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舞蹈艺术概论_名词解释笔记

舞蹈艺术概论_名词解释笔记

舞蹈艺术概论_名词解释笔记
舞蹈艺术概论_名词解释笔记

第一章舞蹈的本质和审美特征

舞蹈是以人体本身为物质材料,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得人们内在的深层的精神世界,以生动具体可被感知的舞蹈形象来表达舞蹈创作者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时间性与空间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舞蹈表现性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语言表现主题情思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情感是其艺术特长。舞蹈在表现人多方面的复杂情感及其所达到的细腻、强烈程度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

舞蹈艺术形象离不开人体动作造型的具象性,所以不论什么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特点,但是这种再现是饱含表现性的再现,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

第二章舞蹈的艺术特性

舞蹈动态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因为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动作是舞蹈的创作者与观众交流的媒介,舞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人们对舞蹈进行的审美感知活动都需要通过舞蹈动作得以体现。

由于舞蹈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所以舞蹈的动态性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空间范围内表现为舞蹈的造型性,在时间范围内表现为舞蹈的节奏性。

舞蹈节奏性是舞蹈艺术特色之一,舞蹈艺术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舞蹈与音乐紧密结合的纽带。节奏是构成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符合一定运动规律的、节奏化的动作才可能成为舞蹈动作,而且只有合乎节奏的舞蹈动作才能使人们从中体验和感受舞蹈艺术特有的韵律美。

舞蹈的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二者在舞蹈作品中相辅相成。

舞蹈造型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美感形象必须通过提炼和美化了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符合造型艺术审

美规范要求的人体动作和姿态表现出来,所以说舞蹈是一种动态的造型艺术。

舞蹈的造型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二是指舞蹈队形、画面的造型。

舞蹈虚拟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由于舞蹈在创作中,以比拟和写意的手法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概括提炼而产生舞蹈动态形象,它调动和引发出观众的联想从而使其得到审美感知。

虚拟性的舞蹈动作的艺术特点是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因为舞蹈具有虚拟性,所以它可以无限扩大舞蹈的艺术空间,表现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蹈抒情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舞蹈是一种表情艺术,抒发人的主体情感是其艺术特长。用语言或其他艺术手段难以表达的人们的强烈情感和内在精神世界,往往只有舞蹈才能予以充分的表现,所以说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内在本质属性,同时也是舞蹈区别于其他人体文化的主要标志。

舞蹈长于抒情并不是对舞蹈表现比较复杂的情节与人物矛盾冲突的否定。

舞蹈综合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舞蹈的本体构成与音乐、美术和诗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音乐可以与舞蹈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可以对舞蹈的环境与气氛进行渲染并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待和展现剧情的任务,而舞美对于交待舞蹈环境、表现人物情感和推动情节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说舞蹈是一种时间性与空间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的艺术。

第四章舞蹈的种类

生活舞蹈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和紧密联系、人人都可以参加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包括:习俗舞蹈、宗教舞蹈、社交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等。

宗教舞蹈是表演宗教思想、进行宗教活动的舞蹈形式。宗教舞蹈区别于商业性舞蹈、宫廷舞蹈和民俗舞蹈,它与宗教经文教义密切相关,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在宗教中或作为通向彼岸世界的桥梁,或作为降魔驱疫的法术,或用来歌颂宗教偶像。

社交舞蹈是用以人际间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舞蹈的总称。

狭义的社交舞蹈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广义的社交舞蹈还包括在节日、集会中所跳的具有自娱性又有表演性的民间舞或集体舞。

西方的社交舞蹈主要指流行于舞会、舞厅、或其他公共场合的舞蹈。

中国早在汉代时就曾出现过一种名叫“以舞相属”的礼仪性社交舞蹈,宋代以后逐渐失传。

自娱舞蹈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

特点有:舞蹈是自我娱乐与交际的一种手段;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动作简便易学;舞蹈有促进情感交流的作用。

体育舞蹈是将强身性、竞技性与表演性、娱乐性相结合的舞蹈。

有三种形态:表现体育题材内容的舞蹈;体育与舞蹈结合的项目;体育中的舞蹈。

艺术舞蹈是舞蹈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经过分析、集中、概括所创造出的主题思想鲜明、艺术形式完整、具有较高技艺水平、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由舞蹈演员表演并供人审美欣赏的舞蹈。

根据舞蹈作品的性质和特点,一般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三大类。

古典舞专指各民族中长期流传至今的、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舞蹈,是历代舞人在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加工、创造后逐渐形成的。

它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鲜明独特的风格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谨的训练方法,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舞蹈中具有代表性意义。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舞蹈家根据传统古典舞蹈风格创造的舞蹈训练方法和舞蹈作品。

它以保留至今的中国古代舞蹈形象为材料、以戏曲舞蹈动作为基础、借鉴了芭蕾训练方法,大量吸收了武术、杂技的技巧。

具有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意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和谐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审美情趣、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等。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各民族、各地的民间舞都具有本民族或地区的风格特色。

民间舞有用于自娱的,也有用于表演的。

现代舞是19世纪末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

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情实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社会生活。

创始人被公认为美国女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

当代舞是不同于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等舞蹈风格的一种新的风格的舞蹈。

在内容上主要反映和表现当代现实生活,塑造新时代的人物形象。

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广采博收,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舞蹈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并加以革新创造。

独舞是由一个人表演的舞蹈。

可以是结构完整的独立作品,也可以应用在大型舞剧和舞蹈中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独舞要求演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表演技巧以及较强的刻画人物的能力。

双人舞是由2个人合作表演的舞蹈。

以相互协调和对比性较强的动作、姿态、造型来共同表达舞蹈的主题。双人舞要求演员在表演时配合默契、相互烘托。

双人舞可以是结构完整的独立舞蹈作品,也可以是大型舞剧和舞蹈中的组成部分。

三人舞是由3人合作表演的舞蹈。

可以是结构完整的独立舞蹈作品,也可以是大型舞剧和舞蹈中的组成部分。

可以是具有一定人物、情节的舞蹈,也可以是无情节的抒情性舞蹈。

群舞是4人以上舞蹈的总称,是表演性舞蹈中最常见的一种样式。

群舞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出现,也可以作为舞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以烘托艺术气氛、展示地方特色或作为独舞、双人舞的陪衬,为塑造人物服务。

组舞是指将几个结构相对完整、独立的舞蹈组织在一起,用以表现一个统一的主题。

在大型舞剧中,采用组舞的结构形式,将一定数量的舞蹈连在一起表现特定的内容,是丰富舞剧色彩、提高和加强舞蹈化程度的艺术手法之一。

舞蹈诗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手段,综合音乐、舞美等艺术手段,通过对人物内在精神世界具有诗的凝练的抒发或对一定生活事件具有诗的概括的展现,创造出浓郁的诗情、诗意的具有深刻诗的内涵的舞蹈体裁。

我国已有的大型舞蹈诗作品,大致可分为音乐舞蹈史诗、舞蹈抒情诗、舞蹈叙事诗和舞蹈组诗四类。

歌舞是一种歌舞结合的艺术表演样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既长于抒情,又可以叙事,能表达人们复杂细腻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广泛的生活内容,在艺术传达的过程中,可以从视听两方面影响观众,因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人们所接受并喜欢。

歌舞剧是以歌舞为主要艺术手段来展现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样式。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手段表现一定戏剧情节内容的舞蹈体裁。

是一种以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四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舞蹈表演艺术。

舞剧由多种舞蹈样式组成,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蹈场面、生活场景、哑剧等等。舞剧中舞蹈场景的安排需服从于表现题材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和舞剧结构的特殊规律。

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

其主要特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直接抒发舞者的思想情感,以此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

这类舞蹈作品或直抒胸臆或以物寄情。优秀的抒情性舞蹈往往既带有舞者的个性特征,又概括了时代和人们普遍的情感特色,能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

抒情性舞蹈按其形式可以分为抒情性群舞和抒情性小品。

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

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动所构成的情节事件来塑造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内容。叙事性舞蹈不同于舞剧,篇幅较短小,情节较简单。

这类舞蹈中有许多是取材于寓言或故事,常用夸张、比喻、拟人化的手法,以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舞蹈形象来表现某种生活哲理。

第八章舞蹈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舞蹈内容是舞蹈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生活及作者对其审美的评价。

构成舞蹈作品内容的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

舞蹈形式是舞蹈内容的物质外化形态。主要包括舞蹈语言、舞蹈结构和舞蹈体裁。

舞蹈语言是指表现一定情感内容的舞蹈组合,是组成一个舞段的基本单元。

舞蹈结构是舞蹈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舞蹈体裁是指舞蹈作品的表现形式,又称为“舞蹈样式”。

舞蹈题材是指舞蹈作品中所反映和表现的生活内容材料。

舞蹈作者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选择可以用舞蹈艺术形式表现的生活内容材料,并经过提炼、概括和加工,才能形成为舞蹈作品的题材。

舞蹈题材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舞蹈题材指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范围或生活类型,狭义的舞蹈题材指作品中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

舞蹈主题是指舞蹈作者在舞蹈作品中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和舞蹈形象的塑造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和中心思想。

舞蹈作品的主题是舞蹈作者经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运用舞蹈思维对舞蹈素材加以选择、剪裁、概括、集中,提炼为舞蹈题材过程中的主要的思想情感的结晶,体现舞蹈作者对舞蹈表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理想的审美追求。

舞蹈情节是在舞剧和情节舞蹈中,人物的生活和事件的演变过程。

一般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用以展现人物性格和表现主题思想。

舞蹈环境是指舞蹈作品中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是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外部

舞蹈环境一般是通过舞蹈语言、舞蹈音乐以及舞台美术等艺术表现手段揭示出来的。

舞蹈氛围是舞蹈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特定的情调与气氛。

其构成主要在于舞蹈自身的情感、性格、气质及其艺术表现力。另外,音乐、舞美等艺术手段的渲染与烘托,对形成特定的舞蹈氛围也起着重要作用。

舞蹈结构是指舞蹈作品中塑造人物、表现情感、安排情节的组织和布局,是展现舞蹈作品的内容、塑造舞蹈作品的艺术形象、创造舞蹈作品意境的重要艺术手段。

在叙事性舞蹈中一般分为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部分。

在抒情性舞蹈中有二段体、三段体、多段体等结构形式。

舞蹈结构要符合作品与人物的需要,尊重民族艺术习惯,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

舞蹈语言是经过艺术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语言,是舞蹈、舞剧的主要表现手段。

舞蹈语言是运用一定的舞蹈语汇,由一系列的舞蹈动作组合而成。但并不是所有舞蹈组合都可以成为舞蹈语言,只有那些能传情达意的舞蹈组合、具有某种抽象美感的舞蹈组合以及表现某种技巧的动作组合才能称之为舞蹈语言。

第九章舞蹈美的构成与形态

舞蹈美感是人们鉴赏舞蹈作品或参与舞蹈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和动觉的感受器所产生的赏心悦目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后所引起的愉快、轻松、舒畅、欢乐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客观舞蹈美的一种主观反映,是舞蹈影响人的情感和思想,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具有直觉性、情感性、思理性、民族性、享乐性等特征。

第十章舞蹈思维与舞蹈形象创造

舞蹈形象是舞蹈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是组成舞蹈作品的核心。

狭义的舞蹈形象是指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并借助于音乐、舞美等艺术因素塑造出的人物形

广义的舞蹈形象是指一切舞蹈的动态形象。在着重描写人物的舞蹈和舞剧作品中,舞蹈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

具有:直观性、动态性、表情性、审美性、典型性等审美特征。

舞蹈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指舞蹈家的思维过程;一指舞蹈家思维的结果。

舞蹈思维贯穿于舞蹈创作的全过程。舞蹈思维的过程是通过物质材料将舞蹈家的主观感受“固化”、“物化”为可视的形象的过程,也是作为思维材料的舞蹈动作在创造性想象与情感体验的作用下“意化”、“情化”为舞蹈形象的过程。

而作为思维结果而言的舞蹈思维更多地属于审美评价范畴。

第十一章舞蹈作品的意境创造

舞蹈意境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描绘的客观事物与所表现的主观情趣的统一。

意是情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与境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可以创造出“在有限中展示无限”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高度审美感受的满足。

舞蹈意境必须是作者的立意与作品的舞蹈形象达到完美的统一。

第十三章舞蹈语言

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构成舞蹈的最基本的单位和组合舞蹈语言的最基本成分,由动作、姿态、步伐、技巧四种因素构成。

舞蹈动作主要来源于对人们生活和情感、对自然界运动形态的美化加工和对人体内在动作潜能的高度发挥。

舞蹈动作具有典型的造型特征、清晰的节奏感、流畅的动律美、丰富的表现力。

表现性动作是舞蹈动作类型之一,指具有描绘人的情感,展现人的思想,刻画人的性格功能的舞蹈动作,这类动作具有一定类型性和概括性的艺术特点。

说明性动作是舞蹈动作类型之一,指具有展示人物行动的目的和具体内容的动作,这类动作具有更多的虚拟性和再现性特点。

装饰性动作是舞蹈动作类型之一,一般没有明显的含义,在舞蹈中起装饰和衬托的作用,有时也作为表现性动作和说明性动作相互转换和链接的过渡动作,或对表现性动作和说明性动作的修饰。

舞蹈组合是舞蹈动作组合的简称,是由数个舞蹈动作复合形成的舞蹈词组。

舞蹈组合的四个基本成分是舞蹈动作、舞蹈姿态、舞蹈步法和舞蹈技巧。

舞蹈组合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节奏、韵律和构图。舞蹈作品中,舞蹈组合是舞蹈语言的基本单位。舞蹈组合根据其功能功能,可分为两种:一、为了进行舞蹈基本训练用的舞蹈组合;二、表现一定情感或意念的舞蹈组合。

舞蹈语汇是舞蹈的动作、姿态、步法、技巧、手势以及各种动作组合、舞蹈构图、舞蹈造型、舞蹈场面、舞蹈中的生活场景的总汇。舞蹈语汇是构成舞蹈语言的材料的总称,是舞蹈创作和舞蹈研究重要的基础材料,也是舞蹈社会学、舞蹈心理学等研究的物质基础。

舞蹈语言是经过艺术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语言,是舞蹈、舞剧的主要表现手段。

舞蹈语言是运用一定的舞蹈语汇,由一系列的舞蹈动作组合而成。但并不是所有舞蹈组合都可以成为舞蹈语言,只有那些能传情达意的舞蹈组合、具有某种抽象美感的舞蹈组合以及表现某种技巧的动作组合才能称之为舞蹈语言。

舞蹈单词是在舞蹈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构成舞蹈语言的基础材料,是舞蹈语言中能独立活动的最小的单元,由能表现一个意义的单一动作或复合动作组成。

舞蹈语句是由一个以上的舞蹈单词组合在一起,表达出相对完整的含义的舞蹈组合,是组成舞蹈语言的单一片段。舞句的构成需要具有三个条件:一、舞蹈动作的形象要鲜明,内在含义易于观众理解接受;二、舞蹈动作间的连接要流畅,具有舞蹈形式美;三、舞蹈动作的排列组合要根据作者独自的表现情意的方式进行建构,并表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特色。

舞蹈段落是由若干个舞句组成的表现一个比较完整内容的片段,它或是表现一定的情节事件的发展,或是描绘人物在特定环境和情况下的内在精神世界,或是营造出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某种意境。

第十四章舞蹈构图

舞蹈构图也称舞蹈画面,是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也是舞蹈在时空中的动态结构,是舞蹈作品中舞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和画面造型,是构成舞蹈作品的重要因素。

舞台空间运动线可分为斜线、竖线、横线、圆线、曲折线五种。

舞蹈画面造型可分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梯形、菱形等基本图形。

吴晓邦将舞蹈构图作为舞蹈的三大要素之一。

第十五章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

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主要特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直接抒发舞者的思想情感,以此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

这类舞蹈作品或直抒胸臆或以物寄情,优秀的抒情性舞蹈往往既带有舞者的个性特征,又概括了时代和人们普遍的情感特色,能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

抒情性舞蹈按其形式可以分为抒情性群舞和抒情性小品。

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主要特征是通过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动所构成的情节事件来塑造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内容。

叙事性舞蹈不同于舞剧,篇幅较短小,情节较简单。

这类舞蹈中有许多是取材于寓言或故事,常用夸张、比喻、拟人化的手法,以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舞蹈形象来表现某种生活哲理。

戏剧性舞剧是按照戏剧的艺术特性来创作的舞剧,即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是舞剧发展历史上主要的审美形式。这种舞剧注重戏剧结构的逻辑贯穿,大多采用时空顺序式结构。

交响性舞剧是按照交响乐的艺术特性来创作的舞剧。是在交响乐的基础上,用交响乐的写作原则,按交响乐的结构和形式特点进行舞剧的构思和艺术表现。

一般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以概括和抽象的形式通过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渲染、描绘来表现生活和展示内容,强调用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舞蹈为塑造舞蹈形象的表现手段,追求高度的舞蹈化。

戏剧性交响性结合的舞剧是综合了戏剧性舞剧和交响性舞剧各自的优长,使它们结合在一级,既发挥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又具有比较完整的戏剧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舞剧作品。

第十六章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

舞蹈表演是演员在舞蹈艺术的时空中,以不断流动的人体动作姿态表情,按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和编排进行二度创作,塑造艺术形象,完成舞蹈作品的全过程。

其物质材料是演员身体,基本手段是由舞蹈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任务是表现作品主题内容,抒发情感,塑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

舞蹈表演需要舞蹈演员熟练掌握舞蹈技能并对作品内在精神有深刻理解。

第十七章舞蹈交流

舞蹈评论是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艺术观对社会生活中的舞蹈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活动。

他的任务是通过分析研究舞蹈艺术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艺术倾向和讯在的问题,以推动舞蹈创作等活动正常健康地发展,同时帮助和引导人们提高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

它以舞蹈观赏为基础,与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鉴赏等舞蹈审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十九章舞蹈美感

舞蹈美感是人们鉴赏舞蹈作品或参与舞蹈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和动觉的感受器所产生的赏心悦目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后所引起的愉快、轻松、舒畅、欢乐的心理状态。

是人们对客观舞蹈美的一种主观反映,是舞蹈影响人的情感和思想,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具有直觉性、情感性、思理性、民族性、享乐性等特征。

第二十章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过程。

舞蹈欣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激发其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通过一系列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从而体会到更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思想含义。

艺术美是艺术作品具备的审美属性。与生活美并列,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与生活美丑特性在优美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正确的审美意识对生活美丑的正确反映,表现在优美的艺术形象的形式中。

艺术美比生活美更集中、更强烈、更具普遍性,生活丑经过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评价和典型概括,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第二十一章舞蹈评论

舞蹈评论是评论者在一定的艺术原则和美学思想指导下,对社会生活中的舞蹈现象进行赏析、鉴别、评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促进舞蹈艺术发展、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手段。

科学的、正确的舞蹈评论对舞蹈创作的发展、舞蹈家的成长以及群众性舞蹈实践活动和欣赏活动能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舞蹈评论和舞蹈欣赏是相伴而行的。

第二十三章创建和发展中国舞蹈学

舞蹈学是以舞蹈艺术为研究对象,对舞蹈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广义的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流传三大部分;狭义的舞蹈学专指舞蹈理论,因为它是研究舞蹈历史发展和舞蹈流传的基础。

舞蹈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建设舞蹈学的根基,是进行一切舞蹈学科研究的基础,主要研究舞蹈艺术本质、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共性与特性、舞蹈的审美特性、舞蹈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舞蹈的起源与社会作用、舞蹈的继承与发展、舞蹈的种类与体裁、舞蹈的内容与形式、舞蹈的创作与方法等。应用理论是舞蹈基础理论在各个舞蹈学科领域中艺术实践的运用,主要研究舞蹈编导学、表演学、教育学等。

舞蹈史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对历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著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做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舞蹈史按照纵线可分为各时代的舞蹈史;按横线可分为世界舞蹈史、地域舞蹈史、国家舞蹈史、民族舞蹈史等;按舞蹈艺术的形式和体裁可以分为中国民间舞蹈史、中国古典舞蹈史、芭蕾舞蹈史、现代舞蹈史等。

舞蹈流传既是舞蹈艺术的存在方式,又是舞蹈艺术作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手段;既是舞蹈作品产生的起点,又是舞蹈作品创作和演出的最后归宿。

舞蹈流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舞蹈交流和舞蹈传播。舞蹈交流主要包括舞蹈鉴赏学和舞蹈批评学等;舞蹈传播主要包括舞谱记录学、舞蹈电视学和舞蹈史迹再生学以及舞蹈经营运作学等。

舞蹈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舞蹈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运用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并结合舞蹈实践和舞蹈理论的研究成果,整体把握、全局观照,探究舞蹈艺术带有根本性的一些问题。

主要探究课题有:什么是舞蹈;舞蹈作为一种身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力与本质特征;舞蹈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特点和规律;舞蹈对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异同等。

舞蹈社会学是全面、整体研究舞蹈艺术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从舞蹈到社会和从社会到舞蹈的双向探讨,主要有:舞蹈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舞蹈的社会功能、舞蹈的社会管理、舞蹈的发展趋势的社会预测以及舞蹈社会学思想史等。

舞蹈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哲学的方法,历史学的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

方法以及社会调查的方法。

舞蹈生理学主要研究从事舞蹈专业的人体外部形态和内部机制的选择标准和方法,以及舞蹈过程中人体生理系统、器官、组织的一系列变化,舞蹈活动对人体各种技能的作用与影响等,以服务于舞蹈专业教学训练与创作表演活动,并服务于科学合理地开展业余舞蹈的自娱活动。

舞蹈心理学主要研究舞蹈创作和舞蹈欣赏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舞蹈创作心理学重点研究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思维特征、选材动机及选材心理过程、个人审美心理在舞蹈结构及舞蹈语言创作的外在显现以及舞蹈家的主客观条件。

舞蹈欣赏心理学重点研究舞蹈欣赏的审美通道、舞蹈审美过程、舞蹈审美活动中的再造想象及舞蹈审美主体的接受素质对舞蹈审美作用与影响等。

舞蹈生态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与舞蹈关系的科学。

它把舞蹈置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宏观的、多维的综合考察,确定自然的或社会的诸多因素中哪些影响和制约了舞蹈,以及他们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影响和制约舞蹈的发生、发展及表现形式,以期通过这些探讨,对纷繁复杂的舞蹈现象进行解释,揭示舞蹈自身规律。

舞蹈形态学是研究舞蹈自身动作结构形态和结构规律的学科。

主要研究舞蹈历史文化形态和舞蹈艺术创造形态。前者主要是分舞种来研究其外部形态中所沉积的美学原则及文化观念;后者主要研究舞蹈作品的分类原则、结构形态以及其客观效应和文化品位等。

舞蹈美学主要研究舞蹈的审美特性、审美规律、人和舞蹈的审美关系以及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舞蹈审美活动等。具体包含舞蹈美的本质和特征、舞蹈美的产生和发展、舞蹈美的构成和形态、舞蹈美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如何进行创造和欣赏舞蹈美等等。

舞蹈编导学是研究舞蹈编舞和导演的特点和艺术规律的一门学科。

舞蹈表演学是研究舞蹈演员创作角色、塑造舞蹈形象的特点和艺术规律的一本学科。

舞蹈教育学是研究舞蹈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的学科,主要研究应用什么样的舞蹈教材和舞蹈教学大纲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方法来培养训练舞蹈人才、传授舞蹈技艺,以促进舞蹈的流传与繁荣发展的一门学科。

舞蹈史学是研究舞蹈艺术产生、形成、变革与发展的一门学科。

主要通过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探寻其特殊的艺术发展规律,并对历史上的一些著名舞蹈家和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和舞蹈作品做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舞蹈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舞蹈起源学、原始舞蹈史、古代舞蹈史、近现当代舞蹈史。

所采用的方法有纵向编年式通史和横向展开式断代史。

舞蹈鉴赏学是研究人们观赏舞蹈演出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对舞蹈作品审美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也是观众对审美客体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舞蹈鉴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活动。

舞蹈批评学是研究人们在舞蹈鉴赏的基础上,对舞蹈作品进行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舞蹈批评是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对社会中的舞蹈现象进行审美评价的一种活动。他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研究舞蹈艺术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艺术发展中的倾向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以推动舞蹈实践活动正常、健康的发展;同时帮助和引导人们提高对舞蹈的鉴赏能力。

舞蹈记录学是研究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吧舞蹈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学科。

舞蹈电视学是研究有舞蹈艺术和电视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艺术品种——舞蹈电视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新的学科。

舞蹈史迹再生学是研究如何把遗存在古代文字、史料、壁画、岩画、崖画、画像砖石、舞俑、雕塑等重的舞蹈形象有静止的舞蹈姿态复活在省委运动者的舞蹈的一门学科。

舞蹈经营运作学研究如何遵循市场运作规律对舞蹈创作和演出进行经营和操作,以使得舞蹈作品得以广泛的传播,从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和价值的一门学科。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名词解释 美感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艺术典型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典型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Δ什么是艺术灵感艺术灵感就是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神经细胞,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高度自 觉和异常紧张的苦思冥想寻求急需要的信息材料之后,调动其所有的脑细胞的警觉性,特别是调动起了习惯无意识和本能无意识心里活动的积极性,因而在习惯无意识同本能无意识心理活动中,突然发现了所急需的信息而产生了顿悟。 Δ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 方面行进或相类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的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简答题 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空间与实体统一,空间与技术结合,风格性与象征性 为什么说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4)生产劳动时间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原因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1)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2)“准艺术”的发生(3)“准艺术”的繁荣(4)“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为什么说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第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第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外美史名词解释 1、意大利学院派: 1590年,意大利画家卡拉契兄弟创办了著名的波伦亚学院,旨在传承文艺复兴大师的传统,总结前人经验,培养年轻的美术家,并制定艺术法规,强调绘画标准, 避免样式主义和卡拉瓦乔的影响。由于这种办学原则明显缺乏创新精神,带有折衷主义的特点。故而题材较狭窄,多描绘宗教与神话,在技法上重素描轻色彩。可是对以后的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折衷主义: 这是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美术的基本特色。主张绘画应有的最高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等。这种企图培养新的艺术人才的办学思路与模式明显是综合了各家之长的折衷主义。 3、卡拉瓦乔主义: 17世纪由于卡拉瓦乔在当时欧洲画坛的巨大影响,吸引了相当多的敬慕者与追随者,他们的作品深受其艺术感染,无论是题材范围、画面明暗对比、人物写实手法等,多倾向于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风格,故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 4、意大利地方画派: 17世纪意大利的现实主义画坛除了最具影响的卡拉瓦乔之外,还有颇具实力的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地方画派和画家:如热那亚画派(代表人物是斯特劳斯)、曼图亚画派(以多菲奇为代表)、那不勒斯画派(萨·洛撒为代表),另外还有威尼斯画派、佛罗伦萨画派和罗马画派等。 5、巴洛克艺术: 17世纪流行的艺术风格之一。这种风格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罗马,曾弥漫于欧洲的天主教国家。“巴洛克”这个派生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指不圆的珠子;一说来自意大利语,有任意奇特、怪诞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这个带有贬意的称呼是18世纪的古典主义理论家对这种艺术倾向的蔑视。 6、荷兰小画派: 17世纪的荷兰除了哈尔斯与伦勃朗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以外,还涌现了一批出色的画家。他们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画幅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装饰居室;第二是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代表画家有:格拉尔德. 特鲍赫、皮特. 德. 霍赫、和加布里尔. 梅蒂绥等。 7、团体肖像画: 17世纪的荷兰美术除了单幅肖像画外还盛行团体肖像(群像)画,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就会使画家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的情节来统一画面与构图。但是,天才的肖像画家哈尔斯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尽量将人物安排的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代表作品如《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 8、西班牙“黄金时代”: 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美术人才辈出并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1560-1700)。他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三个条件:一是西班牙文学的有力影响(文学家塞万提斯和戏剧家维加);二是地方画派中现实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三是意大利卡拉瓦乔艺术的影响。这个时期西班牙绘画的艺术特点是反映生活、表现时代和民族精神。代表画家有里韦拉、苏巴兰和委拉斯贵支。 9、“波德格涅斯”: 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城流行的一种画风(即西班牙的卡拉瓦乔主义)。波德格涅斯这一名词含有小酒店和小饭馆之意,由于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们瞧不起描绘下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于是以嘲弄的口吻把这类作品通称为“波德格涅斯”的绘画。委拉斯贵支就曾受到过这种画风的影响。作品有《卖水的人》、《早餐》、《音乐师》等。 10、罗可可: 18世纪上半叶,法国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样式。那种对岩洞、贝壳、钟乳石的模仿手法,被称为罗可可风格。它从巴洛克艺术的背景中演变出来,同时又反对巴洛克的豪华壮观,既繁华纤秀、浮华做作、矫揉妩媚,又愉悦亲切、轻快优雅,可

电大公共行政学小抄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在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在企业则称之为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5.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4.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5.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6.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7.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18..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20.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2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5.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6.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7.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8.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9.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 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 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 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 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 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 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5.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6.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 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 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 术家)对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 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 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与鲜明的艺术特色。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 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 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 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

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X、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1、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2、基形意象:是客观具体事物最基础的局部形态在人脑中经过想象加工形成的局部意象。 3、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成熟而稳定的艺术特征的代表性面貌。 4、艺术直觉: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5、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6、艺术思维: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

外国美术史口诀

外国美术史口诀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国美术史试题1 一、填空题(40分) 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是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 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等四类。 5、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为代表。 6、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等封的。 7、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繇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 8、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山水,书写文人情怀。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之法。 9、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和石窟。 10、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着的首推,殉葬的和驼、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11、论者评宋初两大山水画家谓:“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12、南宋画家梁揩擅绘洗练放逸的“”,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的先河。 13、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作者是民间画工等,而纯阳殿的壁画构图则是采用了 的表现形式。 14、明代“派”的代表画家时和。 15、明末画家陈洪绶19岁时创作的,其中以为最佳。 16、清初“四僧”指的是、、、。 17、“扬州八怪”大致分三类,其中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等人。 18、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 19、近代画家任伯年注重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结合,创造了的新画风。 20、“从来没有一个画家像他这么努力与绘写社会生活……”这是郑振铎对《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的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 A、天地神话 B、引魂升天 C、墓主生活 D、仙人出行 2、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出土于()。 A、吐鲁番晋墓 B、昭通霍氏墓 C、安丘冬寿墓 D、酒泉丁家闸墓 3、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 A、虢国夫人游春图 B、捣练图 C、挥扇仕女图 D、簪花仕女图

独家整理,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传播发展三大里程碑: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新闻信:新闻信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他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产生和发展于罗马帝国时代。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有些记述了当时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记录了罗马的生活、乡村情况、以及民间习俗等。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批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诞生,“新闻信”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新闻商品。 新闻书:16世纪末,西欧等地开始出现了不定期的印刷品,主要报道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这种印刷品与记事性小册子相比,新闻性明显增强,并因其书本形式,被称为新闻书。新闻书与报刊相比:形式内容上,虽有刊名,但出版日期不固定、出版间隔很长。新闻迟缓,时效性不高;受众方面,没有固定订户,只在市场上像其他书一样公开出售;出版者多为印刷商,以印刷其他书籍为主,附带出版自己编写的新闻书。 威尼斯小报:16世纪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出现的手写的小报。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这些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威尼斯小报。 皇家特许制: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正式颁令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商均须经过皇家许可,否则禁止营业。 知识税:1712年,英国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对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这三种税合称为“知识税”。英国政府征收“知识税",既可以增加财源,又能达到寓禁于税的目的。而开征以后许多报刊不堪重负,被迫停刊,“知识税”严重阻碍了英国报业的发展为政府增加财源又限制报业。因此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政府逐步降低了“知识税”。逐年取消了广告税、印花税、纸张税,英国报业背负了150年的沉重经济包袱彻底解除了。英国报业的活力大增,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尤为重要的是,催生了廉价报纸的出现。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9.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0.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1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2.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13. 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4.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16.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

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艺术作品的内容 【答案】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精神性的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融会而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示,主要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艺术作品的形式 【答案】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艺术作品的形式一般可分为艺术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两部分。其内部联系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式即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艺术媒介、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 3.圆雕 【答案】圆雕是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小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圆雕又称浑雕。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具有生动、真、 传神的特点。 4.艺术鉴赏 【答案】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5.格调 【答案】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雅的作品一般说具有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还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格调高低与艺术作品的种类无关。格调高低不仅在于表现什么,也在于怎样表现。 6.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7.多元决定论 【答案】多元决定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观点。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8.互动性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简答题共68题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42题) 1、拜占庭艺术: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1000年之久。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等。 2、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3、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代表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在欧洲的历史上,实际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 5、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与基督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相对立的,基本内容是他的世俗性。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崇尚科学、颂扬人的力量,高扬人与自然的美。 6、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7、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英雄主义、被压抑的力量与悲壮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人体的表现力。雕塑名作有《大卫》《摩西》,绘画有《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8、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作品优雅、秀美,笔下的人物具有温和、高贵的气质,尤其以描绘圣母的形象著称。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的标准之一,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 9、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以威尼斯为中心形成的著名画派。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绚丽,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了,具有享乐主义的情调。代表画家有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 10、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巨匠,其作品色彩强烈,笔触奔放,画面响亮,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首度挖掘出油画语言的全部可能性,使画布油彩成为以后西方艺术的主要媒介,因此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代表作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图》等。 12、巴洛克: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后流行于全欧洲,其主要特征有:1、服务于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4.战略管理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习惯和持续改进质量能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企业家政府重视政府的成本效益,重视创新与改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对执行者授权,主张顾客导向,主张放松规制。 6.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人、工作和成果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 7.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8.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9.行政评估的含义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10.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6. 艺术流派: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艺术家群体。 19.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7.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20.艺术语言:指任何一们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赌局饿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艺术语言。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5. 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9. 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14。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包含三层含义: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三、从美学层面上讲,它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29、什么是艺术意象? 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11、什么是灵感? 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简答题共68题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42 题) 1、拜占庭艺术: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 1000年之久。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等。 2、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3、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代表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在欧洲的历史上, 实际是指 14 世纪到 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 5、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与基督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相对立的,基本内容是他的世俗性。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崇尚科学、颂扬人的力量,高扬人与自然的美。 6、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 (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7、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英雄主义、被压抑的力量与悲壮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人体的表现力。雕塑名作有《大卫》《摩西》,绘画有《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8、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作品优雅、秀美,笔下的人物具有温和、高贵的气质,尤其以描绘圣母的形象著称。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的标准之一,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 9、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以威尼斯为中心形成的著名画派。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绚丽,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了,具有享乐主义的情调。代表画家有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 10、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巨匠,其作品色彩强烈,笔触奔放,画面响亮,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首度挖掘出油画语言的全部可能性,使画布油彩成为以后西方艺术的主要媒介,因此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代表作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图》等。 12、巴洛克:巴洛克艺术产生于 17 世纪的意大利,后流行于全欧洲,其主要特征有: 1、服务于教会上层和宫廷贵族,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饱含激 情和强烈的运动感。 3、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讲究光线的运用,追求戏剧性效果。4、强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资料——《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艺术理论名词解释汇集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 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4.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5.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6.艺术构想: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7.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8.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9.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0.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11.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12.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13.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14.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15.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16.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17.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18.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另外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不佳,肯定会影响对内容的鉴赏。所以,在接受活动中,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形式确是具有先行性的,而且也是有决定性的,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说这些作品形式不但体现了作品的内容,同时它们也决定了自身的内容。已完成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P -398】 2.简述道德、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艺术与道德:有些艺术作品能体现一定时代的道德准则,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艺术家的道德观也会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网搜】同时,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既然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当然就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2)宗教对艺术: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其次,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第三,表现在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P448】 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介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院校 4.辨析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