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涉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本文针对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做了阐述,并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产生影响的客观必然性

文化产业就是指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求和智力需求而生产特殊产品、提供场地、环境、服务或组织活动的企业群体或事业群体的总称,主要包括: 文化产品的制造业,如图书报刊印刷业、影像音像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和零售业, 如电影和报刊发行业、图书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如大众娱乐业、广播电视业、报刊出版业、文化演艺业、文化经纪业和信息服务业等经济全球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经济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 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经济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 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方向变化的趋势。可见,经济全球化是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形成的, 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而孤立地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和贸易活动的联系不断增加, 各种新知识和高科技技术和手段得以迅速交流和广泛应用,从而促进各国各地区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优化配置,以达到提高各自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同时也使得国

际间经济文化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必然会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又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这一点,对于象我们这样经济技术实力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中国作为 WTO的成员国,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充分认识这种影响的客观必然性,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迫使中国的文化产业按国际惯例来参加全球化的竞争, 从一定意义上讲, 这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借鉴国外文化发展有益经验, 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我国能享受WTO成员国的非歧视贸易待遇, 给我国出版、影视业等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市场, 提供了向外发展的空间。而且市场开放的扩大,有利于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增加国内宣传文化行业的压力, 促使其加快改革步伐, 改进技术, 提高质量, 增强竞争力。加入WTO以后, 我们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吸收和引进西方文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生产观念和高新技术, 促进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业由于起步晚, 在生产、发行和放映的科技手段、管理手段上与外国差距很大。电影的生产由于长期处在与国外市场隔离的条件下,感受不到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造成国内的电影生产观念陈旧、手段落后。电影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制作、发行、放映互相脱节, 审查管理体制呆板、滞后。而加人WTO以后, 外国“大片”的进入和外资对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的介入, 使我国影视业有机会接触西方先进的影视理念, 我国广大的影视工作者在中西方观念的交流中, 不断对我国影视产业和影视市场的性质、作用和功能进行深入思考。同时, 根据WTO的透明度原则, 国内影视行业可以详细了解西方电影、电视行业的有关情况, 特别是各利法律、政策, 借鉴西方影视业先进的管理、制作技术和运营体制, 从而提高我国影视业的管理和制作水平。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引进外资, 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国际经济主流, 中国将参与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大调整。国际文化资本的强大需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才能生产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文化产品。因此, 引进境外高品质的资本资源, 并和我们特有的文化资源相结合, 可以创造我们新的产

业优势。国际上文化企业的高品质资本,具有敏锐的资源识别、判断和选择能力, 具有强大的创造、开发和包装能力,具有国际化的文化营销能力,具有巨大的融资和投资能力,还具有经验丰富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因此,有条件、有策略地引进国外的优质资金,不仅有利于我们整个产业的改造,还会极大地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外资的进入,国内文化企业可以通过资本的纽带,与国外同行实行强强联合,利用其技术、资金和人才,组成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或专业性产业集团,实现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 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具备的有利因素。

目前,我国具有广博的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而且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目前,中国的市场规模已居世界前列。我国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是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新的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整个消费市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近十年间我国报业投资回报率始终在17%一 50%, 远高于其他产业,就是人们文化消费高速增长的一个有力的例证。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另外, 虽然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 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一些文化大省、市纷纷将文化产业列为“十二五”支柱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加大, 出现了由公司投资创办的中国改革报,省市级广电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出版集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组建,国家级集团也在积极筹备与组建之中。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不仅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对原来的各类产业的保护措施也逐步取消,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广义的文化产业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 进人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就全球范围而言,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占有很强的优势,包括经济总量、资金、科技、项目选择和判断、人才、营销和推广等优势。在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中,越是强势的文化产业,越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反之则越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产业的强大冲击,进而威胁到自身的生存。我国的文化产业多年来依赖政府保护而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可能会感受到意想不到的强烈冲击。

1.国外文化产品的冲击。

中国的文化市场对国外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 国外的文化产品已开始涌进我国的期刊、非新闻类和书籍市场,一些国外原版或国际中文版的报刊、书籍直接进入我国文化消费市场,我国的文化传播环境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生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消费者对文化产品选择余地加大,欣赏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由于我国在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文化作品多数是思想性高于观赏性和艺术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些文化作品思想性又有所削弱,特别是商品经济大潮中诞生的大众文化,其审美意识又呈下降趋势,导致国内文化市场中兼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十分有限,这就为国外文化产品能够大量进入我国文化市场提供了可能。

2.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

经济的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形成强烈的冲击,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人们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文化价值观的扩张上, 他们用更新、妥协的方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用先进的创意、理念展示自己的文化。相比之下,我们对待自己文化资源就显得过于拘泥形式,落人俗套,缺少更新、升华,不懂得用商业化运作弘扬自己的文化。加人WTO后,文化市场进一步开放,西方文化产品进口大量增加,文化交流范围明显扩大。这既为我们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利用WTO来制约中国, 通过促使中国遵守体现西方价值观的国际规则, 逐步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一贯图谋。对此, 他们往往采取较隐蔽、含蓄的方式,特别是利用文化产品的输出和文化交流, 进行西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宣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加之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观众对影视文化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传统影视产品过于突出政治性, 艺术性较差, 制作粗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宣扬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西方影视产品因讲究艺术性、商业性, 制作手法先进,便迎合了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顺应了文化消费多元化的特点,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观众的欢迎。因此,由于加入WTO而带来的文化市场逐步开放,必然会导致两大冲突, 即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冲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涉及文化产业的竞争,还关系到文化产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由谁去占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警惕和粉碎西方国家通过影视产品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 就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深层次的挑战和考验。另外,加入WTO后外商可以更广泛地向我国互联网络

领域投资,促使我国网络市场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结果在有利于扩大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互联网络能够直接进入社会甚至家庭,原先我们在信息传播领域所采取的一些防范措施,会显出不足或受到削弱。而西方国家则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和攻击。一是西方政治势力可以通过互联网诋毁和损害我国形象,挑动分裂,干涉我国内政,散布谣言, 制造混乱。二是国际恐怖组织、分裂势力以及国内外邪教组织可利用互联网向我国散发反动资料,进行反动宣传,煽动反政府情绪,并进行远距离联络,遥控进行反国家反社会的活动。三是西方一些团体可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通过一些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特别是文艺方式)宣传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因此,网络中面临的挑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3.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文化体制性障碍还比较严重。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政隶属关系尚未打破, 理权经营权合一;条块、区域、门类、部门分割和本位主义严重;国有专营文化产品生产依然被“垄断”经营;事业经费统包制的财政“大锅饭”使得“等、靠、要”的思维方式仍在文化产业行业滋长。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投资力度不大, 建构文化大国的硬件跟不上。三是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较乱。盗版、侵权、假冒产品屡禁不止,迷信、色情、暴力文化商品和服务仍旧存在。四是文化产品中科技含量低,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能力差。另外,还存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之间形成的战略矛盾,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实力等等。

三、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 进一步提高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与其消极防御,不如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还要看到,文化的先进性、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与文化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加速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竞争力, 文化的先进性、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也只有以先进文化为内涵, 才能保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也才能提高文化竞争力。因此, 要大胆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做法, 加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二)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前瞻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管理机制。对文化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部门采取不同的政策, 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根据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艺术、旅游、娱乐、展览等行业的不同作用与地位,以及生产制作、传输发行、放映销售的不同环节, 可将之划分为完全开放、完全不开放和半开放三大类或称自由、不自由和半自由三大类。所谓完全开放(或自由)是指在遵循我国法律和政策的条件下不作特殊限制;所谓完全不开放(或不自由)是指在任何条件下都拒绝开放;所谓半开放(或半自由)是指有限的开放, 如只允许中外合资,不准外商独资, 而合资中又有控股与参股之分,股权在50%以上或以下之分等等。对文化产业的众多部门做出上述划分可以从总体上保证开放有序进行, 根据各类不同情况采取有差别的政策。同时,还应将文化产业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范畴, 从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其中也包括保持维护合理的汇率、完善结售汇制度、减免税收或退还税款、设立海外市场开拓基金等等。要结合产业政策的制定, 鼓励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创造条件, 使优秀的文化产品顺利地进入市场。

(三)努力挖掘和培育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潜力。

从根本上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大批量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中国未来文化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从近10年的经验来看,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比如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在韩国1999年至2000年遇到第二次经济危机时,正是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拯救了韩国经济。中国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受到原有教育培训机构的制约,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变革,创造新的培训机制。一是要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允许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创办文化企业。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才的培育机制,设立与文化创意紧密相关的专业进行长期和短期的职业培训。三是开拓文化创意人才的来源渠道,大力引进国内外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文化外贸体制。

我国应建立新的文化外贸制度,积极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大力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发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这些年来外贸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卓有成效的外贸进出口政策, 放宽文化产品出口的审批权,简化出口手续,鼓励国家、集体和个人参与国际文化贸易交流;尤其应该鼓励版权贸易和电影的出口, 进一步放宽政策和下放相应的权限,鼓励国有的、民营的、国家的、地方的文化力量,按照国际惯例, 开拓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 实施文化外贸新机制。特别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开展与世界跨国媒体集团的合作, 利用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经验、雄厚

的资金实力和全球性的市场网络系统, 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参与国际文化竞争。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寓意识形态于文化形态之中, 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卓有成效的对话,以适应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变动后对文化传播提出的新要求。

(五)加强文化安全立法建设, 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借鉴国外保护民族文化和社会安全的立法经验, 制定适合中国特点的文化安全政策, 建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和保护性屏障, 并且把它作为我国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建立完整、科学、高效的国家文化安全体制,完善文化商品进出口管理制度和文化市场监督机制, 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 通过对国际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及其各种渠道的监督, 将国际文化资本对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可能构成的威胁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的红线之下,始终掌握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管理的主动权。进一步改善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创新环境, 加强相关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以制度创新的公共产品支持文化政策的创新,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2]张正焉 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北京:中共编译出版社,2006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7]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8]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9][美]詹姆斯著丁木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0]聂瑞平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河北学刊,2002,(4)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更担心全球化将有可能破坏经济稳定,摧毁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环境的恶化,导致文化认同的丧失,使得冲突增多,疾病、犯罪蔓延。实际上,不确定的经济发展机会,普遍的贫穷,体制的弊病丛生,制度以及技术革新扩散的极限等因素,均制约了它们的发展机遇。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 1、在政府机构内部创建技术分析部门并任命训练有素的政策顾问。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政府正致力于加强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使用经济学上的手段去分析激励机制和体制适应性等问题。使制度发展和改革等问题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 (二)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其实力不足以推动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能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三)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 1、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2、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同产业部门,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向国外发展。 (四)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速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当代大学生面对经济全球化应当怎么做 当代大学生既要放眼天下,又要开拓创新。必须树立全球观念,以全球为背景,以崭新的视角与思维来思考问题、采取行动,不忘人类发展的大目标,增强共赢感和共存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正当地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1.改变就业观念理性的自我评价。通过反复准确的比较,对自身的潜在能力作出正确判断, 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 2.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特别报道 经济日报/2005年/02月/05日/第005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 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 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 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 从神本走向人本 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景下应运而生的。 四、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赢政终于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五、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兴、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经济全球化我国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少、规模小。这是我国民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许多企业就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对产品进行更新,对设备改进,更没有多余的资金对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同跨国公司进行竞争。 二、资信较差,融资渠道少。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许多不良债务。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一些企业缺乏商业信用造成的。鉴于此原因,现在许多民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由于得不到贷款,一些企业就没法进行融资。这就引出了企业的又一问题--缺乏诚信。 三、轻人才、缺乏对员工的培训。事业成败的关键归根结底是“人”。因人而兴,因人而衰,[人才]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十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则提出了“先造就人,后造就产品”的经营理念。可见人才在一个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之大。 四企业家整体素质低,部分国企领导严重腐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确有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以忘我无私精神长期效力于国有企业,并以其聪明才智为不断发展壮大国企做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无愧为我们这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模范、杰出人物。但总体来看,我国至今并未真正形成起一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就国有企业而言,长期以来不仅是由上级党政领导部门为之配备领导,而且还将企业经营领导者与行政系列相比较,这就使国企领导多具“官本位”意识,而作为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企业家素质则颇为欠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监督机制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或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致使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严重腐败,在使企业丧失了竞争力和生机的同时,给党的事业和国家、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五、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市场经济中,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本是企业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意识是不可少,锐意进取的精神当然也是不可缺的。 六、缺乏管理,生产效率低下。在我国许多企业内部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就出现了管理机构庞大,层级结构复杂、人员过多,从而导致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员工凝聚力不强……最终使这些企业出现了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 七、企业文化不健全。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组织及其员工所具有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企业文化是一中无形的管理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该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建立的思想意识,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在潜意识中对企业产生一种向心力,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内聚功能是企业文化中最显著的一种功能,他通过把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目标,并为目标而协同动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的管理机制、经营素质和企业的风貌,从而塑造企业良好的整体形象,并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各企业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一国国际竞争地位的变化无不与科技水平相关。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加强科技投入,尤其是美国把科技看作支持它的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命根子。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要执行国际性的信息技术协定即技术产品零关税的协定,这将加剧中国高科技市场的竞争。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

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探讨

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 探讨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探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影响力在世界上的不断扩大,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经济中做出的贡献也日益增加。在国家的“十二五”战略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的纲要当中明确地提出了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在过敏的经济当中要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已经解决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这一重要课题,并且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根据国家在文化产业采取的方针和政策,以及目前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等做了综合性的分析,希望这些简要的分析可以对有关部门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所帮助。 下载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ff6454312.html,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影响因素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核心,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当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的时候,对国家的经济贡献和国民的经济收入有着十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晚,在现在的发展阶段还暴露出许多的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的行政领导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提出问题并解决好,以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在国民的经济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一、如今中国的文化产业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受国家的国情和政治方面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其他国家来说十分较晚,并且受到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冲击,文化产业也遭受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纵使受到了这些方面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良好政策。在现如今,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发展成为一个支柱性的产业,下面用数据进行证明: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2015年中,单文化旅游产业的收入就达到了4万亿人民币。并且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结果显示,在最新这一阶段的“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国文化产业企业及相关企业的统计显示,52000多家企业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总收入接近2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同期增长了11%,增速提高了2.5个百分点,实现了文化产业较好较快的发展目标。 (二)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发展 虽然中国的文化产业在现如今取得了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但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张庆松 最近据报道,欧盟官员曾宣布,中国将会在今年夏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随着加入WTO 的时间接近,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决策已经成为定论。因此,人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也将由中国是否和何时加入WTO,转向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弊端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全文共12500字。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担心中国会不会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倒退。 自从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以后,这种忧虑已经烟消云散。中国政府加入WTO的努力表明了,改革开放将不会再倒退。人们(特别是关心中国的人),反而开始担心中国的经济开放是否已经走得太快了。过去一两年里,有一些文章指出WTO将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该暂缓加入。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WTO对中国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加入,而且要快加入。就在这两派激烈争论的时候,中国的WTO谈判仍在继续而且即将成功,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出现了一个理论落后于决策的局面,也就是说,海外的一些评论家们的眼光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必定有自己的道理。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表现看,中国政府领导人对经济大形势的分析观察能力和把握控制能力是可以令人信任的。所以,应该相信,中国加入WTO的决策是经过分析并判定WTO是利大于弊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讨论WTO该不该加入的问题就已经落后于形势,是浪费时间。 反对WTO论者的缺点就是光看到WTO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却没有看到WTO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是改革开放政策迈上的一个新台阶,而且从长远来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途径。WTO将会把中国经济带向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经济必须的道

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原淑玲

文化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已经成为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韩国等国家主要的支柱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产业前景广阔。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成为部分省份和地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 一、文化产品的特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一)文化产品的特点 1.刻画文化产品的几个重要维度:多样性、本土性、非物质性与符号性 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社会。从大洲、国家、宗教、民族、种族等角度我们可以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而在每一大文化之下又包容了难以数清的亚文化甚至亚亚文化,更不用说已经消失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市场范围的扩大以及分工的精细化,使得文化产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或本土性特征,体现在不同地域的人情风貌、价值观、宗教习俗等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的隔阂与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但文化差异不会消失。文化产品的非物质性与符号性是指文化产品可以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以表达文化的力量。但文化产品的核心是一种理念,一种标志、精神或记忆,而不在于物质形式。 2.文化产品消费的特点:高收入弹性、时间消费性、偏好多样性、投资性 高收入弹性意味着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会以更快的速度选择文化产品的消费。在高收入阶段,文化产品的消费将 占整个消费支出的较大比例。文化产品的消费需要付出时间,消费本身的时间成本是比较高的。时间消费性说明人们只有在拥有闲暇时间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较多的文化消费支出。文化偏好多样性一方面是指基于不同文化群体对文化认同的差异,导致的文化需求多样化;另一方面是指消费个体在文化消费方面不断求变,消费口味不断上升的层次性。 文化消费本身是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人们通过文化消费获得信息,愉悦精神,激发想象力,陶冶情操,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由于长期对某种文化内容的消费,会渐渐产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判断的模式,这是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 1.农业社会的文化活动 在农业社会,生产力很落后,大多数人民生活艰辛,很少有时间进行文化娱乐,而皇家、 贵族、富人等上层阶级对闲暇的消费集中体现在文化消费上,诸如舞蹈、 艺术品、射猎、游戏、文学、戏剧等。农业社会时期,文化生产往往是家族式的,代代相传。文化艺人往往身份卑微,受到统治者的歧视,从事创作、生产的积极性比较低,生产的规模很小,还不足以形成文化产业。 2.工业化阶段的文化产业 工业化初期,文化产业从其他产业中逐步分离出来,自身产业链逐渐形成,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但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很小,属于幼稚性产业。家庭的收入上升了,对文化消费也有了更多的需求。规模扩大的富裕阶层形成了文化消费的主体。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各种适应市场新需求的文化企业开始产生。有家族式的、非专业的文化企业,也有专门的文艺社团。生产组织专业分工更为细致,但是规模仍较小,生产能力 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原淑玲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 〔摘要〕文化产品的特征及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是其发挥影响力的基础。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从多层面推动着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竞争构成了现代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中国应将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此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 (2008)01-0079-03〔收稿日期〕2007-10-15 〔作者简介〕原淑玲(1954-),女,山西天镇人,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常务副主编。 2008年2月 第31卷第1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AcademicJournalofShanxiProvincialCommitteePartySchoolofC.P.C Feb.2008Vol.31No.1 79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试卷86分答案

1、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正确 错误 2、当代文化产业是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第二次文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化产业是非常有道理的 正确 错误 3、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 正确 错误 4、十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 正确 错误 5、根据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21%,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 正确 错误 6、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以产业起步为主线,进入了“十二五”时期 正确 错误 7、进入从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后,国民经济从总体上将转向以文化附加值为标志的经济 正确 错误 8、截止2008年,文化产业中的公有资本比例远高于非公有资本 正确 错误 9、文化产业属于夕阳产业

正确 错误 10、2009年7月22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这个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正确 错误 11、关于文化产业,国内外有统一的概念内涵 正确 错误 12、讲座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 正确 错误 13、文化和产业在传统的理解中,是属于相同的社会部门,遵循相似的运行原则 正确 错误 14、知识经济是服务业中从事脑力劳动、以处理知识和信息为工作内容的行业占了主导性作用经济类型 正确 错误 15、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项目研究发现,以人文、文化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 正确 错误 16、传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大众文化发展为标志 正确 错误 17、商业文化和精英文化是没区别的,是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

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作为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伴随20多年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而渐成潮流,伴随l0多年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利益大调整而越加变化多端。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形象地说:“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已经开动,不管你是否坐在车上”。 一、谁坐上了经济全球化列车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美国通过制定规则受益。迄今美国在推动世贸组织、经合组织框架下投资自由化谈判的同时,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超过40项双边或区域投资协议,广泛制定与投资相关的国际制度、法律、规则等,以求在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过程中维护和扩大其利益。2004年,美国GDP占全球的34%。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字,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口占其经济增长的25%,支持了1200万人就业,20%的工厂就业直接依赖于贸易。农民1/3土地上的作物用于出口,占总销售额的25%。美国每年还大量出口技术、专利、商标和标准.获取的特许和许可费逐年增加.仅通过版权贸易每年就赚取5000多亿美元.占GDP的5%。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2005年美国海外投资收入增至4656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大量开发性投资,控制和利用海外自然资源.保障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促进其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 我国也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机遇。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超过1.4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16.8%。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连续14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加入世贸组织4年吸收外资2200多亿美元,占1978年以来外资总量的l/3强。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1500 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400亿美元,已有49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我国进出口税收占全部税收的18%,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20%。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融入经济全球化不仅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极大地推动了市场取向的改革。目前,我国95%左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大国共同利益不断提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水平迅速提高.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广泛参与了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亚欧会议、“10+3”等多边和区域经济活动。目前,我国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对外贸易的25%。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发展瓶颈,明显提高了国际地位。 印度和墨西哥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分别推行了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化改革,走上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印度积极发挥本国在语言和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借助政府大力扶持,积极承揽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成为世界主要软件出口国之一。墨西哥则于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与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使经济发展获得了稳定的国际市场和资本、技术来源,由于国内政局动荡、资本市场开放过度等原因,墨西哥曾在1994年底出现过金融危机,但经过短暂调整,经济重新恢复平稳增长。 国际社会上的一些国家,尽管希望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其经济结构以农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缺乏现代制造业,也缺乏有效的促进投资和积累的机制,而被排斥在经济全球化之外。也有少数国家对经济全球化仍持否定态度,主张回避经济全球化,甚至对抗经济全球化。 二、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改造战略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提高航空航天、生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

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中国创意产业布局逐渐完善,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出现以集聚区为载体,以区域板块为格局,以行业集群为纽带,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态势。逐步向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