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经》的艺术手法、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真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容:《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它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以南到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有描写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

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直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风、齐风、风、唐风、风、风、桧风、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三、生字:

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 淑女(shū)好逑(hǎo qi ú)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 寤寐(wùmèi) 辗转(zhǎn zhuǎn)瑟(sè) 乐之(lè)

四、阅读感知:

1、朗读课文,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容。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2、孔子具体评价《诗经》的仅此一篇,你们想知道他怎么评价的吗?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快乐而不放纵,忧愁而不悲伤,也就说此诗在情感上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珍品。)请你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地

方有“乐”,哪些地方有“哀”?让学生品味诗的情感。

3、根据“君子”的情感变化,把这首诗分为三章。

(情感线索:一见钟情(爱慕)——朝思暮想(思念)——美梦成真(愿望))

五、理解品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所闻: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开篇用比兴,从成双成对的鸠鸟的鸣叫联想到人间的爱情和婚姻;用雎鸠的忠贞比

喻人间男女和谐恩爱、真诚专一的爱情。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流”字描绘了少女顺势打捞荇菜的忙碌而优美的姿态,生动传神。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勤劳的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运用反复手法,感叹的语气写出了彻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一句话,4个字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言简意赅;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

突出其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前4句设想窈窕淑女已答应了自己的要求,于是之个公子兴奋地弹琴鼓瑟与之亲近、和睦交往、亲密相爱。(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后4句是公子把幻想推向了高潮,在一片鼓乐声里,他们成亲,沉浸在幸福之中,场面是那样的欢快热闹,表现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关雎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六、深层探究:

1、“友”、“乐”能否颠倒?为什么?

2、主题:本诗写一位青年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率直、淳朴、真挚、健康的情感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

归,宜其家室”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A、用“起兴”:

《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还记得吗?雎鸠是一种成双成对生活的鸟,写它们成双成对在小洲上和鸣,是为了引出君子要淑女来做他的配偶,这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叫做“兴”。——“兴”即触景生情,托物兴辞。这种委婉含蓄、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多次运用,产生了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文中还有哪些起兴之物?

“兴”的表现手法运用:以雎鸠鸟和鸣,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这种手法的优点是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B、采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这些民歌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的作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C、双声叠韵: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双声叠韵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D、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全篇三次换韵,旋律轻快,琅琅上口,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让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

差变化,极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七、练习:找出课文所采用的修饰手法(反复顶真双关)

第2课时

教学容:《蒹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水一方》这首歌,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风》,大约是公元前255年产生在地的。

二、阅读感知;

1、阅读,扫除文字障碍:

萋萋:qī草茂盛之貌湄:méi 岸边溯洄:sùhu í逆流而上

跻:jī高坻:chí水中高地涘:sì水边

“道阻且右”中的“右”,古义为“迂回,弯弯曲曲”。

1、阅读、感悟诗歌情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芦花一片非常茂盛,清晨露水变成霜。我怀念的心上人啊正在水那边。

析:前2句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什么时间(季节),怎样的环境?其目的何在?

深秋的清晨,一望无际的河水,茂盛的芦苇,白露铺满的清晨,这情景是在清冷寂寥中略带凄凉哀婉色调,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很好的气氛渲染,心境烘托作用。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的隔绝不通,形成一种可望难即的境况。主人公起早贪黑,追望不停,对爱情的执着可见。但“伊人”难以求见,诗人荡漾起无可奈何的情绪空虚惆怅的精致。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溯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追寻她,好像站在水中央。

析: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而终不可达。(追寻者的惆怅情绪也因此而加强)

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近。这可望而不可及的景况令追寻者惆怅情绪也因此更加强烈。

由此可见,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心的焦虑与忧愁,即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

二、阅读理解:

1、找出描写时间变化的词,据此诗歌可分为几层?这不断变换的时间,说明了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可分3章(层)。由“为霜----未晞----未已”的不断变换,侧面

刻画出了主人公等待时间之长,久久的伫立远望而不能见到伊人的惆怅之情,而主人公的心情随着晨光的流逝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惆怅。它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2、三章中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有什么不同?可否交换?

不能。它表现了伊人愈来愈近,然渴望而不可及。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的“宛”又该如何理解?

“宛”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按心上人的喜好而执着的追求却渴望而不可及,致使主人公心醉神迷,神魂颠倒。这三个句子将主人公热烈的、深沉的企盼与艰难的欢会的失望之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4、①诗中反复强调的是什么容,目的何在?

反复渲染追求伊人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了主人公执著的追求,求而不得的惆怅······

②哪些语句透露出了抒情主人公千方百计接近心上人而不能?

每章后四句。“溯洄从之”,道是那样艰险而漫长,陡峭难以攀登,坎坷而曲折,根本无法实现愿望。

“溯流从之”又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咫尺天涯,令人心醉神迷。

这些表现了主人公用尽各种方法去追求心上人而不得。主人公且总结了只能“溯流”不能“溯洄”。

5、其心上人“在水一方”为什么不跨过这一衣带水在一起愉快地生活?

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可以知晓,这对恋人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途中,很可能遭到了封建礼教的阻碍,父母兄长的反对等,这是真正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6、主人公三番五次的追求表现了炽热的爱慕,执著的追求,追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经》的艺术手法、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真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它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有描写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

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三、生字: 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 淑女(sh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 寤寐(wùmèi) 辗转(zhǎn zhuǎn)瑟(sè) 乐之(lè) 四、阅读感知: 1、朗读课文,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2、孔子具体评价《诗经》的仅此一篇,你们想知道他怎么评价的吗?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快乐而不放纵,忧愁而不悲伤,也就说此诗在情感上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珍品。)请你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地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一、三维目标: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 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4、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拟人或者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写吗?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诗经采薇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诗经采 薇 篇一: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doczj.com/doc/f715522699.html,]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doczj.com/doc/f715522699.html,]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篇二:《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本课两首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两首诗歌 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静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静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静女》 二、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那么大家知道它的诗名吗?(《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 一、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而《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即借“雎鸠”来引出心仪的“窈窕淑女”。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12.《诗经》二首 关睢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 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部编版六年级下《采薇(节选)》教案(含教学反思)

1.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习惯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指诗、词、曲这几种文学样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最早的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的美。 1.板书课题,释诗题。(了解“薇”:薇菜,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2.了解《诗经》。(出示《诗经》简介,生齐读,强调重点)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大声,小声,自读,合作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诗中有两个生字“矣”和“霏”,诗中还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平时我们读“雨”,而这里读yù。) 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昔”和“今”,“来”和“往”) 4.指导断句。(出示朗读断句) 5.思考: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四言。课件出示诗经语言特点。)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你的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春天)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要去哪里?(介绍社会背景: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2)在这幅画面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不舍) (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不能。因为他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 3.讲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两首》教案(详案)

《诗经》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三、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并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将《关雎》与《蒹葭》结合起来诵读,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编一则爱情故事。 5、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6、对诗歌的多义性谈谈你的认识,作为爱情诗来解读,你从中领悟怎样的爱情观。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将红颜色的字空出来,让学生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师:(先板书:诗)谁能背一两句诗给我听听?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背的诗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把感情都投入进去了。还有谁来背?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师:你又背出了一句千古绝唱。谁还能背?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你背出了感情,我也想比划比划,可以吗? 生:可以。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觉得我背得怎样? 生:----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诗,出自《诗经》,叫《采薇》(板书)“薇”字比较难写,拿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字形是什么? 生:---- 师:看到这个字形,猜一猜,这有可能是什么?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打开课文,认真读这首诗,读准字音。(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我们先不忙,如果一个字读不好,我不说出来,你们将会失去一次学习古诗的意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yù)雨雪霏霏。 生:(yù)雨不读yǔ。 师:能猜想一下雨的意思吗? 生:---- 师:谁还能读一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要读的好应该读得长一点,听我来读一读。(师读) 师:刚才的朗读中,除了雨的字音不一样,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昔、今的读音特别长。 师:还有吗? 生:依、霏的读音特别长。 师: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去找节奏。(生自己读) 师:谁来读一读?

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6 :: 4.2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 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以及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歌,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初读课文 老师: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这优美的诗经世界里。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同学们默读,教师在黑板上标出生词) 生词有: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 )不来(lài )孔疚(jiù ) 靡盬(mí gǔ )归聘(pìn )四牡(mǔ )小人所腓(féi ) 雨雪霏霏(yù fēi )载渴载饥(zài )整饬(chì )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踟蹰 ..()() 卜筮.()愆.期()偕.老() 淇水汤.汤()美人之贻.() 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 ()首踟蹰说()女美 士()其行匪我()期 3. 解释下列词语: 蚩蚩: 愆期: 复关: 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邶风·静女》 邶:bai 姝:shū隅:yū见:xiàn 踟:chì躕:chú娈:luán 炜:wěi 说:yua怿:yì归荑:kuìtì洵:xún 2、第二首《卫风?氓》 氓:m?ng 蚩:chí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 于:xū说:tuō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咥:xì隰:xī泮:pàn

(完整word版)《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a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a)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颍泉区行流镇中心小学钱庶平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第一课 教学主题:《诗经采薇》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行流中心小学钱庶平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结合课标要求,本课拟采用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2、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教版上第六单元中第一课的一首诗歌,它节选《诗经·小雅·鹿鸣之什》,节选仅两句,通过对比,及景物描写刻画人物思乡之情。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诗 歌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及诗句理解还有所欠缺,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 层次的感悟还难以体会到位,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内容、写法、地位和作用); (2) 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知识积累的过程; (2)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 (2)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激发学生们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情感。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诗句,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读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和借助个别读、齐读、范读、小组 读等形式,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二课文详解 ⑴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mè i)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探究内化: 1、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常识作以简单介绍。 (教师提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拓展训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