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精品

最新-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精品

最新-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精品
最新-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精品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水利工程地发生的地质灾害问题,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地质灾害,会给整个水利工程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问题,相关的水利技术人员一定要从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进行着手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灾害预防的质量安全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预防1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分析我国地大物博,大地之上江河纵横,流域面积超出10002的大江河就多达1500多条。

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建成了约10万座的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比较好的防洪、发电以及航运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水利工程在带来极大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情况。

灾害种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水库引发的地震;第二种是库岸岸坡稳定,而第三种为浸没问题。

其中水库引发的地震是指水库在蓄水的过程发生地震问题,截止到现阶段,大约已经发生了100多例这样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水库水位实际的升降情况与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水库引发的地震造成的深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大于20。

而水库岸坡破坏的形式主要有塌岸还有崩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出现在平原或者是盆地的地区。

2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21工程建设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工程建设活动比如进行坝基开挖、边坡进行开挖、人工的堆渣以及水库蓄水等直接导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崩塌、滑坡、围岩坍塌、水库大流量渗漏、水库诱发地震、地基或者是采空区发生大规模的塌陷等情况。

22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比如暴雨、洪水以及地震等情况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或者是地面塌陷等情况。

其中又以汛期洪水地质灾害的情况最是明显。

汛期的洪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河岸出现冲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与洪水相关的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灾害。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并对存在隐患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 Abstract:In this paper, it narrates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causes of the geologic hazard in Zheng’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d carries out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Zheng’an county ; geologic disaste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causes 1概况 正安县位于贵州北部,遵义地区东北部,大娄山东麓。东经107°04′~107°42′,北纬28°08′~28°51′。该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东抵务川,东南靠凤冈,南邻湄潭,西南接绥阳,西北毗邻桐梓,北与四川省南川县相连,东北与道真县接壤,是贵州襟联重庆的前沿,素有“黔北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2595km2,辖11镇8乡,总人口62.38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240.39[1]。 正安县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的北部,属上扬子地层分区黔北地层小区[2]。大部分为中低山侵蚀剥蚀斜坡沟谷、河谷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区内构造以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复式褶皱断裂构造为主。 2 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质灾害在特殊的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下才得以形成[2]。起主导作用的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其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多与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且两者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 目前,区内有3类地质灾害共119 处,其中滑坡95 处、占80%,崩塌23 处、占19%,地面塌陷1 处、占1%。全县地质灾害共威胁2446户11262人,潜在经济损失共2.31亿元,其威胁人数多,经济损失大,危险性及危害性巨大。 正安县共有滑坡(潜在)95处,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全县地质灾害80%;多为浅表层土质滑坡。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 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 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 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 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 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2: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3: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 预报。 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 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 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 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 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 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4: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 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 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 2.防灾减灾的相对性、持续性原则; 3.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结合的原则; 4.防治地质灾害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5.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事故原因及灾害过程,结合笔者通 过近年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治理工作的体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如下主要工程措施: 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 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即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 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 (2)支撑与坡面防护

水利工程分类

水利工程分类 水利枢纽工程 根据部颁02编规中的描述: 水利枢纽工程是指水利枢纽建筑物(含引水工程中的水源工程)和其他大型独立建筑物。包括挡水工程、泄洪工程、引水工程、发电厂工程、升压变电站工程、航运工程、鱼道工程、交通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和其他建筑工程。其中挡水工程等前七项为主体建筑工程。 引水工程 引水是采用现代工程技术,从水源地通过取水建筑物、输水建筑物引水至需水地的一种水利工程。 引水工程由取水、输水两大部分建筑物组成;取水建筑物又分为无坝自流取水建筑物、无坝扬水取水建筑物、有坝表层自流取水建筑物、有坝深水自流取水建筑物、有坝深水扬水取水建筑物;输水建筑物又分为明流输水建筑物和压力输水建筑物两大类;明流输水建筑物又分为渠道、水槽、隧洞、水管、渡槽、倒虹吸管几种;压力输水建筑物又分为压力隧洞、压力管道两种,压力管道又分为钢管、预应力钢筋砼管、玻璃钢管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雨量分布极不均匀,缺水地区为当地的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从水源地引水,近年来,国内大型的引水项目就有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淮工程等大型引水工程。

河道工程 是综合治理河道的工作。为了控制河道洪水,改善防洪、灌溉、淤滩及工农业用水条件,针对不同的要求,对河道进行治导、疏通、护岸。堤防等综合治理。整治河道时,必须使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近远期相结合。达到行洪安全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 错台 错台:指的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或裂缝处,两板体产生相对竖向位移的现象。 处理:先对板底脱空处进行压浆处理,然后磨平或人工凿除,清理残渣浮土后涂刷粘接剂,再浇筑细粒式砼。 对某建筑永久边坡护坡方案的咨询意见 (2011-12-22 08:51:15) 转载▼ 标签: 分类:地基基础理论与实践 建筑永久边坡 护坡方案 杂谈 对某建筑永久边坡护坡方案的咨询意见 博主按:本工程为2栋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厂房,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以强风化片麻岩为持力层,f ak=650kPa。主要工程问题是建筑物与开挖山体而形成的边坡距离太近。建设单位本不太愿意花钱处理,但又担心会出问题。下面是对此问题的咨询意见。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办法 周执强孙春富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421800 摘要:地质灾害在自然作用下形成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水土流失、壤盐碱化,地热害等。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防治地质灾害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例简要阐述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办法。关键字: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办法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外力诱发下发生的。这里指的外力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有人为因素。因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外力因素诱导成因概又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制约,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以下简要介绍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通过这些因素存求相关治理办法。 一、崩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诱发和人为因素)。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脱离母体后,以坠落、滚动为主的移动现象。崩塌具有下落速度快,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的特点。崩塌按照崩体物质分为土崩和岩崩。按照崩塌规模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坠石的块度较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度。 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特别是大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崩塌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的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例如,道路挖掘以及堆砌的废弃渣土、采矿活动等。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条件。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营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结构面产生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自然作用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自然界中,无论是天然斜坡还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后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滑坡周界9,封闭洼地10主滑线11,滑坡裂隙。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等。不同质地的岩土,如硬质岩土、页岩等,它们的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从而产生滑坡。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

水利工程个人工作总结最新大全

水利工程个人工作总结最新大全 工作总结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工作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工作中的优缺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心挑选的工作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利工程队工作总结篇一 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极不平凡的一年。20__年6月15日,我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来到了长兴县水利工程管理站,走上了工作岗位。在水利局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同事们的悉心帮助下,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对工作内容和性质也有很大熟悉。为今后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了基础,现将我参加工作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作个总结。 一、思想方面 近一段时间里,我参加学习了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_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我对进行开展保持_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我县加快建设山水园林型的现代化中等工贸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较为明晰的印象。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通过了这次学习,使我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作

为_员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员的准绳,尽心尽力地为民解忧,心系群众的安危,努力为群众多做好事、多解难事、多办实事。因为水利工程管理站一般承担流域性或区域性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任务。这些水利工程发挥着防洪、灌溉、通航等社会效益,担负着“造福一方百姓、保卫一方平安”的重要责任。因此,水管站工程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作为一名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员来说深感责任重大,在工程管理工作中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工作方面 从去年7月份工作到现在快一年的时间了,在我人生中第一个工作年中,收获很多。理论学习使我对水利事业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不懂就学,是一切进步取得的前提和基础。规范、杂志和专业书籍让我手不释卷,因为有了大学专业课的底子,使我对这些水利知识更为容易理解和掌握。一番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我开始知道,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命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利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水的安全保障程度

常见海洋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常见海洋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海域面积广阔。海洋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资源,那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其蕴藏的生物、矿物和可再生能源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同时海洋还调节全球气候、提供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海洋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海洋在带给人类如此多的利益的同时,也在展现着其残暴的一面,众多的海洋地质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同时警示着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 海洋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即在内动力、外动力和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等变化,从而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海洋地质灾害按照致灾的动力条件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内动力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外动力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和人为动力条件引起的灾害。 其中内动力地质条件指的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导致海洋地震、海底火山、海啸。 外动力地质条件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由于外动力地质条件可能会导致海底滑坡、滑塌、海岸侵蚀和海岸淤积。 人为地质条件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在海洋方面主要表现为沿海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和咸水入侵、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和人工过度采砂导致的海岸侵蚀、海岸后退等。 在众多的海洋地质灾害中,海啸或许是给人类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种,也是对人类的伤害最大、最直接的海洋地质灾害之一。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勉县漆树坝镇漆树坝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1-9#楼工程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镇巴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七年五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1) 三防治工作的部署 (1) 四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职责 (2)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2) 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 七拟定防治措施 (5) 八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制度建设 (5)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勉县漆树坝镇漆树坝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9#楼工程,工程地点位于漆树坝村,本项目总建筑面积4747㎡,建筑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1、该工程地处山区,拟建区域位于河道一侧,东西两侧临山,在自然因素和雨季汛期的影响下,以防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陕南地区汛期主要集中在5—10月,这期间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将2017年的5月至10月即汛期定为重点防范期,其它时间为一般防范期。 3、为做好我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项目部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本项目部正常安全生产,结合我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三、做好防治工作的部署 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值班人员名单。 2、加强对建筑及周边地质环境的监测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 3、对存在有地质灾害的区域设立警示标志; 4、现场对工人进行地质灾害安全教育,增加施工人员的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

四、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职责 (一)、紧急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文亚平 副组长:潘定超、张兆华 组员:杨宝成、潘朝静、李欣、王浩、张欢、刘宝利 (二)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组长文亚平负责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进行应急任务的分配和人员应急资源设备调度,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的应急行动;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报告,及时反馈后续紧急情况的处置负责收集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资料,及时分析,定期上报,随时了解降雨及各地质灾害隐患变形发展的情况,指导和监督监测工作,按防灾预案中确定的监测时间及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 2、危险源控制、监测组:潘定超 3、伤员抢救组:杨宝成、刘保利、杜建英 4、安全疏散警戒组:张兆华、余杰、杜海燕、李欣、潘朝静 5、小组全体成员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预案提出调整、修改和补充意见,安全员负责收集意见并修订预案。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1、在雨季施工期间,应由专人负责与气象部门保持联系,做好防雨防汛工作。

世界著名水利工程

世界著名水利工程 1.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Itaipu Dam 伊泰普大坝建在流经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之间的巴拉那河上。两国联合建坝,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1982年才竣工,其耗资200亿美元。大坝有60层高,坝后的水库沿河延伸达161千米。自1990年改进以后,伊泰普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8台水轮机组发电量达1.26万兆瓦。它的发电量比仅次于它的对手―委内瑞拉的古里大坝,要高出20%以上。伊泰普水电站生产的电能由巴西与巴拉圭两国分享。但是,巴拉圭只使用了发电量中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巴拉圭将其份额中的大部分卖给了巴西。 2.世界最高重力坝之一--胡佛大坝Hoover Dam 工程建于1931年4月,1936年3月竣工。水库名米德湖,总库容352亿立米。水电装机1134.5万kW,两个泄洪隧洞引水明渠长约198米,泄量为11340立米/秒。4个进水塔每个底部直径25米,最大坝高222.5米。该坝于1955年被评为美国现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迹之一。该工程建成后,在防洪、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水力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开发和建设美国西部各州作出了贡献。 3.世界最高坝--罗贡坝Rogun Dam 世界最高的土石坝,也是世界最高坝。工程于1975年开工,1989年完工。位于塔吉克国和国阿姆河支流瓦赫什河上。工程主要任务是灌溉与发电。最大坝高335米,坝顶长660米,坝顶宽20米,底宽1500米。坝体体积7550万立米。水库库容133亿立米。水电装机360万kW。 4.埃及尼罗河上的大型水利工程--阿斯旺高坝Aswan Dam 阿斯旺高坝位于开罗以南约700Km。工程于1961年开工,1970年竣工。大坝采用粘土心墙堆石坝,高111米,顶宽40米,底宽980米,坝顶长3830米。阿斯旺大坝在粘土心墙内布置灌浆和廊道是大胆创新,廊道净宽3.5米,高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库总库容为1689亿立米。枢纽建筑物包括大坝、引水工程和电站。电站装机容量为210万Kw。阿斯旺水库具有灌溉、水力发电和防洪等作用。 5.三峡大坝Three Gorges Dam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也是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水利发电工程。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三峡大坝左右岸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2台5万千瓦电源电站,其225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三峡大坝全长约2309m,坝高185m,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 大坝利处:防洪;发电;蓄水北调;促进航运。弊端:破坏长江江豚生态。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有哪些? 有效避免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方法有两点:一是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二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不合理开挖边坡、堆放、弃土以及排水而诱发的崩塌、滑坡。 避免或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措施有:1、汛期生活和劳作应尽量避让泥石流多发的河谷区。2、加快退耕还林,加强植树造林、防止乱砍滥伐,搞好水土保 持,杜绝或减轻诱发泥石流产生的人为因素。 农村建房选址可根据以下五个原则来预防地质灾害:一是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二是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三是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 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四是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 有足够的防护距离;五是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六是地下岩溶 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 人们在野外工作时,如果遇到突发性地质灾害应采取下面的方法避让: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避开山脚、陡崖, 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 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遇到山崩、滑坡时,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坝下,特别要保护头部。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一) 抑制诱发滑坡的行为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对以往众多滑坡灾害实例的成因分析表明,由人为工程活动直接诱发的滑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纯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越来越少;很多滑坡灾害不是“天灾”,实为“人祸”。 要有效防止滑坡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首先必须从约束人们的不合理活动入手,避免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加剧和诱发滑坡灾害。 1、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 选择安全、稳定的地段建设村庄、构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首要措施。城镇、村庄、厂矿的位置是否安全,应该在场地比选或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来判定。 同时,还应根据场地具体地质环境条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用地。居民住宅和学校等人口密集区以及关键性建筑设施,应尽量避开危险性评估报告指出的滑坡灾害危险区;因故不能避开的,必须采取可靠的滑坡防治措施。 2、不要随意开挖山坡坡脚 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坡脚。如果不得不开挖,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或采取了必要防灾措施后方能施工。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发表时间:2015-01-26T13:51:39.8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尹维坤 [导读] 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检测 尹维坤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五大队江西鹰潭 335000 摘要: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面对频繁的地质工程建设,各种的自然资源逐渐地呈现出匮乏的趋势,而且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地质灾害不仅破坏各种工程设施,还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防治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地质工程学研究范畴涵盖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两个方面。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及地质活动的异常而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它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找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制定合理的应急方案,通过管理水平上的提高减少岩土地质灾害的损失成了目前岩土工程事业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2.地质灾害的成因我国地质灾害按照诱发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灾害;二,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灾害。岩土工程引发的自然灾害通常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等特点,一旦发生就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的主要危害因素。 2.1 自然灾害2.1.1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其产生的原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2.1.2 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振动。 2.1.3 泥石流。泥石流是暴雨、洪水携带沙石和坡面松散破碎岩土体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大量的粉砂及粘粒的粘稠泥浆推动粗大固体碎屑物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2.1.4 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1)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软弱夹层没有查清,软基处理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所致。2)地面塌陷是由于受到地震活动、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因素,土体和表岩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一,自然塌陷;二,人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区塌陷、抽汲岩溶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等。3)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2.2 人为灾害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人类如果大量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就会在进行大量的开发利用之后,特别是矿山的开采,不但使植被遭到了破坏,而且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超过一半以上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乱砍乱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等,都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3.1 通过植树造林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很大原因是由于施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承受不起施工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因此,只有加强植树造林工作,通过生物性措施不断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才能在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灾害频发地,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调动各种力量进行自然保护。将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得以改善,在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就会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3.2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人类各种生产开采活动。 据统计,人类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影响远大于正常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危害大且危害面积广的特征。因此,需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严重性的认识,使人们具有强烈的预防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 3.3 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要减少地质灾害对环境以及企业的危害,除了有效地防治与检测以外,还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工程的建设工作,通过对护坡工程、拦截工程以及移民工程的建设,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通过不断的加固地层和施工工程,提高施工的进度与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从而在根本上促进岩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3.4 适当的避让措施建设。1)雨天避让措施。在暴雨天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于那些变形山坡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下雨前做好搬迁准备,以便及时躲避,减少损失。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且相对治理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已经做出过防治措施仍多次受到损害或者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采用搬迁避让措施,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3.5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为有利于灾害的防止。将跟踪技术应用到其中,建立灾情档案以及防止数据库,一旦有相关的异常状况发生,就会迅速地将信息发布出去,从而得到多方的支持。灾情预警系统作为动态的系统平台,可以为有关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灾情防治水平。 4.结束语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质构造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都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贯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 细则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分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四条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施工处项目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地质灾害分类及报告 第五条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10人

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本条所述数值,“以上”含本数值,“以下”不含。 第六条报告程序 (一)中、小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立即上报到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二)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速报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三)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受灾项目执行24小时抢险救援日报制度; (四)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联系电话机制。项目部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分局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公司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第七条速报内容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由于人们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以及我国给地质灾害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重点阐述了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仅供同行们参考。 标签: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0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局地暴雨次数的增多和沿海地带台风的频繁袭击,我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重大影响。如何科学有效治理这些地质灾害问题并达到环境治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必须从根本做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群测群防”的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 1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特点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如泥石流、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等。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危害性强等特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会给我国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地质灾害隐蔽性强,可能有未能排查发现的漏网隐患点的潜在危险。因此,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任重道远。 2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因素 地质灾害一般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或破坏的状况下进而产生的,因而诱发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自然因素引起的动力,二是来自人为因素产生的动力。因此,地质灾害按动力成因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种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区、范围和影响力,主要是根据其自身自然地质条件的控制而制约,不会因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转移;而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建设及其能源开发活动的影响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开发活动强度越大,带来的地质灾害将会越大,引发的地质灾害频度也将会增多。 2.1自然地质灾害的因素 自然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以及土壤植被因素等。

初中地理知识点: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初中地理知识点: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 分布及成因 一、选择题 1.山区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有 A.崩塌、地震、泥石流B.台风、滑坡、泥石流 C.地震、滑坡、泥石流D.崩塌、滑坡、泥石流、 2.下列灾害中属于我国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A.干旱和洪涝B.崩塌和台风C.泥石流和滑坡D.寒潮和台风3.2018年8月7日立秋后一段时间,甘肃省大部分地方星现多雨状况,与往年同期相比,酒泉市、兰州市、白银市北部、临夏州、定西、庆阳市北部及陇南等地降水偏多1﹣6倍。此次强降水可能会引发的地质灾害有 A.滑坡、泥石流B.地震、海啸C.洪涝、干旱D.梅雨、台风读下图,回答4~5题。 4.下图中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是 A.甲B.乙C.丙D.丁 5.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则夏秋时节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A.台风B.寒潮C.水污染D.干旱 6.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 B.洪涝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C.干旱主要分布在南方地 D.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7.下列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的是 A.地震﹣台风﹣雷暴B.干旱﹣山崩﹣泥石流 C.暴雨﹣山洪暴发﹣海啸D.台风﹣暴雨﹣泥石流 8.连续暴雨在山区容易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A.火山、地震B.沙尘暴C.寒潮D.滑坡、泥石流 9.滑坡是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容易诱发滑坡发生的自然因素有

①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山多坡陡,植被缺乏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④地震 ⑤春季干旱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⑤10.以下四位同学对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南沿海多台风灾害B.华北地区多干旱 C.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D.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我国东北部11.人们常说“祸不单行”,伴随地震的发生,往往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有可能是A.水土流失B.土地沙漠化C.洪涝灾害D.滑坡 二、解答题 12.读“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华北地区部分区域地图”、“乡宁县气候统计图”、“乡宁县滑坡灾害景观照片”,回答下列问题。 (1)乡宁县所在的地形区为____(填地形区名称);图中A山脉为____,它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重要分界线。乡宁县所在地形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 (2)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分布在中部山区,以下与这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无关的是(________) A.地面坡度大 B.土壤贫瘠 C.植被覆盖率低 D.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3)由乡宁县气候统计图推断这一地区滑坡灾害多发的季节在(_____)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请为乡宁县减轻滑坡泥石流灾害、减少地质灾害造成损失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

最新水利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资料

施工总进度计划 一、合同规定的控制工期 1.主要控制日期 工程开日期:2016年04月25日。 施工人员于2016年04月25日进场,主要施工机械于2016年04月26日进场,施工临时设施在2016年04月30日前完建。 渠系工程施工时段工程计划完工时间:2016年08月30日; 山坪塘工程施工时段工程计划完工时间:2016年07月30日; 石河堰工程施工时段工程计划完工时间:2016年09月20日; 泵站工程施工时段工程计划完工时间:2016年10月15日; 蓄水池工程施工时段工程计划完工时间:2016年10月30日; 主体工程完工时间:2016年10月30日; 2.总工期 本工程从2016年4月进场,至2016年10月30日完工,历时6个月。 3.我单位拟定的施工控工期和总工期 拟定主要施工进度控制计划 2016年04月25日,工程开工。 2016年08月30日,完成渠系工程。 2016年07月30日,完成山坪塘工程。 2016年09月20日,完成石河堰工程。 2016年10月15日,完成泵站工程。 2016年10月30日,完成蓄水池工程。 2016年10月30日,本工程所有工程全部完工。

二、主要项目施工强度分析 1.本合同工程关键控制项目 山坪塘上游基础开挖、填筑和上游坝坡混凝土浇筑工程。渠系工程砼浇筑质量和石河堰基础及溢流段质量控制等。 本工程砂砾石开挖日强度200m3。土方开挖开挖最高日强度800m3。 本工程混凝土浇筑月最高强度为5000m3/月。 2.劳动力强度 本工程施工考虑两个班组换班作业,同时由于本工程机械化施工程度较高,综合考虑本工程的工程地理位置和各施工项目相对独立以及穿插施工等特点,初步估算高峰月需直接从事生产人数150人。 三、项目管理措施 1.建立进度控制的组织系统。项目经理部负责落实各层次的进度控制人员,落实具体任务和工作责任,并对工程总体进度计划按照分项工程进行层层分解。认真研究、分析各单位工程的量,影响及制约因素,做出周密合理的施工计划安排,施工中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施工,如出现不符的情况,及时分析原因,提出补救措施。 2.加强各工序施工之间的协调工作。各专业施工前应按总体计划作出本专业详细的月或旬作业计划,项目经理部统一管理,按照作业计划经常进行检查,若出现与计划进度偏离,及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应报请工程监理部,共同做好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 坚持工程例会制度。项目经理部每星期召开一次工程会议,检查落实工程实际进度情况,分析和预测可能影响进度的因素,制订预防措施。对因资金、材料或外部条件干扰工程进度的因素,及时报请工程监理部,共

知识讲解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高考总复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编稿:王艳欣审稿:李永华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复习建议 重点掌握干旱、地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重点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关联性和灾情严重的成因,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知识清单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1.热带气旋(台风) a.形成条件:有广阔的________洋面,海水通过________,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________;有________的不稳定大气层次结构,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________。 b.主要分布地区:Ⅰ.________北部及沿海地区;Ⅱ.________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Ⅲ.加勒比海和________东部海岸。 2.地震 a.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________。 b.主要地震带: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地震带。 (3)洪涝灾害 a.成因:Ⅰ.气候:降水强度________且________;Ⅱ.地形:地势________且排水________。 b.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_纬度地区的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 (1)地震:a.多发原因:我国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b.分布区:________、新疆、华北和________四个多发区。c.灾情特点:________重________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________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滑坡、泥石流灾害:a.多发原因:________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________、地质构造________和上层岩性相对________,夏季多________。b.分布:________地区为重灾区。 2.水文灾害 (1)雨涝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________、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2)我国雨涝主要发生在东经110°以________、北纬20°~45°这一范围。东部平原地区_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3.气象灾害 (1)旱灾:a.多发中心:________、华南、西南和________地区。b.灾情:旱灾导致的________灾情重,________受旱灾危害巨大。 (2)台风:多发生于________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3)寒潮:a.成因:________迅速入侵并造成大范围剧烈________,并伴有大风、雨雪、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预防监测和措施 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是学校工作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学校财产以及师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等。根据县教育局有关预防地质灾害文件通知精神,为了切实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确保学校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措施。 一、应急防范。 1、加强防灾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年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六月份,全体教师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校会、班队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及紧急救助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在师生中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防御预案和自救措施的宣传教育活动。 2、进一步落实防灾减灾目标责任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范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细致到每位教师职工都知道在安全疏散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充分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 3、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和监测。在汛前、汛中,各教师要按学校防灾领导小组的要求对学生上学、放学沿途存在山体滑坡、泥石流、高磅或河磅坍塌等安全隐患的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并做好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监测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防范措施,特别要组织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师生员工安全转移。 4、在汛前、汛中,各地质灾害易发区教师要认真调查学生上学、放学必经的路线和学校周边的山体、高磅、河磅情况,报学校备案后组织实施。 5、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高磅、河磅坍塌险情时,必须以生命第一,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向安全地点疏散,事后及时施救,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6、逢恶劣天气坚持 24 小时值班,当发生险情时,协调组织好抢险工作。 7、学生沿途存在安全隐患的,逢恶劣天气必须执行教师护送制或家长接送制。 二、应急响应 1、全体教师要严格落实值班值宿责任制,建立学校汛情报告制度。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一旦发现情况要及时上报学校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 2、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时对所属学校报告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立即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