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

1、新陈代谢:指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2、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阈值:把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4、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反应。

5、反馈:由受控总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

二、填空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反应的基本形式有(兴奋)和(抑制)。

3、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它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三、A型题

1、维持人体某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E)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

E、负反馈

2、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D)

A、反应

B、兴奋

C、抑制

D、反射

E、兴奋性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C)

A、减压反射

B、血糖浓度调节

C、排尿反射

D、体温调节

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感觉器

B、传入神经

C、中枢D 、传出神经E、效应器

1、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A)

2、迷走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D)

3、窦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B)

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D)

五、X 型题

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CD)

A、定位准

B、作用持久

C、迅速

D、作用短暂

E、作用广泛

2、下列哪些属于条件反射的特点:(BE)

A、生来就有

B、数量无限

C、比较固定

D、种族共有

E、反射中枢在大脑皮质。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ADE)

A、血糖浓度

B、分娩

C、凝血过程

D、体温调节

E、血压相对稳定

六、简答题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生理学中把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

代谢的场所,对细胞的生存以及维持细胞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稳态: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广泛、持续时间长。自身调节的特点:调节范围局限性,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细胞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负反馈: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如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意义:在于促进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其生理过程完成,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

1、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为负值。

2、阈电位:能够引起细胞膜上Na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3、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

4、等张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

二、填空

1、细胞膜内外Na离子和K离子的不均匀分布需要靠(主动)运转来维持,就其化学本质来说它是一种(Na离子-K离子依赖式A TP酶)。当细胞内(Na离子)浓度增高或细胞外(K 离子)浓度增高时被激活。

2、静息电位主要是(K离子)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3、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相当于(Na离子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的平衡电位,而下降支则是(K 离子快速外流)的平衡电位。

4、只有当(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作用于细胞时,使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才能触发动作电位。

5、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是(不衰减性)(全或无现象)(双向传导)。

6、肌肉收缩的前负荷指的是肌肉(在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指的是肌肉(收缩过程中)所遇到的负荷。

三、A型题

1、氧气O2和CO2在细胞膜上的扩散方式是(A)

A、单纯扩散

B、通道转运

C、载体转运

D、主动转运

E、入胞和出胞

2、阈电位时,膜对其通透性突然增大的离子是(A)

A、Na离子

B、K离子

C、Ca离子

D、Cl离子

E、Na离子和Ca离子

3、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共同特征是产生(C)

A、收缩反应

B、分泌

C、动作电位

D、离子运动

E、静息电位

4、前负荷与肌肉收缩张力的关系是(A)

A、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张力不变

B、前负荷增大,肌肉收缩张力不变

C、前负荷减小,肌肉收缩张力增大

D、前负荷增大,肌肉的初长度不变

E、前负荷减小,肌肉收缩张力不变

5、参于细胞易化扩散的蛋白质是(E)

A、受体蛋白

B、通道蛋白

C、泵蛋白

D、载体蛋白

E、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1、细胞膜内电位由-70mV变为-50mV时称(B)

2、细胞膜内电位由-70mV变为-80mV时称(C)

3、细胞安静时膜两侧电位呈内负外正的状态称(A)

(4~6题备选答案)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

E、出胞

4、白细胞吞噬异物和细菌的过程称(D)

5、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过程是(E)

6、细胞内的K离子向膜外扩散属于(B)

五、X型题

1、K离子跨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有:(BC)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

E、出胞

2、易化扩散的特点有(ACD)

A、特异性

B、逆浓度差进行

C、饱合性

D、竟争性抑制

E、消耗能量

3、与神经纤维兴奋具有相同意义的是(BCD)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神经冲动

D、锋电位

E、局部电位

4、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BC)

A、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和下降支

B、上升支是Na离子内流的结果,下降支是K离子外流的结果

C、动作电位具有可扩布性

D、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六、简答题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

答:转运方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入胞。

2、说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答: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是K离子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指细胞接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Na离子内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下降支是由K离子外流的结果。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血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血浆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收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3、等渗溶液:血浆渗透压相近或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4、溶血: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当对较高,水分吸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血红蛋白逸出。

5、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斩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6、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7、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填空

1、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各类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2、血浆蛋白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3、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和(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

4、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有(铁)和(蛋白质)。

5、调节红细胞生成激素主要有(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6、凝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过程,第一阶段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是(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是(纤维蛋白的形成)。

7、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管内壁完整性)和(参于生理性止血和凝血)。

8、ABO血型可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型。

三、A型题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C)

A、NaCl,

B、葡萄糖,

C、清蛋白,

D、球蛋白,

E、血红蛋白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A)

A、缺乏Fe离子,

B、缺乏叶酸,

C、内因子缺乏,

D、骨髓破坏,

E、严重肾疾病

3、某患者未发现明显创伤皮肤却经常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可能是(D)

A、红细胞减少,

B、中性料细胞减少,

C、淋巴细胞减少,

D、血小板减少,E 、凝血因子缺乏

4、某患者甲状腺术后伤口不断渗血,考虑可能是(D)

A、缺乏Fe离子,

B、缺乏因子VIII,

C、缺乏因子III,

D、纤溶活跃,

E、抗纤溶活跃

5、异型输血一般不超过(C)

A、100ml,

B、200ml,

C、300ml,

D、500ml,

E、1000ml

四、B型题

(1~5题备选答案)

A、A凝集原,

B、B凝集原,

C、D抗原,

D、A凝集原和B凝集原,

E、无A凝集原和B 凝集原

1、A型血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是(A),

2、B型血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是(B),

3、AB型血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是(D),

4、O型血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是(E),

5、Rh阳性血型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集原是(C)

1、血浆无机盐的生理作用包括(ACD)

A、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

B、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维持酸碱平衡,

D、产生生物电,

E、参于血液凝固

2、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组成包括(ABDE)

A、血小板因子III(PF3),

B、Ca离子,

C、凝血因子III,

D、凝血因子Xa,

E、凝血因子V

六、简答题

1、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血浆蛋白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清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形成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参于免疫反应,纤维蛋白原参于血液凝固。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并能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白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反应,实现对机体的防御和保护。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是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参于生理性止血和凝血。

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哪些物质形成,各有何生理作用?

答: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血浆中的氯化钠,葡萄糖,尿素等晶体物质形成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其中百分之80来自于Na离子和Cl离子。别一部分是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值约为1.5mOsm/l(2.5mmHg),清蛋白是形成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生理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以吸引组织液中水分进入毛细血管,从而维持血浆容量的相对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正常血浆容量有重要作用。

3、红细胞正常生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1)前提条件: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铁和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2)此个红细胞生成还需要维生素B6,B2和E,以及微量元素钴,锌和铜等,(3)在红细胞分裂和成熟过程中,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参于,红细胞的生成主要是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调节。、

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答:(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5、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

答:ABO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6、Rh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有何特点?

答:Rh血型系统中,Rh凝集原是人类红细胞上存在的另一类凝集原,为临床关系密切的Rh凝集原有C,c,D,E,e五种抗原,其中D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因此通常将红细胞膜上含有D凝集原的称Rh阳性,不含的称Rh阴性。

Rh血型系统的特点是存在抗Rh凝集原的天然凝集素,Rh凝集素主要通过输血和妊娠而产生。临床意义重要性是在于Rh凝集素引起的反应。

第四章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用的时间。

2、窦性心律:以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突性心律。

3、搏出量:每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4、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5、收缩压:在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6、中心静脉压:把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二、填空

1、心室的心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心房和心室都处于舒张状态称为(全心舒张期)。

2、从第一心音到第二心音的时间为心脏的(收缩期),从第二心音到下一个心动周期第一心音的时间为心脏的(舒张期)。

3、心肌细胞可分为(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两类,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是(工作细胞),构成特殊传导系统的是(自律细胞)。

4、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是由于(Na离子内流)形成的,平台期是由于(Ca离子内流,K离子外流)形成的。

5、心电图P波反映的是(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QRS波群反映的是(左右心室的去极化过程),I波反映的是(左右心室的复极化过程),P-R间期代表的是(从P波起点到QRS 波群起点之间的时间),Q-T间期代表的是(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这段时间),S-T 段处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平台)期。

6、外周阻力是指血液在(小动脉)和(微动脉)所遇到的阻力。

7、正常成人动脉血压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

8、中心静脉压是监测(心室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参考指标。

三、A型题

1、心脏射血发生在(B)

A、心房收缩期,

B、心室收缩期,

C、心室充盈期,

D、等容舒张期,

E、全心舒张期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C)

A、0期,

B、1期,

C、2期,

D、3期,

E、4期

3、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主要区别是(E)

A、0期去极化速度,

B、0期去极化幅度,

C、3期去极化的离子转运,

D、复极化时间的长短,

E、4期自动去极化

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关系是(D)

A、房缩期长于室缩期,

B、整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长于舒张期,

C、收缩期与舒张期相等,

D、整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E、心室舒张期长于心房收缩期

5、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主要指标是(B)

A、心率,

B、心排出量,

C、中心静脉压,

D、动脉血压,

E、静脉回流量

6、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B)

A、保持血管充盈,

B、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量,

C、防止血管硬化,

D、保证血管的血液供

应,E、减轻心肌的前负荷

7、中心静脉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D)

A、平均动脉压,

B、血管容量,

C、外周阻力,

D、呼吸运动,

E、静脉回流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

8、静脉回流速度取决于(C)

A、心肌的前负荷,

B、心肌的后负荷,

C、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

D、外周动脉压和静脉压之差,

E、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9、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E)

A、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

B、可反映心脏的射血能力,

C、可反映静脉回流速度,

D、是临床上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指标,

E、其正常值为4-12mmHg

10、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E)

A、静脉回血量减少,

B、肾排钠量减少,

C、循环血量减少,

D、动脉血压降低,

E、抑制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11、微循环的分闸门是指(C)

A、微动脉,

B、后微动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真毛细血管网,

E、微静脉

12、哪一项不属于淋巴循环的功能(D)

A、淋巴回流,

B、回收蛋白质,

C、吸收脂肪重要途径,

D、具有组织灌流作用,

E、清除组织中的细菌具有防御功能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区,

C、房室束,

D、普肯耶纤维,

E、心房肌

1、无自律性的部位是(C)

2、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A)

3、房室延搁发生的部位是(B)

4、自律性最低的是(D)

(5~8题备选答案)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主动脉瓣关闭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关闭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主动脉瓣开放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开放

E、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主动脉瓣关闭

5、等容收缩期(B)

6、射血期(D)

7、等容舒张期(B)

8充盈期(A)

五、X型题

1、具有4期自动去极化功能的结构是(BCD)

A、心房肌,

B、窦房结,

C、房室交界区,

D、普肯耶纤维,

E、心室肌

2、影响血液静脉回流的因素包括(ABCD)

A、心肌收缩力,

B、呼吸运动,

C、骨骼肌挤压作用,

D、重力和体位,

E、中心静脉压

3、心肌自律细胞(ABCDE)

A、具有自律性,

B、具有兴奋性,

C、具有传导性,

D、具有收缩性,

E、主要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普肯耶纤维

4、关于心排出量叙述错误的有(ACD)

A、左心室大于右心室,

B、等于搏出量X心率,

C、不受动脉血压的影响,

D、不随代谢需要而增加,

E、与静脉回心血量保持动态平衡

5、参于心室肌产生动作电位的离子有(ABC)

A、K离子,

B、Ca离子,

C、Na离子,

D、Mg离子,

E、Cl离子

6、影响组织液生成的主要因素是(ABDE)

A、毛细血管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透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E、组织液静水压

六、简答题

1、比较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答:第一心音主要是由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及心室射血冲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特点:音调低,持续时间长,在心尖搏动处听的最清楚。

第二心音主要是由心室舒张时动脉瓣迅速关闭及血液冲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引起振动所产生。特点:音调高,持续时间短,在主、肺动脉瓣最清楚。

2、简述微循环的血液通路及意义。

答:(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完成物质交换,(2)直捷通路,使部分血液迅速返回静脉,以保证静脉回心血量,(3)动-静脉短路,参于体温调节。

3、简述减压反射的调节过程。

答: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扩张,感受器受牵引而产生神经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上传至延髓,使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增强,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减弱,于是经迷走神经传入心脏的冲动减慢,心交感神经传入心脏和缩血管神经至血管的冲动减少,其效应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4、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心排出量决定于搏出量和心率,而搏出量又受心肌的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

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因素有: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大动脉的弹性。

第五章呼吸

一、名词

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2、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3、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的过程。

4、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

5、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6、用力呼气量:又称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7、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8、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9、肺牵张反射: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10、通气/血流比值: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量的比值。

二、填空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或组织换气)三个环节,其中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减小肺的弹性阻力)和(防止肺水肿发生)。

3、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是(呼吸运动)。

4、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5、氧气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其中主要的运输形式是(化学结合)。

三、A型题

1、维持胸膜腔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

A、胸膜腔的密闭性,

B、两层胸膜之间有浆液,

C、呼吸肌收缩,

D、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

E、肺内有表面活性物质

2、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是(B)

A、缺氧气O2,

B、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CO2,

C、NaHCO3,

D、一定浓度的H离子,

E、HCO3离子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潮气量,

B、肺活量,

C、用力呼气量,

D、肺泡通气量,

E、残气量

1、可较好的评价肺通气指标的是(C)

2、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D)

3、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称为(A)

(4~6题备选答案)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D、直接抑制延髓呼吸中枢,

E、直接兴奋脑桥呼吸调节中枢

4、一定范围内PCO2升高,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B)

5、PO2降低,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A)

6、动脉血H离子浓度升高,可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A)

五、X型题

1、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ABDE)

A、维持肺泡呈扩张状态,

B、保持肺的顺应性,

C、减小吸气的阻力,

D、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E、在呼吸运动和肺通气之间起耦联作用

2、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B)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脊髓,

E、大脑皮质

六、简答题

1、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答:胸膜腔负压与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一是肺内压,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二是肺回缩力,与肺内压作用相反。

生理意义:使肺维持扩张状态,并使肺能随胸廓的运动而扩张和回缩,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内的压力,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2、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的交换效率高?

答:因为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不同,对肺通气和肺泡通气有不同的影响,如果潮气量减小1/2,呼吸频率就会增加一倍,此时,肺通气量不变,而无效腔气量占的比例比正常潮气量时要大,潮气量大,呼吸频率减小,通气量就会变大,在百分通气量相等的情况下,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的气体交换率升高。

3、低O2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有兴奋后抑制,呼吸抑制。

因为低O2会促进呼吸中枢兴奋而呼吸运动增强,起到代替补偿作用,低O2状态持续,呼吸中枢缺氧,导致受抑制,从而对呼吸产生抑制。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一、名词

1、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

2、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3、胃排空:指胃的内容物被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4、胃肠激素:在骨肠黏膜内,散在分布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且数量很大,它们能合和分泌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二、填空

1、消化的方式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

2、胃液的成份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内因子)。

3、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消化功能起(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消化功能起(兴奋)作用。

三、A型题

1、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C)

A、1~1.5h,

B、2~3h,

C、4~6h,

D、7~8h,

E、12~24h

2、消化液中最重要的是(D)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E、小肠液

3、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是(D)

A、脂肪酸,

B、胆盐,

C、蛋白水解产物,

D、肠致活酶,

E、糜蛋白酶

4、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密切的成分是(D)

A、胆固醇,

B、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C、胆色素,

D、胆盐,

E、脂肪酸

5、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C)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E、小肠液

四、B型题

(1~2题备选答案)

A、抑制胃液的分泌和胃的活动,

B、促进胰液中HCO3离子的分泌,

C、促进胰液中胰酶的分泌,

D、促进胆汁排空,

E、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1、抑胃肽的主要作用是(A)

2、胆囊收缩素的作用是(C)

五、X型题

1、胃肠激素包括(ABDE)

A、促胃液素,

B、促胰液素,

C、组胺,

D、胆囊收缩素,

E、抑胃肽

2、下列因素中,哪些不能促进胃运动(BCDE)

A、促胃液素,

B、交感神经兴奋,

C、促胰液素,

D、抑胃肽,

E、小肠中酸性食糜

六、简答题

1、胃酸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答:胃酸的主要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3)杀死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4)与钙和铁结合,促进其吸收,(5)胃酶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答:(1)小肠的吸收面积大,黏膜有环开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等,(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为3-8小时,有充分的吸收时间,(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4)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吧管,加上小肠运动和绒毛运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回流,有利于吸收。

3、简述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途径和形式。

答:糖以单糖的形式被小肠吸收,蛋白质的吸收形式主要是氨基酸,二者的吸收过程都需要Na离子泵提供能量,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脂肪被吸收后,主要形成脂肪酸、甘油和甘油一醇等,吸收包括血液和淋巴两种途径。

4、简述四种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答:(1)促胃液素: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胃的活动,促进胰液和胆汁分泌,(2)促胰液素:促进胰液中水和HCO3离子的分泌,抑制胃的运动和分泌,(3)缩胆囊素: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促进胰酶分泌(4)抑胃肽:抑制胃液的分泌和胃的运动,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

1、能量代谢: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统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称为基础代谢率。

3、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由于食物引起机体额外增加产热量的现象。

二、填空

1、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以肝脏为主),剧烈运动时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正常成人腋窝温度为(36-37.4度C),口腔温度为(36.7-37.7度C),直肠温度为(36.9-37.9度C)。

三、A型题

1、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度C左右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C)

A、辐射散热,

B、对流散热,

C、发汗,

D、传导散热,

E、不感蒸发

2、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C)

A、环境因素,

B、精神因素,

C、肌肉活动,

D、进食,

E、年龄差异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皮肤蒸发散热,

E、呼吸道蒸发散热

1、用冰代,冰帽使高温病人降温属于(A)

2、通风降低室内温度属于(C)

3、酒精擦浴降温属于(D)

五、X型题

1、机体的散热器有(ACD)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泌尿道,

E、内脏

2、成年女子基础体温的特点有(ABCE)

A、体温变化与孕激素有关,

B、月经期较低,

C、排卵日最低,

D、同龄男子体温略高,

E、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

六、简答题

1、何谓能量代谢,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通常把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及精神活动。

2、影响体温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动和精神因素等因素而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幅度一般不超过1度。

第八章尿的生成的排放

一、名词

1、排泄:机体将代谢产物过剩及有害的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2、肾小环有效过滤压:肾小环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称为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环滤过的动力。

3、肾小环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人约为125ml/min。

4、重吸收: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被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5、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6、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小,尿量将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7、水利尿:大量饮入清水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8、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称为尿潴留。

9、尿失禁:排尿失去意识控制称为尿失禁。

二、填空

1、尿生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肾小环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2、肾小环有效滤过压=(肾小环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3、影响肾小环滤过的主要因素有(有效滤过压的改变)、(滤过膜通透性和面积的改变)和(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4、影响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有(不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和(球管平衡)。

5、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受(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循环血量)减少时,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

6、肾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分泌(H离子)、(NH3)、(K离子)。

7、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近端小管),正常情况下在该处完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葡萄糖、氨基酸)。

8、酸中毒时,肾小管泌H离子活动(增强),而泌K离子活动(减弱),可使血K离子(增高)。

9、当血中(K离子)浓度降低或(Na离子)浓度升高时,醛固酮分泌增多。

10、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L以上,称为(多尿),每昼夜尿量介于0.1-0.5L之间,称为(少尿),每昼夜尿量少于0.1L,称为(无尿)。

三、A型题

1、直接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激素是(B)

A、醛固酮,

B、抗利尿激素,

C、甲状旁腺素,

D、肾素,

E、肾上腺素

2、醛固酮作用的主要部位是(D)

A、近端小管,

B、髓袢,

C、远曲小管,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E、集合管

3、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A)

A、排出代谢终产物,

B、排出多余和无用物质,

C、分泌肾素,

D、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4、正常情况下,影响尿量的最主要因素是(C)

A、肾血流量,

B、有效滤过压,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小管液溶质浓度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近端小管,

B、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C、远曲小管,

D、髓袢,

E、集合管

1、正常情况下,决定尿量的最主要部位是(A)

2、肾小球滤过液中,大总分溶质重吸收的部位是(A)

3、抗利尿激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B)

五、X型题

1、下列物质中,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有(ABD)

A、NH3,

B、H离子,

C、尿素,

D、K离子,

E、肌酐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ACDE)

A、肾血流量,

B、血糖浓度,

C、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D、滤过膜通透性,

E、有效滤过面积

3、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的原因有(ACD)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醛固酮分泌增多,

C、循环血量增多,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4、急性大失血时,尿量减少的原因错误的是(ACE)

A、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

B、肾血流量减少,

C、醛固酮分泌减少,

D、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E、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六、简答题

1、简述尿生成的过程,影响肾小球滤过压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三个环节。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肾血流量的改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滤过膜的改变。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有:小管液溶质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2、简述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分泌调节。

答:抗利尿激素是由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泌,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机制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作用结果是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血压升高,释放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量减少。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机制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离子-K离子交换,及Cl离子和水的被动重吸收,作用结果是保Na离子排K离子,保水,释放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K离子升高血Na离子下降。

3、大量饮入清水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如果在短时间大量饮清水,水吸收入血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出现水利尿。

4、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糖尿和尿量增多?

答: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时,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机体血糖浓度,如果再继续升高,葡萄糖不能全部被吸收,而随尿液排出,导致糖尿,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糖尿病人多尿是由于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吸收,引起小管液中葡萄糖增多,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5、机体发生酸中毒时,血K离子浓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机体发生酸中毒时,血K离子浓度升高。

由于泌K离子和泌H离子都与Na离子的重吸收耦联,故K离子-Na离子交换与H离子-Na 离子交换具有竟争抑制作用,即当H离子-Na离子交换增多时,K离子-Na离子减小,而K 离子-Na离子增多时,H离子-Na离子交换减少,因而在酸中毒时,H离子-Na离子交换增

多,而K离子-Na离子减少,机体排K离子减少,导致高血钾。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名词

1、感受器:指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

2、近点:通常把眼作最大调节所能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称为近点。

3、双眼球会聚: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同时向鼻侧会聚的现象。

4、瞳孔对光反射:强光照射眼时,瞳孔缩小,在强光离开眼时,则散大,这种瞳孔的大小随光线强弱而改变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5、暗适应:当人从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能逐渐看清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6、视力:也称视敏度,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也就是分辨物体上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通常以视角大小作为衡量标准。

7、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二、填空

1、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双眼球汇聚)。

2、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中央部),其功能是(昼光觉)和(夜觉),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周边部),其功能是(暗光觉)。

3、如果维生素A长期摄入不足,将会形成(夜盲症),而色盲绝大多数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4、正常情况下,声波传入耳的途径有两条,即(气传导)和(骨传导)。

5、听骨链在声波传导中的作用是使振动幅度(降低),振动强度(提高)。

6、高频声波主要引起耳蜗(底部)底膜振动,低频声波主要引起耳蜗(蜗顶)基底膜振动。

三、A型题

1、瞳孔对光的反射中枢位于(C)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下丘脑,

E、脊髓

2、视觉器官中可调节折光力的是(C)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瞳孔

3、视紫红质的合成需要(A)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K

4、正常人视野,由小到大的顺序是(D)

A、红、绿、蓝、白,

B、绿、蓝、白、红,

C、蓝、白、红、绿,

D、绿、红、蓝、白,

E、白、蓝、红、绿

5、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波范围是(C)

A、20-200Hz,

B、20-2000Hz,

C、20-20000Hz,

D、200-20000Hz,

E、200-2000Hz

6、乘飞机上升或下降时,做吞咽动作的主要意义是(D)

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C、调节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

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

E、调节外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眼球前后径过短,

B、眼球前后径过长,

C、晶状体弹性降低,

D、眼的折光不变,

E、角膜经纬曲率不一致

1、远视眼是由于(A)

2、近视眼是由于(B)

3、散光眼是由于(E)

4、老视眼是由于(C)

(5~8题备选答案)

A、感音性耳聋,

B、传音性耳聋,

C、高频听力受损,

D、低频听力受损,

E、听力不受影响

5、全耳蜗病变导致(A)

6、鼓膜穿孔导致(B)

7、听骨链破坏导致(B)

8、耳蜗顶部病变引起(A)

五、X型题

1、感觉器的生理特征有(ABCD)

A、适宜刺激,

B、换能作用,

C、编码作用,

D、适应现象,

E、全或无现象

2、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CDE)

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

B、其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

C、感受强光刺激,

D、与夜盲发生有关,

E、能分辨颜色

3、关于视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BCE)

A、眼分辨物体上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

B、可用视角的大小判断,

C、正常视力的视角为1分,

D、视角越小视力越差,

E、视角越大视力越差

六、简答题

1、眼的折光异常有哪几类?其产生原因各是什么?如何矫正?

答:眼的折光异常分为:近视、远视、散光、老视。

近视产生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之前,矫正方法是配戴适宜的凹透镜。

远视产生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力过弱,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之后,矫正方法是配戴适宜的凸透镜。

散光产生的原因是角膜经纬曲率半径不一致,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矫正方法是配戴与角膜经纬曲率相反的圆柱形透镜。

老视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弹性降低,矫正方法是配戴适宜的凸透镜。

2、声波是如何传入内耳的?

答:声波传入内耳有两种途径:空气传导和骨传导。正常情况下,以气传导为主。

空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窝进入耳蜗。

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从而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

3、前庭窝器官包括哪些?各自有何生理功能?

答:内耳的前庭蜗器官包由前庭和半规管组成,是运动觉和头部位置觉的感受器,在保持身

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前庭内有椭圆囊和球囊,其内各有一囊斑,囊斑是头部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的感受器。

人体两侧内耳各有三条相互垂直的半规管,每条半规管各有壶腹,内有壶腹嵴,壶腹嵴是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

1、胆碱能纤维:凡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纤维。

2、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3、胆碱能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

4、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儿茶酚腚(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结合的受体。

5、M样作用: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主要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称为毒蕈碱作用(M样作用)。

6、牵涉痛: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交换。

7、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牵拉而伸长时可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8、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快速而明显缩短。

9、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10、去大脑僵直: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在中脑上、下丘脑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

二、填空

1、神经元是由(胞体)和(突起)组成。

2、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大脑皮质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和(相对不疲劳性)。

4、化学性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

5、胆碱能受体分为(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a受体)和(B受体)。

6、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产生(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放传出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使机体保持(觉醒)状态。

7、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8、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反射的基础。

9、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长)和(协调随意运动)。

10、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三、A型题

1、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叙述,错误的是(D)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Ca离子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内,

C、突触囊泡释入递质,

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D、突触后膜对Na离子、K离子,特别是K离子通透性提高,E、突触后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兴奋

2、关于兴奋在中枢传递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又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中枢延搁,

D、不能总和,

E、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也立即停止

3、乙酰胆碱不是下列哪个部位的递质(A)

A、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神经-肌接头,

E、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4、关于脊休克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E)

A、脊髓突然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暂时丧失,

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均可逐渐恢复,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

D、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

E、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切脊髓不再导致休克、

5、人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A)

A、延髓,

B、脑桥,

C、下丘脑,

D、小脑,

E、大脑

6、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

B、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

C、建立后可以发生消退,

D、数量有限,

E、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7、大脑皮质处于紧张活动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为(D)B波

A、

8、慢波睡眼的特征是(E)

A、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B、生长素分泌减少,

C、多梦,

D、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

E、有利于促进生长,恢复体力

四、B型题

(1~5题备选答案)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皮质,

D、颞叶皮质,

E、岛叶皮质

1、体表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B)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A)

3、听觉代表区位于(D)

4、视觉代表区位于(C)

5、运动区主要位于(A)

(6~10题备选答案)

A、a受体,

B、B受体,

C、N1受体,

D、N2受体,

E、M受体

6、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D)

7、神经节细胞膜上的受体为(C)

8、受交感神经支配的皮肤汗腺上的受体为(E)

9、导致心肌收缩加强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为(B)

10、导致胃肠血管收缩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为(A)

五、X型题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是(ABD)

A、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B、绝缘性,

C、单向传导,

D、不易疲劳,

E、时间延搁

2、与皮肤痛比较,内脏痛的特征有(ABD)

A、缓慢、持久,

B、定位不精确,

C、对机械牵拉不敏感,

D、常可伴有牵涉痛,

E、对切割、烧灼刺等刺激敏感

3、骨骼肌的牵张反射(ABCDE)

A、包括肌紧张和腱反射,

B、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

C、感受器是肌梭,

D、反射中枢在脊髓,

E、脊休克时消失

4、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是(ABD)

A、肌紧张减弱或消失,

B、外周血管扩张,

C、发汗反射亢进,

D、尿粪潴留,

E、人类恢复较快

5、人类在应急反应时(AB)

A、心率加快,

B、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C、瞳孔缩小,

D、糖原分解增加,

E、胃肠运动加强

6、M样作用可表现为(ACDE)

A、心率减慢,

B、胃肠运动增强,

C、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D、瞳孔缩小,

E、发汗

六、简答题

1、何谓突触?试述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答:突触就是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动作电位至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离子内流,入突触小体-突触囊泡与前膜融合并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改变。

2、简述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答:(1)突触前膜释放兴奋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产生机制为:突触前膜释入兴奋性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主要对Na离子通透性提高,Na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出现去极化电位变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电位变化经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激发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即产生兴奋效应。(2)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其产生机制为: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主要对Cl离子通透性提高,Cl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变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难以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抑制效应。

3、试比较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答:(1)特异投射系统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入冲动由脊髓、脑干上行,到丘脑换元后,发出特异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投射系统。其特点是:每种感觉的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其外周感受区域与大脑皮质感觉之间具有对点投射的关系,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放传出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许多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联系,经多次换元后抵达丘脑,再由此发出纤维,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其特点是:外周感受区域与大脑皮质感觉之间不再个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失去了原有的专一的传导功能,所以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该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

兴奋标志,使机体保持觉醒。

4、牵张反射有几种类型?各有何生理功能?

答: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可用来了解神经系统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神经或脊髓中枢部分有损伤,当腱反射亢进时,表明病变可能在脊髓以上的中枢的某个部位。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孤中的任何部分被破坏,均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使躯体的正常姿势无法维持。

5、简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生理意义。

答:交感神经主要生理意义在于贮备能量,以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副交感神经主要生意义在于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等方面的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一、名词

1、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在于某些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3、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

4、应激反应: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出现以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为主的反应。

二、填空

1、按化学性质不同可将激素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类。

2、下丘脑和垂体之间构成了(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3、幼年时期生长激素缺乏可导致(侏儒症),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导致(呆小症)。

4、参于应急反激的激素是(糖皮质激素),参于应急反应的激素是(肾上腺激素)。

三、A型题

1、不属于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D)

A、生长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催乳素,

D、催产素,

E、黄体生成素

2、对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具有允许作用的激素是(C)

A、甲状腺激素,

B、甲状旁腺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肾上腺素,

E、胰岛素

3、向心性肥胖是由下列哪种激素分泌增多所致(C)

A、甲状腺激素,

B、甲状旁腺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肾上腺素,

E、胰岛素

4、能使血糖水平降低的激素是(E)

A、生长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肾上腺素,

D、糖皮质激素,

E、胰岛素

四、B型题

(1~5题备选答案)

A、侏儒症,

B、呆小症,

C、糖尿病,

D、肢端肥大症,

E、佝偻病

1、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B)

2、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A)

3、幼年时期维生素D3缺乏可导致(E)

4、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导致(D)

生理学期末试卷B

《生理学》期末试题B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名词解释(2’*5) 1.兴奋性 2.阈电位 3.中心静脉压 4.肺通气 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二、填空题(2’*5) 1.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2.ABO血型可被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型。 3.心室的心动周期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4.消化的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三、A型题(1’*20) 1.维持人体某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 E.负反馈 2.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 ) A.反应 B.兴奋 C.抑制 D.反射E兴奋性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 A.减压反射 B.血糖浓度调节 C.排尿反射 D.体温调节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 ) A.NaCl B.葡萄糖 C.清蛋白 D.球蛋白 E.血红蛋白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 ) A.缺乏Fe2+ B.缺乏叶酸 C.内因子缺乏 D.骨髓破坏 E.严重肾疾病 6.某患者未受明显创伤皮肤却经常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可能是( ) A.红细胞减少 B.中性粒细胞减少 C.淋巴细胞减少 D.血小板减少 E.凝血因子缺乏 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 A.0期 B. 1期 C.2期 D.3期 E.4期 8.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主要区别是( ) A.0期去极化速度 B.0期去极化幅度 C.3期复极的离子转运 D.复极化时间的长短 E.4期自动去极化 9.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关系是( ) A.房缩期长于室缩期 B.整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长于舒张期 C.收缩期与舒张期相等 D.整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E.心室舒张期长于心房舒张期 10.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主要指标是( ) A.心率 B.心排出量 C.中心静脉压 D.动脉血压 E.静脉回流量 11.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 ) A.保持血管充盈 B.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量 C.防止血管硬化 D.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 E.减轻心肌的前负荷 12.中心静脉压高低主要取决于( )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体会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体会 1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系统地传授知识,把教师本人的学习心得和治学经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教学内容上抓住要领,突出重点,使讲课内容少而精,做到深入浅出、系统连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从教师讲授中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自己看书获得的信息量。教科书中“绪论”及“细胞的基本功能”章节可以说是生理学课程的总论部分,许多内容贯穿全书,是生理学课程讲述最基础的部分,因其内容枯燥,名词概念繁多,再加上学生初次接触生理学,需要教师精心讲授,学生才能理解接受。如靠学生自学,不但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影响学生对最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宜以“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其它方法。 正确运用讲授法,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组织教学,使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同时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可以设疑,哪些内容枯燥乏味,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自我设计,使教学内容从平面转向立体,重点突出,难点易解。在讲授过程中,必须与板书、教具紧密结合,使讲授内容清晰、系统、形象、生动。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涌现,使教学中用语言难以描述清楚的生理过程通过课件而形象、生动、具体地呈

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2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生理学的内容是经过实验验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组成的,根据生理学的特点,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在把握学生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本堂课要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和何时提出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例如,讲述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时,可以设问,脊髓正常情况下总是与更高位中枢保持联系,如何才能了解其单独作用能对躯体运动功能做出何种调节?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有创伤和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如何验证其产生的原因?脊休克后,部分反射还能恢复,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又如讲授完骨骼肌的结构、肌丝的滑行学说、兴奋- 收缩耦联及神经- 肌肉接头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问题:坐骨神经兴奋后,如何引起腓肠肌收缩?甚至可以在讲述完神经系统之后,提出人是如何将收缩某一部位肌肉这一意识转化为肌肉收缩这一过程的?总之,在生理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生理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3对比和总结 对同一章节的并列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讲授,比单独分别讲 授效果好。如: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的讲解,可以把两者不同的特性进行对比;心肌细胞生物电的讲解,把窦房结、P 细胞、浦肯野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画在黑板上,学生很快就能区分哪是自律细胞,哪是工作细胞,哪是快反应细胞,哪是慢反应细胞。每一章的内容讲完后,可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总的轮廓,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在总结中要重视图表、表格的作用,图表和表格能使人一目了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强知识间纵横联系。分类比较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选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研究机体多种系统在正常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绪论 重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难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1.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 3.掌握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五章血液 重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难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Ca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B. 组织激活物 C. 纤溶酶 D. 抗凝血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A. A 型 B.B 型 C.O 型 D.AB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一门关于人体正常机能的学科,实验性较强,内容抽象、较难理解,记得慢、忘得快,与医学其它各学科联系密切。作为一名医学生,扎实掌握生理学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必需的。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研究,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并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1、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庞杂的问题系统化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备课充分。例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章,有一个概念——阈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就引发钠离子快速大量内流,从而爆发动作电位。笔者把阈电位比喻象扣动扳机,这样讲解,学生容易领会、记忆深刻,课堂反馈的效果良好。 2、充分应用教学手段,多方位、多角度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 生理学知识来源于科学实践,在教学中应紧抓住实践这一环节,多角度开展生理学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首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笔者善于应用示意图、模拟图展示讲解各种生理现象,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领会;再者,通过电视教学片观察各种生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领会;第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关的生理学实验,更直观地观察生理学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这样“耳闻”、“亲自操作”、“目视”等多方位验证理论,达到了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操作技能的提高都大有益处。 3、驾驭课堂,开展课堂讨论 重视学生课堂讲座是有多方面益处的,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针对知识点进行的讨论,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能找出漏洞和不足,从而使教师在对知识的传授中更有重点、把握程度更为准确,亦相应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另外,问题点的提出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具有启发性,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积极探索适合现今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孜孜探求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运用这些方法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实践操作技能,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掌握生理学知识和医学其他各学科知识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0904050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50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hys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开课学期:5 总学时: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 总学分:2.5 二、课程目的 工程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通向服务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工程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着重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课程如医学概论、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仪器及设备、生物医学材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掌握工程生理学分析方法,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并与理工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3学时)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熟悉细胞膜的结构功能(1学时) 2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1学时) 3熟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学时) 第二章血液(3学时) 1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1学时) 2掌握血细胞特点及功能(1学时)

3熟悉生理止血与凝血机制,掌握血型与输血原则(1学时) 第三章血液循环(4学时) 1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及评价(1学时) 2掌握心脏电生理机制及心脏电节律产生(2学时) 3了解各种血管生理,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1学时) 第四章呼吸(3学时) 1了解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1学时)2熟悉气体的运输形式及特点(1学时) 3掌握呼吸节律产生及呼吸运动的调节(1学时) 第五章消化(3学时) 1概述,掌握消化的概念,平滑肌的特性及消化道平滑肌的活动(0.5学时) 2了解食物消化的基本过程,掌握胃、小肠内消化、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2学时)3熟悉食物中各种成分的吸收机制(0.5学时) 第六章尿的生成和排出(3学时) 1了解肾脏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特点(0.5学时) 2掌握肾小球的滤过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特点,熟悉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2学时) 3熟悉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了解尿的排出(0.5学时) 第七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学时)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0.5学时) 2掌握视觉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掌握听觉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掌握前庭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2学时) 3熟悉嗅觉与味觉及皮肤感觉的感受原理(0.5学时)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8学时) 1了解神经元概念,熟悉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2学时) 2掌握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学时) 3熟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学时)

高师院校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

高师院校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 3肖玲远 (毕节学院生物系,贵州毕节 551700)摘 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生理学教学的特点和高师院校学生具体情况,对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师院校;素质教育;生理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Q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769(2005)03-0084-02 The Ele m en t ary D iscuss About Physi ology Teach i n g M ethod of Teacher ’s College Xiao L ing -yuan (Depart m ent of B i ol ogy,B ijie Teachers College,B ijie 551700,China ) Abstract:The paper according t o de mand of quality educati on,characteristic of physi ol ogy teaching and student ’s trait of teacher ’s college,discusses the measure and method about physi ol ogy teaching ref or mati on . Key words:teacher ’s college;quality educati on;physi ol ogy;teaching method 生理学是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及医学各专业的一门理论及实验性很强的基础、重点的主干课程之一,伴随知识剧增及课堂授课课时减少的矛盾的出现,生理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始终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1 高师院校生理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1素质教育观下的生理学教学特点和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特别是从机能整合角度来探讨生命活动规律及调节的基础理论学科,其知识是生命科学领域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理论,而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再加上其具有的基础性、发展性及较强的实践性,这就为当今素质教育观下的生理学教学提出了极大的艰巨性与挑战性。传授知识主要是总结过去,而传授知识的方法才真正是为了未来。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自理及独立能力普遍较差,学习上大多缺乏积极主动性,动手及实际操作能力更弱。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学习能力、创新及创造能力),制定出一套完整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1.2高师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特点和要求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与医学院校不同,师范院校学生在生理学的学习中不仅要了解人体及动物基本生理机能、机制等基础理论,还应学会将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这一明确目标,生理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以不同方式方法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同时,要结合本专业课的特征及所具有的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组织、安排教学,有意识的 ? 48?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收稿日期:2005-01-20  作者简介:肖玲远(1964-),女,贵州毕节人,毕节学院生物系讲师,研究方向:生理学教学。

生理学教案、讲稿

教案

讲稿 第一章绪论 课堂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生理学。当我们接触一个新事物,首当其冲要明白3个W,what,why, how ,这3个W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what,什么是生理学,他是干什么的? 引入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重点是正常功能,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 我们要学习的人体生理学,又称医学生理学,通常简称为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的说,它研究我们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神经活动、躯体活动、腺体分泌、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等功能活动,研究它们是怎样发生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相互间有无影响,与内外环境变化的关系等等。 2. why 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自我是世界中无可替代的唯一,我们对自己的好奇心也往往更明显,为何危急时能爆发惊人潜力,为何心跳过快反而危险,,为何呼气比吸气更轻松,为何寒战过后会更温暖?这些都是生理学的内容。 从职业的角度看,一种药物如何起效,为何出现副作用,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都需要足够的生理学知识,所以在生理学成为了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他是我们认识和干预纠正疾病异常的定心丸。 3. how 生理学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它的重要基础,生理学的学习研究的最基本过程是:实验-推理判断-再实验-验证修正推理判断-再实验-再验证修正,这是一个长期反复循环的严谨的过程。由于实验的损伤性及伦理等原因,目前,大多数生理实验是以动物为对象。为什么能用动物做实验来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呢?我们都知道,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和生物界其他动物具有同源性,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而且,动物实验还有些特别的优势。举例: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其直径最大可达1毫米左右,人的各种神经纤维直径为1—20微米,长度人几分之一毫米到1米左右,比如已知人体最粗的神经是坐骨神经,它的直径可以达到1厘米,但是坐骨神经是神经纤维束,内含大概20W根神经纤维,可想而知每根纤维的直径有多微小。),猫的防御反射,等等等等。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首先,动物和人类只是相似,所以并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简单直接对应到人体,尤其人类的情感情绪思考等高级意识活动基本无法以动物实验来进行研究。其次,一些人对动物实验的滥用,既丧失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基本的尊重。随着无损伤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直接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研究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如研究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 第二器官、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如研究心脏的泵血功能、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 * 第三整体水平研究器官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研究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应激状态下人体功能的改变。。。。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浅谈钙离子生理学功能

浅谈Ca2+生理学功能 摘要Ca2+是组成原生质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生物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也参与动物机体各项生理活动,从骨骼形成,肌肉收缩,神经及大脑思维活动,甚至人体的生长发育、消除疲劳、健脑益智和延续衰老等都离不开它,因此有人说“钙是生命之本”。 关键词钙离子骨骼肌肉收缩凝血过程神经传导 在动物生命物质中,碳、氨、氢和氧参与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钙、磷、镁主要以难溶无机化合物存在于骨骼中;另外,钠、氯、钾、钙、镁等分别以游离水合阳离子和阴离子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中发挥电化学和信使功能。其中,Ca2+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钙参与肌肉收缩、血液凝固、许多酶的活化、神经冲动的传递、降低细胞膜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1]。 经过简单的生理学课程学习和资料查询,我将Ca2+的生理学功能总结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参与肌肉收缩;参与凝血过程;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其他方面。 1、骨骼组成 钙磷占据了体内总矿物质的70%,约99%的钙和80%~85%的磷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骨骼在运动系统中起杠杆作用,构成生物体的坚固支架。骨组织含有无机盐、有机质和水。其中无机盐占45%,骨无机盐不仅能增强骨的机械力,同时具有维持机体所有组织的化学平衡作用。在无机质中磷酸钙、碳酸钙、氟化钙等含钙化合物占2/3,决定了骨的坚固性,在维持体型、保护脏器和支持体重方面有重要作用。钙是整个生命期骨塑建和重建过程中骨质形成期所必需的元素,支持骨器官的发育和形成[2]。 在畜牧业生产中严重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是钙和磷,它们是骨骼的主要矿物质成分,相互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一种缺乏或过量,将会干扰动物对另一种的吸收和利用。在各种动物钙绝对缺乏比较少见,而磷过多引起的钙相对缺乏较为常见,钙的缺乏可导致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质疏松和纤维性骨营养不良,但一般不会引起佝偻病和成骨软化[1]。在家禽的饲养中,钙缺乏会使体质衰弱,增重缓慢,饲料利用率和繁殖率下降,肉、蛋产量降低。对人类来说,小儿缺钙易造成软骨病、佝偻病、龋齿等疾病,而老年人缺钙易发生骨质疏松或是骨折。 2、肌肉收缩 肌纤维组成肌组织,具有收缩功能。生物体运动、消化、心脏跳动等都离不开肌肉收缩,而Ca2+在肌纤维收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F

本科《生理学》期终考试试卷(2008年1月16日) 一.名词解释( ′× 分) γ 二 选择题( ′× 分)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反射 兴奋 刺激 反应 阈值 机体内环境的 是指: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当达到 时 膜两侧 浓度梯度为零 膜内侧 的净外流为零 膜外 浓度大于膜内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 ,钠泵运转可使 个 移出膜外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近代生理学把 的定义理解为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动作电位即 判断组织 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刺激的频率 骨骼肌的 耦联不包括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末池释放 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浆中的 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 解离 当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 幅值变大 幅值变小 频率变低 发生叠加或总和 不发生叠加或总和 中,占时间最长的是

A.心房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等容舒张期 .射血期 .充盈期 房室瓣开放见于 .等容收缩期末 .心室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初 .等容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末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 .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 .心肌的伸展性较大 .心肌的伸展性较小 .心肌的贮备能量较多 .心肌收缩的潜在能力较大 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静息电位数值 .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 期去极化速度 .动作电位复极化速度 . 期有无自动去极 .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 通道的描述,正确的是 .非电压依从性 .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 .可为阿托品所阻断 .选择性不强,其他离子也可通过 .在去极化到 时被激活 当 的传入冲动增多时,可引起 .心迷走紧张减弱 .心交感紧张加强 .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心率加快 .动脉血压升高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 贮存少 心肌的 特别长 .心肌有 ,会自动节律收缩 .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 呼气全程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 吸气全程 呼吸全程 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错误的描述是 减少肺泡内组织液生成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稳定肺泡容积 降低肺的顺应性 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 肺泡通气量是指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 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无效腔的气体量 氧解离曲线是反映 血氧含量与空气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溶解于血液中的 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饱和度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血红蛋白饱和度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含量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是 分压降低 值降低 值增大 温度降低 , 降低 关于通气 血流比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安静时正常值为 比值减少意味着无效腔增大 肺底部动静脉短路增加 肺尖部无效腔增大 肺尖部动静脉短路减少 关于肺牵张反射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平滑肌层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反射中枢在延髓 关于唾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 参与唾液分泌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分泌增加 交感神经对唾液分泌起抑制作用 下列各因素中,不能引起 分泌的是 灌注幽门部粘膜 肉汤灌注幽门部粘膜 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 刺激迷走神经 食物刺激小肠上段粘膜 能促进胰腺分泌 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也很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丰富 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 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分和酶的含量也丰富 关于 的生理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胆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可促进脂肪的吸收 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肝 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胆囊 在十二指肠也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 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 促进化学性消化 促进吸收 推进食糜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 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 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 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 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 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 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 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 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 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7.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8.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 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9.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 流。 10.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2.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3.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4.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6.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