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发展的理念

城市发展的理念

城市发展的理念
城市发展的理念

城市发展的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加速扩大城市范围,城市总体规划不断调整、修编,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和体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这给搞城市研究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就是城市应该怎么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由于每一个城市在国家和所在区域中的地位不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不同;城市的资源和经济基础不同;城市的性质和文化特色不同,各个城市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前景,城市发展的理念应该是相同的,只有有了正确的理念,城市才能得到科学的、健康的发展。

一、城市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人。聚人为市,化市为城,人是城市和城市化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城市是人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城市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不其中的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城市发展要为市民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

工作是城市居民生存的前提条件,就业是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只有就业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只有就业才能施展人的才智,只有就业才能保证居民稳定的生活来源。因此,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满足城市中就业者的需要,过高的失业率必然会影响城市的

发展,就业岗位多于城市中的就业需求时,就会对城市以外来人口包括农村进城人口产生吸引力,推动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产业的选择会影响就业岗位的数量,对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来说,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高档次产业,并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应该考虑到我国人口多、城市化压力大的特点,发展多种产业,既要发展就业岗位较少的先进制造业,也要发展劳动力较密集的第二产业,如建筑、服装、塑料、玩具等普通制造业;既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也要发展传统服务业以及休闲产业、旅游产业等,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这里要特别提出两点:一是城市在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展开新的布局,往往把一些传统的工业提升为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把城市中的落后工业迁出市区,这本来是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好事,但要防止中心城区居民就业岗位的大量缺失,造成中心城区的空心化;二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把周边地区的村庄盲目并入城市,使一大批失地农民得不到真正就业岗位,无形中提高城市的隐形失业率。

(二)城市布局应尽可能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城市合理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尽量减少城市人群上下班的时间消耗和路途疲劳。1933年提出的《雅典宪章》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把居民的生活区与工作区明确分离。当时城市发展的规模都比较小,交通距离较短,所以《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和平衡布置”的城市布局,适合当时的城市发展要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距离越来越长,过分强调生活区与工作区的分离,必然会造成

明显的钟摆式交通。居民上下班路途时间过长,不仅会让人产生疲劳,更会造成交通拥堵。1960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城市布局要有功能分区,但不要过分强调功能分区。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探讨建设混合功能区,将无污染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生活区混合布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法国巴黎规划建设的德方斯新区就是成功的范例。1991年的“阿瓦尼原则”提出了完整和融合社区理论,即社区的规模应该控制在住宅、工作、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其他活动都在轻松步行的范围之内。1996年通过的《新都市主义宪章》更强调了工作和住宅的平衡。根据阿瓦尼原则和《新都市主义宪章》的理论,创造了TND社会,而且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主流社区。

而我国的许多城市仍袭多年前的做法,建设大规模的纯居住区,而且有一些居住区还远离就业岗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卧城,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日趋严重,上下班的交通压力使城市居民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

(三)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住宅

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关注城市中每个居民的居住问题。政府有责任通过有偿、或适当补贴的方式为城市中不同层次居民提供居住空间,积极发展以普通住宅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举的住宅供应体系,让城市中的大部分居民住得起房、买得起房。当前,一些地方的商品房已成为某些少数人投机的工具,形成房价的高位空转,使住宅失去了应有的居住功能。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及市场调节等手段有效控制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

性住房的供应价格,让城市住宅的主流回归广大的市民群体。同时,城市住宅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从设计、施工、科技等方面入手,提高住宅品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譬如在单元中适当压缩厅的面积、增加学习空间和足够的储藏空间、适当加大厨房面积、卫生间做到内外分隔、增加室内新风系统、增加电梯间长度便于担架出入等。

(四)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城市的环境建设包括城市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等,如大气的质量、汗水的治理、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噪音及扬尘的控制以及绿化建设和市容街景等。城市环境关系到城市中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状态,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与城市居民接触最为密切的是城市绿化。任何城市都离不开绿化,即使是沙漠中的城市也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化。海湾国家的一些城市不惜采用滴灌的办法养护树木,每棵树每年的养护费用高达1万美元,但城市中仍处处可见高大的树木。绿化是现代化城市的支撑点,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绿化标准也越高。要把绿地与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各社区内、各街坊内布置一系列公园和绿地,使绿化与居住空间相结全,做到房前屋后均有绿化,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洁净的生活环境。

二、城市发展应树立节约的理念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理念。在当今社会,面对庞大的人口、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无节制的资源浪费对自然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人们必须共同呼吁:节约势在必行。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很容易忽略节约的理念,把城市的发展与“求大贪大”联系

在一起,要大规模、在开发区、大马路、大广场、大办公楼。在发达国家城市提倡紧凑发展时,我国的很多城市却朝着背离节约理念的方向渐行渐远。为此,必须把节约的理念提到战略的高度,具体到城市发展中,就是要建设节约型城市。节约型城市是世界发展到资源短缺时代出现的一种具有节约属性的新形态、新趋势,是以资源节约、行为节约为基础,以构建节约文化和提高城市节约率为目标的适应城市时代发展规律的城市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内容很多,这里谈以下几方面。

(一)节约城市用地

土地在任何地方、任何城市都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土地更是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宝贵资源。所以,节约土地应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但是,当前很多城市淡漠了节约意识,把扩大用地规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一轮又一轮的以扩大城市用地为目的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城市用地规模一再扩大,一哄而上建设开发区或新区,更是大规模扩大城市用地。目前全国乡以上的各类开发区已高达6000多个,规划面积已达3.7万平方公里,各城市的新区和开发区的面积也越来越大。郑州郑东新区规划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达2070平方公里。有些城市拥有五六个开发区,城市规模扩大了一倍、两倍甚至几倍。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扩张,大大突破了我国城镇人均用地指标的规定。与此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坚持“紧凑发展”。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其核心内容就是用足城市的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的、污染的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

浪费城市土地,不仅体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无序扩张,同样在各项规划建设中也屡有反映,如一些城市热衷建设占地大的高尔夫球场,有的城市已经有了若干个高尔夫球场,但在新区建设中又规划了一批高尔夫球场,一些城市争相建设大学城,而且占地庞大,每个学校的用地规模也是越来越大,有的预留地比建设用地还要大。在住宅建设中也不考虑如何节约用地,而是屡屡突破有关政策规定,追求大户型,建豪宅、建别墅。

(二)节约城市财政

城市财政主要来源于各项税收,取之于纳税人,当然应当用之于纳税人,也就是说,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各项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而且必须精打细算,绝不允许挥霍浪费,但是有些城市不珍惜城市财政,未能把城市财政用于城市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和城市居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上,而是热衷于建大剧院、建政府大办公楼,热衷于建耗资巨大的景观工程、灯光工程等形象工程,如有的县城新建的政府办公大楼的规模、标准、气派都不亚于省会城市;有的城市为了景观效果,不惜重金从外地购买移植名贵大树;还有的城市不考虑建设费用的来源,在景观建设中一再提高标准,不断增加项目,大幅度增加城市财政支出。

(三)延长建筑物寿命

所有建筑物都是由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施工人员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必须很好地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和效能。因此说,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也是节约理念的具体体现。建国以后我国住宅建筑设计的使用年限是50年,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许多建筑物使用寿命不到50年就被拆除了,据称,我国城市建筑物的

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而英国建筑物的平均寿命高达130多年。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中见到最多的现象是在建筑物上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拆房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中一处引人注目的景象。在南京市中心有一座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的大楼,建于1933年,已有70多年的寿命,最近,经过加固、维修,还可以使用70年以上,相反地,与它同时代建设的、同样结构的南京市总工会大楼已被夷为平地,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节约与浪费的实例。

三、城市发展应树立“城市是财富”的理念

城市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城市的形成、演变及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完整或相对完整的社会产品,它不仅具有宝贵的物质价值,更具有浓郁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因此说,城市本身就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必须爱护城市中的一砖一瓦,爱护城市中的每栋建筑、每条街道、每个文化作品以及城市的整体,包括城市名称、城市地位、城市成就、城市荣誉等。

(一)珍惜城市资源

城市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地热资源、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这些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重要的财富之一。对城市来说,珍惜城市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保护和利用好城市水资源。

水对城市来说是紧缺的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必须加以保护。水资源保护,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在水量保护方面,要防止水资源的流失和枯竭,避免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挖掘新的水资源(如海水利用);在水质保护方面,要擦亮眼睛水污染,维持良

好水质状态,防止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要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量,控制生活用水量,提倡节约用水,发展水的重复利用,包括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中水利用率等。

2、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能。

城市土地的紧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必须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土地效能。在不影响城市环境和满足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容积率。加强对城市土地的管理,杜绝土地的闲置现象,要从法律上和管理上严禁“炒地皮”现象。借鉴美国“精明增长”理论,开发利用城市内废弃的工厂、仓储等用地,让城市中每一分土地都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3、开发利用地热、风能、太阳能等资源。

(二)保护历史建筑

建筑是城市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各种思想、观念、认识以及建筑科学、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集中反映,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见证着城市发展,引证着城市文化。在我国,从西安、南京、苏州、绍兴、泉州、大理、平遥等城市,都可以寻找到这种文化积演的轨迹,城市历史和人文精神深深地印刻在建筑与街巷之间,成为特有的文化象征,是城市不可再生的财富。因此,无论是城市政府还是开发企业都不能为了经济效益和城市形象,以任何理由破坏、拆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忽视祖先留下的遗存,在旧城改造的大旗下拆除了一些历史建筑甚至历史街区。如2004年~2006年拆除的常州市前后北岸地区。当然,也不乏旧城保护的成功典型,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云南束河以及福州三

街七坊的整体保护,为国家和城市留下了一笔又一笔宝贵的财富。

保护历史建筑不仅要保护那些上千年、几百年的古代建筑,还要保护近代建筑、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代的典型建筑物都将成为有历史价值的遗存,也都是城市的财富。

(三)弘扬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中最具价值的财富,反映城市的历史、内涵、品质和价值,城市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戏剧、音乐、绘画、雕塑、文学作品、建筑艺术、市树市花、民俗风情等,如天津扬柳青的年画、山东潍坊的风筝、浙江绍兴的黄河、青岛的啤酒节、大连的服装节、安庆的黄梅戏、洛阳的牡丹等。对于城市中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都要重视、挖掘、继承、发展和弘扬。要建设各种艺术馆、博物馆,如工矿城市可以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博物馆和矿业博物馆;旅游城市要建设各种文化和历史博物馆;明间收藏家可以开办个人收藏馆;通过艺术馆、博物馆、收藏馆以及历史遗存等把城市文化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给一代一代的城市市民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城市发展应树立“绿色”的理念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治理环境污染。但是我们的资源利用低效率与资源浪费现象还相当严重。仅以建材工业为例,中国主要建材产品的能耗都大于世界先进水平:水泥高出50%,平板玻璃高出68%,陶瓷砖高出150%,卫生瓷高出

200%。我们完全可以以绿色的理念,采取节能的循环经济措施生产水泥等建材,如产煤带来的大量煤矸石可以制造砖和水泥;煤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可以做墙板和水泥;电热炼钢产生的炉钢渣也可以生产水泥。又比如,在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上,可以采用先进的矿化等新技术把垃圾处理成绿色化肥、生态储水颗粒、建筑材料等,使垃圾变成有用之材。

大型工业企业抓循环经济效果更为明显,如苏州的沙洲钢铁公司实施了煤气回收利用、蒸汽回收利用、炉渣回收利用、污水回收利用、焦化副产品回收利用五大工程,取得显著的成效,形成了煤气发电30亿千瓦/小时的能力,年回收各类炉渣450万吨,焦化副产品年回收效益超过3亿元,循环经济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超过35%。

(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城市消耗了85%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气和废物,300年来,工业文明水源了60%的地球资源,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二氧化碳增长了5倍,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态受到严重威胁。在最近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上,17个国家的领导人发表共同宣言,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该至少减少50%,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这样,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升幅就有希望控制在2℃以内,所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当前,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点应放在建筑节能上,也就是要发展“绿色”建筑。建筑能耗(包括建设中的能耗和建筑物使用中的能耗),占城市总能耗的40%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已占50%以上)。建筑节能的潜力很大,

我国现有建筑的节能水平还很低,虽然国家从1997年就开始强制实施建筑节能50%标准,但节能步伐还比较缓慢。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住宅和公共建筑的二步节能(节能50%)或三步节能(节能65%),并探讨四步节能(节能75%)的可能。如果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实施三步节能或四步节能,那么就没有必要考虑集中供热,可大大降低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还应积极推行用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

发展绿色交通。汽车油耗和废气的排放是建设低碳城市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来说,应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以轨道交通和大运量的公交为主,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减少小汽车的出行比例;对中小城市来说,在进行合理城市布局、实施混合功能区的前提下,鼓励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对小汽车来说,重点要抓紧研究发展新能源,减少汽油的使用和消耗。

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要充分吸取、利用我国原有的发展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宜居城市的经验,如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汗水处理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率等。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20世纪初,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就是城市要吸取乡村的优点,使城市生存在田园之中,其实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态城市的雏形。今天我们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必须做到城乡互补,走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途径,使城市能有农村的原生态和乡土文化,使乡村能有先进科技和现代文明,做到城市和农村能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城市发展应树立城市安全的理念

城市中人口密集,经济社会活动集中,同样的灾害发生在城市要比发生在偏远山区损失严重得多。比如,1932年松花江发生大洪水,哈尔滨市区水深达3米~5米,淹泡3个月,全市38万人中有24万人受灾,12万人流离失所。1942年黄河决口淹没开封,死亡34万人,占开封当时人口的92%;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死亡24万人,是历史上城市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因此城市安全至关重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城市安全,树立“城市必须安全”的理念。我国所有城市都建立了城市防灾系统,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也编制了城市防灾规划,但是从城市必须安全的理念考虑还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科学设定城市设防标准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些城市的设防标准较低。如在防洪标准的设置上,我国的天津海河2007年的防洪标准仅为50年一遇,北京永定河的防洪标准是100年一遇,潮白河的防洪标准是50年一遇,但是美国一般城镇的防洪标准都是100年一遇,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城镇防洪标准定在160年~500年一遇,日本重要河川体系的防洪标准是200年一遇,波兰大城市防洪标准是1000年一遇。再如,我国是多地震国家,一些震区城市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定得都比较低,1976年唐山地震前,唐山的抗震设防烈度是6度,地震的烈度是11度,汶川抗震设防烈度也是6度,汶川在地震的烈度达到10度~11度,造成了建筑物的大量倒塌,人员死亡惨重。而日本是多地震国家,由于抗震设防标准较高,措施也很具体,地震的伤亡人数就远远低于我国。为了确保我国城市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高设防标准。笔者认为,即使现在的防防标准暂时不可能提高,

但是从城市安全的角度考虑,重要公共建筑物和住宅工程在设计上应该高于现有规范的规定进行设计,提高重要公共建筑及住宅的安全性。

(二)确保工程质量是城市安全的基础

汶川大地震之所以死亡8万多人,除了抗震设防烈度过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质量问题。北川中学同样在震区,由于校长坚持监管和加固,确保工程质量,在这次地震中教学楼基本完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近几年,一些城市发生了桥梁坍塌事故,究其原因,无非是工程质量和监管的问题。最近发生的南京某大桥竣工仅一年桥栏就出现严重裂缝惹民愤的事件,说明了工程质量在城市安全中的意义,所以要把工程质量问题作为确保城市安全的关键问题对待。

(三)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安全的重要手段

城市中发生的一些安全问题除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大部分与城市管理不到位有关,比如交通安全问题,醉酒驾车、逆道行使、乱闯红灯、疲劳驾驶等频频发生,我们国家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高达10万人,这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执法不严、管理不严造成的。再比如,在城市建设中低价恶性竞争、违规操作、违章施工的情况也屡禁不止,以致造成一些施工过程中的人员伤亡事件和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城市公共设施维修和管理也给城市居民的安全带来隐患,如煤气泄漏、水管爆裂、电线短路、井盖破损等。可以说有一些城市灾害及事故的发生也与管理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对城市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现代都市的脆弱性,禽流感、非典、地震、洪水、雪灾等突发事件随时都威胁着城市的安全,城市的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突发事件随

时可能成为巨大的灾难。《左传》中提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预防性应急管理是高层次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必须从理论研究、法制建设、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等各方面下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安全政策,加强和提高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水平,降低风险,提高城市的危机承受能力。

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

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 关于《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按照品牌形态的演变规律,目前我国的城市品牌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青岛模式、大连模式和东南沿海模式。这三种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它们各自发展的初始驱动力、条件、结果等都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关键词:城市品牌产业品牌城市竞争力 从城市竞争的角度看,品牌形态的演变是一个从产品品牌到产业品牌、再到城市品牌的发展过程。其中,产品品牌始终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根基和最终落脚点。如果没有产品品牌,再好的

城市品牌也不可能维持长久。产业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支柱。事实表明,仅仅拥有一两个产品品牌对城市竞争力作用不大,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以优秀品牌为龙头的产业品牌的支撑。除非采取特定的宣传措施或者品牌的知名度高、竞争力强,否则不会因为单个品牌记住某座城市,一般只有当一批品牌产生,并形成产业品牌时,才会引起人们对该城市的注意。 城市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最高形态,随着一批品牌产品上升为产业品牌,人们会形成对该城市的品牌认知,这种品牌认知来源于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产品和产业本身的信息。城市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加剧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并反作用于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因此,城市品牌的终极目的是为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服务。 我国城市品牌的发展模式 现实中,品牌形态的演变过程不一定完全按照上述路线发展,经济萌芽的种子有可能从产品开始、也可能从产业集群开始、或者发韧于政府的推动。按照品牌形态的演变,目前我国的城市品牌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青岛模式、大连模式和东南沿海模式。 青岛模式的发展道路是从产品品牌入手,通过品牌产品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产品品牌的发展,或者吸引外来投资,逐渐形成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典型问题探究

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探究 学院: 专业: 2011年6月15日

目录 摘要 (1) 文章背景 (1)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和户籍制度的关系 (2) 直辖市之争:口水战背后的发展模式之辩 (4) 交通治堵: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伤与痛 (6)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中国城市发展典型问题探究 摘要:中国的城市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诸如交通拥堵、发展不均衡、农村萎缩、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城市化有相通之处,同时也具有中国自身特色。本文通过对城市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办法,旨在对中国的城市发展进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制度直辖市之争发展模式交通治堵 2010年的中国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一个响亮的标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届世博会,以城市发展为主题,通过190个国家和56个国际组织的先进城市发展案例,探讨了与城市相关的多元文化融合、经济与科技发展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本届世博会的目标即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各种忧患意识的理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提供解决方案。“城市时代”概念的提出,更加明晰了城市发展对于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城市文明的发展“聚焦”和“折射”着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古代中国无论是在城镇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战国时代始,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建立都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增长。而西方的城镇化同样初始于古希腊的文化以及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而由资本的萌芽和工业化的到来崛起,进入蓬勃繁盛的时代。然而,对于古代中国的城市文明来说,由于历朝代重农抑商的传统作用,始终未能出现工业城市,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1] 放眼现在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只用30年便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2010年12月19日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发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33.28%(按城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不得不可谓一个奇迹。然而,在高城市化率的背后,是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诸如西方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贫困、犯罪、拥挤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由于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催生了新的更为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打开中国的政区地图,全国现有设市城市655个。按照行政区划,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包括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县级城市368个(包括63个省辖的县级市)。此外,有建制镇19 234个。以不重复计算为原则,这655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52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4.3%。《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指出,全国的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2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55个城市的城区建成区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全国的县城镇和同类居民点建成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其余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为2.84万平方公里;城区、县城镇和其余建制镇合计,共有建成区面积7.74万平方公里。由此可知,中国的城镇建成区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国的乡村和独立工矿用地占国土面积的2.0%。 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按照行政许可,这655个城市市长的服务和管理,应能统筹城乡。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应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以往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建设实施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0年来,我国城市数量的发展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较快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1982年的245个,平均每年增加13个;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城市总数达到666个,平均每年增加30个;三是平稳调整阶段,1997年的城市总数为668个,之后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655个。近年来城市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撤(县级)市设(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由于量大面广,我国广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总量仍将继续高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时,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城市也将继续成为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单元,其“撤县设区”、“撤乡设镇”和“乡镇合并”等行政区划调整仍将继续,县级市的数量还会减少,部分县级市将有可能“升格”为省辖市。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调整反映出地方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强烈意愿,以及由上一级行政单位统一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的态势。 2 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推动下,通过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滞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可以预计,在2020—2030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跟上世界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广泛的人口流动,正在模糊经典的西方城市化概念,重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3-17T15:36:34.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第34期作者:姜广福 [导读] 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鸡西市规划设计院 158100 摘要:随着基本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负担一步一步的加重。这给了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一个警示,生态环境恶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低碳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如何体现低碳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理念;应用 一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与现状分析 1 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 对于低碳城市理论来说,其主要是指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以降低碳排放量为主要的设计方向和目的,其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进行发展低碳经济,并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的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其是通过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利用创新低碳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低碳城市理论是一个结合城市空间、城市交通、城市的绿色景观设计等众多的综合项目的总称。从居民的角度上来看,要提高居民对于低碳的认识和了解,从物质与技术的角度,就要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循环的城市的运行模式。 1.2 当前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现状 对于当前我国的低碳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来说,其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对于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还比较的粗放,没有在规划设计中融入低碳理论的设计与研究,这导致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大量的增加,给城市的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理论,就是以降低或者减少碳排放量为目的,或者以增加对带碳气体的消耗量为主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二城市空间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1 城市空间结构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运行效率有着直接的引导和限制作用。一个适合城市地理环境与发展目标的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引导城市理性生长,够使城市的交通出行趋于高效有序,也能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而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2 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各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合理安排协调的过程,在现在国内进行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往往容易出现为了追求图面效果而不顾实际土地利用效率和居民便捷生活造成规划用地性质混合程度偏低的现象,还有些规划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开发区规划土地功能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这些都会使得城市中不必要的交通出行量增加,同时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为了配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政府及规划师应当让规划趋于科学合理。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注重各类用地的比例均衡,在城市每个需要集中建设的部分都应增加土地功能的混合度,另外,还应注意各类用地地块的尺度,使城市居民能够用最低碳的出行解决生活、工作、休闲的各种需求。 三城市交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如果发生变化,必然会引发交通方式也发生变化。每种城市空间结构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结构体系,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亦不例外。进行低碳城市的交通规划,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进行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时,其实用性应较强,以减少不必要干道,从而使城市中心区与主要生活区的支路有所增加,路网密度得到提高;同时,还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对交通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并对道路的断面也进行确定;②对政府提出建议,应制定有关交通政策扶持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合理控制私家车的出行量,倡导步行与自行车出行,保证交通方式得到顺利衔接,实现无碳出行。例如:可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并结合TOP 模式,营造轨道车站为中心的城市生活空间。 四城市产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 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发展新型产业,要对城市产业的内涵进行不断拓展,然后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产业结构在进行升级改造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与技术,这要求有关单位或部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要加强完善与低碳有关的法律法规,要对各企业、各行业设定一定数量的强制性目标,使之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对生产环节进行完善,最终实现低碳化、清洁化生产;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与推广力度,并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总之,对城市产业进行规划,既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又要注重区域整体发展,才能有效实现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发展。 五结束语 中国低碳城市在理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实践等方面目前正处在探索前行的阶段,观点繁杂、理论纷争。而且低碳城市涵盖城市规划、资源利用、交通体系、单体建筑、市政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现阶段的国情需要我们从认识论到方法论再到实践多头并举。如何能从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20200416184829)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 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 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 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 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 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 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 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 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措施: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

社会发展新名词新理念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社会发展新名词新理念 □可持续发展: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的加深,以及范围更广的、影响更深的、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需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做出了科学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郑重宣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子孙后代的需要、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抗压力、环境保护与发展结果等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原则、一种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校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碳的排量等记录进绿色帐簿。将这些资源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量等折合成美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摘要】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传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本文主要就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hile China's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teps into a new period, city is in a series of fierce social economy reform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is encountered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So, to build the new c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understand the city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nd changing view.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中途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道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道路规 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在有限的路面条件下,完成道路路面分配性设置、满 足城市交通职能需求、表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整体规划布 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规划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城市职能化交 通分布在城市道路体系内部,保证城市通行安全与畅通。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道路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位置、交通功能和对沿线的服务性能等,可以 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同等级的道路对应不同的设计车速、交 叉口间距及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本着节约 用地原则,按道路所处区位、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并结合各种控制 条件合理布设。 1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定位 在过去,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强调解决交通能力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的突出问题,应对城乡布局的拓展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在这 种功能定位下,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 的交通性道路,破坏了道路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沦落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给城市的交通安全、街区活力、历史文化传承带来了压力与挑战。现在,城 市道路功能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其交通功能、基础设施走廊的功能外,同时也 应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因此,城市道路应具 有如下功能:1)供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2)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3)寄托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与印象。4)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经济活力。在新的城市 建设理念下,城市道路应作为城市外部形象的重要载体,人行通道道路的空间与 形象来认识城市,道路上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应反映城市的内涵。 2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策略 2.1全面理解街道 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街道,不论是行走、骑行或者开车行驶都是在街道 上进行的。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基础设施,是人流、物流和交往的主要通道与场所,同时,街道还给沿线的建筑物带来阳光和空气。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街道,其最重 要的功能是作为最便利和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支持各种社会交往。同时,街道 又是社会空间,是人们购物、休闲、会面、参与社区活动和观赏游玩的场所。从 广义上阐述,街道是个集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它具有不 明确性,是不断变化的、互动的、复杂的和多义的。这种变化性和多元性使街道 的规划设计充满挑战。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影响街道使用的因素有:安全感、归 属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领域性、人格化、温暖及感官愉悦。 2.2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礼让慢行:促进绿色交通出行,优化道路空间分配,将更多的道路空间留 给慢行交通,对于空间局促的路段,可采用共享道路的概念(类似于小区内的道路),各种交通方式混行,使机动车更加的谨慎慢行。2)步行有道:提供宽敞、畅通的慢行空间,建议开放建筑退界空间,与红线内的人行道一体化设计,统筹 步行区域、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3]。3)安全过街:控制路段人行过街间距,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概况

1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概况 交通模式理论及最新进展反映了交通要素、交通结构及交通效率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相继制定出台了有关政策来引导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这些不同的交通发展政策形成了不同的交通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依赖小汽车发展的城市,发达国家如美国,小汽车拥有率和使用率都很高,但是已经越来越受到能源短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虽然人均小汽车拥有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不少,但对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却不加任何限制,已大大超出路网及环境的承受能力。 第二类是小汽车与发达的轨道交通同步协调发展的城市,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和大阪等,小汽车拥有率不低于北美城市,但是使用率很低,主要靠地铁来通勤。 第三类城市主要依赖公共交通,抑制小汽车增长和使用,以此来支持城市高密度发展,如新加坡、香港。 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交通模式。美国采取TOD模式和新都市主义,发挥交通先导的作用,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协调。英国伦敦采取设置公交车道、创造优先区域、鼓励停车换乘和中心区拥挤收费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发展公共交通的有效模式。 日本东京大力实施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轨道交通成为绝大多数东京市民的首选,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挤现象。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倡导建设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等,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2 国内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由交通、城建、市政、公安等部门对城市交通实施交叉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二是由交通部门对城乡道路运输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三是“一城一交”综合交通管理模式。

如何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对关于发展的目的、方式、路径、着力点、衡量和共享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具体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从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尽管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综合实力依然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特别是围绕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许多国家都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力争以新的理念、新的战略赢得发展主动。可以说,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理念问题,发展战略竞争透射的也是发展理念之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汲取了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借鉴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树立和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就能使我国发展占据时代制高点,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优势。青年大学生树立和创新发展五大理念,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创新发展五大理念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教材版)

《经济生活》新教材修订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新 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 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 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 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 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 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 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 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生态文明 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 治理明显加强。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 法治、

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成就未来 一.背景 我国经济发展现在走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缓速稳定发展告别了之前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各项改革也走到了深入阶段;在这新时期,新挑战和新发展阶段,我国需要新规划与新理念的指导,就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为我国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新的理念指导即“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二.是什么 那么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的新发展,那么就得先了解什么是“五大理念”,其涵义是什么及其相互的关系。这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主要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坚持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动力衰退,低水平循环的平庸之路;坚持协调发展,才能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失衡之路;坚持绿色发展,才能避免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透支之路;坚持开放发展,才能避免画地为牢,自我设限的封闭之路;坚持共享发展才能避免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的风险之路。发展是主题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时代的新要求。 五大理念是一体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意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是我们破解新常态下各种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先导,指明了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第一“五大理念”指明了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展示了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趋势。第二“五大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好决胜阶段的决胜之策,展示了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习“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趋势。第三“五大理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行动指南,展示了中国充满自信奔向现代化,实习中国梦的大趋势。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发展是主题词,创新,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的演进和当前的迫切 任务 The Long-term Evolvement and the Urgent Mission of Chinese Urban Planning 汪光焘 摘要:任何规划的编制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理念的支撑,而且后者起着更加关键的影响作用。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及外来文化理念对中国城市规划影响的基础上,回顾了建国以来城乡规划的经验,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进展与当前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规划理念文化传入古代城市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ll the scientific theories, technologies, and especially cultural ideas, are indispensable to any planning project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culture to Chinese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the urgent mission of 21st century. Key words: planning ideas, acculturation, ancient city, 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汪光焘,男,原国家建设部部长,现为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教授,博导,欧亚科学院院士。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科学分析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旨在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及效率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便具有法律效力。回顾历程,任何规划的编制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理念的支撑,而且后者起着更加关键的影响作用。 如果多数学者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的代表作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莱特的“广亩城市”,那么我认真地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更加值得回顾和总结,要用时代变迁的眼光来研究分析和认识。在今天,时代要求我们汇集中西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和智慧,探求适应时代的规划理念、符合科学规律的编制方法。 1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文化思想内容纷繁复杂,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三种文化理念: ·讲究尊卑、追求秩序的宗法礼制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理念 ·追求脱身世俗、隐居修心的宗教文化理念 由于受到各种文化理念影响的强弱不尽相同,古代中国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形态,创造出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意义的城市、村镇以及宗教胜地,形成了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人文景观、人居环境以及和谐的邻里关系。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第10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 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③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 丰硕 原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 断提升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①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② 城乡居民收入 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② 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原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二. 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盾。 三. 新征程两个阶段战略安排 2020 年(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一百年是 2021 年) 2021 年—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 年— 2050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国一百年 2049 年) 四. 贯彻新发展理念 1.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基本内容 (1)坚持创新发展①任务: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 发展动力问题。 ②地位和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 基点 ③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 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坚持协调发展 ①任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 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