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检--尿颜色和透明度检验

临检--尿颜色和透明度检验

临检--尿颜色和透明度检验
临检--尿颜色和透明度检验

尿颜色和透明度

(一)检测原理

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尿外观。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雾状)、混浊(云雾状)、明显混浊4个等级。

(二)方法学评价

尿色和透明度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尿透明度还易受某些盐类结晶的影响。临床应用仅作参考。

(三)质量控制

1.使用新鲜尿:尿放置时间过长,盐类结晶析出、尿胆原转变为尿胆素、细菌增殖和腐败、尿素分解,均可使尿颜色加深、混浊度增高。

2.防止污染。

3.标准统一。

(四)参考值

新鲜尿:淡黄色、清晰透明。

(五)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1)代谢产物:生理情况下影响尿颜色的主要是尿色素、尿胆素(URB)、尿胆原(URO)等。

(2)饮水及尿量:大量饮水、尿量多则尿色淡;尿色深见于尿量少、饮水少或运动、出汗、水分丢失。

(3)药物的影响:服用核黄素、呋喃唑酮、痢特灵、黄连素、牛黄、阿的平使尿呈黄色或深黄色;番泻叶、山道年等使尿呈橙色或橙黄色;酚红、番泻叶、芦荟、氨基匹林、磺胺药等使尿呈红色或红褐色。

(4)盐类结晶及酸碱度等:生理情况下尿混浊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较多的盐类,常见有:

①尿酸盐结晶:在浓缩的酸性尿遇冷时,可有淡红色结晶析出。

②磷酸盐或碳酸盐结晶:尿呈碱性或中性时,可析出灰白色结晶。

2.病理性变化

(1)无色:尿无色且伴尿比密增高,可见于糖尿病;尿比密度低,可见于尿崩症。

(2)血尿

①肉眼血尿:当每升尿含血量达到或者超过1ml时,尿呈淡红色、洗肉水样,雾状或云雾状,混浊外观。含血量较多时,尿呈鲜红色、稀血样或混有血凝块。

②镜下血尿: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HP。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引起血尿最常见的原因(约占98%),如肾或尿路结石、结核、肿瘤,各型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肾下垂、肾血管畸形或病变,以及生殖

系统炎症、肿瘤、出血(如前列腺炎、肿瘤、输卵管炎、宫颈癌等)。

2)全身性疾病:

①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②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肾病综合征出血热、高热、重症感冒。

③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

④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肾病、肾动脉硬化病、心力衰竭、心血管神经症等。

⑤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痛风、糖尿病等。

3)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急性或慢性盆腔炎、宫外孕、结肠或直肠憩室炎症、恶性肿瘤,但血尿程度多较轻。

4)药物毒副作用:如磺胺类、水杨酸类、抗凝血类、某些抗生素类、环磷酰胺等。(3)血红蛋白尿

尿游离血红蛋白增加(参考值<0.3mg/L)时,引起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血红蛋白尿。

血浆中Hb含量(<50mg/L)

血红蛋白尿多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溶血性疾病等。

1)与血尿鉴别:①离心沉淀后的尿上清液:前者仍为红色,后者红色消退。②镜检沉淀物:前者不见红细胞或仅见红细胞碎片,后者见大量完整的红细胞。③用上清液作隐血试验:前者强阳性,后者一般阴性或仅呈弱阳性。④用上清液作尿蛋白定性试验:前者阳性不变,后者结果减弱或呈阴性。

2)与假性血尿鉴别:如卟啉尿外观呈红葡萄酒色。碱性尿中存在酚红、番泻叶、芦荟等物质或酸性尿中存在氨基比林、磺胺等药物时,均显示不同程度的红色。

(4)肌红蛋白(Mb)尿

正常人尿中含量甚微,故不能从尿中检出。当机体心肌或骨骼肌组织发生严重损伤时,尿Mb检查呈阳性,称为肌红蛋白尿。

1)病因:

①创伤:如挤压综合征、电击伤、烧伤、手术创伤造成肌肉严重损伤者。②肌肉疾病:

如原发性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③心肌梗死(MI):引起心肌组织广泛坏死,尿肌红蛋白测定可能对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④代谢性疾病:如恶性高热、肌糖原积累病。⑤缺血性肌损伤:如剧烈运动后或长途行军后、惊厥性疾病发作等。

2)与血红蛋白尿区别:由于肌肉损伤也常伴有红细胞破坏,故肌红蛋白尿同时也伴有血红蛋白尿。所以,应注意Mb与Hb的区别:

①颜色:肌红蛋白尿呈粉红色、暗褐色。

②溶解性:Mb能溶于8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中,而Hb则不溶。

(5)胆红素尿:胆红素尿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产生的泡沫亦呈黄色。此点可与正常尿或药物性深黄色尿鉴别,后者尿振荡后泡沫呈乳白色。胆红素尿不宜在空气中久置。可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

(6)乳糜尿

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尿呈乳白色混浊称为乳糜尿。乳糜尿产生的机制:①泌尿系淋巴管破裂:多因淋巴循环受阻,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逆流进入泌尿系统淋巴管,致使淋巴管内压不断增高而破裂,淋巴液进入尿中所致。②深部淋巴管阻塞:乳糜液不能流入乳糜池,而逆流到泌尿系统淋巴管所致。

1)常见疾病:乳糜尿多为丝虫病所致,少数为腹膜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及肾病综合征等。

2)鉴别特点:①乳糜试验:在尿中加入等量乙醚或氯仿,提取乳糜,用苏丹Ⅲ染色,可呈阳性。②与脓尿与菌尿鉴别:乳糜尿以脂肪颗粒为主,少见血细胞、脓细胞、细菌。(7)脓尿与菌尿

①脓尿:常含有脓丝状悬浮物,放置后可有云絮状沉淀。②菌尿:尿内含大量的细菌;多呈云雾状,静置后也不下沉。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尿道炎等。

鉴别试验:

①镜检:脓尿时可见大量白细胞及成堆的脓细胞;菌尿则是以细菌为主。②蛋白定性:脓尿、菌尿均为阳性,且不论加热或加酸,其混浊度均不消失。

(8)结晶尿

1)常见类型:①磷酸盐和碳酸盐:使尿呈淡灰色、白色混浊。②尿酸盐:析出后尿呈

淡粉红色混浊或沉淀。

2)与脓尿、菌尿鉴别

①加热法:混浊消失多为结晶尿。产生沉淀可能是脓尿、菌尿。

②加酸或加碱:磷酸盐和碳酸盐尿,加入5%~10%乙酸数滴,混浊可消失;如同时有气泡产生则多为碳酸盐结晶。

③镜检:可见大量盐类结晶;脓尿、菌尿,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白细胞、细菌。

④蛋白定性:为阴性,而脓尿、菌尿多为阳性。

3)与乳糜尿鉴别:可用乳糜试验加以鉴别,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

①有机溶剂抽提法用乙醚抽提尿液后,如乳浊程度明显减轻或变为澄清可确诊为乳糜尿;

②将乙醚提取物经苏丹Ⅲ染色、置镜下观察,如见大小不等、橘红色脂肪球为乙醚试验阳性。

26个学科临床路径目录(1010个)

26个学科分册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1 《临床路径释义》主编工作会议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病种的学科分类按国家卫计委1010个病种目录中的出现顺序整理。 ▲标注的病种都是2016年发布的对已有病种的修订版。

目录 1.心血管病分册(共计25个,其中2016年发布10个) (4) 2.呼吸病分册(共计26个,其中2016年发布9个) (5) 3.消化病分册(共计51个,其中2016年发布27个) (6) 4.血液病分册(共计42个,其中2016年发布34个) (7) 5.肾脏病分册(共计31个,其中2016年发布21个) (8) 6.内分泌病与代谢病分册(共计23个,其中2016年发布12个) (9) 7.风湿病与自体免疫病分册(共计19个,其中2016年发布19个) (10) 8.感染性疾病分册(共计23个,其中2016年发布17个) (11) 9.神经内科分册(共计40个,其中2016年发布20个) (12) 10.普通外科分册(共计86个,其中2016年发布39个) (13) 11.神经外科分册(共计35个,其中2016年发布12个) (15) 12.胸外科分册(共计35个,其中2016年发布15个) (16) 13.心血管外科分册(共计20个,其中2016年发布5个) (17) 14.泌尿外科分册(共计54个,其中2016年发布37个) (18) 15.骨外科分册(共计109个,其中2016年发布72个) (19) 16.妇产科分册(共计63个,其中2016年发布48个) (21) 17.小儿内科分册(共计48个,其中2016年发布18个) (22) 18.小儿外科分册(共计54个,其中2016年发布33个) (23) 19.眼科分册(共计51个,其中2016年发布34个) (24)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尿液标本的正确收集方法

尿液标本的正确收集方法 尿液标本的正确采集,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十分重要。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及不同要求,正确留取尿标本。 1.尿常规检查:应取晨尿为佳,但晨尿不是第一次尿,应于清晨5-6 点排出夜尿后,经过1个多小时后,再取排出的尿,此时尿液无污染,尿液也是浓缩的,能反映尿中的真实情况,并可提高阳性检出率。门诊患者,也可随时留取中段尿(就是小便中间的尿),以减少女性阴道分泌物和男性包皮污染。尿标本盛于实验室备好的清洁干燥的一次性尿杯内立刻送检,一般尿量10ml即可。尿常规主要检查的是尿比重、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及管型、尿蛋白、尿糖、隐血、酮体及胆红素等。正常情况下,尿比重为1.015-1.025,其他指标均为阴性。 2.8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嘱患者在晚10点排尿弃去,开始留取8小时全部尿液(包括次日凌晨6点)收集在一个带盖子的干净容器中,混匀后测量并记录总尿量,再取混匀尿10-20ml,于干净容器内送检。之所以留取夜间8小时,目的是避免剧烈运动或长久站立使尿白蛋白增加而出现假阳性。8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可检测到常规方法不能查出的尿蛋白,最常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监测和诊断,正常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 / min或尿白蛋白总量<30 mg / 24小时尿。当尿白蛋白排泄率在20-200μg/ min或尿白蛋白总量在30-200 mg /24小时尿时,称微量白蛋白尿,提示早期糖尿病肾病。当尿白蛋白排泄率>200μg/min或尿白蛋白总量>300 mg/24小时尿时,称大量白蛋白尿,提示临床糖尿病肾病。当然,其它原因所致的肾脏病变如泌尿系感染、肾动脉狭窄、高血压、心力衰竭和高热等均可出现尿白蛋白,应注意鉴别。因单次检查超过正常不能排除偶然因素影响,在6个月内检查2-3次,取平均值意义更大。如多次尿常规化验已有1个(+)以上尿蛋白,可不必查尿微量白蛋白。 3.24小时尿蛋白定量:嘱患者早上8点排尿弃去,开始留取24小时全部尿量(包括次日凌晨8点)收集在一个带盖的干净容器内,混匀后测量并记录总尿量,再取混匀尿10-20ml,于干净容器内立即送检。为防止尿液腐败,可将其放置在4度冰箱中冷藏。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0.15~0.5克之间为微量蛋白尿,在0.5~1克之间为轻度蛋白尿,在1~4克之间为中度蛋白尿,大于4克(有学者定为3.5克)为重度蛋白尿。尿蛋白的高低可初步判定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 4.尿细菌培养检查:一般嘱患者停用抗生素3天以上,取无菌带有盖的尿杯,留取清晨第一次尿,取中段尿5ml。标本留取后,应立刻送检,以免细菌繁殖,影响结果。女性留取尿标本时,应先清洗外阴,以防阴道内分泌物的污染,再留取中段尿于容器内,操作时注意避免污染无菌尿杯。男性患者留取尿标本时,应将包皮翻上,洗净局部,再收集中段尿送检。应注意在接尿时不能把容器套在接尿的部位,以免造成污染,影响化验结果。尿细菌培养检查主要用于微生物鉴定,指导临床用药。 应该注意的是,妇女在月经期间,由于有经血污染,一般不宜留尿检验,

264.尿路感染临床路径之令狐文艳创作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 令狐文艳 (2016年版) 一、尿路感染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尿路感染(ICD-10:N39.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 1.症状、体征 急性膀胱炎可有膀胱刺激症状,急性肾盂肾炎时常同时伴有寒战、发热、腰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2.辅助检查 (1)尿培养 (2)尿常规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2.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足够疗程,预防或治疗败血症。

3.对症及支持治疗。 4.纠正易患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39.001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尿培养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 (3)泌尿系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检查: (1)残余尿超声、腹部CT、静脉肾盂造影(IVP)、血培养、降钙素原、血沉、尿找抗酸杆菌等(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应注意除外尿路复杂因素和系统性疾病) (2)女性必要时需进行妇科检查 (七)选择用药。 抗生素治疗: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抗菌药在尿及肾内浓度高(宜选用杀菌剂)、肾毒性小的抗菌药,严重感染时联合用药。疗程一般为3-15天(根据感染部位不同疗程不同)。血培养阳性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八)出院标准。

尿沉渣检查操作规程sop

尿沉渣检查操作规程sop 一.检测项目:尿沉渣检查 二.原理:取尿液离心,使有形成分沉淀取而检测 三.试剂:无需 四.仪器、器材:离心机、尖底管 五.操作步骤: 1、取刻度离心管,倒入新鲜尿液10ml,混合后以1500转/分离心5 分钟。 2、取出离心管,弃去上清液,留下0.2ml沉渣,轻轻摇动离心管, 使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取尿沉渣0.02ml于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六.结果判断 尿沉渣镜检观察,用10*10镜头,观察其中有形成分的全貌及管型。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成分和计算数量,应观察10个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管型用高倍镜鉴定,但计数数量按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七.参考值: 1、细胞成分:RBC:0-3/HP WBC:0-5/HP 2、管型(透明)0-1/LP 3、尿结晶和盐类数量以每高倍视野+、2+、3+、4+报告。 八.病人准备及标本要求: 1.应取新鲜尿液,以晨尿为宜。

2.使用一次性清洁容器。 3.尿液标本应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等混入。 4.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夏季1小时内,冬季2小时内 九.临床意义: 1、尿内白细胞增加:表示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炎症;红细胞增加: 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 2、透明管型可偶见于正常的清晨浓缩尿中,当有轻度或暂时性肾 或循环功能改变时,尿内可有少量透明管型,在肾裨性病变和 肾小球肾炎时,可见较少的颗粒管型。 3、红细胞管型的出现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颗粒管型的出现, 提示肾单位有淤滞现象;脂肪管型的出现,见于慢性肾炎肾病 菌及类脂肪性肾病。 4、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内出现肾衰、竭管型、提示预病不良。 5、虫者核管型的出现标志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见于慢性肾 小球肾为的晚期的肾淀粉样变时。 十.注意事项: 尿杯干燥、干净,为保持尿沉渣中细胞成分维持原来形态,要 求迅速送检,在一般情况下,由患者自己采集中段尿,女性患 者应清洗外阴部后留取。 十一.参考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尿沉渣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相关知识 1、尿液分析的内容 尿液分析可以分为物理学检测,干化学检测和沉渣镜检三部分内容。 物理学检测包括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气味,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器对尿液的比重和肾透压进行检测。 干化学检测是通过试纸条与尿液的反应,检测出尿液的蛋白质、葡萄糖、酸碱度、酮体、胆红素、尿胆元、亚硝酸盐、红细胞、白细胞及比重等。 显微镜发明以后,通过显微镜可以观测到所有的有形成分,如红白细胞、管型、结晶体、细菌、寄生虫、真菌、精子、黏液等,出现了至今在尿沉渣领域被奉为“金标准”的镜检法。 2、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或称尿有形成分分析、或进一步称为尿颗粒计数是尿液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临床上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作用,曾被美国著名的Dahelen Free称为“体外的肾活检”。 3、尿沉渣标准化进程 ??90年代开始,国外已非常重视尿液分析 ?1995年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文件GP-16A ?1995年日本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JCCLS)的文件GP1-P2 ?1997年欧洲尿液分析协作组提出尿沉渣检查的相关文件 ?2000年中国CCCLS制定《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标准化》 4、尿沉渣各有形成份临床意义一览表: 沉渣有形成份主要临床意义 红细胞 1、肾外疾病: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输卵管炎、疟疾、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恶性高血压、白血病和坏血病等。 2、下尿道疾病:见于急、慢性感染,结石、肿瘤、尿道狭窄、药物治疗后膀胱出血等。 3、肾脏疾病: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与药物有关的间质性肾炎、肾肿瘤、肾结石、肾结核、肾静脉栓塞、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4、药物引起的中毒反应:如磺胺药物治疗、水杨酸以及不合适的抗凝治疗。

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者。 一、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劳淋(TCD编码:BNS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再发性尿路感染(ICD-10编码:N39.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和《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和《肾脏病临床与进展》(郑法雷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淋证(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 方案”。 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膀胱湿热证。 肾阴不足,膀胱湿热证。 阴阳两虚,湿热下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 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28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劳淋(TCD编码:BNS070)和再发性尿路感染(ICD-10编 码:N39.0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 169 —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审批稿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尿路感染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尿路感染(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着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 1.症状、体征 急性膀胱炎可有膀胱刺激症状,急性肾盂肾炎时常同时伴有寒战、发热、腰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2.辅助检查 (1)尿培养 (2)尿常规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着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2.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足够疗程,预防或治疗败血症。

3.对症及支持治疗。 4.纠正易患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尿培养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 (3)泌尿系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检查: (1)残余尿超声、腹部CT、静脉肾盂造影(IVP)、血培养、降钙素原、血沉、尿找抗酸杆菌等(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应注意除外尿路复杂因素和系统性疾病)(2)女性必要时需进行妇科检查 (七)选择用药。 抗生素治疗: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抗菌药在尿及肾内浓度高(宜选用杀菌剂)、肾毒性小的抗菌药,严重感染

浅谈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

浅谈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5-04-30T11:53:40.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5期供稿作者:吕承旻 [导读] 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吕承旻(广西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贵港 537132)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400例进行研究,对其进行离心去除上清液后,取残留的沉渣进行尿沉渣检验。结果本组400例新鲜尿液标本的检验中,共有39例标本经尿沉渣检查为镜下血尿,检出率为(9.75%),有2例红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0.5%),经调查临床资料显示,以上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炎和肾小球肾炎。有19例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白细胞满视野,且检出细菌,检出率(4.75%),属于泌尿系统感染。有3例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有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检出率(0.75%),属于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肾病。结论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关键词】尿沉渣检验泌尿系统疾病红细胞白细胞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131-02 泌尿系统疾病不仅能够由机体的其它系统病变引发,还能够对机体的其它系统甚至全身造成影响,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泌尿系统疼痛、肿块及排尿改变等泌尿系统症状,同时也可伴发水肿、贫血及高血压等[1]。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尿液和尿液沉渣的分析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尿液分析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感染,导致无法进行准确的分析,而尿沉渣检验可以有效排除干扰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2]。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的400例新鲜尿液标本进行研究,对其尿沉渣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400例进行研究。标本均取自住院患者清晨起床后的首次尿液,属于较酸化或浓缩的标本,其中的上皮细胞、管型及血细胞等结构均比较完整。留置尿液标本前叮嘱患者仔细清洗外阴,将前段尿液排出后,使用干净的尿杯取中段尿液送检。女性月经期间禁止留置标本,防止受到月经血污染标本。 1.2 检验方法 (1)将送检的尿液标本轻摇混匀充分后,取10ml逐渐倒入离心管中,注意不可倒满试管,防止混匀吸样时发生溢出,进而导致标本间互相污染。(2)在标本中放入尿试带,待其充分浸入之后取出滤干后置于尿干化学分析仪中进行检测。注意不可用手碰触试带的实验区,使用完毕后将瓶盖拧紧,置于30℃阴凉干燥环境下储存。(3)使用水平式离心机将尿管取出,离心半径为15cm,转速为1500r/min,相对离心力为400g,离心5min后去除上清液,取0.2ml尿液沉渣,混匀后取1滴于载玻片上,低倍镜观察整体后改用高倍镜对各个细胞的管型形态进行辨认。(4)报告方法①细胞成分:平均值/HPF,对于标本中出现红细胞异常的,应该详细标明红细胞的百分数和形态;②管型成分:最低~最高/LPE,对于检查疑似管型的物质可以通过滴加醋酸的方法进行区分。因为管型包括了蛋白质成分,滴入醋酸后会使管型物质变清晰,而假管型则会消失;③结晶成分:当其占据视野的25%时为+,50%时为++,75%时为+++,100%时为++++,对于具有草酸钙结晶、尿酸盐解决、胆固醇结晶和磷酸盐结晶等有意义的结晶应注明类型[3];④在进行报告时,应注明离心沉渣镜检;⑤当镜检时发现有真菌和细菌时,应在报告中注明,且建议进行尿液真菌及细菌培养。 2 结果 本组400例新鲜尿液标本的检验中,共有39例标本经尿沉渣检查为镜下血尿,检出率为(9.75%),有2例红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0.5%),经调查临床资料显示,以上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炎和肾小球肾炎。有19例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白细胞满视野,且检出细菌,检出率(4.75%),属于泌尿系统感染。有3例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有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检出率(0.75%),属于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肾病。 3 讨论 健康人群尿液中包含的红细胞通常都比较少,平均每个视野中均小于3个,当超过3个时即代表出现异常,并且根据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来判断属于肾内出血或肾外出血。70%以上的红细胞变形来自于肾内出血,红细胞形态正常的患者属于非肾性血尿。当患者的尿液表现为洗肉水样时,代表患者的泌尿系统存在严重的疾病,应安排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度检查,查明原因[4]。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尿沉渣检验对于尿蛋白和红细胞的定量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所以临床上测定泌尿系统患者的尿液时应将尿沉渣检验结果作为依据;②尿沉渣检验不仅可以检出管型的存在,还能够对管型的类别进行区分。可以通过在尿沉渣中滴入一滴较黄的人血清的方式对管型进行染色,从而提高管型检验的准确性[5];③尿沉渣检验的优点主要在于结果可靠、准确及可比性强等。综上所述,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参考文献 [1]何超,曹伟华,常娟锋等.64排容积CT尿路造影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90-93. [2]罗娟,阳海平,李秋等.尿液分析在大规模筛查小儿无症状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10,39(5):596-597. [3]https://www.doczj.com/doc/f96661817.html,/NSTLQK_NSTL_QK.aspxBednarek AK,Laflin KJ,Daniel RL. WWOX,a novel WW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mapping to human chromosome 16q23.3-24.1,a region frequently affected in breast Cancer[J].Cancer Research,2010, (08):2140-2145. [4]林逾峰.泌尿系统疾病所致早期肾损害的尿液改变[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4):1635-1636. [5]韦爱青.86例尿沉渣检验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33): 6105.

心衰病临床路径表单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表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衰病临床路径) 2014年 患者姓名: 患者年龄: 住院号: 病房床号: 入院时间: 纳入路径时间: 实际住院天数: 主管医生: 主管护士: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及床号: 预计住院天数:14天-20天入院时间: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 第1天 项目目标: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初步诊断评估病情 选择治疗方案,完成住院病例和首次病程记录,向家属交待病情, 辅助检查,中医治疗。 变异项目 及原因 执行人 诊断与评估心功能:□NYHAⅡ级□NYHA III级 原发病:□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 □心肌病□甲亢心□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血瘀水停□阳气亏虚,血瘀水停□夹痰□夹瘀□ 检查必查:可查: □血常规ST!□凝血四项ST!(必要时)□急诊生化ST!□尿常规ST!(必要时) □心电图ST!□血气分析ST!(必要时)□胸片/必要时ST □心梗七项ST!(必要时) □D二聚体ST!(必要时) 饮食□低盐NaCl<5g/d □限水(必要时)□低脂□糖尿病饮食 活动□卧床休息,床边小坐 告知 病情 □书面病重通知口头病情通知 监护及给氧□记24小时出入量或称体重qd □测血压bid~tid 或血压监护(必要时)□心电监护(必要时) □低流量吸氧必要时 □监测SO2必要时□监测血糖必要时 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利尿剂(速尿/HCT/安体舒通) □ACEI 或ARB(洛丁新或代文,厄贝沙坦等)□β阻滞剂(倍他乐克或比索洛尔等) □洋地黄药物(地高辛或西地兰等) □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正性肌力药(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必要时抗血小板制剂或抗凝剂(阿司匹林) 中医辨证治疗(按方案执行) 口服成药:□温阳益气,活血利水(加味参附颗粒)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针剂(尽量减少静脉給药,如确需使用尽可能静推以控制入量):□生脉针□参麦针 □参附针□活血化瘀类针 汤药:□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 一般治疗□补液管理□血压管理□血糖管理 □电解质,酸碱平衡管理□血脂管理□辨证选择特色疗法□抗感染(肺部感染或尿路感染、褥疮等) □心律失常控制□戒烟□ 健康教育□病人□家属 □病房环境介绍□检查教育 主管护士:护长:

尿液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尿液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一、采集时机 宜为抗菌药物使用之前的清晨第一次尿液。 二、采集方法 (一)清洁中段尿 1.女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冲洗外阴,用手指分开阴唇,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20ml于无菌容器内。 2.男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溶液等消毒液清洗尿道口,擦干后上翻包皮,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20 ml于无菌容器 (二)耻骨上膀胱穿刺 主要用于厌氧菌培养或留取标本困难的婴儿、脊柱损伤患者的尿液采集。先用 0.25%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然后使用无菌注射器直接从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上高于耻骨联合2cm处刺人膀胱吸取尿液10~ 20 ml于无菌容器内。 (三)导尿管尿 1.直接导尿法: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会阴局部,用导尿管直接经尿道插入膀胱,先弃其前段尿液约15 ml,再留取中段尿液10~20 ml于无菌容器内。 2.留置导尿管法:医院内尿路感染中,临床最常用此法。采集前先夹住导尿管,采集时则松管弃其前段尿液,使用o.25%~0.5%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导尿管的采样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斜刺人导尿管(从采样口或靠近尿道的导尿管管壁)抽取10~20 ml尿液于无菌容器内。 3.回肠造口导尿管法:摘除导管,弃去里面的尿液,先用0.05%~0.1%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吻合口,再将导尿管插入到清洁的吻合口,直至筋膜的深部采集 10~20 ml尿液于无菌容器内。 (四)小儿收集包 对于无自控能力的小儿可应用收集包采集尿液,这种装置由于很难避免会阴部菌群污染产生假阳性,所以只有在检验结果为阴性时才有意义。如果检验结果为阳性,应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使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或导尿法留取尿液进行复检。 三、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并接种,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 h(夏季保存时间应适当缩短或冷藏保存)。如果不能及时运送或接种,应4℃冷藏,但保存时间也不应超过8 h。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尿路感染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尿路感染(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 1.症状、体征 急性膀胱炎可有膀胱刺激症状,急性肾盂肾炎时常同时伴有寒战、发热、腰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2.辅助检查 (1)尿培养 (2)尿常规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2.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足够疗程,预防或治疗败血症。 3.对症及支持治疗。

纠正易患因素。4. (四)标准住院日为3-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住院后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尿培养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 (3)泌尿系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检查: (1)残余尿超声、腹部CT、静脉肾盂造影(IVP)、血培养、降钙素原、血沉、尿找抗酸杆菌等(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应注意除外尿路复杂因素和系统性疾病) (2)女性必要时需进行妇科检查 (七)选择用药。 抗生素治疗: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抗菌药在尿及肾内浓度高(宜选用杀菌剂)、肾毒性小的抗菌药,严重感染时联合用药。疗程一般为3-15天(根据感染部位不同疗程不同)。血培养阳性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八)出院标准。.

尿液标本采集法

尿液标本采集法一、目的: 原稿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目的:采集尿液标本,通过实验室检查,以了解病情、协助诊断或观察 疗效。 (1)尿液常规标本:检查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有无细胞及管型,测定比重,并作尿蛋白及尿糖定性检测 (2)尿培养标本:收集未被污染的尿液作细菌学检查。 (3)12小时或24小时尿标本:进行尿的各种定量检查,如钠、钾、氯、17-羟类固醇、肌酐、肌酸及尿糖定量或尿浓缩查结核分枝杆菌等. 李晓寒.《基础护理学》[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尿液常规标本:用于检查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测定比重,检查有无细 胞及管型,并作尿蛋白和尿糖定性检测等。 2、尿培养标本:用于细菌培养或细菌敏感试验,以了解病情,协助临床诊 断或治疗。 3、12小时或24小时尿标本:用于各种尿生化检查或尿浓缩查结核杆菌等 检查。 编者 1.目的:采集尿液标本,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作出准确的判断。 (1)尿液常规标本:检查尿液的色泽、气味、透明度、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测定比重、PH值、隐血、胆红素、尿胆原、并作尿蛋白 及尿糖定性等检测。 (2)尿培养标本:收集未被污染的尿液作细菌涂片、培养及药敏实验等。 (3)12小时或24小时尿标本:进行各种检查,如:尿量测定、尿ADIS 计数、尿蛋白定量、尿17-羟类固醇、尿肌酐或尿浓缩查结核分枝杆 菌等. (4)尿生化标本:收集尿液标本作淀粉酶、NAG酶、微量蛋白等检测。二、适用范围

编者 适用于所有门诊、急诊、住院患者及健康体检。。 三、评估 原稿李晓寒.《基础护理学》[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了解患者的病情、临床诊断、意识状态、合作程度、心理状况。 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留取标本的目的和配合要点。 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C]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核对医嘱、采集项目、病室、床号、姓名和送检日期。 2.病人评估:目前病情,诊断、治疗情况,采集尿标本的原因,心理状态, 合作程度,自理能力,意识状态,局部情况等。 3.用物评估:标本容器是否符合要求。 4.环境评估:病室环境是否安静、清洁,能否保护病人的隐私。 编者:1.病室环境是否安静,清洁,能否保护病人隐私。 2.病人评估:患者病情、心理状态、意识情况、自理能力、合作程度等。 3.用物评估:标本容器是否符合要求,医嘱条码是否黏贴规范。 四、告知 1、根据检查的目的、项目及要求指导患者做好采样前的准备。 2、采样前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或长久站立,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3、指导患者合理正确的留取各种检测样本。 五、基本操作方法 原稿李晓寒.《基础护理学》[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贴化验单 2.核对 3.收集尿液标本 ▲常规尿标本 (1)能力自理患者 (2)行动不便患者

脊髓损伤临床路径

脊髓损伤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脊髓损伤(不完全性)的患者。 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 WB444)。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编码为:T0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简称“ASIA”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诊疗方案”。 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常见证侯: (1)瘀血阻络证 (2)气虚血瘀证 (3)脾胃虚弱证 (4)肝肾亏虚证 (5)气血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2.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经外科或内科治疗后直接进入康复机构首次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临床路径:完全性脊髓损伤、由肿瘤、结核等引起的脊髓损伤、合并重度感染、重度昏迷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意义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意义 检查尿沉渣中管型的数量与种类,对判定肾损害有重要价值。我们对管型形成机理、分类、检查技术、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采用标准方法,标准单位报告(以国际单位制升或微升为单位)使用多种显微镜、自动分析法或不同鉴别染色技术有助对管型的识别与鉴定从而对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不同部位损害的确定、鉴别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一定意义。 一、形成 管型(casts)为运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蛋白聚集体,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cylinder)故在尿中又称圆柱体尿。1877年由Vigla及Rayer最先报道。多量出现常提示肾实质损害,因此对泌尿系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一定意义。 管型的形成、演变有多种原因素:如透明管型是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通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细胞管型可因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后演变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蜡样管型。 另外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形成上皮细胞脂肪管型后形成脂肪管型;细菌、念珠菌、结晶体均可与白蛋白、T-H糖蛋白结合形成管型。因此管型的形成与转化是多途径的,其机制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 如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超薄切片中发现在普通光镜下的颗粒管型实际上可以是细菌管型、白色念球菌管型或血小板管型。 二、分类、命名及检查技术 传统的按基质及内涵物性质各异的Lippman分类法受到挑战,透明、颗粒、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蜡样、脂肪、细菌、真菌结晶等十多种管型的命名不够细(见表l),如红细胞管型有三种,除管型内见变形红细胞外中可因红细胞蜕变成红-棕色颗粒称血颗粒称血液管型还有在红细胞与碎片颗粒同时存在的混合形式,而白细胞管型又应分成中性粒、嗜酸粒、单核、淋巴及吞噬细胞管型(Macrophage casts)等区别,通过相差显微镜还可鉴定出血小板管型,由纤维蛋白原凝固形成的纤维蛋白丝管型(Fibrin thread casts)免疫球蛋白轻链沉淀而形成的骨髓瘤管型(Myeloma casts)还有用各种方法无法鉴定的未知管型(Unknown casts)按不同色素的存在如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肌红蛋白及胆红素、黑色素等管型。有的作者按管型形态的长、宽、体积、形状纡曲定名为长、短、宽、巨、麻花、裂纹、球形、镶嵌、复合等应与

尿常规14项检测结果解读

尿常规14项检测结果解读 1.微量白蛋白(mg/L) 正常参考值:0 异常参考值:80,120 临床意义:病理性蛋白可见于肾损伤。 2.肌酐(mmol/L) 正常参考值:4.4-17.6 异常参考值:偏低0.9,偏高26.5 临床意义:偏低可见于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A)、贫血、急慢性肾衰竭;偏高可见于长时间剧烈运动、食肉过多、肌肉健硕。 3.尿钙(mmol/L) 正常参考值:1.0-7.5 异常参考值:10 临床意义: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3摄入过多、骨质疏松症。 4.蛋白质(g/L) 正常参考值:-(0) 异常参考值:±(0.15),+(0.3),++(1.0),+++(≥3.0) 临床意义: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见于:1、肾小球性蛋白尿;2、肾小管性蛋白尿;3、混合性蛋白尿;4、溢出性蛋白尿。 5.隐血(CELL/μL) 正常参考值:-(0)

异常参考值:+(25),++(80),+++(≥200) 临床意义:泌尿系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泌尿系肿瘤、结核、肾盂肾炎、膀胱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 6.白细胞(CELL/μL) 正常参考值:-(0) 异常参考值:±(15),+(70),++(125),+++(500)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尿道结核等。 7.葡萄糖(mmol/L) 正常参考值:-(0) 异常参考值:±(2.8),+(5.6),++(14),+++(28),++++(≥55) 临床意义:1、血糖增高性糖尿;2、血糖正常性糖尿;3、暂时性糖尿。 8.酮体(mmol/L) 正常参考值:-(0) 异常参考值:±(0.5),+(1.5),++(4.0),+++(≥8.0)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中毒、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惊厥等。此外,饥饿、分娩后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等也可出现阳性。 9.比重 正常参考值:1.010-1.025 异常参考值:偏低(1.005),偏高(1.030) 临床意义:①尿比重增高: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②尿比重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