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复习笔记-第1~2编【圣才出品】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复习笔记-第1~2编【圣才出品】

第一编思想形成期

引言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与商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夏人、商人、周人三个部落内部都各自经历了从原始氏族公社向国家形态过渡的过程,夏、商、周三代的交替过程,实际上也是当时生活在中原地区最发达的三个部落之间的征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早期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不断地完善起来。

1.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

(1)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的作用

中国属于大陆国家,西部的高山,东南方的大海,北方的草原,对于原始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古代中国不可能有发达的海上交通和海上贸易,因此,也就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在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初期,社会分工也不是很发达,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②家长制家庭关系的作用

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中国古代的家长制家庭公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保留了下来。中国古代国家形成所走的是由家长制家庭直接进入国家的道路。由于家长制家庭的长期存留,中国早期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纯粹地域性的结构。

③部落征服的作用

部落之间的战争既是部落之间交往的方式,也是氏族组织向国家转化的动力,中国早期

国家正是在部落征服的过程中形成的。

征服战争扩大了部落联盟的统治范围,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家长权力也日益超过了部落的界限,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长制家庭公社逐渐具有了地域组织的性质。

(2)由于上述几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部落征服的特征

中国早期国家是通过部落征服而形成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本质上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结成的松散的联盟。

②土地公有的特征

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公社内部旧有的土地公有制度也被保留了下来。最初由公社成员集体耕种,渐次演变为公社成员对土地的平均占有,由个体家庭单独耕种。每一年国家都要稽查人口,根据人口和土地的肥瘠情况重新分配土地。

③君主专制的特征

早期国家形成以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家长的绝对权力演变为专制君主的权力,公社内部的各级家长演变为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由于这一原因,中国早期的国家,自其形成以后,就走上了君主专制的道路。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是夏商周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线索。

2.商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

夏、商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发展的时期,到了西周,中国早期国家进入了繁荣时期。西周建立以后,在继承商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的政治、经济制度,国家机器也进一步完备。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构成了西周时期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也构成了商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

(1)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其具体内容是,天子诸侯的诸子中,由嫡长子继承王位或君位,其余的庶子(亦称公子)另立宗族,为该宗族的始祖。公子的嫡长子依例继承其父亲的权力,为宗族的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

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它是稳定社会集团和政治共同体以及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

(2)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是由氏族公社时期土地公有制度发展而成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平均占有土地,每一个体农户需要向国家交纳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或九分之一的劳役地租,从而负担国家的劳役或兵役。

(3)分封制度

西周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借鉴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分封制。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把自己的同姓兄弟以及与之有姻亲或在灭商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功臣分封到各地,代理王室管理这些地区。其实际结果,是使得周王室与各地区之间形成了较之商代更为稳固的政治隶属关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演变

东周时期可以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关于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以公元前453年“三家灭智伯而分有其地”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比较合理。

1.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夏商周形成的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渐解体的时期,其社会政治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王纲解纽,周天子降同诸侯;二是是大国争霸。

与大国争霸的政治形势相适应,春秋时期社会秩序也变得动荡不安。西周时期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秩序正在瓦解,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也日益解体。

春秋初期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到了春秋中期以后,列国卿大夫在争霸战争中逐渐发展自己的实力,攫取了政权,列国陆续出现了卿大夫专政的局面,到了春秋晚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时期的动荡社会孕育了许多新生事物。一是郡县制的出现,二是成文法的出现,三是官僚制度的萌芽。

2.战国时期

自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并分割了智氏的领地以后,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这一段历史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战国。战国时期是从分裂急剧地走向统一的时期。战国之初,见诸史书的尚有20多个国家,此后仅仅经过二百余年的时间,便由秦最终统一了中国。

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战争、变法和百家争鸣:

(1)战争

战国时期是战争极为频繁的时代,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普遍扩大了;从战争的目的来看,战国时期的战争,不再是列国之间争夺霸主地位的战争,而是以兼地略土为直接目的的战争。战争中的攻防手段、战争技术也远较春秋时期先进,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古代中国由分裂迅速走向统一的重要因素。

(2)变法

进入战国以后,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魏、楚、赵、韩、秦等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对于原有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变法成为战国社会的政治潮流。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以后,

秦国迅速富强,成为七雄之中最为强盛的国家。

(3)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学术流派,较为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等。其中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主张的思想派别是儒、墨、道、法四家。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各家各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探索建立统一国家的途径,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最为繁荣的时期。

第一章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

从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夏代还没有产生现代意义的政治思想,作为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商代仍然是政治思想的萌发时期。从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献资料来看,商代已经产生了这样一些政治观念。

1.祖先崇拜的观念

(1)祖先崇拜的现象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在商代,祖先崇拜的现象和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套极为繁琐的形式。商代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对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2)商代的祖先崇拜有着十分明显的政治特征,其作用主要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说明商王手中的权力来自先公先王,从而使现实的君主专制统治获得充分的合法性。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

(1)从商初伊尹放太甲起,到帝太戊时期,专制王权与贵族之间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交锋。在与贵族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专制王权逐渐占据了优势。到商代中期盘庚迁殷以后,确立了专制君主的绝对统治地位。随着君权的不断强化,人们最初的祖先崇拜观念也发展成为王权至上的观念。

(2)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上天主宰民众的命运,而君主能够与上天沟通,君主实际上也就成了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天的意志,也就必须服从君主的意志。

(3)商代的王权至上观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但是,商代毕竟是中国传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