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1稳定性的概念

11.1稳定性的概念

稳定性的概念

刚度和强度——构件基本承载能力。

随着高强度钢材的应用,使得结构趋于大型化。

1879年,苏格兰横跨台斯克海湾的大桥破坏,13个桥跨结构崩溃,一列火车下海。1896年,瑞士的孟汉希太因坦铁路大桥因桁架压弦杆件失稳,200多人遇难。

1907年,加拿大魁北克大桥施工中,南跨约19000吨钢材15秒内全落到河里,75人丧生。事故分析表明,都是由于受压杆件失稳而引起整个结构破坏。

显然,设计时强度和刚度是满足的。所以失稳时的临界应力小于材料的屈服应力。

不稳定平衡:微小扰动使小球偏离平衡位置,扰动撤销后小球不能回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稳定平衡:微小扰动使小球偏离平衡位置,扰动撤销后小球可以回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随遇平衡:微小扰动使小球偏离平衡位置,扰动撤销后小球可以在任意位置平衡。

三种平衡状态及其判断

有缘学习更多驾卫星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轴向压力大于某一极限值时,压杆直线形状的平衡是不稳定的。

轴向压力等于极限值时,压杆处于临界状态。

受压杆件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发生不能保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现象,称为压杆的平衡丧失了稳定性。简称失稳或屈曲。

压杆由原有直线形状下的稳定平衡过渡到不稳定平衡时,对应的压力值称为临界压力或临表示。

界载荷,用F

cr

杆件丧失稳定后,改变了杆件的受力性质,压力的微小增加将引起弯曲变形的明显增大。所以在正常情形下,压力不能超过临界压力。

压杆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是确定压杆临界压力的计算方法。

除了压杆,其它形式构件中,只要有压应力存在,构件就有失稳的可能性。

q

F

心绞痛教案

《心绞痛病人的护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心绞痛病人的概念、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2.熟悉心绞痛病人的护理诊断。 3.了解诊断心绞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操作技能目标:能熟练操作心电图机及进行心电监护仪。(三)情感目标:通过实训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重点 1.冠心病的临床分型;心绞痛病人的身体状况; 2.心绞痛发作时的处理;心绞痛的健康指导。 (二)学习难点 心绞痛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绞痛发作时的处理及健康指导。三、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具体环节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学生贴卡片活动、小组讨论。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教学课件、项目卡片。 五、授课类型

新课 六、课时 4 课时 七、教学时间安排 导课5 分钟新课讲授60 分钟 能力训练18 分钟课堂小结4 分钟拓展练习3 分钟八、教学过程

②性质: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有些患者仅觉胸闷。 ③诱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 ④持续时间:3~5分钟。 ⑤缓解方式:停止活动,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在几分钟内缓解。 2.体征 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二)辅助检查 1.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心绞痛发作时暂时性ST段压低(≥0.1mV),发作缓解后恢复。

2.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方式主要为分级活动平板或踏车,心电图改变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分钟为运动试验阳性标准。心肌梗死急性期,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明显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疾病者禁作运动试验。 3.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从中发现心电图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可与患者的活动和症状相对照。 4.放射性核素检查:明显的

系统稳定性意义以及稳定性的几种定义.

系统稳定性意义以及稳定性的几种定义 一、引言: 研究系统的稳定性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系统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中,人们把能加工、变换数字信号的实体称作系统。由于处理数字信号的系统是在指定的时刻或时序对信号进行加工运算,所以这种系统被看作是离散时间的,也可以用基于时间的语言、表格、公式、波形等四种方法来描述。从抽象的意义来说,系统和信号都可以看作是序列。但是,系统是加工信号的机构,这点与信号是不同的。人们研究系统还要设计系统,利用系统加工信号、服务人类,系统还需要其它方法进一步描述。描述系统的方法还有符号、单位脉冲响应、差分方程和图形。 电路系统的稳定性是电路系统的一个重要问题,稳定是控制系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保证电路工作的基本条件;不稳定系统不具备调节能力,也不能正常工作,稳定性是系统自身性之一,系统是否稳定与激励信号的情况无关。对于线性系统来说可以用几点分布来判断,也可以用劳斯稳定性判据分析。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则比较复杂,劳斯稳定性判据和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二、稳定性定义: 1、是指系统受到扰动作用偏离平衡状态后,当扰动消失,系统经过自身调节能否以一定的准确度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若当扰动消失后,系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则称系统是稳定的,否则称系统为不稳定。 稳定性又分为绝对稳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绝对稳定性。如果控制系统没有受到任何扰动,同时也没有输入信号的作用,系统的输出量保持在某一状态上,则控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1)如果线性系统在初始条件的作用下,其输出量最终返回它的平衡状态,那么这种系统是稳定的。 (2)如果线性系统的输出量呈现持续不断的等幅振荡过程,则称其为临界稳定。(临界稳定状态按李雅普洛夫的定义属于稳定的状态,但由于系统参数变化等原因,实际上等幅振荡不能维持,系统总会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不稳定。因此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临界稳定属于不稳定系统,或称工程意义上的不稳定。) (3)如果系统在初始条件作用下,其输出量无限制地偏离其平衡状态,这称系统是不稳定的。 实际上,物理系统的输出量只能增大到一定范围,此后或者受到机械制动装置的限制,或者系统遭到破坏,也可以当输出量超过一定数值后,系统变成非线性的,从而使线性微分方程不再适用。因此,绝对稳定性是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本建议得目得就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正确诊断与有效治疗得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明确哪些治疗就是经临床验证有效应常规采用得治疗;哪些治疗就是有限定条件,非常规使 用, 需经临床医师研判后才能采用得治疗;哪些治疗已被临床研究证实为无效甚至有害。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UA)得定义与分型 UA就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得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 其中包括如下亚型: (1)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2个月内新发生得心绞痛(从无心绞痛或有心绞痛病史 但在近半年内未发作过心绞痛)。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诱发 心绞痛得活动阈值明显减低,按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C I—IV)加重 1级以上并至少达到III级(表1), 硝酸甘油缓解症状得作用减弱,病程在2个月之内。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含硝酸甘油 效果欠佳,病程在1个月内。 (4)梗死后心绞痛:指AMI发病24 h后至1个月内发生得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得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暂时性抬高。 表1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得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CCSC) 分级特点 I级一般日常活动例如走路、登楼不引起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剧烈、速度快或长时间得体力活动或运动时 II级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快步行走、登楼、餐后行走、冷空气中行走、逆风行走或情绪波动后活动 III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平路一般速度行走时 IV级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患者不能作任何体力活动,但休息时无心绞痛发作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得诊断 在作出UA诊断之前需注意以下几点: (1)UA得诊断应根据心绞痛发作得性质、特点、发作时体征与发作时心电图改变以及冠

稳定性

稳定性 (stability) 系统受到扰动后其运动能保持在有限边界的区域内或回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稳定性问题是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稳定性分为状态稳定性和有界输入-有界输出稳定性。 状态稳定性如果充分小的初始扰动只引起系统偏离平衡状态的充分小的受扰运动,则称系统是稳定的。如果当时间趋于无穷大时,所有这些受扰运动均回复到原平衡状态,则称系统是渐近稳定的。如果对任意初始扰动引起的受扰运动,系统都能随时间趋于无穷大而回复到平衡状态,则称系统是全局或大范围渐近稳定的。 有界输入-有界输出稳定性如果对应于每个有界的输入,系统的输出均是有界的,就称系统是有界输入-有界输出稳定的,简称BIBO稳定。一个向量信号称为有界,是指组成信号的每一个分量的函数值都为有限值。对于可用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在系统是联合能控和能观测时(见能控性和能观测性),BIBO稳定等价于全局渐近稳定。在线性控制理论中,系统稳定即指其平衡状态是全局渐近稳定。 稳定性的判别判定系统稳定性主要有两种方法:①李雅普诺夫方法:它同时适用于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对于线性定常系统,这种方法在使用上并不简便(见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②基于对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分布的判别方法: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即是其分母多项式为零的代数方程的根。这种方法在应用上比较简便。其中按代数方法进行判

别的为代数稳定判据,如劳思稳定判据和胡尔维茨稳定判据;按复变函数方法进行判别的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米哈伊洛夫稳定判据;按图解方法通过研究极点随增益的变化关系来进行判别的为根轨迹法。除此之外,在研究某些类型的稳定性问题时,也常采用波波夫稳定判据。而泛函分析和微分几何的方法也已在研究稳定性问题中得到应用。 稳定性 (stability)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在偏离平衡位臵后能恢复到原来平衡位臵的性能。如塔式起重机一般要加适当的配重,使其承受各种载荷时重心始终在支承点周围的范围内而不翻倒。液压缸的活塞杆、压力机的丝杆、起重机钢结构的受压弦杆等细长杆,都要进行稳定性校核。焊接箱形结构的腹板存在薄板稳定性问题。薄壁压力容器受外压或抽真空时,需要考虑容器形状的稳定性,如失稳便会发生凹凸变形。 失稳及其形式物体偏离平衡位臵后不能恢复到原来位臵叫失稳。如细长杆或薄壁结构在过大的压应力作用下,原来的平衡形式突然改变,发生显著变形,杆变弯,容器的曲率半径发生显著变化,细长杆或薄壁结构就产生失稳。结构失稳的形式有:①压杆的载荷超过临界值时,原来的直线平衡形式失去稳定性,可能转为弯曲平衡形式,载荷逐渐加大时,实际弯曲变形也随之加大,但并未丧失承载能力。②受外压的球形薄壁容器失稳变形后所能承受的力已小于临界力,即结构丧失了原有的承载能力。③扁拱形薄板零件或扁壳形零件,其凸面承受压力时逐渐产生变形,当压力达到临界值时便失去稳定,其平衡位臵发生跳跃,突然变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定义】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称为冠心病。冠心病中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称为冠心病心绞痛。该病属中医“厥心痛”、“胸痹心痛”范畴。 【诊断】 依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结合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具体情况,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有关指南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一、临床表现: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发作为突然发生的疼痛,多有诱发因素,部位为胸骨后,也可以在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颌部、左肩胛部、左臂内侧、甚或上腹部,性质为沉重、压榨、紧束、憋气或窒息感,持续时间为1~15分钟,多数为3~5分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有效,1~3分钟内疼痛缓解。自发型心绞痛,特别是变异型心绞痛,可无劳力活动诱发,疼痛较为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含用硝酸甘油效果差。 WHO将心绞痛分为: 1.劳力型心绞痛 ①稳定劳力型心绞痛:1~3月内病情固定不变。 ②初发劳力型心绞痛:近1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③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原为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发作渐趋频繁,程度加重,持续时间 延长,诱因常变动,进行性恶化。 2.自发型心绞痛:即变异型心绞痛,特点是一过性ST段抬高,多数自行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即表示病情不稳定,较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及自发型心绞痛,还包括冠脉成形术后冠脉旁路术后心绞痛。 二、体征: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 三、心电图表现:ST-T变化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最可靠的心电图表现,静息心电图可出现2 个或更多的相邻导联ST段下移≥0.1mv。 四、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脏肌钙蛋白测定可鉴别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根据病史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新发或一过性ST段压低≥0. 1mv,或者T波倒置≥0.2mv)以及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CK-MB)测定,可作出诊断,诊断未明确的不典型的患者而病情稳定者,可在出院前做负荷心电图,或负荷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术等。

抗心绞痛药习题

抗心绞痛药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A型题】 1.普萘洛尔、硝酸甘油、硝苯地平治疗心绞痛的共同作用是() A 减慢心率 B 缩小心室容积 C 扩冠状动脉 D 降低心肌耗氧量 E 抑制心肌收缩力 2.下列不属于钙拮抗剂的抗心绞痛的药物是() A 维拉帕米 B 地尔硫卓 C 吗多明 D 普尼拉明 E 哌克昔林3.下列不能用地尔硫卓治疗的疾病是() A 稳定型心绞痛 B 不稳定型心绞痛 C 变异型心绞痛 D 高血压 E 脑血管病 4.不稳定心绞痛的重要因素是() A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B 情绪激动 C 冠状动脉硬化 D 冠状动脉痉挛 E 以上均不是 5.对变异型心绞痛最有效的药物是() A 硝苯地平 B 亚硝酸异戊酯 C 硝酸甘油 D 普萘洛尔 E 噻吗洛尔 6.久用后易产生耐受性的药物是() A 硝苯地平 B 亚硝酸异戊酯 C 硝酸甘油 D 普萘洛尔 E 噻吗洛尔 7.可致心率加快的抗心绞痛药是() A 普萘洛尔 B 维拉帕米 C 地尔硫卓 D 硝酸甘油 E 单硝酸异山梨酯 8.伴有哮喘的心绞痛患者不宜选用的药是() A 普萘洛尔 B 硝苯地平 C 地尔硫卓 D 硝酸甘油 E 单硝酸异山梨酯 9.易致冠脉收缩的抗心绞痛药是() A 普萘洛尔 B 维拉帕米 C 硝酸甘油 D 硝苯地平

E 硝酸异山梨酯 10.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并能抗心绞痛的钙拮抗药是() A 普萘洛尔 B 维拉帕米 C 硝酸甘油 D 硝苯地平 E 硝酸异山梨酯 11.长期应用后不能突然停药的治疗心绞痛的药物是() A 维拉帕米 B 普萘洛尔 C 硝酸甘油 D 硝酸异山梨酯 E 硝普钠 12.一般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选用下列哪种药物() A 硝酸甘油 B 硝酸异山梨酯 C 硝苯地平 D 普萘洛尔 E 维拉帕米 13.心绞痛伴有严重CHF的患者不宜选用下列哪种药() A 硝酸甘油片剂 B 硝酸甘油贴膜剂 C 戊四硝酯 D 硝酸异山梨酯 E 维拉帕米 【C型题】 14.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宜选用是() 15.伴有传导阻滞的心绞痛者可用是() A 硝酸甘油 B 噻吗洛尔 C 是A是B D 非A非B 16.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宜选用是() 17.对伴有心衰的心绞痛患者可选用是() A 硝苯地平 B 维拉帕米 C 是A是B D 非A非B 18.硝酸甘油松驰血管平滑肌的机制是() 19.钙拮抗剂松驰血管平滑肌的机制是() A 激活GC,增加细胞cGMP量 B 激活AG,增加细胞cAMP量 C 是A是B D.非A非B 20.对各型心绞痛均有效的药物是() 21.对心脏无明显直接作用的抗心绞痛药物是() A 硝酸甘油 B 钙拮抗剂 C 是A是B D 非A非B 【X型题】

第五章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第六章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在反馈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中,系统的稳定性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 经典控制理论中已经建立了劳斯判据、Huiwitz 稳定判据、Nquist 判据、对数判据、根轨迹判据等来判断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但不适用于非线性和时变系统。分析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及自振的描述函数法,则要求系统的线性部分具有良好的滤除谐波的性能;而相平面法则只适合于一阶、二阶非线性系统。 1892年俄国学者李雅普诺夫(Lyapunov )提出的稳定性理论是确定系统稳定性的更一般的理论,它采用状态向量来描述,不仅适用于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还适用于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系统。 §6-1 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 系统的数学模型有输入输出描述(即外部描述)和状态空间描述(即内部描述),相应的稳定性便分为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 一、外部稳定性 1、定义(外部稳定性): 若系统对所有有界输入引起的零状态响应的输出是有界的,则称该系统是外部稳定的。 (外部稳定性也称为BIBO (Bounded Input Bounded Output )稳定性) 说明: (1)所谓有界是指如果一个函数)(t h ,在时间区间],0[∞中,它的幅值不会增至无穷,即存在一个实 常数k ,使得对于所有的[]∞∈0 t ,恒有∞<≤k t h )(成立。 (2)所谓零状态响应,是指零初始状态时非零输入引起的响应。 2、系统外部稳定性判据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 ∑),,(C B A 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Cx y Bu Ax x =+= BU A sI X BU X A sI CX Y BU AX sX 1)()(--==-=+= B A sI C s G 1 )()(--= 当且仅当)(s G 极点都在s 的左半平面内时,系统才是外部稳定(或BIBO 稳定)的。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doc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撰写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虹沈潞华高润霖戚文航霍勇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长生马虹马爱群方全方圻张运沈卫峰沈潞华陈在嘉陈纪林 林曙光范维琥柯元南胡大一赵水平徐成斌诸骏仁郭静萱顾复生高润霖 戚文航黄岚黄峻黄从新黄德嘉傅向华曾定尹葛均波韩雅玲霍勇(一)——诊断和危险分层评价 我国首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日前发布。该指南制定目的是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慢性心绞痛诊疗策略,消除目前临床上的一些误区,规范相关的诊疗和预防。本报摘选指南主要内容并连载刊登。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心绞痛发作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者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对胸痛患者,应根据其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疼痛特点估计冠心病可能性,并依据其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无创检查和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危险分层评价。 病史及体格检查 医师需详细了解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等特征,同时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心绞痛严重度分级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还需注意肥胖(体重指数及腰围)情况,以助了解有无代谢综合征。 基本实验室检查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心绞痛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心绞痛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心绞痛”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心绞痛 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以前胸压迫性疼痛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典型的心绞痛(typical angina pectoris)包括以下6个特点:①疼痛性质为胸前部压迫感、紧缩感或闷痛、灼痛、紧扼、窒息等模糊性疼痛而不是针刺样疼痛;②疼痛多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亦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区;③可放射至左肩与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也有至背、颈、下颌、上腹部等处;④发作时常有诱因,如劳累、激动、饱餐等;⑤疼痛发作时间持续约3~5分钟,一般不短于1分钟,不超过15分钟;⑥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5分钟内缓解。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绞痛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变,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冠状动脉痉挛等所引起则属少数;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贫血、心律失常等也能造成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而发作心绞痛。 多数患者在不发作时,无任何体征,约有半数患者在静息时心电图正常,部分患者可有轻度S-T段压低及T波倒置,极少数患者可有陈旧性心肌梗塞遗留的Q 波。 心电图负荷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常能为心绞痛的诊断提供依据。

典型的胸痛发作辅以心电图变化常可对心绞痛作出诊断。 心绞痛的分类方法很多,国内外均未统一,近年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将心绞痛分3大类:一类,劳累性心绞痛,又分为①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②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③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亦称进行性心绞痛或不稳定型心绞痛;二类,自发性心绞痛,又分为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中间综合征、梗塞后心绞痛三类,混合性心绞痛(见有关词条)。 除针对心绞痛的病因治疗外,低盐、低热量、低脂饮食、戒烟、休息、避免诱因等可减少发作。 硝酸酯类为最有效的抗心绞痛药物,其他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中药速效救心丸等亦为治疗的常用药物。 对严重病例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可选择做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进行治疗。

(完整版)(完整版)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 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 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 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

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 1. 诊断 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如果无法评价运动心电图结果,或运动试验尚不能确诊,则需要做其他检查。心肌灌注显像及负荷超声心动图在显示心肌缺血程度和缺血部位方面有特殊 的价值。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评价心室功能。在有创性检查中,冠脉造影可以确定冠脉有无狭窄,其目的是为了确诊,确定治疗方向及评估预后。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冠脉造影所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0.1%~0.2%。

心绞痛相关知识问题

MICROSOFT 心肌缺血引发的疼痛 angina Ms cao 2016/2/16 冠状动脉型心脏病练习题

参考资料:1.北京大学八年制医学教材 2.百度百科 1.心绞痛的定义 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2.诱发心绞痛的诱因是什么? 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非劳累之后。 3.典型的心绞痛的部位: 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也可以波及心前区,有手掌范围大小,甚至横贯前胸。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致咽颈部,下颌部,牙齿或后背部。 4.不典型的心绞痛疼痛的部位: 上腹部、但心绞痛发作的部位常固定 5.为什么有的人出现心绞痛只在同样的劳力或者早晨发生? 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6.心绞痛发作时持续的时间: 疼痛出现后持续加重,持续时间一般是3—5min ,停止活动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使疼痛在几分钟内迅速缓解。心绞痛可数日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多次发作。 7.心绞痛发作时的体征: 患者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发冷或者出汗,严重时也可出现低血压,有时可以出现第三或者第四心音奔马律。部分患者可有乳头肌缺血和功能失调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出现交替脉。 8.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 心电图 9.心绞痛发作时静息心电图特点: 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有可能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 段和T 波异常,有时出现房室或者束支传导阻滞,房性过早波动等心率失常。 10.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临床特点: 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 段移位。心内膜下心肌容易缺血,故常见ST 段压低0.1mv 以上,发作缓解后恢复。有时出现T 波倒置,在平时有T 波倒置的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下T 波可变为直立。 11.心绞痛患者发作后心电图表现在相应的导联T 波倒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 12.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特点; 相关导联ST 段抬高呈“单相曲线”,心绞痛缓解后,ST 段恢复正常。 13. m p 478063_1415783285317_4.j p g 请分析心电图特点 14.稳定型心绞痛特点; 指劳力型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的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力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好部位无改变,疼痛时线相仿(3—5min ),用硝酸甘油缓解也能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疗效。 15.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的特点: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8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8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它表示了控制系统承受各种扰动,保持其预定工作状态的能力。不稳定的系统是无用的系统,只有稳定的系统才有可能获得实际应用。我们前几节讨论的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稳态特性分析计算方法,都是以系统稳定为前提的。 3.8.1 稳定性的定义 图3.26(a)是一个单摆的例子。在静止状态下,小球处于A位置。若用外力使小球偏离A而到达A’,就产生了位置偏差。考察外力去除后小球的运动,我们会发现,小球从初始偏差位置A',经过若干次摆动后,最终回到A点,恢复到静止状态。图3.26(b)是处于山顶的一个足球。足球在静止状态下处于B位置。如果我们用外力使足球偏离B位置,根据常识我们都知道,足球不可能再自动回到B位置。对于单摆,我们说A位置是小球的稳定位置,而对于足球来说,B则是不稳定的位置。 图 3.26 稳定位置和不稳定位置 (a)稳定位置;(b)不稳定位置 处于某平衡工作点的控制系统在扰动作用下会偏离其平衡状态,产生初始偏差。稳定性是指扰动消失后,控制系统由初始偏差回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若能恢复到原平衡状态,我们说系统是稳定的。若偏离平衡状态的偏差越来越大,系统就是不稳定的。 在控制理论中,普遍采用了李雅普诺夫(Liapunov)提出的稳定性定义,内容如下: 设描述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3.131)

式中x(t)为n维状态向量,f(x(t),t)是n维向量,它是各状态变量和时间t的函数。如果系统的某一状态,对所有时间t,都满足 (3.132) 则称为系统的平衡状态。是n维向量。当扰动使系统的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系统就会偏离平衡状态,在时,产生初始状态=x。在时,如果对于任一实数,都存在另一实数,使得下列不等式成立 (3.133) (3.134) 则称系统的平衡状态为稳定的。 式中称为欧几里德范数,定义为: (3.135) 矢量的范数是n维空间长度概念的一般表示方法。 这个定义说明,在系统状态偏离平衡状态,产生初始状态以后,即以后,系统的状态将会随时间变化。对于给定的无论多么小的的球域S(),总存在另一个的球域,只要初始状态不超出球域,则系统的状态 的运动轨迹在后始终在球域S()内,系统称为稳定系统。 当t无限增长,如果满足: (3.136) 即系统状态最终回到了原来的平衡状态,我们称这样的系统是渐近稳定的。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如果不存在另一个正数,即在球域内的初始状态,在后,的轨迹最终超越了球域S(),我们称这种系统是不稳定的。 图3.27是二阶系统关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义的几何说明。

抗心绞痛药经典总结

抗心绞痛药经典总结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痉挛或一过性阻塞,导致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典型的心绞痛通常表现为沉重的、压迫性胸骨后不适(很少描述为“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曲侧、颌和上腹部。少数患者主诉为不同性质的不适。 1.两种类型的心绞痛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痉挛或一过性阻塞,导致心 肌急剧、短暂的缺血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及不稳定性心绞痛两类。不稳定性心绞痛,可以理解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 2. 2.抗心绞痛药作用机制目前,常用于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硝 酸酯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心肌需氧和增加心肌供氧。如下图所示。 3. 3.三类抗心绞痛药的特点(1)β受体阻滞剂 4.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脏β1受体,从而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 量,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增加运动耐量。为减少β2受体被阻滞后引发的不良反应,更倾向于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梗死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死亡和再梗死的风险。如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稳定性心绞痛的初始治疗药物。 变异性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阻断β受体后,使α受体作用占优势,易致冠脉痉挛,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症状,不宜用于变异性心绞痛。 目标剂量:β受体阻滞剂用药后,要求静息心率降至55~60 次/分,严重心绞痛患者如无心动过缓症状,可将心率降至50 次/分。 (2)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比较,钙拮抗剂有如下优点:①具有强大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尤其适用于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变异性心绞痛;②具有支气管平滑肌扩张作用,适用于伴有哮喘和阻塞性肺疾病的心绞痛;③具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可用于伴有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的心绞痛。 钙拮抗剂分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对心绞痛同样有效。 地尔硫、维拉帕米(非二氢吡啶类):能减慢房室传导,常用于伴有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心绞痛患者,不宜用于已有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相互作用广泛,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升高,增加地高辛中毒发生率,合用时应减少地高辛剂量。 氨氯地平、非洛地平(二氢吡啶类):当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必须应用长效钙拮抗剂时,可选择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相互作用较少,不改变地高辛的血药浓度。 (3)硝酸酯类 硝酸酯类通过直接舒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负荷、增加缺血区血液供应、开放侧支循环等而缓解心绞痛。硝酸酯类几乎可松弛所有的平滑肌,许多非典型胸痛和所谓的“心绞痛”是由于胆道或食管痉挛引起的,这些均能被硝酸酯类缓解。 硝酸酯类:要保证足够的无药间期(通常每日应有6~8小时的间歇期),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如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日间服药,夜间宜停药;皮肤敷贴片白天敷贴,晚上除去。 硝酸酯类: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面部潮红、心率反射性加快和低血压,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使用治疗勃起功能障碍药物西地那非者24小时内不可应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以避免引起低血压,甚至危及生命。

冠心病的定义

冠心病的健康教育 1冠心病的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发生堵塞以及冠状动脉功能性的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2.引起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是一个多因致病的疾患,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这些危险因素,均可增加我们得冠心病的机会,主要包括:年龄与性别,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症,久坐生活方式以及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除遗传外,以上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控制 和改善的。了解增加心脏疾病和冠心病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的粥样硬化是我们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我们应该了解和尽可能减少这些危险因素,以便对抗或推迟冠状动脉阻塞的发生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1)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2)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甘油三脂(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mmhg的收缩期血压比 90-94mmhg勺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治疗心绞痛的药物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意见,将心绞痛分型如下: 1.稳定型心绞痛最常见,多在体力活动时发病。 2.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型、恶化型及自发性心绞痛,有可能发展为心肌梗塞或猝死,也可逐渐恢 复为稳定型心绞痛。 3.变异型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诱发。属于自发性心绞痛,休息时也可发病。 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是由于血和氧的供需失去平衡所致。现已明确心肌对氧的需求增加和冠状动脉痉 挛二方面是心绞痛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心肌的氧供应决定于动、静脉的氧张力差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摄取血液氧含量65%~75%,已接近于最大量,如再需增加氧的供应,已难以从血中更多地摄取氧,只能通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来提供,而后者又取决于冠状动脉阻力、灌流压、侧枝循环及舒张时间等因素。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系统的小动脉阻力对冠状动脉流量起着重要作用,出现粥样硬化后,狭窄区以下的小动脉因缺氧而舒张,此时较大的心外膜血管则对冠状动脉流量起主要作用。 心肌对氧的需求约为8~10ml/100g心肌/分,决定氧耗的主要因素是心肌的基本代谢,心室壁肌张力,分钟射血时间,心率和收缩性。其中,基本代谢的氧耗用于细胞膜转运功能及合成蛋白质,它较为稳定,少受药物影响;室壁肌张力则影响较大,它与心室容积和心室腔内压力成正比,张力愈高耗氧愈多;分钟射血时间是每搏射血时间与心率的乘积,射血时室壁肌张力最高,所以,射血时间愈久,耗氧愈多;收缩性的强弱也明显影响氧耗,强时耗氧多,反之耗量少。由于测定心肌实际耗氧量较为困难,临床上将影响耗氧量的主要因素简化为“三项乘积”(收缩压×心率×左心室射血时间)或“二项乘积”(收缩压×心率)作为 粗略估计心肌耗氧量的指标。 由上可见,药物可通过舒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或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药物也可通过舒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舒张外周小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后负荷;降低室壁肌张力;减慢心率及降低收缩性等作用而降低心肌对氧的需求。实际上,常用的抗心绞痛药正是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影响,恢复氧的供需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的。 一、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 硝酸酯类药物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其中硝酸甘油最常用,戊四硝酯及吸 入用的亚硝酸异戊酯已少用。 可见,所有硝酸酯类化合物均为硝酸多元酯结构,具有高脂溶性,它们结构中的O-NO2是发挥疗效的 关键部分。 硝酸甘油 「药理作用」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的基本作用是松弛平滑肌,但以松弛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最为明 显,现分述如下: 1.对血管的作用能舒张全身静脉和动脉,但舒张毛细血管后静脉(容量血管)远较舒张小动脉的作用为强。对较大的冠状动脉也有明显舒张作用,对毛细血管括约肌则作用较弱。对血管作用的总结果是:血

浅谈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浅谈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发表时间:2013-02-28T15:35:26.2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张辉[导读] 稳定型心绞痛亦称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的综合征。张辉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 163001) 【中图分类号】R9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57-02稳定型心绞痛亦称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的综合征。临床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缓解。 本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冠脉粥样硬化是最重要的病理原因。本病也可由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大动脉炎侵犯冠状动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如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风湿性冠状动脉炎等其他疾病引起。劳累、饱食、情绪激动、受寒、阴雨天气、严重贫血、阻塞性肺疾病,嗜铬细胞瘤、严重高血压、急性循环衰竭等常是心绞痛的诱因。 1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循环储备能力很强,剧烈活动或缺氧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比静息时增加6~7倍。 1.1 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痉挛、狭窄或闭塞时,代偿储备能力降低,冠状动脉弹性下降,顺应性降低,血流量减少。 1.2 心肌缺血、缺氧心肌需氧与供氧平衡失调是心绞痛的病理基础。当心脏负荷突然增大或循环血量锐减(如休克、心动过速等)或内皮损伤、粥样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血流量急剧减少,侧支循环又未及时有效建立时,心肌需氧和供氧严重失衡,引起心绞痛。 1.3 产生疼痛感觉的直接因素支配心脏的内脏自主神经对机械刺激不敏感,但在缺血、缺氧时心肌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多肽类等物质,刺激心交感神经而引起疼痛。这种痛觉常反映在交感神经相应脊髓节段水平的皮肤区域,故多不在心脏部位,而主要在胸骨后,可放射至左臂的前内侧及小指。也有人认为,在缺血区内富含神经供应的冠状动脉的异常牵拉或收缩可以直接产生疼痛。 2 临床表现 2.1 症状 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2.1.1 诱因最常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而诱发。饱餐、发怒、惊恐、吸烟、寒冷、性交等,都可成为诱发因素。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心绞痛的发作可能与晨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2.1.2 部位典型冠心病胸痛主要发生在胸骨体中、上段,常波及心前区,范围有手掌大小,甚至横贯前胸,边界不清,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小指和无名指等处。不典型者,心绞痛可位于胸骨下段和心前区,亦可放射至颈、咽、下颌以及上腹部。 2.1.3 性质常为发作性、压榨性、紧缩性或烧灼样疼痛,偶伴窒息感、濒死感或恐惧感。不是刺痛或锐痛。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活动,反射性地捂住胸部,直至胸痛缓解。轻者仅有左胸前不适、发闷感。 2.1.4 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历时3~5min逐渐消失,重度发作可达10~15min。超过30min者少见,应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一日可发生数次,亦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 2.2 体征 平时一般无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焦虑、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表现。听诊有时出现第四心音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部一过性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或交替脉等,是由乳头肌缺血以致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 3 治疗 3.1 发作时的药物治疗 立即应用硝酸酯类制剂,扩张冠状动脉,降低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发作。常用制剂有:①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1~2min开始起作用,5min内见效者为有效,作用可持续约半小时,约92%患者有效;②硝酸异山梨酯:常用5~10mg舌下含服,2~5min见效,作用维持2~3 h,主要用于劳累性心绞痛发作;③变异型心绞痛:可含用硝苯地平5~10mg;④中药制剂: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作用较好。 3.2 缓解期治疗 主要预防心绞痛复发。 3.2.1 硝酸酯类①硝酸异山梨酯5~20mg口服,每日3次;缓释剂可维持药效12h,20mg口服,每日2次;②单硝酸异山梨酯20~40mg口服,每日2次;③2%硝酸甘油油膏或贴剂涂或贴在胸前或上臂,适用于预防卧位性心绞痛发作。长时间反复应用可由于产生耐受性而减低药效,停用10h以上,即可恢复有效。 3.2.2 β受体阻断剂有明显的防治心绞痛作用,其机制是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目前常用对心脏有选择性的口服制剂:①美托洛尔25~100mg,每日2次,缓释片95~190mg,每日1次;②阿替洛尔12.5~25mg,每日1次;③比索洛尔2.5~5mg,每日1次;也可用纳多洛尔40~80mg,每日1次;④塞利洛尔200~300mg,每日1次或用兼有α受体阻断作用的卡维地洛25mg,每日2次;阿罗洛尔10mg,每日2次等。 β受体阻断剂的使用原则:①β受体阻断剂主要用于劳累性心绞痛的缓解期治疗,应酌情增加至最大适宜剂量,可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突然停用可致心绞痛复发或诱发心肌梗死;②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不宜用;③变异型心绞痛禁用。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定义及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评价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定义及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评价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 二、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评价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l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内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

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 短。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在收集与胸痛相关的病史后,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困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心绞痛严重度的分级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表1)

系统稳定性意义以及稳定性的几种定义

一、引言: 研究系统的稳定性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系统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中,人们把能加工、变换数字信号的实体称作系统。由于处理数字信号的系统是在指定的时刻或时序对信号进行加工运算,所以这种系统被看作是离散时间的,也可以用基于时间的语言、表格、公式、波形等四种方法来描述。从抽象的意义来说,系统和信号都可以看作是序列。但是,系统是加工信号的机构,这点与信号是不同的。人们研究系统还要设计系统,利用系统加工信号、服务人类,系统还需要其它方法进一步描述。描述系统的方法还有符号、单位脉冲响应、差分方程和图形。 电路系统的稳定性是电路系统的一个重要问题,稳定是控制系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保证电路工作的基本条件;不稳定系统不具备调节能力,也不能正常工作,稳定性是系统自身性之一,系统是否稳定与激励信号的情况无关。对于线性系统来说可以用几点分布来判断,也可以用劳斯稳定性判据分析。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则比较复杂,劳斯稳定性判据和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二、稳定性定义: 1、是指系统受到扰动作用偏离平衡状态后,当扰动消失,系统经过自身调节能否以一定的准确度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若当扰动消失后,系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则称系统是稳定的,否则称系统为不稳定。 稳定性又分为绝对稳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绝对稳定性。如果控制系统没有受到任何扰动,同时也没有输入信号的作用,系统的输出量保持在某一状态上,则控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1)如果线性系统在初始条件的作用下,其输出量最终返回它的平衡状态,那么这种系统是稳定的。 (2)如果线性系统的输出量呈现持续不断的等幅振荡过程,则称其为临界稳定。(临界稳定状态按李雅普洛夫的定义属于稳定的状态,但由于系统参数变化等原因,实际上等幅振荡不能维持,系统总会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不稳定。因此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临界稳定属于不稳定系统,或称工程意义上的不稳定。) (3)如果系统在初始条件作用下,其输出量无限制地偏离其平衡状态,这称系统是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