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报告模式范文

读书报告模式范文

读书报告模式范文
读书报告模式范文

读书报告模式范文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作者的传记;

2、作者其它作品;

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绛的《干校十记》等)。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7、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8、从本书有何收获;

9、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八、读书报告的撰写步骤:

(一)写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二)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三)收集资料:1、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

2、查书籍杂志到校图书馆,区图书馆或市图书馆,依据目录检索相关书籍。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

3、上网搜索:如选用专业搜索网站:或

(四)报告的内容:选题理由、确立观点、论述观点

(五)注意点:语言的流畅、观点与论述的一致。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

分类号单位代码 密级学号 20110113046

引 言 这学期来,读书的任务陡然加重。如果说上学期还因为不知道读什么书而茫然的话,那么这学期则是为手边的书读不完而烦恼。导师虽有要求我们一个星期读三本书和写两篇读书报告的任务,但却并没有限定我们读书的种类和范围。一般情况下,我对外文翻译过来的书总有一种心理上的抵触,一来觉得翻译过来的句子文法太过复杂,晦涩难懂;二来觉得原书的意思经过译者的二次加工,或多或少的变了味道。每当读这类书的时候,我总得逐字逐句的去读,读完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之后,又得返回来再去理解它的意思,读起来真是颇费工夫。 这次中期作业我选择以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① 一书为素材,其实是受了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一是确实觉得自己所读的国外经典著作太少,想乘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读这类书得水平;二是冲着作者的名气而来的,露丝·本尼迪克特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女人类学家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她的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露丝也是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她既是文化模式论的创始人,又是推动它发展的唯一的人类学家”,②《文化模式》一书则是为她赢得众多头衔和名誉的代表作,也是阐述她“文化模式论”观点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我不忍错失;第三点原因则是书中对待文化——确切地讲,是所有不同形态的文化,尤其是异己文化——的态度,以及作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为我们提供的对文化的新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如何对待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 本文所用的版本为:[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 .王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本文加引号的原文引注,除非特别标注,均引自本书不同篇幅,不再一一标注。 ②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中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第一章乡土本色 概要:中国人的乡土气息,即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农耕文化,千万年来来不断生根发芽,已成为我们民族血液中的一部分。由于乡村人口的相对固定性和时间空间的局限性,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在这个环境中,人与人的相处更多的是基于“熟悉”出来的礼俗,并不适用法律,这也是现代社会所不具备的特征。 读后总结: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本章最后一句中说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乡土气息正在离我们远去。窃以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人口结构不断调整,人口流动不断加速,封闭的生活环境必将土崩瓦解,“土”维系的社会纽带也会断裂,因而在人际相处方面还需法律约束规范。 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看待“土”文化:一方面,它植根于我们的民族血液中,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随意剥离的部分,它包含了传统社会中“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环和在漫长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礼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的确值得我们珍惜。另一方面,在人人都渴望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乡村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乡土生活缺乏礼法约束的特征正在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比如它不能对人的行为做出约束,则可能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乡土与城镇的矛盾长期存在,我们对其二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应是弃如敝履或是一味宠爱。人最终还是要踏在土地上的,我们能做的是即使行走在冰冷的高楼大厦之间,也不要忘了同陌生人打声招呼,让城市里多一些乡土味。 第二章文字下乡 概要:由城里人因乡下人不懂躲避车辆和识字少而认为乡下人“愚”,由此引出真正的“愚”是指先天智力较低,而乡下人的“愚”只是因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决定的,并不是他们的学习能力低人一等。同样的,在乡村这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中,文字这种讲究艺术和方法的工具并不是迫切需要的。因此,我们不能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人。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编号:FS-DY-20588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读书报告格式内容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4、书中令人深刻难忘的部分以及你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5、个人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6、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7、从本书获得的收获; 8、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9、总结

读书报告注意事项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随笔记下一些想法。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 作者的传记; 2. 作者其他作品; 3.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一)数学是什么 数学是什么?正如科学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精神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等问题一样,都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知道一些,但就是说不清楚,不仅是我们这种学了十几年数学的新手说不上来,就连那学了几十年的老学者也不一定能说得明白,数学的高深可见一斑。 ①有人说,从工作领域来看,数学是技术,数学是逻辑,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艺术,数学是文化;有人说,从数学的对象来看,数学研究计算,数学研究数和量,数学研究模型,数学研究无穷;还有人说,从社会价值看,数学是语言,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框架,数学是符号游戏…… 这些看法都有其道理,但没有一个观点可以充分说明现代数学研究的全部特点。②数学源自于古希腊,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科学。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③按照大卫·希尔伯特的观点:1.数学是研究抽象形式与关系的领域;2.数学对象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应该来自我们经验的现实世界,然而,从一开始,抽象及推广两种有效的方法就一直在起作用,因此,大部分数学概念是由一些比较基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3.数学同时是“在”(being)的科学也是“为”(doing)的科学;4.数学的不朽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数学本身的特质是唯一的,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 (二)数学之美 “数学,如果正确的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罗素说。数学—人类进化过程中创造的学问,它是智慧的积累、知识的升华、技巧的创新,其中也自然不乏美。因为数学正是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发展的。诚然,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结晶。

读书报告范例

山东财经大学 课程名称管理学 任课教师辛爱芳 题目《管理未来》读书报告 姓名学号 20140624219 刘露 年级专业 2014级电子商务2班 所在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04-26

《管理未来》读书报告 刘露 1、书目: 书名:《管理未来》 作者:[美]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2009年5月第1版。 2、全书提要: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出现,对系统性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需求,要求未来的管理者具备全新的素质。彼得·德鲁克,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些试图正确应对世界变革的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们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倾听这位智者的声音。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全书主体共分四部分:经济、人、管理、组织。本书是一本论文集,在8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中心是创新管理在美国创业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刻,德鲁克找到了新的理论增长点--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成功的将管理从大企业引向中小企业,强调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在90年代,德鲁克研究重点转向非营利组织管理问题,将目标管理引向非营利组织,强调客户观念和绩效意识,预测非营利组织讲座向专业化,而不是当前的志愿者模式。 3、心得评论 “未来企业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的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今后只有一种企业,管理也是兼收并蓄。各个国家的管理思想都要融会贯通。这一点上它已经是管理思想的全球化了。因为管理模式决定企业成败,管理水准决定企业的成败和规模。市场是无情的,现实也是很无情的,未来如何?怎样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需深刻地了解自己,意识到社会发生的变化,自我管理、自我经营与自我领导,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我们必需清楚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效运用管理学知识,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带领团队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驾驭未来。 变化、变革是世界永恒的主题,管理即是基于这种变化和变革的世界而存在的,研究管理未来,首先必须研究世界的未来,研究世界的未来必须明确世界发展的方向。而世界发展的未来方向虽然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但对现实的反思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答案。关于管理,我们从来缺乏的不是方法、模式、典籍,而所缺的正是一种思想,一种动态的思想、一种变化的思想、一种反思的思想。因此,未来管理正是一种以“动态、变化、反思”思想为表达的哲学管理,是完全不同于当今“形而上学”为主要表达的反传统管理。 那么,究竟怎样的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的呢?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问题为历代管理学家、企业家所孜孜不倦地探求,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子需认真思考的。麦格雷戈在本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他认为,由于人有寻求需要满足的特性,因而最适当的管理方式是创造一种能满足人需要的组织环境,借以影响或诱导其为组织目标服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下一级需

大学生读书报告模板

大学生读书报告模板 篇一:大学读书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读书报告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大学》读书报告 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 专业班级物流131 学号学生姓名任课教师余龙进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编制 2 3 读后感范文 读《美德书》所想到的 摘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美德 4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在《美德书》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美德书》展

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善道德公德私德 一 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还是西方哲人的称智为善,称德为美更贴切:随着岁月增长,智进美退。 按照西方哲理中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历史,人类的智慧的确是愈来愈“善”了,是进化了,但德呢?人类的德是否也随着进化了呢?历史给出的回答似乎不是这样:人类的德并没有进化,甚至还可以说是愈来愈退化了、丧失了。

文化社会学读书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化社会学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2011 年 6 月 16 日

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 【摘要】文化不仅是构建文艺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哪一点不是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赋予的呢!我觉得谈中国特色,就不能不研究国情,因为无论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还是各级的领导人物,他们的思想及其整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至今还没有完全离开中国几千年得传统文化。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遗产,不管是把它看成富豪的家资,还是看做沉重的包袱:是动力是阻力,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都不能避开他无事他,只有从现存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开拓历史的新局面。1 【关键字】文化教化教育现状背景解决方法影响、意义 【正文】社会是人的社会,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文化社会学的概念自然也是至今没有定论,我比较喜欢的文化的定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人们研究它分析它创立的一门学问就是文化社会学。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从来没有像文化社会学那样包揽或者涉及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哲学、历史、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物制度、风俗、时尚、以及种种物质文化就更多了。文化社会学就是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的学科。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上,首先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从小时候的父母的教育到长大后学校的教育还有在社会生活是接受的社会文化的教化经过教化的我们所形成的价值观总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规范;其次,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心理、性格、人格都不是天生的都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东西,而是社会教化得结果。人的做人之道主要是接受社会(包括家庭)用文化的教化,也要靠个人在文化环境中的修养。所谓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文化赋予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人格的高下决定了文化修养的深浅,伟大的文化造就了伟大的人格。一个人越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化、高深文化的教育,他的生物属性就越少,社会属性就越大,人格就愈高尚,愈伟大,愈脱离鄙俗的社会习气,文化不仅培养人的习性和气质, 1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西教育出版社 2文化学教程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范文 【篇一:读书报告】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翻不过的山,越不了的河。但我们不能不越过这些“坎”。在《人生必须跨越的15道坎》中,写了人生中,我们必须越过的15道坎。目前我们在中 学阶段应该跨过这几道坎:①挫折;②嫉妒;③自卑。 挫折。挫折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一道坎。美国总统林肯的一生中,就是充满挫折的。 林肯23岁经商失败;22岁逐角议员失败;26岁经商再次失败;27岁第二次逐角议员再度失败;30爱人去世;32岁精神崩溃;34岁第三次逐角议员又是失败;40岁逐角美国副总 统失败;45岁第四次逐角议员,仍然失败了。经过百般努力,林肯在他52岁那年终于登 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为黑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 是啊,林肯一生中是充满了挫折,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被这些“敌人”给吓倒,而是坚 强地,不顾一切地,艰辛地与这些“敌人”做斗争,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完善自己,最终 成为一代伟人。不仅仅是林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有许多坎坷的,不会是一路顺 风的。我们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只要遇到困难都应该像林肯一样不畏艰险永 不停止地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点一点地进步,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 嫉妒。嫉妒是一种害人又害己的事。战国时期的庞涓就是因为嫉妒自己情同手足的师弟,加害于他,而遭到报应,最后惨死他乡。在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学生, 两人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一天,庞涓准备下山闯荡,临走前答应孙膑大展宏图之际一定会 回来接孙膑下山。他来到魏国,见到了魏王,受到了重用。这时候孙膑也来下山了,下山 之前鬼谷子给他一个锦囊,他也来到了魏国与魏王谈起了政事,魏王觉得他更有才华,便 想让孙膑代替庞涓的位置,但孙膑没有同意。渐渐的,庞涓发现魏王更加重用孙膑便产生 了嫉妒之情,想加害于他。就诬陷他想谋反。魏王想杀孙膑,庞涓念孙膑有祖传兵书,便 为孙膑求情,使孙膑受了削膝之苦。无奈孙膑打开锦囊,有一妙计——装疯。孙膑历尽千 辛万苦,受尽磨难,终于被墨子得知,想办法解救了孙膑。在后来的“围魏救赵”中庞涓 惨死在异国他乡。 情同手足的师弟怎么忍心伤害?就是因为那一点嫉妒。当我们的好朋友、好同学取得 好成绩时我们应该去祝福他们,在背后更要倍加努力,争取超过他们。而不是嫉妒他们, 去加害于他们。嫉妒是害人又害己的。 大家或许有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了,但你们忘了“自卑”这道坎。 自卑是万万不能的,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人如果自卑了就不敢永于尝试,看到什么事就害怕,连“挫折”都经历不了。首先要认识自身潜能,这里有个故事:从前,印度有一个富裕的人,为了找宝藏卖掉了所有家产,在外寻觅,最终贫困而死。可是,在 他卖掉的土地里,人们找到了世上最珍贵的珠宝。这个人就是自卑,不相信自己,才会落 到如此下场。相反,如果自信了,就会取得成功,科学家爱迪生为发明电池做试验,虽然

读书报告怎么写

读书报告怎么写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 范例:季华:《浅论侵犯著作权罪“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含义》,人民网2004年12月3日。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 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 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 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 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 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 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 《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 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 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旅者语言独到,循序 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 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 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 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 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 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 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 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 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 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 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 纪念: 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大罗山去温大五六 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 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 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 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 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 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余是想濯足其 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 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 足以畅叙幽情。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湖畔早有人尔, 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 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然山 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是故嘱文以记之。-

读书报告范文精选3篇

读书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写过读书报告的都知道,读书报告,简言之,就是读完书之后的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的收集、统整、研读与创作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下面是本人整理的读书报告范文, 欢迎大家参阅。 第1篇:读书报告——关于科层(企业)管理困境的探 讨 对于作者盖瑞.J.米勒(https://www.doczj.com/doc/f612648054.html,ler)知之甚少,只 了解其为美国华盛顿大学St.Louis分校John M.Olin商学院 的政治经济学教授。相比作者而言,译者信息较充足。韦森,原名李维森,1953年10月5日生,汉族,籍贯山东,经济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20xx年与王勇、赵莹、高笑梅、季虹等合译《Mangerial Dilemmas》一书,并名为《管理困境——科层政治经济学》。 这是一本由一位当代政治学家所撰写的“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是一本为学术界和管理界所撰写的非同于“管理经济学”的“企业经济学”。这是一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科层(企业)之存在理由、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困境的理论性著作。 一、科层 自从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以来,市场在经济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评论:“自由市场是无形的手”。市场看似自由、杂乱,但是竞争性的市场会有效地地配置资源。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自身缺陷和外在不足,它也有它自身

难以弥补的缺点——那就是市场失灵。(正文P37-39) 以下详细介绍市场失灵的原因:(正文P25-26,P39-49) 1、信息不对称。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消费者与生 产者难以达成互利的市场交易,这主要因为人是理性的,这也是导致科层管理的困境主要原因。 2、外部性。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参加交易人的 行为影响第三者,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生产力水平可能取决于其他人的努力水平,随意可能导致卸责。 3、市场垄断。市场之所以会一起资源的高效率配置 正源于他的自由竞争,但是,垄断的出现就会丧失自由竞争性,因此就难以造成高效率。 市场失灵使科层产生。科层在原文中为“hierarchy”。韦森博士解释说:“所谓科层是相对于市场 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它大致类似于组织经济学中的‘厂商’、‘企业’、‘组织’”。在中文中我们理解成企业,总而言之是一种组织。(译者的话P3,导言P16)同市场失灵一样,科层也不是万能的,科层也会失灵,科层也会遭遇它的管理困境。 二、科层管理困境 所谓管理困境是指个人理性与效率之间的博弈。雇员与雇主之间陷入无限的博弈之中,他们的理性在无限的博弈中渐渐变成本身的自利行为。这种自利行为中,双方都想追求帕累托最优,由于一些其它因素的出现,反而会导致这样就会会导致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从而效率越来越低。 著名的“囚犯困境”会给我们解释这个问题:(正文 P30-37) 女检察官为了破案,将甲乙两人陷入“囚犯困境中。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荐书单中,我选择了《中国文化概论》。此书是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概论书籍。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的教材,所以内容非常全面、系统而简明,易于入门。 本书开篇是绪论,首先就全书的核心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文化”一词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本书定义了文化的本质: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共四个层次。本书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演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有可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本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主要对象展开讨论的。并在结尾两章论述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发展问题。 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共19章。全书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所依附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语言文字和典籍、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中国文化的总体特点(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展望(向近代文化的转变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线索展开,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模版)

2016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地方政府治理 学生所在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行政管理 学生姓名:孙敏 学号:15S010163 学生类别:硕士 考核结果阅卷人 第 1 页(共页)

面向现代城市建设的服务型政府责任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新阶段,服务行政、依法行政、阳光行政是政府管理走向民主、法治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四大标准和四大目标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必须理清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和根本途径,真正发挥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导、引领和组织实施作用。 一、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来源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人们普遍认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在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与新管理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不同方向的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具体包括: 一、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小政府”理论,在“政府失灵”论蔓延的背景下,这两位学者指出,政府应缩小管辖的空间范围,其活动内容只是提供那些市场做不了也做不好的服务,即提供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府能力以及竞争力的弱小。二、哈默和钱皮“流程再造”理论,针对传统官僚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顾客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以提高效率、效能和质量。三、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理论。以顾客为中心,应用企业家精神去改造政府,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登哈特夫妇在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理论、社区和市民社会的模型、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七大原则:一、服务而非掌舵;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三、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四、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五、责任并不是单一的;六、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七、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事务。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与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共社会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

英文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英文读书报告(BOOK REPORT)的格式 1. Introductory Paragraph The first sentence should state for which instructor and class the book-report is being written. The second sentence should state the title of the book and the author's name. The third sentence should tell how many pages the book has and the name of the publisher. The fourth sentence can state basic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book.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means not only the author and title but also what company published the book, what year it was published in and any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edition and if the book has been translated, simplified or abridged. (see copyright page and the back of the title page.) The next sentence should state the reason(s) you decided to read this book. Why did you choose this particular book? Typical reasons might be: o You like the author. o You like this type of book (i.e. mystery, western, adventure or romance, etc.). o Someone recommended the book to you. o It was on a required reading list. o You liked the cover. These reasons do not have to be complex. Most people choose the books they read because they like the author or somebody recommended it to them. If you chose the book because you like the author, then state why you like that author. An optional sentence can be used if the cover (back cover) of the book gives you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n add a sentence with that information. o Was the book a best seller? o Are there X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o Did it win any major awards? 2. Main Character(s) Paragraph

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读《香烟、高跟鞋及其他有趣的东西:文化符号学导论——译著》有感 作者:1-黄磊 2-王嘉诚 34-张丹 56-李鹏 7-周艾妮 1符号的范围 文中提到,符号学帮助我们能够过滤每天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大量符号,也帮助我们有幸避免成为某些特定场合中的被动一方。通过理解符号,形势发生改变,我们成为了主动控制局势的一方。 就如同提到的香烟和高跟鞋,香烟与高跟鞋就是符号的一种。 香烟和性,爱挂钩。同样抽烟的两个人,谢里尔的吸烟姿势。她夹烟的方式非常动人,用食指和中指温柔地爱抚它,然后再缓慢、小心翼翼地放入嘴中,这样的动作在潜意识中毋庸置疑是带有目的性的,她的动作传达出多情、性感和色欲。特德的动作则与她不同,“毫不犹豫地掐灭了烟头”,这其中带来的信息是强壮、坚定和控制欲。两人透露的信息是相对的,这与性别有关,与当时的想法也脱不了干系,香烟在这个时候也变得不仅仅是香烟,在前几个世纪,女人抽的是雪茄和烟斗,而不是香烟,香烟一度被认为是只有男人才可以干的事情,烟现在给女性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女性能不动声色地从父权文化中独立出来,而谢里尔和特德吸烟姿势的不同,应该是要将同样吸烟的两个人性别区分开来。 高跟鞋也差不多,代表的意思可能会有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精致或时髦、当然还有诱人。谢里尔身上带着高跟鞋的符号,那么她将这种性信号更加强烈的传送给了特德,占据了上风。 因此,符号的学问很深,生活中不同的物品,和举手投足代表了不同的符号,好好地掌握他们,将会受益匪浅。 人类怎样再现世界整个可见的宇宙,不过是形象和符号的金库而已,而这些形象和符号应由(诗人的)幻想力来给予相应的位置和价值。它们是(诗人的)幻想力应该领会并加以改造的。 ——波德莱尔(1827—1867)就像文中说的,人们常常会说“生命有意义吗?”,“对于你来说,爱情意味着什么?”意义本身这个次就无法定义,就将其定义为公理。意义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无法相互脱离,意义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或适应特殊的语境。意义也有不同的类型分为两个原因:“本义(denotative)”和“转义(connative)”,第一层面的“意指”或关注对象进行编码,如同房子对于一般人,就像我们中国人,可能是平顶的多层的居民楼,也有可能是乡下的带有传统风味的瓦片顶楼,但对于苏丹的多贡人或赞比亚的牧人来说,这个词指的是球形或圆锥形的建筑。 比如美国总统的含义这一例子,不同的人对美国总统的看法都不一样,跟据他们个人的见解,与人生经验,可分为现代——传统,年轻——年长,迷人——刻板,之间做出选择,这表示他们对总统的幻想是不同的。希比亚克认符号的类型分六种“症状(symptom)”、“信号(signal)”、“指示(index)”、“图标(icon)”、“象征(symbol)”以及“名称(name)”。 比如其中的症状,症状是有形的符号,用于表示外在的情形或环境。正如我们在上一章看到的那样,对它们的理解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认为面部痤疮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一些青少年和成年的年轻人深受其害病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生活习惯(饮食、压力等)。它的症状是脸、背、胸部长一些疙瘩(疔疮)。但别的文化不把疙瘩视作病症,据考证,世界许多语言中都没有“痤疮”的同义词。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定义出现,人们会不停的适应他们新一代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及其他人常常修改符号系统及其意义,这样的话世界就得以不停缓慢的更新。

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摘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著于四十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写成一本十四章的小书。乡土社会并不是完整的中国社会,乡土社会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就作者、文章内容以及读后感悟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乡土社会、现代社会、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大英百科全书》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先生治学严谨,事必躬亲。他的治学特点被概括为六个字:脚勤、脑勤、笔勤。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孝通先生选择后者。1935年夏,青年社会学者费孝通和

同是社会学者的新婚爱人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实地考察。社会学实地考察,当年中国鲜有人为。费氏夫妇此举,并非蜜月之旅,而是一次学术之行。从1990年,邱泽奇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邱泽奇认为,这是费总能发现其他学者未觉察之处的重要原因。 二、《乡土中国》的内容大意 《乡土中国》分为十四个篇章,是作者在讲述“乡村社会学”课程时应《世纪评论》约稿所整理。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 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第一句写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是这本书的核心论断,整本书从不同层面的事实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中国社会总体的乡土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必须依赖土地而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社会必然具有乡土性。即使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业依然存在,并且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仍然有迹可循。这种乡土性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在阐述文字下乡有没有必要。《文字下乡》这一章中,重点辨明了人们通常认为乡下人是“愚”的不正确,乡下人不识字并能说乡下人是愚的,愚是指智力上的,而识不识字是后天培养的。他们也许是文盲,可是在农村社会实践上却是能干的、明智的。而文字有没有必要下乡呢?文字与语言本身能传的情、达的意都是有限的,这并不能是乡下人“聪明”起来。在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中,作者阐述了在现代社会文字是有必要下乡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还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乡土社会在“熟人”格局下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的。所以不是单单建几座学堂就能让他们“聪明”起来,只有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改变,他们有了文字的需要,文字才能下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