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发展战略)中部六省产业发展情况比较研究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情况比较研究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结构则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合和联系方式,是产业的质态组合形态。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于中部六省中,江西经济存于壹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面上是增长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深层次上反映的却是结构的差距。要实现“江西于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必须认真分析研究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知已知彼,取长补短,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进壹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增长质量。

壹、中部产业结构的演变及比较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部六省经济落后,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很小,第三产业基本上是由传统行业构成。1952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64.3:15.7:20,处于壹、三、二最低层。此时,江西第壹产业占65.6%,第二产业占13.1%,第三产业占21.3%,和整个中部地区处于相同的产业层次,只是农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高于中部,工业所占比重略低于中部。

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于经历了恢复阶段后,从1953年开始进入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第二产业以比第壹产业和第三产业快得多的速度发展。1978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原来的最小变为最大,三次产业的构成为39.2:42.4:18.4,已进入二、壹、三的新层次。和此相伴而来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产业结构扭曲:工业发展过快,妨碍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严重短缺,难以为继;重工业发展过快,影响了轻工业的发展,工业内部形成重重轻轻的畸型结构;过分注意有形产品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严重滞后,此其三。这壹时期,江西第

壹产业于保持发展的前提下,其比重也于逐渐缩小;第二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比重迅速扩大,已接近第壹产业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得到壹定程度的发展,但其比重有所下降。三次产业的构成为41.6:38.0:20.4。其中,第壹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安徽(47.2%),居第二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亦仅高于安徽(35.6%),居第5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低于山西(20.8%),居第2位。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翻开了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篇章。23年来,中部地区和全国各地壹样,着力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和产业结构扭曲问题,经济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仅越过了温饱线,而且总体上已进入小康阶段。1979—2001年,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7%,比1952—1978年6.5%的年均增长率高出9.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和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更为顺畅进行,推动着经济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

从三大产业的变动来见,2001年中部地区第壹产业所占比重为19.4%,比1978年下降19.8个百分点。山西、湖北第壹产业所占比重为9%和14.8%,分别下降了11.7个和25.7个百分点,目前不仅低于中部第壹产业比重,也低于全国第壹产业比重(15.2%);江西、安徽、河南、湖南第壹产业所占比重为23.3%、22.8%、21.9%、20.7%,分别下降了18.3、24.4、17.9和20个百分点。于这六省中,江西第壹产业原有比重就较大,其下降幅度又相对较小,因而成为第壹产业比重最高的省份。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44.9%,比1978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山西、河南、湖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1.7%、47.2%和49.6%。分别比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6.8、2.3和4.7个百分点;江西、安徽、湖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36.2%、43.0%和39.4%,分别比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低8.7、2.3和5.5个百分点。其中,江西是第二产业比重最低的省份。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5.7%,比1978年上升了17.3个百分点。江西、山西、湖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0.5%、39.3%和39.8%,分

别比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4.8、3.6和4.1个百分点;安徽、河南、湖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4.2%、31.0%和35.5%,分别比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1.5、4.7和0.2个百分点。其中,江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0.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仅次于湖南(21.2个百分点),但其所占比重最高,处于第壹位。

经过23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地区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产品供给基本平衡,且于丰年时常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市场需求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商业和生活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繁荣活跃,交通运输业的瓶颈制约全面缓解,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的序列由1978年的二、壹、三转换为二、三、壹,第三产业取代第壹产业,进入第二位。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四省的三次产业构成序列和中部壹致;湖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俩者仅相差0.4个百分点,比例关系非常接近,第壹产业从原来的第二位退居末位;江西三次产业的构成序列为三、二、壹,农业由排头位置退至最后壹位,第二产业停留于第二位,第三产业由原来的末位进入第壹位。这种结构不仅超越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而且超越了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是于工业远未得到应有发展的情况下形成的,属于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见,产业结构的演进可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5个阶段。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曾运用多国模型对工业化程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将现代经济划分成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按1982年美元计算,于准工业化阶段,即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GDP364—728美元。它和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前工业化阶段相对应。工业化实现阶段包括了三个发展阶段: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DP728—1456美元;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均GDP1456—2912美元;于工业化高级阶段,人均GDP2912—5460美元。它和产业结构

演进中的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相对应。后工业化阶段包括俩个发展阶段:于发达经济初级阶段,人均GDP5460—8736美元;于发达经济高级阶段,人均GDP8736—13104美元。它和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后工业化时期相对应。

根据人均GDP和1981年至2001年汇率的几何平均数(4.73)计算,2001年我国人均GDP7543元,折合1770美元,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中部地区人均GDP5995.4元,折合1407美元,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末,即将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于中部六省中,湖北人均GDP1823美元,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湖南、河南人均GDP分别为1434美元和1408美元,也即将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山西、安徽人均GDP分别为1268美元和1254美元,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江西人均GDP1225美元,亦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但属于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最缓慢的省份。这种落后情况仍较为突出地反映于以下三个方面:

壹是产业结构偏离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江西第壹产业增加值于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比全国及中部地区第壹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8.1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于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比全国及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低14.9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于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早地上升到第壹位,但其整体素质不高,实力较弱,全省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仅2117.7元,分别比全国及中部地区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低16.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负有改造经济的使命,要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先进的装备和原材料。工业落后,势必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影响工业化进程。2001年江西人均工业增加值1423元,比全国人均工业增加值(3338元)低57.4%,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壹半;比中部人均工业增加值(2721元)低47.7%。江西工业于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为27.4%,比全国低17个百分点,于中部六省中,分别比湖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南低16.9、16.5、13.1、8.8、5.5个百分点,处于最后壹位。

三是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过程工厂式的生产需要大规模地集中劳动力和机器设备,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因而,城市化水平也反映了工业化发展水平。据2000年人口普查,江西城镇人口为1145.48万人。全省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4.4%上升到27.6%,但比全国城市化水平低9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2.1个百分点。于中部六省中,仅高于河南,居第5位,离工业化中期水平的标志值(30%)尚差2.4个百分点。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见,世界各国和地区产业演进的历史经验表明,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的转换存于壹定的规律性,和当时的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密切关联。从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来见,主导产业的转换存于着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再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家用电器、汽车、航空和知识密集型的计算机、机器人、新材料制造等的演变趋势;从劳动对象的加工深度来见,存于着由采掘工业向原材料工业,再向加工工业的演变趋势;从产品的经济用途来见,存于着由消费部门向生产资料部门,再向消费资料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演变趋势;从产出的角度来见,存于着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再向更高附加值的演变趋势。这些趋势和特点,于各国和各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主导产业的演进和更替均是壹个由低级到高级,产业规模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改革开放前,中部和全国壹样,急于从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跳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工业内部重重轻轻的结构有所调整,但重工业比重高达64.9%,轻工业比重仅35.1%,比全国轻工业所占比重低4.7个百分点,以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于中部六省中,安徽工业轻型化发展较为充分,轻工业于工业中所占比重达41.6%,其轻工业比重最高;湖北、河南轻工业所占比重为38.4%、36.7%,均高于中部轻工业所占比重;江西、湖南轻工业所占比重同为34.5%,低于中部轻工业所占比重;山西轻工业所占比重为14.4%,居最后壹位。江西农业资源丰富,适于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由于未能于改革开放初期

抓住轻纺工业产品处于卖方市场的机遇,力促具有需求拉动、技术要求简单,从第壹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便宜等有利因素的轻纺工业乘势而上,导致产业结构演进中,出现轻纺工业主导阶段缺失。

根据区位商和产业贡献率计算情况,中部多数省的主导行业分布于原料工业、燃料动力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少数省形成了壹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主导行业。行业之间的贡献率差距很大,每个省均有壹至几个高贡献率的拳头行业。各省区位商较大、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依次为:

湖北:交通运输没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贡献率高达24.26%,其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达10.1%。

湖南:烟草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业。其中,烟草加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8.7%。

河南: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其中,电力、蒸气、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贡献率高达17.02%,其次是煤炭采选业,达15.46%,再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达11.87%。

山西: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中,煤炭采选业的贡献率高达73.75%。

安徽: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采选业、饮料制造业、橡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烟草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煤炭采选业的贡献率高达

12.46%,其次是饮料制造业,达9.61%,再次是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达9.01%。江西: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贡献率高达14.38%,其次是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达11.61%,再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达10.99%,第四是医药制造业,达10.6%。

通过对工业产业部门的区位商和产业贡献率的分析,江西的比较优势多集中于自然资源优势产业中,资源禀赋对产业形成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性。

二、江西产业发展塌陷于中部的原因分析

于现代经济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结构失调,江西整个产业发展出现塌陷于中部地区的态势,多数经济指标均落入低位次。

产业结构失调是制约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缺陷可归纳为六个字,即:偏、僵、小、弱、重、低。

缺陷之壹:“偏”

——产业结构演进中出现偏差。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经历了从以第壹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我国产业结构也是按照这壹变动规律演进的,目前仍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层次。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后壹阶段产业的发展以前壹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只有第壹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工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的发展又是建立于原料,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基础上。同样,只有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才有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江西产业结构演进既出现过偏慢问题,又出现过偏快问题。全省直至八十年代末,仍然保持着壹、二、三这样壹种以第壹产

业为主导的重农型产业结构,未能于温饱问题解决后,及时实施加快工业化发展战略,失去了壹次以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时机。而且,农业内部又是重粮型单壹化结构,和工业的关联度低,影响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发展。1995年,江西终于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全省三次产业的构成为32.0:34.5:33.5,产业结构序列上升到二、三、壹的新层次,第二产业以略高于第三产业和第壹产业的比重水平进入第壹位,第三产业仍然居于第二位,第壹产业虽退居末位,但和二、三产业各自所占比重相距不大。

此后,江西于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忽视了工业主导地位的巩固和强化,导致工业落后,结果农业产业化运营又因缺乏工业的带动力量,进展比较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快,结果过早地结束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催生出早产型的三、二、壹结构层次。于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虽然较大,却是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这种超前转换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着江西经济的发展。

缺陷之二:“僵”

——体制结构存于僵化问题。1978年以来,江西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深层次的改革仍未完全到位,体制性障碍仍然存于。于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其职能的实现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制度性监督,“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条块分割、行业垄断、部门壁垒,职能重叠的问题较为突出。壹些部门牢牢抓住资源配置权不放,壹些地方领导习惯于直接指挥生产,壹些企业运营过分依赖政府保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度不高,地方保护主义情况较为严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

于所有制结构方面,江西国有经济比重过大。2000年,全省规模之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

所占比重达7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3个百分点,于中部六省处于第壹位,分别比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山西高出26.4、14.8、12.5、9.5、8.1个百分点,而企业平均实现增加值的能力,安徽为3018万元,居榜首位置,湖北2212万元,居第二位;河南1936万元,居第三位;山西1712万元,居第四位;湖南1603万元,居第五位;江西856万元,居末位。江西工业企业平均增加值只及安徽的28.4%,和处于到数第二位的湖南相比,亦只及其壹半稍多点,究其原因,关键是江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企业缺乏扩张的内于动力,难以做大做强。

民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也存于很大差距。2000年,江西非公有制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21.4%,居中部六省末位.全省规模之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仅10.14亿元,河南和湖北分别为77.5亿元、46.6亿元,江西只及其13.1%和21.7%,约相当于安徽的壹半。所有制结构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的生机和活力,江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塌陷于中部的主要原因之壹,就是民营经济弱小。再见股份制经济,江西股份制企业仅199家,占企业总数的5.6%,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之上工业的24%,这俩项指标的比重,于中部六省中居于末位和第五位,和比重最高的安徽省相比,分别低了13.31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于股份制企业中,江西的上市XX公司又少。2001年,全省共有上市XX公司18家,筹集资金104亿元,只及全国的1.15%和1.34%,这和经济总量占全国2.27%的水平相比,存于0.76和0.93个百分点的差距.。而同期湖北为53家,筹集资金277亿元;湖南34家,筹集资金194亿元;安徽29家,筹集资金210亿元;河南27家,筹集资金149亿元;山西18家,筹集资金125亿元。于现代经济中,股份有限XX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壹个地区股份制经济的发展程度,也是反映这个地区企业体制改革深入程度的壹个重要标志。江西股份制企业少、规模小,从壹个侧面表明,进壹步打破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僵化的企业体制乃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壹环。

缺陷之三:“小”

——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是投资结构长期积累的作用结果,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靠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来支撑,投入不足则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2001年,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60亿元,于中部六省中列于最后壹位,分别比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低59.6%、57.5%、45.4%、31.5%、6.8%。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1881亿元,也属最后壹位,不及河南的4成,只相当于湖北的壹半,比列于第五位的山西要少527亿元,相差21.9%。

经济总量由三次产业构成。江西是农业省,但农业经济规模且不大,2001年全省农业增加值506亿元,于中部六省中列第五位,人均农业增加值1215元,列第四位;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更加弱小,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784.8亿元,于中部六省中列于末位,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仅1885元,也列于末位,比居第壹位的湖北少1970元,不及其壹半;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883亿元,仅高于山西,列于第5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2121元,比中部的2165.9元低2.1%。

企业规模的大小决定着企业的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江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于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2001年全省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之上的非国有企业仅3283家,而且户均现价总产值只有309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966万元,利税275万元,于中部六省中均居末位。和湖北、安徽、山西、河南、湖南相比,企业平均现价总产值依次低40.8%、35.9%、26.7%、21.7%、15.2%;企业平均实现销售收入依次低39.6%、38.1%、27.8%、20.8%、13.4%;企业平均实现利税分别低49.2%、50.2%、38.9%、26.5%、42.1%。而占全省企业总数98%之上的小企业,则规模更小。

主要工业品产量的差距也十分明显。2001年全省纱产量9万吨,生铁产量338.1万吨,钢产量399.4万吨,发电量216.2亿千瓦小时,均居中部六省同类产品产量的末位;机制纸产量18.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