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谱的测量实验教案

能谱的测量实验教案

能谱的测量实验教案
能谱的测量实验教案

课 题 γ

能谱的测量

教 学 目 的 1.了解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 2.掌握NaI-γ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3.学会分析单能γ能谱

重 难 点 1.γ能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2.高压调节要合适,太大会导致信号失真,太小则无信号。

教 学 方 法 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相结合。 学 时 5个学时

一、前言

核反应及核衰变生成的原子核常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核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放射出γ射线,测量γ射线能量可确定原子核激发态能级,这对确定原子核衰变纲图,放射性分析、同位素应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γ射线能量测量是利用γ线与探测器相互作用产生次生电子,测得次生电子能量并绘出次生电子按能量分布的谱,即所谓γ射线“能谱”,求得该γ射线能量。

二、实验原理

1.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有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及电子偶效应。

在光电效应中,原子吸收光子的全部能量,其中一部分消耗于光电子脱离原子束缚所需的电离能,另一部分就作为光电子的动能。所以,释放出来的光电子能量就是入射光子能量和该束缚电子所处的电子壳层的结合能B γ之差。因此,

i E E B E γγ=-≈光电子 (4.1) 即光电子动能近似等于γ射线能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必须满足动量守恒定律,自由电子(非束缚电子)不能吸收光子能量而成为光电子。光电效应的发生除入射光子和光电子之外,还需有一个第三者参加,这第三者就是发射光电子之后剩余下来的整个原子。它带走一些反冲能量,但该能量十分小。由于它的参加,动

量和能量守恒才能满足。而且,电子在原子中被束缚得越紧(即越靠近原子核的电子),越容易使原子核参加上述过程。所以在K 壳层上发生光电效应的概率最大。

康普顿散射是γ光子与原子外层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分析一下散射光子和反冲电子的能量与散射角的关系。入射光子能量为E h γν=,碰撞后,散射光子的能量为''E h γν=,反冲电子的动能为e E ,见图4-1,θ为散射光子与入射光子方向间的夹角,经推导,散射光子的能量

'2

01(1cos )E E E m c γ

γγ

θ=

+-. (4.2)

康普顿反冲电子的动能

''e E h h E E γγνν=-=-, 即

220(1cos )

(1cos )e E E m c E γγθθ-=

+-, (4.3)

图4-1 康普顿效应示意图

从(4.2)和(4.3)式可以看出:

(1)当散射角0θ=

时,散射光子能量'E E γγ=,达到最大值。这时反冲电

子的能量0e E =。这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入射光子从电子近旁掠过,未受到散

射,所以光子能量没有损失。

(2)当180θ=

时,入射光子与电子对心碰撞后,沿相反方向散射出来,

而反冲电子沿着入射光子方向飞出,这种情况称反散射。这时散射能量最小,即

'min 2012/()E E E m c γ

γγ=

+.

由此式可以推断出,即使入射光子的能量变化很大,反散射光子的能量也都在200keV 左右。这也是能谱上容易辨认反散射峰的一个原因。

发生康普顿效应时,散射光子可以向各个方向散射。对于不同方向的散射光子,其对应的反冲电子能量也不同。因而即使入射γ光子的能量是单一的,反冲电子的能量却是随散射角连续变化的。理论计算和实验都表明,入射光子的康普顿反冲电子能谱如图4-2所示。

图4-2 几种能量的康普顿反冲电子能谱

电子对效应是γ光子从原子核旁经过时,在原子核的库仑场作用下,γ光子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的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只有当入射光子能量h ν大于2

02m c ,即h ν>1.02MeV 时,才能发生电子对效应。与光电效应相似, 电子对效应除涉及入射光子和电子对以外,必须有一个第三者---原子核参加。

2. ()NaI Tl γ能谱仪介绍

图4-3是()NaI Tl 闪烁能谱仪的方框图,探头的工作原理见图4-4。当放射源发出的γ射线进入闪烁体时,γ光子即与闪烁体中的原子、分子及晶体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电子对效应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次级电子,γ光子的能量转化为次级电子的动能。探头的闪烁体是荧光物质,它被

次级电子激发而发出荧光,这些光子射向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由于光电效应,在光阴极上打出光电子,每个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中的打拿极(倍增极)上打出多个电子,这些电子又在其他级的打拿级上,打出更多的电子,经过多次倍增,最后有大量电子射向管子的阳极,转变成电信号输出。以上光电转换过程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从而使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脉冲幅度,正比于γ光子在闪烁体内由各种效应而产生的次级电子的能量。通常,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脉冲幅度不超过1V,所以必须经过线性脉冲放大器放大后,再输入到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中,对不同幅度的脉冲强度进行分析。单道分析器输出的脉冲强度由定标器记录(单道脉冲分析器原理见预备知识)。

光电倍增管

3. 能谱分析.

我们以137Cs为例,图4-5是137Cs的衰变纲图。它可发出能量为 1.176MeV

Ba,再跃迁到基态发出能量为0.662MeV的单能γ射的β粒子,成为激发态的137*

线。其能谱是有三个峰和一个坪台的连续分布,如图4-6所示。图中的峰A称为全能峰,这一幅度的脉冲是0.662MeV的γ光子与闪烁体发生光电效应而产生的,它直接反映了γ射线的能量。平台状曲线B是康普顿效应的贡献,它的特征是散射光子逃逸出晶体后留下一个连续的电子谱。峰C是反散射峰,当γ射线射向闪烁体时,总有一部分γ射线没有被吸收而逸出,当它与闪烁体周围的物质发生康普顿散射时,反散射光子可能进入闪烁体发生光电效应,其电脉冲就形成反散射峰。峰D是X射线峰,它是由137Ba的K层特征X射线贡献的。处于激发态的137Ba

在放出内转换电子后,造成K 壳层空位,外层电子向K 壳层跃迁后产生X 光子。

图4-7给出60

Co 的γ能谱,这里不在赘述。

图4-4 γ射线与闪烁体的作用示意图

4. 谱仪的能量分辨率和能量刻度曲线

闪烁单晶γ谱仪最主要的指标是能量分辨率和线性。

1. 对于单一能量的带电粒子,闪烁探头产生的输出脉冲幅度分布是近似为高斯型的对称分布,见图4-8。

通常能量分辩率定义如下:

%100U U

W ??=

图4-8

U 是指峰值一半处(即最高计数N 0一半处)的宽度,通常叫半宽度(FWHM );U

是峰值N 0对应的幅度,即峰位。因为输出幅度可以变换为射线的能量,如果线性良好,可以直接变为

%100E E

W ??=

W 表示出谱仪能够区分能量很靠近的两条谱线的本领,或者说它代表了谱仪能够分辨开(两种能量很相近)的能量差的相对值的极限。显然W 越小越好,表示它能将靠得很近的谱线分开。对于一台谱仪来说,近似地有 E /1W ∝ 即谱仪的分辨率还与入射粒子的能量有关。

闪烁谱仪的能量分辨率取决于闪烁体、光电倍增管、电子学线路的选择与配合。由于现在电子学线路技术的提高,分辨率主要取决于闪烁体的分辨本领。对于单晶NaI (TI )γ谱仪来说,能量分辨率是以

s 137

C 的0.662MeV 单能γ射线的光

电峰为标准的,它的值一般在8-15%,最好可达6-7%。

2. 能量线性是指谱仪的输出脉冲幅度与带电粒子能量之间是否有线性关系。由于NaI (TI )单晶对于能量在100keV 到1300keV 是近似线性的,谱仪的能量线性主要取决于谱仪的工作情况。为检查谱仪的能量线性情况,必须利用一组已知能量的γ放射源,测出它们的γ射线在γ谱中相应的全能峰位置(或道址),然后,作出γ能量对脉冲幅度(或道址)的能量刻度曲线。一般选用标准源

s

137

C (0.662MeV )和Co 60

(1.17MeV ,1.33 MeV )来作,其曲线见图4.9。这个线性

关系可用线性方程表示,即

p 0p G x E )x (E +=

式中p x 为峰位,即道址;0E 为截距,即零道对应的能量;G 为斜率,即每道对应的能量间隔,又称增益。

用于能量刻度的放射源,一般应选择其γ能量确知而且半衰期又较长的γ核素。常用的γ

核素列于表4-1中。

表 4-1

实验中欲得到较理想的刻度曲线,还需要注意到放大器及单道分析器甄别阈的线性,进行必要的检查调整,进行未知γ能量的测量时,必须保持其测量条件与能量刻度时的相同。若测量条件有较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刻度。

三、实验仪器

本实验所用谱仪是FH1901型NaI(TI)闪烁谱仪,其方框如图4-10所示,它由下列述仪器、插件组成。

1. γ探头它由NaI(TI)晶体φ40?40mm,光电倍增管,射极跟随器组成,射极跟随器将光电倍增管输出信号进行阻抗匹配,并输出一个脉冲信号。

2. FH1034A1.5kV高压电源,用十圈电位器调节,调节范围从0-1500V,例如,当十圈电位器读数指示为5.0时,输出电压为5.0?150=750V,使用时高压刻度一般不得超过6.0,即不超过900V。

3. FH1001A放大器,输入负脉冲,输出正脉冲,放大倍数粗调以4,8,16……256二进制分档调节,细调用十圈电位器调节,它从1-2倍连续可调,旋扭左旋到底为1.000(此时度盘刻度为0.00),旋扭右旋到底为2.000(此时度盘刻度为10.00),例如粗调为“128”位置,细调为“5.00”位置,其放大倍数为128?1.5=192

4. FH1006A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简称单道),单道的阈值范围为0.1-10.0V,

单道范围为50mV-5.0V。测量能谱时,道宽一般置于100mV,即0.1V(刻度盘指示为0.2位置)。道宽一经选定,在实验中要保持不变。

5. FH1011A定标器,有定时装置和自动、半自动及手动三档作选择,较长时间的测量(60-600秒)用半自动档,较短时间内的测量(小于10秒)用自动档。面板上其他开关应处于下述位置:极性“十”,状态“工作”,打印“断”。

6. FH1009A线性率表,适当选取量程,用表头指示出计数率的大小,用以粗略估计计数率的大小。

以上2-6放入NIM机箱组成一个测试仪。

此外本实验要配合使用SR-28双踪示波器监视信号大小。

四、实验内容

1. 按图4-10连接仪器,检查线路确认无误后开低压电源,预热几分钟。把

137放射源放在托盘上。加高压用脉冲示波器观察探头工作状态。调节高压如Cs

能观察到图4-11所示的相反波形(一负脉冲),则表明探头已工作,该波形幅度最大的部分有一明亮光带,这是由光电效应引起的,而幅度较小的不断变化的弥漫区域由康普顿电子形成的。高压调节合适亮带窄而亮,且亮带与弥漫区之间明显可见一较暗带域出现。

图4-11

2.调节放大器放大倍数与时间常数,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出波形,使放大器输出脉冲幅度为8V左右,且使输出波形尽量与探头输出波形相似(如图4-11)。

3. 把单道道宽设置为0.1V,微积分开关置于微分位置。调节单道阈值,粗测谱形。以确认光电峰在8伏左右(即确认整个谱形是否落在单道分析器的可调范围内)。具体方法有二种,第一种是用线性率表。连续改变单道阈值,观察率表指针变化,即可确定光电峰的大致位置是否在可调范围内;第二种方法用定标器,改变单道阈值,观察定标器数字变化的快慢,也可确定光电峰是否落在分析范围以内。

137能谱,单道道宽置于0.1V不动,逐渐改变单道阈值,每隔0.1V

4 精测Cs

<)。在康普顿平台区测一次计数,确定测量时间(要求光电峰处测量误差E2%

137的γ能谱并求出谱仪的能量分辨率。

可隔点测量,作出Cs

5. 放上60Co源,改变放大倍数,使60Co的1.33Mev的光电峰脉冲高度在8V

137和60Co的γ光电峰,作出谱仪的能量刻度曲线。

左右,依次测出Cs

五、注意事项

1.开启电源时应先开低压后开高压,长时间不用再使用时,必须先开低压半小时后才能开高压。

2.关闭电源时必须先将高压旋钮调到零再关,最后关闭低压电源。

3.调节高压,使示波器上钴的能量峰值为8V,这样可以使所有的峰值都落在所测的区域内并且分布较为合理。

六、数据处理

1、用数据处理软件分别处钴和铯的γ能谱,通过计算算出真实值(测量值减去本底)。

2、在坐标纸上描出钴和铯的γ能谱曲线。

《单片机》课程实验教案

《单片机》课程实验教案 实验一流水灯实验 实验目的: 1、熟悉仿真软件PROTEUS的使用方法。 2、掌握利用PROTEUS软件进行单片机系统设计与仿真的过程。 3、掌握发光二极管的控制方法。 实验原理: 利用P1口的通用I/O口功能,P1口做输出口,通过程序向P1口传送数据,用8只发光二极管分别显示P1.7~P1.0各管脚的电平状态,编写程序实现暗点以1HZ频率由低位到高位循环。 P1口接发光二极管的阴极,P1口的管脚输出低电平时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点亮,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1、从 (1)AT89S51:单片机; (2)RES、RX8:电阻、8排阻; (3)LED-GREEN:绿色发光二极管; (4)CAP、CAP-ELEC:电容、电解电容; (5)CRYSTAL:晶振。 2、放置元器件。 3、放置电源和地。 4、连线。 5、元器件属性设置。 6、电气检测。 实验设备及软件系统: 1、电脑;

2、MA TLAB软件。 实验步骤: 1、画流程图。 2、编写汇编程序。 3、通过菜单“source→Add/Remove Source Files…”新建源程序文件:DSJ1.ASM。 4、通过菜单“source→DPJ1.ASM”,打开PROTEUS提供的文本编辑器SRCEDIT,在其中编辑源程序。 5、程序编辑好后,单击按钮存入文件DSJ1.ASM。 6、源程序编译汇编、生成目标代码文件。 7、通过菜单“source→Build All”编译汇编源程序,生成目标代码文件。若编译失败,可对程序进行修改调试直至汇编成功。 8、加载目标代码文件。 9、全速仿真。 单击按钮,启动仿真。暗点以1HZ频率由低位到高位循环移动。 10、仿真调试。 (1)带断电仿真。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内容 (1)测量学的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 (2)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 (3)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4)测量的基本工作,测量的基本原则,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常用的测量元素和单位。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 (2)难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测量学的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用水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的限度。 (2)掌握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测量的基本工作、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常用的测量元素和单位。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解。 第一节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 一、测量学的概念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它的内容包括测定和测设两部分。 (1)测定测定是指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或将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缩绘成地形图。 (2)测设测设是指将设计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二、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 建筑工程测量是测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建筑工程在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 (1)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 (2)建筑物的施工测量。 (3)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测量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测量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所以,每一位从事工程建设的人员,都必须掌握必要的测量

知识和技能。 第二节地面点位的确定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水准面和水平面 人们设想以一个静止不动的海水面延伸穿越陆地,形成一个闭合的曲面包围了整个地球,这个闭合曲面称为水准面。 水准面的特点是水准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都垂直于该点的曲面。 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称为水平面。 2.大地水准面 水准面有无数个,其中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在测量中的作用:它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由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体。 3.铅垂线 重力的方向线称为铅垂线。 在测量中的作用:它是测量工作的基准线。 4.地球椭球体(地球的形状) 由于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匀,致使大地水准面成为一个有微小起伏的复杂曲面。选用地球椭球体来代替地球总的形状。地球椭球体是由椭圆NWSE绕其短轴NS旋转而成的,又称旋转椭球体。 决定地球椭球体形状和大小的参数:椭圆的长半径a,短半径b扁率α。 其关系式为: a b a- = α (1-1) 我国目前采用的地球椭球体的参数值为: a=6 378 140m,b=6 356 755m,α=1:298.257。 由于地球椭球体的扁率α很小,当测量的区域不大时,可将地球看作半径为6371km的圆球。 在小范围内进行测量工作时,可以用水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

幼儿园测量教案

幼儿园测量教案 【篇一: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0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汇总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跳绳计数 设计思路:在运动会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跳绳计数的结果产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绳计数方法不对,计数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觉得不公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已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为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并以此作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学小实验教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感谢各位对我们妈妈团的支持!希望各位妈妈们满意! 1、颜色的混合: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2、毛细现象:慢慢长大的绿树 3、火山爆发 4、美丽的鸡尾酒:油水分离的原理 5、冒泡的岩浆 6、彩虹珍珠雨 7、牛奶跳舞 8、彩虹大米,彩虹大米变彩虹 本实验套盒包含材料:试管架1个,试管6个,滴管6个,食用色素7种,42元包邮 科学小实验1 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利用三原色混合的原理,让宝贝在自己实践中发现颜色混合的秘密! 实验步骤:1、食用色素蓝、黄分别滴一到两滴到试管中,然后加入水混合 2、让宝贝用滴管将混合好的蓝色,黄色分别滴在另外一个试管,让宝贝仔细观察,看之前的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 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做完了小黄和小蓝,依此类推,实验完成后家长可以让宝贝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孩子使用,让孩子真正的去探索观察!也许宝贝们能玩出我们都想不到的玩法 科学小实验2 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手纸一卷,三个塑料杯(超市有卖的一次性塑料杯),食用色素,滴管 实验步骤:1、将三个塑料杯接半杯水,然后让宝贝分别滴三中食用色素在水中搅拌均匀 2、将手纸折成15厘米左右长度,分三段,分别放入三个杯中让杯子两两相连接。 让宝贝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开始的白纸会吸水,逐渐染成颜色,慢慢地两个颜色之间能相连,这个需要等待几分钟,想连的颜色间会发生作用,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让宝贝观察水杯中的水是否减少或者没有,水杯中的水哪去了原来都被白纸吸收了,这就是毛细现象。 还有一个慢慢变绿的大树游戏, 还用到白纸折叠成树的样子,慢慢的放入杯子中,过了一会整个树就变绿了,杯里的水也被吸走了。 延伸实验:看谁跑的快 妈妈们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放入水杯中,让宝贝猜猜哪个跑的快其实实验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可以接受可以参与! 3、火山爆发 准备材料:1、白醋、小苏打、洗涤液、食用色素、滴管、盘子、小的透明矿泉水瓶子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地形测量

第六章地形测量 教学目的:1.了解国家平面控制网和图根控制网的建立方法。 2.掌握小地区控制测量的方法。 3.掌握地物、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4.学会地形测量的方法及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5.掌握地形图在工程中应用 教学重点:1.平面控制测量的导线测量的外业及内业工作。 2.高程控制测量的外业及内业工作。 3.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 4.地形测量的方法及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5.地形图应用的基本知识 6. 地形图在工程中应用。 教学难点:1.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方法。 2.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与检核方法。 3.应用地形图估算土方量的方法。 教学资料:测量学教材、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解法、讲授法。 讲授新课: 第六章地形测量 第一节小区域控制测量 一、控制测量概述 控制测量是指在整个测区范围内,选定若干个具有控制作用的点(称为控制点),组成一定的几何图形(称为控制网),通过外业测量,并根据外业测量数据进行计算,来获得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工作。

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 x,)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按照控制点之间组成的几何图形的不同, (y 平面控制的形式又分为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测定控制点高程H的工作称 为高程控制测量,根据采用测量方法的不同,高程控制测量又分为水准测 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1、平面控制测量 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形式主要是三角网。按其精度分成一、二、三、 四等。一等网精度最高,逐级降低;而控制点的密度则是一等网最小,逐 级增大。图6-1所示,一等三角网一般称为一等三角锁,遍及全国范围内, 是沿经纬线方向布设的,并且在经纬交点处设有起算边。它是国家平面控 制网的骨干;二等三角网布设于一等三角锁环内,是一等三角网的加密, 它是国家平面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三角网是二等网的进一步加密, 以满足测图和各项工程建设的需要。在某些局部地区,当采用三角测量困 难时,也可用同等级的导线测量代替。 用于工程的平面控制一般是建立小区域平面控制,布设形式采用导线和小三角, 根据工程的需要和测区面积的大小分级建立测区首级控制和图根控制。图根控制 点的密度取决于测图比例尺、地物、地貌的复杂程度,可参照表6-1的规定。 图6-1 图6-2 表6-1图根控制点密度 测图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 图幅尺寸(cm)50×5050×5050×5040×40 图根点(个数)8 12 15 30 2、高程控制测量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建立主要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其精度分为一、二、 三、四等,如图6-2所示。一等水准网是国家最高等级的高程控制骨干, 沿经纬线方向布设;二等水准网是一等水准网的加密,是国家高程控制的 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网为二等网基础上的加密,直接为各种测区提供 必要的高程控制。用于工程的小区域高程控制网,也应视测区面积大小和 工程要求,采用分级的方法建立。一般以国家或城市等级水准点为基础, 在测区建立三、四等水准路线或水准网;再以三、四等水准点为基础,测 定图根点的高程。 对于山区或困难地区,还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建立高程控 制。 二、导线测量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情景一、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单元一:小地区控制测量 1.(一)测量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一、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 1.测量学的概念 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和地表(包括地面上各种物体)的几何形状及其空间位置的科学。 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求得点的规定坐标系中的坐标值。 2.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 (1) 勘察设计阶段:地形图,提供设计依据; (2) 施工阶段:施工前放线; 施工中轴线(斜)控制、高程(层高)控制; 竣工测量的竣工图; (3) 施工及运营阶段的监测; 3.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分类 第二节二、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表面起伏最大值/地球半径≈20/6371很小;如图1-1所示。 (2)地球表面71%的都是水。

图 1-1 地球的形状 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铅垂线:某点的重力方向线,可用悬挂垂球的细线方同来表示; 水平线:与铅垂线正交的直线; 水平面:与铅垂线正交的平面称为水平面; 水准面: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连续曲面,任何自由静止的水面都是水准面;大地水准面:与不受风浪和潮汐影响的静止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 铅垂线、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和基准面。 第三节三、地面点位的确定 1.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 测量工作的实质: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 点的空间位置(三维)=该点在水准面或水平面(球面或平面)的位置(二维)+该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一维)。如图1-2所示。

图 1-2 三维空间 2.地面点的高程 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简称高程:用H表示,如。如图1-3所示。 图1-3 地面点高程 3.地面点的坐标 (1)地理坐标 (2)平面直角坐标

固体密度测量实验教案

固体密度测量实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密度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用天平、量筒等常规方法测量物质密度; 3、会运用学过的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知识,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密度的公式,明确要想测出物质密度,需从质量和体积入手思考设计 实验; 2、明确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排液法; 3、围绕“排液法”的器材选择和实验思路,逐步换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 生对产生的新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学生思维中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探究性的专题逐步创 设成阶梯型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创造性思维,以产 生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知道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排液法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结合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物理知识推导出密度的 表达式。 二、难点: 1、对于密度测量中的一些非常规方法的理解以及方法过程的先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回顾一下:1、密度的公式:V m =ρ 2、常规的器材——天平用于测量质量、 量筒用于测量体积 3、方法——排液法 具体方法:浸没时 V 物= V 排液= V 2-V 1 变化一下:没有量筒,对于规则物体的体积——刻度尺 强调:排液法的适用性更加广泛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提高一下:针对排液法的应用,提出两个可能遇到的问题: 1、 如果被测固体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此时的 V 物≠V 排液 ,怎么办? 方法:悬沉法 针压法 2、 如果被测固体易于液体反应或易溶于液体,怎么办? 方法:排面(细沙)法 方法与排液法相似

科学实验课教案(优.选)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第一讲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㈠ 知识目标:熟悉工程测量的任务、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工程测量的一般程序与工作原则 一、本课程学习的目的与内容简介 通过设疑、答疑引入工程测量的目的,对照课程目录解说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及能力要求。 二、工程测量的概念 1.工程测量学的任务和内容 工程测量学的含义——指的是研究工程建设在勘测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以及交付使用后的服务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一门科学。 工程测量学的任务——为工程建设服务 工程测量学的内容——测定和测设 工程测量学的实质——确定点的位置 测定——指的是用恰当的测量仪器、工具和测量方法对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的位置进行实地测量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缩绘成图的过程。(包括图根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竣工测量、变形测量等) 测设——指的是用恰当的测量仪器、工具和测量方法将规划、设计在图上的建筑物、构筑物标定到实地上,作为施工依据的过程。(包括建筑基线及建筑方格网的测设、施工放样、设备安装测量等) 2.建筑工程测量的内容

⑴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测绘地形图 ⑵工程施工准备阶段——按图样要求实地标定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⑶施工阶段——对施工和安装工作进行检验、校核 ⑷管理阶段——定期进行变形观测(大型和重要建筑物) 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测量工作,测量的精度和速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速度。 测量放线工——进行工程建设的施工测量 3. 测量工作的一般程序 ⑴从整体到局部 ⑵从高级到低级 ⑶先控制后细部 4. 测量放线工的工作原则 ⑴严格按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图样的要求进行施工测量 ⑵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安排及时进行有关测量工作 ⑶严格按测量规范和细则进行测量工作 ⑷边工作边检核 第二讲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㈡ 知识目标:掌握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及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方法

《实验一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实验一: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岑溪市第二中学秦连红(旧人教版高一物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在人教版教材高一《学生实验》讲述“为什么要做学生实验”、“怎样做好学生实验”、“误差和在有效数字”的内容之后,做为第一个实验,简单回顾初中的使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就进入游标卡尺的使用和读数部分。而该部分知识要到平抛、单摆测小球直径及电学实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测量导线长度时才切实用到,时隔较远。新课标教材则安排在选修3-1的《附录》部分,与螺旋测微器一起介绍,这两种仪器有相似之处,一起介绍,方便比较与理解。而且,在新教材中,结合了教师对难点的突破方法,对游标卡尺的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差制成,讲解较为详细,有利学生自学。二、学情分析 对于用人教版课本的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实验部分一开始就接触到一大难题——《实验一:长度的测量》中的游标卡尺的读数问题。其难一方面表现在游标卡尺的设计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另一方面表现在即使明白了读数原理,真正读数时又很容易出错。待要切实用于读数时,对该部分知识又有所遗忘。 三、设计思想 教材虽还未改,但在教学上我们要紧跟课改的步伐。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对该节内容采用了针对传统的结果启发式教学而提出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能测量得更精确;用学生用尺与游标卡尺作观察对比,引出测量原理;尝试读数,练习情景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之后学生掌握总结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并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小结出读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尝试读数,强化学生对测量原理的理解,加上练习巩固,加强对读数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把握,从而突破游标卡尺读数这一难点,缩短学生对该知识的遗忘进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的种类。 ②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意义。 ③了解游标卡尺的构造及种类,知道其各部分的用途及用法,理解并掌握其测量原理。 ④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⑤学会利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提问,使学生懂得对比观察、学会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②让学生在共同思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进学习物理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误差及有效数字,游标卡尺的使用和读数 六、教学难点 游标卡尺的工作原理和读数 七、教学器材

噪声测定实验教案

噪声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AWA5610C声级计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2掌握AWA6270A噪声频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使用AWA5610C声级计测量噪音 2使用AWA6270A噪声频谱分析仪测量噪音 三实验原理 1 AWA5610C声级计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是被测的声压信号通过传声器转换成电压信号,然后经衰减器、放大器以及相应的计权网络、滤波器,或者输入记录仪器,或者经过均方根值检波器直接推动以分贝标定 的指示表头。 2 AWA6270A噪声频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是输入信号经衰减器直接外加到混波器,可调变的本地振荡器经与CRT同步的扫瞄产生器产生随时间作线性变化的振荡频率,经混波器与输入信号混波降频后的中频信号(IF)再放大,滤波与检波传送到CRT的垂直方向板。 四实验设备仪器 (一)AWA5610C声级计 AWA5610C型积分声级计是一种袖珍式智能化噪声测量仪 器,可广泛应用于环境噪声的测量与自动监测,也可用于劳动保 护、工业卫生及各种机器、车辆、船舶、电器等工业噪声测量。 本仪器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检波技术,具有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动态范围宽等优点。 主要技术性能: 驻极体测试电容传声器,灵敏度: 1.传声器:Φ1 2.7mm(1/2”) 约40mV/Pa,频率范围:20Hz~12.5kHz。 2.测量范围:35~130dBA(以2×10-5Pa为参考,下同) 3.频率范围:20Hz~12.5kHz 4.频率计权:A计权 5.时间计权:快(F),慢(S) 图1 AWA5610C声级计 6.检波器特性:真有效值、峰值因数 3 7.准确度:2型 8.测量时间:手控、10s、1min、5min、10min、20min、1h、4h、8h、24h。 9.显示:4位LCD,直接显示测量结果Lp、Leq、Lmax、Lmin、Linst、Tm及日历年、月、日、时、分、秒等。 10.储存:60组数据,包括年、月、日、时、分、设定时间、测量经历时间、最大声级, 最小声级、等效声级。 11.输出接口:RS—232C,可接至微型打印机或计算机。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宋利琼 (2008年度春季学期) 教学内容: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设计性实验) 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 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 【实验任务】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疑似肠道感染性细菌的患者临床标本中确定病原体。请将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在讨论完善后记录在实验报告本,并将可行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中实施。 生化反应 血液或黏液脓血便肠道选择培养基37℃、18-24小时可疑菌落双糖铁培养基 血清学鉴定增菌培养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细菌对糖的分解试验原理及其结果。 二、掌握细菌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试验的原理。 三、掌握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培养特性。 四、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二、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三、IMViC试验 四、五糖发酵试验,铁质双糖试验 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4、采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思考题: 1.怎样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与鉴定伤寒杆菌? . 2.肥达氏反应中为什么要用“O”“H”“A”“B”四种抗原,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沙门氏菌在铁质双糖培养基中有何特点,如何与痢疾杆菌区别? 参考书目: 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 室编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教案

二、测量:实验探究的严重环节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优良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器材: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从木工尺到米原器;(2)实验:测量长度;(3)实验:测量时间;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引入:测量是科学实验的严重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严重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像鲁班那样,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技术、贸易的交流,1888年,科学家们制造了一个国际通用的长度基准——“米原器”,作为各国测量1米的基准。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例外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合适介绍,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的单位(SI): 1)基本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u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单位换算:1km=1000m;1m=1000mm;1mm=1000um;1um=1000nm;1m=10dm=100cm。 例: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C)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4长度测量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1.掌握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和移测显微镜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2.根据仪器的精度和有效数字的定义,正确记录原始数据。 3.掌握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并用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移测显微镜、滚珠、圆管、毛细管、铝块。 实验原理: 1. 游标卡尺 普通测长度的尺子其准确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其分度值(即仪器能准确鉴别的最小量值)较大。例如米尺的分度值为1mm 而不能更小,否则,刻度线太密将无法区分。为此,在主尺上装一个能够沿主尺滑动的带有刻度的副尺,称为游标,这样的装置称为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的结构如图1 所示。主尺 D 是一根钢制的毫米分度尺,主尺头上附有钳口 A 和刀口A ′,游标E 上附有钳口 B 、刀口 B ′ 和尾尺 C ,可沿主尺滑动。螺丝F 可将游标固定在主尺上,当钳口AB 密接时,则刀口 A ′B ′对齐,尾尺C 和主尺尾部也对齐,主尺上的0线与游标上的0线重合。 图1 游标卡尺 钳口AB 用来测物体的长度及外径,刀口 A ′B ′用来测物体的内径,而尾尺C 则用来测物体的深度。它们的读数值,都是表示游标的0线与主尺的0线之间的距离。 游标卡尺的规格有多种,其精密程度各不相同,但不论哪一种,它的原理和读数方法都是一样的。常用游标尺的设计,在游标尺上刻有m 个分格,游标上m 个分格的总长,正好与主尺上(m –1)个分格的总长相等,如果用 y 表示主尺上最小分格的长度,x 表示游标上每一小格的长度,则 (m –1)y = mx 所以,主尺与游标上每个分格长度的差值是 m y x y = - 这个量就是游标卡尺的分度值。通常主尺最小分格y 都为1mm ,因此,游标的分格数越多,分度值就越小,卡尺的精密度就越高。 常用的游标卡尺的分度值有0.1mm 、0.05mm 、0.02mm 三种。 利用游标卡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把物体放于钳口之间,游标右移。游标0线对准主尺上某一位置,毫米以上整数部分l 0可以从主尺上直接读出,毫米以下部分△l 从副尺上读出。

实验优质课教案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吴彩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2)认识配制溶液的主要仪器——容量瓶。 (3)会判断由于不当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过程方法: (1)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 (2)学生综合技能训练,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的能力。 (3)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等在化学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知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容量瓶的使用及整个实验的操作步骤) 三:教学难点:溶液配制中的误差分析 四:教学方法: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讨论法 五:实验用品:1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药匙、NaCl固体,蒸馏水 同学们,现在实验室急需大量100m L1 mol/L的NaCl溶液。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这个任务。 【板书】配制100 mL 0.1 00mol·L-1的NaCl溶液 【同学们思考】根据计算公式,要想配制100m L1 mol/L的NaCl溶液,则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实验方案的探究】由于关键问题是体积的标定,那么如何利用你面前的量器来标定体积呢?请每组设计出合理实验的方案。看哪个组设计的又快又好。 1、实验方案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讨论回答】 方案1、先把NaCl固体放在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蒸馏水倒入烧杯中溶解固体即可。 方案2、先把NaCl固体放在烧杯中溶解,然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加水到刻度。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科学小实验教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感谢各位对我们妈妈团的支持!希望各位妈妈们满意! 1、颜色的混合: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2、毛细现象:慢慢长大的绿树 3、火山爆发 4、美丽的鸡尾酒:油水分离的原理 5、冒泡的岩浆 6、彩虹珍珠雨 7、牛奶跳舞 8、彩虹大米,彩虹大米变彩虹 本实验套盒包含材料:试管架1个,试管6个,滴管6个,食用色素7种,42元包邮 科学小实验1 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利用三原色混合的原理,让宝贝在自己实践中发现颜色混合的秘密! 实验步骤:1、食用色素蓝、黄分别滴一到两滴到试管中,然后加入水混合 2、让宝贝用滴管将混合好的蓝色,黄色分别滴在另外一个试管,让宝贝仔细观察,看之前的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 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做完了小黄和小蓝,依此类推,实验完成后家长可以让宝贝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孩子使用,让孩子真正的去探索观察!也许宝贝们能玩出我们都想不到的玩法 科学小实验2 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手纸一卷,三个塑料杯(超市有卖的一次性塑料杯),食用色素,滴管 实验步骤:1、将三个塑料杯接半杯水,然后让宝贝分别滴三中食用色素在水中搅拌均匀 2、将手纸折成15厘米左右长度,分三段,分别放入三个杯中让杯子两两相连接。 让宝贝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开始的白纸会吸水,逐渐染成颜色,慢慢地两个颜色之间能相连,这个需要等待几分钟,想连的颜色间会发生作用,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让宝贝观察水杯中的水是否减少或者没有,水杯中的水哪去了?原来都被白纸吸收了,这就是毛细现象。 还有一个慢慢变绿的大树游戏, 还用到白纸折叠成树的样子,慢慢的放入杯子中,过了一会整个树就变绿了,杯里的水也被吸走了。 延伸实验:看谁跑的快 妈妈们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放入水杯中,让宝贝猜猜哪个跑的快?其实实验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可以接受可以参与! 3、火山爆发 准备材料:1、白醋、小苏打、洗涤液、食用色素、滴管、盘子、小的透明矿泉水瓶子 实验步骤:1先倒入瓶子大概五分之一的白醋,然后加入你想要的颜色的色素,一起搅拌均匀。 2、加入洗涤液再次搅拌均匀,洗涤剂适量,搅拌有泡泡就可以了,洗涤剂的作用是让火山爆发的时候泡泡多,这些都让孩子自己完成,孩子会很有成就感,乐于参与其中。 3、在加入三勺小苏打,注意这步先不要搅拌摇晃,就是一点点放入瓶子里。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第一节测量概述 知识目标:熟悉工程测量的任务、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工程测量的一般程序与工作原则 概述 建筑工程一般分为工业建筑工程与民用建筑工程两大类。所有的建筑物、构筑物设计工作完成后,就进入施工阶段。各项工程在施工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是施工放样(亦称测设)。根据施工图,按照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将设计好的建筑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高程。在实地标定出来。 放样工作是施工的眼睛、基础,离开放样工作,施工就无从谈起,放样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 施工测量贯穿于建筑物施工阶段的全过程: 准备阶段:需进行场地平整,将图上设计建筑物的位置测设到地面上;施工期间:开挖基槽,砌筑基础和墙身等,要标定轴线和标高;建筑物构件安装与机器设备安装,作轴线定位和安装高程测量,为检查沉降情况,在施工及运营中,要进行变形观测。 运营期间:在运营中为便于管理、维修、扩建等,要进行竣工测量。二、施工测量的程序: 施工测量也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控制到细部”的基本原则。 1、在建筑物地上先建立统一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 2、根据控制点的点位来测设建筑的轴线;

3、根据轴线测设各个细部(基础、墙、桩、梁、门窗等等) 优点:1> 采用这种放样程序能保证精度均匀。 2> 可使放样工作有条理。 3> 有利于保证各建筑物间的几何关系 三、施工测量的特点: 1、测设工作不同于测图工作。 二者过程相反。测图是将地面上的特征点位测绘到图上,而测设是将设计的位置和大小测设到实地上。为了使点位正确无误,必须在测设前认真阅读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及施工要求,对图纸的设计尺寸及标高认真核对,确保数据正确无误。这是正确放样的先决条件。 2、测设与测图的精度不一样。 测图的精度是按测图比例尺的大小确定的。测设的精度是根据工程的性质、与已有建筑物的关系及建筑区的地形、和地质情况来决定。 测设精度可分两种: 1、测设整个建筑物(即测设建筑物的主要轴线)对周围原有建筑物或与设计建筑物之间相对位置的精度; 2、建筑物各部分对其主要轴线的测设精度。 第一种精度取决于测图的精度、测图比例尺及图解精度,第二种精度取决于建筑物的材料、用途和施工方法等。 Eg. 高层建筑物的测设精度应高于钢筋砼厂房; 装配式建筑物的测设精度应高于非装配式建筑物; 连续生产自动作业线的厂房精度高于非连续、非自动生产线的厂房。 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妥。

建筑工程测量B教案

建筑工程测量B教案 课程类型: □ 理论课■ 理论、实践课□ 实践课学时:60 学分:3 授课教师: 郑金贵授课班级:15级造价 1、2班授课学期:xx至xx学年第一学期教材名称: 建筑工程测量参考资料: 1、建筑工程测量魏静编著 2、土木工程测量张凤兰编著 3、建筑工程测量李生平编著 xx年 08月28日附:教案首页格式(背面)教案编制说明 一、教师上课前必须写出所授课程的教案,不能无教案或借他人教案进行授课;授课教案应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教学要求变化、学生实际水平,以及教师以往教学的课后小结、批注等进行补充、修改或重写,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不得使用未经任何补充、修改的陈旧教案进行授课。 二、实践教学的教案与理论教学的教案分开编写;对于公共课,难课、新课,提倡由教研室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公共课教案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进度,重点难点内容,教学内容及过程等)应相同。

三、教案编写要求内容简明、条理清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清晰。 四、教案应采用统一格式书写或打印(建议使用A4纸),不同专业的授课教案可有自己的特色,但应包含教案基本内容。教案必须含首页,与各单元教案形成一个整体。参考格式见附件。 五、提倡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教案编写,与教学过程中的手写批注相结合,形成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注意分别存盘和存档)的教案。六、妥善保存各阶段的教案,并配合好学院的教学检查和归档等工作。 建筑工程测量B 课程教案授课题目:第一篇 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章建筑工程测量A概述教学时数:3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建筑工程测量A中的各个名词的概念;(2)理解测量工作中基准面和基准线的定义,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绝对高程与相对高程的含义;(3) 了解建筑工程测量A的基本工作、基本原则。对建筑工程测量A 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学重点:水准面、铅垂线的作用,定地面点位的方法;教学难点:名词定义的理解(大地水准面、绝对高程、相对高程),地面点位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筑工程测量A是一门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课程,通过列举实例与学生互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加深理解。教学分组:无安全事

土木工程测量(教学大纲)

《土木工程测量》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土木工程测量 英文名称:Civil Engineering Surveying 二、授课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总学时45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学、电子技术、土木工程概论 后续课程:建筑设计、建筑施工、路线勘测设计 四、课程教学的目的 《土木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课程。它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测量各种要素(高差、角度和距离)的基本方法。并掌握最基本的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简单的平差计算)。此外,学生还应熟悉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及了解现代高新测量技术,并具有灵活运用测量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于实际的测绘、测设工作的能力,为以后工作做准备。 五、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45学时] 1. 绪论(2学时) 知识点:了解本课程主要内容、任务和学习方法,以及该课程国内外的运用与发展情况,了解该学科的前沿内容,如:GPS、GIS和RS、全站检测仪的介绍。理解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和测量工作的程序、特点和要求。掌握测量学的定义及格高程、大地水准面和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列的概念。 重点:高程、大地水准面及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列的概念。 2. 水准仪及水准测量(4学时) 知识点:了解水准仪的构造、检验和校正方法及水准测量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理解高程概念、高程测量的基本方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及水准测量的原理。掌握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及内业数据处理方法。 重点: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及内业数据处理方法。 难点: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方法。 3. 经纬仪及角度测量(4学时) 知识点:了解经纬仪的构造、使用、检验方法以及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理解水平角、竖直角的概念。掌握水平角、竖直角的测量方法。 重点:水平角、竖直角的测量方法。 难点: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 4. 距离测量(2学时) 知识点:了解距离测量的光电测距法、GPS相对定位及直线定向其他方法(真方位角、磁方位角法)。理解水平距离、方位角的概念。掌握水平距离测量的精密钢尺量距法及坐标方位角的计算与推算方法。 重点:坐标方位角的计算与推算方法。 难点:光电测距原理。 5.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4学时) 知识点:了解误差传播定律、加权平均值及中误差以及误差理论的应用。理解误差、观测精度、观测条件、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中误差及相对误差等概念。掌握确定最可靠值的方法及如何进行精度评定的方法。

测量技能实验教案

测量学实习课程教案 第页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 批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习目的: (1)了解水准仪的原理、构造。 (2)掌握水准仪的使用方法。 (3)掌握等外水准测量的外业观测方法。 二、仪器设备: 每组S3水准仪1台、水准尺1对、记录板1个。 三、实习任务: 每组完成一条闭合水准路线的观测任务。 四、实习要点及流程: 1.水准仪的使用 (1)要点:水准仪安置时,要掌握水准仪圆水准气泡的移动方向始终与操作者左 手旋转脚螺旋的方向一致的这条规律。读数时,要记住水准尺的分划值是 1cm,要估读至mm。 (2)流程:架上水准仪——整平仪器——读取水准尺上读数——记录 2.等外水准测量 (1)要点:水准仪要安置在离前、后视点距离大致相等处,用中丝读取水准尺上 的读数至毫米。 (2)流程:如下图已知H BM=50.000m,要求按等外水准精度要求施测,求点1、 点2两点高程。 作业布置: 按照实习的任务要求,认真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内业成果计算。 课后小结: 本次课是测量学的第一次实习课,主要是通过实践让同学们掌握水准测量测高 差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实践时多动手操作,不能眼高手低;同时,在实践时也要多 思考,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

测量学实习课程教案 第页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 批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习目的: (1)掌握水平角观测原理,经纬仪的构造及度盘读数。 (2)掌握测回法测水平角的方法。 (3)掌握竖起直角测量的方法。 二、仪器设备: 每组J6光学经纬仪1台、测钎或花杆2个、记录板1个。 三、实习任务: 每组用测回法完成1个水平角和1个竖直角的观测任务。 四、实习要点及流程: 1.水平角观测 (1)要点: a) 测回法测角时的限差要求若超限,则应立即重测。 b) 注意测回法测量的记录格式。 (2)流程: 在A或B点整平对中经纬仪——盘左顺时针测——盘右逆时针测。 2.竖直角观测 (1)要点:竖直角观测时,注意经纬仪竖盘读数与竖直角的区别。 (2)流程:在A点测B点的盘左竖盘读数——在A点测B点的盘右竖盘读数 ——计算A点至B点的竖直角。 作业布置: 按照实习的任务要求,完成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观测,并撰写实验报告。 课后小结: 本次课主要是通过实践让同学们掌握经纬仪的基本操作和利用经纬仪进行水平 角和竖直角的观测及角度记录、计算,要求学生在实践时多动手操作,不能眼高手 低;同时,在实践时也要多思考,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 第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