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习题解答

第7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习题解答

第7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习题解答
第7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习题解答

信号与线性系统五六章自测题(标准答案)

第五、六章自测题标准答案 1. 判断题 (1) 当且仅当一个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阶跃响应是绝对可积的,则该系统是稳定的。 ( × ) (2) 若h (t )是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并且h(t)是周期的且非零,则系统是非稳定的。 ( √ ) (3) 对于一个因果稳定的系统,可以利用ωωj s s H j H ==|)()( 求系统的频率响应。 ( √ ) (4) 一个稳定的连续时间系统,其系统函数的零极点都必定在s 平面的左半平面。 ( × ) 2.填空题 (1)某二阶系统起始状态为2_)0(',1_)0(=-=r r ;初始条件为,1)0(',3)0(==++r r 则确定零输入响应待定系数的初始条件为)0(+zi r = -1 ,)0('+zi r = 2 ;而确定零状态响应待定系数的初始条件为 )0(+zs r = 4 ,)0('+zs r = -1 。 (2)2 3)(2++=-s s e s F s 的逆变换为 )(][ )1(2)1(t e e t t ε-----。 (3))()sin( )(t t t f εφα+=的拉普拉斯变换为2 22 2sin cos )(αφαα φ+? ++?=s s s s F 。 3.求图5-1中所示单边周期信号的拉氏变换。 图5-1 解: +---+- -=)2 3()()2()()(T t T t T t t t f εεεε 4.一个单位冲激响应为h (t )的因果LTI 系统有下列性质: (1)当系统的输入为t e t x 2)(=时,对所有t 值,输出t e t y 26 1)(= 。 (2)单位冲激响应h(t)满足微分方程 )()()(2) (4t b t e t h dt t dh t εε+=+-。这里b 为一个未知常数。 确定该系统的系统函数。 解:本题中用到了特征函数的概念。一个信号,若系统对该信号的响应仅是一个常数(可能是复数)乘以输入,则该信号为系统的特征函数。(请注意:上面所指的系统必须是线性时不变系统。) 因为t e t x 2)(=是因果LTI 系统的特征函数,所以t t s e e s H t y 2226 1|)()(= ?==。即

《信号与线性系统》试题与答案5

综合测试(三)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若想使连续时间信号在通过线性非时变系统传输时,波形不会产生失真,而仅仅是延时一段时间输出,则要求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必须满足() A. B. C. D. 2、序列和等于() A. 1 B. C. D. 3、连续时间信号的单边拉普拉斯变换为() A. B. C. D. 4、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 B. C.D. 5、单边Z变换对应的原时间序列为() A.B. C.D. 6.请指出是下面哪一种运算的结果?()

A . 左移6 B. 右移6 C . 左移2 D. 右移2 三、描述某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y ”(t) + 4y ’(t) + 3y(t) = f(t) 求当f(t) = 2e -2t ,t ≥0;y(0)=2,y ’(0)= -1时的解;( 15分) 解: (1) 特征方程为λ2 + 4λ+ 3 = 0 其特征根λ1= –1,λ2= –2。齐次解为 y h (t) = C 1e -t + C 2e -3t 当f(t) = 2e –2 t 时,其特解可设为 y p (t) = Pe -2t 将其代入微分方程得 P*4*e -2t + 4(–2 Pe -2t ) + 3Pe -t = 2e -2t 解得 P=2 于是特解为 y p (t) =2e -t 全解为: y(t) = y h (t) + y p (t) = C 1e -t + C 2e -3t + 2e -2t 其中 待定常数C 1,C 2由初始条件确定。 y(0) = C 1+C 2+ 2 = 2, y ’(0) = –2C 1 –3C 2 –1= –1 解得 C 1 = 1.5 ,C 2 = –1.5 最后得全解 y(t) = 1.5e – t – 1.5e – 3t +2 e –2 t , t ≥0 三、描述某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y ”(t) + 5y ’(t) + 6y(t) = f(t) 求当f(t) = 2e -t ,t ≥0;y(0)=2,y ’(0)= -1时的解;( 15分) 解: (1) 特征方程为λ2 + 5λ+ 6 = 0 其特征根λ1= –2,λ2= –3。齐次解为 y h (t) = C 1e -2t + C 2e -3t 当f(t) = 2e – t 时,其特解可设为 y p (t) = Pe -t 将其代入微分方程得 Pe -t + 5(– Pe -t ) + 6Pe -t = 2e -t 解得 P=1 于是特解为 y p (t) = e -t 全解为: y(t) = y h (t) + y p (t) = C 1e -2t + C 2e -3t + e -t 其中 待定常数C 1,C 2由初始条件确定。 y(0) = C 1+C 2+ 1 = 2, y ’(0) = –2C 1 –3C 2 –1= –1 解得 C 1 = 3 ,C 2 = – 2 最后得全解 y(t) = 3e – 2t – 2e – 3t + e – t , t ≥0 四、如图信号f(t)的拉氏变换F(s) = ,试观 )e e 1(e 2s s s s s -----)e e 1(e 2 s s s s s -----

线性系统理论历年考题

说明: 姚老师是从07还是08年教这门课的,之前的考题有多少参考价值不敢保证,也只能供大家参考了,重点的复习还是以课件为主,把平时讲的课件内容复习好了,考试不会有问题(来自上届的经验)。 祝大家考试顺利! (这个文档内部交流用,并感谢董俊青和兰天同学,若有不足请大家见谅。) 2008级综合大题 []4001021100101 1 2x x u y x ???? ????=-+????????-????= 1 能否通过状态反馈设计将系统特征值配置到平面任意位置? 2 控规范分解求上述方程的不可简约形式? 3 求方程的传递函数; 4 验证系统是否渐近稳定、BIBO 稳定、李氏稳定; 5 可能通过状态反馈将不可简约方程特征值配置到-2,-3?若能,确定K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6 能否为系统不可简约方程设计全阶状态观测器,使其特征值为-4,-5; 7画出不可简约方程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结构图。 参考解答: 1. 判断能控性:能控矩阵2 14161 24,() 2.0 0M B AB A B rank M ?? ?? ??==-=???????? 系统不完全可控,不能任意配置极点。

2 按可控规范型分解 取M 的前两列,并加1与其线性无关列构成1 1 401200 1P -?? ??=-?????? ,求得120331 1066 00 1P ?? ????? ?=-????????? ? 进行变换[] 1 1 20831112,0,2 2 26000 1 A PAP B PB c cP --? ? ?? ???? ????=-====???? ??????????? ? 所以系统不可简约实现为[]08112022x x u y x ?????=+???????????=? 3. 1 2(1)(1)2(1)()()(4)(2)(1) (4)(2) s s s G s c sI A B s s s s s --+-=-= = -++-+ 4. det()(4)(2)(1)sI A s s s -=-++, 系统有一极点4,位于复平面的右部,故不是渐近稳定。 1 2(1)()()(4)(2) s G s c sI A B s s --=-= -+,极点为4,-2,存在位于右半平面的极点,故系统不 是BIBO 稳定。 系统发散,不是李氏稳定。 5. 可以。令11 228,12T k k k k A Bk k +???? =+=??? ??? ?? 则特征方程[]2 112()det ()(2)28f s sI A Bk s k s k k =-+=-++-- 期望特征方程* 2 ()(2)(3)56f s s s s s =++=++

信号与线性系统题解 阎鸿森 第二章

信号与线性系统题解 阎鸿森 第二章 习题答案 2.1 (1) 已知连续时间信号()x t 如图P2.1(a)所示。试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图,并加以标 注。 (a) (2)x t - (b) (1)x t - (c) (22)x t + (2) 根据图P2.1(b)所示的信号()h t ,试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图,并加以标注。 (a) (3)h t + (b) (2)2 t h - (c) (12)h t - (3) 根据图P2.1(a)和(b)所示的()x t 和()h t ,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图,并加以标注。 (a) ()()x t h t - (b) (1)(1)x t h t -- (c) (2)(4)2 t x h t -+ 图P2.1 解:(1) 各信号波形如下图所示:

(a) (b)(c) 1 2 (2)x t -(1)x t -(22)x t +t t t 22 22111 11210 01 -1-1 -2 -2 -3 5 (2) 各信号波形如下图所示: (a) (b)(c) 12 12 -32 (3)h t +(2)2t h -(12) h t -t t t 00 1 1 1 12468 1-2-3-4-5- (3) 各信号波形如下图所示: ()()x t h t -(1)(1)x t h t --(2)2 t x -(a) (b) (c) t t t ∴(2/2)(4)0 x t h t -+=00 111112 2222 2 1-1-4 6 2 - 2.2 已知信号(52)x t -的波形图如图P2.2所示,试画出()x t 的波形图,并加以标注。 (52) x t -t 3252 1123 图P2.2 解:波形如下图所示:

实验四线性系统的串联校正

实验四 线性系统的串联校正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线性系统的串联校正方法; 2.研究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对线性系统串联校正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并对电路模拟与数字仿真结果进行比较。 二.实验内容 1.搭建待校正系统模拟电路,观测系统响应波形,记录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ts ; 2.加入串联校正环节,观测校正后的系统响应波形,记录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ts ; 3.运行线性系统串联校正的仿真软件,并对电路模拟与数字仿真结果进行比较。 三.实验步骤 在实验中观测实验结果时,可选用普通示波器,也可选用本实验台上的虚拟示波器。 如果选用虚拟示波器,只要运行ACES 程序,选择菜单列表中的相应实验项目,再选择开始实验,就会打开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即可使用本实验台上的虚拟示波器CH1、CH2两通道观察被测波形。具体用法参见用户手册中的示波器部分。 1.待校正线性系统 实验中所用到的功能区域: 阶跃信号、虚拟示波器、实验电路A1、实验电路A3、实验电路A4。 待校正线性系统模拟电路如图1-4-1所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0.041)K s s +,增益K =100,相角裕度028γ=。 图1-4-1待校正线性系统模拟电路(028γ=) (1) 设置阶跃信号源: A .将阶跃信号区的选择开关拨至“0~5V ”; B .将阶跃信号区的“0~5V ”端子与实验电路A3的“IN32”端子相连接; C .按压阶跃信号区的红色开关按钮就可以在“0~5V ”端子产生阶跃信号。 (2) 搭建待校正线性系统模拟电路: A .将实验电路A3的“OUT3”端子与实验电路A1的“IN12”端子相连接,将

自动控制原理_线性系统串联校正

线性系统串联校正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老师 学院名称电气信息学院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用MATLAB 语句绘制频域曲线。 2.掌握控制系统频域范围内的分析校正方法。 3.掌握用频率特性法进行串联校正设计的思路和步骤。 二、基础知识 控制系统设计的思路之一就是在原系统特性的基础上,对原特性加以校正,使之达到要求的性能指标。最常用的经典校正方法有根轨迹法和频域法。而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超前滞后校正装置。本实验主要讨论在MATLAB 环境下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三、实验内容 1.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4 )(+= s s s G ,试设计一超前 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20-=s K v ,相位裕量050=γ,增益裕量dB K g 10lg 20=。 解:(1)根据题意,则校正后系统的增益20K =, 取20 ()(1) G s s s = +求出现系统的相角裕度。 num0=20; den0=[1,1,0]; w=0.1:1000; [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 [mag1,phase1]=bode(num0,den0,w); [gm1,pm1,wcg1,wcp1] margin(num0,den0)

运行结果: ans = Inf 12.7580 Inf 4.4165 Bode 图如下: M a g n i t u d e (d B )10 10 10 10 10 P h a s e (d e g ) Bode D iagram Frequency (rad/sec) 由图像可知可知,原系统在满足静态速度误差之后,幅值裕度为无穷大,相角裕度0012.8γ=, 4.42/c rad s ω=,不满足指标要求,因此采用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以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 (2)确定串联装置所需要增加的超前相位角及求得的校正装置参数。 程序代码: %****************求出校正前系统相角裕量********************% num0=20; den0=[1,1,0]; w=0.1:1000; [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 [mag1,phase1]=bode(num0,den0,w); [gm1,pm1,wcg1,wcp1]; margin(num0,den0); %****************求出a 的值*******************************% e=7.8; r=50; r0=pm1; phic=(r-r0+e)*pi/180; alpha=(1+sin(phic))/(1-sin(phic));

信息光学习题答案

信息光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 线性系统分析 1.1 简要说明以下系统是否有线性和平移不变性. (1)()();x f dx d x g = (2)()();?=dx x f x g (3)()();x f x g = (4)()()()[];2 ? ∞ ∞ --= αααd x h f x g (5) ()()απξααd j f ?∞ ∞ --2exp 解:(1)线性、平移不变; (2)线性、平移不变; (3)非线性、平移不变; (4)线性、平移不变; (5)线性、非平移不变。 1.2 证明)()ex p()(2x comb x j x comb x comb +=?? ? ??π 证明:左边=∑∑∑∞ -∞ =∞-∞=∞-∞=-=??? ???-=??? ??-=??? ??n n n n x n x n x x comb )2(2)2(2122δδδ ∑∑∑∑∑∑∞ -∞ =∞ -∞ =∞ -∞=∞ -∞=∞ -∞ =∞ -∞ =--+-= -+-=-+-= +=n n n n n n n n x n x n x jn n x n x x j n x x j x comb x comb ) () 1()() ()exp()() ()exp()()exp()()(δδδπδδπδπ右边 当n 为奇数时,右边=0,当n 为偶数时,右边=∑∞ -∞ =-n n x )2(2δ 所以当n 为偶数时,左右两边相等。 1.3 证明)()(sin x comb x =ππδ 证明:根据复合函数形式的δ函数公式 0)(,) () ()]([1 ≠''-= ∑ =i n i i i x h x h x x x h δδ 式中i x 是h(x)=0的根,)(i x h '表示)(x h 在i x x =处的导数。于是 )() ()(sin x comb n x x n =-=∑∞ -∞ =π δπ ππδ

线性离散系统基础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基础 一.基本内容 1.了解离散控制系统基本概念、采样过程及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数、频率特性及应用特点。 2.掌握z 变换及z 反变换的求取方法;熟练掌握脉冲传递函的定义,开环脉冲传递函数和闭环脉冲传递函数求解方法; 3.熟练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熟练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 二.重点和难点 离散控制系统与连续控制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连续控制系统中的信号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而离散控制系统中有一处或多处的信号是脉冲序列或数码形式的。 把连续信号变为离散信号的过程叫做采样,实现采样的装置称为采样器(采样开关)。反之,把采样后的离散信号恢复为连续信号的过程称为信号的复现。 离散控制系统的采样定理给出了从采样的离散信号恢复到原来连续信号所必须的最低采样频率(max 2ωω≥s )。 离散信号的恢复,是在系统中加入代替理想滤波器的实际保持器来实现的。按恒值外推规律实现的零阶保持器,由于其实现简单,且具有最小的相移,被广泛的应用于离散控制系统中,其传递函数为 s e s G Ts h --=1)( 1.脉冲传递函数 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离散系统输出离散信号的z 变换与输入离散信号的z 变换之比,称为脉冲传递函数。 比较常见的一种离散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如图7-1所示,其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 (1)()() (2121z H G G z G G z R z C += 式中 , )]()()([)(2121s H s G s G Z z H G G = )]()([)(2121s G s G Z z G G = 图7-1典型离散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其中:)(21z H G G 为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2.离散系统分析 (1)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的闭环极点均在z 平面上以原点为中心的单位圆内。即 ),2,1(1n i z i =<。 因此,可以通过求解闭环特征方程式的根来判断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但当系统的阶次较高或有待定常数时,采用此法不太合适,可以通过双线性变换 1 1 -+= w w z 将z 平面上的单位圆内部分映射到w 平面的左半平面,即可使用劳斯稳定判据判断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2)稳态误差 单位反馈的离散系统(即图7-1中1)(=s H )的的稳态误差为: ) (1) () 1(lim )(1 z G z R z e z +-=∞→ 其中)()(21z G G z G =为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通常选用三种典型输入信号,即单位阶跃信号、单位斜坡信号和单位抛物线信号,对应z 变换分别为 3 22)1(2) 1(,)1(,1 -+--z z z T z Tz z z 三.典型例题分析 )(1s G ) (s H )(s R T ) (s E ) (s C ) (2s G

线性系统理论多年考题和答案

2008级综合大题 []400102110010112x x u y x ????????=-+????????-????=& 1 能否通过状态反馈设计将系统特征值配置到平面任意位置? 2 控规范分解求上述方程的不可简约形式? 3 求方程的传递函数; 4 验证系统是否渐近稳定、BIBO 稳定、李氏稳定;(各种稳定之间的关系和判定方法!) 5 可能通过状态反馈将不可简约方程特征值配置到-2,-3?若能,确定K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6 能否为系统不可简约方程设计全阶状态观测器,使其特征值为-4,-5; 7画出不可简约方程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结构图。 参考解答: 1. 判断能控性:能控矩阵21416124,() 2.000M B AB A B rank M ?? ????==-=???? ???? 系统不完全 可控,不能任意配置极点。 2 按可控规范型分解 取M 的前两列,并加1与其线性无关列构成1140120001P -????=-??????,求得1203311066 001P ?? ?? ?? ??=-?????? ???? 进行变换[]11 20831112,0,22260001A PAP B PB c cP --? ??????? ????=-====???? ???????? ????

所以系统不可简约实现为[]08112022x x u y x ?????=+?????????? ?=? & 3. 12(1)(1)2(1) ()()(4)(2)(1)(4)(2) s s s G s c sI A B s s s s s --+-=-= =-++-+ 4. det()(4)(2)(1)sI A s s s -=-++,系统有一极点4,位于复平面的右部,故不是渐近稳定。 12(1) ()()(4)(2) s G s c sI A B s s --=-= -+,极点为4,-2,存在位于右半平面的极点,故系统不 是BIBO 稳定。 系统发散,不是李氏稳定。 5. 可以。令11228,12T k k k k A Bk k +???? =+=???????? 则特征方程[]2 112()det ()(2)28f s sI A Bk s k s k k =-+=-++-- 期望特征方程*2 ()(2)(3)56f s s s s s =++=++ 比较上两式求得:728T k -?? =??-?? 6. 可以。设12l L l ??=????,则11222821222l l A LC l l --?? -=? ?--?? 特征方程2 2121()(222)1628f s s l l s l l =+-++-- 期望特征方程*2 ()(4)(5)920f s s s s s =++=++ 比较得:103136L ???? =????????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吴大正-第四版)习题答案 (1)

下载可编辑复制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一) 1-1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式中)() (t t t r ε=】为斜升函数。 (2)∞<<-∞=-t e t f t ,)( (3))()sin()(t t t f επ= (4))(sin )(t t f ε= (5))(sin )(t r t f = (7))(2)(k t f k ε= (10))(])1(1[)(k k f k ε-+= 解:各信号波形为 (2)∞<<-∞=-t e t f t ,)( (3))()sin()(t t t f επ=

下载可编辑复制 (4))(sin )(t t f ε= (5))(sin )(t r t f =

下载可编辑复制 (7))(2)(k t f k ε= (10))(])1(1[)(k k f k ε-+=

下载可编辑复制 1-2 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式中)()(t t t r ε=为斜升函数]。 (1))2()1(3)1(2)(-+--+=t t t t f εεε (2))2()1(2)()(-+--=t r t r t r t f (5) )2()2()(t t r t f -=ε (8))]5()([)(--=k k k k f εε (11))]7()()[6 sin()(--=k k k k f εεπ (12) )]()3([2)(k k k f k ---=εε 解:各信号波形为 (1) )2()1(3)1(2)(-+--+=t t t t f εεε

下载可编辑复制 (2) )2()1(2)()(-+--=t r t r t r t f (5) )2()2()(t t r t f -=ε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第6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1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 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6.2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6.3 串联校正 6.4 反馈校正 6.5 复合校正 6.6 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网络的设计及复合校正方法。 2、难点: 反馈校正方法及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基本控制规律; 2、掌握超前校正装置、滞后校正装置、超前-滞后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3、掌握运用频率法进行串联校正的过程; 4、了解运用根轨迹法进行串联校正的过程; 5、掌握反馈校正方法及应用; 6、掌握运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的方法。 【实施方法】 课堂讲授,PPT及上机实验配合 6.1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控制系统是由为完成给定任务而设置的一系列元件组成,其中可分成被控对象与控制器两大部分。设计控制系统的目的,在于将构成控制器的各元件和被控对象适当地组合起来,使之能完成对控制系统提出的给定任务。通常,这种给定任务通过性能指标来表达。当将上面选定的控制器与被控对象组成控制系统后,如果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时,在已选定的系统不可变部分基础上,还需要再增加些必要的元件,使重新组合起来的控制系统能够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这就是控制系统设计中的综合与校正问题。 在校正与设计控制系统过程中,对控制精度及稳定性能都要求较高的控制系统来说,为使系统能全面满足性能指标,只能在原已选定的不可变部分基础上,引入其它元件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特性。这些能使系统的控制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的

性能指标而有目的地增添的元件,称为控制系统的校正元件。校正元件的形式及其在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它和系统不可变部分的联接方式,称为系统的校正方案。在控制系统中,经常应用的基本上有两种校正方案,即串联校正与反馈校正。 如果校正元件与系统不可变部分串接起来,如图6-1所示,则称这种形式的校正为串联校正。 图6-1 串联校正系统方框图 如果从系统的某个元件输出取得反馈信号,构成反馈回路,并在反馈回路内 G s的校正元件,见图6-2,则称这种校正形式为反馈校正。设置传递函数为() c 图6-2 反馈校正系统方框图 G s,可 应用串联校正或(和)反馈校正,合理选择校正元件的传递函数() c 以改变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以及其性能指标。一般来说,系统的校正与设计问题,通常简化为合理选择串联或(和)反馈校正元件的问题。究竟是选择串联校正还是反馈校正,主要取决于信号性质、系统各点功率的大小,可供采用的元件、设计者的经验以及经济条件等。在控制工程实践中,解决系统的校正与设计问题时,采用的设计方法一般依据性能指标而定。在利用试探法综合与校正控制系统时,对一个设计者来说,灵活的设计技巧和丰富的设计经验都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是控制系统工程中两种常用的校正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已校正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要求。把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有机结合起来的校正方法就是复合控制校正。在系统的反馈控制回路中加入前馈通路,组成一个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组合的系统,选择得当的系统参数,这样的系统称之为复合控制系统,相应的控制方式称为复合控制。把复合控制的思想用于系统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B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B ) 一、填空题 1、数字控制系统是一种以数字计算机为 去控制具有连续工作状态的被控对象的闭环控制系统。 2、对于具有传输延迟,特别是大延迟的控制系统,可以引入 控制的方式稳定。 3、如果采样器的输入信号()t e 具有有限带宽,并且有直到h w 的频率分量,则使信号()t e 完满地从采样信号()t e *中恢复过来的采样周期T ,满足条件: 。 4、闭环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数不能从()s F 和()s e F 求变换得来,这是由于采样器在闭环系统中有 的原因。 5、z 变换是对连续信号的 进行变换,因此z 变换与其原连续时间函数并非一一对应。 6、1)(-=z z G ,在离散系统中其物理意义代表一个 环节。 7、对于任何输出)(z C 的z 反变换,)(nT c 只能代表)(t c 在 的数值。 8、采样器的引入一般会降低系统的 。 9、如要在离散系统中运用连续系统中的劳思判据,则必须 变换。 10、影响离散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中,除与开环增益K 、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和传输延迟等因素有关外,还有 有关。 11、当开环增益一定时,采样周期越 ,对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性能均不利,甚至可使系统失去稳定性。 12、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0型离散系统在采样瞬时存在 误差。 13、零阶保持器的 滞后降低了系统的稳定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采样信号的拉氏变换形式为( )。

A. 0 ()()nTs n E s e nT e ¥ -==? B. * ()()nTs n E s e n e ¥-==? C. ?¥=-=0*)()(n nTs e nT e s E D. *0 ()()Ts n E s e nT e ¥-==? 2、已知差分方程)2(6)1(5)()(---+=k c k c k r k c ,输入序列1)(=k r ,初始条件为1)1(,0)0(==c c ,则(3)c =( )。 A. 6 B. 25 C. 90 D. 301 3、用z 变换分析离散系统时,系统连续部分传递函数)(s G p 的极点数至少要比其零点数多()。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下列与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无关的是()。 A. 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 B. 系统输入 C. 采样周期 D.分析方法 5、采样器和保持器不影响()。 A. 开环脉冲传递函数的零点 B. 开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 C. 闭环 脉冲传递函数零点 D 闭环脉冲传递函数极点 6、有关采样器和保持器对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影响不正确的是()。 A. 采样器可使系统的峰值时间和调节时间略有减小。 B. 在具有大延迟的系统中,误差采样会降低系统的稳定程度。 C. 零阶保持器使系统的峰值时间和调节时间都加长。 D. 零阶保持器使系统的超调量和振荡次数增加。 三、试证明 []()()d L tx t Tz X z dz éù=-êú??成立。 四、试求2()()(1)z X z z a z =--的Z 反变换。 五、用部分分式法求 10()(1)(2)X z z z = --的反Z 变换,(0)0x =。

线性系统的校正 实验报告

线性系统的校正实验报告 (滞后校正) (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1)(4)K G s S S S = ++,使 用根轨迹解析法对系统进行超前串联校正设计,使之满足: 1)阶跃响应的超调量%20%σ= 2)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不超过4(0.02)s t s =?=± 一、基于根轨迹法的串联超前校正的校正原理: 当系统的性能指标以时域形式提出时,通常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基于根轨迹法校正的基本思想是:假设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可由靠近虚轴的一对共轭闭环主导极点来表征,因此,可把对系统提出的时域性能指标的要求转化为一对期望闭环主导极点。确定这对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后,首先根据绘制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判断一下它们是否位于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上。如果这对闭环主导极点正好落在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上,则无需校正,只需调整系统的根轨迹增益即可;否

则,可在系统中串联一超前校正装置1()(1)1C aTs G s a Ts += >+,通过引入新的开环零点z c =-1/aT 和新的开环极点p c =-1/T 来改变系统原根轨迹的走向,使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经过这对期望闭环主导极点。 二、超前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典型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可写为1()(0)1C aTs G s a Ts +=>+ 式中a 为分度系数,T 为时间常数 其频率响应1()1C jaT G j jTs ω ωω += + 幅频特性: ()c A ω= 相频特性: 111 22(1)()1a T tg aT tg T tg aT ωφωωωω----=-=+ 由于a>1,()φω始终大于0,即超前校正装置始终提供超前相角。 超前装置提供一个极点和一个零点 三、校正过程

北航线性系统理论完整版答案

1-1 证明:由矩阵 可知A 的特征多项式为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I ++++++=+++++=+++=++=+= -+λλλλλλλλλλ λλλλλ λλλλ λλλλ1-3-32-21-11-3-31 22 -2-1-n 1 3-n 2-n 2 1 -1n 1 2-n 1-n 12-n 1-n n 1- )1(-)1(- 0 0 0 1- )1(-)1(- 0 0 0 1- 1 0 1- 0 0 0 1- 若i λ是A 的特征值,则 所以[] T i i 1-n i 2 1 λλλ 是属于i λ的特征向量。 1-7 解:由于()τ τ--t e t g =,,可知当τ≤-=-=αα ββαβαt u t u P u Q P 而()()?? ?+>+≤-=???>≤=βαβαβααβαβ t 0 t t 0 t t u t u Q u P Q ,故u P Q u Q P αββα≠,所以系统是时变的。 又因为()()()()()?? ?>≤=???>≤=ααααα,,T T t u t u P u P P T T min t 0 min t t 0 t 而()()()()()()() ?? ?>≤=???>≤=ααααα,,,,T T t u T T t u P u P P P T T T min t 0 min t min t 0 min t ,故()()u P P P u P P T T T αα=,所以系统具有因果性。 1-11 解:由题设可知,()τ-t g 随τ变化的图如下所示。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习题答案-(吴大正-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二) 1-1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式中)()(t t t r ε=】为斜升函数。 (2)∞<<-∞=-t e t f t ,)( (3))()sin()(t t t f επ= (4))(sin )(t t f ε= (5))(sin )(t r t f = (7))(2)(k t f k ε= (10))(])1(1[)(k k f k ε-+= 解:各信号波形为 (2)∞<<-∞=-t e t f t ,)(

(3)) ()sin()(t t t f επ= ( 4))(sin )(t t f ε=

(5)) t f= r ) (sin (t (7)) f kε = t ) ( 2 (k

(10))(])1(1[)(k k f k ε-+= 1-2 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式中)()(t t t r ε=为斜升函数]。 (1))2()1(3)1(2)(-+--+=t t t t f εεε (2) )2()1(2)()(-+--=t r t r t r t f (5))2()2()(t t r t f -=ε (8))]5()([)(--=k k k k f εε

(11))]7()()[6 sin()(--=k k k k f εεπ (12))]()3([2)(k k k f k ---=εε 解:各信号波形为 (1))2()1(3)1(2)(-+--+=t t t t f εεε (2))2()1(2)()(-+--=t r t r t r t f

(5))2()2()(t t r t f -=ε (8))]5()([)(--=k k k k f εε

线性系统理论试卷

湘潭大学研究生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线性系统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考生人数:20考试形式:闭卷 适用专业: 双控单控/电传 适用年级:一年级 试卷类型: A 类 一、给定多项式矩阵如下: 22121()1 2s s s s D s s s ?? ?????? ++++= ++ 1. 计算矩阵的行次数,判断系统是否行既约? 2. 计算矩阵的列次数,判断系统是否列既约? 3. 寻找单模矩阵,将多项式矩阵()D s 化为史密斯型。 二、设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右MFD 1()()N s D s -,其中: 210 ()21s D s s s s ? ? ????? ? -= +-+,()11N s s s ???? =-+ 试判断{}(),()N s D s 是否右互质;如果不是右互质,试通过初等运算找出其最大右公因子。 三、给定()G s 的一个左MFD 为: 1 210 1 0()112 1s s G s s s s -? ? ?? ?????????? ? ? -+= +-+ 试判断这个MFD 是否是最小阶的;如果不是,求出其最小阶MFD 。 四、确定下列传递函数矩阵的一个不可简约左MFD : 21 1 0()102 2s s s G s s s s s ????????? ? ?? += +++ 五、给定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22 3 (1)(2)(1)(2)()31(1)(2) (2)s s s s s s G s s s s s s ???? ?? ??????? ? +++++= +++++ 试计算出相应的评价值,并写出其史密斯--麦克米伦型。 六、给定传递函数矩阵如下: 2 2221156()1253 43s s s s s G s s s s s ???? ?? ??? ? ?? +-++= ++++ 试定出其零、极点,并计算出其结构指数。 七、给定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如下: 2 2211 154()14 3 712s s s s G s s s s s ???? ?? ??? ? ?? +-++= ++++ 试求出一个控制器型实现。 八、确定下列传递函数矩阵()G s 的一个不可简约的PMD 2 2 141()143 32s s s s G s s s s s ?? ?? ?? ??? ??? ++-= ++++ 九、给定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如下: 1 2 2 430 11()221 21s s s s G s s s s s -?????? ??????? ?? ? ++-+= +++ 试设计一个状态反馈K,使得状态反馈系数的极点为: 12λ*=-, 23λ*=-, 4,5 42j λ* =-±

信号与线性系统题解第四章

第四章习题答案 收集自网络 4.1 由于复指数函数是LTI 系统的特征函数,因此傅里叶分析法在连续时间LTI 系统分析 中具有重要价值。在正文已经指出:尽管某些LTI 系统可能有另外的特征函数,但复指数函数是唯一..能够成为一切..LTI 系统特征函数的信号。 在本题中,我们将验证这一结论。 (a) 对单位冲激响应()()h t t δ=的LTI 系统,指出其特征函数,并确定相应的特征值。 (b) 如果一个LTI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为()()h t t T δ=-,找出一个信号,该信号不具有st e 的形式,但却是该系统的特征函数,且特征值为1。再找出另外两个特征函数,它们的特征值分别为1/2和2,但不是复指数函数。 提示:可以找出满足这些要求的冲激串。 (c) 如果一个稳定的LTI 系统的冲激响应()h t 是实、偶函数,证明cos t Ω和sin t Ω实该系统的特征函数。 (d) 对冲激响应为()()h t u t =的LTI 系统,假如()t φ是它的特征函数,其特征值为λ,确定()t φ应满足的微分方程,并解出()t φ。 此题各部分的结果就验证了正文中指出的结论。 解:(a) ()()h t t δ=的LTI 系统是恒等系统,所以任何函数都是它的特征函数,其特征值 为1。 (b) ()()h t t T δ=-,∴()()x t x t T →-。如果()x t 是系统的特征函数,且特征值为 1,则应有()()x t x t T =-。满足这一要求的冲激序列为()()k x t t kT δ∞ =-∞ = -∑。 若要找出特征值为1/2或2的这种特征函数,则可得: 1 ()()()2 k k x t t kT δ∞ =-∞=-∑, 特征值为1/2。 ()2()k k x t t kT δ∞ =-∞ = -∑, 特征值为2。 (c) 1cos ()2 j t j t t e e ΩΩ-Ω= +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习题参考答案1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习题答案 第1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P26) 1—1:测量的定义? 答:测量是以确定被测量的值或获取测量结果为目的的一系列操作。 所以, 测量也就是将被测量与同种性质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确定被测量对标准量的倍数。 1—2:什么是测量值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 1-3 用测量范围为-50~150kPa 的压力传感器测量140kPa 的压力时,传感器测得示值为142kPa ,求该示值的绝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和引用误差。 解: 已知: 真值L =140kPa 测量值x =142kPa 测量上限=150kPa 测量下限=-50kPa ∴ 绝对误差 Δ=x-L=142-140=2(kPa) 实际相对误差 %= =43.11402 ≈?L δ 标称相对误差 %==41.1142 2≈?x δ 引用误差 %--=测量上限-测量下限= 1) 50(1502 ≈?γ 1-10 对某节流元件(孔板)开孔直径d 20的尺寸进行了15次测量,测量数据如下(单位:mm ): 120.42 120.43 120.40 120.42 120.43 120.39 120.30 120.40 120.43 120.41 120.43 120.42 120.39 120.39 120.40 试用格拉布斯准则判断上述数据是否含有粗大误差,并写出其测量结果。 解: 答:绝对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 即: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值 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真值之比,常用绝对误差与测量值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 即: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测量值 ×100% 引用误差是绝对误差与量程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即: 引用误差=绝对误差/量程 ×100%

信号与线性系统题解第三章

第三章习题答案 da 3.1 计算下列各对信号的卷积积分()()()y t x t h t =*: (a) ()() ()()t t x t e u t h t e u t αβ==(对αβ≠和αβ=两种情况都做) 。 (b) 2()()2(2)(5)()t x t u t u t u t h t e =--+-= (c) ()3()() ()1t x t e u t h t u t -==- (d) 5, 0()()()(1),0 t t t e t x t h t u t u t e e t -??? (e) []()sin ()(2)()(2)x t t u t u t h t u t π=--=-- (f) ()x t 和()h t 如图P3.1(a)所示。 (g) ()x t 和()h t 如图P3.1(b)所示。

图P3.1 解:(a) () ()0 ()()()(0)t t t t y t x t h t e e d e e d t βτατ βαβτ ττ------=*= =>? ? 当αβ≠时,()1 ()()t t e y t e u t αβββα ----= - 当αβ=时,()()t y t te u t α-= (b) 由图PS3.1(a)知, 当1t ≤时,25 2() 2() 22(2)2(5)0 2 1 ()22t t t t t y t e d e d e e e ττττ----??= -= -+? ?? ? 当13t ≤≤时,25 2() 2() 22(2)2(5)1 2 1 ()22t t t t t y t e d e d e e e ττττ-----??= -= -+? ?? ? 当36t ≤≤时,5 2() 2(5)21 1 ()2t t t y t e d e e ττ---??=-= -? ?? 当6t >时,()0y t = (c) 由图PS3.1(b)知,当1t ≤时,()0y t = 当1t >时,133(1)0 1 ()13t t y t e d e τ τ----??== -? ?? 3 (1) 1 ()1(1) 3 t y t e u t --?? ∴= --?? (d) 由图PS3.1(d)知: 当0t ≤时,1 1 ()t t t t y t e d e e ττ--= =-? 当01t <≤时,055(1) 10 14()(2)25 5 t t t t t y t e d e e d e e e τ τ τ ττ-----=+-=+ -- ? ? 当1t >时,555(1) (1) 1 11()(2)2255t t t t t t y t e e d e e e e τ τ τ------=-=-+-? (e) 如下图所示: (f) 令()11()(2)3 h t h t t δ?? =+- -???? ,则11()()()(2)3 y t x t h t x t =*- - 由图PS3.1(h)知,11 424()()()()(21)3 3 3 t t y t x t h t a b d a t b ττ-=*=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