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等字的意义和用法。

3、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6、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深蕴哲理的格言和成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1、学生查阅有关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识。

2、熟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思考课后练习。

3、搜集整理有关劝学的文章、故事、诗句或名言警句。

(以上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四步完成教学目标。即第一步:检查课前朗读情况,正音、正字;第二步:指导朗读,掌握语气、节奏;第三步:理解朗读,把握文意;第四步: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一、导入

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二、抽查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荀子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小结如下: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

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是先秦散文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弟子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三、检查朗读、正字正音

1、解释题意: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劝勉的意思,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抽1-2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其他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

3、正音:

槁.暴(gǎo)跬.步(kuǐ)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e)

舟楫.(jí)就砺.(lì)日参.省(cān)骐.(qí)骥.(jì)

须臾.(yú)蛟.龙(jiāo)驽.马(nú)鳝.鱼(shàn)

四、指导朗读、把握节奏

1、注意节奏、语气。

2、教师作朗读提示:

本文虽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易于朗读,但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 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3、学生仿读,划分节奏。

4、检查学生划分结果,试用“|”和“.”标志出课文第一段的停顿和重读。

明确:君子曰:学/不可

..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而日参省

又例如:

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

五、理解朗读、把握文意

1、学生两两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

(2)文章又分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是怎样论述的?

(3)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问题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来完成。例如: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分两层意思理解:一是说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以已”;二是说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可以已”。

(2)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就能超越原来的状态。接着,用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论证客观事物经过加工改造后,就能彻底改变原来的状况。最后作者由此推断,得出一个结论:人只要广泛地学习,培养道德品质,就能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人。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作者先是提出“思不如学”的观点。接下来,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连设比喻,具体阐发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如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借助外界条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同理利用外物,为我所用,接受前人的知识使自己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就能获得常人没有的能力,做常人不会做的事情。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在于善于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修养自己的品德。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段中,作者分三个层次阐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第一层,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等比喻阐明学习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第二层,作者以“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这两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学习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主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是否“不舍”,有无恒心。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第三层,作者用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和螃蟹“无可寄托”作喻,正反对照,告诫人们在学习中想要取得成功,必须专心致志,否则必将一事无成。,阐明学习的正确态度是积累、持恒、专一。

(以上要点是在和学生边读课文边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六、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重点朗读,帮助学生了解文中大量运用比喻的妙处;同时借助练习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等字的意义和用法;最后通过拓展思维训练,进一步让学生懂得学习的意义、作用重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一、课文导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对于学习来说确实如此,上一节课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意思,但是这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进一步了解文章更多的妙处,首先请完成这几道抢答题(如下)

二、检查练习

1、“而”字在文中出现了十多次,理解各句中“而”的不同用法,有利于诵读,说说下面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登高而招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2)而神明自得于是,表承接的连词

(3)蟹六跪而二鳌并且,表并列的连词

(4)锲而舍之就,表承接的连词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表转折的连词

(6)吾尝终日而思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的连词(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且,表递进的连词

(8)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疾:

(1)积劳成疾.病

(2)声非加疾.也快强

(3)疾.恶如仇痛恨

(4)疾.风知劲草快、强

(5)痛心疾.首痛苦

致:

(1)非利足也,而千里达到

(2)闲情逸致.情趣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求取,获得

(4)妇前致.问表达

(5)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

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假装

绝: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群响毕绝.停止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难通

(4)以为妙绝.独特的

(5)络绎不绝.断绝

(6)绝处逢生死路

(7)绝.无仅有绝对

三、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法

1、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比喻句,分组朗读。

2、学生分析评价:谈谈各个比喻的妙处。

解析:

本文中的比喻有:

(1)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2)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3)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把学习的作用说得更透彻。

作用是:形象生动,说理透彻,鲜明有理。

3、学生试用一句或几句比喻来论证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

例1:学习如爬山。你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因为山太高须仰视而不敢前进,这是懦夫;当你爬到半山腰时,不要因为前路茫茫而徘徊不前,甚至萌发退意,这是弱者;当你攀上山顶,俯察万物之小时,你该高歌,因为你胜利了,但你还须抬头看看,有一座更高的山横在你面前,它在召唤你:“勇士,前进吧,学无止境!”于是你又抬起了脚......例2:知识是摆脱荒蛮的工具,知识是人类发展的动力,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们生活下去的希望,知识是夜晚在海上远航的人们心中的灯光,知识是使植物生长下去的阳光。

四、拓展:

1、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2、讲一个劝学的故事或说一句劝学的名言或背一首劝学的诗歌。

例如:

劝学的诗句: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宋代诗人刘过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晋代陶渊明的《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劝学的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再难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劝学的故事:

“孙权劝学” , “凿壁偷光” , “悬梁刺股” 等。

3、整理出本文中的成语说一说。

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寒于水;跬步千里;锲而不舍;积善成德; 驽马十驾;积水成渊。

五、检查背诵

六、课外作业

积累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七、板书设计

《劝学》教案

9.劝学 荀子 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9课《劝学》。 二、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努力引导学生理解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同时注意一些重点词语,在诵读中仔细揣摩,逐步积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 持”“专一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1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五、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六、教法选择: 诵读-体会 七、学法指导:读思结合,感悟作品。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

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及解题: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 òu(4)zhòng(5)yòu 通“又”;pù(6)zhì 通“智”(7)xìng 通“性” 4.指名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劝学》导教案设计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参看勾画注释及《赢在45分钟》了解荀子; 2、掌握积累“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4、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重点】: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提纲】 1、参考《赢在45分钟》,了解作者及题解;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勾画批注,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查阅课文注释,口头梳理语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预设】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其曲中.( )规槁暴.( ) 輮.( )使之然也金就砺.( )则利 参省.( ) 跂.( )而望舟楫.( ) 蛟.( )龙跬.( )步 骐骥 ..( )( ) 驽. ( ) 马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 埃.( )土 2、翻译下列语句: (1)、劝学(2)、学不可以已(3)、冰,水为之 (4)、木直中绳(5)、金就砺则利(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吾尝跂而望矣(8)、假舟楫者(9)、而绝江河 (10)圣心备焉(11)故不积跬步 3、作者、背景 (1)、荀子: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学习和提高。 (2)、解题:《赢在45分钟》《劝学》(1)“问题导引”1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勉

《劝学》优质教案精品文档.docx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 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 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 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 ,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 , 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 , 就是学习。可以说 , 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 为 , 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 , 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劝学教案-(1)

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 4.教师提问重点实词、虚词,几个重、难点的语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比喻论证 善于积累正反对比 学习的方法态度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二.教学过程 一)、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劝学》优质教案教学内容

《劝学》优质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劝学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第1段课文分析 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劝学》教学设计 肖文锋 一、教案背景: 《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教案方案 一、教案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案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案创意 文言文教案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案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劝学教案 (1)

《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

劝学优质教案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末期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首先,听教师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gǎo暴pù砺lì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 跂qì舆yú生xìng 蛟jiāo 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 锲qiè镂lòu 螯áo 鳝shàn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 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 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 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 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 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 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 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 (qīng) 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 gēng) 邪(yé) 4、指名学生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3)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

《劝学》教案

劝学荀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读两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①解决字音问题,②完成初步译,写在纸上,上课备用。 学习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二、理思路、背诵 1、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论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 (板书 学不可以已{青→蓝冰→水博学→木、金参省 })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 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 (板书: 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顺风正假于物舆马舟楫 )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 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积;跬步、小流——不积;这组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注意积累。骐——舍;驽马——不舍;朽木——舍;金石——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蚓——一;蟹——,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且模式不一,灵活多变。 (板书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12 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 3 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 、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0

《劝学》优秀教案

滕州二中高一语文闫丽华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师:这写诗句都是劝勉鼓励人们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PPT显示,学生朗读,标记重点):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荀子》共32篇,内容异常丰富。他一生“序列着述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他的文章,善于分析问题,论题鲜明,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笔力浑厚,音节整齐,语言质朴、精炼。 三、解题。 《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正音字(PPT) 中zhōng 輮róu 砺lì参cān省xíng 有yòu 知zhì暴pù生xìng 跂qì臾yú螯áo 2、学生齐读,识记。 五、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小组成果展示:(展台展示)

《劝学》课文的教学设计

《劝学》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 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 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 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 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 》,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 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 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 让我们很容易想
1/7

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 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 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 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 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 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 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 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 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 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 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 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 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 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 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 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 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 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 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 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 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 的人会听得清楚)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 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 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 好似信手拈来的, 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 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 我们思考:
2/7

劝学优秀教案(3课时)

《劝学》教案 高一第二周共三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论证的运用。 2、全文的背诵,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学习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研习一、二段 一、课前三分钟 由一名学生讲一首诗词或一则哲理故事等。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毕淑敏说: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如果我们也想获得教养,那就要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两千多年前的荀子也早在《劝学》里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2、介绍荀子即《荀子》 学生看课下注释,投影补充。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认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

3、解题 学生查字典明确《劝学》的“劝”的意思。应是“劝勉”的意思,这是“劝”的本义。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自主研读课文 阅读要求: (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借助字典及课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考论证方法。 (3)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1、自主学习检测 (1)学生上黑板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金就砺.(lì)则利参省 ..(cān)(xǐng)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 ..(xū)(yú)跂.(qì)舆.(yú)马 生.(xìng)非异跬.(kuǐ)步骐骥 ..(qí)(jì) 驽.马(nú)锲.(qiè)而不舍朽木不折.(zhé) 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 (2)找出通假字(学生在作业本上写,投影学生的作业并纠正)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研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质疑自主学习时的疑惑,学生查字典解答疑惑,对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在引导理解。 (2)提问学生翻译本段,指导学生翻译方法技巧,并强调本段的重点实、虚词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而行无过.矣 ...己则知明 (3)提问:“学不可以已”一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面的论述。 (4)要求学生指出本段论述的事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