇于一点,通常称为景观的聚焦点。聚焦点在景观内部通常具有重要的节点功能

5 景观对比度

景观对比度反映的是景观内部组分性质的反差的量度,根据对比度水平的差异,可以将景观分成高对比度景观和低对比度景观两种不同的类型。

1)低对比度景观(结构):景观组分类型简单,不同组分之间的性状差别小,相似形程度高(草原、热带雨林和极端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景观类型等)。

2)高对比度景观(结构):组分类型构成复杂,或者不同组分类型之间的性状差别大,相似形程度低(城乡结合部、人文景观、农业景观等)。

6 景观粒度

粒度是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这是一个与尺度密切相关的概念。通常的景观分析中,斑块平均面积小于1ha时一般为细粒度景观;1-100ha之间时为中粒度景观;大于100ha 时为粗粒度景观。

7 特殊结构

一些在景观中偶然出现的组分类型和结构组合往往被称为特殊结构。这些特殊结构可以为景观整体结构分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二、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功能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自身的功能描述方式和特色研究范式。

1 景观功能的自然观

把景观生态功能归结为各种生态流的实现。

生态流类型:能流、物流、物种流

运动载体:风、水流、飞翔动物、陆地动物、人和机械

研究内容:生态流的运动特征,如流量、流速及时空分布差异以及不同景观组分对于生态流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2 景观功能的社会人文观(1)

在考虑生态学特色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为活动的具体需求,将景观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现实化,如de Groot(1992)关于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功能的描述。

★自然观点可以为景观功能分析建立比较符合科学要求的分析内容及研究范式,但功能的具体指向不明确,特别是针对与人为活动联系密切的景观而言,这种研究方法很难得出对人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直接成果。

★人文观点尽管可以有很明确的功能表现形式,但内容无法形成景观生态学自身的鲜明特色。这是关于形式与特色的一个显著悖论。

1. 调节功能

气候调节,海岸保护与防洪,保持水土、防止侵蚀,固定生物能,人体废物的储存与循环,提供生物控制,移栖生境和动物繁殖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

2. 载体功能

水产养殖,娱乐与旅游,自然保护

3. 生产功能

食物或营养(食用植物和动物),基因资源,建筑原材料,生物化学机质,能源(燃料、太阳能等),观赏资源(如黑珊瑚)

4. 信息功能

美学信息,精神或伦理信息,历史信息,文化或艺术激励,科学或教育信息

第七讲景观生态学的一些本法则

1 Risser(1983)(1)

1)格局—过程关系普适性原理: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关系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或特殊的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

2)格局—尺度共性原理:对于景观生态学在一个空间或时间尺度上问题的理解,也许会受益于对格局作用在较小或较大尺度上的实验与观察。

3)过程—尺度差异原理: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尺度上,生态学过程的作用或重要性将发生变化。因此,生物地理过程在确定局部格局方面也许相对来讲是不重要的,但对区域来讲可能会起主要作用。

4)物种—尺度差异原理:不同物种和物种类群(如植物、食草动物、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活动;因此在一个给定尺度上的研究,对不同的物种或物种类群的分辨性可能是不同的。每一物种对景观的观察和反映也是独特的。对于一个种来说均质性的斑快对于另一个种可能是相当异质性的。

5)尺度变化原理:景观尺度是由具体的研究目的或确切的经营问题的空间尺度或大小来定义的。假如一个研究或经营问题主要涉及一个特定的尺度,那么在更小尺度上出现的的过程与格局并不总是可以被观察到,而在更大尺度上出现的过程与格局则可能被忽略。

2 Forman(1986)(1)

1)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是异质性的,物种、能量和物质在斑快、廊道和基质之间的分布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因此,景观在这些结构性景观要素间的物种、能量和物质流动方面有功能性的差异。

2)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多样性减小稀有内部物种的多度,增加边缘种及需要两个以上景观组分(生境)的物种的多度,并提高所有潜在种的共存机会。

3)物种流动原理:物种在景观组分之间的扩张和收缩既影响景观的异质性,也受景观异质性的控制。

4)养分再分布原理:矿物养分在景观组分之间的再分布速率随这些组分中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5)能量流动原理:热能和生物量通过景观各组分边界的速率随景观异质性的增加而增大。

6)景观变化原理:在无干扰条件下,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向着均质性发展;中度干扰将迅速增加异质性;而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异质性。

7)景观稳定性原理:景观斑快的稳定性可能以3种明显不同的方式增加:①趋向于物理系统稳定性(以没有生物量为特征);②趋向于干扰后的迅速恢复(存在低生物量);③趋向于对干扰的高度抗性(通常存在高生物量)。

1)景观与区域:一系列地方性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相混合,在一个地区重复出现,就构成了景观。在更大尺度上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对比性强、粗粒度格局的基本结构单元。

2)斑快—廊道—基质:景观中斑快、廊道和基质的组合或结构格局是景观功能流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其格局和过程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3)大型自然植被斑快:大型植被斑快是景观中唯一可以保护水源和相互沟通的水系网络,使多数内部物种得以生存,为许多大栖境脊椎动物提供核心栖息地和庇护所,并允许有近自然状态干扰的一种结构。可以设想,最优景观是由几个大型自然植被斑快所组成的,并由分散在基质中的一些小斑快所补充。或者,小斑快的功能也可以由基质中的小廊道来实现。

4)斑快形状:为完成斑快的几个关键性功能,其生态学上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加上弯曲的边界和狭窄的指状凸起,且其延伸方向与周围流的方向相一致。

5)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景观中所有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的,物质运动或流的速率随着距离的增大迅速减小,但同类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减小得较慢。

6)碎裂种群动态:对于孤立斑快内的亚种群来说,局地灭绝率随生境质量的提高或斑快的增大而减小,其重新定居的可能性随着廊道、中继站、合适的基质生境或较短斑快距离的存在而增大。

7)景观抗性:空间要素,尤其是障碍、通道和高异质性区域的组合,决定着物种、能量、物质和干扰在景观中的流动和运动。

8)粒度大小: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大型斑快生态效益的获得,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多生境物种,并提供较广的环境资源和条件。

9)景观变化:土地被一些次序上相互重叠的空间过程所改造,它们造成了生境的丧失和孤立,但另一方面又会对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孔隙化、分割、碎裂化、收缩和消失是土地变化的5种基本过程。

10)镶嵌序列:在少量基本镶嵌序列中,土地生境的可适性变得越来越小,最佳的生态转换是从边缘开始,呈平行条带状逐渐推进,而在这种格局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就会引出一个“最佳生态序列”。

1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快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斑快,这就是有人类活动的最佳生态土地组合。

12)必要格局:自然保护中生态效益无可替代的最首要格局,是一些大型自然植被斑快,保护水道的宽阔绿色走廊,供关键物种在大斑快之间运动的连接通道,以及发达地区提供自然异质性的小斑快和廊道。

其中:

1)~2)为景观与区域方面的一般法则;

3)~6)为斑快与廊道方面的一般法则;

7)~10)为斑快方面的一般法则;

11)~12)则是景观应用方面的法则。

(完整版)《园林树木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园林树木学1卷 一:拉丁文(10’) 1.玉兰 2.樟树 3.Phoebe sheareri 4.银杏 5.雪松 6.Popolus 7.蔷薇科 8.山茶 9.Cercis chinensis 10.桂花 二:填空题(20’) 1.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定从作为植物学的命名法。 2.雪松,,,巨杉,日本五针松并称为世界五大庭院树种。 3.举出先花后叶的三种植物:,,。 4.,,被称为“岁寒三友”。 5.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是。 6行道树是为了美化,,等目的。 7木兰科的典型特征是。 8举出三种叶对生的科名,,。 9,园林建设中,依树木的观赏特性可分为,,叶木类, 根木类和干枝类六种。 10,池杉和水杉在根上的共同点是。 三:选择题(15’) 1. 下列树种,不适合用作地被的是()。 A 常春藤 B 杜鹃 C 梧桐 D 八角金盘 2.下列树种,先花后叶的为()。 A 樟树 B 石楠 C 木兰 D 合欢 3.下列树种,针叶为2针一束的是()。 A 马尾松 B 雪松 C 白皮松D红松 4.下列树种中,属常绿乔木的为()。 A 金钱松B樟树C 胡桃 D 夹竹桃 5. 下列树种,果实成熟时为黄色者的是()。 A 银杏 B 山楂C樟树 D 樱桃 6.下列树种中,果实紫黑色的为()。 A 樱桃 B 山楂 C 石楠 D 女贞 7.下列树种中,叶序对生的为()。 A 三角枫 B 樟树 C 广玉兰 D 冬青 8. 下列树种,()为异色叶树。 A.银杏 B.水杉C紫叶小檗 D.鹅掌楸 9. 下列树种,()为秋色叶树。 A.香樟 B.水杉 C.紫叶小檗 D.广玉兰 10.下列树种,适于作垂直绿化的是() A.绣线菊 B.栀子 C.紫藤 D.含笑 11. 下列树木中,()果实为核果。 A.桑树 B.构树 C.杜鹃 D.樱花 12.下列树木中,叶为羽状复叶的是()。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园林树木栽培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一、名词解释 1. 物候期:是指树木有规律的年复一年地生长(重演),构成树木一生的生长发育,树木有节律的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树木器官动态时期。(年周期:树木自春季休眠芽开始萌发,经过夏秋生长,冬季再以休眠芽过冬,到第二年春天休眠芽萌发前的这一段时间。)物候期的特征:顺序性和连续性、重演性、各个物候期高峰相互错开。) 2. 花芽分化:由叶芽生理和组织状态转化为花芽生理和组织状态的过程。(实生根系、茎源根系、根蘖根系)(花芽分化类型:春秋分化型、冬春、一年多次、当年一次分化开花型、不定期开花型) 3. 定植:按照设计要求树木栽植以后不再移动,永久性地生长在栽种地。(移栽包括:起掘、搬运、种植)(种植:包括假植、移植、定植) 4. 整形:是指对树木植株施行一定的技术措施,使之形成栽培者所需要的树体结构形态。 5.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6.营养繁殖:由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形成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式。 7.古树:我国古树保护法规定凡达100年树龄者。 8.名木:具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或在其他方面具有社会影响而闻名于世的树木。 9.芽的异质性:由于芽形成时,枝叶生长的内部营养状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使着生在同一枝上不同部位的芽,存在大小、饱满程度差异的现象。 10. 低温春化: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11.单轴分枝:顶芽不断向上伸张形成,主干明显。 二、选择题 1、生产实践中根据繁殖方法将根系分为3类,不包括下面(D)类 A 实生根系 B 茎源根系 C 根蘖根系 D 直根系 2、落叶大树移栽时,土球直径应为树干直径的( D )倍。 A. 4~5 B. 4~6 C. 6~10 D. 8~12 3、树木栽植时期一般以( C ) A.休眠期栽植为佳 B.冬季栽植为佳 C.晚秋和早春为佳 D、初夏为佳 4、下列不属于古树名木的生物学特点(B) A、通常起源于种子繁殖 B、萌发力不强 C、生长缓慢 D、木材强度高 5、下列那一项不是古树复壮的技术措施:(D) A:施腐叶土 B:土壤翻晒 C:设置复壮沟 D:堵树洞 6、树木安全: 树木安全措施不包括以下哪种( D ) A.树木支撑 B.悬吊(吊枝) C.螺栓加固 D.仪器探测 7、繁殖方法 树木的繁殖方法有:播种、压条、分株、扦插、埋根、嫁接 8、土壤改良方法: 土壤质地的改良常有的方法:_培土_、_增施有机质_、_增施无机质_。(A) A、培土、增施有机质、增施无机质 B、培土、增施有机质 C、增施有机质、增施无机质 D、培土、增施无机质 土壤改良及其方法不包括以下哪种(C)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复习重点样本

◆生态设计的五个特点: P27 1、源自地方性设计 2、生态账户的设计 3、设计结合自然 4、每个人都是设计师 5、使自然可视化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7大理论) P30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2.空间分异性与生态多样性理论 3.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 4.岛屿生物地理与空间镶嵌理论 5.尺度效应与自然等级组织理论 6.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理论 7.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 ◆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 1.以景观格局和功能为主的美国流派 2.以荷兰和德国土地生态设计为代表的西欧流派 特点: 高度结构化的景观 3.以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为主的东欧流派 特点: 1) 立足景观综合研究与应用 2) 景观综合研究思想 4.以土地生态分类为核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学派 5.以景观地球化学分析和区划为主的苏联流派 6.以生态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中国流派 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围宅、围屯、围城、围田”的四维景观生态格局建

设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点: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的规划设计 2、景观生态学的度量体系与景观生态规划 3、景观安全格局体系( 生态网络) ◆第五节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 整体性、异质性、多样性、复杂性、连通性、稳定性。 1.景观生态的整体性 景观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态共同体, 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 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 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2.景观生态的异质性 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 景观或生态系统) , 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 或某种特性) 在空间上( 或时间上) 的变异程度。 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缀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3.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要素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板块多样性、组分种类多样性、格局多样性 4.景观生态的复杂性 5.景观生态的连通性 1)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园林树木学复习提纲各论部分

园林树木学复习提纲(各论部分) (1)熟练掌握150个拉丁学名(10-15分) (2)能够掌握常见园林树木的分类学地位(填空、选择、判断) 如栾树(无患子科,栾树属)、枫杨(胡桃科,枫杨属)、枫香(金缕梅科,枫香树属)、杜松(柏科,刺柏属)、金钱松(松科,金钱松属)、罗汉松(罗汉松科,罗汉松属)、红瑞木(山茱萸科,梾木属)、迎春等(木犀科,茉莉花属) (3)掌握重点科、属的特征及分亚科或分属检索,写出主要树种观赏特点。 如松科、蔷薇科、木犀科、忍冬科 松科Pinaceae 松科特征 1、常绿或落叶乔木(少有灌木); 2、叶多针形、扁平条形; 3、多雌雄同株,苞鳞与种鳞离生; 4、一种鳞内有2个种子。 分亚科、分属检索表(书P209) A1:叶条形或针形,不成束 B1 叶单生,无短枝…………………………………………… I 冷杉亚科 C1 :叶子扁平条形,无叶枕,球果直立………………… 1、冷杉属 C2:叶子横截面菱形,具叶枕,球果下垂………………2、云杉属B2:叶单生、簇生,具长短枝…………………………………II落叶松亚科 C1:落叶,叶扁平条形,柔软 D1:叶窄,长短相仿,种鳞革质,成熟后不脱落…………3、落叶松属 D2:叶较宽,长短不一, 种鳞木质,成熟后脱落………4、金钱松属C2:常绿,叶针形,坚硬…………………………………… 5、雪松属 A2:叶束生(2,3,5针一束)……………………………………III松亚科 ……………………………………………………………………6、松属 分布:从北到南: 东北:樟子松,红松,美人松,油松,赤松; 华北:油松,白皮松,乔松,华山松,西黄松; 西北:华山松,油松; 华东:黑松,马尾松,日本五针松,赤松,湿地松; 华南:马尾松,湿地松; 西南:华山松,云南松。 2针:油松,樟子松,黑松,赤松,马尾松 3针:白皮松,云南松,西黄松 5针:华山松,乔松,红松,日本五针松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考试]园林树木学复习资料

[考试]园林树木学复习资料 园林树木学复习资料 第4章园林树木群体及其生长发育规律 1、名词解释:植物群落;自然群落;栽培群落;生活型;生态型;优势种;色相;季相、分层现象;层间植物;群落的形成期;发育期;相对稳定期;衰老期。 2、植物的生活型分哪几类, 3、植物的生态型分哪几类, 4、自然植物群落外貌包括那些内容, 5、举例说明栽培植物群落的命名方法。 6、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7、植物群体的生长发育分哪几个阶段, 8、植物群落有哪五大特征,植物群集是群落吗, 9、什么叫做群落的演替, 10、园林植物群落的营造,应遵循哪几条基本原则, 第5章园林树木的功能与作用 1、园林树木具有哪几方面的功能, 2、园林树木保护环境表现在那些方面, 3、对SO2、HF、Cl2抗性强的树种有那些(各举5个例子) 园林树木的美化功能: 1、名词解释:园林;乔木;灌木;木质藤本;缠绕藤本;攀缘藤本;春色叶树;秋色叶树;常色叶树;双色叶树;花相;纯式花相;衬式花相;观枝树种 2、简述园林树木美的一般特性和体现景观应用的几方面。 3、简述园林树木树形分类 4、简述园林树木树形的观赏特性 5、简述园林树木的叶形分类 6、园林树木叶色一般分哪几类,

7、简述园林树木花的形状分类 8、简述园林树木花的色系分类 9、简述园林树木花的香型分类 10、简述园林树木的花相分类 11、从观赏角度,如何确定果实形状标准, 12、从观赏角度,果实色彩一般分哪几类, 13、园林树木观枝色彩分哪几类, 14、园林树木干皮形态分哪几类, 15、园林树木干皮色彩分哪几类, 第6章:园林树木的配置 1、名词解释:对植;列植;三角形种植;独植;丛植;聚植;群植;林植;散点植 2、简述园林树木配置原则 3、规则式园林中常采用哪几种配置方式, 4、自然式园林中常采用哪几种配置方式, 5、概述树木配置的艺术效果。 第7章园林中各种用途树木的选择与应用 1、名词解释:独赏树;庭荫树;行道树;观花木;藤木;植篱;绿雕塑;地被植物 2、独赏树的树形主要有哪几种, 3、庭荫树多植于哪些地方, 4、简述行道树种的选择要求 5、我国行道树配置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6、行道树栽植应注意哪些问题, 7、群丛与片林主要适应哪些园林地段, 8、群丛与片林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9、观花木配置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10、藤木在园林中有哪些主要用途, 11、简述植篱的分类 12、植篱树种选择包括哪些条件, 13、地被植物选择应考虑哪些内容, 第8章: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规划 1、名词解释:基调树种、骨干树种 一般树种、名木古树 2、名木古树在树种规划中的意义, 3、园林树种调查有哪些主要项目, 4、园林树种调查总结包括哪些内容, 5、园林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树种规划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园林树木学复习试题10套及答案

6. 杨属 Popolus 7.蔷薇科 ROSaCeae 2. 松属:PinUS 山茶属:Camellia 柳属:Salix 木兰属:Magnolia 梨属:PyrUS 苹果属:MaIuS 无患子科SaPindaceae 3 紫 3、漆树科 Anacardiaceae 5 银杏 Ginkgo biloba 6 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 杨柳科 __OffiCinalis 械树科ACeraCeae 冬青科 AquifoliaCeae. 7 桑树,Morus alba 8 厚朴 Magnolia OffiCanalis 9 毛竹 PhyllostaChyr PUbeSCens 10 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11 紫楠.PhOebe Sheareri 12 雪松 CedrUS deodara 13 楝 Melia azedarach 14 广玉兰 magn olia gran diflora 15 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 16 月季 Rosa ChinenSiS _ 17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 _ 18 杜鹃 Rhododendron_SimSii 19 杉木 CUnninghamia _Cunninghamia 20 香椿 SaIiCaCeae_Toona sinenSiS 21 女贞 LigUStrUm IUCidUm__ 22 南酸枣 Choerospondias _axillaris 23 孝顺竹 BambUSa mUltiplex 9. 械树科:ACeraCeae 侧柏 PIatyCIadUS orie ntalis 9. 构 树 BrOUSS on etis PaPyrifera 10. 鸡爪械 ACer PaImatUm 2. 枫香 LiqUidamba fortUnean 园林树木学1卷 一:拉丁文(10 ') 1.玉兰 Magn alia denu date 2 山茶 Camellia japOniCa 10. 4. 5. 7. 8. 7 荆.CerCiS ChinenSiS 4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7. 罗汉松 PodocarpUS macrophllUS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

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

园林树木学考试笔记

1.我国植物资源概况 我国是世界园林植物重要发源地之一,被西方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各种名贵园林树种不断传到西方,对西方园林树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种类繁多:居世界第3位,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分布集中:我国是许多着名园林树木的分布中心,某些科属又在国内某一地区集中分布。 丰富多彩: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植物为适应环境产生了许多变异。同时也是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特色突出:我国特有植物丰富,在世界居于突出地位,如银杏科,杜仲科。 2.物种的概念 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没有确切说法,一般有以下两种说法: 形态学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并占据一定自然分布区的植物类群。 生物学种:出自同一祖先,遗传物质相同的一群个体。 在认识的时候,既要考虑形态学上的标准,也要考虑遗传学和生态地理学的标准。 3.什么是树木的生物学特性 树木是多年生植物,从繁殖开始,经过或长或短的生长发育过程才能进入开花结实阶段,直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其生命过程。树木发育有两个生长发育周期,即年周期个生命周期。不同的树木的生命周期中,存在着相似的生长与衰亡的变化。 4. 孤植树:高大雄伟,树形美观,寿命长。举例:雪松,南洋杉,榕树,银杏。 绿荫树:枝繁叶茂,以取荫为目的。举例: 绿篱树:分割空间,屏障视线。举例:小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 垂直绿化:用在墙面,棚架,山石上的绿化。举例:爬山虎,常春藤,葡萄。 木本地被:覆盖地面的低矮植物。举例:铺地柏,菲白竹,小叶扶芳藤。 5,松科 常绿或落叶乔木,叶条形,针形,四棱形,螺旋状排列,簇生或束生。球花单性,雌雄同株。花粉有气囊。球果1--3年成熟,木质。多产于北半球,分布遍布全国。 6.木兰科 乔木或灌木,常绿或落叶。单叶互生(鹅掌楸除外),托叶大,脱落后枝上留有明显的环状托叶痕,同时叶柄上也有疤痕。花两性。聚合果,效果为蓇葖或带翅坚果。主要分布于亚洲和美洲,温带至热带,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华南西南最多。 常绿:广玉兰,山玉兰。落叶:白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 7。樟科 乔木或灌木,具有油细胞,香气浓郁。大部分单叶互生。无托叶。花两性。花絮形状多。浆果或核果,种子无胚乳,子夜肥大。 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主产巴西和东南亚。我国主产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常见树种:香樟,肉桂,浙江樟,楠木。 8。蔷薇科 绣线菊亚科(灌木,少草本):李叶绣线菊,麻叶绣线菊。 蔷薇亚科(灌木或草本,复叶,有托叶):野蔷薇,月季,玫瑰。 苹果亚科(灌木或乔木单叶或复叶,有托叶):火棘,山楂,琵琶,石楠,;苹果。 李亚科(乔木或灌木,单叶,有托叶):梅,杏,桃,李,樱花。樱桃。 木本或草本,有刺或无刺。单叶或复叶,互生,少对生,有托叶。鸡麻叶对生。花两性。瘦果,梨果,核果。 遍布世界,主产北温带,我国广布。 9。豆科 落叶或常绿,乔木,灌木,草本。多为复叶,有托叶。花两性,有各种花序。荚果。 遍布世界。 含羞草亚科:草本或木,2回,管状花丝,镊合状花瓣,多头状花序。合欢,相思树。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1、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 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2、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3、景观连接度: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 4、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织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5、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这一名词在生态学领域应用广泛,其含义和用法亦有多种。具体地将,空间异质性一般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 6、尺度: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 7、斑块: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8、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9、本底: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10、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称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 11、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提出“岛屿平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 of island)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12、复合种群:即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生境缀块的种群集合体,只要缀块之间存在个体或繁殖体交流,不管是否存在局部种群周转现象,都称为复合种群 13、生态流: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景观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eco-flow),它们是景观中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 14、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二、1、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 1>.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3>.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2、景观中生态流移动的模式: 1)连续运动。流的主体在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不存在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既为连续运动。 2)间歇运动。流的主体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其间出现过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即流的主体在某地出现过停歇,既为间歇运动。 间歇运动又可以分为两种:①休息站式:即该物种在某地做短暂停留后再继续运动; ②暂住站式:指该物种不仅在某地停留休息,而且在该地成功地生长和繁殖,从而为物种的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新的种源。

园林树木学总论复习资料

园林树木の復習 試験の時間:12月7日7 pm― 9pm 場所:2教209 しっかり頑張ってくださいね,えじさん 绪论 概念 园林:在一定地域,运用一定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进一步改造地形(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 园林树木:凡栽植应用于园林中的木本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藤木。 园林树木学:它是一门研究园林树木的种类、习性、繁殖和应用的学科。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①本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③具有诗画的情趣④追求意境的涵蕴 园林树木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1、防护作用①改善环境②保护环境2、美化作用①观赏特性②配植方式3、生产作用 我国园林树木的资源特点:①种类繁多②多彩丰富③分布集中④多特产树种:月季、水杉、桂花、牡丹、银杏 科学专著:①宋朝:《全芳备祖》、《洛阳牡丹记》—欧阳修②明朝:《长物志》—文震亨,《群芳谱》—王象晋,《园冶》—计成③清朝:《花镜》—陈淏子 我国园林的植物资源对世界园林的贡献:①对世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影响②对世界植物育种及其产业的贡献

第一章、园林植物的分类 概念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似形态特征,表现一定的生物学特性,要求一定的生存条件,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多数个体的总和。 园景树:凡在园林中应用,作为园林局部的中心景物,形成特殊景观的树木。 庭荫树:植于庭园或公园以取其绿荫为主要目的,并兼顾观赏的树种。 行道树:栽植于道路两旁,给车辆、行人以遮荫,并美化街景的树木。 花灌木:在园林中应用,起点缀、美化作用的小乔木及灌木等。 垂直绿化树:在园林或城市中起垂直绿化作用的树种。 绿篱树:在城市绿地中起分隔空间,屏障视线,衬托景物和防范作用的树种。 木本地被: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用于对裸露的地面或斜坡进行覆盖的植株紧密、低矮或匍匐的小灌木或藤木 盆栽盆景树:仿效自然界的古树奇姿,经艺术加工而制成。它要求生长缓慢,枝叶小,耐干旱脊薄,容易成活而寿命长的树种。 常用的分类系统①恩格勒系统②哈钦松系统③克朗奎斯特系统④塔赫他间系统 按树木性状分类

西北农林-园林树木学考研大纲及各章重点考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园林树木学考纲及章节重点---园林树木的分类 重点掌握依树木的观赏特性分类、依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用途分类以及依树木的生长类型分类的方法。(填空) 了解其他几种分类方法。 人为分类系统的涵义。自然分类系统的涵义。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及其代表著作。(填空) 自然分类系统的基本原则。(填空) 识记:物种、亚种、变种、变型及栽培变种的涵义。 物种、亚种、变种、变型及栽培变种的涵义。分类系统上的等级。 植物命名法—双名法。 最常用的两个自然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填空) 植物分类检索表:定距检索表、平行检索表。(填空) 园林建设中的分类法。 (1)依树木的生长类型分类。(2)依树木的生长类型分类。(3)依树木的观赏特性分类。(4)依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用途分类。(5)依树木在园林结合生产中的主要经济用途分类。(6)依施工及繁殖栽培管理的需要分类。(填空) ---园林树木对环境的改善和防护功能 园林树木改善环境的作用(简答) 空气质量方面: 吸收CO2放出O2。分泌杀菌素。吸收有毒气体。阻滞尘埃 温度方面:夏季降温,冬季增温。 水分方面:净化水体,增加空气湿度。 光照方面:改善光质,保健视力。 声音方面:降低噪音 园林树木保护环境的作用:(简答)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防火、防雪、抗辐射等 监测大气污染 对二氧化硫的监测。对氟及氟化氢的监测。对氯及氯化氢的监测。光化学气体。其他有毒物质。 ---园林树木的美化功能 园林树木美化功能的意义与特点 园林树木的树形及其观赏特性: 园林树木的不同树形特点;不同乔木、灌木的树形在造景中的配置效果。 园林树木叶的形状、大小、质地及色彩。园林树木不同叶形、色彩、质地等的观赏特性。(论述)

园林树木学 复习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园林树木,什么是园林树木学? 凡适合城乡各类型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休疗养胜地、森林公园等应用,以绿化美化、改善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木本植物(乔木、灌木、木质藤本)统称为园林树木。 园林树木学的概念:是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习性、栽培繁殖及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 2.中国树木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①种类繁多②分布集中③丰富多彩④特点突出 3.园林树木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防护作用:吸滞粉尘、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滞有毒气体②美化作用:利用色、香、姿、韵进行造景③生产作用: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 4.特产于中国的树种有哪些? 银杏科的银杏属,松科的金钱松属,杉科的台湾杉、水杉属、水松属,柏科的建柏属,红豆杉科的白豆杉属、穗花杉属,榆科的青檀属,蔷薇科的牛筋条属、棣棠属,木兰科的宿轴木属,瑞香科的结香属,槭树科的金钱槭属,腊梅科的腊梅属,蓝果树科(珙桐科)的珙桐属、旱莲木属,杜仲科的杜仲属,大风子科的山桐子属,忍冬科的猬实属、双盾木属,棕榈科的琼棕属,以及梅花、桂花、牡丹、黄牡丹、月季花、香水月季、大花香水月季、木香、栀子花、南天竹、鹅掌楸

等等。 第二章 5.植物分类系统分为哪几类?其用途是什么? 一类是人为的分类系统,另一类是自然的分类系统。人为的分类系统是着眼于应用上的方便,而自然的分类系统则着眼于反映出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演化关系,所以又称为植物系统学。 6.种的概念及其特点。 “种”是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类群,在这个类群中的所有个体都有着及其近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征,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而使种族延续,它们在自然界又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特点:①“种”和“种”之间是有明显界限的,除了形态特征的差别外,还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即异种之间不能交配产生后代,即使产生后代,此后代亦不能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 ②“种”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但它又不是绝对固定永远一成不变的,它在长期的种族延续中是不断地产生变化的。 7.什么叫双名法?变种、变型、品种如何用双名法命名? 双名法: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于1753年提出。用于种级分类群的命名。规定用属名加上种加词再加上命名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