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文化差异看汉英的语言差异

从文化差异看汉英的语言差异

从文化差异看汉英的语言差异
从文化差异看汉英的语言差异

收稿日期:2000-09-01

作者简介:王勃然(1972-),男,江西黎川人,东北大学讲师。

2001年10月第3卷第4期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 2001Vol 3,No.4

文章编号:1008-3758(2001)04-0293-03

从文化差异看汉英的语言差异

王勃然,胡燕玲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 要:论述了文化和语言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汉、英语言在词汇空缺、词汇联想、句法层,以及语域层等四方面的文化及语言差异;说明了文化习得意识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关 键 词:文化差异;语言差异;词汇空缺;词汇联想;句法层;语域层中图分类号:H 319 文献标识码:A

学一门语言,必须去掌握它所反映的文化。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也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什么是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 ylor)在 原始文化 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中国的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1]。语言又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价值和政治观念等社会要素的制约,是不能脱离社会独立、自由发展的[2]。

现代社会语言学家指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则表现为词汇空缺、词汇联想、句法层以及语域层等方面的差异。

一、词汇空缺方面的差异

由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差异,一种语言里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就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这就是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出现的!词汇空缺?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每种语言所属的文化须用有限的词汇按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兴趣来指称无限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文化重点则直接影响到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和分化程度。例如,汉语

中!堂兄?、!堂姐?、!堂弟?、!堂妹?、!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八种关系,!姑父?、!姨夫?、!舅舅?、!叔叔?、!伯伯?五种关系区分严格,泾渭分明,而英语却笼而统之,一律称为cousin 或uncle 。这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核心关系是父子,人们非常重视亲属特征,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遗产继承,乃至一人犯罪,株连九族,都须按亲属称谓的规定及亲属系树的等级来处理。而在西方特别是在英美国家,家庭的核心关系则是夫妇,人们并不去细分其他亲属关系。难怪国外 红楼梦 的译者为汉语称谓的翻译伤透了脑筋,而中国的 红楼梦 译者亦对这种!词汇空缺?无可奈何。又如,京剧!沙家浜?里有一个!阿庆嫂?,有人把它译为Sister Aqing ,但!嫂?是指结了婚的女人,而且是以兄嫂的关系称呼,而在英美国家Sister 作为呼语一般是用来指称修女的。这两者的感受相差太远。

在中国古代,皇帝后宫里有佳丽三千,妻妾等级分明,汉语中有关宫女名称的词汇因而就丰富多彩,如皇贵妃、妃、嫔、贵人等,这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一个侧面写照,在英语中自然无完全对等词汇。在教育方面,中国的大学有本科和专科之分,而英美等国则没有。 汉英词典 把!专科学校?译为college for professional training 或training

school,英语读者看后,还是不知道这是指比大学或学院低一级,学制为两年或三年的学校。再有,美国教授有三个级别,即assistant 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和professor。中国只有教授和副教授两个级别,assistant professor则没有对等词[3]。

二、词义联想方面的差异

然而,!词汇空缺?只不过是文化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不胜枚举的词义联想。我们知道,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但!对应?并不等于!对等?,即使表达的理性概念相同,往往亦会因文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具体包括词汇的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比喻意义等),而受文化背景制约,通过联想产生的文化信息差异,是无法通过词汇对应来弥合的。例如,英语中的!gay?本意为!cheerful, merry,happy?,但在今日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而这种联想对于不谙美国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就很难引起共鸣。试想,若把莎翁的名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中的!sum mer#s day?直接理解为炎炎夏日,岂不是枉费了一代大文豪的苦心?要知道,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大相径庭,那里的!summer#s day?其实是令人惬意的阳春三月天,它在英国人心目中的联想意义是好的,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很容易想到难挨的烈烈酷暑。

动物所引起的词义联想差异是十分显著的。英美人心目中的dragon是一种极其凶恶的怪物,残忍无比(英文释义为my 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而中国人历来把!龙?视为权力、力量、吉祥、喜庆、权威以至民族尊严的象征,因而有!龙颜大怒?、!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说法。当中国人毫不留情!痛打落水狗?时,西方人的同情之心可能会油然而生;而当中国人大骂!running dog?(走狗)时,西方人却觉得其形象实在是可爱。在英美人看来,狗是一种又可爱又忠诚的动物,所以有关狗的成语多半是褒义的,如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渡过难关),love me,love m 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可中国人常常把狗看成一种可憎的动物,因而与狗有关的成语总是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嘴吐不出象牙?等。中国人把!山羊?看做是一种老实巴交的动物,如替罪羊,但英语中的!goat?却含!色鬼?、!好色之徒?之意。tig ress在英文中单指一种雌性动物,可!母老虎?一词在汉语中已经根深蒂固地带上了!泼辣妇人?的引申含义,无怪乎当中国学生对tig ress 一词发笑时,外教却是一头雾水,大惑不解。然而,把She is a cat.中的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联系起来,则决不会是中国文化的产物[4]。要知道,中国人对于猫的好感可能超过了西方人对它的厌恶。

动物如此,颜色所引起的词义联想同样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中国,一旦有人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红得发紫,周围为之眼!红?者大有人在,但英美人不用!red eyed?而用!green eyed?来形容。汉民族似乎对蓝色颇有好感,蔚蓝色的天空,常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蓝色的海洋常能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具有这种文化接受心理的人便想当然地把西方颇为流行的名曲!Love is Blue?误解为!爱情是蓝色的?,却不知此处的!蓝色?非但不能引发英美人的憧憬和遐想,反而会使人感到!忧郁、沮丧?。同样,汉语的!黄色?象征下流和堕落,特指色情,英语中的yellow则无此义。 英华大词典将英语的!yellow paper?直译为!黄色报刊?,未加任何注释,很容易使中国读者误认为是!色情报刊?,其实这里的yellow是!耸人听闻?、!不真实?的意思。

总之,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赋予同一理性概念的词以不同的联想意义。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如果不了解语言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就势必受阻。

三、句法层方面的差异

就文化差异在句法层上的体现而言,最典型的莫过于作为世界上惟一保留至今的表意文字汉语。它是一种意合语言,不存在繁琐的变位、变格、形态变化,而主要取决于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事理、逻辑。相比之下,英语形义融合,意在则形达,句子结构比较严谨。这是因为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的是自然时空,而且尤其偏重这种空间的真实性。而中国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的是心理时空,且尤其偏重于时间的逻辑事理性。汉民族和英、美民族在空间型文化心理与时间型文化心理的对立,反映在句法层次上,则表现为英语的空间型构造和汉语!流水账?式的时间型样态。具体地说,英语是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句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句子的复杂化只能通过前呼后拥、递相迭加来实现;而汉语则是按照逻辑事理的顺序,来实

294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卷

现意合、流动、气韵三位一体的横向铺排。例如,汉语形容词没有明显的形态标志,而英语的名词派生为形容词时,一般都有词尾标记,且词尾因词而异,约定俗成。又如,英语可以通过连词(如状语从句)、关系词(如定语从句)和分词、动名词以及不定式等来构成句子,而这正是由英语的形合性决定的。汉语中的句子关系往往是平行的,通过意思连接起来,因而是意合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她不来,我不走。很明显,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完全是通过意义联系起来,句子之间没有任何连接词。然而,译成英语就绝不能再采用这种意合法,下面的译法无疑是错误的:

She doesn#t come,I w on#t g o.

正确的译法应运用恰当的连词,如:

I w on#t go unless she comes.

或I w ill stay until she comes.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心理造就了不同形态的句子结构模式。在使一种语符转换成另一种语符时,如果单纯追求形似,就难免要破坏各自所独有的神韵,得不偿失。所以,模仿英语句子模式的!英化?汉语,与汉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接受心理是背道而驰的,电视连续剧 大明宫词中的所谓!莎翁式?的台词引起很大争议,其道理大概就在于此;同理,我们开始学习英语时,往往会根据汉语的句法表达方式来处理英语中的句法结构,而这种以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编写出来的!中式英语?,与英美人长期形成的文化接受心理也是格格不入的。

四、语域层方面的差异

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系统的词汇和句法层面上,而且还体现在语域层面上。语域是由语言使用场合所决定的语言变体,可以看做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以特定的交际方式,为特定的目的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的集中表现。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域特点,而不同的文化设定会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谈话者之间的言语交际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如果以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调整或修饰异国文辞,就难免会忽视语域的民族文化特征,导致文化冲突。例如,中国的文化习俗似乎推崇委婉的否定,人们总是不大愿意直接说!不?。该说!不?的时候往往用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的话来搪塞,宁可空允诺也不愿直截了当地拒绝。而对于英美人来说,这就意味着违背诺言、背弃义务,远不如直截了当地拒绝来得诚恳。又如,外国友人到中国人家里做客,对男主人说一句!Your w ife is really beautiful!?之类的恭维话,在西方文化类似的语境里司空见惯,但汉民族文化显然难以接受这种率直的恭维方式。一向以谦恭为美德的中国人这时的回答往往是!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而在同样情况下的英美人就显得不那么!谦虚?,他们对别人的称赞最普通的回答就是!Thank you?。这缘于西方人不仅善于恭维他人,也善于接受他人的恭维。按照西方的文化语言习惯,接受恭维并表示谢意是可取的选择,即使对方言过其实,也不宜直言不讳地否定。同样,中国人见面后常以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问候的内容,如!吃了没有?或!你到哪里去?,这其实只不过是寒暄的客套语,并不是真正担心你会不会挨饿或真正要搞清楚你的去处。至于问你工资多少、多大年龄、有无对象、孩子几个之类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一种表现,是所谓的!东方式?的人情味;而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探隐问私的方式未免过于粗鲁、无理。此外,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如英语教材 走遍美国中的Marilyn对她公公说:!Go ahead,Philip...?,对她婆婆说:!Sure, Ellen.?,这是由美国的文化背景决定的,表明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而我们中国人在交谈时对长辈均须使用表示尊敬的称谓,这才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使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决定着该民族语言的某些特征,赋予其某些特殊的文化涵义,使语言呈现出多样性。因此,任何跨文化的交际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语言差异,而应兼及文化差异。也就是说,学习外语不仅要注意到它的语言因素,同时应该注意它的文化因素。只有从文化差异出发去分析语言差异,才能有效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真正发挥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晟.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87.112.

[2]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

院出版社,1994.174-181.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6.194.

[4]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723-724.

295

第4期 王勃然等:从文化差异看汉英的语言差异

从语言差异看文化差异

从语言差异看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论文 摘要:中国有句俗语说道,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离不开语言。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交流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历史文化的沉淀。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语言便清晰的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1.价值观 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文明,崇尚农业,因而衍生了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主张群体利益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中国人尤其崇尚儒家思想,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准则,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谦逊,注重温、良、恭、俭、让,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而西方国家价值观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我们常说美国电影具有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也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年龄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名字看中美文化间的差异

中英文姓名文化差异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Names 【摘要】人名是用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或者一个人群与其他人群的符号。要接触、了解一个社会往往是从接触、了解这一社会的成员开始的。姓名不仅仅是人们相互区别的语言标志,而且隐含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宗教、习俗、道德、伦理等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人名的研究领域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已远远超出了人名本身。著名学者楼光庆早在1985年就对人名的历史渊源、种类及文化含义作了系统的介绍,之后又有一些学者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众所周知,人名首先传递着明确的男女性别之分这一信息,英汉男子名和女子名往往是分开的,尽管有“男人女名,女人男名”的现象,但二者相同毕竟不多。本文旨在分析英汉语男女人名在结构、命名的方式及特征和各自的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加深中西文化的了解,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姓名、结构、文化、联系 【abstract】As a unique social offspring, name bears a close link to its culture and seems in separabl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such information as a nation’s history, language, psychology, religion and customs. This paper intends to, with its rich example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 probe into the respective structures,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names, which will be conducive to be-coming acquainted with the customary similar and differences in names. Keywords: name, structure, cultural, association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汉英语言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时间:2009-05-17 00:00 来源:.yingyulunwen. 点击:956次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 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 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 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信仰、 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 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 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从姓名与称呼用语、交际用语、色彩内涵、动物内涵、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内涵;语言差异 Abstract:Chinese and English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embodied i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lso reflected in the name and address terms from language, color, communication, digital content, animal, euphemism and connotation of words and the connotation. Keywords: cultural ;Chinese-English differences ;language application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广义上,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上,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见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1871)。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地理、历史、气候、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于两个民族的语言之中。 一、中英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 英语国家是基督教国家,人们的姓名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姓名的一般结构是教名(Christian name or first name) 在前,自取名(given name) 居中,姓(family name , last name or surname) 在最后,与我国的姓在前,名在后相反。在很多场合中,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为其命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在英语国家,不认识的人之间称呼通常使用Sir 或Madam ,关系不太密切或表示尊重时,使用Mr. , Mrs. ,Miss 或Ms. 加姓氏,如:Mr. Black, Mrs. White , Ms .Jones. ,但这些称呼只与姓氏一起使用,不与教名或自取名一起使用,不会说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2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3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6《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7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8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9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10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1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 12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 13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4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15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6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7政论文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 18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9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20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2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2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24 25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26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27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 28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 29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1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32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33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34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35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36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从《远离尘嚣》和《无名的裘德》看托马斯?哈代的婚恋观 40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比较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 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 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 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 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 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 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 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 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 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差异 〔摘要〕姓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本文从形式、起源、功能等方面对中英(讲英语国家) 姓名文化进行比较,总结了中西方姓名几方面的特点,反映出两国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差异。 〔关键词〕中英文;姓名;文化差异;讲英语国家; 姓名是一种符号,它是社会上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就会获得一个姓名,从此,姓名就会与我们生死相伴,荣辱与共,有的人用姓名表达愿望,有的人赋予它某种精神,有的人用姓名象征某种事物。因此,姓名必然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古今中外,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宗教、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英姓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显著差异,对两国姓名文化加以比较,饶有趣味,使人深思。 一、中、英姓名在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英语国家姓名,名在前,姓在后。比如,中国人的姓名:王健(姓+ 名) ;英国人的姓名:LindaJones (名+ 姓,林达·琼斯) 。其实,这种差异有它本质原因;在中国,姓氏的起源先于名字的产生;而在英国名字的产生则先于姓。 二、中国的姓与英语国家的姓在词义、起源、来源等方面的比较 (一) 姓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 许慎《说文解字》载:姓“, 人所生也。??从女,从生。”〔1〕由此可见“, 姓”的起源跟女子生育有关,同一母亲所生的后代有相同的姓。据说,在中国从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那时,姓是一个部族的族号或标记,代表的是母氏血统,它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比如,尧、舜、禹等。从上古时代,部族或人都以姓为标志符号,此时没有名字。 姓在英语中的意义,英语中的“姓”为“surname”即“名字之上的(名字) ”。在法语、德语、罗马语、拉丁语等西方语言中,姓均表示“家的名字”,从这些词义我们可以看出,“姓”或者从它与家族的关系出发来定义;或者描述它同名字的关系,并不强调家族血缘关系。英语国家的姓(surname ) 属于后者,即名字之上的名字。〔2〕 (二)“姓”在中英两国起源的差异 在中国“, 姓”起源于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那时用来“明世系,别婚姻”。〔1〕可见,从中国的母系氏族社会起“, 姓”一直是一个血缘关系的标志。在英国,姓的起源要比中国晚得多。古时候,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只有名字,没有姓,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汉语113班61号覃钰霞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由于中英文化起源不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风俗习惯的区别以及俩民族的语言独特性,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必要弄清各民族文化语言的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并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的原因。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差异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为此,许多文化学者吸收他人之长,归纳整理,以飨世人。 首先在称谓方面中文汉语跟英语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中文上说王先生,李小姐,张老师,黄老板,吴警官或小陈,小李……而在说英语的共育家或地方他们一般说Mr.Smith,Mr.wang,Mr.zhang,Miss.li等。而且中文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然而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不可。 其次在职衔称谓上,中文跟英语的唤法也不一样。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如老师,厂长,工程师,博士等。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例如,李老师/博士等。而在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某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某先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fessor 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例如,Dr.Brown/Professor Smith。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再者在问候差异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人们见而或相遇时有互致问候或打招呼的习惯,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礼仪行为。只是问候内容、言辞和方式不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 姓氏的源流 由起源来看,中国的姓始于人类的原始部落,开始于上古的母系社会。《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女从生。」不同的母系后代不能通婚,为了明确区分血缘关系,便产生了姓。而中国古代除了姓之外,还有氏,氏产生于姓之后,由于人口数增加,同姓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又再分化为若干氏,姓与氏除了产生先后有别,另外,氏还表示社会地位、封地、职业等,但从秦代以后,姓和氏合二为一。 中国姓氏来源有四:源于所封的国号或所封的地名,如:「周、夏、殷、齐、鲁、赵、楚、屈、解」;源于先人爵号或谥号,如:「王、侯、武、文、闵、穆」;源于职业,如:「屠、陶、卜、巫、贾」;源于居住地,如:「郭(东郭、南郭)、西门、柳(柳下)、李」;源于原始部落的动、植物图腾,如:「马、熊、牛、羊(杨)、凤、龙、山、花、水(举常见的姓为例)、叶」。 日本人的姓来源有五1:以居住地为姓,如:「山下、山本、田边、西村、森村」;以动物为姓,如:「白鸟、小熊」;以植物为姓,如:「若松、高杉」;以建筑物为姓,如:「高桥、鸟居」;以宗教信仰为姓,如:「小野寺、西园寺」等。 命名方式或原则 中国人命名的方式很多,名字来源纷杂,大至可归类以下几个方面2: 以生辰八字命名:数千年来我国的五行和八卦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往往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确定命中缺少哪一样,然后由名字补上,使缺少的一行发达、昌盛。如缺土叫润土,缺金叫鑫,缺木叫森等。 以出生时间命名:诞生的时间往往成为取名的素材,如将孩子取名为端午、国庆、冬生、春生、夏生、秋生等。 以出生地点命名:如鲁迅先生给孩子取名「海婴」,是取出生于上海的意思。如:京生,是指生于北京;汉生,意指生于武汉。 以排行顺序命名:以数字排行,如长子取名大宝、次子取二宝、三宝,另一个用伯、仲、叔、季来命名诸兄弟。 以事件、事情名命名:如文革、卫东、卫红、学军、学农等。 从植物命名:如琼花、紫荆、杏花、梨花、松柏、冬青等。 引经据典:如文武,指文武双全。还有从经典句释中节略成词而命名,如姝丽,指美女,源出《后汉书?和熹邓皇后记》:「姿颜姝丽,绝异于众。」 而台湾地区的命名原则也自成一格,整理如下(引自陈琦的命名作业): 算命—即根据新生儿的出生时辰,配合八字而命名。以笔者任教的班级、70年代末年龄层而言,这是最普遍的命名方式,约占班上半数。 查字典—藉此查出寓意深远的名字。 1田艳萍(2003)<从中英日姓名看文化差异>《青海民族学院学报》n.2,114-116。 2王述文(1999)<汉英姓名的建构及其文化涵义>《荆州师范学院学报》n.4,116-121。

浅谈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

浅谈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 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由于居住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等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范,这就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即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而同样一个表达方法也会传递着截然不同的语言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中所传导的语言内涵,就会运用不得体,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会引起误会,乃至反感。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 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 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 二、日常交谈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见面谈生活,英美人见面谈天气。英国人打招呼常用的方式是谈天气,譬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或“Good morn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等。在中国朋友之间寒暄语常用“到哪里去?”、“吃过了吗?”、“最近在忙些什么?”等,问者并不是真正在意对方的回答,只是表示一种关心罢了。若将这些话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busy with?”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语了,而变成了期待对方答复的问题。这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若作为招呼随便乱用,有时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因为英美人对这些话做出的反应是“Why do you ask? ”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1、邀请 当别人邀请你吃饭时,中国人一般很客套,而英美人实在。我国人一般先是拒绝,这样以示你并不贪吃或者是想要占别人的便宜。请别人吃饭即使是满汉全席也还说是“吃个便饭” 、“粗茶淡饭“之类的。而英美人则不同,就是请人吃点心,也常说“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 Enjoy yourself.” 在英美国家有人邀请是件高兴的事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乐意接受,一般不会无故推辞,并且会表示感谢“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dinner party.” 2、送礼和受礼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中国人很含蓄,而英美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就是说源语信息的再现应是翻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其次考虑译语中选择最适当的对等语。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伯写的《福音》,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正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译者就把两者基本等同起来,比如,中国龙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实就是大蛇serpent,这是其一;其二,两者均为虚幻神化之物。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开篇所述,两者在本质上实乃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这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异化等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所谓归化,即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而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则是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转换方法。 一般说来,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实质上是将原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收,然而,“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这样就往往造成了对原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因为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那么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的经常使用“异化”。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09汉语言文学专业 邢寿康200940202009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 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牛"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最新-透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精品

透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 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一、引言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 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 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

从跨文化交易角度浅析中英姓名之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中英姓名之文化差异 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系08届郑迪081281024 内容摘要:姓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 隐含着一个民族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的信息。受民族历史、心理差异、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英汉民族在姓名的文化心态上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维度理论, 简要分析了英汉姓名在文化上的异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姓名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交际活动中,人们通常以互通姓名开始。姓名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民族衍复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姓名文化。姓名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也是形形色色的。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一、中英姓氏的来源差异。 (一)汉文化中姓氏来源。 中文姓氏中以汉族居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据考证,汉族姓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在上古时期,为了区别部族与部族,产生了图腾和姓,而那时女性是部族血脉延续与劳动力的创造者,是部族的首领,掌握着部族的权利,只有女性才有姓。 史籍中记载的一些古老姓氏都带有“女”部,如:姜,姬,姚。姒等。氏集中产生于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因此,中文姓氏的起源折射出了中国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母系社会的存在和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文姓氏除了起源于母系社会外,还有以下来源: 1、以祖先崇拜的图腾为姓,如:牛、马、龙等; 2、以祖先封地为姓,如:卫、齐、魏、鲁、赵等; 3、以祖先官职和职位为姓,如:司马、司空、帅、尉等; 4、以祖先爵位和谥号为姓,如:文、武、王等; 5、以帝王赐姓为姓,如:周代宫廷乐师被赐“乐”姓;唐代功臣李勣被赐李姓; 6、以祖先的称号为姓,如:轩辕、高阳等; 7、以居住地为姓,如:东门、东郭、西门、南宫等; 8、以职业为姓,如:陶、卜、巫、商、乐等; 9、以少数民族姓氏译音为姓,如:呼延、宇文、白、包等; 10、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如:周平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11、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二)英语姓氏来源。 英语姓氏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完善的。Anglo- Saxon 时代,姓和名之间没有

英语毕业论文浅谈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差异

浅谈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差异 由于居住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发 展等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范,这就是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即同一个意思,在 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而同样一个表达方法也 会传递着截然不同的语言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中所传 导的语言内涵,就会运用不得体,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会引 起误会,乃至反感。现谈谈在交际活动中,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大家的注意。一、见面 中国人谈生活英美人谈天气英国人打招呼常用的 方式是谈天气。譬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或“Good morn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等。在我国 熟人之间寒暄语常用“到哪里去?”、“吃过了吗?”、“最近 在忙些什么?”等,问者并不是真正在意对方的回答,只是表示 一种关心罢了。若将这些话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busy with?”就不再是 打招呼的寒暄语了,而变成了期待对方答复的问题。这些话只能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若作为招呼随便乱用,有时就会伤害对 方的感情——因为英美人对这些话做出的反应是“Why do you ask? ”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二、邀请中国人客套英美人实 在当别人邀请你吃饭时,我国人一般先是拒绝, 这样以示你并不贪吃或者是想要占别人的便宜。请别人吃饭即使 是满汉全席也还说是“吃个便饭” 、“粗茶淡饭“之类的。而 英美人则不同,就是请人吃点心,也常说“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 Enjoy yourself.” 在英美国家有人邀请 是件高兴的事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乐意接受,一般不会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摘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这三个主要方面,分别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提示大家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在真正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精确译出原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多方面。这些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从各自文化的角度充分理解原文的涵义,并采取适当的语义表达方式,精确地译出原文。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