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氏家族世系排列综述

梁氏家族世系排列综述

梁氏家族世系排列综述
梁氏家族世系排列综述

梁氏世系综述:

梁氏始于有熊,有熊为部落长,生黄帝,是远古黄帝世系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黄帝世系1—48世后,梁姓的1世祖康伯公(仲公之子)诞生,他是黄帝嫡系第49世孙。历代尊康公为始祖.伯益为鼻祖,自伯益至康公共37代世。

秦康是黄帝轩辕氏的第四十五世孙,其传世的情形为:

一世黄帝(轩辕氏)。二世昌意、玄嚣,三世颛顼(高阳氏公元前2514--2437年,

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四世仲容,五世夷,六世武恒,七世伯辛,八世女

修,九世臬陶(郎大业),十世大费(柏翳,郎伯益,伯益,伯翳,伯鷖,舜赐姓赢氏,生于公元前21世纪),十一世大廉(鸟俗氏),十二世武, 十三世琪,

十四世建, 十五世弘, 十六世奎临, 十七世迁, 十八世宣, 十九世永通, 二十世彦

翔, 廿一世轩, 廿二世子能, 廿三世费昌, 廿四世仲衍(佐殷国,为诸侯),廿五

世玉珍, 廿六世道宁, 廿七世兴, 廿八世犍, 廿九世大顺, 三十世茂荣, 卅一世克

和,卅二世达,三十三世胥轩,卅四世中潏,卅五世蜚(飞)廉(亦为殷纣大夫、

费仲?),卅六世恶来(段纣大夫、季胜),卅七世女防(造父?),卅八世旁臯,

卅九世太几(大凡),四十世大骆,四十一世非子(周孝王赐姓赢,复续赢氏祀,

封邑秦,为附庸,号赢秦氏),四十二世秦侯(秦氏始祖),四十三世公伯,四十

四世秦仲,四十五世秦康。

梁氏世系排列

从得姓始祖梁康,到「安定」始祖梁桥之父梁都,前后六百多年,传了二十三世,其间的世系为:

一世——梁康。梁氏鼻祖——嬴康、号伯侃(也叫秦康,也就是秦仲的儿子)、字秦庆、谥康伯,生于公元前823年?,卒于公元前756年,他和兄长秦庄等五兄弟为父报仇,领兵七千征西戎,大获全胜。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就分封秦康等五兄弟,其中秦康被封为“伯”,并封地夏阳称少梁(即今天的陕西韩城以南至芝川镇一带),史称梁伯国,立为梁国,成为梁姓最早的姓氏来源和始祖。伯公享年67岁,有輈、辑、辅、轸4子)、公元前821年,到2010年的今天,梁氏有记载可查的文字史已经达2831年。

二世——梁舟(辀)。嬴辀,号梁父、字秦赵、谥循鹤,康伯长子,生于公元前798年?,卒于公元前729年,公元前755年袭泰山伯,有三子:宏、宗、安。(另说梁爱,世袭;敬)

三世——梁宏。号季、字秦幽、谥晋,公元前728年袭伯爵位,有二子:繇异、繇诸。嬴宏,(嬴僖、嬴定、嬴室、嬴演为弟承兄位),(另说许公,许生礼)

四世——梁获(瑶余),号繇异、字秦集,乳名阿勇,有二子:益耳、益逊。另说(礼公,梁礼;礼生整)

五世——梁益耳。字晋阳、谥哀伯,是得姓始祖秦康的五世孙。官徙河东,公生于周惠王2年(公元前675年),卒于公元前615年,公元前636年为晋文公的

大夫,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曾与晋国卿先克有隙,竟刺杀先克为乱,终被晋君所诛,梁氏家族从此一蹶不振。其子孙迁徙齐国千乘(今高青县北)。有二子:富、宁(两公无嗣),立子嗣:宝。(另说整公,梁整;整生怀、存)

公元前628年参与叛乱简介:晋国老一辈胥臣、栾枝、先且居(先轸之子),纷纷去世,国内政坛,出现真空。赵衰也同时去世了,晋襄公却没有让其子赵盾接赵衰的班,而是任命狐射姑先生做三军元帅兼执政官。狐射姑是足智多谋、机灵善断的狐偃的儿子,曾经参加过重耳的长征,资历算是深的。雄心勃勃的赵盾被撇在一边。赵盾党的大夫“阳处父”准备走上层路线,直接游说晋襄公,阳处父是晋襄公的老师,听了老师阳处父的意见,晋襄公遂在山西万荣县搞了第二次阅兵,改命赵盾为中军元帅,狐射姑为佐(晋国一共有三军,分别是中军、上军、下军。其中中军是晋军的精锐,也是晋军的指挥机关)。阳处父私易中军主、副帅自然引起了狐射姑及其同党士谷、梁益耳(任新下军副将)、箕郑、先都(新下军佐)等大夫的强烈不满,于是五家联合攻杀阳处父等人,于是趁阳处父打猎归来,在郊外将阳处父给刺死了。新任命的三军元帅兼执政官赵盾大怒,开始肃反,以“阳处父一案”为启端,处死了杀人凶手(狐射姑的亲戚),使幕后元凶狐射姑被逼出奔翟国。赵盾彻底控制了晋国国政,继续消除异己,一天之内杀死了先都,士谷,箕郑父,梁益耳,蒯得五个反对派大臣,震动朝野,罪名是杀死先且居的儿子先克(先轸的孙子)。

六世——梁宝。号福清,生于公元前650年,有五子:文新、文光、文爵、文喜、文学。(另说有5子俊、行、后、御、丙),(另说怀公/存公,梁怀;怀生辅)

七世——梁文喜(梁御)。号御、字齐安、谥秦敏,生于公元前622年,有五子:铎、锦、锋、录、钧。梁御(另说有匡公/辅公/鼎公,梁铺;辅生鱣、匡、弼),八世——梁钧。周简王时的梁伯虎,号伯虎、字有书、谥纯忠,生于公元前585年,卒于公元前518年,有四子:以茨、以凉、以坻、以京。(另说有4子平、二公、三公、鱣),(另说鱣公,梁鱣,鱣生周、同)

九世——梁鱣(梁卢)号以京、字叔鱼(前522~?公生于周灵王21年(公元前550年))、谥曰惠,是目前梁氏族史中有史可查的主要先祖,许多支脉梁氏由此而来,春秋末年齐国人,比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小二十九岁,孔子的学生七十二圣贤徒之一。梁鳣年届三十,还没有生儿子,他母亲想为其另娶,后来因听从商矍的劝告,作罢,二年后有子。周敬王时(公元前519--公元前477)徙曲阜从学孔子,位列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列32位,封千乘侯;(千乘,汉县名,今山东青州高苑县),长居曲阜,从学孔子,晚年居郓州,为东原梁氏始祖。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梁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梁子”。妣曾氏。墓在山东东平梁家林。有3子赠、瑁、赎),(另说周公,周生直、乔)、

十世——梁聪(梁赎)。名赎、字子襄、谥德礼(前509—前433),为曾子首徒,卒祀孔庙;从曲阜迁山东东平州,为东平和郓州梁氏祖先,郓州宋代父子状元梁灏、梁固为其后裔。有二子:乾、宪。(另说梁直;直生量)

梁赠(子喜、式);梁瑁(子戈、鸢);

十一世——梁宪,字亨德、谥忠直(前481—前441),周敬王时,有一子楚。梁鱣之孙,梁鱣另有5孙喜、式、戈、鸢、乾等,他的这6个孙子,是梁姓世系发展的一大(骨干)脉系,后繁衍传世各地,文字流传下来的主要是梁宪、梁鸢这两大支脉,梁式、梁戈两支脉未全传下来。其中,11世梁鸢,后辈是12世梁汲;

13世梁胜;14世梁蔕;15世梁协;16世梁踢;17世梁蟠;18世梁奔;19世梁樟(未有后续资料。(另说梁景(量);量生俊、休,梁宽)

十二世——梁楚,号克昌、字文曾、谥晋烈(前452—前378),周贞定王时,有五子:婴、照、喜、恒、赐。(另说梁俊;俊生贤、质贲)

十三世——梁照,号世则、字伯周、谥忠烈(前421—前343),周威烈王时,有五子:芸、茂、英、长、芳。(另说梁贤;贤生俨)

十四世——梁茂(梁有光),号有光、字金白、谥刚毅(公元前392——327年),周安王时,有三子:惕、恪(善)、惓(倦)。(另说梁俨;俨生里、重)

十五世——梁善(梁恪),号恪、字子钦、谥忠闵(公元前351——274年),为秦泰山侯。周显王时,有三子:献、猷、岳。(另说梁里;里公、为秦大夫,生寿)。

十六世——梁猷,号鞅、字岐山、谥修禹(公元前312——245年),有二子:伯文、伯举。(另说梁寿;寿公讳有常。周赧王时为秦大夫,后为将军与士卒同甘苦。生干、乾)

十七世——梁蛮、号伯举、字有保、谥德耀(公元前284——219年),处于周赧(nan)王(公元前314——256年,东周最后一位君王)时。有二子:子才、子复(衡)。(另说梁干;干公,为秦将军,生观相)

十八世——梁衡(梁复),号子复、谥忠厚(公元前253——181年),秦昭王时的,娶两房生五子:先房楹、栈、楼,后房荣、标。(另说观相;观相公,为陈涉将尉,生婴、杰)。

十九世——梁荣,号天保、字安辉、谥忠义(公元前223——154年),秦始皇时,有五子:福、禄、寿、富、贵。(另说梁婴;婴公,汉高祖时为将军,食邑于新安,生连、惠)、

二十世——梁禄(梁文胜),梁宪之后,号胜、字文宏、谥宽明(公元前198(汉高帝9年)——131年),汉高祖时,有三子:赠、赐、则。(另说梁惠;连公,汉景帝时为叶县令,生缙)。

二十一世——梁赠,号逐、字国威(河兴)、谥笃(du)意(公元前171——105年),有二子:睦、稀。21世梁赐这一支,22世梁称,23世梁佑,24世梁集,25世梁鸿,迁陕西扶风,梁氏开基,(另说梁翰;缙生琏、瑚、璋,)

二十二世——梁睦,号六壬、字子有、谥儒宗,居河东,封迪国侯。汉景帝时,有三子:袍、褚、礼。(另说梁琏;琏生壮、刚、)

二十三世——梁都(梁褚)(公元前119(汉武帝元狩4年)——52年)。名褚,字子都(堤)。有五子:桓(huan)、柔、梓、樟、桥。其五子梁桥,父子巨富,徙居陕西凤翔府扶风县平陵、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一带),后又于汉哀帝、汉平帝(约于纪元前后)归安定(今甘肃平凉县),时为望族之一,其子孙即为安定人。嗣后,人口不断增加,由于居官任所诸因,居住地点逐渐向外播迁,均以"安定"为郡望,尊梁都为安定梁支系始祖(安定一世)。故史有"安定梁氏"和梁氏有"安定衍派"之标识。(另说梁壮,字子行,大学士;壮公字子行号芝亭。汉昭帝时举贤良。生式)

二十四世——梁桥(梁益耳的20世孙。公元前89(汉武帝51年)——9年)。号谈,乃安定梁族开基始祖。汉平帝时官任司马,以资千万徙陕西凤翔府扶风县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汉平帝末(公元5年),王莽篡汉后,又从茂陵携部分族人移居安定(安定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平凉(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等地),

子孙从梁桥者为安定梁氏,其不从梁桥者为扶风梁氏。此后凡从安定迁出的梁姓人家的祖祠堂号为“安定堂”。梁桥被奉为「安定」始祖,梁桥之父,被奉为第一世。生1子;立堂兄卢公五子汉为嗣。立1子梁汉,梁汉原为梁樟公的第3子。(另说梁式;式生彰)

儿子三世梁溥(号远,官任司马,汉平帝末年随父归安定,作书修史成家谱),孙梁迪,重孙梁宾有三子,均不知去向。

二十五世——梁汉(公元前56年——公元30年),梁桥的立子,号迁,官任司马。有一子梁延。(另说梁瞕;彰生镐)

二十六世——梁延(公元前30年——公元29年),号安、字玄孟,官任司马。有三子:巡、统、腾。(另说梁镐;镐生纯、茂秦、茂芳,茂秦生巡、)

二十七世——梁统(公元前5年——公元62年),字仲宁(子馀),纯公又名统字仲宁,公在西汉时仕州群,更始时为中郎将,安集凉州,拜酒泉太守。光武建武初,诏加宣德将军,封成义侯,更封高山侯,拜大中大夫,诸子皆为郎。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市西北)人,两汉交替时期注重法治的官吏。有三子:松、竦(song)、恭。

梁统在西汉末王莽篡权时初任地方官。更始二年(二四年),归附更始帝刘玄,为中郎将,后刘玄派他安抚凉州,遂任命为酒泉太守。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二五年)十二月更始帝刘玄失败后,赤眉军入长安,缢杀刘玄,时梁统与窦融及河西诸郡太守、都尉举兵保境安民并共商立帅问题。论资历声望,大家推举梁统当统帅,梁坚决推辞不干。他说:“昔东阳(今山东武城东北)令史陈婴,少年时杀县令,聚众数千人,众人要立婴为王,他以有老母,拒不接受。今统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结果,推举窦融为河西大将军,梁统任武威(今甘肃武威市)太守。梁在任期间,“为政严猛,威行邻郡”,执法如山,以法治郡。不徇私情,严以律已。为政清廉,在邻近诸郡影响很大。并起用为官清廉的孔奋为姑臧长。当时天下动乱不安,河西则比较安定,作为宣城的姑臧,与羌胡通商,市场繁荣,到这里来当官的人不到几个月就家产丰富,惟独孔奋任职数年,财产没有增加,过着清贫的生活。

建武五年(二九年),梁统受诸郡太守之派遣,偕同窦融之长史刘钧去京都洛阳“奉书献马”,表示臣服于汉光武帝,因而梁统被任命为宣德将军。建武八年闰四月,光武帝刘秀亲率大国西征割据天水地区的隗嚣。梁统与窦融、河西诸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率步骑数万人与刘秀会师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一带,大败隗嚣,为东汉的统一立了战功,梁统被封为成义侯,其兄梁巡及弟梁腾被封为关内侯,遂返河西。建武十二年(三六年),梁统与窦融等奉调入朝,参与朝政,梁统被封为高山侯,拜太中大夫。在朝为官仍极力主张重刑法,用完备严格的法律治理国家,他以“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屡次给朝廷上疏陈述他的观点:“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刑罚在衷,无取于轻。”他列举了历代王朝,凡重视法律以法从严治国的,都天下太平,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凡轻视法律以言代法,以人治国的,社会和百姓都不得安宁,乃至蛀虫丛生,吸吮民膏,终激起民变,导致国破家亡。但是,梁统的主张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反对,他们认为“隆刑峻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统今所定,不宜开可”。他继续上言,陈述利弊,并要求当面“对尚书近臣,口陈其要”。皇帝指令尚书接待他,梁统慷慨陈辞:“闻圣帝明王,制产刑罚,故虽尧舜之盛,犹太诛四凶。经曰:‘天讨有罪,五刑五庸哉。’……孔子曰:‘刑罚不衷,则人无所厝手足。’衷之

为言,不轻不重之谓也。《春秋》之诛,不避亲威,所以防患救乱,全安众庶,岂无仁爱之恩,贵绝残贼之路也。”他还列举了自汉开国以来的事实:“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谟谋深博,犹太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称理,断狱益少。至初元、建平,所减刑罚百有余条,而盗贼浸多,岁以万数。间者三辅纵横,群辈并起,至火烧茂陵,火见未央。其后陇西、北地、西河之贼,越州度郡,万里交结,攻取库兵,动略吏人,诏书讨捕,连年不获……皆刑罚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也。”“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故臣统愿陛下采择贤臣孔光、师丹等议。”

但梁统的正确主张终因一些朝臣的反对没被朝廷采纳,反被排挤出京都出任九江太守,改封陵乡侯。任九江太守期间实施法制,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无不称颂。梁统逝于九江任上。其子梁松为光武帝驸马。东汉中期的重臣梁商、梁冀父子是他的后代。。

梁统长子梁松,字伯孙,尚光武帝女舞阴长公主,迁虎贲中郎将,嗣父爵。梁松“博通经书,明习故事,与诸儒修明堂、辟雍、郊祀、封禅礼仪。常与论议,宠幸莫比”。光武帝卒,受遗诏辅政。永平元年(公元58年),迁为太仆。因为私书请托郡县,被发觉而罢了官,怀恨在心。后被告下狱,死于狱中。

二十八世——梁竦(song)(公元23--83年),号绚、字叔敬(仲敬),梁统的次子,东汉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人。著名文学家。娶两房,先房温氏生三子:高、棠、雍;继室叶氏生一子翟、三女,次女和三女被汉章帝纳为大小贵人。

梁竦自幼学习刻苦,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少年时代已才华横溢,闻名于乡里。后来他又对儒家的经典名著《周易》做深入研究并且开始招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无私地传授给更多的人。正当他准备施展抱负的时候,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祸从天降,因兄长梁松遭遇匿名信的诽谤而下狱身死,梁竦与弟梁恭受到株连,全家被发配到交州九真郡(大概在今越南清化、义静省境内)。途经湘江时,此情此景,勾起他对伍子胥(春秋楚、吴大臣)、屈原(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文学家)的无限怀念,并由他们无辜被贬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和处境,因而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挥笔写下了《悼骚赋》。在这篇著名的赋文中,他用悲愤的感情、优美的语言、精炼的文字,回顾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忧国忧民先哲贤士的杰出表现,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和苦闷心境。文中表示,他将以死来抗争,以死来成“仁”,绝不苟且偷生。

后来,梁竦一家遇赦回到故乡。在家乡他发奋读书,研究历代名家经典,并理论联系实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人间世态民情糅合在一起,创作出一部新著——《七序》。新作的问世,立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著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为《七序》作序,并给以极高评价:“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七序》而窃位素餐者惭。”可惜《七序》这本书已失传。他的后半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专心写作、,潜心学术研究,朝廷多次任他为官,他都一一拒绝,终生不愿为官。同时,他也对朝政的昏暗、奸佞用事者进行揭露和抨击。

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梁竦再遭皇后窦氏陷害,终死于狱中。直至和帝继承皇位,才为梁竦平反,并追封为褒亲愍侯。

梁竦生有三女,其中有两个女儿被汉章帝看中,被选入皇宫封为贵人。小贵人(小女儿)生刘肇,即后来的汉和帝。公元89年,汉和帝继位,当时他只以为自己是窦太后的儿子。直到公元97年,即汉和帝永元九年,窦太后病逝。舞阴公主的儿子梁扈上书把汉和帝身世挑明。皇帝知道自己的亲身母亲一生如此不

幸,悲恸良久,就问大臣怎样处理此事。张酺建议:“追封皇帝生母尊号,召录诸舅以官。”皇帝马上下诏追封小梁贵人即自己的生母为恭怀太后,并追封自己的外祖父梁竦为褒亲愍侯,把被贬到九真的梁竦的三个儿子梁棠、梁雍、梁翟都封为乐天侯、乘氏侯、单父侯,赏赐巨万,宠遇无比,梁氏一族自此开始发迹尊显。其女为汉和帝之母,被追封为皇太后,

二十九世——梁雍(公元46--114年),号永生,梁竦的次子,乘氏侯。有三子:商、禹、舜。

29世梁棠(有3子输、碧、芝)。(另说梁才;松公字伯孙,少为郎尚光武女舞阴长公主,迁虎贲中郎将,袭侯爵。光武崩,受遗诏辅政。永平元年,迁太仆。后以怨望下狱,生觉;梁碧(有6子宪、虞、居、处、庐、庆))

三十世——梁商(公元70(汉明帝永平13年)--141年),号世光、名伯夏。生三子冀、籍、蒙;二女长为汉顺帝刘保的顺烈皇后、幼女为汉桓帝懿献皇后。后因桓帝时灭族,皆南逃东南吴地,此为梁姓大族重大灾难。

以外戚的原因,公元126年汉顺帝永建元年袭封乘氏侯。公元132年汉顺帝选梁商两个女儿进宫,长女为皇后,次女为贵人,封商为大将军,总管朝政,并厚赐驷马大车,进位特进。阳嘉二年(133),又下诏封梁商之子梁冀为襄邑侯。梁商固辞不受。据《后汉书》记载,梁商为人诚实雅重,天资聪敏,孝顺父母,兄弟和爱,又“轻财货,不为富积”,是个廉洁不贪的好官。他深知自己以外戚的身份才得以骤升高官,待人更加谦柔和顺。每逢饥年,他还私自出粮赈济贫民,又不对外宣扬这些“小惠”,从未做以权谋私的事情,正所谓“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但是,梁商为人性格懦弱,没有威断的气派,和太监曹腾等人私交甚厚,两个儿子梁冀、梁不疑也和宫内几个小黄门关系密切。宫内太监之间关系复杂,相互倾轧,中常侍张逵等人就诬陷梁商和太监曹腾等阴谋废立,向皇帝告状。汉顺帝一点也不糊涂,愤言道:“大将军(梁商)父子我所亲,曹腾等我所爱,必无此谋,肯定是汝辈嫉妒诬陷。”张逵等人闻言惶急,离开皇帝后就假传圣旨把曹腾等人在宫内逮捕收押。皇帝听说此消息后震怒,命人立刻释放曹腾等人,逮捕张逵和几个兴事的太监,严刑拷打后杀掉。

虽然梁商此次幸免于难,也是受惊不小。两年以后,病重卧床。永和元年(公元141年)他临终嘱咐儿子梁冀等人:“吾本无德之人,生享荣华富贵。一辈子没有为朝廷办什么事情,死后千万不要耗费公款为我营丧。金珠宝玉随葬,于朽骨何益!我死之后,用我平时所穿旧衣收敛,祭奠用常饭,不必用三牲大礼。孝子善述父志,千万不要违背我的遗言。”死后,汉顺帝亲临其丧,赐以东园秘器陪葬,钱二百万,布三千匹,仍旧按照朝廷礼制厚葬。(另说梁胤)

三十一世——梁籍(公元92~?年),号不疑,统公又名竦字叔敬。幼好经书,善待人士,公少习《孟氏易》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作《七序》班固见而称之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世序》而窃位素餐者惭”。尝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如其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辟命并无所就。初任河南尹,汉桓帝建和元年封颖阳侯。因受兄冀阴嫉,归第闭门自守,先于兄冀早亡。其一子也早亡,立两子:满、万。后二公因梁冀罪祸殃及,逃往吴地定居,后代子孙中有二代改为伯氏。(另说梁高,梁庐有5子严、照、盈、秀、万)

梁冀(公元?~159年),字伯卓,安定乌氏人(今甘肃平凉(泾川))。著名东汉权臣。外戚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时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其父亲为梁商,

由于其两妹分别为汉顺帝、汉桓帝的皇后,其父梁商逝世后,他继为大将军。汉顺帝逝世后,他先后立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三帝,专断朝政近二十年。梁冀长相十分凶悍,说话口吃,读书甚少,仅能应付最简单的文字和筹算。他的姊妹中有一人被汉顺帝立为皇后,另一位则被立为贵人。梁冀凭借外戚的特殊身分,终日四处游逛,肆意享乐。汉顺帝以后,外戚梁氏掌权。梁冀以外戚身分任大将军,历冲帝、质帝、桓帝四朝。汉顺帝死时,冲帝仍是一个婴儿,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冀又以大将军参录尚书事。梁冀实际权力极大,在朝中也更加奢侈暴虐。汉冲帝死后,梁冀又立质帝。汉质帝自幼聪慧,对梁冀的骄横感受颇深。一次朝会群臣,汉质帝望着梁冀说:“这是一位跋扈将军!”梁冀听后怀恨在心,立即派人将汉质帝毒死。梁冀再立尚未成年(十五岁)的汉桓帝。他一手援立三帝,地位一长再长。永和元年(136年)成为河南尹。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汉桓帝因梁冀有拥戴之功,允许其佩剑穿履朝见、上谒不须署名;又增其封邑至四县,赏赐丰厚。梁冀朝会时位次高于三公。他可以十日一入朝,议尚书事。这些对梁冀的特殊待遇,统统公布天下。当时,梁冀专擅朝政,日益猖獗,军国大事,无不取决于他。禁军将领及皇帝的侍臣,均由梁冀亲自确定,因而桓帝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他严密的监视和控制。官员迁转,皆先至梁冀处谢恩,然后才敢去见尚书。地方贡献朝廷的物品,都要先选上等的送往梁冀家中,其次才给汉帝。行贿梁冀求官或免罪的官员,一直络绎不绝。梁冀和其妻孙寿大兴土木,穷极奢华。梁冀圈占山林,方圆近千里。又虏取逃亡的犯人,甚至是无罪的良民,一律用做奴婢,数量多达千人,名为“自卖人”。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且大封梁氏一门为侯为官。

梁冀一门之中,封侯者七人,为皇后者三人,为贵人者六人,任大将军者二人,妇女称君者七人,娶公主者三人,拜卿、将、尹、校者五十七人。可谓满门显贵。前后二十余年间,梁氏权势臻于鼎盛,百官大多附首帖耳,汉帝也受到严重压抑。汉桓帝对这种状况相当不满,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太后死,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迫梁冀自杀。汉朝廷将梁冀的财产全部没收,变卖之后共得三十余亿钱,归入国库,结果因此而削减了全国一半的税收。

三十二世——梁万(公元155~224年),号伯九、字文趁、谥纯忠,籍公立子,乃堂兄卢公五子出嗣。有五子:瑾、瑀、琼、琳、璋。(另说梁络;才公,封乐平侯,官到大鸿胪,生裔)

三十三世——梁璋(公元196~271年),号伯祖、字子彦、谥逢义。有三子:富、实、容。(另说梁芝,梁宾;裔公字伯夏。少以外戚拜郎中,迁费门侍郎。顺帝永建元年,袭封乘氏侯。三年,帝选公女及妹妹掖庭,迁侍中、屯骑校尉。阳嘉元年,女立为皇后,妹为贵人,加位特进、拜执金吾。三年,为大将军。永和六年。薨。赐溢忠侯。生冀、不疑、蒙)

三十四世——梁容(梁慧纂)(公元228~310年),号坤增、字进生、谥忠义。有六子:蔽、莉、苕、莠、燕、芬。(另说梁维;不疑公,初为侍中,永和六年,拜河南尹。建和元年,封颖阳侯,万户。公好经书,善待士,与兄冀不合,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皆先兄卒,不与延熹之祸。生经、络)

三十五世——梁芬(公元265(晋武帝太始元年)~342年),梁姓安定南迁之祖,号文登、字睢(sui)、谥宽厚。生四子策、回、卓、雪,一女兰壁为晋怀帝皇后。梁芬为晋怀帝岳父,封为国公,愍帝拜为司徒、卫将军。晋永嘉年间,当时“五胡乱华”,中原战乱频发,建兴四年,亦即西元三一六年,刘曜攻陷长安,晋室东迁,因晋室离乱(西晋“永嘉之乱”时),梁芬举族(率梁氏族群)跟随晋愍

帝渡江,(约于公历315年前后),从晋南迁徙至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与广东河(合)浦(今属广东汕头河浦)之间散居繁衍。成为当地的名门巨旅。又有梁遐开基福州,被视为闽、粤始祖。(另说桂华;经生智。)

三十六世——梁策(公元305(晋惠帝永兴2年)~383年),号烬、字敬舜、谥宏志。生四子:遐、舍、合、会。(另说梁勤;智生鸿)

三十七世——梁遐(公元334~428年),梁芬之孙,号晋德、字文恭、谥庆安。在东晋晋安帝朝为安固令(今浙江瑞安平阳苍南泰顺文成)。公元334年,因为桓玄纂位,晋安帝被迫献上国玺,梁遐被桓玄授右仆射大将军,梁遐不受,逃到福建洛阳县三山里。后刘裕起兵伐桓玄,梁遐在三山起兵响应,所谓「三山」,指的是福建省福州府洛阳县的三山裏。分兵福建洛阳县(今福州),后来在此定居,就成为了梁氏入闽的始祖。生三子:康、廉、庚。桓玄为南郡宣武公桓温之子,秉承父荫,出任义兴太守,后代江州刺史,殷仲堪等人拥护他,于是一时声势显赫,以至领八川军事,几乎总领全国兵马,为江州荆州二州刺史。桓玄势大之后,挥军人京,杀了会稽王世子,自封太尉,用天子旌旗。不少人便怂恿他谋朝纂位。桓玄果然听计,便废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只做了三年,即为刘裕所败被杀,安帝复位。(另说梁鲁;鸿生柱华。)

三十八世——梁廉(梁庚)(公元391~469年),号骏、字有谆、谥纯志。有一子:祖。(另说梁虞;柱华公,襄州刺史,生敏、勤。)

三十九世——梁祖(公元334~428年),号喜、字龙真、谥刚毅。任姚兴(十六国时期后秦国君,羌族,都长安,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右仆射大将军,因七次上书减赋,无效,辞官归吴地。有二子:琨、僚。(另说梁绩;勤生鲁。)

四十世——梁琨(公元416~479年),号元丁,湖南梁氏几大宗支共同始祖,有二子:长子德仁(公元444~1227年)是长沙、攸县、望城孟坚公世系的先祖,德仁公第26世孙孟坚公(宋代公元1150~509年)是由广东顺德迁闽汀(ting)州、宁化之开基始祖,其六世孙永元公后裔天杰公明代中叶由江西梅县梅江镇迁入长沙洋湖、麻田,现该两地各修有梁氏祠堂。次子德义。(另说梁乐;鲁生虞)

四十一世——梁德义(公元446~?年)德义,是湖南涟源梁氏始祖。他第16世孙鼎有三子,长子穆公为涟源观山、洞山世机公先祖;次子稽公是太义公先祖;三子程是安化、新化、桃源、常德忠泰公的先祖。有两子:始兴、始全。

梁德仁(公生于北魏太武帝真君5年,生2子荣富、荣贵即梁开),

(另说梁德,彦先;虞生绩、缉)

四十二世——梁始兴(公元470~?年),有一子天监。

梁开(有4子秩、郎、伯宰、瞻。其世居安定),(另说梁闽,梁采;缉生诗、礼、乐)。

四十三世——梁天监(公元491~562年),南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任长沙知府,逐家焉,卒于任所,有一子安。(另说梁秩(秋)(有2子毗、仕尧。梁湛;乐生彦先、彦光)

四十四世——梁安,少时博学多才,当时名贤,有一子御。前秦大臣,苻生梁后之父。曾随雷弱儿以诈降计大破晋殷浩军。受苻健遗命辅政。因天文官进言「三年内国有大丧,大臣戮死」,苻生杀其父女以应天文。

44世梁毗(德仁公之后,公生于梁武帝大通元年。有8子玄侃、玄德、玄策、玄莫、玄掫、玄修、玄珍、玄粟。各支脉在北方大发展),(另说梁泉;彦光生寀;梁仕饶)。

四十五世——梁御(?~538),北魏将领。字善通。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人。少年好学,更为精通弓马武艺。北魏高平起义时,万俟丑奴占据原州城,南进关中地区。北魏派尔朱天光、贺拔岳等率军征讨。尔朱天光任命梁御为宣德将军,所部担任前锋部队。因在征战中累积军功,被北魏孝庄帝升授为镇西将军、东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第一领民酋长,加封白水县伯(一说白水县侯)。不久又改任西征将军、金紫光大夫,协助贺拔岳镇守长安。北魏永熙三年(534),贺拔岳被秦州刺史侯莫陈悦谋害,梁御带领诸将共同拥戴时任北魏朝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将军、略阳县公、夏州刺史的宇文泰(就是后来的周文帝),讨伐侯莫陈悦。宇文泰提升梁御为武卫将军。后改任大都督、雍州刺史和车骑大将军。西魏时期,跟随宇文泰收复弘农(今河南灵宝北),攻占沙苑(今陕西大荔南),屡立战功,再升右卫将军、尚书右仆射,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并实任东雍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大统四年(538)病故。他在临终前念念不忘道:“唯以国步未康为恨,言不及家。”魏文帝赠梁御为太尉、尚书令、雍州刺史,谥“武昭”。有一子睿。(另说梁璞)

45世:梁玄侃(有2子诞、玉),45世梁玄粟(有5子恉、诱、谔、忛、嘻),梁玄策;(另说文贞;寀公,五经博士,生澄、湛)。

四十六世——梁睿(531-595年),字恃德。两魏、北周、隋三朝元老,大将军。梁睿“少沉敏,有行检”,西魏文帝时,作为功臣的儿子而被收养在皇宫中多年,与各位皇子一起生活、学习,“同师共业”,7岁就被破格批准承袭父亲的爵位,成为小广平郡公,以后逐步升封为仪同三司、雍州大中正。魏恭帝即位,梁睿再升封为五龙郡公、渭州(今甘肃陇县东南)刺史。北周孝闵帝宇文觉代魏称帝后,梁睿效忠新帝,仍被封御伯,任中州刺史,镇守新安(今河南新安),以防备北齐。“齐人来寇,睿辄挫之。帝甚嘉叹,拜大将军”。天和五年(570年)六月,北周武皇帝宇文邕表彰他辅佐有功,进爵为蒋国公,进入朝廷的最高决策班子。后来,梁睿再立新功,先后任敷州(今陕西洛川东南)刺史,凉、安(今四川剑阁)二州总管,进位柱国。这时,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以静帝年幼、丞相杨坚把持朝政为借口,发动巴蜀兵变,攻陷始州(即安州)。杨坚命梁睿为行军大元帅,率步骑20万大军讨伐王谦。梁睿一路破通谷,拔龙门,抢巴西,战成都,大败叛军,并将王谦俘斩。平定益州的叛乱后,梁睿代替益州王谦任益州总管,雄踞西南重镇,威望卓著。梁睿因建立奇功而再加被封上柱国。后来,梁睿又支持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成为隋朝的开国功臣。隋开皇十五年(595年)二月,梁睿跟从隋文帝到洛阳,不久病故,谥“襄”。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诏改封梁睿为戴公。有二子:洋、演。

46世:梁诞(公生于陈宣帝大建13年,45世玄侃公的长子。有5子玖、游、三、骞)46世:梁嘻(公生于唐高祖武德3年,45世玄粟公的长子)。(另说梁骞;澄生泉、度)。

四十七世——梁洋,生卒不详,因为出身于勋臣世家,顺利步入周、隋两朝统治集团上层,历任嵩州、徐州刺史和武贲郎将。隋大业六年(610年),朝廷下诏追封其父的开国辅佐大功,追封梁睿为戴公,并命梁洋承袭公爵。有一子义。47世梁玖;47世梁君福;(另说梁震;度生仁览)。

四十八世——梁义,生卒不详,有一子:深。

48世梁超;48世梁历;(另说仁览生梗)。

四十九世——梁深,生卒不详,有二子:祁、朗。

49世梁护;49世梁闰;(另说梁选,为南安令;梗生敏功)

五十世——梁祁,生卒不详,有二子:悦、桓。(另说梁除唐武后垂拱年间)

50世梁御(有4子文行、文德、文仲、文臻)。50世梁超(有4子越、韩、唐、燕);(另说敏功生宠、宪)。梁文仲;唐代开基福建南安,根据梁氏旧谱的记载,则是汉朝初年「安定」始祖梁褚的第二十九世裔孙,一世梁文仲。

51世:梁芹,入粤始祖;宠生襄、褒。

五十一世——梁悦,生卒不详,富平人,为报父仇而杀仇人,诣县衙请罪,诏役循州(今广东惠州东)。有二子:吉甫、申甫

五十二世——梁吉甫,生卒不详,有一子:尉

52世:梁健,与梁忠同胞;襄生惟讷。

53世:廷绣,与廷彩、廷经、廷纬同胞;惟讷生铨、寅。

五十三世——梁尉,生卒不详,有一子:震

五十四世——梁震,生卒年不详,唐末五代邛州依政人。唐末时,梁震进士及第,后梁代唐后,梁震不愿为朱全忠(907年废唐哀帝登基称帝,称后梁太祖。都开封,后迁都洛阳,国号梁,史称后梁)效力,于是回归家乡,途经江陵时,荆南节度使高季兴爱其才华,强行把他留下,准备任命他为节度判官。因高季兴曾经为奴,因此梁震并不愿意作他的下属,极力推辞,但又怕惹来杀身之祸,于是对高季兴说“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高季兴同意。梁震与司空薰、王保义等人同为高季兴的宾客,但梁震不接受高季兴的官职,始终自称为前进士,自号荆台隐士,高季兴对他非常器重,作为自己的首席智囊,称他为前辈。荆南(又称南平、北楚,是五代时十国之一。高季兴所建。统治范围包括今湖北的江陵、公安一带,后唐明宗追封他为楚王)割据政权的所有军政要务和总体规划,大都是出于梁震之手。高季兴死后,梁震隐退,留居湖北监利,著有《荆台道院》传世,今存诗一首“桑田一变赋归来,爵禄焉能浼我哉?黄犊依然花竹外,清风万古凛荆台”。有一子:迥。

荆台,又名景夷台,春秋时为楚王所建。故址在今程集姚集街附近,汉边让《章华赋》载:“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憩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奥,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广望,聘观终日。顾谓左史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于是遂建章华之台。”后荆台顷废。唐开成年间(836-840)建荆台观于荆台旧址。唐罗隐游憩荆台,写有五言绝句:“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后梁开平年间(907-911),邛州依政梁震过荆州时,武信王高季兴识其才,留为幕宾,并重修荆台观,让梁震披鹤闲居荆台。梁震自称“荆台处士”。现台、观俱废,仅存遗址。

54世:梁昶;铨生颙、颐。

55世:梁镇;颙生友儒。

五十五世——梁迥(jiong)(927-986),有二子:鼎、顾。梁迥,博州聊城人。少为吏部小史。周世宗(周太祖养子,名柴荣,公元954 年即位,在位六年)在藩邸日,得给事左右。及嗣位,补殿直,改供奉官,四迁至左藏库使。太祖将讨西蜀,以迥监秦州戍兵。蜀平,改监霸州兵,转宫苑使。从征太原还,会命蜀州刺史聂章为沁州兵马部署,以迥监其军。无何,并人入寇,迥与阎彦进同率兵击败之,以功迁东上阁门使。开宝五年,命为广南道兵马都监兼诸州巡检。八年,奉使江南。迥素贪冒,外务矫饰,初若严毅不可犯,虽馈食亦不受,江南人颇惮之。既而奉以赀货,殆直数万缗,迥即大喜过望,登舟纵酒,继日宴乐。及归,恋恋不发,人多笑之。暨王师伐金陵,命迥与潘美、刘遇率步兵先赴荆南。且以

迥护行营步兵及左厢战棹,与吴人战采石,杀获甚众。江南平,以功领顺州团练使(顺州团练使梁迥为监军)。太宗即位,判四方馆事,领禁军戍泽州。太平兴国三年,钱俶来朝,命往淮、泗迎劳。夏,汴水大决,诏迥发畿内丁男三千护塞汴口。四年,征太原,以迥为行营前军马步军都监,督军攻城,中流矢四。车驾还,命与孟玄哲、崔翰率兵屯定州,以功迁引进使。五年,受诏与潘美城并州于三交,及筑缘边堡障。七年,李继迁寇边,以迥领兵护银、夏州。八年,召归,授唐州防御使,令赴职。雍熙二年,继迁诱杀都巡检使曹光实,乘势数寇边。复召迥为银、夏都巡检使,赴边捍御之。三年夏,卒于银州官舍,年五十九。

迥性粗率,尤不喜文士(合门使梁迥挑拨文武关系、“轻鄙儒士”的进言),故事,节帅出镇及来朝,便殿宴劳,翰林学士皆预坐。开宝中(968-975年),迥为阁门使,白太祖曰:“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预坐?”自是罢之。至淳化中(990-994年),翰林学士苏易简白于太宗,始复预焉。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录迥子廷翰为奉职。

南唐王国(首都江苏省南京市——江南)国王李煜感觉到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已经有了讨伐自己国家的意思,于是派遣使者请求北宋王朝册封自己为南唐王国国王,赵匡胤没有批准(一旦赵匡胤册封后,南唐就成为北宋真正意义上的附属国家,北宋就没有接口讨伐南唐,赵匡胤当然不同意),反而派遣宫门随从官(合门使)梁迥出使南唐王国(首都江苏省南京市)。梁迥平静的对国王李煜说:朝廷今年冬天准备举行祭祀上天的礼仪,国王陛下是否愿意到朝廷参加!”李煜没有做出明确的答复(一旦到北宋首都汴京,必然被扣留)。梁迥回来之后,皇帝赵匡胤讨伐南唐王国(首都江苏省南京市)的决心定了下来。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农历九月,运筹帷幄已久的赵匡胤毅然宣谕进兵南唐,一路由曹彬亲自指挥,由侍卫马军都虞侯李汉琼,贺州刺史田钦祚率部分舟师和步骑,紧跟先锋自蕲州入长江顺流东下;另一路由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任指挥,由侍卫步军都虞侯刘遇、东上门使梁迥率步骑舟师,乘战船从汴梁水东门启程,沿汴水入长江。然后两路兵马会师池州再攻采石,从西向东进逼金陵。四方馆使梁迥、翰林使杜彦圭帅兵归屯定州

五十六世——梁鼎(955-1006年),字凝正,益州华阳人(今四川成都)。生于周世宗显德二年,卒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年五十二岁。祖钺,仕蜀为剑门关使。好学,工篆籀八分。磊落花流水尚气,有介节,名称甚茂。太平兴国八年,(公元九八三年)举进士甲科。起家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国家政务记录副官)。端拱初(公元九八八年)献《圣德征号颂》万馀言,试文,选殿中丞。通判歙(she )州(通判是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歙州,今新安江流域的歙、黟一带,先治休宁,今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歙县),以能声闻,有诏嘉奖。徙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

淳化中,上言曰:“《书》云:‘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此乃尧、舜氏所以得贤人治天下也。三代而下,典章尚存,两汉以还,沿革可见。至于唐室,此道尤精,有考功之司,明考课之令,下自簿尉,上至宰臣,皆岁计功过,较定优劣,故人思激厉,绩效著闻。五代兵革相继,礼法陵夷,顾惟考课之文,只拘州县之辈,黜陟既异,名存实亡。且夫今之知州,即古之刺史,治状显著者,朝廷不知;

方略蔑闻者,任用如故。大失劝惩之理,浸成苟且之风。是致水旱荐臻,狱讼填溢,欲望天下承平,岂可得也。伏惟陛下继二圣之丕图,为亿兆之司牧,念百官之未乂,思四海之未康,特诏有司,申明考绩之法,庶几官得其人,民受其赐矣。”俄为开封府判官,迁太常博士、三司右计判官,又为总计判官,会复三部,换度支判官。至道初,鼎洎陈尧叟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颖、蔡、宿、亳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迁都官员外郎、江南转运副使,就改起居舍人,徙陕西。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咸平四年,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赐金紫。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与薛映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拜右谏议大夫、度支使。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以鼎为制置使,杨覃为转运使,张贺副之,又以内殿崇班杜承睿同制置盐事。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又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永兴张咏会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景德初,知三班院、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出知凤翔府(今凤翔县,唐时为长安西边重镇,曾建为西京)。以居忧哭泣伤目,表求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三年,卒,年五十二,赐二子出身。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八分。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均《宋史本传》并行于世。(子申甫、吉甫。? )

有三子:,长子穆公为涟源观山、洞山世机公先祖;次子稽公是太义公先祖;三子程是安化、新化、桃源、常德忠泰公的先祖。

56世:崇礼;友儒生嗣功、嗣先。

57世:梁颀;嗣功生永思。

五十七世——梁稽,生卒年不详,字知古,以荫补累迁为殿中丞中书后堂录事(唐改殿内省为殿中省,殿中丞为其属官。殿中丞二人,属官有录事,掌总录文簿),有一子:福海。五代十国初期,由山东东平迁徙江西太和县千秋乡梅子坡。

五十八世——梁福海,生卒年不详,曾任陈郡太守知事(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后迁居江西太和县高行乡冶坑西塘,有三子:玉成、隆、证光。

58世:梁放;永思生经。

59世:梁灏,字太素(公历903—1004年),雍熙乙酉状元;东平分派始祖,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经生孚。

五十九世——梁隆,字天徽、名万隆,生卒年不详。五代时举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龙元年10月9日举家由江西太和县高行乡迁湖南湘乡之迪坑。有四子:绪、经、纉(zuan)、纶。

六十世——梁经,字正纪、排行十三郎,生卒年不详。公元985年宋雍熙2年8

月初三偕弟纉公由湘乡迪坑迁邵邑(今邵阳、隆回地区)三溪五都,地名马陵良溪株木冲。有三子:光元、光赞、光仁。

60世:梁固,孟坚,兵部侍郎,生于宋高宗绍兴廿二年(公历1150年);孚生狱。

61世:梁御;狱生子克、子贵、子实。

六十一世——梁光赞,生卒年不详。有二子:苹、藻。

六十二世——梁藻,生卒年不详。有四子:增、培、桓、基。

62世:梁焘,与熙学、熙嘏同胞,官至尚书右丞,因被贬乃入南雄珠玑巷创业,珠玑巷一世祖;子贵生绍。

63世:梁志大,与志远、志同为同胞;绍公字继美,举进士第,广东提干。公事父母至孝。母疾,挂冠归。及母卒,守墓庐,手植松柏,号碧林亭,有甘露降,芝草生。苏东坡往见之,题其亭曰甘露亭,松曰瑞松。居南雄珠玑巷。为入粤始祖。生抚民、爱民。

六十三世——梁基,生卒年不详。有一子:训琪。

六十四世——梁训琪,生卒年不详。有二子:淳甫、溆甫。

64世:汝嘉,字仲谟,宝文阁学士;抚民公,举进士第史科给事中,生六子:永保、永安、永受、永定、永昌、永宁。

65世:梁玖;永保公,进士第福建通政使司通政使,妣陈氏,诰封淑人。公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又迁居古冈州(即新会)仓步巷。。公葬开平县梁金山顶眠犬望月形,陈氏夫人墓在鹤山县八角台一名仙人下棋心上穴土人叫秦王点兵形。永保公生子四子绍源号东溪、绍渊号南溪、绍江号西溪、绍海号北溪。永安公及其后裔迁居南海、顺德、中山、佛山、三水各县。永受公开肇庆、阳江、阳春、恩平各派。永定公开东莞、增城、顺德各派。永昌公初迁新会东头里,后开新安各派,后又开四会各派。永宁公初迁新兴。

六十五世——梁溆甫(1112--1183)。有二子:太真、太义、太祥。

六十六世——梁太义(1156--1226)字利贞,为涟源安定梁氏三甲、四甲、六甲、十甲四族开基始祖。有一子:炎龙

66世:梁钥;绍海号北溪,葬于广东鹤山古劳。分派到恩平齐洞、鹤山宅梧、云浮鹏石。生若龙、若凤

67世:梁拱(家),与克家、有家同胞;若龙公讳遗成,葬于开平齐洞洞口地面,呼作“草鞋”形穴,公生宣政

六十七世——梁炎龙(1192--1266)字美焕,有四子,长宗显(1223--1306)涟源安定梁氏十甲之祖;次宗仁(1230--1307)涟源安定梁氏六甲之祖;三宗美(1233--1318)涟源安定梁氏四甲之祖;四宗礼(1237--1307)涟源安定梁氏三甲之祖。

68世:克己,号文定;宣政葬于新兴洞口呼作“隔水草鞋”地,公生广七、广八迁居阳光县北门(葬于新兴洞口呼作“隔水草鞋”)地

69世:安世;广七葬于新兴洞口呼作“隔水草鞋”地,公生文瑞、文圭

70世:之材;文瑞公生三子:福孙、麟孙、鼎孙

71世:自牧,号石溪,淳熙十二年乙巳进士;鼎孙生二子:朝英、朝杰

72世:天觉,嘉泰辛丑贡元,与天秀、天英、天挺、天与、天佑同胞;朝英分派到齐不洞水头、三挺各乡。公生三子:材植、材梓、郭惠

73世:震孙;郭惠公,葬于尖石洞独鹤山下呼作“下马铺毡”公生长受

74世:从善,同胞兼善良;长受公,葬于尖石洞独鹤山下呼作“下马铺毡”公

生惟中、怀中

75世:思义;怀中公葬于齐洞村后大坑塘左单提形。公生

76世:楚材;钳公葬于齐洞村后大坑塘“呼作南蛇抡哈”生二子:扬德字梅麓、继德字梅青迁居宅梧堂马山德村

77世:直清;梅麓从齐洞迁居宅梧堂马南门村是宅梧梁氏始祖

78世:梁健,字祖顺,生于明永乐十六(公历1418)年,寿69岁;

79世:梁亿,字叔水,水斋,明正德辛未进士;是明相国(太师)梁储(文康公)的胞弟;同胞有:梁任、梁修、梁储、梁效、梁佃、梁亿;亿公为最细一房,约生于公历1464年,初授兵部主事,嘉靖五年官至当广西参政;著有《传信录》、《遵闻录》二册;

80世:次扶,字甘拙,生于公历1486年,为亿公长子;四兄弟,分迁至广东、广西各地;

81世:南滰,生于公历1518年(注:原老族谱记载有错);公认为马良村始祖,其实,南滰公没有到广西,是子孙将其骨骸从顺德石啃(今归南海管)扦到马良罗鸦山来葬的;

82世:储廷,生于公历1550年;走乱时,由母狗喂奶,又叫做“九养公”,是真正马良村梁氏始祖;

时,共和六十三年公历2011年,康公92世孙、南滰公12世孙学易考证

我们梁姓家族,目前也存在这个问题。

梁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我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如果从西周的周宣王5年,我们梁姓的鼻祖康伯诞辰的公元前822年算起,到2009年的今天,梁氏有记载可查的文字历史就有2831年了。关于这一点,大家从前几届梁氏大会的研究成果和《中国梁氏族史——东原卷》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梁氏家族辉煌的历史纪录。但是,现在海内外梁氏家族的辈份确实很乱,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北方的梁姓目前有的是在80几世,而南方的有的已在100世以上了,相差悬殊,有近20世代的差别。

1、南北行辈不一,同代不同字,差别较大。

以63世为基本参照坐标,从63世以后,全国特别是南北方同辈不通字现象,越来越大,以致后来因用字错乱,而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2、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域相差悬殊,相隔几代、几十代错用相同之字。例如

山东东平,84世是“基”字,湖南涟源63也是基,差21世;

山东东平,79世是“兴”字,江西吉安96世也是兴,差了17世;

山东东平,80世是“传”字,福建东山64世也是传;

山东嘉祥,87世是“承”字,湖南涟源91世是承,江西吉安102世也是承;

山东郓城,74世是“金”,山东梁山81世是金,而福建76世是金,广东梅州79世也是金,等等。

3、同一地方前后不同世代,重复使用同一字,错辈错字、误读字音现象严重。例如

广东新会66世是“文”,到了78世还是“文”

福建东山64世是“传”,到了91世还是“传”

等等,十分复杂,也十分混乱。

规范梁氏后裔行辈的可行性和具体思路

从《中国梁氏族史——东原卷》卷中,看全国已经有统计的近30个区域和支脉的情况,目前各地排出的最新(小)的辈份是:

江西吉安103世,贤字

福建福州96世,钟字

江苏邳州96世,功字

江苏丰县96世,育字

山东嘉祥、梁山96世,功节字

山东东平、汶上96世,贵字

山东郓城96世,光字

山东峄阳96世,善字

江西瑞金95世,泽字

湖南涟源95世,长字

安徽肥东94世,友字

另外一个问题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梁姓的资料,目前尚不齐备,是不是有更新的世字,需要核实。

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

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2004年3月,于河南邓州张村镇冠军村发现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 兵营许氏家谱》(以下简称《许氏家谱》,收录于《台湾文献汇刊续编》第36册,九州出版社2016年),解开了一断不为人知的历史。《许氏家谱》的内容并不完整,从其目录可以看出,家谱原本包含如下内容:《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皇清勅封骁骑将军从四品官衔台湾土番冠军尖兵营张许二姓太始祖公传、伯始祖公神主奉祀家祠、始祖公墓碑记奉祀家谱、冠军尖兵营许氏原籍台湾昭穆、冠军尖兵营许氏邓州垦兵籍列祖列宗、邓州冠军尖兵营许氏分支宗派、张许二姓历代同辈辈字、家族轶事等内容。而现存的《许氏家谱》只留存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以及家族轶事三则:《神灵钢叉祛邪纳吉》、《孩童惧怕黑老牦》、《冠军烟王云香草》。 一、家谱序言中的阿美族远祖 《许氏家谱》序言的落款显示记录者为许氏九世孙许秀亭,时间为1941年。在家谱的开头这样写道:“吾台湾土番阿美族实乃炎帝神农裔孙,战神蚩尤孑遗也。远古涿鹿之战蚩尤为黄帝所败,殆之解肢身首,葬于异处。则其所遗三苗族南迁分支百越族。洪荒初辟,为谋生计。有勇者刳木为舟,漂泊台湾孤岛,云游玉山东麓聚落。密林幽谷、斩木辟径,构木为巢,与野兽为伍。刀耕火种,胼手砥足,茹毛饮血,垦荒拓野,创建家园历千百载,繁衍发展。因承远祖蚩尤崇蛇重祀之遗风,勿忘中原故土。殚精竭虑,代代铭志复仇崛起振兴焉。渐称为阿美族且自称班遮人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记录者追溯台湾阿美族的最初远祖系战神蚩尤,说明他们也认同是华夏民族子孙的一脉。在宗教信仰方面,蚩尤崇蛇重祀,这在如今台湾阿美族的神话传说中也能找到例证,1925年9月的《人类学杂志》上刊登了佐山融吉的文章《高砂族の雷神と蛇》,后来收录于达西乌拉弯·毕马的专著《阿美族族神话与传说》中,故事说到:“从前,有一位叫chiyaudai 的男孩,每天只知捻线。他用这线转陀螺,不一会儿功夫就耕好了一大片田地,种了南瓜与竹,等到南瓜与竹成熟后,由南瓜里生出了米,而竹子里则跑出了猪,于是他成了族里的首富。不久,妻子怀孕竟产下蛇。”达西乌拉弯·毕马在他的这部专著中还提到阿美族禁食蛇肉,他们认为如果阿美族妇女在怀孕与生育期间杀蛇,婴儿会得吐舌头的习惯。《许氏家谱》认为崇蛇重祀的蚩尤是阿美族的远祖。 二、家谱序言中的许氏近祖 在《许氏家谱》中被称为太始祖公奇瓦毛苏,其出生番社为台湾花莲县南部玉山东麓阿美族哈喇八湾社。“体躯雄伟,性介寡言,勇敢剽悍,为族社酿酒能手。”奇瓦毛苏生活时代的台湾正处于荷据时期(1622--1660年),谢必震主编《台湾历史与文化》指出,这一时期荷兰人统治台湾人民的侧重点在于原住民,除了血腥镇压之外,还建立纳贡制度,禁止原住民迁徙与外出狩猎,禁止原住民与汉人交往等。奇瓦毛苏和两个儿子毛苏达拉、毛苏达丹参与了郑芝龙之旧部郭怀一反抗荷兰人的斗争。《许氏家谱》载奇瓦毛苏“早年丧妻。所遗二子长讳毛苏达拉,次讳毛苏达丹为谋生计,携二子出逃至台南赤嵌城,旋被荷兰军头目挟持充以伙

常见的族谱格式

一、常见的族谱格式 广东兴宁石卓欣辛卯年 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欧式苏式 ▲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流水式: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欧苏混合式流水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 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优点:世系固定,依次分明;且较节约纸张。 缺点:上下代之间查找不太方便。 宝塔式 牒记式

粤东及其周边地区刘氏族谱世序举例(简体)

文/刘世高编辑/刘业挥2006-5-28 [返回主页] 粤东及其周边地区刘氏族谱世序举例(简体) 旧谱记载:源明公至广传公为一百四十七世,其传递世序如下(如刘墉、展程、方正、和平县谱等): 01源明公一-02永河——03济乐——04岁纪——05正坤——06长历——07德尧——08仁宏一-09廷光一一10爵南——11行矩——12复旺——13茂清一一14孔阳——15日永——16德(得)荣——17聚义-一18刘累——19昌益一-20信盛(刘歆)——21咏[月八](刘泳)一一22相承(刘淋)——23全福(刘麓)——24美勋(洪周)——25钊[月宁](刘申)――26昞宽(茂高)——27文盛(道山)——28锦遥(叨亮)——29升吉(刘先)——30瑞明(刘坤)——31先柱(案临)一-32源传(智和)—-33维宗(刘绘)——34新兴(元远)——35建[月吕](观榜)——36宝招(文祯)一-37晨禄(刘符)——38任玉(九龄)——39添桢(道总)——40树鸿(伯亿)——41登贵(笃庆)——42俊通(楚阳)——43彦武(刘弼)——44标林(刘勇)——45德朋(建平)——46朝良(刘经)一一47廷声(照燃)——48元振(之雄)——49胜海(刘茂)——50杜伯——51隰叔——52士蒍——53士谷——54士会——55拱照(刘康)——56报联(刘定)——57致禄(刘献)——58文公一-59士云(刘桓)——60仓模(宗仁)——61荣信(大化)——62封诰(闵鸿)——63大禄(刘晋)一-64富仙(刘畅)——65贵文(鸣甲)——66刘得(刘松)——67璋秀(文先)——68金盛(柏仲)——69榜照(盛臣)——70显科(梦清)一一71思泷(刘乔)——72恩盛(刘丰)——73刘荣——74刘煓——75刘邦——76刘恒——77刘启——78刘胜——79刘贞——80刘昂——81刘禄——82刘恋——83刘英—-84刘建——85刘哀华——86刘宪——87刘舒——88刘谊——89刘必一—90不疑——91刘惠——92刘雄——93刘弘——94刘备——95刘永——96刘晨——97干清——98文琥——99刘俊——100刘熹——101重辉——102刘麒(麟)——103振河——104刘雅——105瑾升(洪举)——106淳震(继明)——107坤仁(若宰)——108大宇——109刘冰——110刘显——111新贤——112刘丹——113刘昞(刘光)——114珍胥(楚之)——115于政(刘点)——116刘虬(友珪)——117之遴(刘祓)——118刘桢(子疆)——119子翼(运隆)——120可寿(官位)——121尚文(宏谋)——122学易(刘浙)——123刘洪(刘晋)——124曙道——125刘逊——126刘贿——127刘祥——128天锡——129刘沐——130龙图——131刘任——132若还——133参常——134德洪——135月清——136刘梅——137富山——138福高(刘韐)——139子翚——140刘瓒(刘玶)——141源远——142刘诏(刘爚)——143宗臣——144贵盛——145刘龙——146开七——147广传。 旧谱记载:从源明公——广传公为一百三十六世,其传递世序如下(如泰总谱、潮州桃坑谱、兴宁县谱等): 01源明公一-02永河——03济乐——04岁纪——05正坤——06长历——07德尧——08仁宏一-09廷光一一10爵南——11行矩——12复旺——13茂清一一14孔阳——15日永——16德荣——17聚义-一18刘累——19昌益一-20信盛——21咏[月八]一一22相承——23全福——24美勋——25钊[月宁]――26昞宽——27文盛——28锦遥——29升吉——30瑞明——31先柱一-32源传—-33维宗——34新兴——35建[月吕]——36宝招一-37晨禄——38任玉——39添桢——40树鸿——41登贵——42俊通——43彦武——44标林——45德朋——46朝良一一47廷声——48元振——49胜海——50试集(杜伯)——51长远(隰叔)——52华封(士蒍)——53禄源(士縠)——54星亮(士会)——55拱照(照)——56报联——57杜伯(致禄)——58叔隰(文公)一-59士云——60仓模——61士蒍(荣信)——62士縠(封诰)——63士会(大禄)一-64士燮(富仙)——65贵文——66刘得——67璋秀——68金盛——69榜照——70显科一一71思泷——72恩盛——73刘荣——74刘煓——75刘邦——76刘恒——77刘启——78刘胜——79刘贞——80刘昂——81刘禄——82刘恋——83刘英—-84刘建——85刘哀华——86刘宪——87刘舒——88刘谊——89刘必一—90达公——91不疑——92刘惠——93刘雄——94刘弘——95刘备——96刘永——97刘晨——98干清——99文虎——100刘麟——101振河——102刘雅——103瑾升——104淳震——105坤仁——106刘丹——107刘昞——108珍胥——109于政——110刘虬——111之遴——112刘桢——113子翼——114可寿——115尚文——116学易——117刘洪——118曙道——119刘逊——120刘贿——121刘祥——122天锡——123刘沐——124龙图——125刘任——126若还——127参常——128德洪——129月清——130刘梅——131富山——132春田——133贵盛——134刘龙——135开七—136广传。 本人经综合考证后,从肇姓始祖源明公——广传公(132世)的世系,作了初步整理,谨供研究参考: 01肇姓始祖源明公(或监明,或丹朱)一-02永河,字秉正——03济乐,字天申——04岁纪,名西山——05正坤,字名山——06长历,字万年,号东山——07德尧,讳乾泰——08仁宏,名启明一-09廷光,号秦贞一一10爵南,号长庾——11 行矩,名景生——12复旺,讳德顺——13茂清,字光万一一14孔阳,号景丰——15日永,讳元洪——16德荣,字仁、洪道——17聚义-一18刘累,字华美——19昌益,讳佑,名馗,字云、诚伯,号泰宜一-20信盛,讳歆,字锡命,号日明——21詠[月八],讳泳,字梅桂,号统一一22相承,讳淋,字虞、又字峰,号玉拔、万泰——23全福,讳麓,字开瑶,号明启——24 美勋,讳洪周,字桓,号丙乾——25钊[月宁],讳申,字乾元,号迪升、文正――26昞宽,讳茂高——27文盛,讳道山,字正义——28锦遥,讳叨亮,字明亮,号太常——29升吉,讳先,字先江,号通材、远名——30瑞明,讳坤,字坤成,号鬻化——31先柱,讳案临(案喜),字茂常,号予昭、东明一-32源传,讳智和,名浪,字殷献,号东山—-33维宗,讳绘,字贤,号元申——34新兴,讳元远,字朋琳,号腾——35建[月吕],讳月清,字观榜,号虔——36宝招,讳文桢,字陈一-37晨禄,讳符,号明万——38任玉,讳九龄,字景—39添桢,讳道总,字秉新,号名山——40树鸿,讳伯亿,字栽——41登贵,讳笃庆,号万明——42俊通,讳楚阳,字启兆,号绵——43彦武,讳弼,名略,字子熊,号兔统——44标林,讳勇,字实,号积传——45德朋,讳建平,字夏,号道明——46朝良,讳经,字敬典,号鉴发,又号苗一一47廷声,讳照燃,字美华,号合光——48元振,讳之雄,字福立,号日宋——49胜海,讳茂,名芳炳,字林枝,号淋之——50杜伯,名平环,字致禄,号伯——51隰叔,字良,号阐叔——52士云,讳桓,名维纲,字诚光,号将——53士洪,讳仓模,字广庭,号永明——54士蒍,讳荣信,字世郎,又字傅,号太光——55士谷,讳封诰,名禄源,字昌允、伯钦,号青山——56士会,名星亮,字万忠、千秋、又字季,号柏元——57士明,名拱昭,字忠信,号士球——58士远,名报联,字福——59士阳——60宗仁,字广定一-61大化,字富,号太光——62闽鸿,字燮,号士伯——63刘晋,字皋,号臬一-64富仙,讳畅,字璜、美荣,号鞅——65贵文,

许氏家谱

七.字辈排行: ?安徽庐江许氏字辈:“金锡文章克成家道多有益方”。 ?安徽涂县许氏字辈:“佳吉正祥瑞忠良庆太和”。 ?安徽阜阳许氏字辈:“正大传家泽(廷德贤士广)和平继业长承先鐤俊秀绍租定忠良”。?安徽定远许氏字辈:“家文世德明秀忠”。 ?安徽霍邱许氏字辈:“大文建广生世有年”。 ?安徽南陵许氏字辈:“长开来万……” ?安徽歙县许氏字辈:“礼乐娴宣……” ?安徽无为许氏字辈:“永世大结昌修善有余庆”。 ?安徽凤阳许氏字辈:“来建守国林登增克正如红门开关世”。 ?安徽宁国许氏字辈:“家常优秀后能载富。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德存大新宗万士春长荣”。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福云百步紧显扬英吉侯华国文章美”。 ?江苏赣榆许氏字辈:“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习学圣贤克作家传”。 ?江苏青口许氏字辈:“廷元学俊哲谋”。 ?江苏扬州许氏字辈:“昌邦有金大爱国”。 ?江苏宿迁许氏字辈:“华宝臣勋……” ?江苏海安许氏字辈:“德玉树逢秀应金波 ?江苏宝应许氏字辈:“崇长瑞兆……” ?江苏响水许氏字辈:“红太(中)石(培)应”。 ?江苏高淳许氏字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万祥积德光前代治谋裕后人”。 ?江苏许氏一支字辈:“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山东文登许氏字辈:“兴运继光天家传德丕迁”。 ?山东乳山许氏字辈:“天家传德……” ?山东泰安回族许氏字辈:“同孟嘉崇兴振启贞统会庆彦方贵登大开昌建升”。 ?山东聊城许氏字辈:“春洪文庆吉宗敬”。 ?山东荣成许氏字辈:“文德心善修道志成”。 ?山东威海许氏字辈:“全振兆凤翔”。 ?山东滕州许氏字辈: ?讳序:“景运际光天家传德丕先成基贵善启世泽庆延年福厚钟之永兴朝普乃昌鸿勋增盛久祥瑞照忠良”; ?字序:“锡光弘端庆唯孝本敬祖”。 ?山东日照许氏字辈:“世衍家传崇经象贤保之克继瑞祚长联”。 ?广东饶平巫许氏字辈:“有子以伯继可观宗必兴若能敦自守永见汝成名”。 ?广东汕头许氏字辈:“仁义德教尊先哲”。 ?广东湛江许氏字辈:“日学乃申立”。 ?广东肇庆、广宁许氏字辈:“帝廷开景兆学仕际昌明期尔宏世德宗泽大有成家声克丕振基业善继承勋名光上国忠良定太平”。 ?广东四会许氏字辈:“宪章文宇天子维新世经开景兆祯祥”。 ?广东陆丰许氏字辈:“桔泰仁财盛雍和世德长耀祖开贤良荣宗唯茂敬”。 ?广东韶关许氏字辈:“禵腾开景兆学仕际昌明其汝宏世德”。 湖北宜昌、枝江许氏字辈:“先祖可光大启汝甲地”。 ?湖北十堰许氏字辈:“先泽明高远敬承义是昌”。 ?湖北沙洋许氏字辈:“开启志行克方”。

族谱横排世系图

世代(字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祁锦春梅奕会珍云照轩伍秉文裕简 (图一) 雪耀 会珍辉 标云照轩伍文 祁锦春梅奕菁端 积秉与裕(见图二) 儒简 (见图三) 世代(字辈): 15 16 17 18 19 20 简时任济青太 (图二) 任 端杰升敬宗叔胜 佾姜孟 恭宗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简时任济青太玉章祥纶永芳 (图三) 淡玉润章质善信 简时英典书太常章文永益芳明(见图四) 济青杨太德玉成章斐祥瑞纶康暄太 太定章宪经康益民 祥昭 维康 晋康 世代(字辈):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芳湘崇荣德希诚皓光为恭克 希贤 (图四)德良光廷为成恭安克己湘湖忠良希圣诚恭皓光朝(见图五)芳明崇仁材良光国 湘灵崇德荣宝 崇道修良 善良 明良

世代(字辈):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克用卷建宫可守武进宏仁格 (图五)宏佐 宏伸 雍宏妙 宏益 宏肇 可祥宏广 建极宫宏崇 敬之卷达可奕守禄武兴道宏德 克己承伦宏义 用之宏韬 秀宏政 书奇宏秀格(见图六) 明洪宏亮仁京 宏福彬 宏仁 宏赛 宏俭 世代(字辈):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格安仕处德巽伦正义明仲 (图六)鸿泰容鸿德 宽明跃鸿程 宠龚鸿文 宝处善德甫旗鸿鸣格宁处尧德常奠鸿圣宦仕黎处高德裔典正卿鸿湛 定应徽处荣异伦章正荀义仕明荣鸿贵 安处英翼陈出正通鸿富 宣铎清巽义益鸿羡 铎渝出综鸿奇(见图七) 珍尹仲清 明卿仲奇 仲德(见图八)

晋国六卿家族完整世系

xx六xx家族完整世系 【xx、xx氏、xx】 赵与秦、梁为一宗,同出于赵城。造父擅御,幸于周穆王,封于赵城,立赵氏。造父侄孙赵非子封于犬丘,其后建立秦国,裔孙赵叔带去周侍晋,其后建立赵国。梁国亡,后裔入晋为大夫。 第一代: xx(xx夙之弟)、xx(xx之后) 第二代: 赵盾(赵衰嫡子)、赵同(赵衰子,别为原氏)、赵括(赵衰子,别为屏氏)、赵婴齐(赵衰子,别为楼氏)、赵穿(别为邯郸氏)、梁弘(梁益耳之侄) 第三代: xx朔(xx盾子)、xx旃(xx穿子) 第四代: xx(xx)、xx(xx旃子) 第五代: 赵成(xx)、xx、xx午(xx) 第六代: xx(xx)、xx(xx)、xx父 第七代: 赵无恤(赵鞅庶子)、赵伯鲁(赵鞅嫡子)、赵罗 第八代:

xx周(xx伯鲁子)、xx嘉(xx无恤子) 第九代: xx浣(xx) 第十代: xx(xx)(【注】: 显示粗体字之人为前633年后担任卿之人) 【xx氏、xx、xx】 xx氏出于xx。晋初xx: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晋惠公夷吾,故为晋舅氏,及“文襄之世”狐氏极盛。第一代: xx突 第二代: 狐毛(狐突长子)、狐偃(狐突次子,别为贾氏) 第三代: xx溱(xx毛子)、xx(xx偃子)第四代: xx鞫居 【xx、xx、xx、xx氏】 魏氏之先为周公族,毕公高立毕国。后毕国灭,公族子弟称毕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诡诸,因功封于魏城,为魏氏,其后建立魏国。 第一代: xx犨、xx

魏颗(魏犨子、别为令狐氏)、魏悼子(魏犨嫡子)、吕锜(魏寿余子,别为吕氏)、毕阳 第三代: 魏绛(魏悼子子)、令狐颉(魏颗子)、吕相(吕锜子) 第四代: xx(xx嫡子)、xx(xx) 第五代: xx(xx)、毕游 第六代: xx多(xx) 第七代: xx(xx多子)、豫让(xxxx) 第八代: xxxx(xx驹子) 【xx、中行氏、xx、辅氏、xx】 荀氏之先为晋公族。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大夫原氏黯,别为荀氏。后逝敖生荀林父,其后为中行氏,荀林父弟曰荀首,其后为智氏,故中行氏、智氏实出于一宗 第一代: xx 第二代:

刘氏家谱

安成水部刘氏丛桂支湖北干一、二河分派传递世系如下:1刘邦(汉高祖,汉室刘氏始祖)→2刘恒(汉文帝)→3刘启(汉景帝)→4刘发(长沙定王,长沙刘氏祖)→5刘苍(安成思侯,安成刘氏祖)→6刘自当(安成今侯)→7刘寿光(安成节侯)→8刘乔(字谙谷)→9刘巳(字正中)→10刘鼎(字宏大)→11刘信(字贵实)→12刘英(字志俊)→13刘睦(字必和)→14刘荣(字毓华)→15刘逸(字仲安)→16刘端(字开先)→17刘奇(字邦祥)→18刘允(字大信)→19刘歆(字子敬)→20刘宽(字文博)→21刘贞(字志正)→22刘淑(字从善)→23刘敬(字学恭)→24刘素(字慎素)→25刘聪(字懋明)→26刘昭(字成美)→27刘嵩(字中正)→28刘槐(字槐阴)→29刘效(字诚学)→30刘侃(字子刚)→31刘道(字明理)→32刘完(字守成)→33刘辟(字与开)→34刘锜(字宣器)→35刘删(字宜定)→36刘敏高→37刘微(字伯武)→38刘麒(字仲麒)→39刘仁(字学爱)→40刘顺(字承坤)→41刘正(字无佞)→42刘渔(字学渔)→43刘濂(字中清)→44刘聪(字叔明)→45刘止(字有德)→46刘游(字思游)→47良(字汝良)→48荆(字牧荆)→49得(字袭得)→50治(字文理)→51刘槐(字廷槐)→52刘闻→53刘登→54刘德言(字韶闻,894-974,水部刘氏祖)→55(1)刘税(字君彻,905(927?)—991,水部刘氏丛桂支1世祖)→56(2)刘承亮(字希明)→57(3)刘常(字景定,976年-1042年,山塘祖)→58(4)刘朝佐(字五峰)→59(5)刘武光(字则天)→60(6)刘淑仁→61(7)刘凌云(字太冲)→62(8)刘艮(字如山)→63(9)刘从善(字初迪)→64(10)刘守信→65(11)刘牧雍→66(12)刘正己→67(13)刘仲盛→68(14)刘文楚→69(15)刘止安→70(16)刘凤标→71(17)刘循节→72(18)刘合符→73(19)刘齐→74(20)刘斯太→75(21)刘秉辞→76(22)刘新鼎→77(23)刘玲→78(24)刘斌俊→79(25)刘授一→80(26)云字辈→81(27)冠字辈→82(28)冕字辈→83(29)辉字辈→84(30)先字辈→85(31)德字辈→86(32)采字辈→87(33)凤字辈→88(34)文字辈→89(35)章字辈→90(36)训字辈 炳嗣从之立诚希永世昌克培元自庆毓兆寿多康 体继尧传远天延汉绪长大龄宜作相鸿化保成章 魁锡维宗敬君兴以国光梦麟得玉树启彦建龙堂 锦殿怀绍冠华林淑正方学修先际佩志尚在观祥 汝萃钟奇俊家繁好善扬轩书同效伯廷献秉朝纲 陕西安康河南乡刘家湾的字辈是: 永继世友,怀后一单,祥云瑞日,启志承先. 光前裕后,繁衍万千,荣宗耀祖,续代相传.树德立业,举才选贤,恩泽久存,文明昌远 陕西刘氏的字辈是:福寿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增千古行义在庭扬作善承先德永延泽久 长观光辉上国积厚有馀芳 跟"世正"搭边的只有一个 重庆市开县刘氏:"万应文仲志,永福廷世正.继国泰启邦,荣华显宗裔.先积泽丕振,祖贵克武纯.立之本代德,秉章焕经馨." 、辽宁北镇满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李氏族谱世系表新编—如璨公支系

湖北省阳新县李氏宗谱——如璨公支系解说前言:由于过去陈旧的观念,古人即使自己没有后代,也要找后人沿续香火,这样在家谱编纂过程中,原有的编写体例,谱系仅仅只载明世系的沿续,无法知晓自己是否是嫡传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就很难知道自己的真正祖先是谁,有鉴于此,本人创新了编写体例,使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真实来源,一目了然。 说明:①本文的宋体字是嫡传后代,用蓝色涂色楷体字的表示是非妔传的后代,是祧子。 ②我们的一世祖是唐高祖李渊,三世祖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所生的郁林王李恪。唐朝末年十三世祖道公迁移到江西永修县磨刀山,宋朝时二十一世祖汴公迁移到阳新县龙港镇大桥村李家湾,明朝时三十八世祖如璨公迁移到阳新县浮屠镇下李村。 始祖道公,唐昭宗时太子太傅,避梁王乱逃到江西建昌之磨刀而居焉。生轩、辕、并、辂四公,辕公即吾支之祖也,越八世,汴祖由建昌桂唐磨刀里迁居兴国龙港朝阳里历十三传到仕恭公。生四子曰璘、璞(远迁无从考稽)、圭、璋。圭公字广卿,其三子为伯佑公,伯佑公之子景回公,吾支之嫡祖也。景回公分居马湖,生玥(分居连港罗桥下李港湖张冲)、琪(分居大王店李风岐、英山长冲金家桥)、琳(分居浮屠毛家山担丘角)、瑯(分居安徽霍山上七市李家河)、珮(入贡太学,授江西袁州府训导)、璨、充(分居李密垅)七公。璨公由马湖迁居长庆里西仓畈。生六子,曰斗、申、华、千、准、阜。斗公支外迁,族大齿繁,另立宗祠;申公分居安乐里南山下李家垅,后又分居湖北汉阳城;准公居西仓畈;千公居下李,其五子承任公又分居中李;华公和阜公合居上李。 申公(居安乐里南山下李家垅,后又分居湖北汉阳,1529-1595年葬鸭

璨公派下千公—下李世系详表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1-90世、跨约2800年)世界梁氏家族世系(代)排列表 (梁金河考证) 梁氏是远古黄帝世系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黄帝世系1—48世后,梁姓的1世康伯公诞生,他是黄帝系第49世孙。 梁氏1世:康伯夏阳开基,被分封到夏阳少梁之邑,立为梁国,后人以国为姓(梁姓的鼻祖康伯公诞辰于西周的周宣王5年,即公元前822年,到2010年的今天,梁氏有记载可查的文字史已经达2832年)梁氏5世:梁益耳(官徙河东,公生于周惠王2年)梁氏9世:梁鱣(音shan,叔鱼公,公生于周灵王21年,是目前梁氏族史中有史可查的主要先祖,许多支脉梁氏由此而来,公在孔子72贤中列32位,墓在山东东平梁家林)梁氏11世:梁宪(梁鱣之孙,另有喜、戈、鸢、式、乾等5个孙子,梁鱣的这6个孙子,是梁姓主流世系发展的骨干脉系,后繁衍传世各地)梁氏20世:梁禄(梁宪之后,公生于汉高帝9年)梁氏23世:梁褚(梁宪之后,公生于汉武帝元狩4年,安定一世)梁氏24世:梁桥(梁褚之子,安定系开基之祖,公生于汉武帝51年)梁氏25世:梁汉梁氏26世:梁延梁氏27世:梁统梁氏30

世:梁商(公生于汉明帝永平13年)梁氏31世:梁冀、梁藉梁氏35世:梁芬(公生于晋武帝太始元年,梁姓南迁之始祖,率梁氏族群最早到达浙江钱塘、广西合蒲)梁氏36世:梁策(公生于晋惠帝永兴2年)梁氏41世:梁德仁(公生于北魏太武帝真君5年)梁氏41世:梁德义(德义公发展成为另外一支,见后)梁氏44世:梁毗(德仁公之后,公生于梁武帝大通元年,有玄侃、玄德、玄策、玄莫、玄掫、玄修、玄珍、玄粟等8子)梁氏46世:梁诞(公生于陈宣帝大建13年,45世玄侃公的长子)梁氏46世:梁嘻(公生于唐高祖武德3年,45世玄粟公的长子) 梁氏51世:梁文仲(梁诞之后,福建象运梁姓始祖)52世梁直辉,东渡台湾56世梁绅,61世梁仲义,62世梁永昭、永寿、永仁、永敬66世梁必遂,71世永福、安德、由仁(闽、浙、台、赣、粤、新加坡等)梁氏51世:梁文臻(梁诞之后,公生于唐玄宗开元10年),59世梁蒲(广东梅州),60世梁文有、文志(迁福建)61世梁格(潮州)62世梁熙学(入粤)64世梁登(拱)(珠几巷、南海、东莞始祖)64世梁克家(福建) 梁氏51世:梁约(梁嘻之后,公生于唐德宗贞元17年)52世梁孟涓(东平开基)54世梁通55世梁文度、文捷(61世梁帮美、63世梁应星,湖北新县)56世梁颢57世梁固57世梁适59世梁子美(梁适之后)59世梁焘(梁固之后)60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见

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 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 编《刘氏族谱序》。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 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 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 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

家谱版式体例

家谱版式体例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

卓氏家族世袭表一1

卓氏家族世袭表一 1世.卓俨:公元前116年(西汉)左右任西河太守,武帝升司徒,为西河卓氏立姓始祖。2世.卓元:汉扶风太守/卓德:汉武帝五年襄州刺史/卓巷:汉昭帝七年(公元前80年)刑部尚书/卓卸:汉昭帝八年(公元前79年)汝州刺史/卓相汉元帝十年(公元前39年)汝州刺史/卓尔:汉平帝七年襄州刺史。 3世.卓晃:卓尔之子/卓春玲:卓元之子。4世.卓震:卓晃之子/卓积:卓春玲之子。5世.卓茂:字子康,汉平帝时任高密令(约公元26年左右),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为南阳卓氏创基始祖。 6世.卓嵩:字戎,大中大夫/卓崇:字骐,汛乡侯。 7世.卓忻:袭汛乡侯/卓演:作大鸿胪/卓椿:黄门侍郎。 8世.卓琴:袭汛乡侯/卓云:会稽司马。 9世.卓隆:袭汛乡侯/卓萱/卓永/卓旭。 10世:.卓助/卓懿/卓忠/卓恕(与诸葛恪深交。

11世.:卓赞/卓乾/卓翰。 12世.:卓衍/卓实。 13世.卓伟:字规,弋阳太守。 14世.卓宏:卓伟之子,西晋永兴三年(公元304年)晋安刺史,为福建卓氏创基始祖/卓著/卓藻。 15世.卓逞/卓曹:卓宏次子,尚书附马都尉。卓亦/卓宗/卓再/卓飚/卓琮。 16世.卓霁:内史/卓露/卓敷。 17世.太乙/太初/太庚。 18世.卓祷/卓智。 19世.卓坛/卓从。 20世.卓钿/卓铎/卓慎。 21世.卓徵:黄汀侍郎/卓澄/卓私。 22世.卓佐/卓端。 23世.卓扎:颍州守。 24世.卓冰:司马。 25世.卓自杰。 26世.卓森。 27世.卓隐之:唐贞元(公元790年左右)进士,福建莆田第二任县令,为莆田卓氏始祖。

28世.卓应林:唐上柱国,兵部尚书/卓十一:建州司马/卓德广:光禄大夫。 29世.卓禄美:号美行二十字光大,唐咸通四年进士,乾符元年银青光禄大夫,大顺二年国子祭酒兼右散骑常侍郎,后随闽王王审知入闽,为福州、霞浦、寿宁、平阳等地卓氏始祖。 30世.卓大云/卓大霖。

家谱版式体例

https://www.doczj.com/doc/f05911430.html,/cpz/proview.asp?id=51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

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 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宝塔式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一、迁徙概况 许亡国之后,国民不忘祖地故国,以许为姓,四处迁移。时值战国初期,中原兵乱,许氏难民于是聚小族而群迁,北徙河北高阳先祖句龙许氏故地,形成许氏北派宗支主体。另一路人马则在离开许地许国之后,沿着汝河两岸就近迁往汝南、山阳昌邑等处原高阳许氏曾经有过的南迁迁居点。 应该指出,高阳许氏自当年许由之父句龙为颛顼高阳氏土正、能平九州而赐氏高阳之后,便居高阳并开始蕃衍,已有根基,并陆续有后代子孙群迁高阳东北地区以及河南汝南一带。如今南北各系及海外许氏族谱中有“采食高阳”之句,其寄义应自此时始。河北高阳为许氏根基之地,其意义不下于河南许地;其份量又重于国都许昌。 这时候,回迁高阳的许氏人众,大多聚居于如今高阳北新城都乡乐善里地方。这些难民大多数来自容城,即是当许国衰亡之际逼迁于容城的那一部分人马及其后代。原先曾经自高阳迁往汝南的许氏人群聚居地,如今又成为沿汝河两岸迁移的许氏难民的落脚点。因此,这次许氏迁徙,总的来说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以河北冀州高阳为居住中心;南支以河南汝南为居住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氏南北二支又各自向西、向东、向南作再播散再迁徙,于是又出现安陆许氏、太原许氏、邵陵许氏、晋陵许氏、会稽阳羡许氏、徐州许氏、安陵许氏、龙溪许氏、岳阳许氏等等。但此时还未涉及闽台与两广。 上述迁徙与再迁徙行动,大约自战国初年至汉魏及初唐时间,

约有千余年之久。但高阳、汝南两地一直是许氏族众凝聚的中心。 河南学者谢钧祥先生曾经指出,汉代许氏已分布于今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等省。谢氏文中例举许子威为安徽庐江人,汉宣帝皇后许后为昌邑人即山东巨野人,许商为陕西长安人,东汉许叔为云南昆明人,许武为阳羡即今江苏宜兴人,许寂为浙江会稽人。谢氏还指出东汉末年安徽亳州许氏已发展成庞大宗支,人口达数千之众。名将许褚就是此方人氏,当时称之为谯郡。湖南学者何光岳先生,更指出龙溪许氏在汉代尤为兴盛,谓有两女曾先后分别为汉宣帝皇后和汉成帝皇后。此说与上述谢先生山东巨野即昌邑许氏女为皇后之说,虽有小异而实则大同。原因是昌邑许氏与龙溪许氏,原为同宗。后来虽有迁变,称谓不一,并非矛盾。 二、主要郡望 郡望含义包括人文与地理两要素。 (一)汝南郡望 汉、魏时期,高阳和汝南许氏分别形成两大郡望。北方许氏,因此以河北高阳为依托,象征中国许族之渊源,高阳因此成为上古许地精神之中的“许地”。南方许氏,则以河南汝南许氏为主体,体现着中国许族的昌荣。 汝南许氏,社会名望显赫者有前汉尚书许商,其6世孙许靖事后汉灵帝,官尚书令,后人蜀为广汉太守。刘备克蜀,授靖为太傅。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孔道辅积极筹划在邹县大修孟子庙,并派专人管理孟轲的祭祀活动。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从此,孟轲才开始享受祭祀,其后代子孙也开始受到朝廷的封赐,孟子的社会声望从宋代开始才逐渐提高。孟宁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祀事等职,孟氏族人都把孟宁称为“中兴祖”,即孟氏家族从此又开始兴旺发达了。 孟宁生二子,长子曰存,次子曰坚,长子孟存留在家里守护孟轲的林庙,主祀事,次子孟坚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孟存生二子,长子曰况,次子曰海。况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长子曰澄,次子曰沂。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荣祖。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温、思润。思春生克刚,克刚是孟轲的第五十五代孙。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因而孟希文则为孟轲的第五十六代传人。 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纍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毓纍生传梿,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

爱新觉罗氏家族世系谱

爱新觉罗氏家族世系谱 作者:王振林录自并整理 按《满洲氏族通谱》,努尔哈赤原本姓觉罗。宋朝徽钦二帝及其从亡的宗室大臣等后裔,基本上都转化为赫哲族,也有的融合于斡朵怜、胡里改两万户部落中,南迁辗转落脚地方(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后称董鄂部。但他们都以“觉罗”~赵为姓。又因其为中原贵姓,故女真人中也有随之姓觉罗~赵者。后又因诸觉罗氏的居地或处境不同,乃演化为: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葛籣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这些觉罗~赵姓都是在“爱新觉罗”之前就有的。明朝建州女真大首领锁罗骨,以赵为姓。又称伊尔根觉罗,相对伊尔根觉罗的民觉罗,爱新觉罗意思是官觉罗,其实就是官赵。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间才开始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 康熙初年,几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划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氏正宗辈份: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庆亲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则是“力”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