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口语交际:听话与说话(一)》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口语交际:听话与说话(一)》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口语交际:听话与说话(一)》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口语交际:听话与说话(一)》教学设计

例:教学过程设计(参考)(按照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任务编写)

步骤第一单元

三、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

1、听话与说话的基本原则时间分配2学时

明确任务项目引导

知识讲解

操作训练知识深化

归纳总结作业布置课后体会1、理解并掌握听话的基本原则。

2、如何在听话与说话的过程中遵循原则,形成交际的能力1、第一课时由几个“传话游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再通过“案例”分析学习“相关知识”,重点是准确把握别人说话的中心意思,怎样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用恰当的话准确、完整、连贯地表达出来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克服羞怯、紧张心理,勇敢、准确地表达出在此基础上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谈谈本专业的行业人员在口语表达上的要求,结合书上事例和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听话和说话的原则。

2、第二课时主要是行业口语表达的实训模拟课前准备的各个职员各就各位,让学生将上一课时所学的知识运用在情景里面,进行听话和说话的训练。

1、采用以演练为主,讲解为辅的方法,学生在演练的过程中

体会听话与说话的原则。

2.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相结合,提高交际能力。

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得到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实际,选择几种典型用语进行口语实践练习,体会不同场合下的听话效果

1、《语文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第九页第12题。

2、完成课后习题2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有的同学外向,有的同学内向,而在成长期中的他们大多羞于开口。因此,要达到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就要积极地调动每个同学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同学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设计(参考)(按照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任务编写)

步骤

明确任务

项目引导知识讲解

操作训练知识深化归纳总结作业布置课后体会写作

记叙文(写景状物)

1、掌握记叙文选材的途径。

2、掌握记叙文选材的原则

3、掌握记叙文组材的基本要求

要结合案例,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写作知识,使学生能

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写作知识存在于文章之中。

一、选材组材就是材料的选择和和组织。

获得写作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来源于生活,

通过观察直接获取材料;

二是来源于书本,通过阅读间接获取材料。

二、记叙文选材的原则:

1.要真是

2.要典型

3.有意义

三、记叙文的组材

1.安排好段落和层次

2.安排好材料的详略

3.安排好过渡和照应

课堂上交流分享

可补充一些报刊上的材料或学生的优秀习作,缩小优秀作品

与自己的距离,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多读优秀作品有利于提高自己选材组材的能力。

完成练习册的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设计(参考)(按照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任务编写)

步骤

明确任务项目引导

知识讲解

操作训练

知识深化归纳总结作业布置课后体会写作

应用文便条

1、掌握请假条,留言条和托事条的正确的书写格式。

2、掌握写请假条,留言条和托事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回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的情景该

怎么办,通过启发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便条也是不可

或缺的,由此导入本课。

1、当你接了别人重要的电话必须转告给别人,

一时又无法联系,而你又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如何保

证别人能够知道此事的时候。

2、当你因为生病或者有事需要向单位或者学校

请假的时候应该怎么履行手续?

(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看知识短文,看看便条的

概念、分类、写法等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先行自己写作。

(二)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展示学生所写的便条,让学

生自己去找不足的地方,如有无歧义,时间、署名是否正确

合理等等问题。

老师在此基础上讲授便条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再写,

让学生总结写作便条的注意事项。

强调请假条,留言条和托事条是日常学习生活中常用的文体,

应广泛使用,并做到书写正确。

完成练习册的内容

时间分配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9课《一剪梅》word参考教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一、概述 1、这首词是高中语文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鉴赏》中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宋代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2、学习内容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情感。 3、学习这首词需要一课时。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感受情境、学生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形成鉴赏评价机制。 二、选题计划

三、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2)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诗人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3)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并熟练背诵,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词。2)锤炼词语,品味“轻”、“独”“才”、“却”等字词。 3)深刻体味作者所表现的“闲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形成行为价值观。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李清照有所了解,学习过她的《如梦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导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既温故又知新。 2、学生对于诗歌仅仅是读一读,在独立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学详细计划.doc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学计划 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新教师们还在为教学计划的编制工作而烦恼吗?不用担心,我们可以学习学习其他教师们的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下面是有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一) 华容职业中专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在学生原有的语文水平基础上,通过适应时代和适应学生的教学,使学生巩固和扩展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文化熏陶和培养语感,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文教学生活化,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因人而教,因材施教,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挥语文课的独特作用。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教的学生为一年级87班学生,学生的基本素养要差于普高学生,无论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还是在思维意识和认识水平上,都需要加强培养和大力提升。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均参差不

齐。而且家庭和社会的一些原因,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呈现多样性,学习习惯急需规范,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的较多,对时事社会的了解缺乏,写作和谈吐缺乏思想,文字表达贫乏,有一部分学生正确书写也是问题。因此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是迫切需要。 鉴于这些原因,本学期将设法多层次、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标任务: 1、继续培养阅读能力。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句式。 2、引导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课外书刊,扩大阅读量。能阅读一定数量的现代文学作品。 3、发展学生的语文兴趣,拓展加深知识面。 4、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能学会几种常用的应用文写作。 5、加强学生口语训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6、结合单元的训练要求让学生了解基本现代汉语语法。 四、措施与方法: 1、落实教学常规。 2、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新教法。注重教学的同时随机渗透德育,培育学生良好的德操。 3、研究新教学大纲,把握新形势新动向。 4、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和研究。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6、树立创新意识,在课堂中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应地充分发

中职语文下册教案

中职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下册) - 副本】语文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设计 一合欢树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 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 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 内容上去归纳) —— 2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 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 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 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1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2、3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集

一、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新编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1课《项链》word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能力目标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2.探究式阅读。如: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4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我们要想过得幸福,就应珍惜青春年华,脚踏实地去奋斗,而不应该有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一位小资产阶级

妇女由项链引出的一幕人生悲剧。为了一时的满足和荣耀,她为此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与俄国的契科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小说之王。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19世纪80年代。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体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和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又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识记字词: 寒伧(chen)肴(yáo)鲈(lú)褶(zhě) 觑(qù)秽(huì)赁(lìn)誊(téng) 资质:人的素质。 艳羡:十分羡慕。 寒伧:不体面、寒酸。 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 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 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 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 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

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于是我们容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著名学者、中国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朦胧诗派的倡导者谢冕先生用他的眼、他的手、他的心为我们搭建的北大校园,去感受北大的那一份脱俗和平凡吧! 二、感受北大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8课《雷雨》教案

《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生动性特征。 3.通过证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圆、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仆圆、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腐朽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抓住戏剧冲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电影《雷雨》高潮部分的影片剪辑,使学生初步感知《雷雨》,快速进

入情景。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却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雷雨》。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却经久不衰。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谜,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 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 中国的戏剧,古代与现代差别迥异。古代戏剧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其主体是话剧。戏剧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内容形式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篇幅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2.曹禺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们杰出的剧作家。1933 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其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3.有关《雷雨》 戏从封建资本家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和后母蘩漪的乱伦关系面临破裂开始。这罪恶的根源却要追溯到三十年前。三十年前周朴园还是个大少爷,诱骗了女仆侍萍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将遭受他凌辱的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赶出家门。大儿子被保留下来,

中职语文上册的教学教案全集.docx

一、我的母 老舍 教学目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母的、、感激和念之情。 3、了解文以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感情 的言。 教学 2 教学步 一、入由名人母的描: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傲,都来自母。——高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的呼。——但丁慈母的 胳膊是慈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候,都是朋友。但只有母——她是失的伴。——振 我的生命是从开眼睛,上我母的面孔开始的。——治 ? 艾略特活一:悠悠母,扯不断,我拾取其中一段,下一个注解,描 我的母。 二、文探究 1、作者介: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是怎么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全世界的母是多么的相像!她的心始一,每一个母都有 一极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一位大的作家,他的母又是怎么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他 是否跟惠特曼的一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形象:她勤而且做事真仔,她情好客而且于助人 不怕吃,她事有度中有硬,她善良子女的感情内而深厚?? 思考二:(探)你的母与作者笔下的母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父母并非像他在乏味。他成今天个子,是因些年来一直 在我,我的生活、学承受着在我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因不生活所 出的叨、牢。但,血于水,正是着得化不开的情,成就了今天的我。) 三、深入探究 1、探母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能告我,母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 教育 明确:四个方面——( 1)第 9 ,“从里,我学得了花,清,守秩 序。” (2)第 10 ,“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性,未全改,尽管生活是么清苦,因自幼儿看了的事情 是不易改掉的。” (3)第 12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点而硬的个性,也了我。我一切人与事,都 取和平的度,把吃看作当然的。但是,在 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自己划好的界限。”“母并不字,她我的是生命的教育”。(4)第 17 ,“生命是母我的。我之能大成人,是母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感化的。我的性格, ,是母的。” 2、写作序: 明确——序:母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半(庚子“拳”那一年)→我小学→我范 →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去年→今年。

离太阳最近的树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六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重点:借助教师朗读,学生自读,创设学习场景,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内容和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阅读,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知识目标:通过对比欣赏的阅读方式深入把握红柳和人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课型】小组讨论性学习 【教学法】讨论法与引导法相结合 【教学意图】 1.这是一篇有关人与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切感悟以及对人类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 2.利用课文内容,提炼出作者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深刻反思,并由此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他只是学生学习、探究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开头以有关于青藏高原恶劣环境引入,引出红柳生存的环境,“鸟兽绝迹,驼马遁形”而戈壁与沙漠的风景林—红柳,却顽强地向沙漠深处延伸。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生读课文:总体感受作品的语言与感情。 2.总结红柳的形象:为了使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红柳的壮美,和人们挖掘后红柳的变化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眼前再现红柳画面,设计了几个问题。 问题设计:(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牵头,一人执笔,一人代表回答) ◆在文中红柳给你留下的最美好印象是哪一个(用文中语句回答)为什么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乐观顽强的精神 (2)“它的根是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直面困难,防风固沙 (3)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也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与土地生死相依 ◆在文中,你认为最令你感到沉重悲哀的场景是什么 可能意见1:“人们将大半个沙山掏尽,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起在旷野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最后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就訇然倒下! 可能意见2:那些被掘起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多么的触目惊心!(画面) 可能意见3:人们用尽各种手段,包括“高技术的法子--炸药!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可能意见4: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我会想

中职语文教案高教版

中职语文教案高教版 【篇一:高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中等职业学校授课教案 授课人:金晓难 课程:语文(基础模块下) 二〇一三年二月 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 一、合欢树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 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文讲析 一、教学导入: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 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浏览,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是一篇什么表达形式的文章?主要 讲述了什么事情?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见课文导

读) 2、精彩赏读。 教师示范引导:在整篇课文中,最能感动你,打动你心 弦的段落是哪一段?能声情并茂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吗?为什么能够 感动你?(示范朗读2、3自然段)母亲对残废的“我”的照顾、治疗、鼓励,从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母爱。 3、理清课文思路。 教师提问: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板书设计: 年龄“ 我” 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回忆自己,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照顾、 治疗、鼓励“我”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去世多年 三、深析课文 (一)介绍作者 作者在青年时代遭遇意外残废后,一度意志消沉,想以 死来解脱自己,后来在母亲的照料、关心、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 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 是哪些段落? 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 “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 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 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9课《边城》教案讲课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9课 《边城》教案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边城》(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节选第一章) 教材分析:《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际水平。另一方面,《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作,考虑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及课外学习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90 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初步感受边城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家、散文家。他连小学都没有毕业,14岁时去当兵,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却立志进行文学创作,被慧眼独具的诗人徐志摩发现。此后他一直在中国多所著名大学讲学,其创作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可以和鲁迅先生的作品相媲美。这个人就是一代大师沈从文。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写作:应用文书信》教案

应用文写作?书信 1“应用文写作?书信”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一般书信的写作,弄清一般书信的格式、 信封的正确写法。除此之外,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书信这一传统交流方式与现代交流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爱上写信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信表情达意;第二课时学习专用书 信的写作,弄清专用书信和一般书信的异同,掌握常见专用书信的写法并能在日常生活和工 作中熟练运用。 2?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环节可做精心的设计。如: ①故事导入用“鸿雁传书”(或飞鸽传书、青鸟传书)的故事导入书信的写作,弓I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为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 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 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好 让苏武归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塞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 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前者是对国家的忠诚,后者是对感情的坚贞,这两个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②问题导入 现代人的交流方式有哪些? 最方便的交流方式? 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最简洁的交流方式?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交流方式?书信。 ③竞赛导入 学生抢答:书信的别称(雅称)有哪些?关于书信的古典诗歌有哪些?看谁说得又快又好。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金大力》教学设计

金大力》教学设计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了解汪曾祺的作品和他的创作风格。阅读文本,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白描。 2.把握文章中的另一重要特点:造境。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淳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品味汪曾祺富有个性的语言,欣赏作者“平淡之中见神奇”的高超的文字功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自觉检测 1. 作者作品资料共享 2. 积累字词 (1)给下列各组形近字组词(知识整合) ①湍()揣()踹()遄() ②戳()戮() ③淘()陶()啕()掏() ④掺()渗()惨() ⑤痄()柞()祚()

⑥篙()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间或()一爿()塑造()瓦脊()冲坍()半晌()傍黑()颠簸()瘌痢头()() 3. 设置问题,请学生用100个左右的文字,介绍形象。目的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整合的能力。 (提示:介绍中应涉及到:人物的职业、外貌形象、行为特点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展示 二、合作探究,感受鉴赏 1. 你欣赏金大力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同一答案。)明确: 他是乡村中一个笨拙的瓦匠,更拙于言辞,但是却得到了乡亲的认可。依靠的是他淳朴的性格,甘愿为他人付出的处世态度,不计报酬的本性和容易满足的心态。 2. 教师补充 打鱼的一家特点:在艰辛的生活中,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重压。这一家人面对卑微、辛酸的生活,表现出的平静,他们没有怨天尤人,呼号哀告,只是默默承受,他们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钓鱼的医生 他潇洒脱俗,一边钓鱼,一边行医。经常免费为乡亲看病治病。家乡发水,他冒死救人;朋友落魄,他慷慨解囊,不求回报。他是乡村医生,但却集侠义与隐士于一身。 三、读出人物描写的语句,学习白描手法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

中职职业语文教学设计比赛获奖《合欢树》教学设计

几时才懂爱 ——《合欢树》教学设计Word文档

设计亮点 1.时空视角,深读文本 不惑之年的作者回看成长中的三个阶段,才发现自己对母子亲情的理解始终是“错位”的:少年自负,青年自闭,壮年自责,母爱的诗意与卑微在当时都被“我”忽略或误读了,而当时空都被拉远后,作者才慢慢从这几段失衡的母子关系中,在爱与误,成长与悔恨之间参悟了母爱和生命的真谛,以“了死生”的文字讲述了一段“几时懂爱”的心路历程。涵咏文字,咂摸文本是教学之始。 2.开放有界,出入文本 本设计由两个开放的主问题作引领分别解读情感的“悔恨”和手法的“象征”,又分别对主问题进行了分层解读,这就使课堂的讨论既关注学生自我的表达与建构,又有了言论的边界,不至于陷入脱离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学之体。 3.躬省自身,体悟文本 从被误认为“含羞草”而养在瓦盆中,到发现是一株有生命力的“合欢树”,母亲“养树”与“养人”的过程有着一种天然的融合,于是她才逐渐明白“爱不仅是呵护,还要放手”,而“我”也是在岁月流转的过程中才慢慢读懂了母亲这种“爱的方式”,所以“爱”的能力是需要时间学习的。由人知己,使学生读有所悟,这是教学之法。 设计理念 1.由“文章意识”向“文体意识”转变 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强调了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性。而文体意识的确立,是正确而深入地进行文本解读的必要前提。因此从“散文是揭示作者秘密”的文体特征出发,解读作者情感的秘密就成了本课的重点,而解读象征手法的秘密则是本课的难点。由文体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 2.由“知识传授”向“组织学习”转变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最重要任务不是“上课”,而是“组织学习”,以深入浅出的“主问题”设计,引领学生主动而有序地进行生本、师生、生生对话,从而实现“由外而内的制造方式”向“由内而外的建构方式”的学习行为转变,这是本次设计的落脚点。 Word文档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梦和泪》教案教案资料

《梦和泪》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 2.领会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取材、裁剪特色。 3.了解课文设疑与释义、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以冰心的诗歌欣赏为导入) 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冰心作品《繁星》《春水》(节选),说出你读到出了什么? 繁星(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二)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春水(一) 春水 又是一年了 还这般的微微吹动 可以再照一个影儿么 “我的朋友! 我从来未曾留下一个影子 不但对你是如此” (二) 四时缓缓的过去—— 百花互相耳语说 “我们都只是弱者! 甜香的梦 轮流着做罢 憔悴的杯 也轮流着饮罢” 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 繁星、春水,透出清雅、细腻、含蓄的意味。《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名声最响亮的作品之二,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心声。就像大多数感情细腻的作家一样,她既爱做梦,有时也不免流泪。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描写冰心伟大品质的文章《梦和泪》。

二、简介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冰心”是她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语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冰心装在洁白的玉壶中,永远保持着纯洁无瑕的心灵。 她的散文和诗歌都是新文学运动初期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3年,她先后结集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春水》由182首小诗组成。这三百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书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新、意蕴隽永。 冰心热心于儿童文学创作。1926年,结集出版了29封用亲昵恳切的语句写成的给小朋友们的信——《寄小读者》。冰心的散文被称为“冰心体”,语言清丽、典雅。例如: 在这里,出游稍远便可看见水。曲折行来,道滑如拭。重重的树荫之外,不时倏忽的掩映着水光。我最爱的是玷池(Spotpind),称她为池真委屈了,她比小的湖还大呢!——有三四个小鸟在水中央,上面随意地长着小树。 池四围是丛林,绿意浓极。每日晚餐后我便出来游散,缓驰的车上,湖光中看遍了美人芳草!——真是“水边多丽人”。 看三三两两成群携手的人儿,男孩子都去领卷袖,女孩子穿着颜色极明艳的夏衣,短发飘拂,轻柔的笑声,从水面,从晚风中传过来,非常的浪漫而潇洒。 三、字词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标注加点字的读音或按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解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噩.(è)梦搁.(gē)下笔号.(háo)啕大哭真挚.(zhì) 豪恸.(tòng)愕.(è)然凝.(níng)结吴文藻.(zǎo) 吊唁.(yàn)屈辱.(rǔ)铿锵 ..(kēng qiāng)有声流淌.(tǎng) 病榻.(tà)呓.(yì)语璀璨 ..(cuǐ càn)多彩报丧.(sāng)沉默guǎ(寡)言揪(jiū)心嘱.(zhǔ)咐烟cōng(囱) 泅.(qiú)水梦寐.(mèi)以求宛.(wàn)如大海 噩梦: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 着实:确实、的确、委实。 号啕大哭:放声大哭。 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非常悲痛。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这里形容感人肺腑。 豪恸:极悲伤地痛哭。没有拘束地痛哭。 愕然:形容吃惊。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呓语:梦话。比喻不切实际的话。 璀璨:这里形容光彩鲜明。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雪耻:洗掉耻辱。(报国雪耻)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 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2.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教学难点 1.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提问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讲授重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诵读法。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 3.讨论法。学生课前、课上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4.学习拓展。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 六、课时安排 3课时七、预习提纲 目的:让学生熟悉课文,作好积累。 具体步骤: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 2.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3.初步揣摩关键词语,尝试完成课后练习,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导入并解题,介绍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写作背景。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0课《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授课时间:9月8—17日第2、3周星期一2、7节星期三、四1、2、6、8节 授课班级:中职1、2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地位。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掌握初步鉴赏古代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三个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的典型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对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慎态度的深入理解和对《西江月》词正文反作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点拨、讨论相结合。 2.读、赏、写相结合。 媒体设计 1.《正定荣国府示意图》投影。 2.《贾府人物简表》投影。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解决阅读障碍。 2.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的录音,营造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兴趣。 在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的历程中,《红楼梦》是我国举世公认的光辉顶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勘称现实主义的创作的最巍峨的丰碑。这部120回的长篇巨著,以贾府为中心背景,真实地反映了我国18世纪中期的社会生活;贾府是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及其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林黛玉一起走进这座富丽堂皇的荣国府,结识生活在这里的主要人物吧。 板书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二、了解预习自学情况 1.作者简介及《红楼梦》的创作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