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三)运用比喻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下面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如:这本书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如: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④表示举例。如:许多花都开放了,像桃花、梨花、杏花。

⑤比喻义不是比喻。比喻是临时的,比喻义是通过比喻形成的固定的义项。

(2)甲和乙要有相似点。

例①:列车在飞驰,车厢两旁的树木像排山倒海似的一闪而过。(“排山倒海”形容声势浩大,跟速度没有相似之处,不能用来比喻树木“一闪而过”)

例②:我们的意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意志”与“喜马拉雅山”之间没有相似点,也不构成比喻)

(3)甲和乙感情色彩要一致。下列比喻不够贴切:

例①: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狼追兔子一样,一前一后。

例②:“五四”青年联欢晚会,全校同学像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4)喻体要浅显,易懂,让人一看就明白。下列比喻不够贴切:

例①:他的长相很威武,胡须像平头戟。(“平头戟”是什么,一般人不知道,此处用来比喻

“胡须”,令人费解)

(四)比喻与比拟区别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1)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此喻彼,就是“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以此拟彼,就是“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2)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例①:一轮圆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之中。

用晶莹、圆润、澄明的“玉盘”比喻“圆月”,使人感到圣洁,令人神往。用“蓝色天幕”比喻“夜空”,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背景。

例②: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的。

运用“偷偷地”、“钻”两个拟人化的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的生机和活力。

例③:我矗立在原地,久久不动。

矗立是描写碑石用的词语,这里将我仿拟做碑石描写,借此衬托出我死守岗位的精神

二、比拟:把某事物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一)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例如:

(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3)那花瓶中的花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似乎已断绝了求生的希望。

(4)(帆板)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5)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二)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例如: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3)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4)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之更具体、更鲜明,更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富有幽默感。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苍蝇”借喻“反动的家伙”,“苍蝇”不是眼前的事物,而且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干戈”“延安”借代“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干戈”是战争中的武器之一,“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根据地,都是与现实有关的事物。)

2、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存在相似性,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有相似性。例如:

①红领巾给老大娘让了座。(“红领巾”借代小学生,但与小学生无相似性,不能说“小学生像红领巾”。)

②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

3、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

例如2中的两个句子。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四、夸张: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人以启迪;或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和态度,烘托某种气氛,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形式。

夸张的三种形式

(1)扩大夸张。例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缩小夸张。例如:

①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

①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②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律美,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吟诵和记忆;语句凝炼概括,抒情酣畅淋漓,表意集中,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能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也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褒贬分明。

(一)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几种形式

1、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2、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即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3、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三)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不但内容集中,节奏鲜明,增强气势,还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条分缕析,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加严密、更加透彻,从而起到强调观点的作用;在记叙文中,运用排比叙事透辟,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①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2、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①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②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③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了;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了。

3、复句排比。例如:

①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

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形式上,对偶限于两项,排比必须三项以上。对偶是对称组织,排比是成串组织。对偶要求字数相等,排比不拘泥于字数;对偶要尽量避免字面相同,排比常常出现相同的词语。

②内容上,对偶可以表示相近、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排比只能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

③作用上,对偶使语句更加整齐美观,和谐悦耳;排比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进一步增强语气,加重感情。

七、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

如: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定义

是有意的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个感情的修辞格。

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3、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反复的时候需要注意: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语言的罗嗦,是一种语病;运用反复切忌为反复而反复,必须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感情,要从表达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是否运用。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排比,只有部分词语重复,着重于结构的相同或相似,语句可以不同;排列的几项是连续的。反复,一般是全部词语重复,着重于语句和结构的相同;反复的几项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例①: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句①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三次出现“他们不惊诧”,再加上末尾的“他们就惊诧了”,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政府的强烈的愤慨之情。

八、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紧凑的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还能使论证更加深入,脉络更加清晰。

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九、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1)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①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吗?

②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

③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

④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

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2)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①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丰子恺《山中避雨》)

③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①设问是自问自答,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且必须用问号。

②反问不必作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段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时可用叹号。

例①: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句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示朋友思考生活是否美满幸福。

例②: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城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中享受生活的温暖呢?

句②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人们对南国花城的深深的喜爱之情。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一、知识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学习资料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 子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 三(3)班李怡赫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子: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夸张:夸张就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子:(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排比就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子: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5)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6)拟人。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比拟。 (7))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8)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详解: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

初中语文九种题型学习方法与中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手法汇编

初中语文九种题型学习方法与中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手法汇编 备战中考:初中语文九种题型学习方法简介 一、语文学习准备 1、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辞典》《学生古汉语词典》 2、课本 3、笔(三色:红、蓝、黑) 4、默写本 5、笔记本 6、练习本 7、纠错本 8、日记本 9、摘录本 10、随记 二、语文学习原则 ⑴循序渐进。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仔细的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 ⑵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

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⑶自求自得。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⑷博研结合。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⑸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 三、语文学习几大诀窍 能够具备并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 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 A,一个小女孩。 B、一碗汤。 C、一个破旧的玩具。 D、一轮朝阳。 请你根据这些元素描述一段故事 三、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养成自控式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

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三、学会快速阅读 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 三、作好笔记 作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 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四、五遍读书法 第一遍,是指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预习一遍。 第二遍,是指上课完了后,把课文再认真的研读,并把老师讲过的书上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遍,是当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边遍。 第四遍,是当一本书全学完之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专项练习题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专项练习题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 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如、宛如、犹豫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景色简直就是一幅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本文来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1 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 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否则不能成立。 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分类: 2 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作用:①增添特有的情味 ②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③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3 借代 就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用: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 分类: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合乎情理的有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 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感情鲜明、增强语言生动性。 分类: 5 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分类: 温馨歌诀: 对偶对仗,结构一样, 词性相同,字数相当。 字句对称,节奏铿锵, 朗朗上口,易记心上。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 反复 8 反问 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作用: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 分类: 9 设问 即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 作用:①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②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紧凑的作用;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

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精编版

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2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1)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 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5)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导读: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 D.该考点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命题范围为“常见”,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要求为“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设问、反问与新增的反复成为近两年高考考查修辞手法的重要内容,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其考题主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且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查。具体体现为对反复、设问和反问效果的鉴赏和对反复、设问、反问的作用与修辞效果的理解。 【技法指导】 一、熟悉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明辨易混的修辞手法 虽说单独考查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其特征及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其类型主要有三:一是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

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二是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三是语段反复。这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段落,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一方面也反映了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2.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 3.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又叫反诘。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如:“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此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反问和设问的辨析。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得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在后面答案中说出,反问则本身就

(完整版)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归类汇总清晰版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归类 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复、双关、反语、借代等。 1、比喻: 即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例如:香港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姑娘美得犹如一朵花。(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暗喻——甲是乙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是、成为) 借喻——甲代乙例如:我看见母亲的鬓角又添了一些银丝。 注意:A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B作为喻体的食物必须通俗浅显,使人易懂、易理解。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表述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毛泽东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5、反问: 无疑而问,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使语言鲜明有力,感情表达更加强烈。反问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例如: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黑面孔,这怎么能怪他呢? (2)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例如:如此感人的场面,怎么能不让人落泪呢?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高等考试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

高考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 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 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 表述增强语气类。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 要归纳。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 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 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 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 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 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 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 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 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一、知识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各种修辞手法举例

各种修辞手法举例 ⒈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⒉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⒊拟物: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⒋夸张(扩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5.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对偶(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7.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8.反问: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直接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间接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特征代本体):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具体代抽象):南国烽烟正十年 (工具代本体):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专名代泛称):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11.反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3.联想: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15.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6.顶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7.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18.回环: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19.移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就是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

小学语文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 例句:(1)降落伞像一朵朵彩云在天空飘荡。(明喻) (2)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蓬草= 凌乱的头发)(借喻)

二、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三、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的效果。 1、类别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形容特别静) 看见那个孩子正在吃火腿肠,小明馋得口水流了一地。(形容特别馋)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英雄红军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 3、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已经像着了火。 四、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九种题型学习方法与中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九种题型学习方法与中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手法下面给大家带来初中语文九种题型学习方法与中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手法,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语文学习准备 1、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辞典》《学生古汉语词典》 2、课本 3、笔(三色:红、蓝、黑) 4、默写本 5、笔记本 6、练习本 7、纠错本 8、日记本

9、摘录本 10、随记 二、语文学习原则 ⑴循序渐进。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仔细的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 ⑵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⑶自求自得。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⑷博研结合。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⑸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 三、语文学习几大诀窍 能够具备并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 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 A,一个小女孩。 B、一碗汤。 C、一个破旧的玩具。 D、一轮朝阳。 请你根据这些元素描述一段故事

三、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养成自控式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三、学会快速阅读 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 三、作好笔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