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柏林简介

德国柏林简介

德国柏林简介
德国柏林简介

柏林简介:

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平原,坐落在易北河美丽的

支流施普雷河(Spree)注入哈弗尔河(Havel)的

河口。北距波罗的海180公里,南距捷克190公里,

既是全国交通中心,也是殴洲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之

一。总面积878平方公里。地势低平稍有起伏,平

均海拔35米,施普雷河和大量湖泊、运河点缀其间,

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也使柏林地区森林茂盛。自然

最高点位于克罗伊茨堡,海拔66米。施普雷河横贯市区,西流注入哈弗尔河。后者蜿蜒曲折,形成串状哈弗尔湖泊群,东端分布有米格尔湖等湖群,大湖泊成为城市的水源,有几大片森林分布其间。因多森林、湖泊,被誉为“森林与湖泊之都”。冬季气候较温暖,夏季则凉爽宜人。

柏林是德国主要工业区。以电机、电子、仪器、仪表最为发达,其次是机械、冶金、化工、服装、食品加工、印刷等部门。工业多分布在城市边缘的施潘道区、夏洛滕堡区、克罗伊茨贝格区、滕珀霍夫区及克珀尼克区、特雷普托等工业区。农业用地在柏林面积中占相当比重,为其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是附近地区尤其是东部腹地生产的小麦、燕麦和其他农产品的集散地。交通发达,有环形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动脉,并与多条铁路交会,加之空中走廊可与全国各地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联系便捷。德国人均月收入税后大概有3000欧元。

知名旅游景点: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在巴黎广场旁,是举世闻名的柏林标志性建筑。也是德国重新统一的标志和象征,凝聚着这座城市的当代与历史。政府区跨过威廉大街的一条道路横穿新旧政府区和使馆区,通往勃兰登堡门和国会大厦方向。政府区将新老建筑巧妙结合,极具代表性又不失典雅之风,联邦总理府尤为醒目。可在此瞭望国会大厦,柏林最重要景点之一。博物馆岛坐落于柏林市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由老博物馆、新博物馆、

老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和佩加蒙博物馆五部分构成。弗里德里希皇宫剧院位于弗里德里希大街广场附近,可以容纳近1,900 名观众,也用作各种规模媒体活动的举办场所。哈克庭院是德国最大的庭院区,1977 年成为文物保护建筑。在典型的柏林后院氛围中,艺术画廊、电影院、剧院、音乐厅、酒馆、餐馆、酒吧、小店铺、大公司的旗舰店等完美融合,异彩纷呈。柏林墙博物馆位于极富传奇色彩的过境关卡查理检查站旁边,记录了德国分裂的历史,是这座城市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位于威廉大街北端、勃兰登堡门附近,波浪起伏的碑柱区地下设有一个“信息厅”,以展览的形式再现欧洲犹太人遭迫害和杀害的情况。柏林大教堂建于施普雷岛北部,是柏林最大的教堂,德国新教教会中心之一。穿过卢斯特花园的公园小道就可到达教堂正门。凯撒-威廉纪念教堂1895年9月1日落成,是一座融入了哥特式元素的新罗马式建筑。1943 年11 月在一次空袭中被摧毁;塔楼废墟不久后被布置成纪念碑,并最终成为这座城市西部的标志性建筑。1961 年12 月竣工,以其蓝色的玻璃墙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内部音效闻名于世:站在这座百万人口大都市的市中心,竟然可以听见大头针掉在地上的声音。206 号客栈是奢华时尚的服装、化妆品和室内装饰品聚集地,您将发现唐那凯伦(DKNY)、艾特罗(Etro)、斯坦伯丽(Strenesse)、史瑞莉(Gabriele Strehle)、古琦(Gucci)、B54 光学眼镜(Optiker B54)、Out of Asia 家居用品店的身影。绝对高端的消费殿堂。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每位柏林游客的必游之地。邀您进入一场德国犹太史的探索之旅,展示着犹太人生活与德国历史的密切联系。现今的德国历史博物馆由两座建筑构成:军械库大楼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这里常年举办“德国历史——图片与见证”展,陈列的8,000 多件展品在欧洲背景下为您讲述德国历史。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现代展览馆分为四层展区,举办大量专题展介绍重要历史事件。万湖不仅弥漫着远离大都市惬意散步的悠闲氛围,也是水上运动爱好者们的真正天堂。如果乘船游览万湖,周围的各式园林将尽收眼底。

树形DP之个人整理总结

树形DP 二叉苹果树(ural 1108) 题目意思: 有一棵苹果树,苹果树的是一棵二叉树,共N个节点,树节点编号为1~N,编号为1的节点为树根,边可理解为树的分枝,每个分支都长着若干个苹果,现在要要求减去若干个分支,保留M个分支,要求这M个分支的苹果数量最多。 输入: N M 接下来的N-1行是树的边,和该边的苹果数N and M (1 ≤ M < N; 1 < N ≤ 100) 输出: 剩余苹果的最大数量。 input 5 2 1 3 1 1 4 10 2 3 20 3 5 20 output 21 算法: 删除了某个分支,那么这个分支下的子分支也同时删除。 保留M个分支,也就是删除N-M-1个分支。剩余的最多苹果数=总苹果数-剪掉的苹果数。注意本题给的边并没有按照树根--树叶的形式来给,也没有按照树的顺序给出边。本来想一个节点对应一个分支长着的苹果数量,cost[v]就表示v这个节点的苹果数,可以这样做,但是在输入的时候,不知道这个苹果数量是那个节点的,因为不知道哪个是哪个的子结点。所以用了无向图和苹果数加到边上去。 我的解法中:这题的树状DP的整体思想个pku3345是一样的。 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要注意一下: 本程序其实不仅仅针对二叉树,可以是任意的树,删除任意个分支都有算。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N 110 int f[2*MN],p[MN],tmp[MN];

int N,M; bool visit[MN]; struct NODE { int val; int cost; }; vectorG[MN]; inline int max(int a,int b) { return a>b?a:b; } inline int min(int a,int b) { return a

柏林旅游景点与美食介绍

柏林旅游景点与美食介绍 柏林——德国最受喜爱的旅游城市。在这块有慕尼黑、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加在一起那么大的土地上,柏林这座历经沧桑的城市,融合了太多不同风格的城区、中心和街区,柏林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国际化都市。 魅力柏林城区 柏林分为12个区,有些区本身就像小城市一样,每个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别可爱之处。既有令人目不暇接的自然风光、也不乏田园式的居民区和国际大城市的气派,这种结合方式使得这座德国第一大城市独具一格。 柏林市中心区(BerlinMitte) —重要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 柏林的象征--勃兰登堡门是这座城市最有名的建筑物;壮丽的林荫大道菩提树大街(UnterderLinden)一直通到宫殿桥(Schlossbrücke)。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t)、国家歌剧院(Staatsoper)、喜剧院(KomischeOper)、军械库(Zeughaus)、太子宫(Kronprinzenpalais)等等,这些仅仅是柏林最具魅力的地方。 位于博物馆岛(Museumsinsel)的古典式豪华建筑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亚历山大广场(Alexanderplatz)及其庄严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楼大厦,过去是现在仍是东柏林的中心,365米高的电视塔拔地而起。

克申霍夫(HackescheH?fen),独具一格的店铺、时尚的鸡尾酒吧、充满浪漫色彩的院中院,或是面对面,或是肩并肩。 修缮后的尼古拉住宅区(Nikolaiviertel),18世纪小市镇的魅力丝毫不减。在离引人注目的圣赫德维希大教堂圆形屋顶不远的地方,是由申克尔(Schinkel)设计的宪兵市场,它把戏剧院)和德法大教堂也都囊括在内,称得上是欧洲最美的广场之一。在市中心区与蒂尔加滕区之间,有开阔的波茨坦广场,是柏林中心之一。 克罗依茨贝格区 在柏林分裂的条件下,克罗依茨贝格这个人口最稠密的城区变成了外国人、社会边缘群体和流动人群的大熔炉,柏林墙的倒塌使得这个区突然变成了柏林的中心区。在市中心附近,时尚餐馆和酒吧构成新的看点。

最优二叉查找树_动态规划

最优二叉查找树 【源程序】 //本程序测试用例为课本例题 #include #define INF 1000000000 //将这两个二维数组定义为全局变量,从而可以避免在函数之间进行参数的传递double C[100][100]; int R[100][100]; doubleOptimalBST(double p[], int n) { inti, j, k, d; int mink; //注意这里min 和sum一定要定义成double类型,否则赋不上值!!doublemin,sum; for(i=1; i<=n; i++) { C[i][i-1]=0; C[i][i]=p[i-1]; R[i][i]=i; } C[n+1][n]=0; for(d=1; d

} return C[1][n]; } int main() { int n; double p[100]; printf("请输入字符个数:"); scanf("%d",&n); printf("\n"); printf("请输入每个字符的查找概率:"); for(inti=0; i

柏林城市更新的思考与启示

柏林城市更新的思考与启示 ——谨慎更新策略 摘要:城市更新是城市研究与实践中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论题。本文以德国首都柏林市郊区的城市改造为例,分析了谨慎更新理念形成的脉络及其实践效果,以期在旧城更新流程、各方利益协调、历史遗产保护和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为我国的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谨慎更新策略,柏林 引言 如同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柏林自战后重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活动。作为曾经因纳粹政权而分裂的城市,动荡的历史沉积在它的城市结构之中,也记录在柏林的建筑之中。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柏林积累了深厚的城市更新的经验。尤其在 1990 年东西德合并之后,柏林城市复兴逐渐走上了一条非同寻常的旧城更新之路,以持续稳定的投资和谨慎精细的改造方式结合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社会政策的支持,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将研究原属东德现处于柏林中心区中的施潘道郊区近 20 年的更新改造经验。20年时间,施潘道郊区从一个被忽视、破败衰落且很少有人居住、房屋空闲率持续增高的旧城区,变成柏林文化休闲、观光旅游的核心地带,成为了谨慎更新策略成功的代表,并推动了谨慎更新策略在柏林乃至全国更大范围的展开。本文将对德国谨慎更新及其实施保障系统进行全面介绍,以期在旧城更新流程、各方利益协调、历史遗产保护和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为我国的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1 柏林谨慎更新 1.1背景 从二战结束到 1960 年代,柏林同整个欧洲一样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推倒重建工作。到1970 年代,柏林的“城市推光式改造”使中心旧城区面临了基础设施、环境、交通等问题。而城市郊区拥有良好的环境,同时土地价格低廉,郊区化导致的人口外迁致使城市中心区住宅需求下降,生活服务设施萎缩,城市公共财政日益缩减,出现了大量无人居住使用的城市消极空间,并引发了居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城市更新的政策开始改变,加强如何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整修提升的探索。1984 年,德国举行了以“在内城中居住”为主题的“柏林国际建筑展”(IBA),并针对旧城区提出了“谨慎的城市更新”概念,探索如何改变欧洲城市在二战之后的城市重建中大规模破坏旧城区的状况。“谨慎的城市更新”在一系列的旧城更新项目实践中日趋成熟。1989年,柏林墙拆除,原东德人口开始大量迁入西德,原属于东德的城市旧区更新就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从 1993 年开始,柏林旧城改造在与时俱进的“谨慎更新”理念下持续进行,20 年之后,柏林旧城基本成功复兴,形成了形态完整兼具现代活力的城区。

动态规划状态转移方程

1.资源问题1 -----机器分配问题 F[I,j]:=max(f[i-1,k]+w[i,j-k]) 2.资源问题2 ------01背包问题 F[I,j]:=max(f[i-1,j-v[i]]+w[i],f[i-1,j]); 3.线性动态规划1 -----朴素最长非降子序列 F[i]:=max{f[j]+1} 4.剖分问题1 -----石子合并 F[i,j]:=min(f[i,k]+f[k+1,j]+sum[i,j]); 5.剖分问题2 -----多边形剖分 F[I,j]:=min(f[i,k]+f[k,j]+a[k]*a[j]*a[i]); 6.剖分问题3 ------乘积最大 f[i,j]:=max(f[k,j-1]*mult[k,i]); 7.资源问题3 -----系统可靠性(完全背包) F[i,j]:=max{f[i-1,j-c[i]*k]*P[I,x]} 8.贪心的动态规划1 -----快餐问题 F[i,j,k]:=max{f[i-1,j',k']+(T[i]-(j-j')*p1-(k-k')*p2) div p3} 9.贪心的动态规划2 -----过河 f[i]=min{{f(i-k)} (not stone[i]) {f(i-k)}+1} (stone[i]); +贪心压缩状态 10.剖分问题4 -----多边形-讨论的动态规划 F[i,j]:=max{正正 f[I,k]*f[k+1,j]; 负负 g[I,k]*f[k+1,j]; 正负 g[I,k]*f[k+1,j]; 负正 f[I,k]*g[k+1,j];} g为min 11.树型动态规划1 -----加分二叉树 (从两侧到根结点模型)

近代建筑史复习大纲74798

近代建筑史复习大纲 一.近代建筑现象 1.复古主义古典复兴希腊复兴柏林宫廷剧院,柏林勃兰登堡门 罗马复兴雄狮凯旋门,巴黎万神庙,美国国会大厦浪漫主义哥特复兴英国国会大厦(国家浪漫主义)曼切斯特市政厅 折衷主义巴黎歌剧院 哥伦比亚博览会——折衷主义建筑的大检阅,使新建筑思潮受到打击。贡献:说明现代建筑使十分必要的,要发展现代建筑必须树立一个靶子,先推翻复古主义。2.初期功能主义 1)背景: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促使建筑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施工方法的出现。建筑在平面与空 间的设计上能够比较自由了,因而影响到形式上的变化。它能从功能出发,但是 对功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2)代表作 帕克斯顿水晶宫新材料:铁,玻璃,木的运用 新方式建造:模数制(以玻璃的尺寸) 缺点:将铁作成拱,没有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 意义:低成本,高效率,开创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拉布鲁斯特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地面与隔墙全是铁架与玻璃制成,这样既可 以解决采光又可以保证防火安全 埃菲尔埃非尔铁塔(328m)高架铁结构突破古代建筑高度 机械馆四壁为大片玻璃,结构上首次使用了三铰拱的原理贡献:主张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让建筑师看到铁,玻璃在建筑中的作用 示范了,提倡了建筑要走工业化道路 展示了建筑的出发点是功能这一基本原则 二.前现代建筑活动 1.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下半叶,在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影响下,在工 业化发展的特殊背景下,由一小批英国和美国的建筑 家和艺术家为了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手工业的威胁, 为了复兴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为了通 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 大试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莫里斯红屋平面根据需要布置成L型,用本地产的红砖建造,不加粉饰体现 材料本身的质感。 2.新艺术运动 2.1 比利时霍尔塔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 新艺术运动的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的草形 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 如此,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 2.2苏格兰麦金托什格拉斯哥艺术学校 强调去除装饰,注重体量组合

寻求历史与未来的平衡——诺曼福斯特德国国会大厦节能改建

寻求历史与未来的平衡 ——德国国会大厦节能改造 历史背景: 地处国会大厦原名为帝国大厦,1894年12月建成。1993年2月27日,著名的国会大厦纵火案使国会大厦付之一炬,简陋修复后的帝国大厦成了纳粹帝国宣传部的活动中心。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大厦再度被烧。这以后的几十年里再次被简陋修复的大厦一度沉寂,直到90年代初德国联邦政府决定迁都柏林后,才成为民众瞩目的中心。 1992年,联邦政府为改建大厦组织了公开性设计竞赛。 两个一等奖方案: 英国建筑师福斯特的方案最有特色之处是像华盖一样罩在原帝国大厦上空的半透明玻璃屋顶。另一个则是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的方案,钢结构的玻璃穹窿下方是议会大厅。 最终,福斯特被指定为改建国会大厦的建筑师。但大多数德国议员不支持他最初的中奖方案,而希望国会大厦重获被炸的半圆形屋顶。建筑师在此限制条件下多次改变设计,最终作品也吸收了卡拉特拉瓦的一些想法。尽管如此,整个建筑任由着它不凡的力量,处处流露出福斯特的典型手笔。1999年,改建工程完工后,面对焕然一新的国会大厦,我们立刻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没错,这就是一座福斯特式的建筑。 生态意识下的改建:

1.能量储存与循环 德国议会决定,设计并建造 出节约能源的供应系统,来使国 会大厦起到表率作用。其中多出 的能源将以地热(冷)的形式存 在低下土层及300M深的地下水 中,以便有更多需求时使用。简 单说就是在夏天将多余的热量 储存到地下,到冬天用于供暖。 同样,在冬天把自然冷却的冷水 输入地下,夏天再将水取回来用 于制冷。为了实现地下储能,该 工程在地下建立了一个储冷站 和一个储热站。储冷站设在地下 6 5 m 深处,储热站设在地下 330m 深处。 2.自然采光 全楼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为此设计师精心设计了大厦的玻璃穹顶,使阳光充满了议会大厅,中央的倒锥体上镶嵌的360片反光玻璃则将投射进穹顶的更多自然光反射向议会大厅。再加上两侧内院的采光,基本可以确保议会大厅日间照明需要,大大减少对人工照明的需求。穹顶还设有一块大型遮光板,可以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阻隔直射阳光以消除眩光以及多余的热辐射。 3.自然通风 改建后的国会大厦对通风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同时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出发,要求尽量利用自然风、回风和小压差送风。因其通风系统设计对空气对流原理的充分应用,实现了空气的自然循环。新鲜空气从西门廊檐部的进风口导入,

动态规划基本原理

动态规划基本原理 近年来,涉及动态规划的各种竞赛题越来越多,每一年的NOI几乎都至少有一道题目需要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解决;而竞赛对选手运用动态规划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递推和建模上了。 要了解动态规划的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多阶段决策问题。 一、多阶段决策问题 如果一类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需作出决策(采取措施),一个阶段的决策确定以后,常常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决策,从而就完全确定了一个过程的活动路线,则称它为多阶段决策问题。 各个阶段的决策构成一个决策序列,称为一个策略。每一个阶段都有若干个决策可供选择,因而就有许多策略供我们选取,对应于一个策略可以确定活动的效果,这个效果可以用数量来确定。策略不同,效果也不同,多阶段决策问题,就是要在可以选择的那些策略中间,选取一个最优策略,使在预定的标准下达到最好的效果. 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例子:如图所示的是一个带权有向的多段图,要求从A到D的最短 图4-1 带权有向多段图 路径的长度(下面简称最短距离)。 我们可以搜索,枚举图中的每条路径,但当图的规模大起来时,搜索的效率显然不可能尽人意。让我们来试用动态规划的思路分析这道题:从图中可以看到,A点要到达D点必然要经过B1和B2中的一个,所以A到D的最短距离必然等于B1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5,或是B2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2。同样的,B1到D的最短距离必然等于C1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3或是C2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2,……。 我们设G[i]为点i到点D的距离,显然G[C1]=4,G[C2]=3,G[C3]=5,根据上面的分析,

有: G[B1]=min{G[C1]+3,G[C2]+2}=5, G[B2]=min{G[C2]+7,G[C3]+4}=9, 再就有G[A]=min{G[B1]+5,G[B2]+2}=10, 所以A到D的最短距离是10,最短路径是A→B1→C2→D。 二、动态规划的术语 1.阶段 把所给求解问题的过程恰当地分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以便于求解,过程不同,阶段数就可能不同.描述阶段的变量称为阶段变量。在多数情况下,阶段变量是离散的,用k 表示。此外,也有阶段变量是连续的情形。如果过程可以在任何时刻作出决策,且在任意两个不同的时刻之间允许有无穷多个决策时,阶段变量就是连续的。 在前面的例子中,第一个阶段就是点A,而第二个阶段就是点A到点B,第三个阶段是点B到点C,而第四个阶段是点C到点D。 2.状态 状态表示每个阶段开始面临的自然状况或客观条件,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称为不可控因素。在上面的例子中状态就是某阶段的出发位置,它既是该阶段某路的起点,同时又是前一阶段某支路的终点。 在前面的例子中,第一个阶段有一个状态即A,而第二个阶段有两个状态B1和B2,第三个阶段是三个状态C1,C2和C3,而第四个阶段又是一个状态D。 过程的状态通常可以用一个或”一组数”来描述,称为状态变量。一般,状态是离散的,但有时为了方便也将状态取成连续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变量形式的限制,所有的状态都是离散的,但从分析的观点,有时将状态作为连续的处理将会有很大的好处。此外,状态可以有多个分量(多维情形),因而用向量来代表;而且在每个阶段的状态维数可以不同。 当过程按所有可能不同的方式发展时,过程各段的状态变量将在某一确定的范围内取值。状态变量取值的集合称为状态集合。 3.无后效性 我们要求状态具有下面的性质:如果给定某一阶段的状态,则在这一阶段以后过程的发

德国旅游业概况

德国旅游业概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这样独特的气候也造就了德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德国旅游业发达。每年有大量国内外游客在德国旅游。著名景点有科隆大教堂,柏林国会大厦,波恩文化艺术展览馆,罗滕堡,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海德堡古城堡,巴伐利亚新天鹅石宫,德累斯顿画廊等。 下面我就我所熟悉了解的几个景点给大家介绍一下: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林城,因此门坐西朝东,并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初时此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1788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统一德意志帝国,重建此门。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鹫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在各通道内侧的石壁上镶嵌着沙多创作的20幅描绘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迹的大理石浮雕画。30幅反映古希腊和平神话“和平征战”的大理石浮雕装饰在城门正面的石门楣上。此门建成之后曾被命名为“和平之门”,战车上的女神被称为“和平女神”。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于德国科隆市中心的莱茵

国内外最新城市规划理论以欧洲为例

一、英国大伦敦战略规划 邹军、王学锋《都市圈规划》p21 (一)范围及概况 伦敦位于英国东南部,现状总人口750万左右,占地面积约1580平方公里。大伦敦分成33个区。大伦敦的发展在近代经历了一个集中、疏散、再集中的过程。其人口在1939年达到最高峰,为860万人。1944年,设立了伦敦外围的绿带,大伦敦的空间扩张被约束在绿代内;1945年,英国政府开始开发新城,以疏散大城市尤其是大伦敦的人口;1970年代中期,伦敦外围129公里周长范围内,分散了11个新城,新城开发主要由政府投资,工业项目也优先安排在新城,大伦敦人口持续下降;1985年后重新集中,人口增长迅速,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和海外移民,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 图1-3-2:大伦敦范围 (二)发展策略 1.强调并鼓励大伦敦的增长,包括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强调要“通过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来取得对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可持续的改善” 2.竖向增长而不是东扩西拓等。强调这种人口和经济增长要容纳在现有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建成区规模不再扩大,大伦敦外围的绿带以及市内的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不能受到侵犯。即城市的空间发展将是竖向为主,增加开发强度,对宗地进行再开发等。 3. 非均衡发展——尊重市场、侧重交通、照顾公平。确定了竖向增长的总原则之后,发展机会也不是全市均摊,而是优先照顾几个方面:一是照顾市场需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商务空间等等的开发向中心区倾斜;二是照顾交通方便,即工作机会增长点等的开发向主要公共交通节点和沿线集中,并与交通容量的增加相协调;三是照顾社会公平,适当向东部地区倾斜,强调机会共享,兼容照顾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发展。 (三)空间发展 伦敦发展的空间前提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中心活动区和伦敦中心发展区的发展将会增强伦敦的物质环境的增长,特别是经济方面;东部泰晤士河口的发展将会拓展伦敦的中心功能;分散和强化城镇中心功能;郊区服务的发展;城市更新地区的政策;混合土地利用政策。 政府将引导和促进对郊区的开发,包括中部、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伦敦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加强东部的建设和改善区域不平衡的现状,东部伦敦郊区的发展将优先考虑,政府通过发展郊区来建立有价值的就业岗位。郊区空间发展策略:关注郊区内的主要零售、休闲、商业活动和服务,郊区和城镇中心保证有便利的可通达能力;保护郊区的就业区域,保证人们能工作和生活在伦敦郊区;促进郊区城镇中心地区周围的居住和交通发展;提高郊区居住核心的水平。新郊区核心和其邻里的发展策略:关注郊区内的主要零售、休闲、商业活动和服务,郊区和城镇中心保证有便利的可通达能力;保护郊区的就业区域,保证人们能工作和生活在伦敦郊区;促进郊区城镇中心地区周围的居住和交通发展;提高郊区居住核心的居住水平。新郊区核心和其邻里的发展策略是:在任何政府规划发展的郊区或者其临近地区,应当考虑建立新的郊区中心和公共交通体系。 图1-3-3:大伦敦空间结构 空间规划考虑分三类地区发展:有发展机遇的地区,强化发展的地区,更新的地区。对

德国文化历史学习(配图)

一、帝国国会大厦大会场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267万人(2016年),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主要宗教有基督新教、天主教。 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 图为德国国会大厦(德语:?Reichstagsgeb?ude),简称国会大厦;官方名称为“帝国国会大厦大会场”(德语: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aude),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中心区蒂尔加藤区的一座建筑。本身原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的议会会址。从1994年开始每五年德国联邦大会在这里选举德国联邦总统,从1999年开始它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会址。

二、亚琛工业大学 亚琛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德、比、荷三国交界处,是西欧中心,被称为是德国“最国际化的城市”。 亚琛工业大学,全称为Rheinisch-Westfae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莱茵-威斯特法伦工业大学),简称RWTH-Aachen(又译作亚琛工业大学、亚琛科技大学),成立于1870年,是欧洲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目前学校有学生4.5万余人,包括5000名左右外国留学生(其中以中国,印度,土耳其,荷兰国家的留学生居多)、教授540名,另外还有260个附属研究所,9个联合研究中心。 亚琛工业大学现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5所欧洲顶尖理工大学战略联盟(IDEA联盟)成员之一、9所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联盟)成员之一、TIME欧洲顶尖工业管理者高校联盟德国七所高校之一、CESAER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大学会议联盟德国十所高校之一、PEGASUS欧洲航空航天大学合作联盟德国六所高校之一。 亚琛工业大学除了为德国培养科学研究、企业管理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以外,还为世界各国包括中国输送了不少科学精英,例如原浙江大学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原东南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女士,学术界有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工业界有西门子、保时捷、奥迪、宾利等企业总裁。 亚琛工业大学九大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与自然科学学院,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学院(由61个研究所组成),地质资源与材料科学学院,电子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有37个研究所),艺术与人文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医学院。

树形动规题型分析

树形动规题型分析北京大学李煜东

Ural1039 没有上司的舞会 题目大意:Ural大学有N个职员,编号为1~N。他们的关系就像一棵以校长为根的树,父结点就是子结点的直接上司。每个职员有一个快乐指数。现在有个周年庆宴会,要求与会职员的快乐指数最大。但是,没有职员愿和直接上司一起与会。 F[i][0]表示以i为根的子树,i不参加舞会时的最大快乐指数。 F i0= s∈Son i Max(F s0,F[s][1]) F[i][1]表示以i为根的子树,i参加舞会时的最大快乐指数。 F i1=Happy i+ s∈Son i F s0 通过DFS求出F数组,目标就是Max(F[1][0],F[1][1])。

Nescafé8 创世纪 题目大意:上帝手中有着N(N<=1000000)种被称作“世界元素”的东西,现在他要把它们中的一部分投放到一个新的空间中去建造世界。每种世界元素都可以限制另外一种世界元素,上帝希望所有被投放的世界元素都有至少一个没有被投放的世界元素能够限制它。 上帝希望知道他最多可以投放多少种世界元素? 每个世界元素的出度都是1(只能限制另外一种),所以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构成内向树森林。 如果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构成的图是一棵树,那么DP方法和上一题类似:F[i][0]表示i没有被投放时,以i为根的子树里最多可以投放多少种世界元素。 F[i][1]表示i被投放时,以i为根的子树里最多可以投放多少种世界元素。 F i0=s∈Son i Max(F s0,F[s][1]) F i1=Max F s0+s′∈Son i,s′≠s Max F s′0,F s′1|s∈Son i 如果是内向树,那么任意枚举基环上的一条边,先把它断开(不使用这个限制条件),在剩余的树上进行树状动规;然后再强制使用这个限制条件,再进行一次树状动规。

外国近现代史选择题(全)分析

1、以下哪位建筑师不属于“维也纳分离派”(C)。 A.奥尔布里希 B.麦金托什 C.瓦格纳 D.霍夫曼 2、“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是由谁提出的(B)。 A.格罗皮乌斯 B.路易斯·沙利文 C.勒·柯布西耶 D.路易斯·康 3、最先提出“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并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开辟了道路的建筑师是(B)。 A.路易斯·康 B.路易斯·沙利文 C.小沙里宁 D.勒·柯布西耶 4、伦敦“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它的设计者是(D)。 A.孟莎 B.列杜 C.布雷 D.帕克斯顿 5、提出“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的人是(C)。 A.欧思曼 B.欧文 C.霍华德 D. 戛涅 6、爱因斯坦天文台是(C)的建筑。 A.未来派 B.风格派 C.表现派 D.构成派 7、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是由(C)设计的。 A.莫里斯 B.凡·德·费尔德 C.高迪 D.贝伦斯 8、“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是由(D)提出的。 A.瓦格纳 B.霍夫曼 C.贝尔拉格 D.路斯 9、芝加哥学派得力支柱沙利文的代表作品是(D)。 A.卡匹托大厦 B.马葵特大厦 C.蒙纳诺克大厦 D.芝加哥百货公司 10、美国现代监护的奠基者——“芝加哥学派”为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培养出一大批著名建筑师,其创始人是(D)。 A.詹尼 B.伯纳姆 C.赖特 D.沙利文 11、对下述赖特设计的建筑按年代的先后排序(C)。 ①流水别墅;②古根海姆博物馆;③罗比住宅;④西塔里埃森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12、建筑探新运动的先驱人物贝伦斯是哪个设计流派的代表人物(D) A.工艺美术运动 B.维也纳学派 C.国际构成主义派 D.德意志制造联盟 13、下列关于勒·柯布西耶设计风格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现代派风格到粗野派风格 B.由现代派风格到抽象派风格 C.由现代派风格到浪漫派风格 D.由浪漫派风格到粗野派风格 14、右图所示的建筑是(A)。 A.风格派的乌德勒支住宅 B.分离派的斯坦纳住宅 C.现代派的图根德哈特住宅 D.有机派的罗伯茨住宅 15、“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句 话出自哪位建筑师(C)。 A.赖特 B.格罗皮乌斯 C.密斯·凡·德·罗 D.勒·柯布西耶 16、“少就是多”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口号,最先由谁提出 的(D)。 A.勒·柯布西耶 B.格罗皮乌斯 C.尼迈耶 D.密斯·凡·德·罗 17、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体现了现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典型手法是(A)。 A.灵活多变的空间划分和不断变化的空间导向 B.不相交的墙面和通透的玻璃 C.室内外空间连通和地面标高的变化 D.简单的几何形状和丰富的空间变化

柏林国会大厦

柏林国会大厦 柏林国会大厦 柏林国会大厦是我们参观考察的第一幢建筑,原来以为这只是一个历史名胜,但没想到其古旧的外表之下的却是渗透了环保与生态理念的全新设计。 柏林国会大厦是一项改建工程,它的前身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帝国大厦。两德统一后的1992年,德国决定将国会大厦作为德意志联邦议会的新地址,并为此举行了设计竞赛,世界闻名建筑师福斯特及其设计事务所在全球800多名建筑师中脱颖而出。福斯特胜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为国会大厦设定了这样的一个改建目标:要将国会大厦改建成一座低能耗、无污染、能吸纳自然清风阳光的典型环保型建筑。 国会大厦顶部直径40米、高23米的玻璃圆顶是这座生态建筑节能、环保的要害。圆顶首先与增加自然采光有关。其中心是一个嵌有360块镜面玻璃的锥形体,圆顶与锥形体二者之间的透光和反光作用,可使国会议事大厅得到充足的自然光。圆顶内还有一面可随日

光照射方向变化而自动调整方位的遮阳板,用以避免直射阳光的热度及晃眼的光线对室内的影响 圆顶与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心的锥形体类似一个烟囱,滞留在室内高处的暖空气自然地从这里排出去,而附设在锥形体内部的轴流风机及热交换器则从排出的空气中回收能量,供大厦循环使用。暖空气流走后,室外的新鲜空气则由建筑物西侧位置较低的门廊送入,以低速气流在议事堂内扩散,慢慢地到达各个角落,然后静静地上升。锥形体与一系列的其他风口、风道共同构成一套自然的、能耗极低的通风系统。 圆顶还与清洁能源相关。圆顶上设有太阳能发电装置,可作为大厦的部分动力来源。同时,福斯特建筑师还利用地下蓄水层循环利用热能:夏季将多余热量储存在地下蓄水层中,以备冬季使用;冬季将冷水输入蓄水层,以备夏季使用。最后,大厦的动力燃料由矿物材料改为植物油,使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由7000吨降至440吨。 在改建国会大厦的设计中,由于广泛使用了将自然采光及通风联合发电及热回收组合起来的系统,由此做到了可用最少量的能量、最低的运转费用取得最大效果,成为德国乃至全世界生态建筑的样板之一。

功能置换带动城市更新_柏林庭院改造的三种模式

97

建筑学报 98 URBAN DESIGN 和居住功能的综合体使用,以其特有的商业前院与公寓后院的组合在当时颇具知名度,但在二战后因为经济萧条陷入空置(图1)。1994年,两位德国投资商买下了哈克雪庭院,并通过3年与多方协作的努力实现了整栋建筑的改造与功能置换。史泰方?沃斯(Stefan Weiss)和马蒂亚斯?法奥斯特(Matthias Faust)担任了建筑改造项目的主任建筑师,柏林建筑师巴勒夫妇(Doris andHinrich Baler)承担了其中玫瑰庭院的改建设计。改造后的哈克雪庭院兼容商业、文化、餐饮、办公和居住等多种功能,并以其多样的庭院空间活动为特色(图2)。 哈克雪庭院改造保持了建筑原有的结构及风貌,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一组新的庭院生活场景。这组场景由9个不同的庭院分两组展示(图3):其中由5个商业庭院串联构成的U型路径将商业街的活动自然地引入街区内部(图4):第一进庭院以怀旧的新艺术风格立面为特色,恢复了包括高级餐馆、舞厅等早期商业功能;第二进庭院以文化为特色,混合了书店、画廊和露天餐馆,充满人文气息;第三进庭院以中央喷泉和大树为视觉焦点,一圈精致的服饰小店围绕其展开,这里是当地服装设计师的一 个展示空间(图5);第四进庭院是一个联系性节点,它在四个立面上均有联系通道,但以东侧的一组购物廊最为醒目,玻璃与灯光的结合吸引了大量人流朝这个方向前进;穿过廊道后所到达的就是整组路径的高潮——玫瑰庭院:它以嬉皮的钢艺造型为主题,结合玻璃、灯光和植栽等元素的运用,吸引着大量游客的驻足休憩(图6),其四周的时尚店面也与院外的商业街相得益彰。这5个庭院以温暖活泼的色彩为基调,强调空间的聚合力,烘托了与功能相呼应的热闹氛围。与此同时,另一组庭院却表现了混合居住与小商业的庭院特征。这4个庭院位于基地的西侧,分别与U型步行路相连。它们在2层以上保留了原有的出租公寓功能,整体环境呈现一片安静内向的气氛。这些庭院的修缮以绿化恢复为重点,增设儿童游乐场地和座椅,底层室内以家居类小店为主,体现宜居氛围(图7)。 作为柏林首个庭院改造项目,哈克雪庭院在功能置换上的考虑延续了建筑原有的商住混合模式,但将底层的商用空间从一个庭院扩展到整片基地,对业态构成的调整也从单纯的娱乐功能扩展到餐饮、艺术展览、精品消费、旅游观光和家居休闲。 根据现有统计,庭院底层的营业个体已达47个,其中画廊、精品店等商业形态与周边3条街道的特色相呼应,成为内外融合的一处特色商业中心。 哈克雪庭院在商业化开发上的成功不仅使它在城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其关键性的改造策略可被归结为三点: 首先是强化庭院内的生活场景,将其作为一种怀旧式的文化展示,形成商业卖点;其次是合理化庭院的空间和功能布局,为各种功能间的混合提供基础;另外,它所建立的呼应周边商业圈需求的定位,对老建筑的再利用作出有效的推动。 2.2 以文化功能为主题的庭院改造 结合社区对文化设施的需求,将整栋建筑或其中的部分空间用作公共文化设施,是以文化功能为主题的庭院改造特色。这类改造将庭院塑造为生动的建筑入口,同时发挥功能和空间的优势,利用文化活动为老建筑带来新的活力。这些庭院往往出现在住宅或相关活动人群较集中的区域,柏林艺术工场(Berlin Kunst Werk)就是其中较成功的一例。 这个以艺术机构的名称命名的庭院坐落在柏林奥古斯特街69号(Auguststr. 69)。 1 哈克雪庭院改造前的第一进庭院 2 经改造后的哈克雪庭院生机盎然 3 哈克雪庭院改造前后底层平面比较 4 哈克雪庭院改造后 空间结构分析 5 围绕着喷泉与大树举行的时装表演6 玫瑰庭院吸引众多客流驻足休憩 7 哈克雪庭院中安静宜居的公寓庭院

试题(树型动规)

1.加分二叉树(binary.c/cpp) NOIP2003提高组第3题 【问题描述】 设一个n个节点的二叉树tree的中序遍历为(l,2,3,…,n),其中数字1,2,3,…,n为节点编号。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分数(均为正整数),记第j个节点的分数为di,tree及它的每个子树都有一个加分,任一棵子树subtree(也包含tree本身)的加分计算方法如下:subtree的左子树的加分× subtree的右子树的加分+subtree的根的分数 若某个子树为主,规定其加分为1,叶子的加分就是叶节点本身的分数。不考虑它的空子树。 试求一棵符合中序遍历为(1,2,3,…,n)且加分最高的二叉树tree。要求输出; (1)tree的最高加分 (2)tree的前序遍历 【输入格式】 第1行:一个整数n(n<30),为节点个数。 第2行:n个用空格隔开的整数,为每个节点的分数(分数<100)。 【输出格式】 第1行:一个整数,为最高加分(结果不会超过4,000,000,000)。 第2行:n个用空格隔开的整数,为该树的前序遍历。 【输入样例】 5 5 7 1 2 10 【输出样例】 145 3 1 2 4 5 F(I,j) I,i+1…..j 枚举K(根结点) F(I,j)=max{d[k]+f[I,K-1]*f[K+1,j]} 1…I K…..j…..n F(I,i)=d[k] F(1,n)\ 边界:空树和只含有一个结点的树 自底向上递归前序遍历(根-左-右)二维数组记录决策 时间复杂度:I j K N3 30*30*30=27000 最高加分:4*109 int 2.1*109long float double(双精度)

外国近现代名词解释

带形城市: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19世纪末提出的“带形城市”理论,城市应有一条宽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成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 工业城市:法国青年建筑师提出的工业城市规划方案,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各区间均有绿带隔离。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道神图城市内部。 埃菲尔铁塔:1889年世界博览会上在法国工程师埃菲尔的领导下,历时17个月建成,全部采用钢铁结构,内部设有4部水里升降机,高达328米的铁塔。 卫星城镇: 浪漫主义建筑及特点: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有一定的反映。浪漫主义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共分两个时期:先浪漫主义时期、哥特复兴。先浪漫主义建筑模仿中世纪的寨堡及哥特风格教堂。克尔辛府邸。布莱顿的皇家别墅模仿印度伊斯兰教礼拜寺,追求异国风情。哥特复兴是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的第二阶段,这时期浪漫主义的建筑常常以哥特风格出现。英国国会大厦。 折中主义建筑及特点(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一种创造思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欧美盛极一时,折中主义为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创造上的局限性,曾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样式。又称集仿主义。巴黎歌剧院。古典复兴建筑及特点: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建筑形式,大致上法国以罗马复兴为主,万神庙。英(爱丁堡中学)、德(柏林宫廷剧院,辛克尔)以希腊复兴为主,美国则以罗马复兴(美国国会大厦)为主,希腊复兴(宾夕法尼亚银行)也较为盛行,采用古典复兴的建筑类型主要是古时的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讲究理性的新兴资产阶级试图借用古典的外衣去扮演进步的角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成了当时创作的源泉。 手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与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该运动反对历史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需求的简化装饰,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草木形状的曲线,脱掉了折中主义的外衣,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保持了砖石建筑的格局,一般比较简洁。不过,因为新艺术运动在建筑中的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终不过是以一种新的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而已,并未能全面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所以在流行一时后逐渐衰落。 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建筑家集团。他们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乎逻辑的表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代表作品是瓦格纳设计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分离派(Secession):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的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代表人物是奥尔布里希、霍夫曼(J.Hoffmann),代表作品是奥尔布里希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