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在一个多世纪的进化发展中,涌现出众多的心理学家和他们各具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为使叙述更为简明,下面将结构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六大主要学派就创立者以及研究的目的、基础、对象、方法、不足、意义七个方面进行浅显的对比,并就精神分析学派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心理学理论结构主义心

理学机能主义心

理学

精神分析学

行为主义心

理学

人本主义心

理学

认知心理学

创立者冯特詹姆斯、杜威

(美国)弗洛伊德(奥

地利)

华生(美国)马斯洛、罗杰

斯(美国)

奈瑟

研究目的研究和分析

心理的元素、

心理复合体

的结构和心

理元素结合

的规律意识的功能

和目的

发现病人在

无意识中存

在的问题,达

到治疗目的

寻找预测和

控制行为的

途径

通过研究人

的潜能,促进

人类进步

了解人的认

知活动的心

理机制

研究基础机械主义、经

验主义和实

证主义为内

容的“科学主

义”生物进化论

是自然科学

基础、实用主

义哲学是哲

学基础

从变态心理

角度提出的

泛性论

条件反射学

说是自然科

学基础,实证

主义哲学是

哲学基础

自由行动者

且趋于实现

自己潜能的

人性观

计算机科学

的发展

研究对象“人直接体

验到的经验”意识状态的

描述及解释

精神病患者

的无意识水

人和动物可

观察的行为

人的本性、潜

能、尊严和价

人的认知活

动的心理机

研究方法实验法、内省

法差异的比较

精神分析治

观察法、条件

反射法、口头

报告、检验法

等实证性的

方法,以刺激

→反应为基

本研究方法

分析、思辨的

现象学方法

计算机模拟

和类比、反应

时法、

研究不足割裂了心理

的整体性和

各元素之间

的关联性带有机能主

义和实用主

义的倾向

过分强调本

能作用,过分

强调性欲压

抑是精神病

产生原因

过分强调环

境的决定作

用,造成“无

心”的心理

用语模糊,具

有主观性,难

以下操作性

定义

研究局限于

实验室

研究意义奠基性的作

用,思想方法

上取得突破提出“意识

流”,并概括

得意识的五

点基本特征

深刻认识潜

意识、防卫机

制,对精神病

学、临床心理

学影响广泛

科学实验的

研究取向,有

助于摆脱思

辨的性质,反

应模式容易

做数量上的

描述

开创了心理

学中的整体

论观点,促进

了自我意识

研究的发展

转变了研究

对象,研究方

法也得到创

新,对心理活

动认识更为

清晰。

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创始人弗洛伊德、阿费烈德·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托.兰克,卡伦·杭妮,哈利·史塔克·苏利文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了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这四个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他认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当前注意到的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前意识(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潜意识(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三个层次。

二、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中间一层是自我,可以检查现实、适应环境、区分主观与客观的界线、控制情感及本能活动以及对体验进行综合判断。最上面一层是超我,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

三、性心理期发展论: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即口唇期:从出生到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肛门期: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性器期: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潜伏期:7 岁至青春期。儿童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学习和游戏,进入一个“性的沉寂”时期。在生殖期: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人。

四、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我们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或者现实与理想之间,都会有很多烦恼矛盾,自我可能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8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8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按记忆的内容将长时记忆分为( )。 (分数:2.00)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陈述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解析:解析: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在下列选项中,“舌尖现象”属于( )。 (分数:2.00) A.不完全遗忘√ B.完全遗忘 C.暂时性遗忘√ D.永久性遗忘 解析:解析:“舌尖现象”指明明知道却一时想不起来的现象,即暂时性遗忘、不完全遗忘。 4.斯金纳认为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对刺激(铃声)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属于( )。 (分数:2.00) A.应答性行为√ B.经典性条件的行为√ C.第一信号系统引发的反应√ D.操作性条件作用 解析:解析:考查巴甫洛夫对行为信号系统分类和斯金纳对行为的分类。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机体被动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经典性条件行为是S—R的联结,即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第一信号系统引发的反应是由物理刺激引起的。故答案为ABC。此题出题目的在于了解斯金纳、华生和巴甫洛夫对于行为及信号系统的分类,难点是容易漏选。 5.在下列语句中,可以用巴甫洛夫的理论来解释的是( )。 (分数:2.00)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望梅止渴√ C.小孩子怕打针,后来见到医生就害怕√ D.谈虎色变√ 解析:解析:选项A为泛化条件作用;选项B可用第一信号系统来解释;选项C为高级条件作用;选项D 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四个选项都是经典的例证,必须牢记。值得注意的是,巴甫洛夫的两个信号系统理论明确指出,人类由于有了以语言为主的第二信号系统,其学习与动物具有了本质的区别。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类特有的。 6.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从而形成习惯,遵循( )。(分数:2.00) A.频因律√ B.近因律√ C.联系律 D.效果律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 1.1本章要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 一、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b.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可能出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例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状态、迟疑状态或刻板状态。此外,认知过程中的聚精会神状态和注意涣散状态、情绪过程中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中的信心状态和犹豫不决状态等,都属于心理状态。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例如,俗话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这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果断……表现为心理上的振奋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

2016.5 公选课《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修改版

1.情境的含义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2.灾难后压力障碍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这种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有些人因其他人死亡而自己却活着会产生罪疚感。灾难后压力障碍可以在灾难后立即形成,也可因某些较轻压力的触发而在数周或数月后产生。它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愈。这时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包括疲劳感增加、头痛、感冒等病症,以及由寝食难安而导致的体重下降。 3.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 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4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分界的, 从微系统到宏系统, 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系统模型见图1[4, 5 ]。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 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婴儿来说, 微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 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布朗芬布伦纳强调, 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 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 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 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与其生理属性, 人格和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6 ]。 例如, 母亲给婴儿哺乳, 婴儿饥饿的时候会以哭泣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影响母亲的行为。如果母亲能及时给婴儿喂奶则会消除婴儿哭泣的行为。当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很好地建立并经常发生时, 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但是当成人与儿童之间关系受到第三方影响时, 如果第三方的影响是积极的, 那么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发展。相反,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例如, 婚姻状态作为第三方影响着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当父母互相鼓励其在育儿中的角色时, 每个人都会更有效的担当家长的角色。相反, 婚姻冲突是与不能坚守的纪律和对儿童敌对的反应相联系的[7]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 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 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 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 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 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 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 第五章感觉 一、感觉 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二、感觉测量: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 三、三种定律: (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 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 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 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占总分300分的100分),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11年之前的考纲上这一部分就叫做“普通心理学”,从11年的考纲开始,在之前普通心理学的后面加入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由此统称为“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90分) 我将心理学导论中除社会心理学之外的内容还是称作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其实《普通心理学》与《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是重叠的,可是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细节。我曾经分析历年的心理学统考真题,我把真题上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找到它们在教材上的出处,我发现11年之前的真题中,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的选择题几乎全部能从《普通心理学》这本教材上找到出处,而11年和12年大变卦,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而是来源于《心理学导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实在11年之前个别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的题目,也都来源于《心理学导论》。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命题的趋势是将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普通心理学》转移到《心理学导论》,我知道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是被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平心而论这本书也的确编得比《心理学导论》要好,可是按现在的趋势看,仅仅复习《普通心理学》这一本书真的不够。据传梁宁建是心理学统考命题组组长。《心理学导论》这本书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视。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17道单选,3道左右的多选,2 道简答,1道综合,分值在90分以上。可谓是统考中的绝对大头。真题对这一部分的考察很全面,所以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只要是考纲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看,反复看。看知识点的时候一定注意细节,看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不然记忆会很困难。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定要熟悉到不用刻意去背,就凭看的变数都能将要点记下来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0分) 这一部分是从11年开始新增的,它在考纲上仅占心理学导论的一章的内容,可是却涵盖了几乎整个社会心理学教材整本书。我比较了几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发现只有金盛华编的那一本与考纲的内容交叉得最多,由于这一部分分值不大,而且内容太多,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去看更多的书了,就只看这一本吧! 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2道单选,1道左右的多选,目前两年没有出现简答和综合题,不过12年真题比11年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的考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排除以后也有会出大题的可能。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分值小,所以建议大家以浏览的形式来复习,每一个考点只需要翻一翻,有时间的话就多翻翻,而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很有趣的一个分支,相信大家也会很有兴趣看的。 实验心理学(占60分) 这是心理学统考中权重第二的一科,而事实上60分的分值只是一个底线,真题中这一部分考察的具体分值经常会远远超过60分。而这一科却又是最难复习的一科,因为没有 一本教材能涵盖这一科40%的考点,如果想全面的复习考纲上的考点,至少要用到以下四本教材,按照这四本教材在真题中的重要程度排列: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指示表征的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刺激模式(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3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功能固着是一种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4问题解决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6动机和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骑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就动机的性质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具社会价值,他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越大,就越积极)7人格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再造想象的发展及形成条件: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是根据某种图形提示或语言描述再造出来而已。再造想象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再造想象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形成的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言语或词语的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记忆表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性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 注意及其基本特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的过程)。 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间接性(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即通过一定媒介反映客观事物。)。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 ?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 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 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 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 第七章记忆 一、记忆概述 健忘20秒: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H.M)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是人类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在记忆的过程,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主要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编码,不同的编码方式对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实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忆的阶段。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二)记忆的过程 从传统心理学来讲,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环节-对应心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记忆过程的这三个环节,也可以说编

码、储存和提取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记忆的种类 1. 记忆按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 按是否受意识控制分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例如,很久以前你学习过俄语,现在要你写出俄语单词,你却一个也写不出来了,换句话说,你不能有意识地回忆它们。但是用别的方法却可以证明,你现在对那些单词仍然是有记忆的(朱滢,1993)。 (2)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表现有以下差别: ①加工深度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却对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影响;②二者的保持时间不同:学习和测验之间间隔的时间越长对外显记忆的影响越大,而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显著;③记忆负荷量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外显记忆而言,记忆的项目越多记忆的效果越不好,但对内隐记忆而言,记忆的效果并不受记忆项目数量的影响; ④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二者的影响不同:感觉通道的改变,如以听觉形式呈现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对内隐记忆影响显著而对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大;⑤干扰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外界无关信息的干扰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大,但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大。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一

《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D)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B心理过程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由被试对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引起的反应是(B) A自变量B因变量 C无关变量D控制变量 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年代是(B)A1897年B1879年 C1887年D1878年 4.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B) A.弗洛伊德B.华生 C.罗杰斯D.斯金纳 5.神经系统的基本机构与功能单元是(C) A.神经系统 B.周围神经系统 C.神经元 C.突触 6.大脑皮层上的枕叶是(A)中枢。 A.视觉 B.听觉 C.言语 D.感觉活动 7.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B)。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8.下列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是(C)。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9.刚刚能够引起同类感觉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是(A)。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10.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B)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1.教师在上课时,既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的注意特性是(B)。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2.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B)组块。 A.9+2 B.7+2 C.5+2 D.6+3 13.先前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是(B)。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4.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B)。 A.想象 B.表象 C.映象 D.表征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16 PF量表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5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5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22,分数:44.00) 1.单项选择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小孩在临睡前会出现吵闹现象,即所谓“闹觉”。这种诱导现象是( )。 (分数:2.00) A.同时性诱导 B.继时性诱导 C.正诱导√ D.负诱导 解析:解析:这个题目在免费考研论坛里被争论了很久,我们为此请教了彭聃龄老师。彭老师的答复是:“诱导的概念出自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的神经过程叫正诱导,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神经过程叫负诱导。婴儿闹觉属于正诱导。婴儿困了,处于抑制状态,由此引起的哭闹,是由抑制引起的兴奋过程。”所以选C。感谢彭老师! 3.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述神经元从静息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的特性是( )。 (分数:2.00) A.神经冲动√ B.动作电位 C.突触传递 D.“全或无”定律 解析:解析:神经冲动传导是一种复杂的生物电和生物化学反应,它以物理的和化学的活动为基础。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从静息状态转为活动状态,即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实质上是神经元内部产生了生物电变化。 4.下列对脑机能系统学说描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不会受到影响 B.当行为调节系统受到损伤时,大脑激活水平或兴奋水平将普遍下降 C.信息接收、加工和存储系统位于大脑皮层的额叶区 D.动力系统不对某个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它提供了各种活动的背景√ 解析:解析:机能系统学说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所以A项错误;B项混淆了第一机能系统与第三机能系统 的功能;信息加工系统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因此C项错误;D项是对第一机能系统的描述,为正确答案。 5.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 (分数:2.00) A.单眼线索 B.视轴辐合 C.双眼视差√ D.晶体调节 解析:解析: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即双眼视差。 6.以下关于知觉的信息加工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自上而下的加工也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B.自下而上的加工强调知觉者对事物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以及他的一般知识经验等 C.模板说能解释人们迅速识别新的、不熟悉的模式的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