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浏览:[792] 大中小

南通大学文学院吴洁

[摘要]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推动反贪立法,不断健全廉政制度;多设监控渠道,不断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官德建设,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关键词]传统廉政文化;现代价值;实践意义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廉”在古汉语中是指堂屋的侧面,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一含义做出了明确表达:“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1]。由于“堂之侧边”的特点是平直、方正、有棱角,因而“廉”

职、厚禄均俸、养廉去贪,并实行不速迁、不久次的任官政策,这些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现今的反腐倡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虽屡遭贬黜,仍然奋进不息,其一生为政清明、勤劳奉公,个人生活也十分节俭,他未给子孙留下什么遗产,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廉政思想和实践在当时有着明显的进步性,诸如精简机构、抑制侥幸、裁减冗官冗费在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而宋代的欧阳修则提出“廉”应当是为官者应具备的根本道德品质,如果因为利欲熏心而不能保持廉德,那么也就丧失了其从政的个人品质。明朝的海瑞一生宦海浮沉、坎坷不平,但却为官清廉、秉公执法、为民伸冤,深受百姓拥戴,被誉为“海青天”,他认为要彻底扭转官场中的贪污腐化之风,在提倡廉洁奉公的同时应大力严惩贪官,对贪赃枉法者处以重刑,同时鼓励百姓对贪赃官吏放胆来告,并且能在权贵面前严格依律秉公执法,这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是十分可贵的。

纵观我国古代的传统廉政文化,从仁义廉耻的从政道德到节俭重民的优秀品德,从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到克己奉公的修身之志,从公正无私的执法态度到心忧天下的鸿鹄之志,我们不难看出其深刻内涵和重要影响。作为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支持,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和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1、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传统廉政文化经过历代人们的探索、加工和改造,在不断与贪污腐败现象的斗争中发展、深化,形成了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内容,许多已融入到现代思想文化中、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中国古代民贵君轻、勤政廉政等思想文化已为人们所熟知和倡导,成为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一以贯之,并不断发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黄宇20031810609 金融6班 祖先留给世界的“四大发明”,留给我们一叠叠厚厚的典籍,一座座古老的建筑,还有“沉重”的思想文化。当每一个人开始打开传统的大门时,瞅着鳞次栉比的故宫千间房,望着活如烟海的发黄的书页,我们张大着嘴巴、目瞪口呆。面对着一大堆宝藏。我们不知去拿哪一件,不知哪一件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想都拿走,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不如都不拿吧!存起来吧。另一方面,现代的物质文化是太丰富了,又是那么的简单、直接,何不去享受这些呢!我们对物质的需要得到大大的满足,同时,物质的丰富又大大刺激了我们的需要。千年历史抛给了我们一个难题,怎样去处理两者呢? 建筑、绘画、文学、宗教留给我们的是无遐的思考,在物质基础上,祖先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其中,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故宫的皇朝的威严、敦煌厚重的信仰、八大山人的空远的意境。在那个时代,哲人、文人们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文章上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在极端贫困之中,仍高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今天,我们困惑,吃不饱,为什么不去工作,不去挣钱,文化能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吗?我们身在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和社会的频繁接触中偶尔会思考一些,偶尔会欣赏一下古代的思想,但那些内容太多、太枯燥、太晦涩,我们用电视剧的形式去“篡改”历史,没有人反对,多么生动形象,符合现代生活气息。不知道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不过如此,知道的人痛心疾首。我们堂而皇之的在历史前面加上了现代。现代的历史——多有现代气息的一个词。 北京的古建筑正在受到“围剿”,那些古老的胡同正在消失,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正受到“侵蚀”,南京的古城墙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段段地“塌倒”,这便是现代人的态度,至少是许多人的“传统”意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越来越虚弱,正颤抖着迈向21世纪。也许是中国人被传统束缚的太久太久,所以反抗的精神也越大,摆脱的力量也越大。传统文化的外在物质表现建筑、绘画等的逐渐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其中的精华精神文明不应被历史所遗忘,我们能够跳出传统的文化束缚吗?可以在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吗?当然不可能,但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例如:茶文化、服饰文化、书画文化、和文化等。无论是在过去的封建王朝还是在当今社会,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巨大的时代价值。此文就对其中“和”与“礼”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进行粗略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礼”。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礼是“修、齐、治、平”的大经大法。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人际伦理,社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收获现代意义 一、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

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

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 发表时间:2014-03-26T09:34:48.5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1期供稿作者:刘梦涛[导读] 世界越来越小了,人越来越忙了,人心却越来越浮躁了。在描叙人世的文章中,“喧嚣”与“堕落”屡屡出现。 ◆刘梦涛陕西省委党校研究生部2011级硕研710061 摘要:从道德经到和谐文化,从春节焰火到网络新年晚会,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系统考察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积极作用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就在于怎样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点和平衡点。 关键词:道德儒家修为传统文化融合与平衡 世界越来越小了,人越来越忙了,人心却越来越浮躁了。在描叙人世的文章中,“喧嚣”与“堕落”屡屡出现。一方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纵横的经济网向人们昭示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而另一方面,心灵的空虚、思想的苍白等一直困扰着人们,将深层次的人心的落寞与无助暴露了出来。现代生存失却平衡了。 如何协调思想与行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呢?我选择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心的层次的东西,儒家规范、道家之道、佛家之空等,指导人心走向自由,走向旷达,它们对于治疗现代的心灵空虚大有裨益;它有不忽略行为层次,儒家入世观可作为基础,佛家渡世观则让思想与行为融合并将其提升,它们都是很有现实基础的。至此,一个完整的平衡理论体系出来了,据此可立足现实,协调思想与行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那么,现代人怎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出与现代生活融合及互相平衡的元素呢?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1.由“忠”引申出来的爱国精神。社会成员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全局性、利益统一性,减少外在经济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2.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关系。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凝聚和传承作用,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储蓄率,家庭成员勤劳、互爱互助。这些为经济增长准备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 3.在忠孝的基础上,集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目标同一性的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 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就是一门高深的生活艺术,或说生活技巧,有利于树立一种辩证、开朗、乐观、健康的生活心态。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如传统的俭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思想对现代消费观具有一定意义,其它如中国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重意境美与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识对树立现代闲暇观有可取之处。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吕希晨《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姜汝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司马云杰《文化价值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

《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80、0 分) 1 ()从社会治乱出发,认为应该“兼而爱之”。(1、6分)1、6分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2 民粹主义主张以()为中心。(1、6分) 1、6分 ?A、 个人 ?B、 国家

政党 ?D、 群众 正确答案:D 我得答案:D 答案解析: 3 ()得诗称为文天祥在狱中得精神支撑。(1、6分)1、6分 ?A、 李白 ?B、 孟浩然 ?C、 杜甫 ?D、 李商隐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4 务实哲学传统得积极意义不包括()。(1、6分)1、6分

有利于接受唯物主义 ?B、 有利于促进树立全民宗教信仰 ?C、 使中国人具有天然得革命传统 ?D、 有利于中国得改革开放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5 国外关于传统得代表性著作《论传统》就是()得著作。(1、6分)1、6分 ?A、 巴特勒 ?B、 希尔斯 ?C、 庞德 ?D、 弗罗斯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6 中国人崇尚真理得悲剧精神最初体现在()。(1、6分)1、6分 ?A、 儒家经典 ?B、 远古神话 ?C、 唐宋诗词 ?D、 明清小说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7 在先秦各家中,()特别强调自由。(1、6分) 1、6分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墨家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8 经验主义哲学容易导致()。(1、6分) 1、6分 ?A、 肯定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 否认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 只承认直接经验,不相信间接经验 ?D、 只承认间接经验,不相信直接经验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9 从义离不开利这个角度上说,利就就是()。(1、6分)1、6分 ?A、 善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作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作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上,短时期内就达到了巨大提升。但是中国的文化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当下,文化除了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之外,也逐渐成为国际体系中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文化软实力提及和运用的时候我国目前的文化状态用复杂来形容,再恰当只是了它不仅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内容—悠久的传统文化,多元的外来文化,层出不穷哦你给的网络文化,同时复杂二字反映出我国文化当前面临的巨大困境,从客观方面讲,中国的当下文化反映出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现象。西方文化传入之初,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撞击,二者之间的分歧,矛盾,冲突剧烈。诸如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咨询题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制服自然”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关系的咨询题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本位”;在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咨询题上,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应该协和万邦,和而不同,西方文化认为应该制服世界。在具体价值观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更向往和谐,西方文化更崇尚竞争。既有文化遭遇到其他文化的入侵时,必定会产生抗拒而侵入文化在原有文化中传播,也必定对其产生撞击。因此,在原有文化的固有阻碍力和侵入文化的生命力双重作用下,二者之间出现的是一种“冲突—共识”的融合状态,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冲突融合。通过传统思维去解读西方文化,西方文化能够丰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在博弈中再生与创新,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命题,西方在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将先进的文化带到落后的地区,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读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当前面临的极大现代化挑战,必须寻找正确的途径,才能做好保守与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再生体系才能更好的张开现代化建设。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地现实价值与意义

实用文案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

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李惠智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沉淀和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祖先以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生长在这片底蕴厚重的传统文化土壤上,深沉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启迪我们的智慧,铸造我们的灵魂,每位炎黄子孙都将留下中华情结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现代社会,计算机的诞生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数码空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较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理念情思与抽象逻辑的对弈。我们如何背负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全球经济化的时代大潮中?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年代,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精神食粮?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个崭新课题。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此处的礼,是社会秩序的礼、个人的礼。再讲到有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这等于礼的哲学。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这也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是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会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中国文化中称先王,不是指哪一个皇帝,“先王”这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我们了解“先王”两字的精神,就代表列祖列宗。所以,中国文化的先王之道“斯为美矣”,是最了不起的,我们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更早。“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中国传统的礼仪繁琐冗长,与现代文明的节奏格格不入,我们所提倡的“礼”是礼的精神而不是过分强调“礼”的形式。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讲相当矛盾的道理。我们经常看到“矫枉过正”四个字,“枉”是歪了,看见事物偏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矫正得过分了,又是歪了。换句话说,不是向这边歪了,就是向那边歪。总之“过正”就是歪。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的调节也不好。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一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所以“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但过分调整就错了,“不以礼节,亦不可行也。”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要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最悠久、对后人影响最深远的是圣人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忠、孝、仁、义”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温、良、恭、俭、让”成为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孔子一生倡导学习,传播爱心,克己复礼,褒奖中庸之道,鄙视卖国求荣。他的教育思想、哲学思想对世代中国人都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论语》也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范本教科书。另外还有孟子、庄子、墨子、老子,虽另辟学问流派,但主线与孔子的思想仍是一脉相承、殊途同归。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辅相承,相互补充、相互辉映。中国传统文化扎根在我们肢体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它孕育了中国人的善良、诚实、爱心、宽容的品德,也铸造了中国人的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坚强秉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使我们中华民族成为忠孝仁义之师,使我们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作为现代社会的企业家,如何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建设和运作管理?现代企业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只有让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运作程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轨迹才能引导企业快速发展。中国儒家文化注重人的创造性,“以人为本”便成为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在企业里强调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对企业组织三阶层的配合,有如《易经》中的“天、人、地”三才之道,各守其份,顺应自然宇宙规律。三才互惠、大家互动、彼此影响,遵守天理、顺应地理,承上启下,三阶层组织功能效率自然提高。“天”是高层的象征,倡导“无为”境界,要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前的前瞻意识,引导企业“替天行道”。“人”是中层的代表。中层必须善尽人事,顶天立地,承上启下,应变自如。“地”是基层的依据。基层要求敬业忠诚、兢兢业业、遵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有关人员: 一、课题题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班级:高一【4】班 起止时间:2014年07月24日至2014年09月08日 二、学科领域:历史文化类 三、指导老师:肖金明 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张宇成:负责上网查阅资料 徐铭扬朱炜涵:负责邀请指导老师参与并询问老师相关问题 楮文才:负责整理资料 王世杰:负责将讨论结果写为研究报告并上交 课题小组组长:王世杰 课题小组组员:楮文才徐铭扬朱炜涵张宇成 课题小组指导老师:肖金明 内容提要: 首先,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历史科老师、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人士;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曾经有过五次大的西学东渐过程。虽然使我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的质与核还是很本色的。这是由于我国民族文化构成的特殊性所致。这其中是有了儒、释、道、法、名、阴阳等类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能,而由这些类文化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又极其充分地适应了中国人的攻守进退等各个方面的生存与繁衍的需要。这之中既有它的社会性,也有它的自然性;既有它的群体性,也有它的个体性;就个体讲,有心理调节的需要,也有一个人年龄、体质、细胞活力和“力必多”的原因。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比起其他诸如西方文化来要牢固得多,包容性要强得多。它不仅在种种冲击下,保持了自己本体性,而且还兼容和同化了许多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如蒙古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等,以及其他外国文化。 本次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有何影响?对于这一影响我们有何启示?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意义价值和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基本内容精神主旨:以德治国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被称为“汉文化圈”,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为目标的道德中心主义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以德治国。《说文》释“德”字从“彳”从“直”从“心”,意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把心思放端正,以直心正身、真心诚意对待他人。以德治国就是用这种正直、真诚的思想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治理国家,充分发挥道德的政治功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不断进步。 我国以德治国的文化传统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厚重精深的,举其要者,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一、“德主刑辅”

德治起源于西周,孔子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而“周人尊礼尚施”。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以“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作为施政的方针。春秋时期思想家提出“以德和民”、“以德抚民”,认为“德,国家之基”。孔子进一步指出“为政先礼,礼者,政之本”,认为作为治国方略,道德比刑罚更重要。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依靠政令、刑罚来治国,只能使人民免于犯罪但不能以犯罪为耻;而如果以道德、礼义来治国,则不但能使人民以犯罪为耻,而且主动遵守规矩。这是一种德主刑辅、礼本刑用的治国方略。孟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政”的理论,其要义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要求统治者“以德行仁',“以德服人”,并通过“明人伦”,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荀子提出“隆礼重法”,但仍强调“教化为先”,反对“不教而诛”总之,早在先秦时期,德主刑辅的思想已经产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不仅视道德为安身立命之根,而且以道德为治国平天下之本。. 汉朝建立后,“德主刑辅”的思想不仅获得了新的发展,而且逐渐成为封建王朝安邦治国的指南。在黄老学派“先德后刑”、“刑德相养”的思想指引下,汉初诸帝施行“以德化民,约法省禁”和“与民休息”的“君人南面之术”,从而出现了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太平盛世的“文景之治”。后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议,其要旨在于“以德治国”、“任德而不任刑”。这一主张被汉武帝接受后,使汉朝确立了“务德教而省刑罚”的方针并付诸实践,从而形成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到了唐代,“德主刑辅”被写入法典。《唐律》开宗明义就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此后,历代王朝皆以《唐律》制订本朝律令,“德主刑辅”遂成为古代明君贤臣们相沿承袭的治国安邦之方略。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复兴的想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想法。 文化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我国让世人瞩目的传统文化。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数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也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弥纶天地之大道的易文化;有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文化;有内圣外王的儒文化;有不占屈人之兵的兵文化;有涅盘境界的佛文化;有天雨栗,鬼夜哭的汉字文化;有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文化;还有入乎神,通乎道的武术文化和人生三宝精神气的养生文化。这些文化的合体,构成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它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国文化已由传统文化发展到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但这也并不是说,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毫无关联,它们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大家都特别注重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其矛头所指首先是儒家,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即

证明了这一点;极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辩护的,其扞卫的中心也是儒学;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其分析的对象也主要是儒家。这种习惯,近来颇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批评。如有人认为,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思想就是多元构成的,而不是儒家思想统治下单一的传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结构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国民的真实心态不在思想家的言论着作中,而体现在诸如谚语一类的东西中。我认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却实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现代文化,我觉得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一些儒家方面的思想,在现在,也被运用到了很多方面。如在教育方面,我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而不倦”等等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了发展;在外交方面,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为人处事和与人交往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有朋自远方来”的观点,现在也广为任用,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总而言之,现代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也有自身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