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疸病是什么症状

黄疸病是什么症状

黄疸病是什么症状
黄疸病是什么症状

黄疸病是什么症状

文章目录

一、黄疸病是什么症状

二、黄疸病的治疗偏方

三、黄疸病的护理措施

黄疸病是什么症状

1、黄疸病是什么症状

症状一

生理性黄疸情况比较轻的患者面部和颈部会变成浅黄色,也有可能会影响到躯干,巩膜也会变黄等到3天之后就会慢慢的消退,在一个星期以内患儿的皮肤会恢复到正常的颜色。而情况严重的患儿仍旧是头部先变黄之后波及到全身,而且患儿的脑脊液和呕吐物也能够变黄,时间会高达一周,还有一些早产儿会持续四周,粪便也会变成黄色,尿液里没有胆红素。

症状二

一旦患儿持续黄疸,皮肤和巩膜等组织也会变黄,随着黄疸越来越严重,患儿的尿、泪液和痰以及汗液也会变黄,只有唾液才不会变色。同时,患儿还会引起消化道的症状,常常会引起肚子痛、食欲不振和腹泻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之后患儿还会持续胆盐血症的症状,比如皮肤瘙痒、脂肪泻和夜盲症以及心动过缓等,给患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2、黄疸病的原因

2.1、红素过多

如果人体内的红细胞过多的话,就会破坏肠道和肝脏的循环,是血清的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黄疸出现。这一原因导致的黄疸会有消瘦、恶心、精神疲惫等伴随症状,如果不及时的治疗的话,还会导致红细胞增多、血管溶血、血红蛋白病等诸多疾病,要想根治就会变得很困难,所以要及时的发现治疗。

2.2、代谢异常

有的患者干细胞排泄功能受阻,这会导致胆红素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由于这一因素所导致的黄疸还会伴随有干细胞受损,常见的致病原因有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疾病等。如果干细胞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的话,就会导致血清内未结合的胆红素升高,从而使人的面部发黄,身体出现异常,导致患上黄疸。

3、黄疸病的危害

3.1、小儿黄疸的病因有很多。比如小儿溶血病、小儿球形红细胞升高症、小儿围产期疾病等既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又可造成贫血、缺氧和缺氧缺血脑病些疾病及病理改变均可导致胎儿和小儿脑损伤,继而导致脑瘫。

3.2、胆红素脑病是由小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多种小儿疾病。如早产、感染、

缺氧、酸中毒等综合造成小儿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严重脑损伤,是导致儿小脑瘫痪的重要原因;早产、感染、缺氧等同样可造成或合并脑畸形、脑发育障碍和脑损伤也可能导致小儿脑瘫。

3.3、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种治疗措施的使用是否及时,是否正确,均有可能使黄疸的控制不平衡,甚至使黄疸加重,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出现和加重,因此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不恰当治疗也是引起小儿脑瘫的原因。

黄疸病的治疗偏方

1、金钱草15g,栀子6g,茵陈9g,甘草3g,水煎服。适用于新生儿黄疸。

2、茵陈、茯苓各20g,栀子、白术各15g,木通5g。水煎服。大便干结者去除白术,加大黄5g,枳实5g;发热烦躁,舌质绛红者,加生地20g,丹皮、赤芍各15g。适用于新生儿黄疸湿热证。

3、黄连、茵陈、云苓各10g,黄柏、黄芩、栀子各6g。研成粉,用蜂蜜调成药饼。贴于肚脐,外用热水袋温暖肚脐。适用于胎黄不退先天不足,气血两虚证。

4、一枝黄花45g,水丁香15g。水煎,一次服。

5、丁葵草(干)15g,生鱼1条。煎水服,每日1次。此方用于阳黄。

6、过路黄3叶,白荷包草9g,平地木9g,茵陈9g。水煎,早、中、晚分服。此方用于黄疸初起,也可用于脱力虚黄。

黄疸病的护理措施

1、喝白开水:每天早晚可以给宝宝喂白开水,让宝宝能够排掉体内的黄疸。如果是喝配方奶粉,要加喂水。

2、喝葡萄糖:发现新生儿黄疸指数高的时候,给孩子喝点儿葡萄糖水,把葡萄糖加入水中,喂给宝宝喝就可以。

3、晒太阳:每天早上十点左右,阳光不是很厉害的时候,可以给宝宝晒太阳,要尽量多的晒到孩子的皮肤,但要保护宝宝的眼睛,不要晒到。

4、停止母乳:如果以上方法都不管用,可以尝试停止喂养母乳两到三天,因为黄疸高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母乳,所以停止喂养母乳以后,黄疸指数就会下降的。黄

疸症状较轻时,可以继续吃母乳,重时应该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等宝宝黄疸退了,可以继续喂母乳。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地鉴别诊断

给你一个土点的方法:永远不会忘记,"直"字组词-----直接(直结)----结合胆红素.(经肝脏作用后的了) 患者曾于20年前感染病毒性肝炎,曾行过短期正规治疗。后间断服药两次。服药间隔时间较长。最近偶感右上腹隐疼。久坐后右季肋区感钝疼。休息后缓解。于近日查肝功提示:总胆红素37.7(<20) H 间接胆红素29.8(2-17) H 直接胆红素7.90(1-7) H 总蛋白83.2(60-83) H 白蛋白51.4(35-55) 球蛋白31.8(20-30) 白球比1.62(1.1-2.5) 谷丙38.6(<40) 谷草27.8(<38) 谷丙/谷草0.72 碱性磷酸酶73.4(<115) 胆碱脂酶8631(5000-12500) r-谷氨酰氨转肽酶19.5(0-40) 以上肝功能结果中升高的值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对于这类长期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谢谢各位给予相关解释及帮助! 红细胞由血红蛋白和亚铁血红素构成,前者在肝、脾脏被分解为珠蛋白、铁、胆绿素,胆绿素还原成间接胆红素(即非结合胆红素因此,红细胞受破坏溶血时,出现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间接胆红素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直接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后者能经肾排出,前者不能。 1、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疟疾、新生儿黄疸等。 2、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3、三者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血中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结合胆红素9CB)和δ-胆红素。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5 0~350mg胆红素,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管后,在回肠未端至结肠部位,通过来自肝脏、小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转变为未结合胆红素。CB相对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δ-胆红素的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但它是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形成的共价结合物,通常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中C B增高超过肾阈值时,结合胆红素即从尿中排出。 血中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结合胆红素9CB)和δ-胆红素。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5 0~350mg胆红素,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管后,在回肠未端至结肠部位,通过来自肝脏、小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转变为未结合胆红素。CB相对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δ-胆红素的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但它是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形成的共价结合物,通常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中C B增高超过肾阈值时,结合胆红素即从尿中排出。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查房00教学文案

新生儿黄疸查房记录 疾病介绍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通常新生儿在出生2天后,肉眼就可以看出皮肤有点黄,在3-5天到达高峰,7-10天多半就会消失,这时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256umol/L属正常范围,此黄疸即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以有以下情况: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205-256umol/L;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因为新生儿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红细胞被破坏的代谢产物就是胆红素,如果胆红素太高,即“高胆红素症”,会引起黄疸。一般胆红素分为直接型与间接型,直接型胆红素主要是肝脏胆道的问题所致;间接型的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使胆红素太高,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出现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病人基本情况介绍 XXX,男,6天,因发现皮肤黄染3天,化验单提示:总胆红素为292.13umol/L,间接胆红素284.10umol/L而入院。 入院时情况:T37.0℃P145次/分R46次/分wt3450g 患儿口唇红润,四肢温暖,各原始反射可,全身皮肤重度黄染,手掌及足掌见黄染,前囟张力不高,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正常,双肺呼吸音轻,心律齐,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可扪及,脾未触及,吃奶好,无吐奶、呛奶,二便正常。 入院护理评估 患儿于2011-11-24入院,2011-11-24采集病史,患儿父亲陈述病史。 入院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主治医生:XXX 责任护士:XXX 患儿胎龄足月,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3450g,出生时Apgar评分不详,出生后配方奶喂养,无吐奶、呛奶,已排大、小便。患儿第一胎第一产,父母体健,否认孕期感染史,服药史,否认传染史及其他家族遗传史。 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红细胞降低,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主要诊治过程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给予蓝光照射疗法,茵栀黄、香丹、水溶维生素对症治疗。 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 根据患儿的入院护理评估,制定如下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 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2.婴儿喂养困难与患儿吸吮能力差、摄入不足有关 3.知识缺乏家长缺乏本病的并发症及护理知识。 护理目标:

黄疸的鉴别诊断汇总

黄疸的鉴别诊断 胆红素定量检测项目其中包括直接胆红素(DB、DBIL)、间接胆红素(IB、IBIL)胆红素葡萄糖胆红素葡萄糖荃酸单酯(mBC,胆红素酯I)、胆红素葡萄糖荃酸二酯(dBC)和£胆红素(B£)。正常值:TB<17.1μmol/L,DB<3.4μmol/L,IB1.7~13.7μmol/L。 胆红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1)凡黄疸病人TB均升高,TB越高,黄疸越深,病情越重。 2)溶血性黄疸以IB增高为主。 3)肝细胞性黄疸IB和DB同时增高为主。 4)梗阻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DB升高为主。 B£是一种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胆红素,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B£可超过TB的50%,可能与白蛋白半寿期较长,下降较慢有关。如果患者黄疸已消退,而B£相对增高,则提示为恢复期,如果TB 和B£仍然明显增高,则表示病情严重。一般认为肝炎性黄疸IB>B £,mBC>dBC,而梗阻性黄疸则dBC>mBC,B£>IB. 1、判断黄疸的程度。当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超过34.2μmol/L 时,出现巩膜、粘膜和皮肤的黄染,称黄疸;TB浓度超过正常值,但不超过34.2μmol/L时,肉眼未见黄染,则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1)TB为34.2~171μmol/L 时为轻度黄疸; 2)TB 为171~342μmol/L时为中度黄疸;

3)TB >342μmol/L 时为重度黄疸。 2、判断黄疸原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为轻度黄疸,TB<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黄疸,TB为17.1 ~171μmol/L ;梗阻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TB增高较前两者明显,不完全梗阻为171~342μmol/L ,完全梗阻常>34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TB<205μmol/L,早产儿TB<256.5μmol/L,结合胆红素DB<25.5μmol/L。 3、判断黄疸的类型: 1)溶血性黄疸时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2; 2) 梗阻性黄疸时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5; 3)肝细胞性黄疸时DB及间接胆红素(IB)均增加,DB/TB比值>0.2,但<0.5。正常人和三种黄疸时胆红素代谢测定结果见附表。 4、解释疑难现象。由于δ胆红素与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分子量大,不被肾小球滤过,故临床可出现血清中的TB及DB增高,尿中却不出现DB;δ胆红素半寿期长(同白蛋白,为21天),代谢慢,故肝炎恢复期等患者尿胆红素已消失,而血清DB仍很高。 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的降解代谢,血红蛋白降解产生的胆红素在未被肝细胞摄取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之前称为“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大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为黄褐色的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少量的胆素原被肠粘膜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进入肝,在肝它们大部分被肝细胞再分泌随胆汁排至肠腔,在这过程中极少量的胆素原进入大循环被运输至肾并从尿中排出,尿中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为尿胆素。 1.溶血性黄疸

常见的病理性黄疸

常见的病理性黄疸 有下面几种: 1.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母血型O,父血型非O,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 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 另一种是Rh溶血母Rh血型阴性,黄疸出现早、上升快是Rh溶血病婴儿的特点,一 般出生后24小时内即会出现黄疸,甚至生后4-5小时就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 2.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 阻塞性黄疸 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时,胆汁的排泄受到阻碍而使胆红素返流到血液引起的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其特点是出生后 1-2 周或 3-4 周又出现黄疸,且逐渐加深,同时大便 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这种黄疸对宝宝的健康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一吃母乳,黄疸值就会升高,停母乳48小时后,黄疸值就会迅速降下来,甚至降到原水 平的一半。 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 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光疗 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照蓝光,生后三天超过17mg/dL290umol/L时使用,很多医院黄 疸指数超过15mg/dL就建议照光了。小鱼儿和琪琪的黄疸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治疗。 光疗的原理是,将新生儿置于有一定光强度的蓝光环境中,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 反应,将胆红素排出体外,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使用光疗的副作用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血小板减少、青铜症等,停光 疗后可自行恢复,所以蓝光治疗相对安全性是比较高的,新爸妈们无需担心。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一、病因 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②胆道闭锁;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疸; ⑤遗传性疾病;⑥药物性黄疸;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 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 二、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其增高的生理范围随日龄 而异。 24h 48h内 72h内及以后(mg/dl) 足月儿 <6 <9 <12.9 早产儿 <8 <12 <15 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都在正常范围。尿中无胆红素或过多的尿胆原,肝功能正常。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三、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TCB>6mg/dl; 2、足月儿TCB>12.9mg/dl,早产儿>15mg/dl; 3、血清结合胆红素>1.5mg/dl; 4、TCB每天上升>5mg/dl,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5、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胆红素脑病:当血清胆红素〉342μmol/L (20mg/dl),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以后出现尖叫、凝视、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

四、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1、皮肤黄染是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新生儿是一特殊的群体,不能自我表达,完全 依赖我们细致的观察。黄疸患儿注意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皮肤颜色、范围以及大小便颜色,最重要是注意观察有无神经系统反应,如原始反射、吸吮吞咽及肌张力情况。 2、精神状态: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 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皮肤颜色: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 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 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4、吃奶情况: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高峰期有时吃奶差,但随着黄疸的消退,很快恢复正常。若发现婴儿反应差、吃奶差,应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5、粪便、尿液: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 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6、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 生。 7、了解母儿情况: 了解母亲有无糖尿病等合并症, 有无早产、宫内窘迫、感染以 及父母是否ABO血型等易诱发新生儿黄疸、甚至溶血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新生儿早期加强观察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研究 冯艳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研究冯艳 发表时间:2017-05-14T14:26:58.8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6期作者:冯艳[导读] 研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 410006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0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分两组,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综合护理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就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日均排黄次数和病理性黄疸干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综合护理组病理性黄疸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日均排黄次数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取临床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病情,加速黄疸消退,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值得推广。【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护理方法;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and effect of the newborn pathological jaundice.Methods:from January 2015 - October 2015 children with neonatal pathologic jaundice 80 patient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Comprehensive nursing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Just two sets of neonatal serum bilirubin value,defecation time,presented a time for the first time,the average number of rows of yellow and pathological jaundice intervention in total effective rate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pathological jaundice comprehensive nursing group interven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P < 0.05).Comprehensive nursing group of neonatal serum bilirubin value,defecation time,presented a time for the first time,the average number of rows of yellow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P < 0.05).Conclusion:neonatal pathologic jaundice take comprehensive clinical care effect is exact,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dition,accelerate the jaundice subsided,improve the level of serum bilirubin,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the newborn pathological jaundice;Clinical nursing method;The effect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疾病,部分新生儿在发病一段时间后症状可自行消退,但部分需通过人工干预治疗。胆红素持续升高可对新生儿智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临床多采用蓝光治疗、退黄药物、换血等方法治疗,但同时,做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护理工作也非常关键。本研究探讨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0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分两组,常规护理组男28例,女12例。日龄在3—21天,平均日龄为(7.39±0.51)天;新生儿体重2516—4057g,平均体重为(3150.99±125.12)g。综合护理组男28例,女12例。日龄在3—22天,平均日龄为(7.31±0.51)天;新生儿体重2515—4050g,平均体重为(3150.13±125.88)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综合护理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对新生儿家长进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病知识介绍,包括病理性黄疸发生原因、机制、新生儿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护理方法等,并介绍新生儿生理特征,指导家长正确配合护理工作。(2)光疗护理。先对光疗箱进行消毒,对箱内温度进行调节,维持箱内温度27摄氏度左右,照射温度30摄氏度左右,照射8小时,每隔1小时翻身1次,确保蓝光对皮肤进行充分照射。另外,用尿布包好会阴部,用眼罩遮蔽双眼。(3)病情观察。严密监测新生儿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观察黄疸出现时间、伴随症状、大便小便颜色,有无精神不振、嗜睡和呼吸困难等,并及时告知医生新生儿不良现象,给予处理。(4)抚触护理。由专业护理人员为新生儿进行全身抚触治疗,包括头部、腹部、胸部、背部和四肢等,刺激胎粪排出。(5)游泳护理。由专业护理人员辅助新生儿在37摄氏度水温中游泳,确保水质清洁,并以特制游泳圈辅助,指导新生儿游泳,促进肠胃蠕动,提高食欲。(6)根据新生儿情况给予配方奶粉和辅食添加。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日均排黄次数和病理性黄疸干预总有效率。显效: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黄疸消退;有效: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黄疸好转;无效:血清胆红素水平无变化,黄疸未消退[1]。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值低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日均排黄次数比较综合护理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日均排黄次数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如表1. 2.2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干预总有效率比较 综合护理组病理性黄疸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2。

黄疸练习题

黄疸 一、填空题: 1、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胆红素(TB)正常值为—L, 其中直接胆红素(CB)为μmol/L 2、黄疸按病因学分类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3、Charcot三联征是指黄疸、右上腹剧痛、畏寒发热常常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断。 4、实验检查中,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支持胆汁郁积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支持溶血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支持肝细胞性黄疸。 5、胆汁瘀积性黄疸,实验检查可见,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尿胆红素试验阳性,尿色深,大便呈白陶土色。 二、判断题: 1、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 2、旁路胆红素约占总胆红素15-20%(√) 3、PTC是区别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的最好辅助检查( Ⅹ) 4、Charcot三联征是指黄疸、右上腹痛、肝肿大。( Ⅹ) 三、名词解释: 1、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2、隐性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在之间,临床上不易觉察胆红素升高所致的症状与体征 3、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小部分尿胆元在肠内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旁路胆红素:正常人约有15-20%的胆红素并非来自衰老的红细胞,而是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5、Gilbert综合征:是指由于胆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增高而出现黄疸 6、核黄疸:系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UCB不能形成CB导致血中UCB增多,而出现黄疸,血中UCB甚高,多见

新生儿黄疸

模块八 任务6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复习提问】 1.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原因?产伤 2.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先兴奋后抑制 【案例】 小儿20 天,足月顺产,2周末黄疸加深,粪便色变浅,拒食。体格检查: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肝右肋下3.5cm,质中,脾左肋下1cm;血白细胞10 X 109/ L ,血清总胆红素265 μmol / L。 临床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思考: 1.发生病理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至少达到多少? 2.引发该患儿黄疸的可能疾病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正确使用蓝光疗法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的能力;具备为感染性病因引起新生黄疸的患儿处理感染病灶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典型临床表现、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标准并掌握常见护理诊断及主要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指导患儿家长正确喂养患儿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表达及合作的能力;具备为患儿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定义(图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视频)

二、病因 (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大多数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出生时通过产道被感染,以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的毒素作用于红细胞,加速红细胞破坏、损伤肝脏细胞,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疽加重。 (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ABO系统和Rh系统血型不合最为常见;②胆道闭锁:肝肠循环受阻,胆红素排泄不畅,血清含量增高;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疽:发生率0.5%~2%;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⑥药物性黄疸:如维生 素K 3、K 4 、樟脑丸等;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黄 疸。 三、临床表现 1. 新生儿肝炎一般黄疸于生后2~3周出现,并逐渐加重伴拒食、体重不增、大便色浅,尿色深黄,肝(脾)肿大。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伴肝功能异常。 2. 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由于细菌毒素作用,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黄疸于一周内出现,或黄疸退而复出并进行性加重,并伴全身中毒症状,有感染病灶,以脐 炎、皮肤脓疱疮引起最多见。早期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或两者均高;晚期则以结合胆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分析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6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治疗,研究组给予规范性护理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16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3%;研究组21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性护理在治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上具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护理 DOI:10.14163/https://www.doczj.com/doc/fa8962047.html,ki.11-5547/r.2015.12.144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此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控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尽可能在血清胆红素迅速增加之前进行控制,这样可减少对新生儿的伤害。在黄疸疾病的治疗当中,给予良好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6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本院

收治的6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足月儿20例,早产儿10例,发病日龄1.0~3.0 d,平均发病日龄(1.25±0.52)d。对照组足月儿21例,早产儿9例,发病日龄1.0~3.5 d,平均发病日龄(1.28±0.54)d。所有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在发病日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儿均匀给予皮肤护理、光疗护理与健康知识教育,由于患儿进行光疗,对皮肤具有很大的刺激,在光疗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皮肤干燥与清洁,可采用湿巾清洁皮肤。患儿若是小便要及时更换尿片,当出汗时要立马擦拭,擦拭力度尽量小一些,避免造成皮肤破损。另外,光疗还会致使患儿排便次数增加、便希等症状,如此臀部与会阴部位皮肤必然会受到刺激,使用湿巾擦拭,或者是使用西瓜霜喷剂喷、鞣酸软膏涂抹在患者的会阴部位与臀部,避免出现感染。光疗护理:病理性黄疸病新生儿需要采用蓝光照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光疗护理,即将患儿让如保温箱中进行蓝光照射,每隔2小时帮助患儿翻身1次,做到照射均匀,严密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立马采用相应措施解决[1]。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家长要掌握关于新生儿黄疸方面的知识,协助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向家长讲述病理性黄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常规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常规 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的病史,了解是否有母婴血型不合等诱因。 2.评估患儿的临床表现,检查皮肤及脐带有无感染,了解肝脏的大小及硬度。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及血清胆红素浓度,评估患儿黄疸的程度;了解患儿的精神状态,食奶情况、肌张力、大便颜色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血常规等结果。 4.评估患儿家长的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 【护理措施】 1.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餐,耐心喂养,保证热量摄入。 2.光照疗法的护理按光照疗法护理常规。 3.严密观察病情 (1)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光疗时,加强监测,及时发现体温及呼吸异常并及时处理。 (2)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哭声、吸吮力、肌张力、有无惊厥等,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3)观察大便颜色、性质、量。如胎粪排出延迟,应予灌肠处理,促进胆红素及大便的排除。 4.遵医嘱给予肝酶诱导剂和清蛋白以加速未结合胆红素的转化排出。并减少其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机会,从而降低核黄疸的发生。 5.必要时做好换血治疗的准备。 6.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向家长解释疾病知识及预后,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担忧。 7.做好患儿安全护理。 8.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健康指导】 1.向家长介绍黄疸的有关知识,使家长了解病情,指导家长对黄疸的观察,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就诊。及时给予康复治疗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 2.若患儿为红细胞G-6PD缺乏者,患儿母亲哺乳期间,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衣物保管时切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3.若为母乳性黄疸,可继续喂养,严重者暂停母乳喂养,待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常规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常规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的病史,了解是否有母婴血型不合等诱因。 2、评估患儿的临床表现,检查皮肤及脐带有无感染,了解肝脏的大小及硬度。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血清胆红素浓度,评估患儿黄疸的程度;了解患儿的精神状况、食奶情况、肌张力、大便颜色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血常规等结果。 4、评估患儿家长的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 【护理措施】 1、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餐,耐心喂养,保证热量摄入。 2、光照疗法的护理按光照疗法护理常规。 3、严密观察病情 (1)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光疗时,加强监测,及时发现体温及呼吸异常并及时处理。 (2)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哭声、吮吸力、肌张力、有无惊厥等,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观察大便颜色、性质、量。如胎粪排出延迟,应予灌肠处理,促进胆红素及大便的排除。

4、遵医嘱给予肝酶诱导剂和清蛋白以加速未结合胆红素的转化排出,并减少其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机会,从而降低核黄疸的发生。 5、必要时做好换血治疗的准备。 6、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向家长讲解疾病知识及预后,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担忧。 【健康指导】 1、向家长介绍黄疸的有关知识,使家长了解病情。指导家长对黄疸的观察,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就诊。及时给予康复治疗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 2、若为红细胞G-6PD缺乏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衣物保管时切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3、若为母乳性黄疸,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全母乳喂养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严重者暂停母乳喂养,待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正常代谢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来源 1.来源:80%来自衰老的红细胞,20%来源于未成熟的造血细胞以及其他含铁卟啉的酶和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2.生成:正常人每天约8g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变为Fe和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变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可产生250-300mg胆红素;(1g血红蛋白可产生34mg胆红素)。这种胆红素不溶于水,偶氮试验呈间接反应,故称为间接胆红素。有亲脂性,可透过细胞膜,有细胞毒性。和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行。(100ml血浆白蛋白可结合20-25mg胆红素)。水杨酸、磺胺、脂肪酸等阴离子物质可竞争性地与白蛋白结合而将胆红素游离出来。在酸性条件下间接胆红素可进入细胞。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作用 1.摄取:间接胆红素经与肝细胞微绒毛膜受体结合而入肝。连接蛋白Y和Z与之结合运送到光面内质网。 2.结合:在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酸酯,称为结合胆红素。失去亲脂性,增加水溶性,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故称为直接胆红素。 3.排泌:将直接胆红素从肝细胞排泌到毛细胆管中。肝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泵的作用,细胞器的参与,激素的调节。 4.旁路排泌:间接胆红素经氧化作用可产生一系列衍生物,颜色变浅,水溶性 增强,随尿排出。 (三)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经酶促水解后,在无氧条件下经细菌作用转变为胆红素、二氢中胆红素及中胆素原,再还原为无色的胆素原(尿胆原)。10%-20%胆素原被肠道重新吸收回肝脏,经氧化成胆红素,可重新进入肠道再度变为胆素原,到达大肠后经氧化变为胆素(尿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 二、黄疸的类别 (一)肝前性黄疸:即溶血性黄疸 正常肝脏每天可将40-50g血红蛋白转变为胆红素。最高可产生1.5g胆红素(正常量的5倍)。超过此量即出现黄疸。其特点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增多,血胆汁酸正常。 (二)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发生障碍。血中直 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增高,尿中胆红素和尿胆原均可(+)。 (三)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 肝道内压力>300mm水柱,胆汁不能运送。直接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直接胆红素增高。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粪便颜色变灰白,尿胆原(-),尿胆红素(+)。血中胆汁酸量增高,出现皮肤瘙痒。完全阻塞时间延长后,肝细胞功能亦可受损,间接胆红素亦可增高。 三、肝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性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凋亡和坏死影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导致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的升高。一般来说,胆红素的高低和肝细胞的病程度呈正相关。 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不大 1.淤胆型肝炎几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特别多见于老年人戊型肝炎。 2.肝炎后血胆红素增高症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

宝宝黄疸高的症状

宝宝黄疸高的症状

宝宝黄疸高的症状 黄疸症状多发生在新生儿身上,但是也有很多患者黄疸患者是成年人,对于黄疸的症状,相信也有很多对此不甚了解,那么是什么呢?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 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3、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4、患者可以表现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疲乏无力、尿黄如茶、肝区疼痛、发热、少数重型肝炎病例可见腹胀、少尿、出血倾向等症状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5、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6、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慢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等。 7、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生理性黄疸不需特殊处理,可以自愈。早产儿生理性黄疸消退较慢,感染和缺氧也可使黄疸延迟消退,必要时可照蓝光。宝宝出现黄疸时,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但遇黄疸较溶时,要作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常用的治疗方法: 1.光照疗法 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

黄疸是什么

黄疸是什么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黄疸指数正常值 成人黄疸指数正常值 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17.1umol为正常值范围 小儿黄疸指数正常值 小儿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5mg/dL就属正常范围。 黄疸的症状 基本症状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患者可以表现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疲乏无力、尿黄如茶、肝区疼痛、发热、少数重型肝炎病例可见腹胀、少尿、出血倾向等症状 伴随症状 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 于慢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等。 3、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引起黄疸的因素 (1)生理缺陷,(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导致的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发生贫血、溶血,使血内胆红素原料过剩,均可造成肝前性黄疽。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等。 (2)由于结石和肝、胆、胰肿瘤以及其它炎症,致使胆道梗阻,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可造成肝后性黄疽。常见疾病包括: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胰腺炎、胆管或胆囊癌。胆管结石:较多见于中年妇女,常有反复发作急性腹绞痛史,并放散至肩背部,黄疸与腹痛发作有关,呈间歇性。碱性磷酸酶、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等增高,胆道造影可有结石显影。胰、胆肿瘤:老年人多见。胰头癌起病缓慢,总胆管癌隐匿发病,患者消瘦明显,上、中腹区痛持续加重,黄疸呈进行性加深。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可探及肿物、胆囊肿大或胆管扩大等可明确诊断。 (3)新生儿降生不久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障碍而出现生理性黄疸。还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吉尔伯特病及二氏综合症引起的黄疽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黄疸,都是肝细胞内胆红素结合障碍、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所造成。 (4)心脏疾病,严重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时,肝脏长期淤血肿大,可以发生黄疸。 (5)药物类损害:有服药史,服用氯丙臻、消炎痛、苯巴比妥类、磺胺类、对氨水杨酸、

黄疸过高有什么症状

黄疸过高有什么症状 文章目录 一、黄疸过高有什么症状 二、黄疸过高怎么治疗 三、黄疸正常值 黄疸过高有什么症状 1、黄疸过高有什么症状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宝宝的一种正常现象,症状表现为在宝宝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黏膜、白眼球发黄,在胸口和脸部的发黄现象会特别明显。到了第4-6天时,这种发黄现象会达到高峰,但到了1-2周后就会消退,早产的宝宝可能会持续到第3周才消退。这段时间内,宝宝除了可能会出现轻微食欲不振以外,不会出现其他不良现象。

病理性黄疸则较为严重,很可能会引起核黄疸等严重疾病,危及生命。宝宝若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且2-3周仍然不消退,甚至继续加重或复发,又或者是出生后1周至数周内才出现黄疸的话,就属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发病期间,黄疸现象会比生理性黄疸明显得多,且伴有嗜睡、吸奶无力、肌张力减退等现象。如果不及时医治,还将出现尖叫、抽搐、呼吸衰竭、核黄疸等严重症状。宝宝出现病理性黄疸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将宝宝送往医院治疗,防止呼吸衰竭和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宝宝患上脑瘫和智力发育障碍等后遗症。 2、黄疸的病因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3、黄疸怎么检查 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10个月宝宝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10个月宝宝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下面是带来关于10个月宝宝肛黄疸症状有哪些的文章,欢迎阅读! 10个月宝宝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不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生理性新生儿黄疸症状表现为: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病理性黄疸症状表现为: 小儿黄疸可能发生在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

力减退。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以上就是新生儿黄疸症状的介绍,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家长可以喂葡萄糖水帮助退黄。黄疸较重时,应及时将患儿送往医院治疗,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 10个月宝宝黄疸的症状有哪些: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 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 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10 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