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原著选读

社会学原著选读

社会学原著选读
社会学原著选读

社会学原著选读复习纲要

提示:P1-1,第一页第一段

导论

社会学发展脉络探析

发展的三个阶段:P1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P2

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P3

诠释社会学:P6

批判理论:P7

帕森斯的综合:P9

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社会分工论》

著作:P2

什么是社会事实?P3-P4

社会事实的特性:P5-1

社会团结定义P13-1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15-4,5

韦伯《经济与社会》

社会行动的分类:P26-4

理解的两种类型:P27-4

理解和解释二者的关系:P28-1

禁欲主义与神秘主义:P35-P36

卡里斯玛支配:P46-2,P47-1

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冲突的社会功能:P59-2

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

社会学的地位:P70-1

著作:P71-2

共同体:P72-P74

社会:P74-P76

本质意志定义:P77-4

本质意志的三种外在表现形式:P78-3

选择意志:P79-3

选择意志的三种表现形式:P79-4

对滕尼斯的评价:P84-P85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

卢卡奇著作:P131

理论批判对象:P132-1

三条结论:P132-P133

生产的机械化和合理化发展过程的两个方向:P135-4 卢卡奇看待商品经济问题:P137-4

总体性:P139-P141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

第一部著作:P169-2

最早倡导行动理论的人:P173-3

帕累托与《社会学通论》:P174-2

杜尔凯姆对应用归纳法解释社会行为的态度:P175-2 帕森斯的行动的自由意志理论:P176-3

事实:P177-2

单元行动:P180-2

规范:P181

科尔夫对行动者结构的区分:P182-2

唯意志论:P183-2

行动系统的三个部分:P186-2

社会系统的定义:P186-3

五对模式变量:P187

自致性变量:P188-2

分析社会系统分化的两条主线:P189-2

四种主要类型的社会结构:P190

动用防御和调试机制疏解压力的三种方法:P191-3

米尔斯《权力精英》

著作:P221-1

权力精英定义:P222-3

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段与阶级冲突》

强度定义:P244-4

烈度定义:P245-1

影响冲突的强度和烈度的条件:P245-246

有效的冲突调节:P247-2

社会变迁的三种形式:P248-4

理论要点:P252-1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

冲突定义:P256-3

两种安全阀制度:P260-P261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表演:P335-2

前台:P335-2

舞台设置:P335-2

个人前台:P335-2

外表:P335-2

举止:P335-2

戏班:P339-1

前台区域、后台区域、局外人:P340

告密者、同谋者、职业探情人、中介人、无足轻重者、服务专家、密友、同行:P341 叛逆者:P342-2

角色外沟通:P342-1

缺席对待:P342-4

上演闲谈:P342-5

戏班共谋:P343-2

再合作行为:P343-3

出洋相:P343-5

无意动作:P343-5

考察品性和措施的三方面:P344-1

圆通对圆通:P345-3

评价戈夫曼:P348

柯林斯《冲突社会学:走向一种解释的科学》

主要著作:416-2

决定个人的统治地位及行为方式的主要因素:P420-5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著作:P481

结构性理论提出时间:P500-1

捕捉现代人日常生活经验的三个观念:P502-1

到场:P502-2

当代社会具有的后现代性:P505-2

制度性转变构成的四个层面:P506-1

全球化的定义:P506-2

四类个人适应行动:P508-2

制度型转变的后果:P508-3

纯正关系:P513-1

解放政治:P513-2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轴心原则(中轴理论)P654-4,P655-1,2

后工业社会的结构特征:P655-P656

后工业社会的概念:P658-3

社会的发展速度呈现:P658-5

功利主义定义:P659-1

封闭系统:P659-2

知识社会的结构特征:P660-2,3,4

后工业社会的两个中轴:P661-2

后工业社会人口数量、相互影响以及密度增加的影响:P664-1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

信息化资本主义:P739-2

认同:P739-2

信息技术革命的特性:P740-1

信息技术革命的过程:P741-1

信息技术范式特性:P741-2

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P742-1

全球经济的界定:P743-3

真实虚拟的文化特点:P749-2

流动空间:P750

网络社会的特征:P756-1

三类认同:P758

社会运动的四种形式:P761-2

四种世界的形成:P778-P781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89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 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学分:4 学时:68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1年级 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 (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教父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希腊哲学的产生;希腊哲学的拉丁化;希腊哲学向基督教的转化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和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的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 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 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

2018年电大西方社会学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资料全【完整版】 (5)

作业一思考题 请比较分析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社会学在思想来源、研究对象、方法原则等方面有何区别与联系?(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 作业二阶段性测验(第1至10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自1838年(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 2.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 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 )→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 4.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C )。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事实D.社会组织 5.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 A.物理学B.几何学C.心理学D.动力学 6.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C.社会规律D.社会行动 7.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 )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D.合规律性 8.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D )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A.价值理想B.社会进步C.道德要求D.直接利益 9.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B )。 A.隐功能B.功能失调C.反功能D.显功能 10.米德提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C)。A.情感沟通B.语言交流C.姿势对话D.意义表达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 2.齐美尔根据服从于多数人、服从于组织、服从于思想原则这三个标准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3.迪尔凯姆论述了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性自杀等三种自杀类型。 4.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投入、体验和设身处地。 5.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4小题,共20分) 1.实证阶段(孔德) 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2.社会比率(迪尔凯姆) 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3.有机团结(迪尔凯姆) 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4.社会唯名论 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四、简答题(每题10分,2道题,共20分) 1.帕森斯A—G—I—L框架中的适应、目标达到、整合与维模(即潜在的模式维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 导论 1、人类为什么要组织起来:实现自足。 2、政治学要处理好的关系:①神权与俗权的关系,涉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如何安排的问题。 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涉及到社会自律与政府管制的尺度如何把握的问题。 ③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集体、局部与整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④平等与等级的关系,涉及基于社会差别的公民权利和社会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⑤自由与权威的关系,涉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如何划分的问题。 ⑥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范围与政府权力界限如何界定的问题。 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的内容和条件如何确定的问题。 ⑧大众与精英的关系。涉及大众参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涉及权力结构以及地域分布如何安排的问题。 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涉及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 3、为什么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所讨论的议题是永恒的,它们所阐发的价值取向 和道德意义是永恒的,它们的话语是政治思维永恒的源泉。是时代的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著作,而它们的内容却又都有超时代、永恒的意义……它们是我们了解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它们也是构成我们对西方人的了解所需的知识的核心。 三种研究方法:①历史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认为,对于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把它置于它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并且是对于某种特定政治事实的反应,研究者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揭示历史当中的“伟大传统”。 ②哲学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政治思想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复活历史上的巨人,而在于更新今天的生活,解决今天的问题。 ③语境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通过分析思想家的语言环境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各种思想的真实含义,如主权、平等、权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理想国。 1、柏拉图式的爱情:追求心灵的沟通,排斥肉欲。 2、柏拉图的评价:正如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柏拉图在思想领域也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他就是思想 界的耶稣。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欧洲哲学传统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是由对柏拉图

政治学原著选读

政治学原著选读 近期,完成了《理想国》和《政治学》的阅读,按照老师的安排写一些感想。其实,这不是第一次读这两本流传千年的名著了,第一次读是在高中毕业的假期,陆续在图书馆借了这两本书。说实话,第一次读时感觉晦涩难懂,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不懂的概念名词很多,古人的思维逻辑也与今人不同,但是,我听了之前老师的建议,把问题记下后,接着读后面的内容,就这样,完成了第一次阅读。这次,根据课程的安排,我又读了这两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名著就是名著,常读常新,读一次有一种新的感悟,许多的逻辑上的结点也能够迎刃而解了。 感受如果面面俱到就不免成为了流水账,我们就选取两本书共同探讨的主题,即理想城邦的构建来展开。 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吧,整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柏拉图作为弟子细致地记录下了老师苏格拉底与人辩论(聊天)的一言一行。当然了,苏格拉底辩论的对象包含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以及柏拉图的堂弟格劳孔等等。与这么多人辩论的目的就是,探讨出,理想的城邦究竟应当是什么样子?他们讨论的话题有很多,关于公民的分工、关于金钱、关于自由等等。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的体系完整,娓娓道来的感受不同,《理想国》像是小区大爷大妈在街头巷尾的闲聊,聊天者想到哪里就说的哪里,在反驳与申辩中迸发出那种偶得的灵感,就像是清晨草丛中的露珠一般,只停留片刻。如果说,《政治学》是教科书,那《理想国》就是访谈杂志,两者从

不同角度给我们讲述了理想城邦的构建。 苏格拉底的思想处于一种应然的状态,即理想的,最好的,所以,他描绘的理想国是从他认为的善和正义出发的;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处于实然的状态,即现实的,存在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理想城邦构建的篇章,而是贯穿全文。举例来说,在第三卷与格劳孔讨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以及选择护卫者的一页中,“最”字出现了七次,诸如“必须”“绝不”这样的词更随处可见,这样来判断虽然不能说完全准确,但是用数理量化来研究政治学是当今政治学研究的趋势与潮流,这样的用词虽然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制约,却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有趣的是,在本书第二卷就有“评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理想”这样的标题,或许这也就是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真实写照吧。其中,他反对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到的苏格拉底关于财产绝对的公有化以及这种“以划一求完整”的理念,他主张接受个体的差异化,接受现行的“私产”制度进而加以改良,这也体现出他一部分改良的思想。同时,由于他认为创制的出发点只有人性的善,即所谓仁义道德,虽然听起来不错,但犹如折翼的鸟儿,缺乏稳定,所以他主张要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在财产上体现为要兼顾私产。他又批判了《理想国》一书中苏格拉底认为政权无需更替的观点,他认为这样就埋下了危险的根源。在他自己关于理想城邦构建的章节,他只是说应当有什么,以及应当关注什么,相比理想,他更追求合适。如果说苏格拉底的理想国是一个四肢健全,成熟的中年人的话,他的理想国就是一个

原著选读

1考研政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解读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句话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1)这句话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 (2)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也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 (3)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人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惟一的统治阶级。”(第44页) 可见,若一个阶级想要获得统治权,就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而只有比现存统治阶级获得更广泛基础的思想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这就从现实解读了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自由”、“平等”这些表面上美好词汇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马克思与以往的批判者不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不是道德尺度的批判,而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从历史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反思,他认识到,这种极其不公正的制度带来的是人的“异化”,进而为了消除异化,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3一切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这里,马克思认为的冲突根源是社会分工的基础性和人感性活动的首要性,这是由人最基本实践活动的结果和目的决定的。马克思这一核心和基本的思想,把冲突问题同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冲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归于唯物史观的统领之下,同时也把社会存在发展的研究与认识,建立在社会冲突的具体解剖和分析之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科学认识,既是指导冲突研究的纲领,又是历史唯物主义丰富思想展开的基础。 什么是生产力呢?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也就是说,它是社会生产能力,是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抽象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社会属性。生产力是从事于生产活动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机体或系统进行社会物质变换、维持社会自身的一种能力或功能。 那什么又是交往方式呢?这里若先暂且理解为生产关系,那么生产关系又是什么?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是人类本质社会关系互助依存的总和。我们也已经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这一论断。然而交往方式包含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和个人自主活动的结果,如政

西方社会学史

绪论 一:早期的社会思想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区别 A.早期的社会思想探讨的是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普遍关系,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关注的是工业社会或因工业社会到来而造成的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巨变。 B.由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出现,使社会学剑门有可能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获得借鉴,以一种不同于早期的社会思想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讨人性和社会秩序。 二: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 柏拉图(前427--前347):第一个留下关于社会研究的系统著作的人《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关于人的本性和社会关系的论述“人类在本性上时一个政治动物”,对社会结构的论述,尤其是有关中产阶级的观点。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圣西门 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影响。 B.现代科学的成长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铺垫 C.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现代社会的出现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直接推动。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实证政治体系》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第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秩序和进步,静力学和动力学时相互关联的。 A.社会静力学 1.基本内容:在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字和机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与和谐”是主要论题,部分在维持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2.家庭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是研究社会的起点 3.维系社会平衡的因素:语言、宗教、劳动分工。 语言:进行交流,传递文化的中介维持共同秩序 宗教:向人们提供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一致的原则,社会行动的基础,秩序的源泉。 劳动分工:加强职业间的依赖,培养人的合作精神。 B.社会动力学 1.基本内容:运用人类智慧发展三个阶段理论解释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社会变迁是人类智慧或人性发展的结果。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归属。 2.智力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在此基础上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远古时期,中世纪时期,科学时期。 C.评价 1.孔德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要否认规律的存在或把规律的存在归因于上帝的安排而要进步。 2.把智力发展归因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室历史唯心主义论。 3.由于孔德的判断不来自具体历史的具体研究,因此不具备孔德本人所坚持的实证主义经验性,陷入了他排斥的形而上学。 第四——对孔德研究方法的评价 A.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是孔德社会学中最具有贡献价值的内容之一。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为社会学进一步发展和最后成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政治学原著选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内容概要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内容概要 摘要 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总共分为六卷,作者在第一卷首先论述了法律的定义,法律和政体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以及他们各自的原则,接着在后五卷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政体分析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律与地域或气候的关系,法律与贸易、货币、人口的关系,法律与不同宗教信仰的关系。孟德斯鸠引用大量历史记载,大量经典事例,采用了比较分析法,为我们学习政治学打下很好的基础,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的经典著作,同时还给我们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发人深思。本文按照《论法的精神》的总体思路将本著作进行了概括,总共分为七个部分。 关键词:法律政体关系 1 法律和政体的关系 从最大限度的广义上说,法是源于客观事物性质的必然关系。由此可以推断,一切存在物都有属于自身的法。我们的世界是由物质的运动而构成的,而这种物质运动是具有某种固定规律的,人同样受到规律的支配。自然法渊源于我们生命的构成,在所有规律产生之前,便有了自然法,和平、觅食、爱慕、期望过社会生活是自然法的法条。当人类处于社会中,国家间、个人间的战争开始发生,从而促使人们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法律,这就是人为法了,例如,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国际公法、政治法、针对全体公民的民法。每一种形态的社会都有它的政治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政府将无法生存,一个民族所建立的政体,较好的状态就是:其政体的特殊支配权与该民族的支配权能够恰如其分地吻合。而法律必须同业已建立或将要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及原则相吻合。本书主要探讨的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法的精神,这个精神是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之间所可能有的种种关

系之中①。 2 与三种政体相关的法律 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类: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在共和体制中,全体人民或者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力,前者称为民主政治,后者成为贵族政治。在民主政治中,人民既是君主,又是臣民,人民的意志体现出来就是只有通过选举才能成为君王,所以,为建立投票权而制定的法律是民主政治下的基本法;规定投票选举的方式是民主政治中又一项基本法律;人民行使其选举权时,选举理应公开进行,这也应该被视为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法律;还有一条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律,就是只有人民才能制定法律。而在贵族政治中,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人的手中,正是这些人制定并实施法律的。而当某个人拥有无限多的权力时,这个人几乎相当于不受任何法律范文的约束。在君主政体中,统治国家的是君主一个人,但他要遵循既定的法律,中庸、从属、依赖性的权利特征构成这种政体的性质。君主是一切政治与民事权力的渊源,②国家的基本法律必须通过“中间途径”才能使权力得以实施,但仅有中间阶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产生于众多政治团体之中的法律保障机构,例如,枢密院。这些团体在法律制定时公布于众,当法律被人们遗忘时,它则唤起人们的记忆。而在专制政体中,是由某一个人按照个人意志及情绪领导国家,没有任何法律去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也没有任何法律的保障机构。在这种政体中,设立一个可以代替君主自己行使权力并管理国家事务的大臣,似乎就是一项基本法律。在这种政体的国家里,宗教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成为一种保障机构,并且具有永久性;若非宗教发挥作用,则是风俗习惯将会受到人们的尊崇。 3 三种政体的原则 孟德斯鸠在研究了与每一种政体的性质相关的法律之后,紧接着就探讨了与政体的原则相关的法律。他先是区分了政体的性质与政体的原则两者之间的区别,之后详述了几种政体的不同原则。 在民主政治的国家里,一种更为强悍的原动力和政体的原则即是品德,执行法律的人认为自己不仅要认真执行法律,也要服从法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平①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J].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第25页.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 The Selected Classics of Politics in China 杨建党 一、课程简介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是政治学原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熟悉先秦经典《论语》、《尚书》、《大学》、《孟子》、《商君书》、《韩非子》等,秦代以后经典《春秋繁露》《封建论》、《贞观政要》、《朱子语类》、《明夷待访录》等,近现代经典《康有为政论集》、《大同书》、《变法通义》、《建国方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政治学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重点研读若干代表性篇章,据此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德治政治、专制主义等,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思想,进而掌握阅读中国政治学原典的方法,培养与提高其对经典的兴趣。 The Selected Classics of Politic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y of political science. Through this course,students can study some classical works of three stages, including the Pre-Qin Period, after the Qin Dynasty,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times. Students needs to read the book include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un Qiu Fan Lu, Kang Youwei's political commentary. This course focuses on a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chapters to understand China's long history of virtue , despotism, etc. The purpose i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deas of Chinese Marxism, but also to master the way to read the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儒家与儒家经典 一、原儒、汉儒与宋儒 二、儒家经典及其注疏 三、现代化视域下的儒家文化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 一、名词解释 1、小农伦理:在农业社会里,人们被局限在狭小的生产和生活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劳动时所形成的一些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 2、“卡夫丁峡谷” (1)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2)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指:由古代原始公社演变而来的俄国农村公社,由于保存了土地公有制,在俄国社会给予必要垫款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同时存在为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的情况下,有可能绕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某些阶段以及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而选择另一条继续向前发展的道路。这样就可以避免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受的波折和灾难。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则是指: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生产阶段。这既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本意是制度内跳跃而非制度间跨越,应该理解为“跳跃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3、血缘婚:又称“血族婚”或“血缘家庭”,指同一血缘家族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但禁止不同辈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 4、斯考切波:“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国家不能简单看作是利益竞争的公共舞台、竞争性力量的裁判或支配阶级的工具,它是一种具有自身运行逻辑与利益的自主结构,具有追求自己偏好和利益的性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贯彻自己的意志,不一定与社会支配阶级融为一体并维护其利益。 这是因为,国家是一种依赖于从社会中提取资源并进行分配的组织。一旦资源被提取出来,这些资源所投向的目标可能会偏离现存支配阶级的利益,并用来强化国家自身的自主性。 二、简答题 (一)《共产党宣言》 1、写作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统治的确立; (2)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国际工人运动与社会阶级斗争; (3)马恩从事理论研究与理论斗争; (4)实践斗争。 2、主要内容 (1)资产者和无产者 ①论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 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要点参考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要点参考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重要意义 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主要标志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时间与有改造现实的功能 4)哲学的实践功能和历史使命 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什么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就是:A,自由自觉的活动。B社会关系的总和。(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1)(1)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3)它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它揭示的真理具有永恒的价值。 2)两个必然”原理揭示了历史大趋势/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即最高纲领,

同时又制定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每个具体阶段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为例,阐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写道: 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西方社会学教程

PS:红色为疑问;加粗的地方应注意 绪论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思想基础(知识力) 一、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 1、宗教思想:上帝创造世界,上帝的意志主宰一切。 2、古希腊唯物主义 3、“黄金时代”说:认识到奴隶制社会的不合理,希望原始社会的美好时代能够重新回来。这是对社会变迁的理性思考,是古代社会第一个模糊的社会变迁理论,但代表了一种倒退的落后意识。 4、柏拉图的“理想社会”:强调社会的有机统一性,把社会看成是包含着分工和不平等的统一体,规定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应从属于其整体。认为贤明的立法是保持社会昌盛和秩序的关键,凌驾于各个局部利益之上。私有财产和家庭作为社会的独立要素都应当为增强社会的统一性发挥作用。 5、亚里士多德的“理想社会”: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复杂的、有分化的、结构的社会整体是由集团而不是个人组成的。社会起源于人的合群的政治本性,是有一定功能和财富的集团所组成。但他并未摆脱传统哲学的模式,没有分清国家和社会的区别。 二、社会契约论 1、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英)、卢梭(法) 2、理论内容:是作为同神律观念和宗教主权观念相对立的世界观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契约义务和社会关系的结构中探究社会起源的近代社会理论。 ①天赋权利:认为人有天赋权利,人们订立契约、建立国家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天赋权利。所谓天赋权利是人们生存的自由、平等、财产私有和享乐的权,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人的这些权利。②人们订立契约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天赋权利”。③社会发展是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度的不断进步的过程。④个人高于社会。 3、思想局限:①强调社会是个人主观自愿默认的产物,而不是具有一定世俗制度和过程的客观结构。人性是社会秩序的基础。②没有把社会看做是不同的(政经文)层次构成的复杂结构,也看不到社会各个层次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 1、代表人物 ①伏尔泰

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

《国家与革命》 第一节《国家与革命》写作的历史背景 《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八九月间,问世于1918年初。这部重要著作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日益同垄断组织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了“囚禁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德、法、英等国无产阶级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印度、朝鲜、越南、中国、波斯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发展,使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夺取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列宁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的意义了。”《国家与革命》就是为了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而写的。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举行罢工和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卖,由于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缺乏政治经验,缺乏充分的觉悟和组织性,使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这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党要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把千百万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来。到了7月间,资产阶级联合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和迫害布尔什维克党的其它领导人,封闭《真理报》,疯狂镇压革命运动。俄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武装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 列宁这部著作也是为了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歪曲和进攻而写的。 从19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歪曲或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全面的‘修正’和进攻。他们百般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极力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积极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完全堕落为社会沙文主

【良心出品】《资本论》原著选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首先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呢?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了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不仅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表现为商品,而且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甚至人的名誉、良心也都商品化,成为可以买卖的对象。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最普遍最大量的现象,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第3页)。《资本论》是要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而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它的本质和规律都包含在商品关系之中。所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必须从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商品出发,认真把握住这个普遍的(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存在形态,才能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员本质的东西。 第二,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第3页),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这个细胞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因此,只有从分析商品开始,弄清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这一矛盾的发展现律,才能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具体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总体,阐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规律。 第三,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足在简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导致了封建经济关系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所以,只有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才能了解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经济基础,才能把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从而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由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的,是完全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的。马克思正是把商品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建立起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从而在理论上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现出来,并员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力为什么会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一无所有) 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由劳动者自己根据其能力和擅长来选择劳动力的购买者,这不仅使劳动者从依附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独立平等的一员加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而且会使劳动者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以排斥商品经济和劳动力商品化为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劳动者既缺乏满足需要的内在动力,又缺乏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造成了对人的发展的双重限制。一方面,由于劳动力部门(单位)所有,使个人在选择职业和机会等方面受到各种“关卡”的限制,无法捕捉和利用各种发展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使个人养成了依赖国家“铁饭碗”的习惯,从而严重助长了劳动者的惰性,使其一直安于狭小的天地而变得孤陋寡闻;满足于低层次的需要而不求进取,自甘贫困。事实表明,没有劳动力商品的自由流动,不可能使劳动者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不可能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劳动者只通过劳动力的等价交换就可以自由地在一切领域或方面进行交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商品的普遍化,必然使人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使人由地域、民族的人进而成为世界的人,从而使人的视野、适应能力更强,文化内涵更丰富,在全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生产能力、应变能力、需求及消费能力(主要是指教育消费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劳动力供给宽裕的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便会激发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由于满足个人多样化需要的内在驱动和人们之间的相互竞争的外在压力,将会激发人们高度重视自身素质和尽力发挥自身潜在能力的动力,将会使效率观念、竞争意识成为个人自身发展的催化剂,促使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着的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强化自己的能力素质,提高文化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改善劳动态度,提高劳动效率等,挖掘出生产能力的全部潜力,逐步形成以生产能力为主的全面能力体系。 劳动力商品化将会使人们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视为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视为与个人就业、收入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必需投资。 1、什么是商品?它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体现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商品是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无用的物品不具有使用价值,不可能成为商品。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试题 一、简答题 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是怎样阐述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的。 a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统一b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互为依存 c生产和消费互相创造对方d消费从两方面创造生产 e生产从三方面创造消费f生产和消费互相转化 2、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对帝国主义下的定义分别是哪些?(1)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但列宁认为这个定义虽然概括了帝国主义最主要的内容,却不能明显地指出帝国主义的各种极重要的特点。 (2)因此,列宁又下了另一个包括了五大特征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但是,列宁认为,上述定义只注意到纯经济上的主要现象,如果还注意到帝国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占的历史地位和帝国主义同工人运动中两个主要派别的关系,那就应给它另下一个更完备的定义。 (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可分三方面来谈:(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怎样理解这一观 点 (1)政治斗争是各阶级、阶层、政党、民族、国家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所进行的斗争。 (2)它是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即统治阶级要保持统治地位。 (3)政治斗争通常与经济斗争、思想斗争结合进行,是各种斗争的中心环节。一个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只有通过政治斗争才能最终实现。 4、何谓“先验主义”?为什么恩格斯把杜林的体系定义为先验主义? (1)先验主义: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极端表现形式为: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 (2)杜林把哲学研究对象分为三大类;世界模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的哲学体系也相应地分为:一般世界模式论(原则)、自然哲学和关于人的哲学。杜林认为这三部分的逻辑次序是,适应一切存在的世界模式在前,自然界、人类社会跟在后面。这就是杜林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恩格斯认为,杜林的这种分类法是先验主义的,因此就有了这个题目。 二、论述题 1、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到马赫在《感觉的分析》中的一段话:“在实践方面,我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我们不能缺少自我这个观念,正如在我们伸手拿一个东西时不能缺少物体这个观念一样。在生理学方面,我们经常是一个利己主义着和唯物主义者,正如我们经常看到日出一样。但是在理论方面,我们决不应该坚持这种看法。”这段话可以看出马赫的错误是什么?怎么理解? (1)马赫把实践同理论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马赫认为,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观点,而在理论上却可以完全不承认。他以此说明实践是一回事,理论是另一回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