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环境行为理论 第2讲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遗产(研究生课程)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环境行为理论 第2讲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遗产(研究生课程)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 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 ,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 ③有意后注意 ( 事先有预定目的 , 不需要意志努 力。 )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 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 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 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 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 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

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 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 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 2°左右;当头部保 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 10°左右的地方。见 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 互削弱和破坏。(2)相互加强 或协同。(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1)①格式 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M.Wertheimer )、考夫卡( K.Koffka )和苛勒( W.Kohler )。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 pdf )(1)

文化因素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影响_以徽州民居为例

1第24卷08/2 006建筑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受到地理、气候、材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使在相同的经济条件及物理环境条件下,建筑的空间形式也会因文化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相比之下,在上述各种因素中,文化对建筑的形式与空间影响更为深远。那么,文化是如何对建筑空间施加影响的?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比较完整的建筑体系进行研究。皖南徽州民居就是这样一个完整、成熟而独立的建筑体系。在此,我们以古徽州民居为例研究文化因素对建筑空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1 徽州文化背景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物产丰富,地形多变,易守难攻。因而成为中原士族逃避战乱的首选之地。在公元4世纪初晋未、9世纪唐末、12世纪初宋末的三次朝代更迭战乱中,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徒皖南。经过与当地古山越人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以中原汉人为主的移民社会。中原移民带来了当时中原先进的文化,经皖南青山秀水的陶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明中的一道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唐宋以来,皖南开始人文兴盛,名人辈出,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尤其到了南宋,其典型代表徽文化崛起,至明清,发展达到顶峰。徽文化以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篆刻、徽州刻书、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众多的地方民俗风情等为代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在这些徽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应当数程朱理学哲学思想。程朱理学传承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又容纳和改铸了先前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学哲学逻辑结构。程朱理学性质以道体为核心,认为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背后有其必然存在的本质,以“穷理”为精髓,即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以然的道理,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工夫,认为自然、社会、人生以至人类历史上,凡是善的、真 的、正的、光明的都是天理,人应该排斥功利不求私欲,并主张“主静”“居敬”的功夫为修养方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认为人是天地的中心,自然和社会由于人而有价值,人对自然、社会有特殊的义务……此外,还有形神、魂魄、鬼神学说、“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学说等。2 文化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影响徽州文化,包括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融合、风俗习惯、儒家思想观念与程朱理学哲学观念等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特定的思想观念中图分类号 TU-0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6)08-0001-03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收稿日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分院建筑系 讲师浙江理工大学建工学院讲师3100152006 03 24决定了相应的伦理制度、生活习俗,这些制度、习俗又反映在生活行为、居住行为及建筑空间环境中,从而使得徽州地区的人们在营建活动中,产生了相应的空间形态与环境气氛。那么,这些思想观念是如何反映在他们的传统习俗、生活与居住的建筑空间环境中?我们通过对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特征与文化特征的分析,认为一定的思想观念在人们头脑里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便是建筑空间环境所依赖的土壤,徽州民居 文化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2.1 “齐家”观念促成了建筑空间的统一“程朱理学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1]这一思想是程朱理学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实质内容。“齐家以修身”,家里团结起来,家庭和谐,才有可能一致地应对家外的世界,或治国或打天下。这一思想反映到了“家庭”的世界中:主厅空间的对称性强烈地将视线引导向位于中轴线的空间及装饰,厅堂的太师壁为室内视觉的焦点,上下厅堂与厢房以天井空间为中心向内围合,组合起来形成“家”的 “统一感”。 整个家庭对外有很强的私密性,对内则私密性大大减弱,通常“家”与外界的交往,通过几道门或门厅,屏风或仪门遮挡内外空间的视线;外墙不开窗或开小窗,而室内空间动线可以穿透几个房间(图1),厅堂完全向天井开敞,室内房间之间用竹帘、布幕或木门,只有晚间关闭。有些空间只有门洞,房与房之间用薄薄的木板分 隔,隔音效果很差。外墙材料质地坚硬,而室内材料则 多采用木料或布幕,呈现内部柔软的一面,内外空间使 用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图2)。 家庭的祖辈们希望家族兴旺、壮大,在家庭居住 结构上,几代人同住一个大宅院,房屋纵横发展。徽 州民居在“齐家”观念下,从建筑空间中反映出家的 整体性(图3)。 2.2 家庭伦理观念限定了建筑空间次序 徽州是礼义之邦,以“三纲五常”为天理。“所谓天 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1]所以,程朱理学 规定了家内成员的关系、位份,包括代与代之间的、年 幼与年长之间的、男与女的、主与仆的关系,一个人按 其身份,必须依据“礼”,行其所应履行的权利与义务。徽州黟县宏村的承志堂,厅堂、厢房、别厅各个空间 齐备,无论内外层次,或是不同的合院,配合行为的规 矩都意味着不同的身份关系。例如:主人的厢房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的,小姐住阁楼,佣人丫环轿夫住在较小 文化因素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影响——以徽州民居为例 The Effect of Culturel on Architectural Space Environment 摘 要 文化因素对建筑空间环境有很大影响。该文以徽州民居为例,从“齐家”观念、家庭伦理观念、祭祖观念和礼制观念四方面分析了在徽州地区文化背景下,文化是如何影响建筑空间环境与秩序的。最后找出文化、人与建筑空间环境三者的关系。关键词 徽州民居 文化 建筑空间 环境Abstract Cult ural fact or has a great effect upon archit ect ural space env ironment. This essay analyzes, wit h the example of t he t raditional residence in Huizhou,archit ect ural space environment wit h conception of unit y family,family order, memorial service for ancest ors and ceremony system.And t hen t he aut hor finds t he relat ionship among archit ectural space environment , human, and cult ure.Key Words Huizhou folk dwelling,Cult ure, A rchit ect ural s pa ce,Environment 陈 建 红李 茹 冰Chen Jianhong Li Rubing --------Take Huizhou Folk Dwelling as Example 建筑 与文化

环境行为学笔记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 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 二、研究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 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 2、构造论 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 3、皮亚杰学派 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 1、组织 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平衡 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 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 设计方法方面 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 1、感知理论 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动机作用)

现代艺术思潮名词解释

现代艺术思潮 一名词解释 1.未来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文艺流派,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的。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热衷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否定一些文艺规律和传统,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追求和热切向往,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艺术。 2.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一座富有个性的建筑作品。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位于贝尼朗岛,面临大海,被设计成贝壳型。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桥梁工程师埃菲尔。设计以钢架结构而成,高300米。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美学上的意义今天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它解开了现代审美的新篇章,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伟大起点之一。 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约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 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其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追求艺术实用性合理性的新艺术流派。 士集团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 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纹样和色彩,利用观众的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觉效果。他们是打

破了纯绘画艺术和装饰图案艺术之间的界限,对工艺美术银幕艺术,广告艺术和建筑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代表比亚齐、赖利等。 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后来将这一观念用于建筑和机械设计,代表艺术家塔特林,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碑》。构成主义对现代设计与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影响的艺术大家。他的雕塑注重造形与材质,作品流露出结实的造型和赋予思考的、独特的创作思维。他以现代手法结合罗马尼亚民间木雕艺术特点,形成独特的象征主义风格,被视为现代抽象雕塑之父。 影响,开始制作以抽象形态组成的、可以由机器牵动的金属雕塑。通过不断更换位置和方向,随之不断出现新的形态,给人以多种多样的感受。他的活动雕塑打破了雕塑的静态法则,并使之成为工业制品,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环境之中。 现代媒体和现代媒介两部分。使艺术向所有可了解的媒介和社会关系延伸,是当代艺术的主流样式。 抽象造型能力来控制画面的形式因素。他的艺术是链接19世界末实验性绘画和1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桥梁。 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因此而得名。其绘画宗旨是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基于环境行为学

基于環境行為學的醫院庭院環境規劃設計謝偉華 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李斌 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變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鎮為例李斌范佳純李華 江南自然村落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環境行為研究任燕;秦丹尼;李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俞国良王青兰杨志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8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0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页9.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园林与景观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0.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著,高校校前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3.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心理学纲要14.岳庆平、吕斌,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15.株式会社建筑画报社编,日本绿色校园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6.包小枫,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2 17.江浩波,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4 18.景观设计——景观与建筑的和谐交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1 1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城市中国——中国式造城,动感杂志社,2005.09 20.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9 21.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 师,2000.02 22.满红、孙王琦,大学新校园景观的特色设计,房材与应用,2004.03 23.李晓艳,浅谈校园标识导向 系统设计,标识24.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华中建筑,2006.6 2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 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 26.郭金菊,高晓霞,浅谈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河北工业科 技,2002.5 2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28.郑章毅,地面铺装更具人性化若干要 素,福建建筑,2004.5 29.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4.12 30.韩凌云、宋力,环境行为研 究与当代中国景观学教育,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 31.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09 32.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2005.08 33.杨滔、姜娓娓,清华大学理学 院北院院落环境行为调查,环境设计·室内布置及装修,2001 34.李媛琴,深圳大学中心广场环境和使用行为 调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 35.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空 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36.王丽方、谭朝霞,清华大学北院景观设计随笔,中国园林,2001.02 3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38.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 报,2005.06 39.韩俊泰,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太原大学学报,2006.09 40.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 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华中建筑, 41.王一,从几何空间到校园场所——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中心岛解读,时代建筑,2005.03 4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43.[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 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6 44.[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8 45.[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 间·公共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4 46.[日]高桥鹰志+EBS组/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8 47.[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

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 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 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2)强调三大美术一体。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

建筑空间与人们的直接关系

建筑空间与人们的直接关系 经过了漫长的不断与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与斗争的过程,人类的居住方式由原始人类的穴居逐渐发展到具有完善设施的室内空间。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人类以阳光、空气、水和实物等一系列人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单同时也有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产有负面影响的一面,如狂风、暴雨、严寒、酷暑等,包括对自然界中其他物种对人类的侵犯,如野兽侵袭、蚊虫叮咬,这促使人类不断的改善居住条件,我们的建筑也在这以过程中不断变化。今天三好同创装饰公司为大家介绍一下建筑空间与人们的直接关系。 建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是建筑活动发展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室内哦空间作为建筑的主体与人的联系更为直接而亲切。通常将建筑分为两部分,即建筑实体和建筑空间。 1、建筑实体是指建筑的构造构成的实体,包括建筑本身的墙体结构轮廓造型,细节装饰等。建筑的实体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 2、建筑空间是指建筑实体的限定和围合产生的空间形态,是实体存在界定的结果。主要是以空间为物质构成形式的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从而影响和制约人的观念和行为。从某中意义上讲室内空间反应了人们存在的时代、名族、地域、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等一系列的情况,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艺术创造的结合,正是室内空间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空间是建筑的主题,室内设计是空间的再创造。我们的起居、学习、工作、交往的绝大部分过程都要在建筑室内空间完成,因而室内设计的效果直接作用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旨在创造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使用和审美要求。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相对于自然空间,是人类有序生活需求的产品。 以上就是三好同创装饰公司总结的建筑空间与人们的直接关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环境行为学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 ——以沈阳市泉园广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沈阳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沈阳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研究目的 (3) 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3) 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4) 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 (4) 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 (5) 1.3研究意义 (5)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6) 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 (6) 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 (6) 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 (7) 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 (9) 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9) 3.2 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 (11) 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 (12) 4.1 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 (12) 4.1.1调查对象分析 (12) 4.1.2广场分析 (12) 4.2 市民的行为模式 (15) ——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 (15) 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9) 5.1 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 (19) 5.2 改进建议与措施 (19) 5.3小结 (20) 附录1 (22) 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 (22)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 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 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 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 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1 4 10 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 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 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 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状态; 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

现代主义建筑及代表人物

第十八章现代主义建筑及代表人物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知识要点相关知识 能够分析理解建筑设计形成的背景和意义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早期现代建筑活动及成就,包 括理论方面、实践活动和建筑 教育活动等 那你各国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 原则的内涵 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原则现代建筑的基本设计原则 能够欣赏格罗皮乌斯的作品,理解其建筑思想,掌握其艺术特色格罗皮乌斯生平、建筑思想、主要作品评 析、艺术风格 同时期的作品,理解其不同时期的建筑思想,掌握其艺术特色勒·柯布西耶生平、建筑思想、主要作品评 析、艺术风格 能够欣赏密斯的作品,理解其建筑观点,掌握其建筑艺术特色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理论 及作品 生平、建筑思想理论、主要作 品评析、艺术风格 能够赏析赖特的作品,理解其建筑设计思想及有机建筑理论,掌握其建筑艺术特色赖特的设计思想及作品生平、建筑思想理论、主要作 品评析、艺术风格

18.1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和设计原则 现代主义设计首先在建筑领域产生,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成熟 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达到了高潮。欧洲以德国为中心,二战后转向美国,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在材料上大胆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提供技术、材料代替传统木材、石头、砖瓦。在设计形式上反对任何装饰,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现代主义建筑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在基本特征相同的情况下,结合各国各地的 特点又有相对的差异。各个建筑家也有自身的特点和思想,主要介绍欧美现代主义建筑名家,来展示现代主义建筑的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作者:佚名 时间:2008-7-14 浏览量: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在开始的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般学术界仍将它们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与认识,也有将其统称做“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建筑中后现代概念的提出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关于社会文化问题的讨论密不可分的。后现代不是建筑领域的专有名词,其在不同的领域内涵不尽相同,但这个名词已被用来描述20世纪后半叶涉及人类政治、经济、社会、艺术以及思想与知识领域观念转变的共同特性。后现代思考开始于西方世界对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的全面反思。 建筑思想的转变总是折射出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变迁,但就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种种现象来看,建筑的发展也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有形式。建筑中的后现代在开始时往往被理解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现象,而在以后的十几年里,随着新的建筑思潮与建筑实践的不断涌现,其内涵也不断变化。随着弗兰普敦、柯尔弘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一系列著作的发表,一些在整体上对这一时期建筑转变的学术研究开始形成。建筑的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 西方的现代建筑运动在二次大战之间达到高潮。以现代派建筑大师的思想与时间为代表所推动发展的现代建筑派,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被人认为是抛弃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发展必然。当时先锋派建筑师们关注大量住宅需求的设计实验、强调建筑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建筑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都是19世纪以来持续探索的工业化时代建筑发展方式的决定性成果。在20世纪30 、40 年代中叶,先锋派门倡导的现代性被变异成一种特殊的、被称作“新传统”的纪念性风格。基甸、佩夫斯纳和希契科克等理论家的书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著作。 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建筑成为西方世界众多城市更新与振兴的重要策略。同时,这种顺应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而形成的现代化模式,又继续向西方以外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延伸,并且,现代派所创建的美学形势也同时从边缘走向主流。 现代派建筑师们普遍强调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使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理性精神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引领这个时代建筑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代派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密斯·范·德·罗及其战后的实践活动表现出一种技术至上的典型趋向。这典型地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战前先锋派的理想探索在战后迅疾发展的经济浪潮中不可避免地转化成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力量。他设计的芝加哥湖滨公寓和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不仅是新时代的技术纪念碑,也是现代都市摩天楼的商业形象和资本主义权利的表征建立了最重要的范本。密斯以一种精密的建筑美学与工业技术的最佳利用的高度结合,创造了特有的建筑文化。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塔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成为这个时代技术与资本的最强有力的象征。 战后,技术至上的意识形态还演绎出新的未来主义。一方面是战后西方世界技术持续强劲发展的激励,另一方面,以英国的班纳姆等人为代表的理论家也为这些畅想推波助澜。6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高级派代,其代表是英国的阿基格拉姆集团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 现代建筑派在主张建筑形式是从使用功能以及建造技术的逻辑关系中获得的同时,又极力推崇建筑师作为形式创造者的直觉与才能。20世纪60年代初,建筑设计已经明显地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理解的分化状态,“重理”或“偏情”两种倾向的出现似乎已经说明了这点。

浅谈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设计艺术史概论 ——浅谈现代主义建筑 经过八周设计艺术史的学习,对现代设计艺术史的来龙去脉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萌芽到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再到现代主义和包豪斯学校的建立,最后到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设计艺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艺术家、设计师们的努力下走向了新的纪元。下面我简要概述一下设计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19世纪初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从此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工业设计随之产生,1850年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代表着工业设计的萌芽,工艺美术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其特点有: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3、提倡简单、朴实,功能良好。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趋向。 20世纪初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一场对传统意识形态革命——现代主义设计,成为20世纪设计的核心。主要是设计师为找寻代表新时代的形式,为改变设计观念,开始在设计观念、风格、形式及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而集中在德国(始于工业同盟,包豪斯为高潮)、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进行试验,在30年代中期取得惊人成就。 二战的爆发各国的经济都遭到极大破坏,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西方各国才开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两次大战期间,美国设计是最辉煌的时期,在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1、出现了独立的设计事务所。2、美国大众文化对于设计风格的影响。 现代主义采用同一的、单调的设计对待不同的设计问题,以简单的

中性方式来应付复杂的设计要求,忽视了人的要求、审美价值以及传统的影响;另外人们开始重视设计责任,要求保护有限的资源,因此国际主义造成了广泛的不满,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是从建筑设计开始的,70年代建筑上出现了对现代主义的挑战,最早在建筑上提出比较明确的后现代主义主张的首推温图利。在温图利向提出现代主义挑战以来,除了后现代主义还有一条道路就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被称为“新现代主义”或“新现代”设计。新现代主义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根据新的需要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新现代主义是在混乱的后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回归过程,重新恢复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征,具有它特有的清新味道。 现代艺术史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设计师,下面来谈谈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上体现的现代主义内容分为: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设计形式包括: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中心,不再以形式为出发点,讲究效率、科学性。2、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立体主义影响。具体特征表现:A、六面建筑。B、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结果是幕墙结构的产生。C、标准化原则。D、反装饰主义立场。E、中性色彩计划。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特别是整体设计的考虑。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 美国著名建筑家弗兰克·赖特他是美国现代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先驱人物,他毕生设计了大量的住宅建筑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探索特征;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1937年,他设计出“美国风格”的住宅建筑,这种风格的住宅建筑的构思是采用现代主义的简单几何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