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思路与办法3

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思路与办法3

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思路与办法3
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思路与办法3

浅论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促使渔业经济获得

深海礁盘远洋三大板块资源经济支撑

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思路与办法

摘要

对渔业经济发展缓慢未能与全国整体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研究,发现渔业经济缺乏活力的原因是,渔业经济缺失深海、礁盘、远洋三大板块资源经济支撑所至。经研究,要促使渔业经济高速发展起来,修正现行科技政策促进生产重大技术萌生与转化,装备创新技术渔船,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是促进渔业经济腾飞的最有效办法。

关键词:开发渔业资源、政策、渔业经济

一、引言

渔业支柱产业海洋捕捞业现状。据统计:2010年我国渔业支柱产业海洋捕捞业(含淡水捕捞)的经济总产值为1585.40亿元,养殖业(含淡水养殖)的经济总产值为5166.40亿元。从数字上体现渔业支柱产业已经比养殖业的经济创收能力落后了3.26倍。如果从渔船的生产能力方面解读,据统计:我国拥有动力渔船67.52万艘。也就是说平均每船每月的产值只有1.9万元,可见一艘渔船都比不上一台出租车的产值高。如果从渔民收入方面解读,据统计:2010年我国渔民人均年收入为8963元。也就是说渔民平均月收入只有747元/月。由此可见渔民在我国属于极低收入群体。今天海洋捕捞产业走进这样的困境实在令人很纠结。也许会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的渔船创收能力哪么差劲?如果从技术层面讲,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受到技术限制。如果从产业发展布局来讲,我们目前的生产形式、生产规模、生产方向存在问题。哪可能就会有更多人质疑,

渔业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科技资金,怎么技术还会这么落后呢?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部科学合理的科技政策,由于现行的科技政策存在的缺陷多、不合理,因此科技政策在渔业经济活动中不仅对生产起不到促进作用,而且还严重打击和压制了生产重大技术的萌生。造成我国渔船装备技术、海洋捕捞技术几十年来没有质的提升与革命性的创新。现行的金枪鱼延绳钓技术和鱿鱼钓技术都是外来的技术,不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捕捞技术,除了这两项技术以外,其他的都是非常传统的捕鱼方式。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当今我国的捕捞业还如此落后,笔者认为,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其中一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确实觉得愧对国家,愧对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由于受到科技政策多方面不合理因素的困扰,使科研工作难以延续让我们感到很无奈。为了复兴渔业经济,我们目前只能做的就是先将创新技术研发出来,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时刻准备着,当科技政策允许生产重大技术萌生的时候,我们就将这一批生产技术转化出来服务渔业,因为我们坚信总有一天海洋捕捞业要谋求发展,主要向外海发展我们的创新技术就能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渔业要扭转乾坤改写落实后历史,就要以先进的捕捞技术扩大作业渔场,开发南海外海资源,只有向外海发展才能激活渔业经济。也许会有人问?目前渔业生产技术这么落后,去开发南海外海资源从生产负加值层面分析,是否有意义?以外海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增长,可行性到底有多大,技术难点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具备了怎么样的条件与信心?不错,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外海资源开发和渔业经济的发展出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和寻找渔业经济发展突破口,我们对外海资源开发技术、新功能渔船技术、科技促进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深入

的研究,目前已整理出一套促使渔业获得深海、礁盘、远洋三大板块资源经济的规划方案。并设计了南海外海资源的开发要点。主要我们能为资源开发要点创造实现条件,按规划要求开发南海外海资源,南海“蓝色资源宝藏”大门一定能被我们撬开。

二、南海外海资源概况

开发南海外海资源,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关注,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到底有多丰富,开发潜力有多大,开发以后对渔业经济有怎样的帮助。这一问题只能根据南海水产研究所历年对南海资源探捕调查成果,解读南海资源的现状。

据南海水产研究所1979年《南海深海渔业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显示,在200至300米水深有鳞首弓头鲳、胁谷软鱼和脂眼鲳等经济鱼类可以开发利用;在水深700米上下有大群体的长尾鳕。经过探捕发现南海深海虾类资源有60种,发现鱼类8个新品种,42个新记录,鱼类资源有200种。当然还有更多的资源有待发现。

据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实施的2008年《南沙群岛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调查》报告显示,采用光诱探捕,在短时间光诱集鱼情况下,多次网产超万斤。

据海南水产研究所的2009年《南沙群岛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调查》报告显示,两次出航采用灯光探捕共下网33次,总渔获量为40吨,平均网产1.2吨,最高网产有5吨多。两艘参与调查的渔船作业14天,渔获直接经济价值超过100万元。

据2010年西南中沙群岛志记载,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鱼类品种除底栖和潮间带鱼类外,仅珊瑚礁盘鱼类就有535种。南沙群岛珊瑚礁盘鱼类有558种。中沙群岛珊瑚礁盘鱼类有300种,包括大洋鱼类资源共有2060种。可见南海外海资源

品种极其丰富。

据海南水产研究所2010年对南海北部大陆架100至200米水深的7.5万平方公里的探捕资料显示,探捕投网894次,平均网产为6254公斤,其中发现有深海虾类资源及外海区头足类水产品资源。

从南海水产研究所历年对南海的资源调查成果可见:南海外海无论是深海、礁盘、大洋性渔业资源都是非常的丰富。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高,前景远大,参与资源调查的专家都纷纷发表请愿开发南海资源的文章,其中有“南沙是永续的渔业金库”、“南海渔业开发刻不容缓”等多篇文章,文章目的是要告诉我们,南海西南中沙渔场是渔业经济强大的希望。由于南海水产研究所对渔业作出的重大贡献,让我们掌握了理论科学,让我们读懂了南海资源,并为渔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实在是功不可抹。因此我们以先进生产力向南海外海大规模发展生产,理由是充分的。

至于资源开发为什么是南海而不是渤海、黄海、东海。由于渤海、黄海、东海都在我国的大陆架以内,海床结构基本上是平坦的,海洋深度在120米以内,属于浅海,由于海洋结构单一,因此渔业资源种类和储量都与普通近海一样。而南海除了面积比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大2倍以外,海洋结构也大不相同,除了大陆架内的浅海,大陆架外的深海面积广大、礁盘海区辽阔,岛礁数量众多。可见南海海洋结构具有多样性。因此:南海除浅海资源外,还拥有丰富的深海资源、礁盘资源、大洋性资源。因此要开发的是南海外海资源。

三、南海外海资源开发要点

1:将合理完善的科技政策建立起来,促使生产重大技术萌生与转化。

我国渔业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科技资金,科技资金作用就是要促使创新技术萌生与转化,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促使产业持续并扩大发展。但现行的科技政策由于无理要求生产重大科技项目实施,70%的资金由科研单位带资完成,导致科研单位根本不敢触碰生产主体技术的研发工作。由于科技政策对一般技术项目只给予一部分的科技扶持,剩余部分资金缺口要求科研单位自筹解决,这无形的迫使科研单位在项目申报时,造大数、讲大话、少做实事,由于科技政策对科技工作扣上挥之不去的枷锁,导致科研单位只能申报规模少的科技项目混日子。造成产业长期贫缺生产技术。因此科技政策急需修正。要使外海资源开发获得技术支持,要使产业拥有先进生产力,就要建立一部完善的科技政策,而且科技政策必须具备如下促进元素。

(1)、科技立项机制、扶持机制和科技资金流向必须以保障生产主体技术为原则。

(2)、科技方向要从“技术自由发展”形式要向“技术规划发展”形式转变。(3)、对重大项目的定义,应当以项目对产业贡献大少进行定义,只论贡献,不论项目投资或项目规模大少定义。

(4)、对科研单位的科技项目实施,应按项目审定预算进行全额扶持,取消不彻合实际的带资要求。

(5)、对技术项目与设施项目要分类进行扶持。

(6)、对营利性的生产企业科技项目和非营利性的科研单位项目要分别进行扶持。

(7)、要解除生产重大技术只能由部属或省属科研单位才能进行研究的限制。(8)、建立科技项目招投标中心,对科技项目实施应以市场形式,采用经济手

段促使产、学、研自然形成紧密结合,促使成果转化由生产企业承担,充分发挥产、学、研各自特长,对项目实施以分工合作形式完成。从而提高成果转化时间和提高转化率。

由于现行的科技政策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导致产业今天走进了困局。至于科技政策还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陷,由于内容多在这里就无法详细介绍,只能另详“论科技政策老化无形地压制重大技术的萌生”文章,论文内容有科技政策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与改善办法。研究编写这类型文章,目的是要深入了解现行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便于研究解决方案。

主要我们将合理的科技政策建立起来,先进的外海捕捞渔船和深海、礁盘、远洋创新捕捞技术就会源源不断的被研发出来,渔业就会获得资源开发急需运用的生产技术。

2、要明确技术发展方向,渔业才能准确获得先进生产力。

明确技术需要,科技人员才能准确提供所需运用的技术。也就是说:目前需要研发的创新技术到底计划装备在传统渔船上,还是打算运用到符合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大吨位渔船上,这一个问题涉及到渔具的设计方向,涉及到渔具的产能规模,因为200吨渔船与800吨以上的渔船抗倾覆能力完全不一样,渔具设计形式会随渔船条件而改变,因此装备在不同渔船上的渔具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灯光罩网作业渔船,由于罩网安装在常规渔船上应用,由于船型小抗倾覆能力差,因此只能采用传统的方法用撑杆将小面积的罩网撑开,采用人力进行作业,网产低主要是由于罩网面积少网衣长度短。因此形成生产规模受限制。如果采用800吨以上的渔船作为载体,生产工艺就有质的改变,就可以

采用大偏心作业方式,以大跨度的液压伸缩臂直接投放封闭式围网,这样就可以赢得数倍的投网面积和扩大了网衣的长度,并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由于生产工艺采用机械代替人力操作,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投网次数和降低劳动强度,不仅解决了存在问题,还大幅度地提高了产能。由此可见:除了不同的渔船规模,采用的生产工艺有质的区别外,提高产能后还需要扩大冷库舱容才能提升生产负加值。因此开发外海资源的新技术渔具要用在200吨左右的小渔船上,还是要用在800吨以上的大渔船上,鱼获保鲜是采用传统的保鲜办法,还是要采用先进的保鲜办法。要把争议问题明确下来。确定了渔船未来发展方向,科技单位才能准确地提供资源开发急需运用的技术。另外:我国渔船正值更新换代的时期,要以什么标准去换,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也就说不能再以自由形式盲目发展渔船,要以规划形式发展渔船。只有这样我们未来的渔船才能符合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外海渔船的建造需要有成熟的设计才能发展,避免急功近利,才能不枉走弯路误投资。

3、要运用超低温冷藏技术装备外海渔船实现增产同时能增收。

相信所有人都喜欢吃冰鲜的鱼,不喜欢吃急冻的鱼,市场上冰鲜鱼价格也是比急冻鱼要卖得高,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冰鲜鱼是在0度以内低温保存,因此鱼的细胞壁不会破裂,养分不外流,而且鱼的细胞核内的水分不被蒸发,因此鱼能保持较好的鲜度,由于新鲜好吃因此冰鲜鱼能卖到好价钱。但冰鲜保存方式存在的缺陷是,保存时间短,由于0度不能冻透鱼的内层细胞核,因此长时间冰鲜的鱼细胞核组织会彭胀致使细胞壁破裂,从面导致鱼获变质。有些去外海生产的渔船为了回港后鱼能卖得好价钱,就算装有急冻设备也不用,情愿

冒风险采用冰鲜方式保存鱼获,渔船回港后发现大量的鱼已经变红变质,这样的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外海作业渔船不适合采用冰鲜保存鱼获。

如果采用常规冷库保存鱼获,由于远洋捕捞鱼获有大有小,再加上鱼类本来就是高纤维、高密度细胞组织的生物,特别是鱿鱼细胞密度更大,如果只采用-36度以内的温度保存鱼获,在2小时内根本不可能将鱼的中心温度降至-18度,鱼的细胞壁和细胞核根本就不可能同时被冻结,细胞壁收缩了,但细胞核还未收缩,因此造成细胞壁破裂。平常,在冷库中常见到的鱼获颜色退变,流出血水,这就说明鱼的细胞壁已破裂,细胞核水分被蒸发,养分外流,因此急冻的鱼就没法保证鲜度,因此不好吃卖价低。

如果鱼获经过-60度超低温处理后再放入常规冷库中保存,鱼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就可以同时被冻结,细胞壁就不会出现破裂,鱼获就可以获得长久的保鲜。由于经过超低温处理的鱼获,解冻后品质会还原到进库前的鲜度,能赢得好鱼价,能实现增产的同时能增收,还大大提高了渔船的综合续航力,因此外海作业渔船必须装备超低温处理冷库。

4、要把捕捞信息平台建立起来引导外海渔船生产作业。

由于鱼类在海洋中不是均布的,因此有些地方根本就是“海洋沙漠”,在海洋中当没有洋流生成时,各水层鱼类基本是分散觅食与栖身,当有洋流生成时,洋流冲刷海床形成上升流将海底养份直卷带起,致使各种鱼类直奔洋流处,形成不同的鱼类各自展开盛宴,小鱼吃小虾、中鱼吃小鱼、大鱼吃中鱼,猎食场景非常热闹。庞大的食物链促使鱼类高度集群,因此形成鱼迅。如果渔民能及时掌握洋流生成信息,驱船前往洋流生成海域进行投网作业,便可大大提高产

能,节省能耗、并缩短作业时间和降低劳动强度。如不向渔船提供洋流生成信息,渔船就要在茫茫大海中“凭经验”盲目投网作业。当网投放在“海洋沙漠”中,就会导致一无所获,而渔船就变成“能源老虎”使渔民苦不堪言,可谓血本无归,在生产中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显然,生产缺乏技术支持渔船就要承受沉重的代价。当今开发南海外海资源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如果不创造条件改善落后的生产方式,南海资源开发就会缺失科学性。因此必须搭建捕捞信息平台向渔船提供洋流生成信息引导外海渔船生产作业。由于海洋底层不同等深线和不同地质结构,依赖栖身的鱼类都不同,为了让渔船能准确找到捕捞对象与目标海区,必须将海床地质结构信息与鱼类分布信息同步导入海图中,引导外海渔船生产作业。

5、要将渔业“科技孵化器”建设起来推动渔业经济发展。

由于“科技孵化器”是萌发创新技术的载体,是应用科学研究的土壤,是科技人才展示智慧的平台,是技术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依托。是推动“科技兴海”(渔)的驱动引擎。因此非常有必要将“科技孵化器”建设起来。

研发先进生产力外海渔船,创新远洋、深海、礁盘捕捞技术,开发南海外海资源,对于渔业来说就是一场科技革命,是科技兴海的体现,由于实施科技兴海需要动用广泛的社会资源,需要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的技术,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要保障这一工程顺利进行,促使科技兴海兴起来,就必须先创造兴起条件。因此需要创造条件吸纳科研机构、学术机构、造船专业、渔机专业、渔具专业、水产专业、模具专业、声学专业、光学专业等多方面科技团队与生产企业集结共同参与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这样才能增强渔业重大科技项目的承

担能力。需要吸纳科技银行与风险投资公司对生产企业进行资金支持。需要为产、学、研紧密结合创造条件,需要为科技项目从技术萌芽状态到深入研究、样机生产、样机检测、样机试验、技术推广等系列科技工作在园内完成提供依托。可见,这五项需要是海洋渔业先进生产力形成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要增强创新技术的萌生与转化,要培育渔业科技人才,使南海资源开发工作高速并长远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设渔业“科技孵化器”。

1)、渔业科技孵化器定义

“科技孵化器”是指对科技创新项目带有财政资金扶持,对产业有重大贡献的科技项目带有奖励机制,对社会科技团队和先进科技项目具有优惠的科技吸引政策。由海洋与渔业专业及相关学科的产、学、研多单位综合集结形成的“渔业科技园”。

2)、“科技孵化器”对发展渔业经济的作用

科技孵化器的启动,将为海洋与渔业培育出无数的高端科技人才。将萌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技术,填补国内外渔业捕捞领域的技术空白。将一批又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成先进生产力,推动我国渔船走向远洋、走向深海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创造财富振兴渔业经济,显然可见“科技孵化器”对促进渔业生产与刺激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科技孵化器”推动经济腾飞的经念

我国工业领域的“科技孵化器”,由于在经济活动中层出不究地推出创新技术,促使了生产企业蓬勃发展,促进了产业经济强劲而高速增长,我国的经济成就让世人刮目相看中国的强大,中国式的科技促进成功经念,目前在全球已被视为楷模,当然也值得我们渔业学习。工业领域今天能拥有丰硕成果,就是

因为国家“科技兴国”政策正确,就是因为工业领域的智者敢于大胆地创新科技政策,敢于投入不菲的科技资金建设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驱动引擎“科技孵化器”。经过对广东“科技孵化器”的深入调研与学习,发现他们的科技政策与创新技术转化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由于内容多,在这里只能为大家介绍广东工业科技园吸引科技领军人与先进科技项目的办法。为了增强经济创收能力,为了吸引科技领军人与先进科技项目进入“科技孵化器”,无论你是哪里人,只要你的创新技术项目符合科技园的规划发展方向,科技领军人入驻“科技孵化器”后,在三年内可获得600万元的资金扶持,如果600万元还不足够,科技园还可以协助贷款,科技领军人只需还本金,利息由科技园补贴。科技领军人与他的团队入驻“科技孵化器”所需要的办公场所与实验室在三年内给予免租使用,如果科技领军人不带家眷进入科技园,提供9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如果带家眷进入科技园,提供15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还给2万元的安家费,每月还给予2000元的交通能源补贴。当技术成果转化成形投入生产后,科技园征收生产企业的税超过5000万元的,再提取部分奖励科技领军人。由上可见:为了挖掘创造潜能,他们的科技政策是如何的重视科技团队、如何的重视科技项目、如何的关心科技人才,他们完善的、具有吸引力的科技政策让科技人才为之感动!因此吸引了大批的科技领军人与先进科技项目入驻“科技孵化器”,推动产业高速发展,推动产业经济强劲增长。

4)、建议渔业“科技孵化器”以市场形式建设

由于科技孵化器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采用政府投入模式建设,困难极大,因此需要灵活运用市场方式进行建设。采用优惠的科技政策吸引造船企业、渔机、渔具、电子电器、模具等生产企业入驻“科技孵化器”系统,不仅

可增强科技项目产、学、研结合,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良好的商机。更重要的是可将“科技孵化器”规划内的厂区土地,以市场价授让给厂商建设,将厂区土地增值部分资金投入到科技板块,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科技投入压力。而且还可实现多点同时建设,提高“科技孵化器”的建设速度。采取市场模式发展“科技孵化器”不仅符合市场原则,更符合经济原则。渔业“科技孵化器”的成功建设,将为实施“科技兴海”奠下坚实的基础。

6、要增强外海渔船综合续航能力提升生产负加值。

由于深海、礁盘、远洋捕捞目标海区路途遥远,渔船来回能耗高,每航次作业周期长,生活物资补给困难,鱼获需要得到长时间的保质冷藏等。因此:渔船需要增强综合续航能力。综合续航能力包括:油料储备能力、淡水储备能力、食物储备能力、鱼获冷藏保鲜能力、抗风险能力。因此对新建的外海渔船建议设计根据渔船总能耗,以45天为基数计算配置储油库。建议淡水储备以120斤/人/日为基数,按45天计算设计配置淡水储备舱。建议渔船设计配置-36度以内60吨常规冷库2个,-60度以下3吨处理能力的超低温冷库1个,建议造大吨位渔船。

如果冷库舱容不足,捕捞三十至四十吨的鱼获就要往回跑,高昂的油价加上远程航行能源消耗,就会大大降低生产符加值。要确保增产增收就必须扩大冷库舱容。由上可见,扩大冷库舱容,运用达标的冷藏技术是提升渔船综合续航能力和生产符加值的重要指标,。

7、要增强深海渔业资源调查引导渔船生产。

由于深海底层不同的地质结构,依赖栖身的鱼类和贝壳类生物不同,不同水深的鱼类也有区别,因此需要海对深海全面展开具有代表性的资源调查,并且资源探捕调查与地质取样需要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准确掌握各类型资源的具体分布情况和鱼类与地质的关系。通过探捕获取各类资源量值,才能分别推算出资源可再生量,才能有计划地调控资源开发规模。当资源调查成果写入电子海图,并在不同的等深线海床清晰标志地质与鱼类关系,这样渔船就能准确地找到需要前往作业的目标海区,采用针对性的渔具展开捕捞作业,科学引导生产不仅能让渔船提高产能,还可以避免渔船误投渔具空生产事情的发生。由此可见:深海资源调查对科学引导生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8、建设外海助渔基地提升生产能力。

由于外海作业具有能源消耗大、作业周期长、渔船补给困难、作业风险高等特性。要克服这些困扰,促使开发南海渔业资源顺利进行并高速发展起来。就要创造条件在外海岛礁建设助渔基地,提升外海作业支撑水平。修建冷库提高鱼获保存能力,降低渔船持续制冷能源消耗。修建周转油库和淡水储备设施,提升渔船持续作业能力。修建渔用码头和渔村,为生产人员提高完善的休整场所。修建小规模种植场养殖场,改善渔民生活。修建医疗所保障渔民的身体健康。规划锚地设置锚桩,提高渔船防台能力。建造带打桩功能、砼搅拌与泵送功能、起重功能、材料桥送功能、抢险救灾功能,具有综合施工能力的工程船,将规划发展的助渔基地逐一建立起来,实现开发南海渔业先行的目标。

三、开发外海资源技术思路

1、要创新设计外海作业渔船

由于开发外海资源的作业渔船,需要提升产能规模、需要具备复式生产能力、需要扩大储鱼舱容、需要提高生产负加值、需要配合捕捞新工艺、需要增强综合续航能力、需要改善生产人员休息环境、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因此外海作业渔船的船型与功能配置要根据新技术生产工艺与现代生产规模发展需要,从新制定新的造船标准,促使未来的渔船以产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除个别地区建造小量超仟吨渔船外,其余新建的渔船基本以200吨左右的为多,由于200吨的外海渔船装配的动力系统需要配置6~7佰仟瓦的双引擎,因此200吨与800吨渔船动力系统基本接近,渔船的助航设备、助鱼设备、通信设备、发电设备、消防设施也基本相同。建造800吨的渔船只是钢材用量多些,系舶设备功率大些,但对渔船的建造费用不构成大幅度的提升,因此要善于运用经济原则造大船。运用大吨位渔船开发外海资源可具备多方面的优势,1)、大吨位渔船由于甲板面宽,具备了强大的抗倾覆能力,使渔船可安装运用大偏心的生产设备,扩大捕捞面积从而提高生产能力。

2)、大吨位渔船由于承载能力强,可安装重型捕捞设备,开发获取深海资源,可携带工作船进行复式生产,从而扩大生产规模。

3)、大吨位渔船由于船型大可提供足够的空间扩大冷库储鱼规模,从而增强渔船的综合续航能力和提升生产负加值。

4)、大吨位渔船由于船型大稳性好、从而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由上可见:造大吨位渔船才能运用先进生产力实现机械化生产,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才能提升生产负加值,才能增强外海作业抗风险能力,因此建议造大吨位渔船开发外海资源。

另外:由于目前建一艘200至800吨的渔船,造价要6至8佰万元,但二手船市场中8成新左右的2000至2500吨的双引擎二手散货船、集装箱船,出让价才卖250万元/艘,由于货船与渔船的区别只在于,货船活荷再大限荷再少,而渔船则是限荷大活荷再少,主要通过设计在货船的底层加大限荷再降低重心,安装上捕捞设备和助渔设备便可改装成渔船,采用这一办法可大大降低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值得尝试收购一部分二手散货船、集装箱船改装成渔船。

2、建议将大偏心灯光围网渔船建造出来

目前前往南沙作业的灯光罩网渔船,由于受船型限制,生产工艺只能通过人力操作,因此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由于船体少抗倾覆能力差,只能采用小规模的网具,因此生产规模与产能受限制。由于受船体空间限制,达标的制冷技术应用不上,因此鱼获保质得不到改善。由上可见:灯光罩网捕捞工艺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实现大投入大产出,罩网生产工艺必须进行技术改革,才能提高产能。

因此建议尝试收购2000吨左右的散货船改装成渔船,安装上大偏心液压伸缩臂直接投放封闭式围网,采用机械化生产工艺,优势不仅有效的延长了网具长度,而且还扩大了数倍的围捕面积,由于围网投放过程,配重带着网具垂直下围,不仅提高了围捕空间最大化,提高了鱼群防逃能力,提高产能,还增强了捕获金枪鱼的机会。罩网不足的地方就是由于网具面积少,而且罩网投放过程网具配重不断往中心方向收缩,大大的缩减了围捕空间,因此网产受限制。采用机械化直接投放围网作业方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还大大提高投

网次数。由上可见:只有大吨位渔船才能安装先进的捕捞设备,只有运用先进的生产力才能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能,技术装备科技含量高的渔船才能符合现代渔业发展需要。因此建议投入科技资金将大偏心围网样船建造出来。

3、建议将分体式灯光网板屏蔽捕捞渔船生产出来

目前捕捞趋光性鱼类的灯光围网渔船,由于存在捕捞动作大,易惊吓鱼群驱散的缺陷,导致每次只能捕捞到光诱吸引前来的一部分鱼群,未能做到产量最大化,这是造成网产低的原因。要克服和解决以上生产难点问题,经研究,采用灯光网板屏蔽捕鱼技术是最佳的解决办法。采用分体结构的渔船,利用船体中部宽阔面积作为光诱集鱼空间,并在中部安装下沉式网板屏蔽捕捞装置。研发网板屏蔽捕鱼方式的好处在于,渔船在静止状态下能展开捕捞作业。网板屏蔽捕捞时,由于动作快噪音低,不易惊吓鱼群驱散,对被光诱吸引陆续前来的趋光性鱼类采取逐步减量的捕捞方法,是提高产能的最有效办法。

网板屏蔽捕鱼设备的作业原理:捕鱼设备由多个模块网板装置组成,当进入作业状态时,模块支架下沉到水中约3至4米的水深,在光诱作用下,当被诱来的鱼群达到一定密度后,只需按动开关,模块支架内的卷帘塑料网板自动屏蔽,形成网箱将鱼群围拢,机械倾斜提起底层网板便可完成捕鱼与卸鱼工作。操作简单快捷,是一种快速的捕鱼方式,而且每晚的捕捞次数可达数十次。白天下沉作业模块2米水深,开动渔船便可捕捞水面鱼。这一船型除了用于网板屏蔽作业方式以外,还可以利用中部空间投放封闭式围网作业。设计创新功能先进的渔船不仅能提高产能,而且还增强了渔船的兼用性,促使渔船具备了复式生产能力,并扩大了生产规模。上部结构由钢架形成整体的双体渔船,这一

种全新的船型设计,不仅在生产上占有优势,而且大跨度的船型结构还提升了渔船的防台能力。因此建议投入科技资金将样船建造出来。

4、建议将声诱金枪鱼捕捞渔船生产出来

目前全球捕捞金枪鱼主要采用围网和延绳钓两种捕鱼方式,由于金枪鱼鱼迅形成速度快驱散也快,要精准捕捉鱼迅形成并快速前往施捕困难极大,因此围网捕捞方式发展受限制,形成延绳钓为捕捞金枪鱼的主流方法。

根据延绳钓多年的生产应用,我所总结出延绳钓有四大缺陷:1)、钓捕系统缺乏诱鱼功能,致使钓组只能等待金枪鱼上钓,因此可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捕捞方法。2)、投钓深度受支线限制,不能同时钓捕不同水层、不同品种的金枪鱼。3)、延绳钓主干绳投放后,随水流影响干绳与水流方向形成切线的时间短,使金枪鱼穿越钓组的机会减少,因此导致上钓率降,形成低产能低。4)、渔船每天要航行200多公里进行投收钓作业,形成作业能耗大,劳动强度高。由于延绳钓存在多方面的缺陷,生产中突显的产能低、能耗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远洋捕捞经济效益不显著,甚至有部分渔船亏损。

要克服存在问题,激活远洋渔业经济,就要创新金枪鱼捕捞技术。经研究,捕捞金枪鱼的量佳办法是采用声诱捕鱼法。由于金枪鱼在食物链中最爱吃沙丁鱼,因此要善于利用金枪鱼的觅食习性,以沙丁鱼游动产生的声压为声源,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金枪鱼的信息获取能力特性。由于金枪鱼通过感知线在120公里半径范围内,能获取到食物链鱼类集群游动产生的共呜声压,它在海洋中就是凭靠灵敏的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鱼群并前往进行猎食的。我们要吸引不同水层、不同距离、不同品种的金枪鱼集群进行捕捞,就必须抓住金枪鱼的

关键特性,将声压发生装置研制出来,利用声诱捕捞金枪鱼是最佳的捕鱼方法。

“仿沙丁鱼声压发生器”工作原理:采集沙丁鱼集群戏水声压导入“仿沙丁鱼声压发生器”中,当渔船到达目标海区作业时,只需将“仿沙丁鱼声压发生器”投入海洋中,便可发出沙丁鱼集群戏水声压,吸引不同距离、不同水层、不同品种的金枪鱼前来集群觅食,从而实施围捕或钓捕。

“金枪鱼自动钓捕渔机”工作原理:从投饵放钓、受伤鱼仿真动作、带阻力放线,自动收线、投鱼进舱、自动恢复钓捕状态等全部动作均自动完成,无需人力扶助。钓捕渔机可灵活地安装在浮台上作业,也可密布安装在船上,形成金枪鱼自动钓捕渔船。可见这是一项兼用性极高,实用性极强的捕捞技术。

“金枪鱼”捕捞创新技术如能成功应用,可解决两个难点问题:1、可同时捕获栖身在不同水层、不同品种的金枪鱼从而提高产能。2、渔船到达目标海区后,只需定点投放“仿沙丁鱼声压发生器”便可展开捕捞作业。渔船无需随航行、随作业,大大降低生产能耗和劳动强度。

为满足我国现代渔业发展需要,促使我国远洋渔业经济高速发展起来,建议创造条件把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的“仿沙丁鱼声压发生器”和“金枪鱼自动钓捕渔机”两项具有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的创新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服务渔业。建议将声诱金枪鱼捕捞样船生产出来。

5、建议将深海笼捕与沉底延绳钓复式生产子母渔船生产出来

设计子母渔船,目的是将用人数量少、使用设备轻巧的捕捞工作划分给子船承担,使子船与母船可同时展开生产作业,形成复式生产。深海笼捕作业与沉式延绳钓作业可应用子母渔船作业方式。复式生产不仅能扩大生产规模、提

高生产效率、缩短作业周期,还能充分善用母船资源降低生产能耗,使生产符加值得到有力提升。可见子母渔船设计对优化生产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建议投入科技资金将深海笼捕作业与沉式延绳钓作业子母渔船的样船建造出来。

另外: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深海生态系统要保证在不受破坏的条件下进行。严禁采用拖网作业方式开发深海资源。这一问题有超仟位科学家和多个环保组织向IUCN提交报告,并向联合国FAO不断地施加压力,“呼吁联合国下令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深海拖网捕鱼作业,禁止摧毁性的捕鱼方式,否则就会耗尽鱼类资源”。我国近海就是因为拖网捕鱼方式导致近海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竭,形成这样的恶果已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因此必须严禁在深海使用拖网作业。

6、建议将礁盘鱼类“活体”捕捞渔船生产出来

由于礁盘鱼类经济价值高,采用“活体”捕捞是最佳的选择,向市场提供活体鱼不仅符合市场需求,还能提高经济收益。因此捕捞礁盘底层鱼类的渔具研究方向,要以捕捞活体鱼为原则。

开发利用礁盘渔业资源,使渔业获得礁盘资源经济,就要创新礁盘鱼类“活体”捕捞技术。经研究,礁盘底栖身鱼类“活体”捕捞的量佳办法是,采用无需人力扶助的海底自动笼捕渔机进行捕捞作业,采用光诱与物诱结合,将远距离或藏匿在石缝和珊瑚里的鱼类吸引进入笼捕机舱内觅食从而实现捕捞目的。

“海底自动笼捕渔机”工作原理:笼捕渔机分别设有捕鱼舱与储鱼舱,当被诱进捕鱼舱的鱼达到设定数量时,叶型大门屏蔽并将鱼赶入储鱼舱,当大门到达储鱼舱门位置时,联动使储鱼舱门关闭,大门退至捕捞状态,多次从复动

作进行捕捞。当储鱼舱的鱼达到设定的量值时,捕渔机停止作业,大门闭合并向渔船发出作业完毕水声信号,当渔船同意其浮升,只需发出水声指令捕鱼机便自动浮升。这是一项自动化程度极高、实用性极强的“活体鱼”捕捞技术。

为开辟礁盘渔场,开发新资源,建议创造条件将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的“海底自动笼捕渔机”创新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服务渔业。并将配套的样船生产出来推广应用。

7、建议将专为我国休闲渔业设计的专业休闲垂钓渔船生产出来

休闲垂钓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是民间自由发展起来的。我国垂钓爱好者多达9000万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中大多数是待业人员。平常,垂钓爱好者是靠精湛的垂钓技术,除娱乐外还依赖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他们非常注重每次垂钓的经济收益。可以说,休闲垂钓的主流在我国目前就是依托着微薄的鱼获收入简单地持续着,当然也有部分垂钓爱好者是不计收益以娱乐为主的,综合可见,发展休闲渔业在我国人气资源十分丰富。如果创造条件把这一群体与海洋观光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游客数量与垂钓爱好者将会叠加成一个更巨大的群体,以这巨大群体能量发展我国休闲渔业,新兴的休闲渔业将被注入强劲的动力,促使其全面萌生与发展。休闲渔业的发展不仅可将这个庞大的垂钓群体纳入政府规范管理,为他们改善垂钓环境提供安全保障,还可引导部分渔民从商业渔业转产经营休闲渔业,这样就可大大减少近海捕捞渔船数量、降低近海捕捞压力,配合“科技兴海”实施。更重要的是,使垂钓爱好者置换了角色,演变成休闲渔业的执行主体,使其形成休闲渔业的驱动引擎,推动休闲渔业高速发展。利用垂钓这一庞大群体的巨大需求,将会带动渔船制造业、游

渔业资源报告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 2016年7月2日~2015年7月5日 2016年8月25日~2015年9月5日 实习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青菱湖及南湖 姓 名: 学 院: 水产学院 班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何绪刚 2016年 9月1日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 ................................................................ I 1 前言 ................................................................ I 1.1问题的由来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目的 (2) 2 调查材料与方法 (2) 2.1调查时间 (2) 2.2调查地点 (3) 2.3调查指标及方法 (4) 2.3.1 水环境因子 (4) 2.3.2 水生生物调查 (4) 3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 (7) 3.1 水质与底质调查结果 (7) 3.1.1 水质 (7) 3.1.2 底质 (7) 3.2 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8) 3.2.1 浮游植物 (9) 3.2.2 浮游动物 (11) 3.2.3 底栖动物 (15) 3.2.4 水生维管束植物 (16) 3.3 渔业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17) 3.3.1 渔获物分析 (17) 4 渔业资源与环境评价 (18) 4.1水质状况评价 (18) 4.2水质富营养化状况评价 (18) 4.3鱼产力估算 (19) 5 实习心得与建议 (20) 5.1实习心得 (20) 5.2实习建议 (21) 参考文献 (21)

南海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_何小超

南海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 何小超,王娴,杨海军,卫军,王攀,李长亮 (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520) 摘要:分析了开发深海油气资源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南海的地理特征和潜在的油气资源概况进行了概述,简单分析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因素,综述了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最后指出深海采油技术、风险的防范和处理事故的技术仍是深海油气开发需要攻克的难题。 关键词:南海;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量的增大,陆地石油产量的日趋萎缩以及世界上除少数海域以外大部分地区近海油气资源的日趋减少,石油开采转向海洋已成为必然趋势。而目前已探明的世界海洋石油储量的80%以上在水深500 m以内,全部海洋面积的90%以上水深却集中在200~6 000 m之间,因而有大量的深海海域面积有待探明[1]。 另一方面,经过数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海油在深海采油的装备、技术上的突破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支持。亚洲首艘3 000 m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以及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相继建成,填补了中国在深水装备领域的空白,使中国跻身于世界深海油气田开发的行列。 1 南海的地理特征和潜在的油气资源[2] 南海因在中国大陆南方而得名,亦称南中国海。它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个群岛,共有270多个岛屿和海礁。南中国海海域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中国疆界内海域面积约210万km2,平均深度是1 212 m,最深处达5 567 m。濒临南海的国家有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等国。从地理位置看,南海是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和联结亚洲、大洋洲的海上战略要道。它北部的台湾海峡通往东海和黄海;南部的卡里马塔海峡通往爪哇海;东北有巴士海峡通往太平洋;西南侧的马六甲海峡联系印度洋,是通往欧洲、非洲的要道。可以看出,南海是我国和其他东北亚国家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欧洲、非洲等地区的主要海上通道。 南海除了它的战略位置以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对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认识:南海是东南亚地区具有极好油气远景的地区,是继波斯湾、北海和墨西哥湾之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对南中国海油气资源量的估算中外差距较大,1993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南中国海地区海上盆地的资源所做的估计为:石油280亿bbl,天然气266万亿m3,而其他西方国家乐观的估计仅为:石油100亿bbl,天然气35万亿m3;而我国的估计为:石油1 050亿bbl,天然气2 000万亿m3。最有潜力的含油气盆地为曾母暗沙盆地、万安盆地、南徽盆地和东纳土纳盆地。目前在南中国海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均有油气发现,估计探明的石油储量约77亿bbl,天然气储量约4.36万亿m3,石油产量约175万bbl/d,天然气产量约710.33亿m3。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都在南中国海地区有重要的油气发现。 2 开发南海油气资源面临的挑战 我国海洋深水区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深水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油气储藏条件决定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受到海上自然环境和南海特殊海况等条件的限制,南海天然气开发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2.1 恶劣的自然环境[3] 南海是台风频发海域,每年至少会有4 次台风经过该地区。因此在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增加工程结构强度以适应台风环境。 内波流是中国南海所特有的、严重的、频繁的海洋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在海洋中海水的密度、质量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海洋流。其在南海最快的速度可达到2 m/s,其力量可以将一座平台在瞬间摧毁,其能量非常巨大,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将一座大型的轮船移位于几十公里。 南中国海的海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沙地沙沟比较明显,而且沙波沙脊是移动的,其速度能达到每年作者简介:何小超(1983—),男,工学硕士,配管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石油平台/FPSO管线设计。E-mail: hexiaochao@https://www.doczj.com/doc/ff10800712.html,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南海、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南海、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原文】 南海、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冬雪 ①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浅滩和其周围海面的总称。南北绵延约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多公里,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南海和南海诸岛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接近赤道,属赤道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终年高温,雨量较大、湿度大、风大、雾少。南海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形成了当地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南海地处热带,海水温度适宜,水质未受污染,海洋中自然产生的饲料充足,为鱼类的栖息、繁衍和越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因此南海的渔业非常丰富。 ②南海现在已经探明的鱼类有15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约200多种,主要有石斑鱼、马鲅鱼、乌鲳鱼、银鲳鱼、红鱼、鱿鱼、鲨鱼等。此外,南海还有很多珍贵的海产品种,如海龟、海参、海蜇、海蟹、海马、砗磲(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肉可食,壳可入药)、龙虾和海螺等。西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篱凤螺及观赏贝类,中沙渔场盛产各种海参,南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和砗磲等。 ③海参属热带海洋中的刺皮动物,其营养价值与鱼翅、燕窝齐名。全世界约40种海参可供食用,而西沙群岛出产20种,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的海参种类多、分布广、参体大、品质优良,其中以白乳参、乌乳参和梅花参最为珍贵。梅花参为参中之王,是著名的大型食用海参,大者体长一米有余,重二三十斤。加工成干品后肉厚脆嫩,炖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滋补性强。此外,海贝在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就有250多种。南海的软体类动物还有著名的鱿鱼、墨鱼、章鱼等。 ④除了鱼类,南海的热带海藻类资源也极其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石花菜、麒麟菜、马尾藻、紫菜等等。由于有这些丰富的渔业和海产资源,南海成为我国四大渔区之一,而且渔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 ⑤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种低等动物——珊瑚虫,它们能造就珊瑚礁、岛。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适宜于生长在水温18℃以上、水面透明、离水面较浅的热带海洋中。在南海的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海域,共有造礁珊瑚40属,134种。珊瑚从海中猎取浮游动物,吸收营养,不断地生长繁殖,并从身上分泌出一种石灰质,死亡后留下它的石灰质外骨骼。珊瑚礁就是由这些细小的珊瑚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沉积而形成岛礁。 【问题】 1.下列不能直接体现“南海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的一项是() A.南海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形成了其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B.南海现在已经探明的鱼类有15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有石斑鱼、马鲅鱼、乌鲳鱼等200多种。 C.南海有很多珍贵的海产品种。 D.南海的热带海藻类资源极其丰富。 2.下列对第③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南海油气储量

南海油气储量 海域被瓜分,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安全受威胁这是中国海洋权益形势面临的四大问题。 海洋重要,早在2500年前,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时至今日,人口爆炸、能源短缺,“饥饿”的人类越来越依赖海洋。1960年,世界上只有12个国家在海上采油,产油量亿吨,占石油总产量的%。而现在,几乎所有的濒海国都行动起来了,海上钻井数量达3万多口,产量已占石油总产量的1/5强,产值超过2000亿美元,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 然而近现代以来,中国对海疆权益不甚重视。海洋国土一直没有纳入国家的经济区划版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做过3次大的经济区划,3次都没有把海洋国土纳入到经济区划中去。国务院xx年底下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特殊性,将另行颁布实施《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但该规划至今尚未颁布。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但自从上世纪六七年代南海的资源战略意义被肯定以来,这片空虚的战略要地迅速被周边其他国家抢夺。 中国一直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但中国的“高度克制”并未换来周边国家同样的态度。迄今为

止,南海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海开了1380口油井,全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都从中分得一杯羹。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洋能源安全。新华社披露的数据显示,失去南海资源,相当于失去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 南海,不该成为“冒险家的乐园”。强化海权,制定科学的南海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陆海统筹,应该成为未来中国追求的方向。 美国能源信息署的远期分析认为,从现在起到202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预计将平均每年增长3%。如果照这种趋势延续,这些国家的石油需求将从2002年的1510万桶/天上升到2025年的近3360万桶/天。 周边国家对能源的渴求,使得近在咫尺的南海炙手可热—这片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418亿吨,天然气储量75539亿立方米,还有丰富的海底可燃冰储量,有“第二波斯湾”之称。 近30年来,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加强对南海的开发和利用,开发步伐也从近海大陆架向深海持续推进。一份西方知名石油公司提供的报告显示,上述五国已经与西方200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约1380口钻井,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大庆油田最辉煌时期的年开采量。

论我国南海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

近现代南海开发与当前南海问题之我见 目录: 一、南海的近代开发 (一)、我国南海资源的主要特点 (二)、我国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 (三)、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二、南海问题 (一)、南海问题的产生 (二)、南海问题的缘由和发展 (三)、南海问题的现状 (四)、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的基本立场 (五)、解决方法 摘要: 南海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持和保障因素,具有海域面积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未来开发潜力大等特点。应从强化“寸海寸金”的海洋国土意识出发,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强有力的海上统一执法队伍,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由远及近的原则实施重点区域开发战略,全面提升南海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效益。然而随着各国的崛起对外联系加强和海洋资源交通地位的日趋重要,南海问题凸显出来。南海问题,是资源问题,更是战略问题。南海问题中牵涉到了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南海的维权问题显得相当复杂。 关键词:南海、开发、方略、争端、由来、立场和政策、个人见解 一、近代南海开发 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我国可管辖的面积达200万km ,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这片辽阔的海洋国土不仅蕴藏有丰富的生物、油气、矿产等资源,且目前与周边国家存在的争议最多。因此,

南海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持因素,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国际环境和国家安危的重要条件。分析研究我国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探讨其开发方略,对于加速南海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南海资源的主要特点 1、海域面积大,可开发利用空间广阔 南海,国外称“南中国海”,南北长1 800 km,东西长900 km,面积约是渤海、黄海和东海三海面积之和的2.8倍;南海平均水深1 212 m,约为渤海的67倍;海底地貌似呈环状分布,中央为海盆,盆底水深4 000 m,最深处达5 559 m,海盆外围是台阶状或陡峭的大陆坡,大陆坡外围则是大陆架,大于500 m2的岛屿共有1 827个,大陆架渔场面积18 210 km2,大陆岸线5 792 km,其海域面积、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均居四海之首 2、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南海位于太平洋北面,除具有独特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资源和生物等特色资源外,还具有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海洋能源、港址资源、滨海砂矿和旅游资源等,是我国沿边四海中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尤其是油气、热能、滨海生物资源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油气资源:南海是世界上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据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地质储量介于20~150亿t之间,约占全国总资源量(海陆)的1/3,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是国家级重要战略资源。 生物资源:南海大陆架目前有记录的鱼类1 004种,隶属于173科,499属,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达200多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甲壳类有230多种,还有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环节动物、特产品种全国最多。滨海旅游资源: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地区气候宜人,拥有景色秀美的海湾、碧水细砂环抱的岛屿、葱翠挺秀的群山以及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等,滨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海运资源:南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有港湾210处,可建5—10万t泊位的大港址占全国的41%,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占全国的48%,有深水航道12条。滨海矿砂资源:调查表明,海南岛、广东和广西滨海地区是我国滨海砂矿的主要分布地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题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题 (2010.6.17) 李九奇 一、概念题: 亲体量(spawning stock)种群在繁殖季节内参加生殖活动的雌、雄个体的数量。 补充量(recruitment)新进入种群的个体数量。在渔业生物学中,补充量有两种含义:对于产卵群体,补充量是指首次性成熟进行生殖活动的个体;对于捕捞群体,指首次进入渔场、达到捕捞规格的个体。 生物量(biomass)以重量表示的资源群体的丰度,有时仅指群体的某一部分,如产卵群体生物量、已开发群体生物量,等等。 可利用生物量(exploitable biomass)资源群体的生物量中能被渔具捕获的部分。 死亡率(mortality)一定时间间隔内,种群个体死亡尾数与时间间隔开始时的尾数之比,残存率(survival rate)一定时间间隔后,种群个体残存的尾数与时间间隔开始时的尾数之 比,数值在0~1之间。 死亡系数(mortality rate, coefficient of mortality)亦称“瞬时死亡率”。 自然死亡系数(natural mortality rate)亦称“瞬时自然死亡率” 捕捞死亡系数(fishing mortality rate)亦称“瞬时捕捞死亡率” 总死亡系数(total mortality rate)自然死亡系数与捕捞死亡系数之和。 开发率(exploitation ratio)捕捞死亡系数与总死亡系数的比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CPUE)一个捕捞努力量单位所获得的 渔获尾数或重量,通常用渔获量除以相应的捕捞努力量得到。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standardizing fishing effort)以一定的标准,将不同作业方式、渔具规 格的捕捞努力量转化标准作业方式或渔具的捕捞努力量,一般根据捕捞效果确定一定的转换 系数或转换依据。例如,以A类渔船为标准船,将B类渔船的捕捞努力量根据CPUE转化 为A类渔船的捕捞努力量。 标准捕捞努力量(standardized fishing effort)将各种形式的捕捞努力量经一定的方法标 准化后的捕捞努力量。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per-recruit,Y/R)资源群体中某一特定年龄组,平均每补充的 一尾鱼一生中所能提供的产量。在平衡状态下,不同的捕捞死亡系数能带来不同的单位补充 量渔获量。 动态综合模型(dynamic pool model)亦称“分析模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现代渔 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主要之一。需要研究资源群体的生长、死亡和补充的生物学资料。常用 的有Beverton-Hort模型、Ricker模型和Thompson-Bell模型。 Beverton-Hort模型(Beverton-Hort model)常用的动态综合模型之一。由Beverton和Hort

南海旅游资源开发前景

南海旅游资源开发前景 the Prospect of South China Sea’s Travel Resources Developing Abstract: Aa a part of China’s territory,south China sea has vast area,beautiful scenery,and rich resources.But as attractive as it is,south China sea has not been developed adequately.This passage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it’s prospect on traveling industry combined with it’s resources.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travel developing 摘要: 南海面积广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是我国的美丽疆土。但就是这样一片迷人的土地,就旅游业而言,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本文结合南海资源分析其旅游开发前景。 关键字:南海旅游开发 1.引言 作为我国疆域的一部分,南海以其广阔的面积、丰富的资源、优美的风景闻名。这样一处胜地无疑具备发展旅游业所需的种种条件。本文将结合南海拥有的资源,分析南海旅游资源开发前景。 2.南海概况 2.1地理条件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被中国大陆、中国、、及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南海海域面积有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和,通称为。南海和南海诸岛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接近赤道,属带、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雨量充沛,季风明显。 2.2资源概况 南海拥有众多资源,主要可分为景观、海产、海鸟、热带作物、这几大类。

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渔业技术经济学B》论文-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要开发海洋是21世纪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是使我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我国的海洋渔业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在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经济 一、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渔业领域的延伸或具体化。因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渔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构成生态环境健康、社会稳定、渔业经济增长的综合发展格局,达到改善渔民的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是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量迅速增长,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矛盾与困难,这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不断衰竭的渔业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捕捞强度之间的矛盾。即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水产品不安全等方面。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近年海洋捕捞业的主要增长点为低值鱼类,而主要经济鱼类不能形成鱼讯,严重影响了渔民的出海作业天数和收入。我国海域已记录的水生生物有20278种,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共有的生物物种,而且还有许多特有的物种。但由于开发利用过度,栖息环境破坏,乱捕滥采,以及外来种的引进等原因,我国现有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正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严重威胁,同时另一些原来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的物种,也逐渐变成了新的珍稀物种。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的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难以形成鱼汛。60年代以前,我国传统优质渔业资源,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鲅鱼、真鲷、银鲳、鲽、对虾、乌贼等,由于大量集群洄游而形成较大渔汛。目前,由于资源数量急剧减少且鱼群分散而形不成渔汛,黄海、渤海的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鲽鱼都已形不成渔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东海除带鱼外,大黄鱼、小黄鱼、鲽鱼等鱼类也已形不成渔汛,且大黄鱼、小黄鱼已濒临绝迹。(2)海洋渔业产业的投入高效率低。庞大的产业规模并非与产业效率正相关。我国的渔业劳动力人均渔产品和近海每平方千米捕鱼均远低于挪威和日本等国;我国远洋捕捞量也仅占世界的0.5%。(3)海洋生物资源低利用。由于冷藏运输船装置及保鲜技术落后,渔获物中因变质而被丢弃的约占10%;大部分副渔获物在海上被抛弃,没有物尽其用;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而且加工废弃物未充分挖掘其价值;过度消费模式导致渔业资源大量被浪费。(4)海洋渔业环境的恶化。海水养殖、渔船废弃物、陆源污染物及溢油事故等造成我国近海水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竭。据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km2,比2005年增加约1.0万km2,其中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1、5.2、1.7和2.9万km2。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2006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463次,污染面积约9.4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因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43亿元,其中,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88亿元。这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继续减少,外来物种侵入带来的危害依然存在,破坏海洋生态的违法行为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

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南海渔业资源丰富,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南海不仅是我国渔业面临的现实选择,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南海渔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捕捞能力过剩、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环境污染严重、远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等诸多问题。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加大对近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渔业立法执法力度,整合捕捞力量,引导开发远海资源,同时还需要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大科技投入。 关键词: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开发和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我国唐宋时期就有渔民远去西、南沙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明代远海生产尤为盛行。近年来,随着“六国七方”对南海领土主权的要求,使涉及南海的纠纷和冲突不断升级,渔业资源也成为周边国家争夺的焦点。对我国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探讨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现状 南海是一个丰饶的渔场,可以划分为位于北部大陆架水域的北部湾渔场,以及西、中、南沙礁盘区渔场。由于年平

均气温较高,水系组成复杂,因而呈现出热带海洋生物区系的特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物种多样性极高。 近年来,随着南海开发战略的兴起和国民海洋意识的提升,我国对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呈良好的发展趋势。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不断增长,海洋捕捞产量稳定增加,渔业资源结构得以改良,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等,具体概况如下∶ 1.1 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 近年来我国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 势(见表1)。 1.2 南海海洋捕捞产量 近年来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呈稳定增长趋势。根据2011-201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得知,2009年到2012年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分别为3 262 318 t、3 299 928 t、3 392 591 t、3 522 760 t。其中2012年相比2011年增长了384%,其捕捞产量仅次于东海,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27.80%。随着南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的深度 实施,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预计将持续增加。 1.3 渔业资源结构得到改良,资源数量趋于恢复 随着国家到地方渔业管理监督执法体系的建立,捕捞许可制度、伏季休渔制度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相继设立,给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渔

南海油气资源被掠夺现状

南海油气资源被掠夺现状:多国共开1380口油井 黄岩岛外形好似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大的礁石也只有5平方米左右,整座岛屿露出水面的部分非常少。黄岩岛每年最美丽的季节是在4月、5月和10月、11月,风平浪静的海水清澈、浅蓝、透明,水底彩色珊瑚在明朗的阳光下清晰可见,突起的礁盘四周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环形水下屏障。海水冲击向上翻腾,拍出一线延绵10公里的白浪,十分美丽。 东经位置为117°51′的黄岩岛,早在中国元代,就成为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进行“四海测验”的最南端。甚至在1997年以前,以东经118°线作为西部边界的菲律宾,从未对中国政府对黄岩岛行使主权管辖和开发利用提出过任何异议,直到南海诸岛的能源和战略价值日渐重要。 如果纵观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发生摩擦的历史,几乎都伴随着南海资源与战略地位的不断被认识史。在漫长的“冷战”时期,菲律宾对南海的主权要求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高潮。此前的1969年4月,在“联合国(微博)勘探亚洲海底矿产资源协调委员会”赞助下,“埃默里报告”出台,明确提到“在台湾与日本之间的这片浅海海域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世界规模 的产油区”。正是这份报告提到的南中国海域作为能源产区的价值,第一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猜想。这一时期由此也成为南海争端的正式起源期。

原本更多作为航运通道的中国南海,除了东南亚的海运中心的价值外,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它在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后的战略意义迅速扩大。即使从日渐重要的航运价值来说,南海每年通过船只的吨位占世界船舶总吨位1/2,也已经是苏伊士运河交通流量的两倍、巴拿马运河交通流量的3倍,世界贸易总额约15%是通过这条通道实现。据预测,至2030年,发展中的亚洲国家石油消耗每年平均以4%的速度增长。如果以这种增长率持续,这些国家的石油需求到2020年就将达到每天2500万桶,这些需求几乎都要从中东和非洲进口,其中大多数要经过这条通道。 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得南海岛屿的价值有了另一层意义——该公约中的“以陆定海”原则和200海里为半径的专属经济区规定,使得拥有岛屿相当于拥有4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相关海域从海床底土,到上方水域空域,主权国都能拥有所有资源的勘探、开采、利用、开发的权利。海上专属经济区由此才给了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关于生机与发展的遐想,他们与中国关于海洋划界、岛礁归属、资源开发、渔业摩擦等,由此才在近年来不断地升级。 中国南海的油气资源到底有多丰富?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海域总资源中,南海中南部油当量地质资源量占53%,可采资源量占66%,若被他国掠夺,将失去约2/3的可采油气资源。而事实上,伴随着近年来的争议,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海洋油气开发

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概况

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概况 资源、环境和食物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陆地资源过度开发,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视线转向海洋,海洋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二,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渔业资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开发,诸多不合理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到渔业资源存量、海洋生物多样性及与渔业相关的经济领域,在发展渔业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增加产量与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问题。 渔业资源评估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渔业资源评估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包括为确定某一渔业资源的生产率、捕捞对资源的影响、捕捞格局变化(如管理或发展政策的执行)所产生的效果等所进行的一切科学研究。具体说,就是在了解和掌握了捕捞对象的年龄、生长、长度、重量、繁殖力及渔获组成等生物学资料的基础上,又获得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较完整的渔业统计资料,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做出估计和预报。目前许多国家制定的限额捕捞等一系列渔业管理措施,都是以资源估计数学模式作为科学依据的。 就世界范围来说,到本世纪50年代以前,多数资源研究工作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着重从世代变迁来估计产量和预报种群数量,研究工作大多限于定性描述。50年代起,由于受到数理统计学发展的影响,研究工作着重于定量分析,数学模式在资源数量变动研究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数学模型的不断实践和修改,其由原先的单一模型逐渐转向多元分析,将外界环境因素也整合到模型中去。在评估数据的处理上也有了新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一些渔业资源的评估软件应运而生,极大的简化了估算过程,使评估更加准确、快捷、方便。 1三大学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伴随着大规模大西洋渔业的停顿、发展出现了渔业资源的“衰落—兴盛—衰落”过程,这为渔业资源的研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验”,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研究蓬勃兴起。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论三种主要学说。 1.1 繁殖论 以鱼类生活史研究的开创者——著名的德国鱼类学家耿克为代表的学派提出“繁殖论”

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报告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学院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学号 0911403110 鹏程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海洋本091 成绩 二 O 一二年六月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鹏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一些制约我国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了有效 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然很突出。因此,如何优化中国 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着重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在渔业管理制度中发挥管理作用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优化;《渔业法》;可持续发展;TAC制度;海洋牧场 1. 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每平方公里[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吨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平方千米渔场围,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吨,其中渤海24.3万吨,黄海87.2万吨,东海168.9万吨,南海472.5万吨。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捕捞量长期过度增长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困难: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严重的已经形不成鱼讯等[3] 全球性的渔业资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渔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捕捞能力管理,开展负责任捕捞,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 2. 渔业管理现况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从古至今,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的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围,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从 8 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3],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然而海洋渔业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同时面临着捕捞强度过大、水域污染严重、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向海洋索取有限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和捕捞总产量的居高不下。 分析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四大海域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的影响很小,无强劲的上升流区,从空间上造成我国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同时渔业资源的数量在区域性差异明显、缺乏广布性和生物量巨大的鱼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形势政策论文)

南海问题个人观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十足的“海洋时代”,沿海国家十分重视并不断扩大对海洋的需求和关注,都试图凭借海洋资源、空间和权益的占有和利用,来寻求最大发展空间和利益。南海是我国五大海区中最大的海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自然资源,在近200多年间,不断遭到周边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觊觎,企图划分我国南海海域的资源,侵占我们的领海权益。对于南海地区,可谓是争端不断。 【关键词】领海权益;南海动态;海洋文化观 一、南海问题的现状 目前,中国南海已经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周边许多国家不仅对岛群提出了主权要求,而且还占领了大部分岛礁,对其附近海域进行疯狂的资源掠夺。中国的海洋领土和海洋权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南沙有500多个岛礁,中国只控制其中9个。中国在南海没有一口油井,未在南海打出一桶油,竖起一座井架。而其他国家却有一千多口,每年开采石油5000~1亿吨。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还从美国、俄罗斯、欧洲购买武器,包括轻型护卫舰、潜艇,以及各种现代化战机如美国的大黄蜂和俄罗斯的米格-29、苏-27等。而中国作为南海周边的最大国家,在以往的岁月里却似乎无所作为,听任南海海域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对中国而言顺利解决南海争端将面临更多的考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轻视南海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前向联合国提交大陆架划界方案,否则相关要求不予承认。这一规定又给了那些非法占据我国南海诸岛的国家一个取得国际承认的机会。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法》,将黄岩岛和南沙部分岛屿归入自家版图;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弹丸礁“宣示主权”;越南政府先是抗议我旅行团前往西沙群岛,又任命了西沙群岛主席。美国调查船被围堵事件一波未平,驱逐舰“钟云”号赶来护航一波又起,短短一个月内,中国海疆频频告急,围绕南海岛屿、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明争暗斗,让这一海域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诡异。 2011年的南海,仍然是争端不断地一年。目前我国南海海域被无理侵占的岛礁有40余处,临近的海域也被瓜分。6月28日菲美举行2011年度“海上联合战备训练演习”(CARAT),演习将持续到7月8日,共l1天。菲律宾4艘海军舰艇与这3艘美军舰艇一起参加演习。菲律宾为在近期的南海争端中“壮胆“,积极寻求美国支持,而美国为给“重返亚洲”寻找契机,也采取了主动的态度;7月7日至9日,应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的邀请,菲律宾共和国外交部长阿尔韦特德尔罗萨里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重申尊重和遵守中国与东盟国家于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9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回应此事时称: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对此我们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为中国政府一直以来所坚持。1O月12日,印度和越南政府在新德里签署了一项为期3年的南海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协议,无视中国一再反对,执意介入南海事务。另外,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欢迎美军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遏制日益强大的中国影响力。

渔业资源分类

渔业资源亦称水产资源,是具有经济性开发利用价值的水生生物资源。如鱼、虾、贝、藻和海兽类等,它是渔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 (一)按不同特性分类1)按食物生态特征分。 如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底栖生物食性鱼类、地 方性鱼类。 2)按鱼类洄游途径及性质分。如溯河性鱼类、降河性鱼类、大洋性鱼类。 3)按水层划分。底层鱼类、中下层鱼类、上层鱼类。 (二)按开发利用程度1)枯竭的渔业资源。 指资源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恢复到正常水 平。 2)过度利用的渔业资源。是指资源已经衰退,但采取保护措施尚能恢复。 3)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 指能适应资源自然更新能力,能保持最大的持 续产量。 4) 未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 是指资源的利用尚有潜力,资源利用的数量小 于资源再生更新的数量 (三)按渔业资源蕴藏量分类1)总的渔业资源。 指在一定水域内渔业资源的蕴藏量,在目前条 件下已被确定可以利用的。 2)潜在的渔业资源。 指总的渔业资源的一部分,就其性质来说可以 利用但未完全查明,是制定渔业长期发展规划 的重要依据。 3)查明的渔业资源。 是潜在渔业资源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查明,可 以列入开发计划,是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的重要 依据 4)确定的渔业资源。 是指查明的渔业资源的一部分,从经济上看可 以在不损害其再生能力的情况下开发利用,并 且是安排年度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 (四)按渔业资源的生理习性分类1)产卵资源 指准备产卵或正在产卵的那一部分资源,是保 护渔业资源的重点。 2)索饵资源 指在水域中摄食的那部分资源,应分清是幼鱼 索饵还是成鱼索饵,幼鱼应保护,应控制成鱼 的捕捞量。 3)越冬资源 是指在冬季活动在水温较高的深水区的那部分 资源,可以捕捞,但不宜过度。 此外,还可按水温、品种和作业渔法等标准来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