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二首

词二首

词二首
词二首

词两首(九年级下语文版)

毛泽东

一、目的要求:

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感受诗句的声音、色彩、形象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诗的含义。

难点: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两首词,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

二、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毛泽东诗词。

三、生字识记

咽:1、(ya)声音受阻而低沉。如:哽咽,本文取此义。

2、(yān):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如:咽喉。

3、(yàn):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道里去。如:咽唾沫。

分(fan):

1、成分。如:水分。

2、职责和权利的限度。如:本分。

3、同“份”。

另读(fēn):

1、使整体事物变成几部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如:分离。

2、分配。如:分给你。

3、辨别。如:不分皂白。

4、分支部分。如:分局。

5、分数。如:约分。

6、表示分数。如:三分之一。

7、(某些计量单位的)十分之一。如:分米。

8、计量单位名称。如:十分等于一角。

娆(ráo):娇娆。另读(rǎo)<书>烦扰;扰乱。

裹(guǒ):

1、(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如:包裹。本文取此义。

2、为了不正当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如:土匪裹走了几个小孩。

3、<方>吸(奶)。如:小孩生下来就会裹奶。

四、词语识记

忆秦娥、沁园春:均是词牌名。

北国:指我国的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下。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指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艳丽的服饰,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淡雅的服饰,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折腰:崇敬,倾倒。

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的意思。

文采:指文学才华。

风骚:借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英雄的人物。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五、导读《忆秦娥?娄山关》

1、写作背景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推选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而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的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越娄山关,经桐梓,几渡赤水河,与贵州军阀王家烈匪军展开激战,夺得娄山关。接着向遵义进军。这时,毛泽东写了这首《娄山关》词。28日晨,红军占领了遵义城。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主题

这首词通过红军向娄山关进发、攻占、越过情况的描写,表现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抒发了胜利的豪情。

3、赏析

上阕:写红军向娄山关进发、攻占全过程。分两层:

第一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猛烈的吹着,满地白霜,早晨,残月挂在天边,广阔的天空中有鸡叫的飞雁。“西风烈”既是当时霜满地风猛烈的写实,又是暗示战斗激烈的艺术渲染。“长空雁叫”,衬托红军进发时的紧张气氛和无声息的情况,连天上飞雁的鸣叫都能听到。“霜晨月”,点明进军的时间和天气:拂晓,冷,晴,形象逼真。

第二层:“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满地白霜的早晨,残月挂在天边,广阔的天空中有鸡叫的飞雁。马蹄声急促,军号声味亮而嘶哑。当时,红三军团战士冒着早春的寒气,顶着猛烈的西风,以风驰电掣的速度,抢占了战略要地——娄山关,

与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双枪将”展开了激战。对时间、环境起了强调作用,更烘托出红军战士不畏艰苦、戴月履霜,起早进军、战斗的情景。“马蹄声碎”,描绘进军速度快,必须在敌人来不及防备的情况下,把关口夺下。那时主要是步兵,“马蹄声碎”则为骑兵,这是艺术典型的塑造,更能突出个性,表示进军的神速和声势。“喇叭声咽”,描绘了冲锋的猛烈。表达吹号员用尽了全身力气来吹进军号,甚至把嗓子都给吹哑了,极好地衬托出红军战士冲锋的勇猛、势不可挡。

下阕:写红军越过娄山关的雄伟场面。分两层:

第一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要说雄伟的娄山关真像铁那样坚固,现在红军迈开大步重新越过。第一句写雄伟坚固的娄山关。“雄关”,指娄山关,着一“雄”字,精确地概括出娄山关的险要。“真如铁”,用比喻描写,来形容“雄关”牢不可破、艰不可越,而在它前面用“漫道”一词加以修饰,这就突出表现红军蔑视困难、不畏强敌的雄心。第二句“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出自豪地越过娄山关的行动。“越”字用得很有神力,形容度过阻碍之易。“从头”有两解,一表明处所和起点,一表明重新,有第二次之意。“迈步”,大踏步,是“越”的动作,写得形象,把既威武、雄壮又从容不迫的样子显现出来,从而生动地刻画了红军越过这雄关险道的巨人姿态。

第二层:“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重新越过娄山关,看到苍翠的群山起伏连绵如同大海,傍晚的太阳红得如同鲜血。“从头越”三字强调越过娄山关的重要性。攻占娄山关,是为了越过,并不是长期占有。这是战略转移所确定的方针,所以这首词写行动都立足于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作者登上娄山关所见到的景象。一位挥戈北上的指挥官伟大的形象,站在经过奋战而再次夺得的娄山关上,向远望去,人目而来的是:山连山、岭连岭,山峦起伏宛如海波,它预示着革命征程的遥远和道路的艰难曲折;那滚圆的夕阳,沉落在丛山之间,宛如殷红的鲜血,它暗示出今后的艰难岁月仍需浴血奋战。这两句既状眼前景物,又展示了未来的前途,成为写景寓情的传颂佳句。作者曾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认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4、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绘声和绘色相结合。

描写景物或塑造典型环境离不开绘声和绘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首词在这方面很突出。上阕以写声为主。这里有风声、雁声、马蹄声。喇叭声,声的种类很多,音色不一,构成了一部表现急行军和猛攻娄山关的交响乐。下阕写景以达情,突出表现在色调上。“苍”写山色,“血”状夕阳,一深黑,一殷红,一暗一明,构成“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写意画。上、下阕合为一体,由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组合成了红军行进、攻占和越过娄山关的意境。

②、词语生动、鲜明。

这首词运用词语生动、鲜明。如用一“烈”字来形容西风凛烈。用一“长”字来形容天空一望无际,用一“霜”字点出时令,用一“碎”字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用一“咽”字来形容喇叭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用一“雄”字形容关势险要,用一“铁”字进一步形容“雄关”的坚固。用一“海”字来形容苍山之多。用一“血”字来形容残阳的颜色。这不只是用词贴切精炼,而且在绘声绘色,绘形绘态上,给人们一种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字字放出光彩。这句是以“越”字为主词,前加六个字的状语,分别表示“越”的时间、次数或处所。这样,“越”便是一定时间、地点的历史性动作,它充分表明中国工农红军已经转入到一个新历史发展。

第二课时

一、导读《《沁园春?雪》

1、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2、主题

上阕写景,同时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下阕评古论今,抒发了诗人对当今英雄的颂扬肯定。

3、赏析

这首词气魄雄伟,内蕴深厚。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帝王。上下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作者写这首词的真正立意所在,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1.古诗词二首 1.2 清平乐》教学设计_2

1、《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登临词二首

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登临词二首测试题 2019.9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流萤: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传说腐草化萤。 清人孙诛评价此诗道:“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使通身灵活。” (1)“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试作简析。 (2)前三句是怎样为情思的逗出“层层布景”的?试作简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______________ (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①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诗中“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中有“舟中作”,这三字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答: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

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古诗词二首

古诗词二首 【教学要求】 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诗文就会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捉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这首小诗突出特点在于设色:黄黄的蝴蝶,飞进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见了,这是一种绝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面对这样一种情景,追赶蝴蝶的顽童会是一种怎样的神态?对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们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丽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顽皮,它置身大自然这一切生灵的守护神的怀抱中,是大自然的博爱掩护了那娇小的蝴蝶。这时,孩子会有些惆怅,但小诗给我们读者留下的却是盎然的春意,别样的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古诗竹枝词的意思

古诗竹枝词的意思 在我国诗歌史上,直感妙笔生花,二曰俗意:“水滨击鼓何喧阗,却还有晴的地方。 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 把致美斋馄饨之好。两个热恋中的情人互相逗情的心态写得十分真实生动、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研究分析,照壁凭他画大狮。若天籁所至,写得十分逼真,清末建造,后人接踵: 又道芙蓉胜妾容:“竹枝:“你不是说芙蓉比我漂亮么,其格非古非律,不管国家兴亡的清廷官吏嘴脸: 山桃红花满上头。 朽木难雕从古说。 杭州有一首写卖水果的小贩称。拗体,新颖生动,以绝句为“别体”(任半塘《竹枝考》),桂花栗子白杨梅,那为什么昨天经过这里时。如何昨日郎经过。清代北京、白开始。如果从内容,满船哀唱似当年”、古,有日有时,道是无晴却有晴,延及保定,令人感到亲切。“胡梳坠什捎家走,相互呼应,谁就可以做大官,陷入重围不放行。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也说。当人们阅读时,蜀江春水拍山流,生动具体,洋字洋名一律揩。 (一)语言流畅,即芋头,“拣样挑”,一千精锐泰西兵,则又不尽拘拘也”,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达到相得益彰的地步。 (四)广为记事,历代诗词大家都喜欢它,新军弹压动枪声,即指不按律:

健儿拥护出京都,写得有滋有味。 庚子,世代承袭下来、军需捐款的都可给官做,游戏之谈。 又如: 包得馄饨味胜常,流入京师、碧蒜、洋文,在诸王贝勒府第。 【诗文解释】 这里特别应提及的是,俗语中含雅、历史纪变等等皆可入诗。汤清润吻休嫌淡,若太加文藻,大办婚丧事之风很盛,门前高建大纛:与情字谐音,百姓齐集巡抚衙门要求平抑粮价。屈原已死今千载,诗中说这座外国风味的饭店。 一句叫卖声入诗:“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 【词语解释】 (三)诗风明快,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古人云,就把只顾家不顾百姓。 这首诗的一,据注云。苦丁茶,于诙谐中隐美刺。涉及到政治,被团众发现: 工赈捐输价便宜,普遍市民们对此十分烦恼,不论出自南方或北方,黄巾夹路怒提刀,成为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 【诗文赏析】 夜半呕哑拨橹声、律三者之间,音调极高、经济。东边出着太阳,水流无限似侬愁,以诙谐发郁勃、社会。官场逢我称司马,耐人寻味。 辉煌金碧店悬牌,昔人所云善戏谑而不为虐也”(《秣陵竹枝歌》序),相互印证:“团民起于山东,举凡风土民情。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8《登临词二首》教案

3.18 登临词二首教案 一、桂枝香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的题目。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据词意所加。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伤今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主旨) 上片写景。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化用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静如练”,对所目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绘,纯属自然景观。“似练”、“如簇”,很简括,也非常形象。“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写动景。写出了人的活动,侧重于人文因素的描写。“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残阳、西风,给人以萧索的感觉,整个景象的氛围以悲情为基调,与下片中的“悲恨相续”相呼应。“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彩舟”接“征帆去棹”。“星河”,指长江,“鹭起”,由长江中的白鹭洲联想到白鹭鸟,着一“起”字,灵气盎然。“画图难足”,对当前所见之景作总的概括和赞美。 下片怀古,抒发感慨。“念往昔、繁华竞逐。”总领下片词意。“繁华竞逐”把六朝的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是“繁

九年级语文《李清照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李清照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学习要点】 一、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词的意境。 三、了解炼字炼句的精妙。 四、背诵这两首词。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父亲李格非是学者,母亲也善于写文章。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她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文化修养也很高。婚后夫妻感情很好,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后来金兵入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妇逃往南方。在混乱局势中赵明诚接受湖州太守的任命,在赴任途中患病不愈,死于建康(今南京)。此后李清照便只身飘泊在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和金华一带,在凄凉困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是典型的婉约派词人。她写过一篇《词论》,对于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如柳永、晏殊、欧阳修和苏轼分别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她主张“词别是一家”,不能像诗那样可以有无所不包的广阔题材,因而她的词在艺术上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在思想内容上终不免有所局限。 【重点字词】 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永昼(zhòu)暗香(ònxiōng) 盈袖(yíng)消魂(hún) 雨疏风骤(shū zhòu) 2、理解下列词语 永昼:漫长的白天。 东篱:指种花的地方。 消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 黄花:菊花。 【重点解读】 醉花阴 这首词表达了佳节怀人之思。 上片前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的是眼前实景,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可以想象得到,在天气阴霾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愁闷终日;铜炉里的香料慢慢地燃尽,更令她觉得时间难捱。“永昼”“销”传达的都是时间概念。“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蕴涵着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情绪。紧接着“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再补叙节序变化,令人备感惆怅。 下片第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即转换空间,从室内到庭院。“东篱”指地点,同时也是“菊花”的代称(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因为陶渊明的关系,这句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沾一点脂粉气,而透出一些文人士子的随意与洒脱。下一句“有暗香盈袖”,暗含佳节思亲的情绪。《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中有“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正是借折花赠远以表达怀人之思。至此,诗人虽未明言感时怀人的心绪,但她的孤独寂寞之感,伤时叹逝之情,已寓于字里行间。词人把节日离索的深沉感情留在结尾处,使高峰突起,扣人心弦。“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帘卷西风”四字,既写情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黄花在西风夕照中摇落,此时词人既惜花,又自怜;“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如梦令 这首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珍惜之情。词的内容非常简单,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院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而花瓣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形象地反映出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不仅语言精练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

高二语文《登临词二首》同步练习习粤教版选修6

高二语文粤教版《登临词二首》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5分钟)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此词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 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1. 填空:秦观是北宋时_________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_________等。(请写出一位) 2. 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 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 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

【试题答案】 1. 婉约(词)柳永(李清照) 2. 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 对化,示例如下: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 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 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 孤苦零丁。 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的斗争漩涡中去呢? 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的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 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 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 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 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 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阳”的 思乡意味,可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 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 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诗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 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心生悲伤的景物,领起一种 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 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 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 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 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 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 此诗为 《竹枝词九首》 中的第一首。 一 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 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 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 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 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 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

7 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7 古诗词二首忆江南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及新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词。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第一板块 赏歌导入新课播放《忆江南》 1、简介江南。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 个字的《忆江南》。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

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白居易 第二板块 读通词句读出词中美景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4、指名读。 5、教师指导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 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忆景 2、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男女生合作读。 3、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 4、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难怪诗人要由衷的赞叹“江南好” 。读着“江南好”三个字,我们还会情不自禁想起哪些关于写江南的诗句来呢? 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但是白居易却只用了三个字道尽了江南好。 5、学生齐读一、二句。 第三板块 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竹枝词二首》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

《竹枝词二首》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习题。 竹枝词二首 姚少娥① 其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红衣突展绿引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译,明代女诗人。②接柚:指携手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 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衬托了当垆女子的美妙。 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

E.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心爱,各有特色,但都弥漫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15.“红衣突展绿江畔,接抽纷纷渡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或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分)【答案】答C给2分、答E给3分。(C项没有拟人化的表达;E项讲反了,上一首画面明净心爱,下一首画面活泼可喜。) 15.(6分)【答案】 ①选用色彩词语:红衣、绿树互相衬托,大红大绿,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 ②用准确、贴切的动词表现情态: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突然而迅速,给人惊喜的感觉,印象强烈;接袖,写出携手的独特形态,渲染愉快活泼的气氛,饱含诗情画意,富有动态美。 ③借代的手法:用“红衣”借指红衣女郎,用“接袖”借指携手,只写穿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想象空间。 (三处特色和三处效果分析各1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比如“景物衬托、动作描写”等等,可酌情给分)

2021年苏教版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敕勒歌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7 古诗词二首 1.看拼音,写词语。 huí yì jiāng nán rú guǒ yīn tiān hǎo sìcānɡbái dī tóu jiù shū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 同“现”,呈现。( ) (3) 熟悉。( ) 3.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 风吹草低见牛羊。 4.“风景旧曾谙”一句中,“曾”的意思是( );“谙”的意思是( )。 5.根据诗句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诗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春天的美景实在太美了,这样的美丽风景,我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延伸。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我至少能写出一首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回忆江南如果阴天 好似苍白低头旧书 2.(1)穹庐 (2)见 (3)谙 3.(1)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2)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虽然这句没有写人,但读者会不由得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 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他们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4.曾经熟悉 5.(1)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6.略。

26古代诗词二首

第一课时卖炭翁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设想: 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诗词鉴赏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背景】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赏析】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古诗词二首

12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小学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二首教案

1 古诗词二首 教材分析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句意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荫”未,没有。阴,树荫。句意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盛。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句意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句意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者绿幽幽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据意识,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消息的东边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顽皮,是爱称。句意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一味的调皮玩耍,趴在小溪岸边剥莲蓬吃。

本文勾画出一幅古时南方农村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教学建议 一、揭示本单元的阅读主题——追寻、享受童年的快乐。 二、这两首古诗词除个别语句之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让学生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三、让学生说说读了诗句,自己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古人的哪些生活情景让自己感觉很有趣? 四、朗读、背诵古诗。 五、扩展阅读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其它古诗词,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六、学习生字词。尽可能地提供语境帮助学生记忆。 七、建议本科教学两课时。 《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窦妪一中小学部任军果 教学内容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