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悟与训练相融,建立语文教学的“语用”坐标

感悟与训练相融,建立语文教学的“语用”坐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d10531048.html,

感悟与训练相融,建立语文教学的“语用”坐标

作者:陆红兵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07期

摘要:训练、感悟是语文教学众多策略中的两个基本向度,曾分别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词,也因此有相互抗衡之势,甚至被置于对立面。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义,引起广大教师对“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视,为语文教学确立了新的坐标。这一坐标正是以感悟与训练互为经纬,让训练在感悟的基础上推进,感悟在训练的落实中生发,在两者的相辅相成中,引导学生触摸语言的温度,感悟语言的思想,体会语言的精妙,学习语言的表达。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训练;语言文字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72-03

有这样一些词语,语文教师特别熟悉:体验、感受、熏陶、分析、比较、讨论、探究、积累……在语文课堂中,这些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笔者以为,这些众多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的向度,那就是训练和感悟。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两个在语文教学中无法绕开的教学策略,一直在抗衡、较劲,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

一、训练到感悟的更替,教学改革的重心转移

上个世纪90年代,“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词。再次翻开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可以发现,“训练”出现的频次超过了20次。

其实,语文教学要重视训练早已成为一种共识,包括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名家在这方面均有论述。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在叶老看来,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的、主要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说到底就是提高借助语言实现交际的能力。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特征。而要熟练地运用一种工具,自然就离不开专业的训练。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

然而,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训练”一词几乎销声匿迹,仅在“教学建议四”中提到。而原大纲中仅在作文教学提示中出现过一次的“感受”一词却出现了18次,其中,涉及阅读教学的有11次之多。这充分表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心的转移,“人文感悟”自然成为此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