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第十章中国现代史高考复习(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

◆考纲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建设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总结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

◆授课提纲:

1.特征: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2.政治: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②“一边倒”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

3.经济:

①1949~1952年:没收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海关主权,建立国营经济;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②1953~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4.社会生活:取缔丑恶现象,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5.文化:

①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理论。毛泽东在各时期的军事、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统战等方面均有创见。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②文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④科技:中国科学院成立,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授课线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2年:土改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1949—1956年:新中国外交(阶段一)

1949—1956年: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之一

1950—1953年:参与抗美援朝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3—1957年:一五计划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1957年: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但中共领导人错误估计形势导致反右斗争扩大化◆教学主体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新中国初期政权的巩固与民主政治建设

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背景: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中共将成为执政党,新中国即将成立。

(2)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采用公元纪年,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代会职权,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定五星红旗为国旗;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定为国歌)

(3)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二、新中国诞生(开国大典)

(1)背景:第一届人民政协召开,通过《共同纲领》,筹备建立新中国。

(2)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4)成立标志:开国大典

(5)特点: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6)意义: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归纳总结: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武装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国共第二次合作,领导开展全民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反对统治。

认识: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各族儿女的支持。

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逐渐形成了团结合作的亲密关系。

三、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①继续解放全国领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的全部解放,中国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1950—1953年,开展抗美援朝。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和平环境。

④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⑤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开展“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与投机商人争夺市场领导权。

⑥合理调整工商业。发挥了私营工商业有得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⑦加强对农业和矿业的领导。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2)结果: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并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四、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特色:人民当家作主

4、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①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5、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②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

③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历程:①1954年《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1957—1976年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文革遭破坏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完善,加强立法。

2、基本特点:①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管理国家的基本形式;②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3、确立意义:奠定了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关系;昭示了权力属于人民

4、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主权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②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提

③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的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

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

⑤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⑴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⑵地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⑶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⑷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⑸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⑹发展历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此时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而是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具备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行使全国人大职能,1956年,共产党提出政治协商制度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1982年,共产党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共提出了各党派,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三)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背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的国情决定;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3)法律依据:《共同纲领》——产生;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4)基本内容: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5)发展历程:1947年,成立第一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其后,相继成立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65年,成立了最后一个自治区——西藏自治

区。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6)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平等;将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恢复与建设

性质: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年)

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

(1)背景: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搜刮,长期战乱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2)措施:首先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统一财政经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

(3)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2年底(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订时间:1953年

2、内容:党在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1957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背景:国内: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经济基本好转;政权得到巩固;工业体系落后与世界水平;国际苏联的帮助及经验

(2)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总路线是一五计划的依据,一五计划是实现总路线的步骤。

(3)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展开。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重工业的水平是一国工业发展的标志;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我国还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力量薄弱;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封锁、包围中。

(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

(1)背景:我国还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落后的农业国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2)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开始,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用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1955年底基本实现合作化。

(3)对手工业的改造:采用与农业改造同样的步骤。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3年中央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方针。1955年底通过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5)意义:到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同时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存在的问题: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②对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成就

一、新中国外交(阶段一)

背景: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出现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政策:1﹑另起炉灶:表现: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表现: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3﹑一边倒:表现: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

成就:1949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

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

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

同:1﹑经历:曾受殖民主义侵略;2﹑任务:巩固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

二、中苏结盟

(1)背景:在建国后第一年里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过程: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贷款给中国三亿美元。

(3)意义: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过程与内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四、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过程与内容: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意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与国际会议,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万隆会议上中国化解了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对亚非国家经济援助,取得亚非国家的国际政治支持。

▲新中国初期的科技文化与教育成就

一、“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二、扫盲教育

我国进行扫盲教育工作的原因: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扫盲教育的过程与成效:

(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4)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三、义务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①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3.成就:2001年1月1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四、高等教育

1、曲折发展历程

(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初步建立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3)1961年,根据八字方针,到1963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2.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①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其中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②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毛泽东思想

1、形成与发展:

①发端(国民革命时期):针对陈独秀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②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后):相继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探索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③成熟(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1940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时间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④继续发展

1)背景:中国仍然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落后的农业国;中国人口多,经济文化落后

3)主要思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在:政治上: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经济上: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⑤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

中共八大上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矛盾;

1957年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2、主要内容: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深远影响: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③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转入了第一轮复习后,我经常在课堂地遇到这种的尴尬情景: 我环视了一下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个问题,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边说边转身,面对黑板,奋笔疾书。身后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转过身来,发现正对讲台的几个学生做长颈鹿状,视我如无物,目光直达黑板。我下意识地向讲台边挪动了一下。“背景一是……”“背景二是……”二十分钟后,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许多学生笔尖移动的速度逐渐放缓,直视黑板的目光也渐渐和课桌形成45度角,神思恍惚。我决定提问。 我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哪些?”低垂的脑袋立刻应声而起,目光的转动速度也明显加快,快速翻书,轻声交流,凝眉思考。接下来我问学生答,注意力终于又集中了,效果还不错。但十分钟后,我发现如果这样问答下去,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无奈我只好又转回到讲述法。 最终临近下课时,一些学生在老师冗长的讲述和连续机械的抄录笔记的袭击下,显现出满脸的疲惫与茫然。 回到办公室后,学生疲惫与茫然的神情依然在我眼前闪现,我陷入了深思…… 自2011届开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老教材的通史教学模式,将其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同时以25个学习专题为串联,中外史混编,将高中历史内容重新排列组合。这种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一些初中和高中知识重复的问题,但却造成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便。如,这种设置方法,分割了历史知识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同时期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割开来,造成了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混乱,学生整理知识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同时,这种模块排列与高考突出综合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比较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的考查。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中采用模块整合、通史复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解决现有教材诸多弊端的一项较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采用模块整合的通史复习教学模式,没有现成教材,再加上本届学生在高二阶段没有结束全部高中阶段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造成了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现状。所以我一直以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当然都需要记笔记,并且为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轮复习任务,老师也只能使用传统的讲述方法进行教学。我从未想过学生会因为既要跟着老师思路走,又要快速完整的记录笔记而疲于奔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也未认识到学生笔记的内容实际上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学生们一般没有时间及时将课堂所讲进行归纳总结,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则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整,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了。最后的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典型的低效教学。 那么,当一轮复习遭遇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学生笔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如何精讲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笔记压力?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避免低效,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呢?下面针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出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仁批评斧正。 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四步走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解决低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避免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多而全”、只注重细微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的做法,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模块的知识,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和教学经验,综合整理人教、岳麓、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突出主干,绘制出完整且力求精炼的知识结构图表,尽量减少学生重复记忆的工作量,给学生提供出清晰的知识线索,为进行高效率复习打下基础。第二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互动,可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析教案.docx

1.识读下列四幅人物肖像画: 请完成: (1)简要指出图一~图四所示人物的国籍,并列举他们的代表作品。(10分) (2)上述人物的代表作品属于哪一文学流派?分析其诞生的历史背景。(10 分) 答案(1)国籍及作品:罗曼·罗兰是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德莱塞是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嘉莉妹妹》和《美国悲剧》;泰戈尔是印度作家,代表作品有《吉檀迦利》和《戈拉》;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代表作品有《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等。 (2)文学流派:现实主义。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 联系;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解析第(1)问,依据图一~图四中的人物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直接进行回答。第(2)问,“文学流派”应联系不同人物的代表作品进行思考,“历史背景”需要从各国联系加强、物质生活变化等方面进行概括和归纳。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足不出户看奥运。1936年第11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万观众。1996年第26届奥运会电视实况转播覆盖了21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共达196亿人次。

材料二“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句口号并非是旁门左道的骗人花招,而是来自屡创世界各地收视奇迹的电视节目《百万富翁》。这是一个把娱乐与知识竞赛结合起来的节目,参与者靠回答问题可拿走高达100万英镑(或1 000万美元)的高额奖金。巨奖的刺激加上节目现场紧张气氛的成功营造,使电视观众的激情空前高涨。这个节目于1998年在英国初次登场,如今已经风靡全球,受到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 材料三人们虽坐在家中,却可以细细端详法国卢浮宫里每一件艺术品,可以倾听悉尼歌剧院里气势恢宏的演唱会……可以说,艺术借助电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电视的什么功能?试举例说明。(6分) (2)材料二反映了电视的什么功能?试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电视如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意义上传播”?试举例说明。(8分)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电视传播资讯的功能。例如: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以及进行现场直播等。 (2)材料二反映了电视的娱乐功能。例如:电视节目《开心辞典》、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节目《百万富翁》等。 (3)材料三反映了电视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包括美术和音乐作品)展示给世人的功能。例如:人们坐在家中,却可以欣赏音乐会,聆听美妙的音乐;可以到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旅行”等。 解析本题考查电视的功能,要紧扣材料并结合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回

初三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

复习方法 一. 1提前预习老师要讲的内容 2复习老师已讲过的内容。 二.做好笔记,整理出重点,易错点。 三. 1每日看十分钟。 2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第一单元侵略的反抗 1今天的改革开放与《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有何不同? 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前者主权在我,后者主权受侵犯 2《南京条约》中通商口岸开放最多的是哪个省市? 福建(福州,厦门) 3近代史上攻入北京(首都)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北平)1937.7←抗日战争→ 1937.12年(南京) 4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发动了侵华的甲午中日战争 近代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 古代(1624——1662)郑成功从荷兰殖民手中收回台湾 近代(1895——1945)甲午中日战争后 (1949)解放战争 5《辛丑条约》的哪一条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国的工具?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的活动。 注意:东交民巷1901年中国人不能在此居住,今天依然是各国的使馆 6.新疆(1)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物,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唐: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3)清:设置伊犁将军(4)1884年设新疆行省 7.向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左宗棠等人学习: 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勇于斗争、不畏强敌、实现祖国统一的精神。 左宗棠: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收复新疆是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重大胜利。 左宗棠的事迹:收复新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 8、鸦片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9近现代中日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 一败一胜,后者胜利主要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 10.中国近代史的特征是“屈辱与抗争” 屈辱史包括:英国输入鸦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一) 新学期伊始,高三教学工作已经出现了紧张的氛围,20**年高考已经渐渐临近。为了把接下来的复习工作做好,特制订详细计划如下:本学期我担任高三二班的教学工作,除去在外学习的美术生外,班级有学生有29人(其中有3人是体育生)。二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思想比较活跃,但是此班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态度比较浮躁,不太爱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本学期教学的重点是二轮专题复习和三轮综合复习。由于二轮复习没有教材和参考资料,所以只能有教师自己制定。专题主要遵循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体系,使原来有些杂乱的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但专题设计不宜过多,用时大概一个半月。剩下的时间主要进行必修和选修的综合复习,习题的设置完全按照宁夏高考试题进行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通过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学期主要想采用学案教学,通过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剩余三个月的努力学习,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才能有回报,不能不劳而获。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学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高三教学进度计划”。没有详细的计划,教学就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各个环节要抓好。 (1)备课。在备课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精心准备,面面俱到”。 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材重点和慢点。 其次,研究考试大纲。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制定合理复习规划。 再次,研习大量高考资料,精心设计学案。 最后,要备学生,我们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需要,如果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者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将很难达到。 (2)上课。 首先,加强课堂管理。虽然我们上课采用学案教学,倡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课标: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形成的任内阁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解读: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课标和升学愿望,初中生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观、初步地了解其革命过程和政治制度。因此,我该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做适合学生学习就近发展区地设计,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据课标和历史教育对人情感、价值观影响特殊作用。我应充分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精神,发挥其“读史明智”“古为今鉴”作用,培养学生接人待物,认识社会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神,更要突出得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历史发展过程。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革命、《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史实。 2.熟记《权利法案》核心思想(内容)、责任内阁和首相产生、内阁与议会关系和首相权力。 3.理解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特点和代议制。感悟对今天社会问题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史料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等历史意识。 3.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思考,感悟得到知识地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地学习,感悟妥协和协商是血的教训,感悟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有限权利和责任意识。 2.通过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C.教学设计思想 我对课标和课本研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出学生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中蕴含的法制、民主、妥协、协商、责任、有限权力等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教学要注重知识逻辑性、开放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兴趣和广阔思维空间。我整合了教材,直接突出主题最先讲解“议会权力的确立”,学生就能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也有了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条件的制度背景,更好回答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然后随历史发展,再学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也为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铺垫完整的知识基础。为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维度和照顾知识完整性,留了选作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能力、史学意识和理解知识等,为此,我亲自精心挑选切合的史料。为突出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史料分析和回答问题时,要点明依据。教学中设计悬疑、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分组抽签展示和“七嘴八舌”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到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D.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语: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有个疑问,能帮我解决吗?“君主”给你们什么印象?“宪”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同时给出两幅图片,给学生思考启发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课 教 学 设 计 李振亚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关系;(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知识)“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促进关系,可运用图示法投影展示;(能力)如何使用图示法概括历史事实?可通 过展示、评议启发学生发现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隋唐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事实; (能力)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寻找事实依据说明个人观点;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运用知识示意图概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动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获取经验启示。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模块,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把本单元分五模块): A,隋朝运河示意图 B,唐朝著名皇帝政绩示意图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1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科目考试范围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朝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专题二、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一国两制:1.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基会和海协会,汪辜会谈。 外交成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导弹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新课改后,对学生的要求在课程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动。教材由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变为以专题模块为主体,高考的模式也有所调整,在原来题型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新情景型试题增加,还新设置了选做题。那么,新课标下的高三历史如何复习,如何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复习好这三本必修和几本选修课本,让每个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复习效率是搞好复习的关键。 一、两次月考成绩和存在问题分析 1. 客观题答卷分析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对历史问题的实质、性质掌握不清楚。(2)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 (3)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会而不对,对而不会,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阅读能力差,许多考生读不懂题意或理解不到位,丢失了不少分。 (4)思维不严谨,解答不规范,许多考生是主要分析过程,不能做到史论结合。(5)应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强。

二、确立复习模式 第一步,课前根据学案巩固基础; 第二步,课件中运用材料呈现复习要点; 第三步,去细留粗、归纳线索; 第四步,精选习题,突破重难点 三、后期的复习中注意的问题 1.认真、细致的研读大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通过研读2007——2012年大纲及高考题,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就可以参照样卷展示的题量题型的大致比例分布,帮助学生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同时它又是往年高考题的精选,是可以借鉴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不管在新课教学或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就将考点置之其中,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1)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2)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审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3)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4)在训练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高三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健全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提倡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社会新风尚出现。

高三历史教案-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重点知识背诵版(实用)最新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重点知识背诵版(实用) 一、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将土地人口财产和武器等分给同姓的亲族、功臣、姻 亲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各种如军事等义务。B:宗法制,区分大小宗,通过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 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确立家天下的皇帝 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A: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设刺史监察地方,C: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 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A: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B: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A:收精兵,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 司掌财权。制钱谷,设转运使。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高三历史教案-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最新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引言分析 1.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隋唐两个王朝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①隋朝是短暂而繁荣; ②唐朝是全面繁荣。 2.这一时期,世界历史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①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阶段,国家分裂,政局混乱,工商业凋敝,文化衰落。 ②亚洲除了中国发展繁荣之外,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出现,并进入 鼎盛时期,与中国一起成为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3.这一时期中外历史的比较: ①以中国历史纵向比较,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时期。 ②与此时世界历史横向比较,尽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达到西方资本 主义的发展程度,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高考范围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的建立和统一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⑤武则天的统治 ⑥“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府兵制和募兵制 ④租庸调制 ⑤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和城市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突厥 ②回纥 ③靺鞨 ④南诏 ⑤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和新罗的交往 ②和日本的交往

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宗教和哲学 ③教育 ④文学和艺术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上海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 34、“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13分)34. 名称: 原因, 表现, 例: 名称: 贞观之治或唐前期原因: 勒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 轻儒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 (二)广东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广东卷) 2.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B 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4.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B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三)综合卷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B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1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A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四川、吉林、湖北、湖南、重庆卷) 13.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D

中国现代史阶段复习总结;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2015年11月公开课教案)

2015届中国现代史阶段复习总结:整合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 【基本概念】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现代化历史的进程。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逐步巩固的历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日臻成熟的历史。

【同步练习】 1 (2011湛一模)(28分)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请回答:(2)1949—1956年,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型。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18分) 2 (2010湛江一模)(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新中国奠定国民经济基础;中国建立国民经济、工业、大学基础体系,制造出“两弹一星”;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第三阶段,1978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二阶段中,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标志是什么?(2分)这一阶段,我国在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3)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三阶段中,从国内情况分析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有利因素?(6分) 3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6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60年,经典中国,辉煌灿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⑵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该阶段的时代特征。(7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的?(6分) 4.(湛江市2013年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连。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9分)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2分) 5.(湛江市2013年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文科综合 39)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惊人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8)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8)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提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中国人

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四字构想: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2.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 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两会”成立: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 1993年,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

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年******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8.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与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古代中国的改革 1.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 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 (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 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 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 ①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②“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③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 ①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 ④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 (3)影响 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