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比如先秦的()、汉代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诸子百家概况

古代诗歌:

诗:古体诗(三、四、五、六、七、杂言)

《诗经》《长歌行》《将近酒》

近体诗(律诗;绝句五、七)

句数固定:

8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4联【首联、()、()、尾联】

押韵严格:

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压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2468

要求对仗:

3、4句对仗;5、6句对仗

讲究平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句数固定:

4句,分为前联、后联

押韵严格:

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24

要求对仗:

比律诗灵活,可以全首对仗,也可前联或后联对仗,还可以通篇不对仗

讲究平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词: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应燕乐(以胡乐为主,融合民间音乐而成)而生,起源于民间。

词别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词派:花间词派婉约派豪放派

词----词牌名·题目

散曲:小令(单曲);套曲(多曲)

散曲--[曲调/宫调]曲牌名·题目

古代小说的发展源流:

起源于神话(把神人化)传说(把人神化)→魏晋南

北朝出现志人(记述人物的言行事迹)志怪(记述神怪异闻)→唐代出现传奇小说,文学性增强(更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基本成熟→宋元兴起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继续发展→明清涌现独立创作的小说,《红楼梦》更是达到了古典小说的顶峰。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脉络

2012年3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Mar.2012第29卷第3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l.29 No.3 论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脉络 闫 霞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武汉430073) 摘 要:“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 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关键词:古典诗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收稿日期:2011-11-08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3-0012-05作者简介:闫 霞(1974-),女,陕西安康人,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传播理论。 一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主要体现为对作品的经典性与 典范性两方面的认识。 ”[1]作品的经典性主要表现为它们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体现出文学自身的规定 性。经典作品又具有典范性,可师法性,因为“在遵守文学这一共性范畴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作为具体体式的创作,又会为该体式确立基本的文体规范、表现原则 与创作方法”[1]。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是有一 个过程的,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 从诗学自身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歌)从产生之始,就被纳入到文化确切地说是政治文化的体系中。“文化”一词的含义一开始就被匡定在社会政治层面,古汉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以文教化”。《易传》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这样解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 谓,当法此教以化成天下也。”以“人文”来“化成天下”,作为人之文的文学包括诗歌,自然就被赋予了 “化成天下”的使命。最早的文化经典便是圣人所作并体现了天、地、人 之至道的“经”与“典”,包括上古的《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尚书》、周时的《易》及礼乐制度等。 它们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最初智慧,具有一切华夏民族文化的因子。它们是轴心时代尤其是礼崩乐坏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建构社会、政治、文化模式所依据的文化原经典。百家之中,儒家最好地传承了中国的元文化特质。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从氏族社会发展出的政治文化就已经蕴涵着原始儒家文化的部分因子,经夏、商延续下来,在周时得到了全面阐发,从而奠定了中华文化———华夏文明的根基。然而至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大动荡与大分化,周王室在新的社会与政治变化面前,无力扭转乾坤、握住王权。分封国与非分封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发动战争进行兼并,也不断破坏着君臣之礼,可谓是“礼崩乐坏”。在这种欲望膨胀,礼数不存的社会大变动之中,孔子对于远古时代及西周时的社会政治充满了憧憬,把那时想象成民风淳厚、有仁有礼、社会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以商之后自称而继周礼,全面继承了中华文明的原儒精神。他认为圣人制定的经典一方面体现着圣人对于自然、人世存在与运行之大道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记录了先贤言行与修身的原则,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建构有着范式意义。于是孔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原始儒家学派的经典脉络:首先建构了儒家圣人的传承脉络,将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圣贤变成了独属儒家的圣人;再将 这些圣人之言定为本学派的“经典”,他删《诗》、传《易》、编《书》、修订《礼》、《乐》,又作 《春秋》。这些原始儒家学派的“经典”,体现着伦理社会中天、地、人伦之大道,它们是儒家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传承与建构 理想的政治与文化模式的理论根据,也是孔门“文学”之科的教材。由此可见,儒家对“诗”,对“文学”一词 含义的认识是文化性的。“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 · 21·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其早期人们都是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树木构巢来达到遮风挡雨的目的。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我们的祖先学会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又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砖使用的痕迹。瓦与砖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到了战国的时候,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宣告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正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发展,这样就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建筑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手工业发展,新的工具不断被发明,从另一个方面也很大的促进了建筑水平的提高。 两汉的时候,封建社会发展迅速,生产力发展迅速,使得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木构建筑在这个时期日渐成熟。并且,随着金属工具的进步,石与砖建筑有着巨大进步,技术日趋成熟。虽然,对于这个时间段的建筑史籍描绘众多,但现存真正的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的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的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的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等的表现手法,脱离汉代时的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另外,在此期间,由于豪门贵族追求奢华生活和士大夫寄情山水为高雅风气的影响,兴起于秦汉时代的山水式风景园林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但是隋炀帝的暴政使得隋朝很快的就灭亡了。所以,短暂的隋朝可以说是为社会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拉开了序幕。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 1.《诗经》: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楚辞》: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 1.汉乐府诗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编纂的《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风骨:建安时代,“三曹”、“建安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建安风骨是一种悲凉慷慨、清新刚健的风格。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建安诗歌继承汉乐府诗歌,又变乐府叙事为五言抒情,打破四言格局,使五言诗发展成熟,由乐府民歌走向文人诗歌。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 2.正始诗歌: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代表诗人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阮籍和嵇康真正代表正始诗歌,他们的诗歌清俊遥深,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忧思,推动了晋代五言诗的发展。 3.东晋诗歌:东晋建立猴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理过其辞,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历史

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现状 1、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都处于落后时期,作为公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建设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一大批结构新颖、技术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大和科技含量高的大跨径桥梁相继建成,标志着我国的公路桥梁建设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近几年建成的特大桥梁,不少在世界桥梁科技进步中具有显著地位。诸如正在建设的重庆朝天门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钢拱桥,并创造了该类型桥梁十余项世界第一;苏通大桥以主跨1088m 为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同时成为世界上连续长度最大的双塔斜拉桥;刚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万县长江大桥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混凝土拱桥;此外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香港青马大桥,其跨度分别在悬索桥中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南京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荆沙长江大桥、鄂黄长江大桥、大佛寺长江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等特大桥的跨度名列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世界前十位。一座座桥,实现了天堑的跨越,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美化了秀美山川,为我国疆域的沟通和经济的腾飞起着了重要的作用。 2、我国桥梁工程面临的问题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量大幅度增长,行车密度及车辆载重越来越大,而现有道路中部分桥梁或由于当初设计标准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通发展,荷载标准或桥上、桥下的净空不能满足新交通的需要,或结构陈旧老化、到它原有设计能力而危及运行的,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目前公路桥梁运营养护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交通量越来越大,旧桥的承载能力很多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荷载等级要求。 (2)桥梁耐久性问题 由于设计考虑欠周,钢筋腐蚀、冻融损坏、碱集料反应和化学物质侵袭、环境影响等,使得结构的承载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尤其是,当混凝土保护层剥露、钢筋腐蚀后,其有效截面积会不断减小,就使得结构的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并不可恢复,严重时还会出现钢筋断裂。当结构的剩余承载能力低于作用荷载时,桥梁结构就有可能发生破坏。因此,由钢筋腐蚀病害而引起的桥梁耐久性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灾害性问题。 (3)疲劳问题 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往往含有微小的缺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这些微缺陷(微裂纹和微孔洞)会成核,发展及合并形成损伤,并逐步在材料中形成宏观裂纹。如果宏观裂纹不得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会引起材料、结构的脆性断裂。疲劳损伤是钢桥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有不少因疲劳断裂引起桥梁垮塌的案例。早期疲劳损伤往往不易被检测到,但其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4)桥梁的超载 桥梁的超载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某些路段十分突出,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早期修建的老桥超龄、超负载运营;另一种情况是违规超载车辆的存在。前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设计规范的变化和交通量的增加及重载车辆的发展所致,这种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河北自学考试!""#年第$期!""#中国古代 小说的发 展脉络王舜华 崔广利一、小说的源头———神话传说早期的神话故事就有《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代社会生活不发达,神话传说反映了初民与自然的斗争,同时有着奇幻的想像和离奇的故事,塑造了许多神话人物形象,这些都成了后代小说发展的土壤和养分。另一方面,先秦的历史散文和历史著作为魏晋的志人小说提供了艺术手法和形象基础。如先秦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多是纪录人物行事的,在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多有精彩之处。《论语》、《孟子》、《庄子》等多记录人物言论,通过语言展开故事事件、描摹人物,这种方法为《世说新语》所吸收。二、魏晋小说———志人志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小说的形成时期。从内容说,分为谈论鬼怪神魔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的逸闻趣事的“志人小说”。魏晋时期大量产生志怪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刘义庆的《幽明录》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干宝的《搜神记》。在艺术上,魏晋志怪小说多取材于非现实的故事题材,显示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故事结构上多数粗陈梗概,也有一些结构比较完整,描写比较细致,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并且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对唐代的传奇影响很大。“志人小说”出现在东汉末年的清议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基础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主要记录当时士族统治阶级人物的逸闻趣事,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三、唐人小说———唐传奇唐代小说被后人称为唐传奇,是小说成熟的标志。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唐传奇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进而产生了“市人小说”。同时唐代科举发达,许多诗人和历史家都加入了小说创作的队伍,形成了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形式的交互影响和融合。唐传奇的小说作品多收录于《太平广记》,其中名篇很多,如《古镜记》《枕中记》《南柯太守记》《任氏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唐传奇体制短小,但有长篇小说的规模,比较全面地采用了史传文学的手法,把一个人的前后完整的一段生活或一生描述下来,情节曲折,大胆想像,细致刻画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生活。唐传奇还以简洁、准确、丰富、优美的语言把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了很高的地步。四、宋代小说———话本小说发展到宋代,随着城市说唱文学的成熟,以民间“说话”艺术为基础发展了话本小说样式。话本有不同于传奇的体裁特点$正文之前有诗词或一两个小故事,即入话;为渲染故事或者人物风貌,故事中间可以加入诗词或者骈文;话本结尾的地方又用诗句总结全篇劝诫听众。宋元话本的小说包括《京本通俗小说》的全部,《清平山堂话本》的大部分。小说话本以爱情、公案两类作品为最多,爱情类以《碾玉观音》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成就较高;公案类以《错斩崔宁》和《宋四公大闹禁鬼张》较为出色。话本故事情节统一,注意情节的生动感人,布局巧妙,引人入胜。其次,话本小说开始运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精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话本小说有时还通过富有戏剧性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话本小说总的说来,在故事结构、人物刻画上的特点表现了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熟。五、明代小说繁荣———明拟话本和章回小说明代文人对宋元话本由喜爱而编辑、加工、模仿话本写作,这就出现了专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称之为拟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有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拟话本。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名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侠义小说《水浒传》。这类小说体制宏大,融合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宽广社会生活画面,反映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人文思想;故事从短小到长篇,人物从简单到复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采用了多种刻画方法,塑造了许多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情节曲折,结构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叙事模式,为清代的长篇小说 繁荣打下了基础。六、清代小说双峰———短篇精粹《聊斋志异》和长篇巨制《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的优秀传统,并且能用唐传奇的手法写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我国短篇文言小说之最。《聊斋志异》在思想内容上正如作者所言“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奋之作;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它是一部有所寄托的表达理想和人民愿望的短篇集;从艺术上说,能够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生活和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其次,塑造了一系列的有现实基础和生活环境的鲜明个性的人物,比如行动严谨的青凤,性格开朗天真烂漫的婴宁,不知乐愁的小谢等;再次,善于描写细节并把人物性格语言和生活融为一体。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不朽巨著,反映了清代整体的社 会生活,称为“时代的镜子”。曹雪芹善于选择生活素材,如临其境般逐日描摹了当时社会生活,并且用各种手法塑造了典型人物。人物分主次,性格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人物通过不同情节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刻画,层层深入重点突出。次要人物则抓住重点个性通过特定的情节突出表现;《红楼梦》还善于把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烘托人物渲染情节;小说还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描写凸现出来,描摹细腻入微,反映心灵辩证法。在结构上比以往的小说更加完备,更加宏伟,更加严密。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贾府为生活空间,将各种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地连接在一起,仿佛像生活本身一样复杂多彩。它的语言也达到了古代文学的顶峰,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彩。《红楼梦》对民族文学的传承是多方面的,同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 小说发展的不可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氵蒙文化经典阅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 一、基础知识 先秦文学 ◆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是流传在原始人类中的古老歌谣和神话故事。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说,这是对文学艺术起源的科学解释。 ◆一般认为,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始歌谣,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可信为原始歌谣的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等。 ◆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在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 ◆我国远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天问》中,其中保存神话最多的是《山海经》。 ◆我国远古神话分为三类: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关于英雄神的故事;关于异人异物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其中共工是传说中的水神;“颛顼”又叫“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 ◆《女娲补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它描写的女娲是一位英雄女神。 ◆《夸父逐日》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塑造了一位英雄夸父的形象。 ◆《黄帝擒蚩尤》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它是反映社会斗争的著名神话。 ◆在原始时代,除了原始的劳动歌谣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文学作品,那就是流传在远古人口头上一些关于天神、怪异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初叫做《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后,称为《诗经》,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作品,主要是民歌。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小雅》中有《南陔》《白华》《华黍》等六篇诗有篇目而无歌辞,后人称为为“笙诗”。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现在一般认为这种分类是按照音乐的不同特点来划分的。◆风即乐曲,国风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篇。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频风。 春秋战国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 ◆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 ?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1>城市——“镐京” ?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东周(前770——前476称为春秋,475——前280称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战争 ?天子失学,学在四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 ?老子将人还给自然,孔子将人还给社会——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3.建筑特征: ? <1>防御性强 ? <2>礼制 ? <3>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中国文学发展脉络

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进程: 一、殷商殷商文学与神话故事密不可分。 二、周《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剥削阶级的罪恶,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积极进步的历史意义。 三、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大的解放时代。无论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都起了剧烈的变化。 △散文的勃兴 在百家争鸣中,无数杰出的思想家涌现出来,他们传世的散文绽放着思想的光辉。 历史散文:1、尚书2、春秋3、左传4、国语5、战国策 哲理散文:1、老子2、论语3、墨子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8、吕氏春秋与李斯 △屈原与《楚辞》 诗经以后的三百年间,是理智思维发展的时代,是哲学、历史散文胜利的时代。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伟大诗人。在他的作品里,表现了他卓越的思想、人格和天才。代表作: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及怀沙五篇。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爱国精神的发扬,强烈的政治倾向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汉 △汉赋 1、汉初的赋家:自高祖至武帝初年,约有六七十年光景,是政治初平、经济建设的休养生息时期。 2、汉赋的全盛期:武、宣、元、成时代,是汉赋的全盛期 4、汉赋的模拟期:由於司马相如的创作,汉赋的形式格调,已成了定型。扬雄、班固二人是这一期的代表。 △《史记》司马迁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富有独创性的史书。它不是单纯的史事记载,并且反映出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揭露出历史上各种矛盾斗争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现着作者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思想。 △汉代诗歌 1、乐府中的民歌 2、五言诗:西汉是五言的酝酿时期,班固、张衡时代是五言的成立期,建安前后是五言诗的成熟时期。 3、古诗十九首 4、《悲愤诗》与《孔雀东南飞》 五、魏晋 诗歌是魏晋文学的主要形式。在汉代乐府民歌和群众性创作的基础上,五言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曹植、阮籍、陶渊明等,都是这一时期五言体的大诗人。从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到晋末,诗歌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六、南北朝 △南北朝民歌 1、南方民歌:南方民歌,大都形式短小,内容主要是抒情。 2、北方民歌:北方为外族长期统治,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习惯不同的基础上,形成与南方不同的色彩。 △南北朝诗文 代表诗人 1、南朝诗人:当日声誉最大的,是颜延之与谢灵运。 2、北朝诗人:北齐文学界最负重名的,是刑邵和魏收 七、唐代 △唐诗兴盛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形式方面,无论古体律绝,无论五言七言,都由完备而达全盛之境。 初唐:初唐诗坛,是唐诗的准备时代。“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 盛唐:王孟诗派、岑高诗派、李白 中晚唐:杜甫、白居易、孟郊、韩愈 晚唐:前期以李贺、杜牧、李商隐为代表,后期以杜荀鹤为代表。 △词的兴起 比起诗来,词与音乐发生更密切的联系。在初期,词只是音乐的附庸,与乐府诗很相近似。 晚唐:温庭筠 南唐:李煜 △唐代短篇小说 小说的生命由此开拓,而其地位也由此提高了。到了唐朝,文人才有意识的写作小说,把它看作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八、宋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 宋初:晏殊、欧阳修 中宋:苏轼 南渡前后:李清照 南宋:辛弃疾 九、元 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十、明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人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它犹如昙花在明后期一现,弥足珍贵。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十一、清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认为,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一)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二)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三)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四)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五)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六)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具体表现为:(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五)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