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拓跋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之一

探讨拓跋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之一

探讨拓跋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之一
探讨拓跋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之一

探讨拓跋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之一)

——田余庆先生《拓跋史探》一书读后

楼劲

【作者简介】楼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书评

田余庆先生《拓跋史探》一书面世后,学界同人续有评骘,二三朋辈复加讨论。对北魏前期或魏晋以来北部中国的政治生态与民族关系,此书所探可谓提纲挈领,值得反复回味。本文欲就田先生此番研究的背景与成就有所归约与申说,更欲就田先生提出的问题有所发挥与探讨,希望能有益于相关研究的深入。

一、一项困难重重而意义深远的研究

有两种史家,一种是没有洞察力的史家,一种是有洞察力的史家,田先生是有洞察力的史家。有两种研究,一种是由简而繁穷其枝叶的研究,一种是举重若轻明其要津的研究,田先生的研究总是能举重若轻化繁为约。有两种著述,一种是消除了许多问题的著述,一种是提出了许多问题的著述,田先生的《拓跋史探》,就是后一种著述。

此书所探乃拓跋早期历史(注:所谓拓跋早期历史,指天兴元年道武称帝以前的拓跋部族史,亦即田先生说的拓跋的“开国前史”。),诚如田先生所述,这是中古史上一个著名的“模糊区域”。而所谓“模糊”,一个重要的由头在于拓跋早期史料甚少又争议颇大。即就魏收书而言,《史通》外篇《古今正史·元魏史》叙述了北魏国史的文本递嬗关系,其中有关拓跋早期历史的记载,源头多在道武帝时邓渊编纂的《国记》。而《国记》的可靠性向有三大疑问:一是拓跋部族早期并无文字,先世之事只有口耳相传之说,其中必多神话传奇之类,据此

修成的《国记》自亦难为信史。二是道武帝开国规模而编修《国记》,本有浓厚的总结历史开辟未来之意,也就不免会据其现实要求而附会造作。三是《国记》在太武帝朝续修时又掀起过巨大波澜,主持修史的崔浩及连带诸臣因暴扬“国恶”而被族诛,其中违碍之处复经涂抹删改。因而拓跋早期史事,从其口述史的源头到成文史的最早两次编修,就已决定了其内容的扑朔迷离和疑团重重。近世史家精博者如吕思勉先生曾言:“拓跋氏之初,盖亦匈奴亡后北方鲜卑之南徙者。其后得志,造作先世事实以欺人,史事之真,为所蔽者久矣。然即其所造作之语而深思之,其中真迹,固犹可微窥也。”故吕先生一方面引《序纪》所述远祖迁徙之迹及神元以来史事,以证拓跋早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又指出:《序纪》“云(成帝)统国三十六者,四面各九国也;云大姓九十九者,与已为百姓也。自受封至成帝六十七世,又五世至宣帝,又七世至献帝,再传而至神元,凡八十一世,九九之积也;自成帝至神元十五世,三与五之积也。九者,数之究也;三与五,盖取三才、五行之义,比拟于三皇五帝。无文字而能悉记历代之名,而世数及所统国数,无一非三、五、九之积,有是理乎?”(注:上引文皆见吕思勉先生《两晋南北朝史》(开明书店1948年初版)上册第三章《西晋乱亡》第八节《鲜卑之兴》。)吕先生以三、五、九等数及“无文字而能悉记历代之名”为无理,固是不熟悉民族学材料的误断(注:在各族早期史诗或歌谣的叙事范型中,涉及数字时往往都有一套“定数”,我国古代则三、五、九等皆是这类定数的构成元素,直到现代如“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的“九”,亦是。故这类数字所指之数固非史实,但其在有关史诗歌谣中,却是无比真实的。);但以民族学家而精研民族史的马长寿先生,也说,《魏书·序纪》“本是根据‘人相传授’的传说写成的。任何一种传说,其中必然是有真有伪。史学家能够下一番辨别真伪,留真去伪的工夫,拓跋鲜卑的原始真实面貌,仍然可以使它大致恢复起来。”(注:见马长寿先生《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四章《拓跋鲜卑》一《拓跋鲜卑的起源和迁徙》。)除少数持论极端者外,吕先生和马先生这种观察角度

虽有所不同,然对《序纪》内容皆有信有疑,在大量狐疑问视其为大体可靠,许多史实又难确证的看法;业已有代表性地说明了拓跋早期史料上的模糊程度,以及欲治拓跋早期史的现代学者,在基础史料上所面临的僵局。

若仅仅是模糊,倒也罢了,因为模糊和未知的区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决无可能、也无须狂妄到要逐一去“以有涯济无涯”。问题在拓跋早期史这个模糊区域,对中古史研究来说十分重要,必须将之纳入考察的视野。这种重要性,主要当然是来自于北魏这个拓跋部所创建的北方王朝。要之,北魏一朝既是永嘉以来北方地区自乱而治的转折点,在魏晋南北朝史中具有关键的承前启后地位;也是自汉至唐社会变迁过程中,许多问题从纠结爆发至舒展缓和的关键时期;更是阿尔泰语系各族第一个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跟的王朝,是北方草原部族与中华民族关系史上的一座极其重要的界标。(注:我们这里说“北方草原部族”,当然不是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一书《序言》所说,“伸展于欧亚大陆中部和北部的一条长方形草原地带”,亦即Eurasian Steppes上的所有部族,而只指中国北部的草原部族,具体兼指阿尔泰语系中的通古斯、突厥、蒙古语支各族而言。)而所有围绕着这三点发生和发展的种种问题,都必须深入到道武帝以前拓跋部族的发展史中,来求得很大一部分解释的背景。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上述后一点,因为它不仅直接关联和说明着前两个态势,也是拓跋早期史及其研究极大地关系到中国和世界史的部分。创建了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实际上既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跟又统一了北方地区的草原部族;也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完全吸纳了北方草原部族因子的中国因素。换言之,拓跋部族及其所创建的北魏,不仅空前深切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了东北亚这个世界史上著名的民族迁徙策源地中,各族存在、发展和相互关联的大势;而且也在北方草原部族中,成功地竖起了第一个扎根塞北而统治中原地区的样板,从而也无可避免地构成了影响和改变各部族传统迁徙格局和今后发展方向的重大因素。即此亦已可见,拓跋早期史的种种问题,无论

是其族源和迁徙过程,还是部族社会结构和组织体系的变迁,或者诸部族间的相互关系格局,在说明其何得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跟并巩固地统治了整个北方地区,亦即其何以成为永嘉乱后北方地区治乱盛衰消长的转折点和自汉至唐社会变迁的重要枢纽,乃至于其何能以草原部族而构成中国因素,从而影响了此后东北亚以及整个欧亚大陆民族关系和文明发展时,其价值和意义实在是不言而喻的。

但问题既若此之重要,史料又稀缺而可疑,要推进其研究的困难不言而喻。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另有一奇特之处,从近代史学兴起至今约百年之中,这块史学园地真似独得上天之眷顾而宗匠辈出,大师云集,一流学者聚集的密度及其各领域被深耕细nòu@①的程度,堪称我国史坛之最。试想,在陈寅恪、马长寿、唐长孺、周一良等顶尖学者先后建树的一块块里程碑式的成果面前,一个后来的治史者,怎能不在高山仰止之下,油然而兴余生也晚之感呢?故尔直到近些年,北朝和北魏历史的研究(更不用说是拓跋早期史的研究了)给人的印象的确很容易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殆已网尽。连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填充前辈学者所搭骨架的工作,亦显@②义无多而须挖空心思,而留下来的问题则似暂无条件解决。看起来,除非在新资料的发现上另有机缘,抉发北魏历史特别是拓跋早期历史问题的前景,似乎已山穷水尽,难以为继了。

评论文字,历来为难,难就难在衡量的标杆难竖。我觉得上述几点,就是评介《拓跋史探》所含研究工作的几根最重要的标杆。除此之外,即便还有另外的标杆,也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竖立,那是后话,且先搁下。就基本面上总括说来,田先生这次选定的,实在是一项意义深远又困难重重的研究。说意义深远,是因为其不仅关系到魏晋南北朝史或北魏一朝的研究,也关系到了整部中古史发展递嬗的枢纽和东北亚古代民族关系格局的转移。说困难,是其并没有多少新材料可据,旧史料又充满了疑团和问题:可资借鉴的杰出成果不少,仍足发挥和阐扬的余地不多。因而《拓跋史探》所收各文的研讨,不止是一如既往地体现了田先生过去开题运思的法眼和惯解难题的才华,更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史家在追求历史真

谛时的无畏勇气和广阔胸襟。而田先生此番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固亦主要倚仗了他那田氏标牌式的识力和理论架构能力(注:在田先生的著述中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现象之间新的联系和因果链条既被建立,有关问题及其演变的脉络随之便被凸显,而与之相应的结构性理解或新的诠释体系,也就蕴含于中了。我以为这是田先生所示理论架构工作中最优美的部分。):更以令人吃惊的谙练程度,示范式地在解析拓跋史诸长期悬而未决之题时,融贯综用了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和考古学方法。也正是因此,田先生此番对早期拓跋史的探讨,也再次超越了自己以往的研究高度。

二、本书的主要贡献和启示

田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的最终结论有曰:“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只是北方民族纷争,一浪高过一浪,平息有待时日,江左才得以其上国衣冠、风流人物而获得历史地位,才有门阀政治及其演化的历史发生。”这是在1986年,从中我们已看到田先生的目光投向了江北,投向了代北茫茫的草原。一晃十余年过去,到1998年,《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一文发表于《国学研究》第五卷,将届七十五高龄的田先生,围绕着道武帝时“子贵母死之制”和“离散部落之举”背后的现象和联系,深入探讨了神元以来君位传承及其常与“后族”关联的种种问题。到2000年第3至4期《中国史研究》连载《代北地区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长文,在前文所示后族问题常为乌桓问题的基础上,正面考察了拓跋与乌桓关系的各个侧面,及其对于拓跋早期发展史的意义。接着《历史研究》2001年第一期发表《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继前文对《序纪》内容的深入解读之后,揭出了拓跋部族从口述史到成文史,从部族史诗到王朝国史演变过程的种种窍要,这又为重新深入理解拓跋早期史料和北魏国史系统牵连的问题,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次年,田先生将此三文及相关诸文辑集成《拓跋史探》,在《前言》中开头便道:五胡十六国这个破坏性特强的时期的结束,归根到底是五胡之

间及其主体部分与汉人之间关系发展和逐渐融合的结果,“但是,在这漫长过程行将结束而又尚未结束的时候,为什么是拓跋部而不是别的部族,担当了促生催死的任务呢……我要强调的是,没有拓跋部在代北百余年的发育,也就没有足以稳定地统一北方的北魏。”

就这样,我们已亲身见证了魏晋南北朝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笔。上引《东晋门阀政治》结尾和《拓跋史探》开头的这些文字,十分清楚地把拓跋部在代北百余年的发育,与未来北方地区的统一和稳定,与一个时期内南北全部历史运动主流部分的走向,也就与我们前面所述“整部中古史演变递嬗的枢纽和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格局的转移”,紧紧联系到了一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上述三篇文章为代表,田先生此番研究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结为:从君位传承与后族的关系、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入手,通过对一系列史实和问题的重新梳理,揭出了神元至道武帝百余年中,拓跋部发展过程所围绕的专制皇权的逐渐树立和族际关系的日趋融合这两大主题。同时又针对《序纪》这份拓跋早期史的基本史料,理出了拓跋部从口述史到成文史演变递嬗及相关问题的发展线索。于是,从自身社会形态到外部族际关系,又从基本问题到基本史料,田先生都提出了新的命题,拉出了新的线索,拓展了新的方法,诠释了新的事实;也就搭起了新的研究框架,开辟了早期拓跋史研究较以往更为开阔的新前景。

以下先就前二文述其主要成就和启示。

《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乃是田先生此次研究早期拓跋史的核心文章,其他各文展开的种种问题,几乎都已包含其中。后来田先生把此文的构思写给《学林春秋》收录,就已表明了它在田先生心中的份量。而此文的成就,首先当然是出色地完成了“子贵母死”这一奇特制度来龙去脉的考察。可以说,这个史界长期不甚清楚的问题,至此已得到了确解或现时条件下的最优解。而能够弄清此制来龙去脉的关键,端赖田先生在隐微的记载后面,抉出了神元以来拓跋部君长传承往往母强子立的史实,并且理出了百余年来拓跋部君位传承常

与后族相关这根重要线索,也正是在这根线索所代表的历史前提下,直到道武帝登位称帝,建立和巩固专制君主秩序时,也就有了强烈的必要,来抑制或预防母后和后族势强干政乃至于危及君位传承秩序,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子贵母死”之制的基本背景,并把此制与道武帝的“离散部落”之举,在同一线索和同一需要下,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又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离散部落”这个拓跋建国史上重大事件的认识。无庸置疑,对北朝史,对鲜卑拓跋部史,对一项具体的制度史研究来说,在有关研究已多年沉寂之后,就这些,已足构成相关学术史上的第一流成果了。

但文章至此虽已结束,田先生提出的问题却毋宁说刚刚开始。因为在材料稀少及其所含信息多已流失的情况下,“子贵母死”及“离散部落”这两个具体的事件,仍然是不足以承载拓跋部从部落联盟上升为专制国家这个基本历史过程的种种问题的。正如田先生后来指出的,问题一旦放到了“拓跋部向专制皇权国家发展的主线索”下,就势不能不超越“子贵母死”及“离散部落”这种具体的政治制度和举措;甚至也不能不超越神元以来拓跋部君位传承常与后族相关这根具体的线索,来进一步考虑与之关联的各种事件和现象。而这样一来,相应的研究也就势不能不从制度史或政治史的范围,进而进入民族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相关领域;又从一般的历史学方法,发展为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或民族学、考古学和政治学等对象本身所要求的多种手段了。尤其是田先生在文中指出:神元至道武帝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两种继承秩序的激烈竞争”,是部落大人支持下的更为古老的兄终弟及制,与代表专制君主制方向的父死子继制的消长过程,而“皇后和母后干预继承秩序,在艰难的斗争中为父死子继制开辟道路,也是拓跋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此文《小结》中田先生又说:“子贵母死,出现在拓跋部向文明攀登的一个特定阶段……它的出现,符合拓跋部摆脱无序继承的纷扰以及巩固父子继承制度的需要;符合进一步消除强大外戚干预拓跋事务的需要;更为根本的是符合拓跋部从部落联盟共主地位上升为专制国家皇帝的需要。”很明

显,在此文所观照的拓跋部从部落社会向专制国家演进这根总线索下,田先生再次敏锐地洞察了专制皇权的形成过程,乃从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另一个侧面,浓缩了当时拓跋部族组织和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而其焦点,则洵为君位传子秩序在君长与包括后族在内的各种贵族势力的关系架构中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注:此文四《离散部落与子贵母死》述:时代、社会和历史的“诸多因素造就了道武帝拓跋guī@③,使他得以从部落联盟君主向专制国家皇帝角色演变,他势弱时不能不沿着旧有轨辙,引外家部族介入拓跋内部事务,平息诸父诸兄对君位的挑战;势强后却不能继续承受外家部族对拓跋君权的影响和控制,力求摆脱外家部族。”已经说明了拓跋部君位传子制发展过程的这个不限于母后和后族的关系格局。)这就提示和开辟了在此文基础上继续研究拓跋部专制皇权形成和社会演进过程的广阔道路。

因此,当我们今天回头再看田先生此文的贡献时,相较于前述具体成果,田先生的这些只是明确提出来,而并未在文中正面展开论述的线索和问题,当具有更为重大的影响和价值。因为把专制皇权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当时拓跋部族组织和社会形态变迁的一个缩影;又把君位传承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制的过渡和发展,作为当时拓跋部专制皇权形成和发展过程所汇聚的焦点,才真正升华了“子贵母死”、“离散部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内涵,也明显构成了早期拓跋史研究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新命题。(注: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所收《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一文,可称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拓跋建国史的代表作。)而相较于君位传承常与母后和后族相关的线索,君位传承常在君长与包括后族在内的诸部大人势力的关系格局中演进的线索,无疑也要更具有概括力和丰富的内涵。由此再观察和诠释拓跋部早期的种种记载,不待言,早期拓跋部族演进的许多史实和问题,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大幅刷新。也正如我们在学术史上偶可见到的那样,无论是一个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能够解决难题固然高明,但这个过程还能进而为研究提出新的命题,

新的线索,并且示范新的方法和揭示新的事实。那么其贡献就只能用杰出二字才能形容了。

《代北地区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一文,既是上文提出的,后族问题就其部族背景而言往往是乌桓问题的深入展开,是拓跋早期发展史中的“乌桓因素”具体构成和影响的正面探讨;更是从拓跋与乌桓的关系出发,对当时代北地区以拓跋部为主导的部族关系,乃至于对后来北魏之所以能稳定地统一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背景的“宏观考察”。同时,此文也是一篇就米下锅,就有限材料之所及,对久已盘旋于田先生心头的论题作多角度多侧面探讨的文章,故其又头绪纷然而线索交错。不过要而论之,本文成就,首在于四:一是清理了拓跋早期发展过程与乌桓密切相关的大量事实,二是确立了神元帝以来拓跋与乌桓在代北地区东西相向互动共存关系的人文地理格局,三是揭示了乌桓在拓跋部所主导的部落联盟内部新、旧人关系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四是理出了道武帝前,两种代北乌桓在趋异和趋同的复杂分化组合中相继融入拓跋部治下的线索。(注:“两种乌桓”,唐长孺先生称为汉以来作为东胡之乌桓和魏晋以来作为杂胡之乌桓,田先生称为“上谷以西乌桓”和“屠各乌桓”而合称之为“代北乌桓”。)也正由于部族之间这种密切关联的史实,势必要求拓跋史和乌桓史这两个以往联系不够的研究领域的通气接头。于是,正如田先生此文所示范的,各种乌桓史研究的成果,均被放到了拓跋史的视界之内,成了认识拓跋早期历史问题和解读魏收书《序纪》内容的重大因素;同样地,对拓跋史的深入研究,也相应构成了认识乌桓这个匈奴之后、鲜卑之前北方草原要角的大量历史问题的重要基础。(注:马长寿先生在《论突厥人和突厥汗国的社会变革》(收入《马长寿民族学论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文《前言》中指出:“每一族的历史,特别是少数族落的历史,必须放在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范畴中加以研究,然后才能理解各族历史的全貌。”田先生关于乌桓与拓跋关系的见解,完全符合马先生归结的这个民族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此,本文不仅在所涉论域大大推进了以往的认识,更开创

了拓跋史、乌桓史研究及当时两族关系所代表的代北、塞北和华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的新生面。

除具体解决的问题外,田先生此文时时观照的,正是拓跋早期史必然关涉的塞北和华北地区族际关系不断走向融合的主题。因为这一主题所包含的两大内容:一是北方地区民族关系从趋异走向趋同的过程,二是北方地区民族关系形成新的强势中心的过程,后来确都聚焦到了拓跋与乌桓的关系上。

纵观公元一至四世纪近三百年北方民族关系的大局(注:自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至道武帝拓跋guī@③登国元年(公元386年)于牛川即代王位,为时近三百年。参日本内田吟风先生《匈奴西迁考》(收入余大钧等译《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二《北匈奴西迁年表》。),从匈奴衰落至鲜卑崛起,中间似有乌桓为塞上主角,而又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势中心。这是此期北方草原各族得以一波又一波南下,其种种能量汇于其南部边缘而左冲右突,轻易就掀翻了刚刚统一了南方地区的西晋王朝的基本原因。同时这也是从华北到塞北,以往存留下来的匈奴余部、武力强悍而部落分散的乌桓、正在陆续抵达塞北地区的鲜卑,也包括汉人豪宗和羯胡等族在内,发生多中心杂胡化趋异现象,导致出五胡十六国乱局的基本背景。因而从民族关系角度来看,北方地区的统一和这个乱局的结束,自必有赖于各族之间趋同势头的发展和足以阻遏北来各族浪潮冲击的新的强势中心的形成。很明显,这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没有趋同的势头,强势中心就难以出现和巩固;而没有强势中心,也无法遏止北来部族的纷纷冲击和多中心趋异现象,难以保障和完成各族的消化和融合。因而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过程,不仅像许多学者反复强调和研究的那样,是以各族主体部分生活方式的逐渐农耕化和汉化(或合称封建化)为其基础的(注:这方面迄今最为优秀的代表作,仍是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所收《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一文。);而且也如田先生此文所示,是以集中代表和促进了这个势头的拓跋部

大魏王朝的建立,以汉化过程中组织形态更加松散也变得越益孱弱了的乌桓等族,终于依附和融入了汉化过程中因专制体制的逐渐建立而不断强大起来的拓跋鲜卑,为其转折性标志的。

事实上,在魏晋以后北方民族关系不断走向融合的大趋势中,强势中心的形成显然已经上升为问题的主要方面,前秦的短暂统一便是一种徵象,一种呼唤。但无论是氐胡所建的前秦,还是慕容鲜卑统治的前燕等地区强权,统观五胡十六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倏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他们都没有以本族为核心来融汇各部,形成巩固的族际联盟以为统治的中坚;相比之下,倒是长期发育于代北的拓跋鲜卑,自献帝以来已经形成了国族十姓间的巩固联盟,神元以来仍在以之为核心而不断聚散着更多的部落,从而逐渐具备了充当这个历史角色的资格。而真正使之从资格变成了现实的关键之一(另一个关键,当然是田先生“子贵母死”一文所示专制秩序的逐渐树立),便是神元以来不断伸缩和变化着的拓跋部落联盟内部,其族际关系正在越益走向融合的过程。而田先生此文着重讨论和提示的几个族际关系头绪:旧人和新人亦即拓跋国姓与部分乌桓部落和汉人之间的逐渐融合,两种乌桓的具体构成及其相继融入拓跋部治下的过程,拓跋部与鲜卑慕容部、匈奴贺兰部等其他内附诸姓渐趋融合的关系;显然已经勾出了拓跋联盟内部这个过程的基本轮廓。

由上可见,近三百年塞上民族关系主角终于由匈奴、乌桓让位于鲜卑的过程,不仅是整个北方地区和魏晋南北朝治乱盛衰的转折过程,也不仅是汉——唐社会历史和东北亚民族关系大局的转移过程,而且是拓跋部为核心的国族十姓联盟来到代北而逐渐走向专制君主秩序,又几经聚散而依附和融入了更多草原部落的建国过程。而代北地区拓跋和乌桓的关系,则同时催化和孕育了这个充满各种复杂反应的过程的最后一百年中,围绕拓跋部专制皇权逐渐树立和内外部族际关系不断融合而展开的两大主题,也牵扯和折射了其中的各种要素,因此又上演了许多由之着眼方可以豁然的历史活剧。而这些,也正是田先生此文及上文所不断谈到

和反复提醒我们的内容。历史至此才可以重新研究,也才可以在新的方向、线索、问题和方法上基于前人又超越前人。

在“子贵母死”和“共生关系”二文深入解读《序纪》,搭出新的研究框架后,《代歌、代纪和北魏国史》一文,正面探讨了《序纪》这份早期拓跋史基础材料的种种问题。其首先揭示了拓跋部和同期其他草原部落古老的口述史系统,直至他们进入中原后很久,仍在发挥重要记叙功能的事实;又理出了从拓跋口述史系统中的叙事歌谣,到道武帝开国规模时整理出《真人代歌》,再由邓渊等人据以编撰为《国记》,经国史之狱有所删削涂饰后,又转辗构成魏收书《序纪》蓝本的完整线索;然后又把邓渊之死和崔浩之狱相联考虑,讨论了拓跋部从口述史到成文史过程所赋予修史活动的种种沉重负担。总的看来,此文实际上是通过下列两个方面,重构了早期拓跋史研究的新史实或新材料。(注:学术史已无数次表明,在资料上,富于戏剧性的“藏宝再现故事”,实属旷世奇缘;而真正主导着研究的进展也真见史家功力的是,当讨论开始在新的方向、线索、问题和方法下进行时,以往处在视野之外的大量事实才会浮现,许多旧的材料和史实从此增添了新的意义。)

一个方面,是田先生从此已经把《序纪》的解读,安放到了北方草原部落的口述史系统这个可称是惟一正确的基础上。因为在此基础上,就一定要意识到前文字时期,各族传承文明和体现传统的机制,会与其进入文字时期后,或与其周围早已拥有成文史传统的邻居迥然不同;也一定要考虑这个阶段上的部族,其史料出于口述史系统及巫术和习俗系统者,在比重和地位上显然要远远超过其有关史事进入周围文明区典籍系统的文字材料。由此就势必要问:如何来研究这些尚未进入或刚刚受到文字社会影响的部族史,怎样来建构这些部族的史料系统?如何区分这个主要由口述史所构成的系统本身的真实和“史实的真实”,怎样架起勾通这两种真实的桥梁?这就开启了以民族学或人类学、考古学、文献学乃至于叙事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的广阔道路,也为祛除长期以来围

绕《序纪》“真伪”问题而形成的重重迷雾,开启了一扇决定性的窗口。

另一方面,是这样一个基础的稳固奠立,《序纪》及其研究的意义也才真正显示出来了。在以往北魏史或中古史学史对《序纪》的种种怀疑、辨析和研究中,有两个极大的问题很少被人提及。一是《序纪》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留存至今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草原部族“史前史”,也是公元4世纪以前欧亚草原各部族,借助邻族文字而留下来的第一部相对完整的口述史记录。二是《序纪》也是我国史籍所录北方草原部族族源和迁徙传闻中,特别是在《晋书》载记和《北齐书》、《周书》、《北史》所录北方有关族、姓源流的口述史遗存中,相对来说最为完整的一份。因而揭示《序纪》的史源与所本,探讨影响其成文过程的种种问题,辨析有关史实与记载之间的联系,对于北魏史和整个北朝史各领域的研究,对于揭示北方草原部族的源流、迁徙和发展过程,当然也对于进一步勾勒当时北方各草原部族口述史系统的状态来说,都具有远远超出早期拓跋史和中古史学史的基础意义。

此外,本文从邓渊之死来探讨拓跋国史系统与有关历史过程的连带关系,也是一个富于启示和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因为易代革命后的新王朝,特别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族王朝,其国史撰修过程在总结历史开辟未来时所可能具有的冲击力,及其所牵动的传统和现实因素,总是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料。尤其是对拓跋部来说,其口述史到成文史的过程,同时也是从部族社会走进专制国家的过程,因而其追本溯源的国史编修过程所具有的现实政治意义,所牵扯的君长和贵族大人及不同族姓之间的矛盾格局,所充斥的文明与野蛮、传统与现实、脆弱与顽固的纠葛,及其这一切所潜藏着的爆炸性,都不能不反过来影响到国史系统本身的内容和形态,当然就更不必说是有关史官的命运了。

三、在“拓跋部向专制皇权国家发展的主线索”之下

体察《拓跋史探》处理所涉问题的三个层面:凡各文直接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求得了确解或现时的最优解;而田先生从中所洞察的问题症结,又尤其令

人有目光如炬烛照幽微豁然贯通之感;但在进一步将种种探索落实到“拓跋部向专制皇权国家发展的主线索”之下时,亦即田先生此番研究相较于前人开辟最深创见最巨之处,则虽脉络头绪历历可数,思想火花缤纷灿烂,却也出现了若干不够连贯的缺环和歧误。我愿坦率指出,上面所述早期拓跋史研究的主题和线索,依田先生书中表述的理路,是确切无疑的,但在田先生的文中,却并不总是非常清楚的。这倒不一定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未必是“穷思立说”而高年精力难以久注之故,而恰恰是此番研究的问题重大而资料匮乏,几乎处处皆须在无路处开辟之所致。故田先生名书以“探”,屡屡强调所示各端“旨在探路”,除深愿引起共同探索外;也正是因为身为史家,自然深知凿空之艰,开辟之难,而既然选择了卓越,认准了不朽的事业,也就再无理由拒绝挫折。

以下试在田先生所示拓跋部向专制皇权国家发展的主线索下,就其必然要涉及而《拓跋史探》所收各文未能完全展开或有所歧误之处,择其要者略抒己见,希望能芟芟补补,让这条田先生新辟的探讨拓跋早期历史基本线索的道路更加通畅和坚实,并且以此告诉田先生:我们跟上来了。

一是起点问题。以君位传承秩序的确立来探讨专制皇权形成过程的种种问题,以此观照拓跋部落组织和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正是田先生精识之所在。但要准确地勾勒相关的历史主题和线索,就一定要明确其演进的起点何在。就是说,神元帝前后拓跋部的君位传承秩序,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前提下演进的呢?

就民族学业已建立的一般顺序而言,既然是从部落社会走向专制皇权国家,就会有君位传承从推举制走向世袭制的发展过程。从各族酋长会议的机制来看,推举制通常都是要推出一位“兄弟”来做君长,其与兄弟相及之法有内在相通之处。在较为原始的婚姻关系中,“兄弟”正如“姐妹”,可以是群婚范围内的所有同性成员,也就只有当“兄弟”仅限于某一父祖的子孙时,兄终弟及才是私有制下父死子继的一种曲折的发展或过渡形式。具体到鲜卑拓跋部,其推举制向传子制的转折,是发生于献帝时期。理由一,是《后汉书·鲜卑传》:“自檀石槐

死后,诸大人遂世相袭也。”而据陈寅恪先生研究,献帝拓跋邻正是檀石槐辖下的西部大人之一。(注:《资治通鉴》卷七七《魏纪九》元帝景元二年胡注,以檀石槐所统西部大人推演为《序纪》中的宣帝推寅。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六篇《五胡种族问题》四《鲜卑》考其时期,断其当为亦号推寅的献帝拓跋邻。而田先生在“共生关系”一文六《两种类别的代北乌桓》中,有一条脚注误以这条胡注为本指献帝,当改。)理由二,是《魏书·官氏志》:“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魏书·礼志一》载拓跋君长西向祭天的旧俗,须由宗室子弟七人陪祭;《资治通鉴》一五五《梁纪十一》中大通四年则载北魏皇帝登位的“代都旧制”,须“以黑毡蒙七人……帝于毡上西向拜天”。由此推断,献帝以来业已形成了宗室七姓共奉拓跋氏子孙为君的格局。(注:马长寿先生《乌桓与鲜卑》第四章《拓跋鲜卑》二《拓跋部和以拓跋部为中心的部落联盟之形成》认为这是从较为原始的推举制,发展成了推举对象限于宗室八姓尤其是拓跋氏的世选制,但综诸处所载,我觉得马先生所概括的,也有可能是献帝令兄弟七人分领国人以前的情形,因为献帝既传子诘汾,其君位传承事实上已经是七姓共奉拓跋子弟为君,而已不再是君长从宗室八姓中推举出来的局面。)理由三,是《序纪》述拓跋君位传子,正自献帝传位其子诘汾始;且述圣武帝诘汾崩后其子力微立,神元帝力微崩后其子悉鹿立,章帝悉鹿崩后其弟绰立,平帝绰崩后兄子弗立,从此拓跋君位皆在神元子孙内部父子相继或兄弟相及。故献帝传位其子,实际上是揭开了拓跋君位传承以父子相继辅以兄弟相及的新纪元。

当然实际过程决非如此简单。从推举制到传子制,不啻是公天下到家天下、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转折;是部落民主制遗存不断减弱而专制秩序因素逐渐增长、向后看的传统势力渐消而向前进的革新势力渐长的过程;是拓跋部落组织、社会形态和观念领域的一场革命,也就难免会有重重波折。《序纪》载献帝在世而传子诘汾,拟其挟七分国人的余威而强行传位于子,已自情况特殊;载诘汾、力微

父子之际“西部内侵,国民离散”,以致诘汾崩后,力微竟须隐名埋姓而依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注:综《元和姓纂》六《源氏》、《晋书·秃发乌孤载记》等处所载,诘汾另有长子匹孤率部远走河西。是圣武帝欲传子而崩,其情势危殆,似已不得保其众子矣。)又载力微欲传位其子沙漠汗,而诸大人谗杀之,力微欲“尽收诸大人长子杀之”,竟至事变而身死,直至章帝悉鹿立后,仍“诸部离叛,国内纷扰”。凡此种种父崩子立之间的国难,(注:《后汉书·鲜卑传》载檀石槐死后,其子和连代立,“众畔者半”;和连死后,兄子魁头立;魁头死,其弟步度根立。同样出现了传子制与国难纷乱相伴并常须借助于兄终弟及来曲折发展的现象。)表明献帝以来,传子制正在冲破传统的推举制,在代表新方向的君长与代表旧势力的部落大人间的激烈斗争中浴血前进,这就是当时拓跋君位传承制度演进的起点。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耪右旁改辱

@②原字左月右眷目改贝的繁体

@③原字左王右圭

八年级历史基本线索图

八年级上册基本历史线索 第一主题:列强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二、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第二主题近代化的起步 什么叫近代化?简单说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化。

第三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成立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 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2、中共的成立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作了干部方面的准备。五四 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与中共成立的关系:为中共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4、中共的成立:时间,1921.7.23(每年7.1为建党纪念日)。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 湖。参加人数: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中心工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中央 局书记:陈独秀。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一新。 二、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927) 1、前提:孙中山接受中共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并改组成立了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国民党。 2、国共合作的开始与结束:开始标志,1924.1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 合作开始。因为大会通过了接受中国共产党党员或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的决议。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政变”标 志合作结束。 3、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目标,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国家统 一。几件大事:(1)创办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2)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统一。战果: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3)周恩 来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配合了北伐战争。结果:失败。因为国共第 一次合作在1927年再次政变后破裂,革命目标并未完全实现。失败原因:陈独秀 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太强大。 4、国共合作破裂后的共产党的应对:(1)1927.8.1举行南昌起义,创建了自己的军队,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2)1927.8.7在武汉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会 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 方针。并确定组织四省起义。(3)1927.9.9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 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日本发动了哪些大的侵华战争?答:1894-1895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1945年全 面侵华战争(即:抗日战争)。三场战争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大概为50年左右。 2、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了哪些具体的侵略中国的事件?答:1931.9.18的九一 八事变,1932.1.28的一二八事变,1935年的华北事变及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937.7.7 的卢沟桥事变,1937.8.13的八一三事变。 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东 北地区有“抗日义勇”及“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 民众抗日同盟军”在抵抗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与殖民统治。 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在抵抗日军的侵略。 华北事变,国民政府继续执行妥协退让的政策,签订《何梅协定》。进而引发了“一 二九学生运动”和“西安事变”。 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也标志“中国抗日战争”也开始了。 八一三事变,中国战败,抗战以来第一场大会战:淞沪会战失败了。它的失败,意 味南京也将失守,后来都有“重庆”成为抗战时的陪都。

世界历史基本线索-精

世界历史基本线索-精 2020-12-12 【关键字】道路、成就、领域、会议、计划、地方、问题、矛盾、自主、深入、充分、现代、文明、民主、统一、发展、建立、提出、发现、局面、稳定、格局、思想、力量、地位、基础、需要、政策、重点、体系、制度、方式、武装、形成、推行、坚持、指导、宣传、解决、崛起、巩固、促进、改革、实现、推动、实施

一、世界古代史 1、基本线条:+ 世界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⑴原始社会:大约三四百万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最早的人类,是在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地区发现的。 ⑵奴隶社会:以亚非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和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为典型,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是重点内容。 ⑶封建社会:以欧洲的封建国家和亚洲的封建国家为典型。其中欧洲的封建国家需要弄清两点:①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成)、英吉利王国(均由日尔曼人组建)和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的由来。②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亚洲的封建国家弄明白朝鲜、日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大事即可。 2、两个综合性的问题: ⑴关于世界三大宗教

⑵、五大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①亚历山大帝国(前四世纪) ②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 ③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4世纪末) ④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叶)

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世纪16中叶) 3、与中国历史相关联的几个问题 ①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 ②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发展的国家 ③日本的大化改新实质上是全盘学习中国唐朝的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文明,它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④中国是世界上封建制发展最典型最充分的国家。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比欧洲早了将近一千年(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而西欧奴隶制崩溃的标志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封建制最后确立是在9世纪) 二、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西欧为典型) 1、基本线索 ⑴14——16世纪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阿拉伯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述:谈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大食国、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学生自己列举,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2.创立背景:(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6世纪以后,阿拉伯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团结阿拉伯民族,要团结整个阿拉伯民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种信仰下统一起来,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斯兰教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①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主要传教活动——在麦加城传教失败;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问题思考: (1)理解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权的国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国家权力与宗教的宗教权力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二:阿拉伯帝国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周芦林)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五通桥金山中学周芦林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复习古代史,学生能掌握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主线,知道朝代更替时序,哪些朝代在前,哪些朝代在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个部分复习古代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实与阶段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这堂复习课能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朝代的更替与朝代的整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史的阶段特征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分析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能通过合作探究这一形式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

六、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看图片“四大发明”“唐装汉服”“长城故宫”等是我国古代辉煌史篇的见证。梁启超说过“在世界各国史学中唯中国史最为发达、博大。”今天我们就来重走中华文明的历程。 我们分两部分复习:一部分:追寻历史足迹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二部分:回望历史风采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复习前,老师先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有没有一些方法呢?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老师也归纳了三种复习古代史的方法。 1、掌握一条朝代更替主线自主学习 复习古代史方法2、宏观把握历史概况 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合作探究 一部分追寻历史足迹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出示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图 方法一:掌握一条朝代更替主线(自主学习) 要求:熟悉朝代更替知道哪个朝代前,哪个朝代后,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对于起止时间我们就不再做要求了。

为方便同学们记忆,我拟了一个朝代更替顺序歌。 方法二:宏观把握历史概况(自主学习) 观察“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图” 我有发现: 发现一: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并立时期 发现二: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几个朝代: (1)秦(2)西晋(3)隋(4)元 通过这两个发现,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对这些分合如何认识呢? 认识: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支流,即使在国家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历史的发展螺旋式上升运动,期间尽管有低潮曲折甚至是暂时的倒退,但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 发现三:我国历史上朝代的第一 (1)夏(前2070-前1600 )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2)秦( 公元前221~207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我们已经有三个发现了,但仅仅只有发现还不够,发现只是浅层次的,学

世界史线索

世界史线索 一、古代史(距今三四百万年前一 14、15世纪) 罗马帝国的征服 J 和平交往:可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贡献 L 马可?波罗来华 I 文明成就:「古老而神秘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三大宗教 I 文学、戏剧、科学、建筑 注:1、古代史上地跨三洲大帝国有、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与我国汉朝相并立的大国古代有罗马帝国,与我国唐朝并立的大国有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 3、古代三大宗教都源于亚洲。 二、近代史(14、15世纪一一战)(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14、15世纪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r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科技的转变) I 对外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殖民扩张,西葡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三角贸 经济:英国首先工业革命(清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I 对外关系:西欧继续殖民扩张,英、法、荷兴起,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 国英国对印度殖民扩张和掠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荷兰侵略台湾)(清 朝:实行闭关政 策) 1、主要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南方古猿、三大人种、氏族社会 和国家 奴隶社会「亚洲: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 L 欧洲:古希腊、古罗马(共和国、帝国) 封建社会」亚洲:日本、阿拉伯帝国 欧洲:西欧:等级制度、城市重新兴起 东欧:拜占廷(衰落的原因) 2、古代文明与传播发展: 厂两种方式:r 战争与征服:「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 r 两个方面的影响 (14—16 世纪) (明朝)<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后者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总结性科学著作是传统科技,没有完成向近代 1、前资本主义时期 易。(葡萄牙侵占澳门) (明朝郑和下西洋、其目的、规模、结果不同)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厂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18 世纪) 美国独立战争、 「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清朝君主专制) (清朝) 法国大革命 思想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清朝实行八股取士、 “文字狱”

世界历史知识点解读

世界历史知识点解读 单元1 史前时期的人类 1.识记: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区。大约三百万年前,在非洲南部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 2.识记:世界三大主要人种。在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下,人类形成了在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有明显区别的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通常热带地区以黑种人为主、温带地区以黄种人为主、寒带地区以白种人为主。 3.识记: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区别 氏族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集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中,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集体。 单元2 上古人类文明 1.识记: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文明古国;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图);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上古文明有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金字塔(图)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其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在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出现(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其实质是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佛教的诞生,是古印度进入文明时代的反映;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识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罗马共和国建立及被罗马帝国取代的时间。 (1)古代希腊(位于地中海,属海洋文明,与亚非大河文明不同)是西方(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文明中心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达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顶峰。 (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开始进入帝国时代。 单元3 中古亚欧文明 1.识记: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新规定:一切土地收归国家所有;按一定面积划分,授予农民,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每六年按户籍、田亩变化调整一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田租和贡物,并服徭役。 2.识记: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识记: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进行采邑改革,形成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4.识记: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与教皇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5.理解: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内部:封闭保守,不肯吸收先进文明成果;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国力日衰。外部:外敌入侵,实力严重受损。 单元4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识记: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战的结果 前5世纪,波斯先后三次对希腊发动战争,希腊最终取得胜利,称霸地中海,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马拉松长跑源于马拉松战役)。 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最远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与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 布匿(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战争后,即前3世纪时,罗马称霸地中海,到2世纪,成为地跨亚、欧、

八年级历史主要复习线索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主要线索 时间:1894——1895年(1894年为旧历甲午年,因此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甲主要1894年9月,在黄海大东沟,北洋舰队遭日舰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战士壮烈牺牲 午经过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时间:1895年4月双方代表: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日结果: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战内容: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时间:1919年5月4日 五四背景:巴黎和会中国正义要求被拒绝,还将德国在山东特权交给日本五四爱国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 爱国运动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运动前后期中心、主力前期中心:北京;主力:学生 新和中后期中心:上海;主力:工人阶级 民国共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主产党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主的成立中标志:中共“一大”召开(时间:1921年7月) 义共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命诞内容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兴生意义: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起黄埔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黄埔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北伐建立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战争意义:培养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进军总司令:蒋介石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结果: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南昌时间:领导人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 星星之火起义结果: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湘南 可以燎原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领导人:毛泽东 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军队的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开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师红军结束: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 不怕红一方面军主要路线: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远征难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 意义:粉碎……保存……使…… 时间:1935年1月地点:遵义 遵义会议内容:解决……错误;取消……指挥权;肯定……正确主张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本历史书线索

世界史 学好历史需要掌握哪些历史事实: 概况: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识记) 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分析) 评价:意义、地位和影响(理解)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更加对立、突出 英国宪章运动 1848 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巴黎公社1871年 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 反资本家的剥削的宪章运动 1836-1858

中国史(1) 识记的基本知识:首先了解历史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其次要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第三要了解历史朝代更迭的顺序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前770年前221年前202年220年581年建立618年夏朝 商朝西周东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禹汤周武王春秋战国嬴政刘邦三国鼎立589年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世袭制盘庚迁殷分封制(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大运河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商鞅变法文成公主入藏 中国第一个王朝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大一统政权分立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青铜时代 907年960年1271年1368年1636年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1276灭南宋废行省设三司努尔哈赤建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北宋南宋行省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960年-----1127年----1276年回族的形成戚继光抗倭设置驻藏大臣 辽、西夏、金、蒙古并立设宣政院管西藏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 八股取士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几个政权并立统一疆域广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经济重心南移 尧舜禹夏西周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杨雨萱 一、阿拉伯帝国的诞生 穆斯林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随着传教逐渐公开,伊斯兰教徒开始增加。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麦加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迫害。630年初,在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势力日渐巩固后,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麦加城,居民更主动接受伊斯兰教,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对抗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 二、扩张 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叙利亚、拜占庭、波斯萨珊帝国等,继续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 三、鼎盛 8-9世纪,阿拉伯帝国达到鼎盛。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0万。经济上,由于政治稳定,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几乎全球所有的贸易都操纵在阿拉伯人手中。文化上,阿拉伯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中心。 四、衰落 十一世纪,发源于西欧的十字军东征造成了阿拉伯文明的衰弱;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最终灭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民族从此一蹶不振。近代西方诸国又殖民统治了阿拉伯地区很长一段时间。 五,复兴之路 由于历史上的辉煌,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二战结束以来,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曾经有过两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纳赛尔革命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以推翻由西方扶植和委任的封建政府为主要方式,并致力于统一,但统一化进程最终不了了之。 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受到贾迈勒丁·阿富汗尼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影响,一批阿拉伯政治家开始号召“从宗教中找出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如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眼下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应被视为二战后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第三次浪潮, 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阿拉伯民族的复兴之路,依然漫长!

高三历史: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素材 旧人教版

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主要有三条,即: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与发展;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体系 14、15世纪,首先在欧洲的地中海沿岸,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接着,在英国等西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商业的发展、利润的驱动,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不但为西欧国家掠取了大量财富,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本,而且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廉价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重商主义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经济政策,即使是那些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也不得不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在这个时期,各国一方面鼓励国内发展工场手工业,刺激出口;另一方面,在海外大肆殖民扩张,掠夺财富,赚取丰厚的商业利润。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使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保护。在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国逐渐打败所有竞争对手,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还必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思想文化环境,建立自己的政权。于是,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并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形成,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冲击。16世纪后半期,尼德兰的资产阶级发动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17、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继续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封建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蒸汽动力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壮大,对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来说,传统的重商主义不再有保护作用,反而束缚了它的手脚,于是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通过在海外掠夺廉价原材料、推销工业品,拓展了日益广阔的海外市场,逐渐地,世界各地都成为资产阶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到19世纪60-70年代前后,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随着自由经济实力的增长,资产阶级对封建统治秩序发动了更猛烈的冲击,希望取得更多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兴起,各地都陆续发生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站稳了脚跟。 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电气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电气、汽车、石油等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由于这些新兴工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利润、大规模等许多特点,一方面它给资本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庞大的规模,促使资产阶级通过联合、兼并走向垄断经营,以便获得更多的资金,并有利于规模管理,由此,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阶段。同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开始瓜分世界。

阿拉伯历史与文化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现状与前景》课程论文 ——对阿拉伯数字的再认识 【摘要】阿拉伯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数字符号,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知道阿拉伯数字,但是否每个人都能对其耳熟能详?本文就是抱着对阿拉伯数字再认识的态度从其起源,线条结构,文化意义等多个方面来探究阿拉伯数字的奥秘。 【关键词】阿拉伯数字;起源;线条结构;文化意义 数学上使用的0,1,2,3,4,5,6,7,8,9中10个阿拉伯数字,既是表示事物量的变化也是表示事物质的增加与减少的标志。在日常生活中,电话号码、汽车牌号、人的年龄、气温高低等等都是用数字来表达。但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其造型艺术,文化内涵,我们究竟了解多少?下文将逐一探究。 一、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说起阿拉伯数字,你的脑海里是不是立刻蹦出一串1234567890?很棒!那么接下来,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如果你回答”阿拉伯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 最古老的计数数目只到3,为了设想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更晚一些,才出现了用手的5指表示的“5”,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的“10”,这个原则实际上也是我们计数的基础。罗马计数中,同一数字符号根据它与其它数字符号的位置不同,就代表不同的数目,这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数学上的这个重要贡献应归功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后来,古印度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明了表示数字的10个字符。 大约在公元760年,一位印度旅行家来到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把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国王曼苏尔。曼苏尔令人将其翻译成阿拉伯语,从此印度数字及印度的计算方法,被介绍到了阿拉伯。历史上的阿拉伯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2)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主要矛盾: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841年 三元里人民抗英,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 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同时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这样一批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此,阶级与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即工人阶级和中国资产阶级。 1851年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853年 《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革命纲领,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859年 《资政新篇》,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865年 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85年 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达到高潮。 1895年 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 二、世界近代历史的总体框架 (1)时间:按现行教科书和考试说明的叙述,从16世纪前后(1500年前后)至20世纪初。现行教科书中大致分为两大时期: A、工业革命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思想解放:必修Ⅲ专题六第二、三、四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初步拓展:必修Ⅱ专题五第一、二课;代议制在英国美国初步确立:必修Ⅰ专题七第一、二课)。 B、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思想解放:自由主义思想开始盛行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代议制的扩展:必修Ⅰ专题七第三课;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必修Ⅰ专题八第一、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2)根本属性: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3)三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主线,内容特别多);民族主义(民族解放)发展史(如北美独立战争必修Ⅰ专题七第二课,选修4第三单元第二课;中国近代前期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必修Ⅰ专题二第一、二课);社会主义发展史(必修Ⅰ专题八第一、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 (4)近代社会基本特征: 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必修Ⅱ专题五);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王室家族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必修Ⅰ专题七); C、自主命运的公民取代了效忠于人的臣民(必修Ⅲ专题六第二、三、四课)。这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历史的主体——人本身。 三、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的框架结构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的文化经历开始的。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早期为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中期为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3000年),晚期为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发现,而且相互间存在有明显的影响和交融。“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巢氏发明居室等,“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战争,黄帝获得胜利,便“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可见宗教活动的重要。到帝颛顼则进行更深刻的宗教革命,他“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另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内容是派人到四方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从黄帝时代的“封禅”“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收族”(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它所以能将众多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里的宗教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文明起程的开始。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夏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500年。夏王朝的活动区域集中在豫西和晋南,后不断向东扩张,一时曾达东海之滨。夏朝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到1840年前) 第1讲: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历史最久,是中国文明的根。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与这一段历史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新课标教材忽视了历史线索这一部分,初中部分知识又很薄弱;因此,补充历史线索就很有必要。同时大家要学会把相关的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事件发生的时代密切相联,这样才能够完整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 资料解读: 青銅時代: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开始时期不一。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3 000年以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 800年。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资料阅读:(一)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二)战国各国的变法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秦孝公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 阶段整合及特征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线索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前夕 一.概况: 1.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49)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4.知识线索:西方列强侵华 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反抗斗争和近代化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近代史开端 1.背景: ①国际局势:中:封建制度衰落 外: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英成为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 扩大市场,掠夺原料(根本原因) ②鸦片输入危害: 白银外流, 加剧中国贫弱. ③禁烟运动代表:林则徐(道光年间)——民族英雄 (直接原因)措施: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 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胜利 2.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勒索赔款恶例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列强经济侵略,门户洞开(闭关政策被打破)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破坏关税自主权 (此款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3.影响: 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历史转折点 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阶级矛盾) 革命任务变化:反侵略反封建(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想领域变化: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②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 2、沙俄获益最多:150多万km2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 4、影响: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收复新疆 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加剧,造成边疆危机 阿古柏入侵新疆,建伪政权,英俄支持 沙俄侵占伊犁地区 2.经过: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塞防、海防并重) 19世纪70年代中期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又收复伊犁 3.结果:收复新疆,粉碎英俄分裂新疆的阴谋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 附:新疆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西汉: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设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清:前期: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 新中国:1956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明治维新—日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扩张—侵华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支持侵华 2.经过:1894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黄海大战:邓世昌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1-2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 【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 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 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年代-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3-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 「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 抗日战争时期:193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1945、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 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 【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两次国共合作时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 【思考探究】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发生过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 二、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自主学习】翻阅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材,完成“思考探究”第7题。 【思考探究】7.根据教材编排,中国现代史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