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辞学

修辞学

修辞学
修辞学

修辞学

导读:开放分类:语法、语言、语言学、修辞、风格学

修辞学

【概论】

语言学的一门学科。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即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名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揭示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念的系统,指导人们运用和创造各种修辞方法怜恰当地表现所要传达的内容。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辞可以令人: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

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

【语源】

汉语中的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诚”。是修饰文辞的意思

修辞的“辞”可以分为文辞(写文章所用的)和言辞(或称语辞,口头说话所用的)。最初的修辞和语言一样,重心都在说话方面;就连“辞”这个字最初也是指言语,而非文字的组合——说文解字:“讼辞也。”後来重心才向文辞发展。

【历史】

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

魏晋之后,不少文学批评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而宋朝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

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

辑录古人的说法。

汉语中最重要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就是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阅读理解题和 答案 第三讲、语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大部分课文都使用了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使文章更有文采,也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那小学有哪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难懂、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由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三部分构成。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如《窃读记》一文中的句子“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句子把“我”比作“饿狼”,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的热爱,以及看书时的如痴如醉。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的部位、动作、情感和品质等用在物上。拟人手法的使用,可使句子更灵动,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能直观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如《白杨》一课中的句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把白杨当作人来写,把人的精神品质“坚强”用在了白杨上,赞美了白杨坚强的品质。 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或意思相关的分句排列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使句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而且能增强语势,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如《白杨》一课的开头“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气这三个“没有“构成了一组排比,突出了戈壁的恶劣环境,反衬了白杨顽强的生命力。 夸张: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有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是能够形象具体地描述岀事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有时还能增强文章的幽默感。《桂花雨》一文中的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个句子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乡桂花的香,像“浸”在里面一样,用词生动而形象。 设问:就是有针对性地提岀问题,然后把答案说出来,即自问自答。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但语气比陈述句更肯定,感情色彩也更鲜明。句子中往往有“难道”“怎么”“怎能”等词作反问词。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高原汽车兵 川藏公路全长两千四百多公里,穿越折多山、雀儿山等十四座大山和金沙江、大渡河等十二条奔腾咆哮的江河。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使这里成了可怕的“魔域车每走一步,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1998年秋的一天,张全林率领的车队刚刚爬上雀儿山半山腰,一场横扫藏东高原的暴雪不期而至。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1.修辞学与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言的三要素分别是语音学(phonetic),词汇学(lexicology)和语法学(grammar)研究的对象。修辞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修辞学是研究如何利用语音条件和规律构成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进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头韵(),元韵(),拟声()等语音修辞手法,使得语音和谐悦耳,语意突出,增添韵律感和节奏感。 修辞学是利用词汇,词义的条件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比如,怎样选用词语,怎样使同一概念的表现多样化。 修辞学在语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调整安排句子的结构形式来充分地表达情意,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2.修辞学与逻辑学 逻辑学(logic)是一门专门研究思维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总结人的正确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学与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一定的逻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进行思维,思想条理清晰了,这就为语言的完美表达奠定了基础。 例如, 3.修辞学与美学 美学(aesthetics)是研究审美规律的学科。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审美对象,语言里面客观存在着美。修辞作为语言的艺术,更是追求较高的审美价值,达到美的境界,以悦人耳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比如: 均衡美—— Work has a bitter root but sweet fruit. 整齐美—— I was born an American; I live an American; I shall die an American. 变化美—— The Big Bull Market was dead. Billion of dollar`s worth of profits and paper profit had disappeared.

修辞学之句法修辞

①Syntactic schemes of Balance Balance in sentence construction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ideas of the same importance should be expressed in the same grammatical form to enhance clarity and coherence, by giving them “equal weight” In a balanced sentence, not only are the forms of the balanced parts similar, but often the parts are also of similar length, with the same number of words. he chief schemes of balance are parallelism ,antithesis, chiasmus , and its variation antimetabole. A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I have a dream today!" -- Martin Luther King, Jr., I Have a Dream. (Antithesis It s the rhetorical contrast of ideas by means of parallel arrangements of words, clauses, or sentences. by a strong contrast of skin and character, the speaker emphasis his dream.) B "He is no fool who gives what he cannot keep to gain that which he cannot lose"-- Jim Elliot C "Death destroys a man, but the idea of death saves him." (E. M. Forster, Howard's End) D I came, I saw, I conquer. (Parallelism It’s the deliberate repetition of similar or identical words, phrases or constructions in lines, sentences or paragraphs.) E No one can be perfectly free till all are free; no one can be perfectly moral till all are moral; no one can be perfectly happy till all are happy F In the days when all these things are to be answered for, I summon you and yours, to the last of your bad race, to answer for them. In the days when all these things are to be answered for, I summon your brother, the worst of your bad race, to answer for them separately. (repetition is used with parallelism to emphasize the equal importance and weight of his idea.)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

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2)“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背后的意图。”(《中国语用学思想·序》) 2、对象和内容 就语用学研究对象而言,大致出现三大主要趋势: 一是认为语用学研究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如G Leech(1983),强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演示教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

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浅析修辞学中逻辑标准

浅析修辞学中的逻辑标准 修辞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严密而且又深谙人文精神的学科,其对逻辑思维方式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而从相对浅显的教学指导意义来看,修辞学显然将逻辑思维外化,并结合外在的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进行妥善的操作。 逻辑作为修辞学的第一美学标准,其认知意义在于它对提高智商的积极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坚持逻辑标准,有利于在写作和演说中运用合乎逻辑的推理方式来劝说听众和读者,其关键在于材料相关,组织恰当,句子连贯,用此恰当。向听众正面摆出事实,举例子,分析事实内在的逻辑道理,既而进行推理,从反面指出危害,向听众权衡利弊,积极地把听众与说服者连接起来,感染听众,让听众也参与修辞推理,再通过一种自我诉说的诉诸发生作用,从内心找到支撑说服者的观点的理由,从而接受劝说,改变原来的观点。在形式逻辑中,常见的逻辑推理方式有演绎和归纳两种。其合理运用可以使讲演者和作者的思维更加完整、清晰,使读者和听众易于理解其内容。 逻辑是修辞学首要的劝说手段,是以形式、惯例、推理模式去打动听众使之信服的感染力。对他人进行说服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基于原有的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或者是引用例子,以达到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共同立场。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推理是修辞学的心脏和灵魂,逻辑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劝说方式。这种_ 讲事实、摆道理_ 的劝说推理一般基于听众暂时忽略了一定的客观事实_ 或者没有深入分析事实而做出不够理性的决定或行为_ 只要说服者进行恰当的处理,进行理论性的逻辑的修辞推理和例证分析,是比较容易达到与听众的共同建构的,因而也比较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清,刘永红. 修辞形式与意义的象似性特征分析[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 (05) [2] 左广明. 从修辞到认知——隐喻研究范式的创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1 0) [3] 徐育. 浅析“逻辑真”与逻辑规律的关系[J]. 法制与社会. 2009(28)

修辞学

Alliteration 头韵。Chiasmus 交错搭配asyndeton 连接词省略Assonance 类韵polysyndeton 连词叠用retorical question 修辞问句Consonance 辅音韵simile 明喻metaphor 暗喻metonymy 借代Onomatopoeia 拟声词synecdoche 提喻antonomasia 代称 Aposiopesis 说法中断法personification 拟人parody 对仿synesthesia 通感 Pun 双关transferred epithet 转移修饰语 Anaphora 首语重复法Epiphora 尾句重复法Simploce 首末句重复Anadiplosis 顶真Parallelism 排比Antithesis 对照 Climax 递进Anticlimax 突降法Syllepsis 一语双叙 Zeugma 仄式搭配 Chapter 1 1.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etoric and oratory in history? Rhetoric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oral discourse. Oratory can be considered the foundation of rhetoric, and oratory is more than ordinary speech but a special kind of public speaking. 2.Describe the origin of western rhetoric. Rhetoric derives from the Greek. In ancient times, teaching students rhetoric meant teaching them to became orators. 3.Do you think that rhetoric is a neutral tool in human communication? Yes, as a tool, rhetoric is inherently neither good or bad. Chapter 2 Briefly state the history of western rhetoric. It is generally held tha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rhetoric is divided into six phases:1) classical rhetoric (500 B.C.—400 A.D., including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rhetoric);2) rhetoric in the Middle Ages(476 A.D.—1416,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Roman Empire to the Renaissance);3) rhetoric in the Renaissance(15—16th,c.);4) new classical rhetoric(17—18th, c.);5) rhetoric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low ebb of Western rhetoric);6) contemporary rhetoric. Who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Western rhetoric? Briefly introduce his achievement.? The origin of Western rhetoric can be dated back to Aristotle. Not only the theories of Cicero and Quintilian, even the rhetoric in the Middle Ages, rhetoric in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new classical rhetoric, to the essence, still maintain the theories of Aristotle. From the essence, the rhetoricians after Aristotle only add something to his original theories. The things studied in Western rhetoric is, basically speaking, nothing more than the following thing Aristotle ruled in

修辞学

浅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2011级4班宋慧201102140423 摘要:《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白居易的经典传世之作,该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又不失美感,十分符合现当代诗歌作家群体——新月派主张的“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诗中大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歌之美锦上添花。本文主要分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关键词:借代比喻顶真互文设问映衬类叠错综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修辞作为表达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是为了片面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琵琶女,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遂作《琵琶行》,留下传世名篇。诗歌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内外兼修,形式与意蕴兼备。下面将逐一例举、分析本文中的修辞艺术。 一、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也叫“换名”。在文中,例如:“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两句,作者以“管弦”“丝竹”借代音乐;“妆成每被秋娘妒”,“秋娘”借代歌妓或者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借代良辰美景,“门前冷落车马稀”,“车马”借代豪客等等,不胜枚举。在借代的五种基本类型中,作者多用具体代抽象,如以“管弦”“丝竹”代音乐。作者利用上述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样的换名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比喻也叫“譬喻”。以“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琵琶行》主要运用了下列三种形式。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为:像、如、似、仿佛、犹如等喻意明显的词。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大弦的铿锵有力比作急雨,

Aristotle and the Theory of Rhetoric(亚里士多德和修辞学)

Aristotle and the Theory of Rhetoric 1 The introduction of Aristotle Aristotle was born to Greek parents in the Macedonian town of Stagira. At that time, Plato was opening the Academy in Athens. When he was seventeen, he went to Athens and entered the academy. He stayed on as a teacher and left twenty years later on Plato’s death. 2 The theory of Aristotle (1)the definition : Rhetoric refers to the faculty of observing in any given case the available means of persuasion. (2)the classification of oratory (according to the topics and occasions ) A.deliberative/political oratory: it urges us either to do or not to do something and aims to distinguish the beneficial and harmful. It concerns with the future and is about things to be done hereafter that he advises, for or against. B.epideictic/ceremonial oratory: it either praises or censures somebody and aims to judge whether a matter or a person is respectful or shameful.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esent, the state of things existing at the time. (Also, people sometimes often find it useful to recall the past and to makes guesses at the future.) C.forensic oratory: it either attacks or defends somebody and aims to distinguish the justice and injustice.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ast. (3)two major categories of rhetoric

我眼中的修辞学

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 摘要 本文章主要从我对修辞的认识,讲述了修辞学、语言、受众、修辞人格、修辞三段论、修辞权威、调动受众情感、价值观等,修辞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介绍我在生活中发现到的运用相关修辞的例子,阐述了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以及我所发现的修辞与心理,还有修辞与人的行为动作的一些联系。一、修辞学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就是研究将语言用以说服人。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对言语的修饰,吸引人们注意,达到我们说话的目的。[1] 在日常表现中,我们所说的,“谢谢”、“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等礼貌性的用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我们通过礼貌、文明的方式,去向别人问候,此刻你就是在对别人的修辞,“通过说别人想听的话,而满足受众,使受众接受我们想达到的目的”。 你所说的话,要么起+1的作用,要么起-1的作用,不会是0的作用。即语言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不会是中性的。相信这个观念,我们以前并没有好好思考过。我想,现在你就可以好好对这个观念思考一下。 我们在这里所阐述的修辞,就是如何运用好的语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你的语言让人接受。 二、受众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讲究“受众中心论”。即要从受众出发去讲授你所要讲的东西。受众有三种:真受众,虚受众,所说。 真受众:就是你讲话的真正对象、真正听你所说的话的人。 虚受众:就是你在讲话时候,和真受众一样在场在听你讲话,但是他们对你讲的根本没有兴趣,他们的注意点并不是你,对你说话说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并不是你讲话的对象。 所说:就是不在你讲话的考虑人群范围中,但是在你说话时,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你讲话的时候也在场,但是他们并没听你所讲,他们在场也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是你可以完全不在乎的听众。 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 举个例子来说,在外面很多超市、大卖场经常在做一些活动的促销,特别是日常用品的促销。之前我曾在南平大剧院外面看到捷龙超市在促销某个牌子的酱油,工作人员在展示摊前卖力地讲着,“这个酱油味道很鲜美、可口”,“XX酱油是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加工制作,这些工序十分精良、安全”...展示摊前很多人在围观,其中包括着在剧院前散步的老太太、老大爷们,还有在超市购物完或正要购物的人,还有马路路过围观的普通民众,包括我们这些放假来这边走走的学生。这些人当中真受众,就是那些拥有购买力、家里需要酱油的,以及真正关注着活动介绍的酱油的人。而像那些想买酱油,而没有购买力的人,以及陪着老婆来,看有购买力,但并不想买这酱油的先生们,则是虚受众。像我们路过凑个热闹的学生以及没拥有购买力的人来说,就只是所说,对于那位工作人员那时所要达到的修辞目的来说,我们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一类人。 就刚才所讲到的销售的例子,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要运用到修辞的一类人。他们的修辞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推销出产品,说服人们购买。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修辞的意图过于明显,受众就不太会接受。从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学分析,大部分研究者发现,

关于读书交流心得体会5篇(通用)

关于读书交流心得体会5篇 关于读书交流心得体会(1) 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正能量》读后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感谢党总支对年轻人的关心,为我们订阅了《正能量》这样一本排除负面情绪、传递正向能量的心灵成长之书。工作之余,怀着激动的心情抓紧拜读完这本鲍耶所著,从苏格拉底到乔布斯一直受用的六度空间,心中感慨无限。 阅读这本书,是从疑惑、好奇和心中无限的期待中开始的,还没开卷,便被书名所打动——《正能量》,到底什么是正能量?怎样获得正能量?又怎么样才能运用正能量打造全新的自己?随着阅读的一点点深入,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内心仿佛也变得越来越光明与积极起来。 书中所说的正能量,就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工作、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鲍耶严谨又趣味十足地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六度空间”原理,实现能量突破的“六度空间”,从失败中走出,下一站就是成功。运用“六度空间”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工作中,我们需要正能量来不断激励自己。尽管有时辛苦,有时沮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工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如何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自我的正能量,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就拿自己来说,在后勤服务的岗位上工作一年多时间,感受颇多。 后勤服务工作琐碎且繁杂,集广泛性、服务性、时效性、协调性于一体。需要时刻绷紧神经,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去完成,不能耽误,更不能有差错。压力当然是有,责任也很重大。正因如此,就更需要自己抱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断总结工作规律,不断向自己提出更高地要求,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这中间必定会经历痛苦,如

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73058286.html, 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作者:陈琼 来源:《教育界·C》2020年第02期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西方修辞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现当代修辞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在西方修辞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他的修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该书中。文章立足于《修辞学》,简要概述了其体现出的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进一步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观。 【关键词】《修辞学》;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一、前言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对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自然科学等各门学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领域的著作颇丰。在修辞学方面,他的《修辞学》一书是最古老且最具有影响力的修辞学专著,正如温科学学者所评价的“他对西方修辞学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这里要强调的是他在《修辞学》(Rhetoric)中的卓越见解”,“《修辞学》被认为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即使在当代,也常常被认为是写作和言语交际学科的基础”(温科学,2006:7)。亚里士多德在西方修辞学史上首次把修辞学系统化,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他的修辞学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修辞学》一书中。 二、对修辞的本质属性提出了独特和深刻的表述 1.对修辞进行定义 修辞学在古希腊中指演讲艺术或“雄辩术”,所谓的修辞学家就是指演说家,其目的在于说服人,比如当今西方世界的总统选举演讲,或者议员选举演讲,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克林顿等都是伟大的演说家,他们无一例外地具备了强大的雄辩能力。在古希腊,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哲学家都以语言作为武器来追求真理,雅典的民主政治使得民众得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因此,时代及社会的需要使得当时的演讲和论辩的风气日盛流行,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专门收取学费以传授演讲技艺的人,例如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高尔吉亚(Gorgias)等,这些人被称为“哲辩师”(sophist)。由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过分强调了煽情的演讲而忽视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428B.C—348B.C)对修辞学进行了评判和 攻击,把“辩证”(dialectic)和“修辞”对立起来。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严谨和认真,但在修辞学的观点方面,他与柏拉图持有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强调修辞学要以事实为根据及需要通过逻辑的说服论证,他指出修辞

语言学心得

语义研究历史分期中的语文学时期 专业:英美文学学号:20140601012 姓名:任雪娇 自1897年法国学者Michael Breal(布雷尔,1832-1915)发表的《语义学探索》以来,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宣告成立。此后,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们就开始注意语义研究。那么,首先,什么是语义学呢?语义学又叫词义学,它是以词的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词义的性质,词义的发展、演变以及词语词义之间的种种关系,并揭示词义的一般规律。 而我今天将要对语言学时期中的一个时期——传统语言学时期,也就是语文学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语文学时期的四个阶段 在欧洲大陆,语文学时期指的是整个18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同时,在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及哲学家们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学作品也进行学术研究,这包括以文学文献为基础的文化研究。从历史上看,“语文学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历史时期,它包括一下几个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时期的前夕。 古希腊罗马时期 首先,我们都知道欧洲语言学始于希腊。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语文学主要是在哲学框架内进行的,因此对语言的本质问题、词源问题、修辞问题以及语音、语法等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语言学流派,例如:斯多葛学派、亚历山大学派等等。中世纪时期 语法是中世纪学术语言的基础,也是七艺(语法、雄辩术、修辞学、音乐、几何、算术、天文)之一。对于语言学历史来说,中世纪的后半期,也就是我们称为“经院哲学时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经院哲学非常重视语言学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它兴盛时期的研究成果很多,比如说思辨语法(思辨语法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明确而特殊的阶段,它受到当时基督信仰的加强,同时又反过来加强了基督信仰,它把人类知识所有的分支和学科都统一在它的体系里,是理性的主张与宗教的信仰可以在这一体系内和谐一致。)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可以看作是一场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向外扩展,特别是在欧洲向北扩展的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学术方面最重要的部分--从意大利开始的对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研究得到了恢复。文艺复兴时期的语法家中,最著名的是彼得罗·拉穆斯,他被称为现代结构主义的先驱。他积极提倡用人文主义方法教授古典语言,主张通过文学作品,而不是通过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学说进行教学。 现代时期前夕 到18世纪,欧洲语言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起源问题在那时已不是“哪种语言最古老”或者“上帝用什么语言跟亚当说话”而是对语言最终发展为现代如此有力和灵活的交际系统所处的条件,以及所经过的发展阶段,进行带有更多人类学性质探讨。这一时期出现的威廉·冯·洪堡特就是至今也很著名的语言学家,他认为语言能力具有普遍性,还认为没种语言都是历史的产物,但作为思维和工具的模式,有些语言则比别的语言发达的多。 经验主义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不同源自哲学领域的思想纷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哲学领域的量大思潮,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语言学研究方法。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来自感官对外间事物的感觉,其带有唯物主义倾向,同时,经验主义也包含着神学唯心主义的因素。著名语言学家曾说过“面对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根据日

修辞学与文体学

修辞学与文体学 “修辞”顾名思义就是修辞。人们在讲话或写作时总是要用到修辞,以使表达出来的语句得体、准确,具有较强感染力。“修辞”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古以来,人们对修辞活动做过不少研究,并创建了有关的学科。在法语中,研究修辞的学科主要有两种: 一、修辞学;二、文体学。 法语修辞研究的内容很广,它研究一切非语言因素对语言运用活动的作用。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的交际手段(Moyen de communication),人们在运用这一手段进行交际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简单地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是指语言本身的一些规律,例如其中的语法。人们在讲话或写作时应遵循语法来组词、造句,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无法使人理解了。非语言因素是指言者本身的情绪、年龄、地位、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以及交际场合、听者或读者的情绪、年龄、地位、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这些非语言因素也会对写、说者产生一种制约力,使之自觉、不自觉地考虑这些因素来修饰自己的辞语。法语修辞主要是研究后一类因素即非语言因素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下面略举几例说明: a.-C’est laid. 这很丑。 --Qelle horreur! 真是丑死了! 这两个例句的意思基本相同,句子结构也都正确。但是第二句的言者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流露出了内心强烈的厌恶情绪。这说明一个人的感情、内心活动可以通过他使用的语言形式反映出来,不同的感情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语句。 b. –Dis-moi su ce spectacle t’a plu.告诉我,你喜欢这场演出吗? -Ce spectacle vous a-t-il plu,monsieur?先生,您是否喜欢这场演出? 这两个例句从语法角度来说都正确,意思也大致相同。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第一句的言者是在向一个熟人或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发问;而第二句的言者却是在向一个不很熟悉的人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发问。可见对不同类型的人,一般都要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 c.-Il est atteint de surdité.他失聪了。 -Il est sourd.他是聋子。 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基本相同,句子结构也都符合语法规定。但是,第一句话是医学的术语,只有在医院里或学术会议上,或其它正式场合才使用;而第二句话在任何一般场合,尤其是在日常会话中就可以听到。可见场合不同,用词造句的方式也不相同。 d.-Je suis las de cet homm e.我对此人感到厌烦。 -J’en ai assez de cet homme.我讨厌这个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