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2)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方法论】承认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视情况而定恰当选用其中的观点)

6、量变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三)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

2、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3、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1)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懂得利用)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做工作时要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同时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次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找中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w.w.w.k.s.5.u.c.o.m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认识论原理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2)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5、认识总是发展的原理:P24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P12

【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原理

【原理内容】: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4.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坚持集体主义。

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抹杀集体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不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强求一致的价值要求;借口国家集体利益而忽视、否认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5.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但二者之间也经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形,集体利益是全局、长远利益,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论】: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方法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要顾全大局。

反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原理P74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个人活动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反对:割裂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个人活动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2.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反对: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过分地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把某个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3.人生价值两方面内容及其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通常称之为贡献。二是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通常称之为索取。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索取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前提和条件,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方法论】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从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第一位的,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也充分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方法论】;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仅仅以他从社会取得多少东西来衡量,而主要地应以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要求我们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5.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基本形式。我们衡量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重视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的贡献。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优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特殊意义和无法估量的价值。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也存在对立的一面。

【方法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既要看到他的物质贡献,又要注重他的精神贡献。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而且尤其要重视精神贡献的特殊意义。

6.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

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自觉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航向。

反对:胸无大志,缺乏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7.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要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反对把理想与现实混淆起来,一旦看到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便对美好理想能不能实现产生怀疑甚至动摇的错误态度。

8.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的原理

【原理内容】: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这是因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也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方法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脚踏实地,点滴积累,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应反对认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从而不愿意艰苦奋斗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 1、意识的本质(唯物论)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3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 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5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6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7 但其形式是主观的; 8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9 “观念的东西不10 外是移入人脑,11 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12 已”(列宁) 2、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 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⑵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 ⑴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⑵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⑶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⑸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 ⑴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 ⑵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 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1 必然性是指 2 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 3 确定的趋势; 4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5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6 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7 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⑶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 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2 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3 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 4 存在, 5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6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7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8 在一定条件下,9 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六、认识的本质(认识论) 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⑵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⑷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⑸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⑹实践是检验反映真实与否的唯一标准。 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认识论) 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doc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罗先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

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内容、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最科学、最本质、最抽象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也必然要服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正是实践,才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成为科学的、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只有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上升为最完整、最科学、最全面、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 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所说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所说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三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缺少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都会损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

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法核心考点

第三节辩证法

【真题示例】 (20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2015)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物质基础的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工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产过程说明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真题示例】 (2014)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四、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二)矛盾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知识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区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和“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3、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含义)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联系的多样性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

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不完全一样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019考研政治知识点分析:马哲唯物辩证法汇编

【篇一】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篇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1-3课哲学基础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注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P10 6、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是什么?(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2)主要派别: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辩证唯物论一一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 一、物质 1、物质范畴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 _________ 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物质范畴 是最高的哲学范畴。而这个范畴抓住了一切物质现象的普遍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即离开 人的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 ⑴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即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这个世界就是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 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无运动的物质导致形 _______ 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⑵运动的守恒性原理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运动也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这就是运动守恒原理。这个原理,是物质守恒原理的逻 辑继续。如果否认这个原理,就必然要得出物质可以创造或消灭的唯心论结论。 运动守恒原理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一种运动形式在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时,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这是这个原理的量的方面;其二,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具有转化为别 种运动形式的永不丧失的能力。这是这个原理的质的方面。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就是:任何运动都不会从乌有中产生,也不会转化为乌有;客观存在着的是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 化的无限过程。 各种运动形态是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发展过程。 ⑶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 止;没有相对的静止,也无所谓绝对的运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相结合,构成了辩证唯物论的完整的运动观。 3、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和时间 ⑴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正像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样,空间和时间与物质也是不可分割的。 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表现在:没有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和没有离开物质的 空间和时间。 ⑵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原理 空间和时间具有的客观实在性不是与物质本身一样的独立实体,正确的唯物论观点认为:空 间和时间之所以具有客观实在性,正是因为它们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⑶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原理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因而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无限的。空间的无限性实际上就是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时间的无限性实际上就是物质在持续 性方面的无限性。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实质,在于它表现了具有无限丰富的具体内容的、不断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不可穷尽性。 承认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是坚持唯物论路线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这个原理,就要为唯心

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况】第1、2、3课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 (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意识决定物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⑵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第4、5课 1、世界的物质性 ⑴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⑵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体现。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与运动 ⑴运动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哲学辩证法知识点细化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的两个总特征。 一、联系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要求我们有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 ③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④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 ①联系多样性的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 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②联系多样性的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具有条件性 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1) 含义不同。 (2) 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变化及状态会影响部分,部分也影响着整体,特别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要求:(1)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2)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三、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方法的方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各个要素、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原理总结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尚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1)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的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三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 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 (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 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两方面的辩证关系) 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实质:扬弃 (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期阻碍作用。 3、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人类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2019年全国高考最新《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修订版)

( 。 2019 年最新全国高考《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完整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 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 课);认识论(6 课);辩证法(7、8、9、10 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 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 课)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 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 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 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依据:①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 题。③贯穿哲学发展过程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问 题的回答。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1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主张用联 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 面的观点看问题。 (3)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后 者总是从属于前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