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论

气论

气论
气论

气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1、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灵枢〃本神》)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场所和与人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自然界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别,既有天之六气的影响,又有地之五行生化的作用。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须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天地之气、阴阳交感的产物,是物质世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人和自然万物一样,因此,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2、精气是生命的基础:精是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管子》以精气(精)论气是对中国哲学气范畴的重大发展。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精气论。用精气学说阐述生物的运动规律,认为精气(精)是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在人体中形成的精微物质,不仅指人的生殖之精,即男女之精,而且泛指人体一切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来源于父母精气之相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父母之精合而成形,由胚胎而形成人体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肌肤、毛发、五脏六腑。随着人身形体的形成,人的生命功能亦随之产生。

(二)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的生命功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

能生存;生命活动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气与味(味由气化生,味亦是气),即空气、水、食物经口鼻进入人体后,经过一定的气化过程转化为机体各部分的生命物质,即五脏六腑之精气。人体一方面依靠生命功能不断地摄取自然物质并使之转变为机体的组成部分,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发挥生命功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

精神活动是在生命功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功能活动,即人的感觉、思维和情志活动是机体的一种生命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脏腑形体感官和充盛的精气是产生感觉、思维和情志的物质基础。由精气构成人的形体,由形体产生人的神。由此可见,五脏精气则是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感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之法而成。人体内包含天地阴阳五行之气,构成了人体之气。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生命的活动。人与天地相应,人体与自然界不仅共同受阴阳五行之气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也是相通的。天地之气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亦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和自然之气的运动变化服从统一的规律,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综上所述,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所以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主要来源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其主要来源有三:

1、先天之精气: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其禀受于父母,故称之为先天之精气。人之始生,由父母之精相合,形成胚胎,故先天之精气是构成生命形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后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类精气是人出生以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之为后天之精气。

自然界的清气,又称天气,它依赖肺的呼吸功能而进入人体,并同体内之气在肺内不断地交换,实行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

水谷精气,又称谷气,水谷精微,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胃为水谷之海,人摄取饮食物之后,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人利用的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滋养脏腑,化生气血,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的气,从其本源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而成,有赖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1、肺为气之主:肺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保证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体内,参与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灵枢〃五味》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将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于肺,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

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形成人体的宗气。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脾升胃降,纳运相得,将饮食水谷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再由肺通过经脉而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和全身,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3、肾为生气之源:《难经〃八难》说:“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肾间动气,在此指命门,亦称“丹田”,为下气海。元气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肾所藏之精气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先天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气,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化生于肺和脾胃,灌溉五脏六腑,而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后天精气主要供给脏腑代谢之消耗,剩余部分藏于肾,与先天之精一起共称肾中精气,乃元气之根。

肾主先天之气,脾肺主后天之气,后天得先天则生生不息,先天得后天则化源无穷,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体之气生化之源。

总之,人体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是:1、物质来源充足,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2、脏腑功能正常,即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正常。

三、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含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流行于人体的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

精微物质。人体的气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其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二)气的运动形式

1、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升:自下而上降:自下而上出:由内向外入:由外向内)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类生活在宇宙之中,人体的气机运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在生命过程中,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而气运动的升降出入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实现的,所以又称脏腑的气机升降。脏腑气的运动就是升与降、出与入的矛盾统一。

2、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均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与它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特性,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而每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又为其自身具有的特殊本质所规定。因此,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的升降趋势亦不尽相同。

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升降出入运动的表现。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的枢纽。六腑,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的传化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可见,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不仅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可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气机升降,共处于升降出入的对立统一体中,共同完成整个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即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并将这种物质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其精微而充养自身。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这种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

在人体气的运动过程中,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脾气上升、胃气下降等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中,以肺脾肾最为重要,而肾尤为重要,是气机升降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只有肾阳的蒸腾,脾土才能斡旋而有运化腐熟之能。也只有肾之摄纳,肺气方能下降、通调水道,下施膀胱,大肠也因此传化糟粕。脏腑升降运动皆受其调节。肺主治节,肺的呼吸,即肺气的升降出入可以直接调节和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脾胃为一身气机的枢纽,二者皆居中央而属土,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升则赖脾之左旋,降则赖胃之右转也。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木火金水亦得以轮转;中气衰则脾郁而胃逆,则木火金水皆失其运行矣。

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以升、降、出、入形式运动的气,只有在相对协调平衡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气机调畅’’是对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的描述。当气的运动失去了这种平衡时,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出现异常而成为病理状态,即“气机失调”。由于气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气机失调”表现形式也很复杂。如: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作“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郁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气逆”;下降运动不及,称作“不降”;气的上

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运动太过,称作“气脱”;出入的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气郁”,甚则称为“气闭”。

气的运动失调表现在脏腑上可见: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等。

四、气的生理功能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如元气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所以人体的血液循行及水液代谢也都赖气之推动而完成。

当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2、温煦作用:指阳气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气的这一功能,在人体内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血得温则行,气可化水,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循行。温煦人体的气乃人身之阳气,阳气气化而生热。故阳气愈多,生热亦多;阳气不足,产热乃少,所以有“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的说法。

3、防御作用:指气有卫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一方面

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祛邪外出。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侵入;或虽有邪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时,机体的抵御邪气的能力就要下降,一方面,机体易染疾病,另一方面,患病后则难愈。因此,气的防御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4、固摄作用: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其无故丢失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循行。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3)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气的固摄功能减弱,可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如:气不摄血,可导致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可导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下滑脱;气不固精,可出现遗精,滑精,早泄;气虚而冲任不固,可出现小产、滑胎等。

气的固摄作用和推动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气推动着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固摄着体内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气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相互协调,控制和调节着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布和排泄,这是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及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

5、气化作用: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

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脏腑经络,周身组织,无不在不同的角度、范围与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所需要的营养和动力,而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气化运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如果气的气化作用失常,则能影响整个物质代谢过程,如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等,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6、营养作用:主要指由脾胃运化食物而化生的水谷精气的作用。此气与津液结合而成为血液,经脉管运往全身而发挥营养作用,故称之为营气。此气可凝聚而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各种器官等形体,亦可被消耗而产生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动力。

气的营养作用不足,可导致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营养不良,功能减弱。

以上讨论了气六个方面的功能,这六个方而的功能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缺一不可的,它们密切配合,相互为用。

五、气的分类

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脾胃化生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并充沛于全身,无处不到。由于其主要组成成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又有多种多样、不同名称的气。

本书主要对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进行阐述。

(一)元气

1、基本含义:元气又名原气。所谓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

2、生成与分布:元气由肾精化生,赖三焦循行全身。

(1)生成:元气根于肾,乃肾精所化生的肾气,统称肾中精气,又名原气。肾中精气,虽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之气的培育,所以元气充足,必须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2)分布: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元气在循行过程中,经过人体各脏腑、经络及体表组织,以发挥其生理功能。

3、主要功能:元气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机体生、长、壮、者、已的自然规律,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人从幼年开始,肾精逐渐充盛,形成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青壮年,肾精进一步充盛,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随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并有生育能力。待到老年,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生殖机能亦消失。由此可见,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如果肾精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则出现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障碍,如发育迟缓,筋骨痿软等;成年则出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

元气能推动、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难经〃三十六

难》说:“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命门(一般认为即指肾)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元气中含命门之水火,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之火到五脏,则发五脏之阳气,促进脏腑的温煦、推动功能;命门之水到五脏,则滋五脏之阴气,使脏腑的滋润、宁静等功能得以加强。元气中既有命门之水,又含命门之火,水火阴阳平衡,则气化冲和,寒温适度,脏腑功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若元气中之阴阳失衡,则可能导致病变。

(二)宗气

1、基本含义:由肺吸人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上气海”,又名膻中。

2、生成与分布:宗气的生成与肺脾二脏有关,积聚胸中,以贯心脉。

(1)生成:宗气主要由水谷气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饮食物经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赖脾之上升清而转输于肺,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肺和脾胃在宗气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2)分布:宗气是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向下注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其贯入心者,经心脏入脉,在脉中推动血气的运行。

3、功能:宗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

(1)走息道而司呼吸: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即“助肺司呼吸”。所以,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肺司呼吸的功能与宗气有关,故临床上对语声低微、呼吸微弱之候称为肺气不足或宗气不足。

(2)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贯注入心脏之中,帮助心脏推动血液循行,即“助

心行血”。所以气血的运行与宗气盛衰有关。所以临床上常常以“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旺盛与衰少。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引起血行瘀滞。

(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功能相关:如《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所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三)营气

1、基本含义:营,又与“荣’’通,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营气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常称“营血”。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在外者属于阳,在内者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2、生成与分布:营气乃水谷精气,运行于脉内。

(1)生成: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以《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2)分布:《灵枢〃经脉》说:“脉为营”。《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为营气之营舍,营行脉中,循环全身。营气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

十二经循行:营气出于中焦(脾胃),首先循行到手太阴肺经,由手太阴肺经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再传至足阳明胃经,以后依次传注到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最后由足厥阴肝经复注入手太阴肺经,构成了营气在十二经脉中循行流注于全身的通路。此为营气的十二经脉循行。

任督循行:营气在十二经循行周流时,还有另一分支,从肝别出,上至额部,循额顶,下行项背中间,沿脊骨下入尾骶部,这是督脉循行的路径;其脉又络阴器,上过毛际入脐中,向上入腹里,此为任脉循行。再进入缺盆部,然后下注入肺中,复出于手太阴肺经。构成了营气的任督循行路径。营气的十二经脉循行和任督循行,形成了营气的十四经流注次序。如此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出阴入阳,又出阳入阴,相互贯通,如环无端,每昼夜循行于人体五十周。诚如《灵枢,营气》指出的:“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人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3.主要功能: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1)化生血液:营气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故《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2)营养全身:营气循经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营运全身上下内外,流乎于中而滋养五脏六腑,布散于外而灌溉皮毛筋骨。

总之,营气是由脾胃中水谷之气所化生,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运行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四)卫气

1、基本含义卫,有“卫护”、“保卫’’之义。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行于脉内的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慓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

2、生成与分布卫气由水谷精微化生,运行于脉外。

(1)生成:卫气同营气一样,也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

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2)分布:营气与卫气运行路径和分布部位不尽一致。一般而言,其运行路径,即营气运行于脉内,卫气运行于脉外。

关于卫气的具体循行路线,汉以后历代医家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①营卫相随,同周共度:卫气与营气并行,阴阳相随,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内外相贯.如环无端。《难经〃二十难》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②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灵枢〃营卫生会》所说:“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昼傍六腑体表的经脉之外循行二十五周,夜沿五脏循行二十五周。每天从黎明开始,当眼睛睁开的时候,卫气从目内眦上行头部,循手足太阳、手足少阳和手足阳明经至四肢末端,再通过四肢的阴面上至目,是为一周。每一白天,卫气环行阳分二十五周次。从入夜到黎明,则从肾开始,依次由肾、心、肺、肝、脾五脏,又返回于肾,一夜之中,卫气往复环转行于阴分,亦二十五周次,昼夜合为五十周次。③散行全身:“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卫气除上述二种有规律的循行外,部分卫气散布于全身,外达皮肤之中,筋、骨、分肉之间,内至胸、腹、脏腑、肓膜等处,无处不至。如《素问〃痹论》所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3、主要功能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温养、调节、防御作用。

(1)温养作用:在正常状态下,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人体体温的维持有赖于卫气的温煦。

(2)调节作用:卫气司汗孔之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调和气血,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

(3)防御作用:肌肤腠理是机体抗御外邪的首要屏障。卫气温养肌肤腠理,司汗孔之开合,使皮肤柔润,肌肉壮实,腠理致密,构成一道抵抗外邪入侵的防线,使外邪不能侵入机体。

《内经》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实际上是指人醒时卫气主要分布在体表,人入睡卫气主要分布于五脏。由于人入睡后体表之卫气稀少,抵御外邪之力差,不耐风寒,故不可当风而卧,且应覆之以被,以防外邪入侵。

此外,卫气循行与人的睡眠也有密切关系。当卫气行于体内时,人便入睡;当卫气自睛明出于体表时,人便醒寤。若卫气循行异常,则可表现寤寐异常。卫气行于阳分时间长则少寐,行于阴分间间长则多寐。

当卫气不足时,人体肌表便失于固护,防御功能低下,易被外邪侵袭,且病后难愈,体温偏低,汗孔开合失去控制,则易汗出(自汗)。

关于营气与卫气的关系,营气与卫气皆出入脏腑,流布经络,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物质来源。但在性质、分布和功能上又有一定的区别。营气,其性精粹,属阴,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周身,化生血液之功。卫气,其性慓疾滑利,属阳,行于脉外,具有温养脏腑,护卫肌表之能。

营气营养于内为阴,卫气护卫于外为阳,一阴一阳,互为其根。故营卫之间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一般而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但是,营卫之气的运行,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其往来贯注,并行不悖,营中有卫,卫中有营。分而言之,则营卫不同道,合而言之.则营卫同一气。

(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气者,人之根本。生命物质的气与其所构成的形体,共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就生命物质本身的运动变化而言,中医学将人身之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由元气而宗气、营气、卫气等构成了人体的生命物质——气系统。人体的气又可分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是人身之气在形成了脏腑经络等形体结构之后,便藏于其中,变为各脏腑经络之气。由于其主要组成成分和运动方式不同,各脏腑经络结构和功能具有各自的特异性。脏腑经络之气是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经络之气运行和谐,升降出人正常,人体就健康,否则,气机紊乱,升降出入异常,就表现为病态。

在中医学里,“气”这个名词具有多种含义。例如,把各种致病的因素,称作“邪气”;把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为“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叫作“四气”,这些“气”,含有“气候”、“功能”、“性质”等多种意义。本章所论述的气,是专指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言,应与上述各种“气”加以区别。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 一、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本书 1、来源 这本书是民国时期得自于敦煌石窟,张大昌先生的祖父从王道士手中购得,原件书于绫(绸缎)上,也称为帛书,原件长4米左右,宽30多厘米,卷首绘有三皇象,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显见是一部道家著作,题为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张大昌先生于1974年赠给中医科学院的赠本,原件文革中在被毁。本书据鉴定成书于梁后宋前之间,也就是公元502-960年之间,可能就是成于梁代时期,关于作者从书的卷首所提及书中所称“隐居曰”是陶弘景传,并不是陶弘景所著,为陶弘景弟子集录陶说。 《辅行诀》既然是道家的著作,读者对象为学道之人,从本书开篇“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可得出这个结论。本书的目的为“欲求永年,先须祛疾”,这是他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和《伤寒论》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有很大的不同,这点我们在学习时应该知道。 本书的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辅行诀》,是这本书的主书名,《脏腑用药法要》为副标题。本书为修道者而作,不是专业的医学专著,所以有“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把有关医学方面的必要的知识作为修道的辅助,是修道者的选修课,因此称为《辅行诀》,所修内容为《脏腑用药法要》。

2、编排 现行的版本和原著出入不大,本版本是张先生依据记忆复录下来的。从篇首“隐居曰:..庶几识别无误焉”,相当于绪论,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做了总的介绍。篇中“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医道毕矣”,是整部书的核心,放在篇中不是很贴切,这段话放在篇末更适当一些。因为这段话有一句“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句话是对全篇而言,我们所见到的版本实际载方60首。 3、构成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陶弘景的见解(隐居曰),第二部分为引用的《素问》语录(可在素问中找到出处),第三部分摘取的汤液经法的诸方。最珍贵的是汤液经法的诸方条文,采用原文照录的方式,保存了久已失传的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窥见汤液经法的行文样式,为研究伤寒学派学术渊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也就是经方的渊源。 从《辅行诀》当中诸方条文以及《伤寒论》的经方条文的行文可看出,《汤液经法》的行文和《伤寒论》比较类似,基本上是一方一条,由方名主治方药煎服法几部分组成,由此可以反正《伤寒论》博采众方博采汤液经法也主要是原文照录。 《辅行诀》最宝贵的是汤液经法图,陶弘景称之为“尽要之妙”,其在制方理论中的地位犹如六经辨证在临床理论中的地位,可谓株连双臂。千百年来,中医在内经基础理论和伤寒临床理论异彩纷呈,由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原文 【https://www.doczj.com/doc/f45349650.html, XJ】在上一篇中,我们着重解析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说,而本篇,我们将讨论生气通天论中的阴气说。 中医认为,阴阳不仅主载世界万物,更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基石。一个经络通畅,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才能健康,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下面,我们来看看阴气说的主要内容。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点评】此段强调的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极,有的写为起亟,其意是指快速地向上、向外(输送)。亟,急迫、快速,这里当作阴化生阳气;卫外,保卫人体外部;为固,变成坚固。 2、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薄疾,中医名词,急迫速疾。喻脉象急促相迫;并乃狂,指精神狂躁。 3、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气争,气血争斗,也指气血不调之意; 4、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陈,陈述;皆,都;从,顺从。

黄帝内经原文162篇完美排版

黄帝内经 上卷.素问篇 (3) 第一卷 (3)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4) 第二卷 (4)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 阴阳离合篇第六 (5) 阴阳别论篇第七 (5) 第三卷 (6)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6) 五藏生成篇第十 (7)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7) 第四卷 (7)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7)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8)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8) 第五卷 (9)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9) 第六卷 (10)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0)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1)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2)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2)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2)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3) 第八卷 (13)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3)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3)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4)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4)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5)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15) 第九卷 (15) 热论篇第三十一 (15) 刺热篇第三十二 (15)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6)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6) 第十卷 (16) 疟论篇第三十五 (16) 刺疟篇第三十六 (17)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8) 咳论篇第三十八 (18) 第十一卷 (18)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8) 腹中论篇第四十 (18)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9) 第十二卷 (19) 风论篇第四十二 (19) 痹论篇第四十三 (20) 痿论篇第四十四 (20) 厥论篇第四十五 (20) 第十三卷 (21) 病能篇第四十六 (21)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21)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21) 脉解篇第四十九 (22) 第十四卷 (22) 刺要论篇第五十 (22)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22)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23)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23) 针解篇第五十四 (23)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24) 第十五卷 (24)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24)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24)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24)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25) 第十六卷 (26) 骨空论篇第六十 (26)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26) 第十七卷 (27)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7) 第十八卷 (27)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27)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28)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29) 第十九卷 (29)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9)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9)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1) 第二十卷 (31)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31)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32) 第二十一卷 (34)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上之上 (34)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上之下 (35)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上 (36)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下 (38) 第二十二卷 (39)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9) 第二十三卷 (42)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42)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42)

内经 藏气法时论

内经 藏气法时论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 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 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脏气法时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 之意,愿闻其事。 【翻译】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 化规律, 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 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 得失是怎麽一会事。 【原文】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 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 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 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原文】帝曰:愿卒闻之。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一讲。 【原文】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 缓之。 心主夏, 手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丙丁,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 足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戊己,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 手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翻译】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 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 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属火,旺 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 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 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属土, 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已 属土, 主太阴脾主已土, 主阳明胃主戊土, 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脾性恶湿, 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 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
1/8

黄帝内经:素问第22章 藏气法时论

脏气法时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翻译】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麽一会事。 【原文】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原文】帝曰:愿卒闻之。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一讲。 【原文】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翻译】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已属土,主太阴脾主已土,主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与足太阴膀胱主治的时间;壬癸属水,足少阴肾主癸水,足太阳膀胱主壬水,所以肾与膀胱的旺日为壬癸;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此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宜通五脏之气。 【原文】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翻译】肝脏有病,在夏季当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来年春季,病即好转。因风气通于肝,故肝并最禁忌受风。有肝病的人,愈于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转。患肝

第二十二篇藏气法时论-作文

第二十二篇藏气法时论 本篇要点:一:论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五治"的道理.二:阐明五脏病"愈"、"加"、"持"、"起"的时间禁忌与治则.三:五脏虚实的症候及具体治法.四:论述五色、五味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五脏之所宜.原文与译文: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我想了解制法中的从逆得失是怎么一回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胜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的讲一讲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 其日甲乙。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丙丁。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戊己。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属土,旺于长夏,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己属土,足太阴脾主己土,足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己;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庚辛。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壬癸。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主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

《伤寒论》序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内经复习题

《内经》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 B、岐伯 C、扁鹊 D、众多医家 E、雷公 2、《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 A、《山海经》 B、《伤寒杂病论》 C、《汉书·艺文志》 D、《类经》 E、《诗经》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句中“本”的含义是 A、病因 B、病机 C、病位 D、阴阳 E、症状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体现了阴阳的: A、对立性 B、可分性 C、互根性 D、互制性 E、可转化性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阳发腠理”中“清阳”的含义是: A、卫气 B、宗气 C、清气 D、水谷精气 E、七窍发挥感觉功能的清气 6、《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人以五脏为本,其中肺为: A、血之本 B、生之本 C、气之本 D、罢极之本 E、封藏之本 7、据《素问·五脏别论》,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女子胞 B、骨 C、脉 D、胆 E、三焦 8、《素问·经脉别论》认为气血“留于四脏”可达到: A、权衡以平 B、五经并行 C、府精神明 D、毛脉合精 E、水精四布 9、《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论“四肢不用”的病因病机是: A、肝不主筋 B、肾虚骨弱 C、肺热叶焦 D、风寒湿痹 E、脾病而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10、《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论“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与下列哪项最有关: A、气血的运行 B、经脉的终始 C、人的寤寐 D、阴阳的消长 E、气血的盛衰 11、《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病在心,愈在: A、长夏 B、春 C、夏 D、秋 E、冬 12、《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中“亢”是指: A、过度相克 B、过度相生 C、相乘 D、相侮 E、盛之极 13、《素问·灵兰秘典论》言“三焦者”是: A、传导之官 B、州都之官 C、决渎之官 D、受盛之官 E、中正之官 14、《灵枢·决气》所论“精脱”的主症是: A、目不明 B、耳数鸣 C、腰酸 D、耳聋 E、头晕 15、《灵枢·本神》所谓“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是为了了解什么: A、患病之因 B、精神魂魄之存亡 C、病者的疾苦 D、病之虚实 E、患者的体质 16、《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夫自古通天者……皆通乎天气”句中“天气”的确切含义是: A、自然界中的清气 B、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 C、自然界四时之气 D、天真之气 E、苍天之气 17、与《素问·举痛论》“悲”所致病之病机无关的是: A、心系急 B、神无所归 C、肺布叶举 D、上焦不通 E、荣卫不散 1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症见身体踡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者,病多属: A、风 B、寒 C、湿 D、热 E、火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

《类经》序 《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葆衡等叙,业已辟之。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 余初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继而绎之久,久则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因奋然鼓念,冀有以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而公之于人。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于是乎详求其法,则唯有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然惧擅动圣经,犹未敢也。 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唐有王太仆之补削,元有滑撄宁之撮钞,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且此非《十三经》之比,盖彼无须类,而此欲醒瞆指迷,则不容不类,以求便也。由是徧索两经,先求难易,反复更秋,稍得其绪,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 两经既合,乃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阴阳类。人之有生,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类。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类。藏府治内,经络治外,能明终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经络类。万事万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后,握其要矣,故六曰标本类。人之所赖,药食为天,气味得宜,五宫强矣,故七曰气味类。驹隙百年,谁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论治类。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故九曰疾病类。药饵不及,古有针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针刺类。至若天道茫茫,运行今古,苞无穷,协惟一,推之以理,指诸掌矣,故十一曰运气类。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或附见于别门,欲求之而不得,分条索隐,血脉贯矣,故十二曰会通类。汇分三十二卷。此外复附著《图翼》十五卷。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其奥难窥。自是而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巨细通融,歧贰毕彻,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 是役也,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有舛错,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

《黄帝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 (一)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一) 四气调神大论(一)来自同道读书00:00 02:51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讨论《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一)。 【原文】春三月①,此谓发陈②。天地俱生,万物以荣③。早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④,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⑤。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⑥。奉长者少。 【注释】①春三月:指农历的正、二、三月。按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②发陈:推陈出新。 ③万物:古人常指草木。物,本意为杂色牛,在古代文献中,多引申为有生命之物。泛指一切存在之物是近代以来的事。 ④被发:披散开头发。被,同“披'。缓形:松解衣带,使身体舒缓。 ⑤“生而”三句:“生”、“予”、“赏”,象征顺应春阳生发之气的神志活动,“杀”、“夺”、“罚”,指与春阳生发之气相悖的神志活动。 ⑥寒变:夏月所患寒性疾病之总名。 【译文】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适应这种环境,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

步。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这就与春生之气相适应,是养生的方法。违背了这个方法,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也就差了。 【原文】夏三月①,此谓蕃秀②。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③。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④。奉收者少。 【注释】①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月。按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②蕃( fán)秀:草木繁茂,华美秀丽。秀,华美。 ③华英:这里指人的容貌面色。华,古“花”字,花乃后起之俗字。英,草之花。 ④痎(jiē)疟:疟疾的总称。 【译文】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适应这种环境,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心中没有郁怒,使容色秀美。 并使腠理宣通,如有为所爱之物吸引一样,使阳气疏泄于外。这就是与夏长之气相应,是养长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这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解读】内经

五脏互藏

《辅行诀》讲课录音整理稿2010-05-11 16:05(根据志一老师讲课录音整理) 一、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本书 1、来源 这本书是民国时期得自于敦煌石窟,张大昌先生的祖父从王道士手中购得,原件书于绫(绸缎)上,也称为帛书,原件长4米左右,宽30多厘米,卷首绘有三皇象,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显见是一部道家著作,题为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张大昌先生于1974年赠给中医科学院的赠本,原件文革中在被毁。本书据鉴定成书于梁后宋前之间,也就是公元502-960年之间,可能就是成于梁代时期,关于作者从书的卷首所提及书中所称“隐居曰”是陶弘景传,并不是陶弘景所著,为陶弘景弟子集录陶说。 《辅行诀》既然是道家的著作,读者对象为学道之人,从本书开篇“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可得出这个结论。本书的目的为“欲求永年,先须祛疾”,这是他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和《伤寒论》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有很大的不同,这点我们在学习时应该知道。 本书的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辅行诀》,是这本书的主书名,《脏腑用药法要》为副标题。本书为修道者而作,不是专业的医学专著,所以有“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把有关医学方面的必要的知识作为修道的辅助,是修道者的选修课,因此称为《辅行诀》,所修内容为《脏腑用药法要》。 2、编排 现行的版本和原著出入不大,本版本是张先生依据记忆复录下来的。从篇首“隐居曰:..庶几识别无误焉”,相当于绪论,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做了总的介绍。篇中“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医道毕矣”,是整部书的核心,放在篇中不是很贴切,这段话放在篇末更适当一些。因为这段话有一句“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句

《黄帝内经》素问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导读:【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为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体上的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个,以应一年之日数,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岐伯稽首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若不是圣帝,谁能穷究这些深奥的道理,因此请允许我将气穴的部位都一一讲出来。

黄帝拱手谦逊退让地说:先生对我讲的道理,使我很受启发,虽然我尚未看到其具体部位,未听到其具体的数字,然而已经使我耳聪目明地领会了。 岐伯说:你领会得如此深刻,这真是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啊! 黄帝说道: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说气穴之数理可以开阔人的意识,现在我向你所询问的是气穴的数理,主要是开发蒙昧和解除疑惑,还谈不到什么深奥的理论。然而我希望听先生将气穴的部位尽情地全都讲出来,使我能了解它的意义,并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传授于人。 【原文】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原文 【https://www.doczj.com/doc/f45349650.html, XJ】 在上一篇中,我们着重解析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说,而本篇,我们将讨论生气通天论中的阴气说。 中医认为,阴阳不仅主载世界万物,更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基石。一个经络通畅,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才能健康,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下面,我们来看看阴气说的主要内容。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黄帝内经》022 第二十二篇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第二十二篇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于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且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在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火卒火矣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痛满肠鸣,飧泄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月行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原文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原文 藏气法时论本篇要点: 一:论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五治"的道理. 二:阐明五脏病"愈"、"加"、"持"、"起"的时间禁忌与治则. 三:五脏虚实的症候及具体治法. 四:论述五色、五味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五脏之所宜.原文与: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我想了解制法中的从逆得失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胜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是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是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己属土,足太阴脾主己土,足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己;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大论篇

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篇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猛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主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早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他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如果天气阴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阳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不能不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槁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皈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阳就不会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就必能盛长,以致心气内盛。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阳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阳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注泻等疾病。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易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 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