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它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学史教育是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史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对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则更加明显。但是由于缺乏物理学史教育的研究,妨碍了它在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影响了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加强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做了初步的研究。

一、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

随着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启动,对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接新世纪人才竞争的挑战,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他们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心理品质。科学素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素质是由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行为等要素组成。科学意识是指对科学本质及价值的正确认识,表现为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如对科学的信任、依赖、追求等。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家进行科学

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探索创新的思想。科学知识,是指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如物理、化学等等学科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思维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大多蕴含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行为是指受科学思想意识支配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指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科学的习惯和方式。从目前中学学科设置的情况看,培养中学生科学素质的任务,主要由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教学承担,其中,物理教学的责任最重。显然,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中学物理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物理教学中影响科学素质发展的因素。描述了构成科学素质的各要素与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

间的关系。一个人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行为等大部分科学素质要素,都要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发展过程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这些都与物理学史教育有密切关系。通过物理学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激发追求真理、献身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精神。所以,为了实现现代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必须加强物理学史教育。

物理学史中就有许多催人泪下的事例。比如:M.居里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得了白血病逝世,为科学献出了宝贵的

生命;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牺牲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熊熊烈火之中;伽利略为捍卫日心说受到罗马教皇残酷的迫害和折磨,但他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年近七旬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前往罗马,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接受罗马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先是被判终审监禁,后又改为在家软禁,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仍然没有动摇他的信念,直到1642年1月8日病逝。300年以后的1979年罗马教庭才为他公开平反昭雪。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对我们现代人应该有所启发。

伽利略认真读过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等著作,认为其中许多是错误的。伽利略依靠工匠们的实践经验与数学理论的结合,依靠他自己敏锐的观察和大量的实验成果,通过雄辩和事实,粉碎了教会支持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对科学的禁锢,在运动理论方面奠立了科学力学的基石(如速度、加速度的引入,相对性原理、惯性定律、落体定律、摆的等时性、运动叠加原理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被称为“物理学革命的旗手”,就是因为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1905年3月他发表了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的观点》,提出了光的量子论,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1905年6月他写了一篇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解决了十九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不懈的创新精神促使他在真理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曲折的探索,到1916年3月,他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宣布了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通过物理学史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凸现物理学史教育的功能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科学,把它真实记载描述了物理科学形成发展的历程,解释与分析了历程的形成背景与规律,包含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成熟发展的过程,包括科学家们探索追求真理的事实与故事,和物理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物理学史中蕴藏着科学家──人,研究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是巨大的。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能进行完整的物理学史教育,只能从中选取很少部分内容。尽管如此,它仍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的功能

物理学史可以提供丰富的物理科学发展的史料,将物理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并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得到启示。从长远意义上讲,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比学习物理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围绕历史的发展提出问题,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以此帮助学生揭示出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修正推广。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家是怎样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从“机械学习、被动思考、获得知识”向“灵活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智慧”。

在物理教学中分析物理学的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

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物理教学中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类比、假说、模型等等,这些研究方法对学习物理也具有重要价值。比如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853年在比萨教堂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受到启发,用线悬铜球模拟单摆实验,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和摆长对周期的影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实验时,注意到放在射线管附近氰亚铂酸钡的小屏上发出微光,而发现了X射线(伦琴射线);1780年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偶然发现青蛙腿痉挛而发现了“生物电”;早已脍炙人口的牛顿苹果落地的传说,使牛顿从中悟出了地球引力的存在等等,这些事例都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可以起到巩固消化,加深理解的重要作用。比如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在风雨交加的情况下,利用风筝将大气中的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证明了“闪电和静电的同一性”;比如光的颜色问题,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是纯洁的、均匀的,是光的本质”,而色光只是光的变种,但是他们都没有象牛顿那样做过认真的实验验证。大约1666年牛顿用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终于得出“白光是由各种折射程度不同的彩色光组成的非均

匀混合体”;又如伽利略的落体实验证明了物理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无关的重要结论,彻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

运动的错误结论。比如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就是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光也象声波那样能发生反射、折射,而提出光是一种波动的假说,为光的波动理论奠定了基础;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而推论微观粒

子也具有波动性,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库仑就是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中得到启发,把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类比万有引力,推论电力也象万有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定律,从而发现了库仑定律,如果没有类比的方法,单靠实验数据的积累不知得到何年何月,才能得到严格的库仑定律的表达式。如在“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的教学中,可类比为高度差,高度及重力势能,等等。但是必须让学生知道类比的局限性,类比得到的结论有对有错,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否则就会造成知识的混乱

2.培养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功能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只有尊重事实、尊重规律,才能获得进步。物理学发展史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历史。通过史料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意识。例如,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伦琴射线的发现等生动事例,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重之情,进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科学意识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在推进素质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品德教育应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众多物理学史料中有很多品德教育素材,将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物理学史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例如,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献身;居里夫人命名新元素为“钋”以纪念祖国;富兰克林冒生命危险做“风筝实验”。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有特殊感染力,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三、开发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

当前,加强物理学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在新课程教学中得到认可。为此必须动员物理教师及教材编写、研究多方面力量相互配合与协作,构建物理学史教育资源库,以期达到资源共享。

1.加强物理学史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众所周知,能否发挥教材教育功能的关键在教师。同样,为了有效发挥学史教材的教育功能,物理教师本身也必须具有较高的物理学史素养,这样他才能在掌握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把握物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与规律,才能挖掘学史的教育功能。不仅如此,提高学史素质对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具有

长远的意义。

2.深入研究学史教学的规律,调整物理学史教学内外关系2学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自如地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学史教学有着多方面的规律,目前需要尽快认识和把握的,我认为有学史教学与知识、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各学史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如科学家故事、科学探索的背景、科学发现过程、方法论等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教师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协调与处理,既是提高学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条件。例如,只有当真正解决好物理学史教学与知识、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与过程、方法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科学素质、智力和操作技能的均衡发展,而不致走向顾此失彼、矫枉过正的偏颇境地,甚至阻碍了物理学史教学的正常发展。

3.广泛开展学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轻视物理学史教学的结果,使目前学史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一般仅限于讲故事,“贴德育标签”(即在讲完故事后,加上几句口号)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显然不符合学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必须引导广大教师重视学史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物理教师在实践中大力开展学史教育研究,深入分析

教材内容,适当补充引入科学史料,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达到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目前中学物理教材中学史内容所占比例甚微(仅2%左右),其中内容仅限于科学家故事。因此,教师应进行物理学史教材的分析,适当补充有关科学探索的背景、科学发现过程以及方法论方面的学史材料,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同时用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发展历史,领会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行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

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高中课程设置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把物理学史的知识融于物理教学中,无疑应该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的,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初中物理学史及常见数据总结练习

初中物理学史与常见数据总结 物理学史部分 一.光学 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证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二.力学 1、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结论;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希腊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 );杠杆平衡条件(又叫杠杆原理)。 5、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6、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值。 三.电、磁学 1、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 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2、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最早发现磁偏角。(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磁针所指 的南北方向与地理的南北方向略有偏离。) 3、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实验最先精确确定电流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 系(即焦耳定律): 4、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是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的。 5、183年英国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电和磁的联系)发电机 6、法国安培:判定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关系的法则(即安培定则)。 7、早期电话的发明:贝尔 8、美国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它能产生频率单一、方向高度集中的光——激光。华裔物理学家高锟提出用光纤通信的构想,这使得用光进行通信的幻想得以实现。 常见数据部分 1、长度:成年人2步约1.2m,课桌高80cm,一层楼高约3m,一元硬币直径2.5cm,物理课本长26cm宽18cm,厚6mm,水性笔长度12-15cm. 2、温度:洗澡水 40--50℃,一标准气压下水沸点100℃(气压高沸点高), 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0℃。 3、质量:一元硬币质量6g,苹果约200g ,鸡2—3kg 羊30kg ,中学生50kg, 物理课本质量约280g,一罐饮料500g,1枚鸡蛋60g 4、时间:眼保健操时间 5min,播放一次国歌50s。 5、速度:人心跳65—80次/min,成年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6m/s 声速(15℃空气中)340m/s 光、电磁波在真空中(或空气中)速度3×108m/s 6、力:通过质量估算重力 7、压强:人站立对地面压强1.25×104Pa 1标准大气压=1.013×105Pa=760mm Hg=76cm Hg 8、密度:水密度 1.0×103kg/m8人体密度接近水 9、电压: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2V 家庭电路220V 手机电池3.7—4.5V 工业电压 380V 人体安全电压≤36V 10、功:成人上一层楼做功1500J 从提起一桶水做功约为150J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应用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出发,论述了如何在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及如何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尤其是阐述了将多媒体课件合理运用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实验复习中,能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让实验教学变的更灵活、更丰富。同时也探讨了应用多媒体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多媒体形象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媒体是指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具有传递、记录、存储和处理加工信息的功能,多媒体是指文字、声音、动画、图形、图像等各种媒体的组合,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系统且具有交互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在课堂上不断掀起小高潮。学生在思维不断的发展中,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对科学的热爱精神,并得到了“美”的感受,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乐园。现在多媒体设备已进入了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但是,常规教学也有其特点和优点,也有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物理教学与常规教学整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浅谈如下: 一、多媒体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我们很多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却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要善于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上出一堂优秀的、高质量的课来。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己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是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 二、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实验科学,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其他方面限制,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物理现象,如果利用计算机模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探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118号编辑- 1 -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新人教版)】 必修部分:(必修 1、必修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作用

浅探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福建省漳州市双语实验学校邹茂全 摘要: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结合。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凸现物理学史教育的功能,开发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充分体现物理学史在中 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教学教育功能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它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学史教育是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史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对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则更加明显。但是由于缺乏物理学史教育的研究,妨碍了它在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影响了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加强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做了初步的研究。 一、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 随着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启动,对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接新世纪人才竞争的挑战,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他们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心理品质。科学素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素质是由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行为等要素组成。科学意识是指对科学本质及价值的正确认识,表现为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如对科学的信任、依赖、追求等。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探索创新的思想。科学知识,是指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如物理、化学等等学科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思维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大多蕴含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行为是指受科学思想意识支配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指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科学的习惯和方式。从目前中学学科设置的情况看,培养中学生科学素质的任务,主要由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教学承担,其中,物理教学的责任最重。显然,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中学物理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六篇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摘要:创新思维成为了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精神。民族要强大就要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而其中最有效的 方式就是教育。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储备人才。 一、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 物理是一门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逻辑性缜密性。“物理难学”几乎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学生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事实,教育的目的不是消灭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是要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如:出思考题、提供阅读材料、指导课外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中不要人为的封顶,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和思考,但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揠苗助长”和“抑制生长”都是教学的大忌,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尺度。 二、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为实现创新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师做起,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创新的教学氛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物理情景和问题,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进行思考和想象,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等方式,对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和猜想的方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前人在创造、发明过程中的经历,让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道路,得到自己的创造经历。例如,牛顿在其他科学家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其中各种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也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创新思维教育,并在这个内容中渗透一些物理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现象进行科学推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研究方法的领悟,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B.14mC.25m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计数点序 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 应的时刻 /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 时的速度/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浅析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515321371.html, 浅析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王泽秀 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01期 摘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是体育发展的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而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对体育的热爱,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逐步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06-01 一引言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发展和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不停地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和实践过程。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培养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身体生长、发育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目的、任务具有明显的奠基功能和终身效益。所以,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的环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终身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技巧和能力,使他们离开学校后能够继续经常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学校体育教育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考试题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考试 题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物理学专业2014年级A 班 《物理教学概论》考试试卷A 姓名:学号:班级:得分:_______启用时间:2017年1月14日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 1、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2、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有、、、等。 3、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为、、、。 4、物理复习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5、教材分析的依据是、、、。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性是指( )。 A 、讲授的物理内容必须是正确无误? B 、讲授任何一个物理问题都必须讲深、讲透、讲全? C 、对任何一个物理问题或原理的表述都必须是十分严格? D 、所有的物理实验都必须是高度精确的 2、下列属于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着重贯彻的教学原则是()。 A 、发展性原则? B 、双边性原则 C 、科学性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3、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创设便于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的方法是()。 4、 A 、复习旧知识法 B 、讲故事法 C 、实验法 D 、举例法 4、下列测验属于目标参照测验的是(

)。 A 、期末考试 B 、升学考试 C 、分班考试? D 、竞赛考试试试 5、关于物理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 B 、物理概念的定义就是物理量; C 、物理量仅从量的方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D 、物理量的定义式一定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交流与合作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2、在评估中能注意探究活动中为解决了矛盾,发现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3、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中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无需记录实验数据。() 4、在分析与论证中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5、在提出问题中能书面我表叔这些问题。() 6、在猜想与假设中无需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7、在实验时要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8、在评估时需要汲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 9、在合作时无需注意合作精神。() 10、在设计实验时要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2、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物理学专业2014年级A 班 《物理教学概论》考试试卷A 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

2020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2020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2、选修3- 1、3-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406-《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 (三)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四)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学物理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2.物理教学知识

物理学史整理

必修一 46——47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越大的物理下落越快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都是伽利略建立的物理概念 伽利略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 伽利略时代用滴水计时法,所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利用斜面“冲淡”重力,使时间容易测量 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合理外推出了自由落体的规律 伽利略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结合起来 52——53页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

电磁相互作用(电荷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常见的弹力,摩擦力等的实质是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作用范围小,只存在于原子核内部) 68——69页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 (1)伽利略的研究和科学想象: 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是为了保证每次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有相同的速度)。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小车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离就停下了;第二次在水平面铺上较光滑的棉布,小车在棉布上滑行的距离较远;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 伽利略认为,是平面对小车的阻力使小车停下,平面越光滑小车滑行就越远.表明阻力越小,小车滑行就越远.伽利略科学地想象: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 (2)笛卡尔的补充 笛卡尔等人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3)牛顿的伟大贡献

英国的伟大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推理出来的,不是实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实验定律 78页 国际基本单位 长度——米——m 质量——kg 时间——s 电流——A 温度——K 物质的量——mol 光强——坎德拉——cd 91页 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必修二

高中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思想方法全集

高中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思想方法全集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他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程序如下: 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和得出;再应用从上式中消去v,导出即。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第三节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不同,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教学原则是人为规定的,从这一点看,教学原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学原则正确的反映了教学规律且符合教学实际,它就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正确运用教学原则,不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随着教育发展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原则也会不断完善。 物理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物理新课程也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新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和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物理的认知特点,参照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五条物理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最基本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的物理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即教学生规范物理实验操作,向学生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正确讲授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物理例题和习题等。 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科学的实施教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运用物理语言,对物理学内容表述正确、表达准确。例如,讲光的反射定律时,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讲物质的比热容时不能把“物质的比热容”说成“物体的比热容”;讲质量时,不能把“物质的量”说成是“物体的量”;讲物体的受力分析时,不能把“物体所受的力”说成“物质所受的力”等。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地把握和处理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在教材中的呈现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针对这些内容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既要做到讲准确、讲清楚,又不要一次把某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讲全。例如,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中都涉及“力”的内容,但二者对“力”的内容要求层次是完全不同的;在高中物理讲“重力”时,只讲到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至于重力的进一步分析,在此阶段就不要再加深了。 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除了教给学生科学准确的物理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以及科学的学习物理学的方法,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由教学规律决定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书和育人始终是不可分离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强调和重视教学的教育性,把教育性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资料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姜有志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初中物理课标就是初中物理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1)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它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估计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举例)五大部分。 内容标准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三个部分。 (2)内容侧重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提示 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3)性质与价值 《教学大纲》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初步的技能,逐步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详细地描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的五个方面。 (4)教育目的(培养目的) 《教学大纲》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重点是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中把物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落实《教学大纲》的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导致教学对象只是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使初中教育成为只重视知识技能、重视考试能力的精英式教育。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它不但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要求,二是能力目标要求,三是兴趣、态度、精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科书人物及其相关物理学史内容总结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科书人物及其相关物理学史内容总结 章节人物汉语名国家相关物理学史内容 物理·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6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 伽利略·伽利雷意大利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三章相互作用 3.2 罗伯特·胡克英国发现胡克定律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1 伽利略·伽利雷意大利通过斜面试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艾萨克·牛顿英国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牛顿运动定律物理·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6.1 约翰尼斯·开普勒德国发现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第谷·布拉赫丹麦其行星观测记录促成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定律克罗狄斯·托勒密古希腊完善“地心宇宙论”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著有《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 6.3 艾萨克·牛顿英国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亨利·卡文迪许英国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出引力常量

6.4 埃德蒙多·哈雷英国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哈雷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其 回归 约翰·亚当斯英国 各自独立地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海王星的轨道 于尔班·勒维耶法国 伽勒·戈特弗里德德国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海王星 6.5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法国对牛顿引力理论做过透彻研究后指出黑洞的半径范围约翰·米切尔英国提出类似于拉普拉斯的有关黑洞的见解 6.6 艾伯特·爱因斯坦德国 创立广义相对论 创立狭义相对论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7.10 汉弗莱·戴维英国发现电流的化学效应 汉斯·奥斯特丹麦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托马斯·塞贝克德国发现温差电现象 迈克尔·法拉第英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詹姆斯·焦耳英国发现电流的热效应,测定了热功当量的数值 尤利乌斯·迈尔德国表述了能量守恒定律,并计算出热功当量的数值赫尔曼·亥姆霍兹德国在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能量守恒定律 物理·选修3-1 第一章静电场 1.0 泰勒斯古希腊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王充中国发现“顿牟掇芥”即用玳瑁的壳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威廉·吉尔伯特英国认为摩擦过的琥珀带有电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