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配筋率计算表格

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配筋率计算表格

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配筋率计算表格
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配筋率计算表格

纵筋2:0根18纵筋2:6

面积:200000面积:300000纵筋合计:2009.6纵筋合计:2216.84

配筋率%: 1.00配筋率%:0.74

T型

a2=300a1=300a2=300h2=200h1=200h2=200根14纵筋1:16根12根12

纵筋2:0根12

面积:240000纵筋合计:1808.64配筋率%:0.75

a3=400

配筋计算公式1

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 (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 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的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面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高度与宽度的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大小,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少筋截面。 钢筋面积/构件截面面积(全面积or全面积-受压翼缘面积)

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有效截面是钢筋合力点到砼上面的距离。 合力点:是梁宽乘有效高度,有效高度指梁下部筋为一排筋时用高减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60 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整个柱的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2、屋面框架梁(WKL)“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梁的有效截面积为梁的截面宽度乘以梁的有效高度。而梁的有效高度为:梁的截面高度-35 (当梁上部纵筋为一排筋时)梁的截面高度-60 (当梁上部纵筋为两排筋时)一般设计上计算时as是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到截面受拉区边缘的距离,因此按受拉钢筋排数区域决定H-35或H-60(梁)而板H-20mm;受拉和受压要取决于梁或板的受力情况,同一条梁在梁中、梁端就不一样(连续多跨梁) 单筋截面: 忽略受压区钢筋的影响,只考虑受拉区钢筋。这样计算简单。 通常用于受弯不是很大的截面。 超筋构建或考虑延性才采用受压区钢筋的作用。

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精心整理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纵筋的选筋规则 1)按照纵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间距计算确定边缘构件纵筋的允许根数范围; 2)按照纵筋的优选间距计算出优选纵筋根数(在根数范围内),根据该边缘构件需要的纵筋面积计算出纵筋直径规格,如果该规格在纵筋直径优选序列中且不小于最小构造直径要求则纵筋选配成功; 3)如果按优选间距未成功选配,则按纵筋直径优选序列进行选配。先对排在最前面的满足最小构 4)如果仍未配出,程序自动逐次增加两根纵筋并重选纵筋直径,直至能选配出箍筋或者纵筋根数达到构造最多根数。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选配不出来箍筋的情况。 5)如果有选配失败的情况,软件将标记为N/A(NotAvailable,不可用)。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箍筋的选筋规则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只对配箍提出了要求,非阴影区的箍筋需要墙身的竖向分布筋来固定,所以其位置需要尽量与墙身的竖向分布筋协调。同时为了尽量利用墙身的水平分布筋替代非阴影区的封闭箍,还需要考虑非阴影区的箍筋间距与墙身水平分布筋的直径、间距协调问题。 所以本软件在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箍筋的选筋中执行的是协调优选原则,具体来说: 1)非阴影区拉筋的水平间距(肢距)取200mm和相应墙身竖向分布筋间距的较小者,非阴影区长度200和竖向分布筋间距的较小者的整数倍且不小于计算值(参见04SG330P4); 2)如果墙身配筋强度等级和直径不小于边缘构件箍筋等级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墙身水平分布筋替代封闭箍筋。 3 注意:(优先级低) 4 显大于2 尽量是 5 6 条件, 的钢筋, 箍钢筋条件,则完全标记为等级直径@竖向间距。如下右图中的Ф8@100表示:非阴影区长度为600mm,采用一级直径为8mm的钢筋,竖向间距同阴影区箍筋的间距为100mm,水平间距同墙竖向分布筋间距为150mm。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可以由墙身水平筋替代非阴影区封闭箍钢筋,由设计方和施工单位判断,比如右图示意情况下还可以部分利用墙身水平筋替代非阴影区封闭箍钢筋。 边缘构件箍筋计入墙水平分布筋原则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均可以选择考虑墙水平分布筋。 《高规》第7.2.15明确提出约束边缘构件可以考虑墙水平分布筋的。 图集11G101-1给出了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做法。

最新2.4板配筋计算汇总

2.4板配筋计算

2.4 板配筋计算 2.4.1 楼板厚度的确定 房间楼板短跨方向最大为6000mm ,梁、板用C25混凝土,柱用C30混凝土 , 111 1h ~~6000120~150********L mm ????==?= ? ????? ,则取板厚t=120mm 。 2.4.2 荷载计算 恒荷载标准值: 客房、过道、其余的房间: 25mm 水磨石面层 20.02525=0.625kN/m ? 30mm 水泥砂浆找平层 20.0320=0.60kN/m ? 120mm 现浇混凝土楼板 20.1225=3kN/m ? 20mm 厚石灰砂浆抹底 20.0217=0.34kN/m ? 恒荷载标准值: 合计:24.6kN/m 卫生间、厨房: 20mm 防滑地砖 20.0222=0.44kN/m ? 30mm 水泥砂浆找平层 20.0320=0.60kN/m ? 120mm 现浇混凝土楼板 20.1225=3kN/m ? 恒荷载标准值: 合计:24.04N/m k 活荷载标准值: 根据规范卫生间取2k q 2.5/kN m =,其它的地方取2k q 2.0/kN m =,由于 4.6 2.3 2.82 k k g q ==< 则是活载起控制作用。

2.4.3 内力计算 按弹性方法进行内力计算,双向板恒活载设计值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板弯矩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 ,板配筋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板跨中配筋计算见表4。板支座配筋计算见表5. 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 在进行板的计算的同时,当板的长边比去短边大于2的为单向板,小于2的为双向板,双向板则可根据混凝土下册后面附录的表格查询系数,即可求得长向和短边方向的弯矩,则可根据弯矩求出所需配置的钢筋。在计算中四边的连接情况,可简化成当板下沉,如卫生间、厨房等,则看为四边简支,当板没有下沉时,则按四边固定计算。 单向板当板下沉时,可简化成两端固定的简支梁,当板没有下沉,则可看作时两边固定的梁,则配置短边的钢筋,长向的钢筋按构造配筋。 在下面计算中举一块双向板计算过程,其余的用表格表示。 板结构布置图如下,共有21块板。

技术复核记录表格示范

技术复核记录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技术负责人: 自复人: 施工图纸编号: 复核意见: 经复核,基础龙门桩的轴线位移及标高的偏差均在允许偏差范围内,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 求。 复核人: 复核项目 复核部位 单位 自复日期 轴线位移 基础龙门桩 mm 技术复核 龙门桩的复核采用经纬仪、钢尺、 水准仪、塔尺等工具进行复核,复核记 全数复核 录详见附图所示。

技术复核记录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技术负责人: 自复人: 施工图纸编号: 复核意见: 经复核,基础承台及地梁砖胎模的轴线位移、截面尺寸及标高的偏差均在允许偏差范围内,符合设计及施工规 范要求。 复核人: 复核项目 复核部位 单位 数量 自复日期 轴线位移 #楼基础承台及地梁 截面尺寸 mm 砖胎模技术复核 模板的复核采用:经纬仪、钢尺、水准仪、塔尺 等工具进行复核,复核记录如下: (基础士 10mm 柱、墙、梁+4, -5mm 轴线位移: 全数 (5mm 截面尺寸: 复核 标高: (士 5mm

技术复核记录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技术负责人: 自复人: 施工图纸编号: 复核意见: 经复核,基础承台及地梁基槽灰线的轴线位移的偏差均在允许偏差范围内,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 要求。 复核人: 复核项目 复核部位 单位 自复日期 轴线位移 #楼基础承台及地梁 mm 基槽灰线技术复核 基础灰线的轴线位移复核采用卷尺及经 纬仪测量轴线偏差,复核记录如下: 轴线位移(mm : 全数复核

技术复核记录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技术负责人: 自复人: 施工图纸编号: 复核意见: 经复核,柱及梁板模板的轴线位移、截面尺寸、标高及垂直度的偏差均在允许偏差范围内,符合设计 及施工规范要求。 复核人: 复核项目 复核部位 单位 数量 自复日期 轴线位移 截面尺寸 9#楼机房顶梁板及柱 模板技术复核 mm 垂直度 模板的复核采用:经纬仪、钢尺、水准仪、塔尺 等工具进行复核,复核记录如下: 轴线位移: 全数 复核 (< 5mm) (5mm 截面尺寸: (柱、墙、梁 +4, -5mm 标高: (± 5mm 垂直度:

配筋率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在桥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积配筋率,即受拉钢筋面积与主梁面积之比。 1基本定义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筋率如下: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一侧纵向钢筋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 2计算公式 1.ρ=A(s)/A。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根据受力性质不同而含义不同,分别为:1.受压构件的全部纵筋和一侧纵向钢筋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 2.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 (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 最大配筋率ρ(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1] 2.箍筋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计算刘孝国

1.工程实例: 第一类:短肢墙的边缘构件 (一):构件信息 图一 横向墙的信息如下: 混凝土墙短肢墙加强区,截面参数(m)B*H=0.300*0.700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NF=3AS=873.(图一取为9) 竖向墙肢的信息如下: 混凝土墙短肢墙加强区,截面参数(m)B*H=0.300*1.850 墙分布筋间距(mm)SW=200.0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NF=3计算配筋为0 (二):边缘构件信息:

上部 中部 下部 图二 (三):配筋计算结果及过程 图二中,竖向墙肢上部(标注上部的地方)边缘构件配筋信息及计算过程: 第28号:约束边缘构件 抗震等级:3 楼层属性:加强层 竖向墙肢总长度1850,底部加强区三级短肢剪力墙的最小配筋率1%(高规规定),墙宽300,所以整个墙肢的配筋为: 1850*300*1%=5550(cm2) 图二中间部分按照分布筋配筋(分布筋配筋率为0.25%): (1850-400-400)*300*0.25%=787.5 剩下的部分两边边缘构件按面积分配,两边面积相同 所以上部边缘构件配筋面积为: (5550-787.5)/2=2381.25(cm2)(包括竖向分布筋和阴影区纵筋?) 图中横向墙肢的配筋:从构件信息中知道AS=873 横向墙肢总长700,计算的时候,aa取40 (350-40)*300*0.25%=232.5 计算配筋+分布筋=873+232.5=1105.5 两边分布筋相等,下面也是232.5 图二下部第15号:约束边缘构件 楼层属性:加强层 由2个边缘构件合并而成

(1)纵筋原始数据: 阴影区面积(cm2):2700.0:(300*300+300*600=270000) 构造配筋率(%): 1.00 构造配筋(mm2):2700.00 计算配筋(mm2):3487.15 3487.15=下部配筋面积+分布筋面积+横向墙右侧配筋=2381+873+232.5 (2)纵筋当前结果: 采用最大构造配筋率的计算结果:3900.00 构造钢筋取值:采用求和后,再调整的算法(3900.00) 有效阴影区面积(cm2):3900.0 构造配筋(mm2):3900.00 计算配筋(mm2):4593.07(=3487.15+1105) 主筋配筋率(%): 1.18 第二类:转角加洞口的边缘构件 异形柱框剪的工程,6层,按照规范此工程是3级框架,2级剪力墙,底部一层加强区,构造配筋率0.008Ac和6Φ14中较大值,为其他部位的构造配筋为0.006Ac和6Φ12,那PKPM 里的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0.94怎么来的?

工程技术复核记录模板1

工程技术复核记录 编 号: A1- 复核日期: 工程名称 溧水国际企业研发园(一期:科研大厦) 分部分项 工程名称 模板支设 施工单位 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起止 日 期 工程部位 有关施工 图纸编号 相关规范 质量标准与偏差限度 一、主控项目: 模板应接缝严密,垂直度、平整度应符合要求。模板支撑强度、刚度符合规范要求。梁底模按0.2%起拱。预埋件预留洞位置正确无遗漏。 二、偏差限度: 1、轴线位置:±3mm 2、截面内部尺寸: ±8mm 3、表面平整度:±3mm 4、相邻两板面高低差: ±2mm 5、底模上表面标高:±4mm 质量偏差实测值 一、 主控项目: 主控项目合格 二、 偏差限度: 1、 2、 3、 4、 5、 质量偏差原因 措施与复查 结果 复查合格 签字: 施工单位自检 监理单位检查 技术单位复核

工程技术复核记录 编 号: A2- 复核日期: 工程名称 盐城市金融城二标段工程 分部分项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施工起止日 期 工程部位 有关施工图纸编号 相关规范 质量标准与偏差限度 一、主控项目: 模板应接缝严密,垂直度、平整度应符合要求。模板支撑强度、刚度符合规范要求。梁底模按0.2%起拱。预埋件预留洞位置正确无遗漏。 二、偏差限度: 1、轴线位置:±3mm 2、截面内部尺寸: ±8mm 3、表面平整度:±3mm 4、相邻两板面高低差: ±2mm 5、底模上表面标高:±4mm 质量偏差实测值 一、主控项目: 主控项目合格 二、偏差限度: 1、 2、 3、 4、 5、 质量偏差原因 措施与复查结果 复查 签字: 施工单位自检 监理单位检查 技术单位复核

约束边缘构件详解

1、关于约束边缘沿构件的长度lc是设计图籍的规定详见03G101-1 P49页(附图1),具体数值和抗震等级有关。具体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这个LC长度范围内钢筋配筋的增加 2、bw表示剪力墙的厚度,bf表示二相交剪力墙的另一边墙的厚度,hc和bc分别为约束边缘端柱的截面高度和宽度尺寸。 这些符号详见附图2

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四级抗震墙小应小于%;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二级不宜超过。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一、二级抗震墙的其他部位和三、四级抗震墙,均应按本章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图。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和配箍特征值应符合表的要求,一、二级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在设置箍筋范围内(即图中阴影部分)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和%。

配筋率的计算

1.7 配 筋 率 1.7.1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7.1.1 不考虑地震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75及表1-76规定的数值。 表1-75 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min ρ(%) 注:1.轴心受压构件、偏心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各类构件一侧受压钢筋的配 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轴心受拉构件及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计算;受弯的梁类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 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边缘面积(b b f -')' f h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的受压钢筋”或“一侧的受拉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2.当温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有较大影响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按上述规定适当增加; 3.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少0.1;当混凝土强度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4.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表1-76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构件、轴心受拉构件一侧 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ρ(%) 续表1-76

注:本表是1-75序号3的具体化。 2)对于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1.7.1.2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如表1-77及表1-78所示。 表1-78 y f =300N/mm 2 (y f =360N/mm 2)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续表1-78

剪力墙结构配筋规律

剪力墙结构配筋图规律总结 连云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马占勇 搞要:对剪力墙结构配筋规律进行总结,以便设计效率提高。剪力墙 结构的配筋分为墙体分布筋和边缘构件配筋。配筋首先满足电算结 果,其次满足《抗规》的构造要求。边缘构件箍筋计算可考虑墙体分 布筋。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配筋规律墙体分布筋边缘构件配筋 前言: 剪力墙结构为一种常用结构形式,多用于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 配筋的安全与经济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现对剪力墙结构配筋图规律 进行总结,以便设计效率提高。 实例分析: 现以18+1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为例进行总结。该结构抗震等级 为三级。 剪力墙结构墙的配筋分为墙体分布筋和边缘构件配筋。墙体分布 筋首先满足电算结果,其次满足《抗规》6.4条的构造要求。关于边 缘构件,首先也应满足电算结果,其次底部加强区及其上一层根据轴 压比情况设置构造边缘构件,以及不同的约束边缘构件;而此以上各 楼层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当然也应满足电算结果。

轴压比0.4﹤λ约束边缘构件2 以上各层轴压比不分大小构造边缘构件2 满足电算以下进行详细分析总结。 一、墙体分布筋 首先满足电算结果。除地下室处该处大多数情况,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 此时应满足《抗规》6.4.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6.4.4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l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3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lOmm。 对于200mm厚剪力墙,水平筋一般采用8@200(双层),竖向筋一般采用10@300(双层),即可满足安全经济的要求。 另外,《高规》7.2.19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所以相应部位剪力墙,水平筋采用8@200(双层),竖向筋一般采用10@200(双层)。 二、边缘构件配筋(满足电算,并满足《抗规》6.4.5) 1、底部加强区及其上一层

约束边缘构件

1::关于约束边缘沿构件的长度lc是设计图籍的规定详见03G101-1 P49页(附图1),具体数值和抗震等级有关。具体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这个LC长度范围内钢筋配筋的增加 2:bw表示剪力墙的厚度,bf表示二相交剪力墙的另一边墙的厚度,hc和bc分别为约束边缘端柱的截面高度和宽度尺寸。 这些符号详见附图2 举报

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6.4.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小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 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4.4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6.4.5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6.4.6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6.4.6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一、二级抗震墙的其他部位和三、四级抗震墙,均应按本章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边缘构件计算方法分析

剪力墙边缘构件计算简图与边缘构件配筋结果相差很大的原因 ?根据《SATWE软件说明书》第92页的解释,剪 软件说书第的解释剪力墙阴影区的计算主筋的原则如下:

?以上原则可以看出,SATWE软件计算边缘构件阴影区面积时是按照单肢墙计算暗柱面积并进行影区面积时是按照单肢墙计算暗柱面积,并进行叠加得到的。 ?但经常有设计院的朋友提出,SATWE软件配筋简图中显示的配筋面积相加后与边缘构件配筋简图中显示的配筋面积相差甚远,边缘构件简图中显示的配筋面积往往比配筋简图中经相加后得到的大很多,不知为何?在此,本人拟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与广大设计人员探讨一下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的计算过程。

?工程实例一工程实例 ?某剪力墙结构,第二层局部墙肢平面简图如下:

此段墙体抗震等级为三级。由于其位处底 部加强区,根据《抗震规范》表6.4.5-3,得到抗震等级为三级的剪力墙结构约束边缘构件最小 配筋率为001A 和6Φ14者之间的较大值配筋率为0.01Ac和6Φ14二者之间的较大值。 根据《高规》7.1.8 注1可知,此段L形墙 体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均小于8,程序判断 为短肢剪力墙并以白色外边线显示由此根据墙体2为短肢剪力墙,并以白色外边线显示。由此根据 《高规》7.2.2-5的规定,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 向钢筋的配筋率,三级不宜小于1.0%。 右图所示为SATWE软件计算的此段剪力墙 在配筋简图中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墙体 1一端暗柱配筋面积为14,墙体2为0。根据 墙体1 《SATWE说明书》中的解释,0表示此段墙体构造 配筋。 墙体1和2计算结果文本文件显示如下:

约束边缘构件

从图集上体会,可以看出,约束边缘构件比构造边缘构件要“强”一些,主要体现在抗震作用上。所以,约束边缘构件应用在抗震等级较高(如一级)的建筑,构造边缘构件应用在抗震等级较低的建筑。 从图集中的配筋情况也可以看出构造边缘构件(如端柱)仅在矩形柱范围内布置纵筋和箍筋,类似于框架柱,当然也不能说构造边缘端柱一定没有翼缘。约束边缘构件除端部或角部有一个阴影部分外,在阴影部分和墙身之间还有一个“虚线区域”,该区域的特点是加密拉筋或同时加密竖向分布筋。 约束构件是根据抗震等级要求来设计的,截面和墙长墙高有关系,配筋是要进行受力计算的。构造构件是根据规范做的剪力墙增强构件,根据构造要求设计截面和配筋; “边缘构件”位于剪力墙墙肢的两端。在水平地震力到来的时候,“边缘构件”(比起中间的墙身来说)是首当其冲抵抗水平地震力的。约束边缘暗柱是承重结构了,配筋有具体要求的 抗震墙边缘构件的箍筋应采用何种形式,阴影部分是否可以用拉筋代替箍筋? 答:抗震墙墙肢两端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类。抗震墙墙肢的延性与受压区混凝土的变形能力即箍筋的约束有关,抗震墙设置边缘构件是避免墙肢在轴压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破坏。约束边缘构件是指用箍筋约束的暗柱、端柱和翼墙,其混凝土用箍筋约束,有比较大的变形能力;构造边缘构件相对约束边缘构件,其对混凝土的约束较差。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长度分别按抗震规范图6.4.7和图6.4.8的要求采用。 对于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必须采用箍筋,阴影范围之外可以采用箍筋或拉筋,但约束边缘构件的边界处应为箍筋。 对于本工程说明第四点:Y区构造图 本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约束边缘构件的墙身拉筋加强区(Y区),其构造为:在Lco范围内布置与约束边缘构件(AZ)内箍筋同一直径水平间距为100,竖向间距同墙水平筋间距的拉结筋,同时墙身竖向筋在Lco范围内加密间距100,该范围内竖筋同墙身竖筋.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梁中位置 支座跨中 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 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 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抗震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 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 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 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 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 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 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 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 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 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 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配筋计算

配筋计算 (1)抗弯设计: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E.0.4-2,3推荐公式确定: 31sin sin 2sin 3t d c r y s s M f A f A r παπαπααππ +≤+ (3.3) 1.252t αα=- (3.4) 本段基坑取混凝土桩径为φ800,桩间距s 为1500mm ,混凝土采用C30, 214.3/c f N mm = ,主筋采用400HRB , 2360/y f N mm = ,箍筋采用HPB300, 2270/y f N mm = ,保护层厚度取50mm 101 1.0 1.25145.32 1.5272.475d F a M r R s kN m γ==???=? 2223.14400520400A r mm π==?= 经计算: 340s r mm =,236368r A mm = 0.21α=,0.83τα= ,23960s A mm = 计算弯矩: 3136sin sin 2sin 2[114.3363168330.610.610.513603960340]10173.3146.03.14 3.14 u c r y s s d M f A f A r kN m M kN m τπαπαπααππ+=+=????++???÷=?>=? 取1025,24909s A mm = 配筋率为: min 2454909100%100%0.98%0.18%520400s y A f A f τρρ?=?=?=>== 纵向配筋间距: 22 3.143402131010 s r mm π??== (2)抗剪设计: d cs V V ≤ (3.5) 00sv cs cv t yv A V f bh f h s α=+ (3.6)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1.概念: 两者均对箍筋而言,所以也叫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面积配筋率(ρsv):是在垂直箍筋的截面bs(b为构件宽,s为箍筋间距)中,箍筋面积所占的比率(钢箍面积为肢数 乘每根钢筋的面积)。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2).体积配筋率(ρv):指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的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2.作用: (1).面积配筋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框架梁沿梁全长的面积配筋率有规定,详GB50010-2002 P173页。 ρsv≥ρsvmin (2).体积配筋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 =λv/fcfyv (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 Ⅰ.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Ⅱ.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 ×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相关规范条文: A. 面积配箍率 (ρsv):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10.2.10条、第10.2.12条、第11.3.9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3.4条、第6.3.5条。

《satwe剪力墙配筋结果查看总结》

《satwe剪力墙配筋结果查看总结》 结构知识点个人总结---剪力墙配筋satwe查看总结 剪力墙配筋satwe查看总结 在参考了网上各位前辈网友的方法后,总结了satwe中剪力墙配筋的查看方法。 satwe完成“结构内力、配筋计算”后,点击进入satwe“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 现以一幢10层框剪结构为例,说明satwe中剪力墙配筋的三种方法,其中,结构抗震等级二级。 第一种方法: 点击“图形文件输出”第2项“混凝土构件配筋及钢构件验算见图”,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知识点个人总结---剪力墙配筋satwe查看总结 图2 点开后,以一段l形剪力墙为例,如图2所示,现称该墙为l1墙。此种方法satwe将每段剪力墙看做单独的直线墙柱,直线墙段的上方(左方)纯数字表示直线段单侧端部暗柱的计算配筋量,比如,12和11,分别表示左侧竖向直线墙段单侧的暗柱计算配筋量,单位cm2,而直线墙段下方的以h开头的数字则表示墙身水平分布筋间距内的水平分布筋配筋值。比如,此处墙身水平分布筋间距200mm,则此处的h1.3表示该墙身间距200mm内水平分布筋的面积为1.3cm2,即

为130mm2。 图3 图3是此段墙的轴压比,可知,其轴压比>0.3,按照规范要求配置约束边缘构件。 所以,其阴影部分配筋面积为:12x2+11=35cm2=3500mm2 此处12x2的意思是。竖向的墙段总长为900mm(从轴线交点算起),此处900mm全长设为约束边缘构件,而12cm2只是暗柱一段的配筋量,所以此竖向墙段的配筋总量为12x2,加上下面横向墙段的坐侧暗柱配筋量11cm2,共计35cm2。 结构知识点个人总结---剪力墙配筋satwe查看总结 本约束边缘构件水平墙段lc=0.15x4500=675mm,ls=300mm,竖向墙段lt=800(全长) 规范要求,二级抗震的约束边缘构件的阴影部分配筋率不小于1.0%,且不小于6a16,下面验算: 配筋率验算:配筋率验算:。=3500/(200x(1000+300))=1.35%>1.0%,且:6a16面积为1206mm2,所以,选配3500mm2合理。 注意。此种方法文本输出文件为wpjx.out,详见pkpmsatwev2.1版用户手册p119,p126。 第二种方法: 点击“图形文件输出”第3项“混凝土构件配筋及钢构件验算见图”,如图4所示。

梁板柱配筋计算书

截面设计 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延性框架设计准则,截面设计时,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对内力进行调整。 框架梁 框架梁正截面设计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2 0c s 1u bh f M αα= (9-1-1)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RE 2 0c s 1E u /γααbh f M = (9-1-2) 因此,可直接比较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RE 的大小,取较大值作为框架梁截面弯矩设计值。即 {}uE RE u ,Max M M M γ= (9-1-3) 比较39和表43中的梁端负弯矩,可知,各跨梁端负弯矩均由水平地震作用控制。故表39中弯矩设计值来源于表43,且为乘以RE γ后的值。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T 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情况的最小值取用。 AB 跨及CD 跨: f 31l b ='=3=; 1 .00f ≥'h h , 故取f b '=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一排钢筋取0h =700-40=660mm , 两排钢筋取0h =700-65=635mm, 则

()2f 0f f c h h h b f '-''=×1860×130×(660-130/2)=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 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BC 跨: 0f 31l b ='=3=; n f s b b +='=+; m h b b f f 86.113.0123.012=?+='+='; 1 .00f ≥'h h , 故取f b '=1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取0h =550-40=510mm , 则 () 2f 0f f c h h h b f '-''=×1000×130×(510-130/2)=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 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各层各跨框架梁纵筋配筋计算详见表49及表50。 表格49 各层各跨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计算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试题学习)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 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 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能无限增大,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超筋破坏。所以教材上是控制ξb(常用材料在0.5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ξb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砼等级钢筋等级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常用材料和截面,梁的配筋率(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2.0%,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2.0%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还需要满足,砼规11.3.1可知框架梁配筋率宜满足 1.≤ 2.5% 2.ρ≤α1ζbfc/fy ρ=(As'-As)/bho ξb=0.35(二、三级框架) =0.25(一级框架)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 ______ 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是2.5%吗? 抗震规范中,强规6.3.3条: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高规中6.3.2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文中”且计入受压钢筋的。。。。。。“,这里关键一个“且”字,故“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而应加上“且”后面的话,才是充分必要条件。 在求x/h0时,应注意是计入受压钢筋的。 所以,在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问题上,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实际设计中和一些资料手册中,就有这个问题。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错误。 二、抗震时用公式pmax=Sb*a1*fc/fy,(其中,sb一级为0.25,二、三级为0.35)也是不对的,因为没有考虑受压钢筋的作用。而梁端有加密箍筋,6.3.3条第二款又保证了足够的受压筋,故不能忽约。 三、更不能套用非抗震时的最大配筋率。

剪力墙配筋统一做法

剪力墙配筋设计统一做法 武汉天华

?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 嵌固面以下不作为底部加强部位,加强部位高度从地下室顶板算嵌固以作为底部加部位加部位高度从地室板 起;H/10和两层,H指的是自顶板算起的墙体总高度,不是确定抗震等级的房屋高度 24m以下剪力墙结构:一层 [《抗规》第6.1.10条及《高规》第7.1.4条] ?标高表 注明嵌固端位置 取消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11G101-1)] 不是底部 加强范围

? 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框剪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分布筋) 水平分布筋最小直径d8 d8 ,建议选用HRB400及以上等级,保证直立性竖向分布筋最小直径,建议选用及以上等级,保证直立性当审图不允许竖向分布筋采用d8时,改为d10,间距根据规范要求加大 [《抗规》第6.4.4-3条及《高规》第7.2.18条]注意抗规的用词:应满足…..不宜小于….. ?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间距 剪力墙结构一二三级0.25%,四级及以下0.2%;间距300mm 高层剪力墙7.2.19条位置:0.25%;间距200mm 框剪结构0.25%(非抗震0.2%);间距300mm 框剪结构(非抗震);间距 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区0.3%(非抗震0.25%);间距200mm [《抗规》第643条及《高规》第7217条82110219][《抗规》第6.4.3条及《高规》第7.2.17条、8.2.1、10.2.19]

?剪力墙结构的“最小”构造配筋(2排) 优先采用d8

?剪力墙结构的“最小”构造配筋(2排) d8d10,间距调整审图不同意采用时,采用,间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