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第二编《法的本体》练习题

法理学第二编《法的本体》练习题

法理学第二编《法的本体》练习题
法理学第二编《法的本体》练习题

法理学第二编《法的本体》练习题

第五章法的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C)。

A.统治阶级意志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历史传统

2.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D)。A.行政规章B.行政法

C.法律D.行政法规

3.中国古代把“律”字解释为“均布”,着重体现的含义是(C)。

A.规范B.刑罚C.公平D.正义4.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狭义的法律是指(C)。A.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B.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5.被认为是法律的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C)。A.国家行政机关的裁决B.审判机关的判决C.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D.公安机关的逮捕证6.法的调整的对象(A)。

A.行为关系B.思想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D.各种社会资源

7.法之所以具有特殊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在于法是(B)。

A.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

C.上层建筑之一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8.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是(B)。

A.民间社会逐渐形成B.国家制定和认可C.国家领导人颁布D.天才人物的创造9.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C)。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的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

C、法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具有历史性

D、法是由严格程序规定的,具有程序性

10.法在其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这些都表明了法具有(D)。

A.强制性B.统一性C.权威性D.规范性11.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B)意志。

A.社会B.共同C.集体D.个别12.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D)。

A.规范性B.物质制约性

C.意志性D.国家强制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表述是非马克思主义的(ABC)。

A.“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B.“法者,刑法也,所以禁强御暴也”

C.“法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D.“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2.以下哪些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ABD)

A.“法是公共意志”B.“法是民族意志”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是主权者的意志”

3.法的规范性表现在(ABC)。

A.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B.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C.法是反复适用的

D.法表现为权利和义务

4.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的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BCD)。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B.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

C.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D.法仅仅调整和约束人的外在行为

5.法的特征表现为(ABCD)。

A.规范性B.统一性

C.普遍适用性D.强制性

6.法同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表现在(ABCD)。A.制定的方式不同B.表现的形式不同C.对人们的要求不同D.发展的前途不同7.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BD)。

A.修改B.制定C.颁布D.认可8.法与法律的关系(ACD)。

A.含义不完全相同B.含义完全相同

C.法是法律的内容D.法律是法的形式9.法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是(ABCD)。

A.法反映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

B.法不是统治阶级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反映

C.有些具体的法律规范不一定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D.统治阶级的利益是通过一定的个人和机关的活动上升为法

10.法与国家意志的关系是(ACD)。

A.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B.国家意志就是法C.法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的

D.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三、判断题

1.法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2.任何法都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

3.法愈能反映客观规律,其科学性就愈强。(√)4.法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只要经济基础没有根本变化,法也不会发生变化。(×)

5.法所体现的意志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他因素

不能对这种意志的内容发生重大影响。(×)

6.法具有阶级性,因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政治关系。(×)

7.各个社会中法的阶级本质是不同的,但它们所执行的公共事务的内容是相同的。(×)

8.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凡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就是法律规范。(×)

9.在阶级社会,一国范围内的法与道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0.法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表现,但法不是以意志为基础而是以社会为基础的。(√)

11.法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只能是对社会现实的承认和对现状的维护。(×)

12.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中,狭义上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13.法律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可以反复适用,因而具有概括性。(√)

14.法律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为界域的。(√)15.法的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16.法律创制的惟一方式是制定。(×)

四、简答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的特点。

试述在法的本质研究中如何区分法的“实然”与“应然”。简述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

五、案例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它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到资产阶级观念时,他们更为明确地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请结合法的本质的理论分析之。

答:这段话不但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法的本质,而且对认识一切法的本质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它不仅揭示了法的形式特征(法律),也集中揭示了法的阶级意志性和它的物质制约性。以下分三点来分析这一原理: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法的阶级、社会本质来看,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又包含两层意思:(1)法属于社会意识,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形式,决定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2)法不是“个人意志”的反映,也不是社会所有成员意志的反映,而是阶级意志并且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形态,即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形态,即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也就是说并非一切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法,而只有被奉为法律,即体现在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人人必须遵守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律”中的统治阶级意志才是法。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即指出了法的物质根源(物质渊源)、物质制约性。即法的阶级意志性归根结底又决定于法的物质制约性。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指相当广泛,一般是指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生产方式,其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被一定生产力水平所制约的生产关系、经济条件。马克思说过:“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归根到底,任何统治阶级都不能不顾一定经济条件的要求而任意立法。

总之,任何法就其社会阶级本质来看,都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要求的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法;都是体现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从而也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意志的法。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社会本质和阶级本质的最一般的原理。

(二)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试分析之。

答:马克思的这段话深刻阐明了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的,并首先调整人的行为。对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就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还是行为,法学史上存在争议。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不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只有人的行为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存在,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以行为为条件的,并形成“行为关系”。行为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它是一种表现于外部的通过人们行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对于法律来说,一般不以主体作为区分标准,而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它达成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进而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这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之一。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是社会控制的手段,这种控制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有效调整进而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这段话说明,法律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因而它首先对行为起作用。对于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A)。

A.根本法和普通法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根据法的适用范围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C)。A.根本法和特别法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D.实体法和程序法

3.根据法的所规定的内容不同为标准,法可划分为(D)。A.根本法和特别法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D.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法的创制方式、表现形式为标准,法可划分为(B)。A.公法和私法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制定法和判例法D.普通法和衡平法

5.在普通法国家中,除制定法外,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还有(B)。

A.权威性的法学著作B.判例

C.正义和公平概念D.道德

6.大陆法系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文献是(B)。

A.《德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B.《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C.《法国民法典》和《人权宣言》

D.《法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7.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在法学上称为(A)。

A.法的溯及力B.法的空间效力

C.法的时间效力D.法的对象效力

8.关于法的溯及力的正确表述是下列哪项?(C)A.新法制定颁布后对旧法是否有效

B.新法生效后,原有法律是否有效

C.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

D.法律颁布后,对它制定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9.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律颁布后(C)是否适用,适用,则为有溯及力;否则,则没有溯及力。

A.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

B.对其生效以后的行为

C.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D.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10.对于旧法的废止,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A)。

A.明示废止B.默示废止

C.立即废止D.共同废止

11.当前各国在法律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一般原则是(C)。

A.从新兼从轻B.从新C.从旧兼从轻D.从旧12.中国的法律只适用于中国领土上的公民,这体现了法律对人效力(B)的原则。

A.属人主义B.属地主义

C.保护主义D.综合主义

13.公私法逐步混合的现象最早出现在(D)。A.17—18世纪B.18—19世纪

C.20世纪中D.20世纪初

14.下列法律关系中,属于公私混合法律关系的是(B)。A.婚姻法律关系B.票据法律关系

C.公司法律关系D.合同法律关系

15.在当代中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D)。A.公法法律关系B.私法法律关系

C.绝对法律关系D.公私法混合法律关系16.根据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从高到低排列的是(C)。

A.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D.宪法、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

17.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B)。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

C.国务院总理D.省、自治区、直辖市18.地方性法规如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时,(B)有权撤销地方性法规。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D.全国政协

19.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源自(D)。

A.古中国B.古希腊C.古印度D.古罗马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4条规走:“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该条款所体现的是哪一原则?(D)

A.属人原则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D.综合原则

21.A国公民汤姆劫持B国航空器,试图进入C国,但在强行驾机飞越D国和中国领空交界处时,油料耗尽,飞机只得迫降在中国领域内。适用中国刑法对汤姆追究刑事责任,依据的是(B)。

A.属人原则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D.综合原则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该条款体现了以下(A)原则?A.属人原则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D.综合原则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这反映法的(C)效力。

A.对象B.对事C.空间D.时间

24.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储蓄机构取得的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某居民2003年4月1日在我国境内某储蓄机构取得1998年4月1日存入的5年期储蓄存款利息5 000元,如果该居民被征收了1000元的个人所得税。这样处理,违背了法的效力规则中的(C)。

A.法律优位原则B.新法优于旧法原则C.法不溯及既往原则D.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是当代中国法的形式?(AB)

A.宪法B.行政法规

C.经济法D.司法判例

2.下列哪些选项是法典编篡的特点?(BC)

A.不改变法的内容B.可以改变法的内容C.是国家立法活动D.不是国有立法活动3.以下哪些是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ABCD)。A.国家机关制定的决策和决定

B.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

C.国际法

D.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解释

4.宪法在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核心地位,其根本大法的地位表现为(BCD)。

A.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出席会议的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B.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C.宪法的修改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

D.宪法的修改应由五分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5.根据《立法法》,(ABCD)属于基本法律,应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订。

A.特别行政区法B.行政诉讼法

C.人民法院组织法D.居民委员会法

6.以下关于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基本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无权进行修改

B.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效力低于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C.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

D.商标法属于基本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7.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ABD)。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

C.市人大

D.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8.以下关于公法和私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BD)。A.率先提出公法和私法的划分的是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B.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主要存在于民法法系

C.普通法法系过去没有公、私法划分的传统,即使到现在也不认同这种划分

D.公法一般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程序法。

9.法理学所称法的效力,通常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法的效力,即在适用(ACD)方面的效力范围。A.对象B.对事C.空间D.时间

10.各国法的对象效力所实行的原则有(ABCD)。A.属人原则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D.综合原则

11.中国公民甲在日本盗窃了美国公民乙价值2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于此案(AB):

A.日本国可以属地原则为依据适用日本刑法审判B.中国可以属人原则为依据适用中国刑法追究甲的刑事责任

C.依据中国刑法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D.依据中国刑法不应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三、简述

1、简述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界分。

2、简述法的内容和形式。

3、简述法的形式的价值。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李某因倒卖外汇于1995年9月被法院以投机倒把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修改后的刑法实施以后,李某提出申诉,理由是现行刑法没有此罪名,要求改判无罪。案例二:李某系某国有外贸公司经理,1998年因涉嫌犯罪被捕,李某具有以下涉案事实:1995年6月,在一外贸业务中,李某轻信外商,擅自变更结算方式,使公司损失数百万元货物,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的损失。问题:结合以上两个案例,分析法的溯及力。

答:案例一,李某因倒卖外汇的行为实施于1995年,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79年刑法)规定了投机倒把罪,而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97年刑法)中取消了该罪名。李某据此要求改判,因此,本案涉及到法的溯及力问题。

案例二,李某在外贸业务中被骗的行为实施于1995年,1979年刑法并未规定为犯罪。根据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97年刑法)则对李某作为该国有外贸公司经理,在签订、履行合同中因过失而受骗,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的损失的行为,属于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行为。但是,1979年刑法尚未确定此种行为为犯罪行为,因此本案还是涉及法的溯及力问题。针对刑法的溯及力问题,理论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刑法应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理由是刑事法律应随社会政治情况加以修改,新的刑法更适应变化之后的情况,因而适用刑事法律通常应以新的刑法为准。另一种主张刑法不应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理由是行为人以行为实施当时的刑事法律为准,适用新的刑法是不教而诛,有悖情理。

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情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法是规范和指引人们的现时行为的准则,未公布前,人们不可能明了将来的法允许哪些行为、禁止哪些行为,也谈不上按尚未制定的法去行为。因此,一般说来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行为,不应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对法生效前发生的事件,亦如此。这就是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也并不是绝对的。立法者鉴于维护某种利益的目的,往往也针对具体情况在法中做出有溯及力或有一定溯及力的规定。各国规定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从旧原则,即新法没有溯及力。二是从新原则,即新法溯及力。三是从轻原则,即比较新法与旧法,哪个处理轻些就按哪个法处理。四是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溯及既往,但旧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新法。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取从旧原则,法没有溯及力。在

法律规定有溯及力的国家,通常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我国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从总体上看,主要是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从旧,即确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应判处何种刑法,原则应根据行为当时的法律确定,1997年刑法没有溯及力。但是,如果行为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1997年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比过去轻的,则1997年刑法有溯及力,应适用1997年刑法。

因此,根据1997年刑法的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无论是案例一中还是案例二中,对李某的行为应当适用当时的刑法。因此,案例一中法院不能改判,案例二中法院不能对其行为按照1997年刑法来定罪。

第七章法的要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内容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划分为(A)。A.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

B.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与指导性规则

D.规范性规则和标准性规则

2.将法律规则分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主要规则是设定义务的规则,次要规则是授予权利的规则,这是新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法学家(C)的观点

A.庞德B.边沁C.哈特D.奥斯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是一个(A)规则。

A.授权性规则B.义务性规则

C.权义复合规则D.禁止性规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17条规定:“全国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这是一个(D)规则。

A.授权性规则B.义务性规则

C.标准性规则D.规范性规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2条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这样的规则属于(A)。A.强行性规则B.义务性规则

C.指导性规则D.禁止性规则

6.联合国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规则课以联合国成员国以保护人权的义务,这样的规则属于(C)。A.强行性规则B.义务性规则

C.指导性规则D.禁止性规则

7.根据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将法律原则分为(A)。A.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

B.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原则C.实体性原则和程序原则

D.公法原则和私法原则

8.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该条款的内容属于哪种规则?(A)

A.授权性规则B.义务性规则

C.命令性规则D.禁止性规则

9.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

A.既有强行性规则又有指导性规则

B.有强行性规则而无指导性规则

C.无强行性规则而有指导性规则

D.既无强行性规则又无指导性规则

二、多项选择题

1.综合各家关于法律要素的学术,法律要素包括(ABC)。A.法律规则B.法律原则

C.法律概念D.法律解释

2.下列关于法律要素的表述,正确的是(ACD)。A.法律规则的改变要比法律原则容易

B.法律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意识

C.法律规则是构成法律的主要要素

D.法律原则可以指引人们正确地适用规则

3.判断一个社会的法律要素质量高低的标准有(ABC)。A.法律要素涵义的明确性与确定性程度

B.法律要素间联系的紧密性及协调性程度

C.法律要素的专门化、技术化程度

D.法律要素的分类的科学程度

4.新自然法学派的德沃金认为法是由(BCD)组成的。A.概念B.原则C.规则D.政策

5.以下关于法律要素的观点正确的是(ABCD)。A.法律要素质量的优劣通常是衡量法律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B.法律进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法律要素的质和量提高的过程

C.法律要素质量越高,法律的可预测性程度就越高D.法律要素的确定性程度越高,所包含的正义和理性就越多

7.法的要素具有(ABC)的特征。

A.个别性和局部性B.多样性和差别性C.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D.稳定性和灵活性8.依法律概念涉及的内容来分,法律概念有(ABC)。A.涉人概念B.涉事概念

C.涉物概念D.涉时概念

9.在美国的黑格斯诉帕尔默案中,16周岁的男孩毒死了他的祖父,为的是更快地继承祖父的财产,而那时没有法律规则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不能继承遗产,我们可以如何处理(BCD)。

A.按照严格法定原则,没有法律规则规定的这种情况,必须按照一般法律规则让继承人继承遗产

B.一般的法律原则在这里与社会伦理不符

C.可以适用“一个人不能从他的不当行为中得利”的法律原则

D.剥夺继承人的继承权

10.就适用行政诉讼法法律原则来说,以下(ABD)原则属于基本法律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C.原告、被告恒定原则

D.辩论原则

11.下列何种表述不属于法律规则?(ABD)

A.公民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B.民事活动应当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C.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部履行自己的义务

D.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12.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使用人应当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该规范属于(BCD)。

A.授权性规则B.义务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D.确定性规则

三、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这里的司法工作人员概念和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司法工作人员概念是不一致的。(√)

2.法的要素是制定法不可或缺的基本质料,习惯法、判例法中没有要素。(×)

3.将法归结为单一的“命令”要素的理论,始于法国人博丹,经英国法学家霍布斯,到分析法学派创始人奥斯丁手中,成为主宰西方法学一个多世纪的强势理论。(√)4.在法的要素模式——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则模式中,道德原则确定法律原则。(√)

5.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关于法的要素通行的是“法律规范”说,将法律归结为法律规范单一模式。(√)

6.按概念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将法律概念分为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这样的划分概念就是说有的概念绝对确定,有的概念绝对不确定。(×)

四、案例分析

四川泸州的黄永彬与妻子蒋伦芳结婚30多年,有一养子。1994年起黄开始与张学英来往,1996年起二人公开同居,依靠黄的工资(退休金)及奖金生活,并曾经共同经营。但黄永彬与蒋伦芳并未离婚。2001年2月起,黄病重住院,蒋伦芳一直在医院照顾,法院认为其尽到了抚养义务。4月18日黄永彬立下遗嘱:“我决定,将依法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泸州市江阳区一套住房售价的一半(即4万元),以及手机一部留给我的朋友张学英一人所有。我去世后骨灰盒由张学英负责安葬。”4月20日,该遗嘱在纳溪区公证处得到公证。黄去世后,张根据遗嘱向蒋索要财产和骨灰盒,遭到蒋拒绝。张遂向纳溪区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伦芳按照遗嘱履行,同时对遗产申请诉前保全。从5月17日起,法院经过4次开庭之后(其间曾一度中止,2001年7月13日,纳溪区司法局对该公证遗嘱的“遗赠抚恤金”部分予以撤销,依然维持了住房补贴和公积金中属于黄永彬部分的公证。此后审理恢复),于10月11日判决驳回原告张学英的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依据《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则,认为黄某的遗嘱虽然是其真实意义的表示,形式上也合法,但遗嘱内容存在违法之处,且黄某与原告的非法同居关系违反了《婚姻法》的有关规定,黄某的遗赠遗嘱是一种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行为,因此是无效的。本案的判决一方面获得了当地民众和一些学者的支持;另一方面,很多法律界人士却认为这是道德与法和情与法的一次冲突,甚至认为这是在舆论的压力下所作出的一起错案;认为在有具体的实体法规则——《继承法》可依的情况下再依据法律原则,这样的判决是错误的。

问题:你如何看待本案的判决?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答:先来看一下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法律规则是构成法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整个法的体系是由法律规则组构起来的;法律原则则对法律规则具有指导意义和基础、本原的原理和准则。具体来说,法律规则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是规范、范式、标准、尺度的意思。它是一种一般的行为规则,为行动者提供了一种行为模式,通过一定的行为模式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并对某种事实状态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作出明确的界定,它直接实现着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法的体系中作为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原的、综合的、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它在形式上并不具备法律规范的结构要素,往往只是提出了立法对于某一类行为的倾向性的要求,没有提供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虽然法律原则没有法律规则所具有的对社会关系的直接调节作用,但是它在法律系统中具极为重要的功能,在法的创制和适用过程中具重要的作用。

再来看一下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之间的区别。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法律原则概括并体现着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是整个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核心,而法律规则是法律原则所确定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不同方面和领域的具体化。此外,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保障,使不同种类和登记的规范组织起来,成为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成为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在法的适用过程中,它的功能首先在于可以作为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导向,避免法律解释和推理的任意和无序,还有就是在出现法律

空白或者漏洞的时候或者在现行法律和社会生活脱节的时候可以直接作为适用法依据。

可见,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律规则直接实现着对社会的控制。但是它必须在法律原则的指导下。法律原则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贯穿于始终的,是法律规则制定和适用的依据。它是法律规则的上位概念,法律规则是不能和它相冲突的。

本案的关键就在于法律的适用的问题。毫无疑问,本案是一起遗嘱遗赠纠纷,应该适用《继承法》。从政已经证明了遗嘱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形式合法;从而现行《继承法》的条文中,确实看不到禁止“第三者”即“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行为的人接受遗赠的内容和规则。《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送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之外的人”,从而确认了遗赠的合法性;第19条“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明确规定了遗嘱遗赠限制的范围。也就是说,只有在剥夺了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遗产份额的情况下,遗赠才可以受到限制(撤销、宣布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由此,很多法学家们解释说,立法者的原意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也就是立遗嘱人的意思自治,在符合其他形式要件的情况下,遗嘱的内容即使是违反道德乃至违法,只要不涉及上述必须排除的情况,就应认为其为合法有效。这种严格依据法律规范的解释对法官来说也是一种分校最小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法官都会以“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理作出这种选择,这样,即使判决原告胜诉,都不可以说这是一起错案。然而在民众乃至全国民众众目睽睽的关注之下,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样判决引起人们直接的问题就是:如果按照现行的《继承法》的规定,支持了张学英的诉讼主张,那么也就是肯定了“包二奶”的行为以及他们对合法会因家庭的侵害,并承认了他们可以从这种违法行为中获益。这种结果不仅违背了《婚姻法》的原则和规定,而且和公序良俗这一民法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民法通则》是《继承法》的基本渊源和上位法。继承属于一种民事行为,尽管有其特殊性,但是必须受到民法基本原则的统辖,这是确定无疑的。民法基本原则应该贯穿在一切民事法律规范和制度中,继承法的具体规定可以与其他民事制度以及其他民事法律规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和精神却不能与《民法通则》发生根本性的冲突和矛盾。这是由法律渊源所决定的。《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要件之三: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第58条规定的无效民事行为包括: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获第三人利益的;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并建立了对无效或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救济措施。这些原则和内容在其他民事法规中无一例外地加以体现,例如《合同法》等。另外根据《宪法》第49条的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这里的婚姻无疑指的是合法的婚姻。《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渊源。在这里,如果根据对《继承法》的机械适用,破坏合法婚姻家庭的当事人不仅不会得到法律的谴责和制裁,反而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并由此获益,这显然是违反立法者意图和法律的目的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现行《继承法》中的许多条文已经不足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与《婚姻法》乃至《民法通则》和《宪法》的原则都存在着不尽一致的地方,在法律体系中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例如,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后,《继承法》的许多规定都已经落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过于狭小,在当事人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私人的财产可能被收归国有而不能由他的其他亲属继承。由此可见,《继承法》的一些条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规则和规则之间出现了漏洞。

不仅仅是现在的我们,在历史上西方也曾面对法律的这种困惑。以帕尔默遗产继承案为例。帕尔默在杀害其父亲之后并篡改遗嘱,其特获得遗产的继承。当时对这个案件的认定在法官们中间也是存在着两种意见的。一种认为已经具备了遗产继承的形式方面的要件,帕尔默作为遗产的继承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还有一些法官则认为这样做有助于社会上危害行为的发生,有悖于社会基本原则。最后依据“任何人不能从自己的错误行为中获益”的社会准则做出了判决,依法逮捕了帕尔默。通过这个案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行的法律规范(虽然他们是在普通法系之下,可以看作是从判例中引申出来的法律规范)和当时的社会法律原则之间的冲突。

因此可见,单纯地适用法律规范是不行的。当由于现行的法律规范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时候,当法律规范的规定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该适用的是法律原则。因为原则的抽象性、高度适应性和概括性使得它在适用的过程中具有长时间的韧性。在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出现冲突的时候应该适用的是对法律体系全局具有指导作用的法律原则。

第八章法律体系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关系是(B)。

A.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B.法制体系包含着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说明的是呈静态状的法律本身的体系构成,法制体系说明的是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

D.法制体系组合在法律体系之中

2.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概念,人们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解释和适用这一概念,但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未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D)

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我国现行国内法为依据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后

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

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

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

3.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可称为(C)。

A.法规体系B.立法体系

C.法律部门D.法律体系

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

A.法学体系为健全和发展法律体系指出方向、目标和任务,法律体系为法学体系提供条件和对象

B.从版权法和专利法的主导因素看,将它们列入行政法部门比列入民法部门更合适

C.作为部门法的行政法,是指国务院以及地方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D.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经济法,是指调整经济生活领域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多项选择题

1.最早的制定法有(ACD)。

A.习惯法的整理和记载B.法典

C.个别立法文件D.最主要的判决的记载2.以下关于法律体系概念叙述正确的有(BCD)。A.法律体系不仅包括一国正在施行的法律,也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

B.法律体系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C.法律体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3.划分部门法的标准有(AB)。

A.法律的调整方法B.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C.社会关系法律所调整的机制

D.法律的制定时间

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BC)。

A.法律体系是关于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

B.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法律体系,就不会有立法体系;没有一定系统的立法,也就不会有什么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统一协调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每个部门法又是由相对独立各具特征的法所构成的

D.划分部门法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历史上和现行的法

5.下列诸项中说法的正确是(ABC)。

A.法律体系中的各部门法是由同类法律规范构成的B.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调整方法都是划分部门法的客观标准

C.一个部门法包括了很多法律规范和具体的法律制度,一个具体的法律制度往往也可以涉及多个部门法

D.环境保护法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因此它所调整的对象是自然现象而不是社会关系

7.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包括(ACD)。A.整体性原则B.规范性原则

C.均衡原则

D.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

8.以下关于宪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BCD)。

A.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宪法是我国最重要的主导的法律部门

C.宪法是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D.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三、简述

1、简述法律体系的特点。

2、简述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的区别。

四、案例分析

材料一:“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相矛盾而自相抵触的自己的一种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2页)

材料二:根据人民网2004年9月15日的报道: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作重要讲话。他说,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胡锦涛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认真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各项规定,制定了关于国家机构、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方面的一批重要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联系制度等一些具体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胡锦涛说,由于随后在国家工作的指导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左”倾严重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一阶段开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现行宪法和4个宪法修正案。

他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目前,中国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普遍实行了差额选举制度。同时,中国还完善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共同监督宪法实施。

1978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

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胡锦涛说,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

问题:结合以上材料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恩格斯的这一段话说明了在一国建立理想化的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特别是内在协调这一要求。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各相关法律部门也要协调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和授权立法的机关在适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借鉴和移植对我国有用的外国法和国际法,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这一目标包含了丰富内容,既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又具体划分了法律体系中所要包含的法律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的。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的全部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规范、保障和推进“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前提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充分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规范和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各种社会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全面规范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而言,必须充分体现以及规范和保障以社会主义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规范、保障和引导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促进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必须有利于维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们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全面规范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地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全面规范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要有利于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相协调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发展进程中的相对完备与稳定的法律体系,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而不断调整和发展,这样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全面地调整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必须具备如下特点:第一,门类齐全,以宪法为核心,具有民商类、行政类、刑事类、社会类以及程序类种类齐全的法律法规;第二,结构严谨,即各个方面的法律之间、法律位阶和效力等级之间,界限分明、配套衔接;第三,内部和谐,即法律文件的各种规范之间,协调相济,各项法律必须以宪法为根据,法律之间、法规和规章之间,和谐一致,上下左右不矛盾、不冲突;第四,体例科学,即法的名称、术语、行文、结构、公布及生效等,都有一定的规范标准,不同效力与规范等级的法律、法规、规章,在名称等方面有所区别。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应当是在我国宪法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体系完整统一,各个部门法齐全协调、和谐有序,整个体系和各个部门法的结构逻辑严谨,在体例安排上科学合理而又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注意:第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这是坚持我国:法律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保证。第二,以中国国情和宪法为依据,这是我国法律体系科学性和合法性的保证。第三,总结历史,面对现实,放眼未来。第四,要综合考虑道德、党纪、政纪、社区公约和村规民约以及传统风俗习惯。第五,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和社会、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以及中国同外国的关系。

第九章权利与义务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D)。

A.在中国古代,“权利”和“义务”的词语已经出现,并且已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定权利义务的观念

B.中国古代有关权利和义务及其社会价值的观念、思想、理论相当匮乏

C.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所说的,社会之需要法律,在于“定分止争”,其实质并非要明确权利和义务及各自的界限

D.法律权利和义务概念在中国的出现是19世纪西学东渐之后的事情,经历了漫长的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2.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致使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针对此案,下列意见中正确的是(C)。

A.在该事例中,法律关系主体仅为甲京剧团与乙剧院B.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关系为保护性法律关系

C.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不是绝对的D.在这一事例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针对的主体是不特定的

3.以下哪一个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C)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4.(A)是典型的一般权利。

A.物权B.债权C.知识产权D.继承权二、多项选择题

1.从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ABCD)。

A.应有权利和义务B.习惯权利和义务

C.法定权利和义务D.现实权利和义务

2.以下哪些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ABCD)。

A.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B.依法纳税

C.依法服兵役D.遵守宪法和法律3.以下哪些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AB)。

A.劳动权B.受教育权C.休息权D.检举权4.(ABC)属于第二性权利。

A.恢复原状B.停止侵害C.起诉权D.缔约权5.根据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ABCD)。

A.个体权利和义务B.集体权利和义务C.国家权利和义务D.人类权利和义务

三、简述

简述现实权利和法定权利的关系。四、论述

结合马克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来论述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第十章法律行为

一、选择题

1.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除了要看有没有法律规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还应当参考以下标准(ABC):

A.行为的主体B.行为的程序

C.行为的时效D.行为的客体

2.法律行为的特征是(ABCD)。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B.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C.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3.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ACD)。

A.先占B.赠与

C.遗失物的拾得D.埋藏物的发现

4.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ABD)。

A.个人行为B.集体行为

C.团体行为D.国家行为

5.以下属于多方行为的是(BCD)。

A.遗嘱B.赠与

C.代理行为D.缴纳个人所得税

6.以下属于从行为的是(BC)。

A.遗嘱B.添附C.担保D.赠与

二、多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除了要看有没有法律规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还应当参考以下标准(ABC):

A.行为的主体B.行为的程序

C.行为的时效D.行为的客体

2.法律行为的特征是(ABCD)。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B.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C.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3.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ACD)。

A.先占B.赠与

C.遗失物的拾得D.埋藏物的发现

4.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ABD)。

A.个人行为B.集体行为

C.团体行为D.国家行为

5.以下属于从行为的是(BC)。

A.遗嘱B.添附C.担保D.赠与

三、判断题

1.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但仅包括表示行为,不包括事实行为。(×)

2.一般意思上的“法律行为”是各法律部门中的行为现象的高度抽象。(√)

3.在刑法中,认识错误可构成免责的前提。(×)4.马克思在评论普鲁士莱茵省林木盗窃法时说到:“我只是由于表现自己,只是由于踏入现实的领域,我才进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这句话表明了,人的意志或意思只有外化为行动并对身外之世界(对象)产生影响,它才能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

5.当法律要求行为人做出消极行为时他/她可以做出积极行为。(×)

四、论述题

论述法律行为的结构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

1.根据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C)。

A.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B.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C.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

D.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2.根据法律关系发生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A)。A.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B.隶属的法律关系和平权的法律关系

C.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D.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按照法律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把法律关系分为(D)。

A.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B.隶属的法律关系和平权的法律关系

C.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D.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4.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B)。A.法律事实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D.法律关系的内容

5.(C)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

A.财产权B.人身权

C.权利能力D.行为能力

6.凡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和现象称为(C)。

A.法律关系主体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事实D.法律关系内容

7.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称为(D)。

A.法律关系的内容B.法律事实

C.权利能力D.行为能力

8.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那一项是错误的?(B)

A.权利能力是公民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是具有行为能力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9.(B)是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联系的中介。

A.法律主体B.法律事实

C.法律关系的客体D.法律关系的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ABD)。

A.法律关系主体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规范D.法律事实

2.在中国,根据各种法律关系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ABC)。

A.公民(自然人)B.组织

C.国家D.动物

3.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的标准是(ABCD)。

A.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

B.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公民是否达到一定年龄

D.公民神志是否正常

4.公民的行为能力根据其内容不同分为(ABC)。A.权利行为能力B.义务行为能力

C.责任行为能力D.权利能力

5.世界各国一般把本国公民的行为能力划分为(ABC)。A.完全行为能力人B.限制行为能力人

C.无行为能力人D.不完全行为能力

6.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以下几类(ABCD)。

A.物B.人格C.精神产品D.行为

7.某甲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价值34万元人民币的商品房,银行每月从某甲的工资存折上扣划1300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某甲和银行之间的这种法律关系属于(CD)。

A.基本法律关系B.隶属性法律关系

C.相对法律关系D.普通法律关系

8.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形成法律关系(BCD)。

A.刘某因赌博欠吴某1万元

B.某区警方查出存在火灾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

C.何某为急事赶回家,将已过有效期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予放行登机

D.任某在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

9.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些说法正确揭示了这一关系?(ACD)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三、论述题

试论法律关系的种类及其分类的意义。

四、案例分析

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的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只是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试分析此案例中的法律关系。

该案例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什么?

京剧团和剧院之间是何种法律关系?

答:1.本案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京剧团、剧院、演员、观众。

2.演出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为京剧团和剧院,他们签订合同确定的法律关系为第一性法律关系,但由于京剧团的违约而形成第二性性法律关系。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一、单项选择题

1.(A)是归责的基础和前提,是认定法律责任的

基本依据。

A.因果关系B.责任主体

C.法律责任D.主观过错

2.违法行为的发生不是有行为者自由的意志,而是

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而只能根据行为人行为的环

境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确定法律责任的有无或轻

重。此观点属于下列哪一种理论?(D)

A.规范责任理论B.历史责任理论

C.环境责任理论D.社会责任理论

3.以哲学和伦理学上的非决定论亦即自由意志论

为理论基础的关于法律责任本质问题的理论是(C)。

A.规范责任理论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D.社会责任理论

4.认为行为的规范评价是法律责任的本质的是

(A)。

A.规范责任理论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D.社会责任理论

5.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不能减轻与免除

法律责任的是(D)。

A.家住偏僻山区的蒋某把入室抢劫的康某捆绑起

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蒋某押送到40里外的派

出所

B.蒋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

人查出

C.医生李某征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

性肿瘤的小腿

D.高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

人刺成重伤

6.法定免责条件是指(A)。

A.权利主张超过时效B.有效补偿

C.自愿协议D.不可抗力

7.王某打架斗殴,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其处罚50元,这种处罚属于(B)。

A.刑事制裁B.行政制裁

C.违宪制裁D.民事制裁

二、多项选择题

1.西方法学在法律责任的本质问题上的三种主要理论是(ACD)。

A.规范责任理论B.历史责任理论C.道义责任理论D.社会责任理论2.下列属于法律责任的构成的是(ABCD)。A.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B.责任主体C.损害后果D.主观过错3.按照法律责任的类型对法律责任所作的分类包括(ABCD)。

A.民事法律责任B.行政法律责任C.刑事法律责任D.违宪责任

4.按照责任的实现形式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AB)。

A.惩罚性责任B.补偿性责任

C.有限责任D.无限责任

5.按照引起责任的法律实施与责任人的关系不同,法律责任可分为(BCD)。

A.自然人责任B.直接责任

C.连带责任D.替代责任

6.法律责任的实现形式包括(ABC)。

A.惩罚B.补偿C.强制D.制裁7.在我国,补偿主要包括(ABCD)。

A.民事补偿B.国家赔偿

C.行政赔偿D.司法赔偿

8.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下列哪些选项是该原则的要求?(ABCD)

A.法律责任应由法的规范预先规定

B.不允许任何法的类推适用

C.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来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D.没有法律授权的任何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都不能向责任主体认定和归结法的责任

9.下列哪些情况将会导致法律责任?(AD)A.保安员曲某收5元自行车费,并不给收据B.姜某向报社写信揭露某纪录片造假,报社没有刊登

C.冯某被公共汽车售票员提醒后,仍不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小孩被挤伤

D.某厂要求工人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加班费每小时5元

三、简述

简述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事件中免责的条件和方式。

四、论述

论述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第十三章法律程序

一、单项选择题

1.(A)是“正当程序”原则的源头。

A.《大宪章》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D.《美国宪法》

2.程序的对立物是(B)。

A.规范B.恣意

C.法律关系D.法律责任

3.(A)是英美法中有关程序的最高准则。

A.正当法律程序B.自然正义

C.辩论D.自治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程序最基本的分类是按照法律行为的内容和性质,把程序分为(ABCD)。

A.立法程序B.行政程序

C.审判程序D.调解与仲裁程序2.法律程序以(AB)和()作为最基本的要素。A.法定时间B.法定空间方式

C.法律行为D.法律手续

3.法定时间要素包括(AB)。

A.时序B.时限

C.空间关系D.行为空间上的关联性4.法定空间方式包括(CD)。

A.时序B.时限

C.空间关系D.行为方式

5.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抑制B.向导C.分工D.感染6.正当程序的意义是(ABCD)。

A.权利平等的前提B.权力制衡的机制C.解决纠纷效率的保证

D.法律权威的保障

7.法律程序的外延指(ABCD)。

A.立法程序B.审判程序

C.行政程序D.一般法律行为程序

8.美国正当程序条款由以下法律构成(AB)。A.美国宪法第5条

B.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

C.《权利法案》

D.美国联邦法院判例

三、简述

1、简述正当程序的特征。

2、简述法律程序的作用。

四、论述

论正当程序。

高起专《法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法理学》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位科学巨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2. 率先提出公法与私法划分学说的是(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3.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为(法学体系)。 4.法的最高任务是(维护统治阶级意志)。 5. 概念是认识之网上的(纽结). 6. 法律关系作为专门概念存在是到(19世纪). 7. 权利滥用指定于法国的(〈〈人权宣言〉〉). 8. 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是正当程序的(原则源头). 9.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剥削阶级类型法是(奴隶制的法律制度). 10.古代西方世界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是(古罗马). 11. 法制运转机智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为(法制体系). 12. 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是( 法的实现). 13. 多数国家行使公布法的权力是(国家元首)。 14. 在常委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的(标准文本). 15. 在中国行使公布法律权的是( 国家主席). 16.具有不同职权管辖范围的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执行法律所构成的和谐整体为(执法体系)。 17.实现政府职能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是(执法)。 18. 享有国家司法权能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组织机构所构造的体系为(司法体系). 19. 一国不同种类的法律监督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法律监督体系)。 20. 我国的律师组织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21.法律人材娴熟运用法律术语和法学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是(法律职业的语言特征)。 22.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是(归纳推理)。 23.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情况下比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加以处理的推理形式为(类比推理)。 24.从一般的法律规定到个别特殊行为的推理是(演绎推理)。 25.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对法律进行的解释是(立法解释) 二.单项选择题 1.据考证汉语中的法理学一词来自于(B )。 A.英语B.日语C.法语D.德语 2.下列哪一项是以法的创制和适用范围为标准对法所做的分类(A )。A.国内法与国际法B.成文法与不成文法C.一般法与个别法D.根本法与普通法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依概念涉及的内容所进行的分类(D )。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第七章 法律体系——第九章 法律行为)【圣才出品】

第七章法律体系 1.试述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答:(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简称为“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法律体系的特点 ①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法律体系既不是几个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也不是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法律构成的整体,而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既不包括一国历史上的法律或已经失效的法律,也不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或尚未生效的法律,只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法律体系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和要求的综合性法律表现,而且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和表现。 ②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法律体系作为一个“体系”,它的内部构成要素是法律部门,并且法律部门也不是散乱地堆积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既是法律体系的客观构成,也是法律体系的一种理性化要求。 ③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门类齐全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部门应该具备,不能有缺漏;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法律体系之间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在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从基本法律到和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等;内部协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

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④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从最终极的意义上讲,法律体系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因此,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决定的;但从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来讲,它又离不开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作用,由此而使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形态等。因此,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2.试述法律部门的概念、划分标准及原则。 答:(1)法律部门的概念 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有机组合便成为一国的法律体系。 (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法律部门既然是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总和,那么,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就是: ①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任何法律都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否则,就不成其为法律。判断某一法律规范属于何种法律部门,就是以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为依据的。因为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决定着法律规范的性质。社会关系是多样而复杂的,可以分为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等。这些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成为法律调整对象之后,便成了法律部门形成的基础,而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就构成不同的法律部门。

法理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法理学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依靠( D ) A.自觉遵守 B.领导威信 C.社会舆论 D.国家强制力保证 2.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属于法的构成要素中的( B ) A.法律规范 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则 D.法律技术性规定 3.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是( A ) A.一致的 B.对立的 C.矛盾的 D.对等的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 C ) A.无法可依 B.法律滞后 C.不依法办事 D.违法不纠 5.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 B ) A.一般人的行为 B.人们相互的行为 C.每个人本人的行为 D.违法者的行为 6.法的消亡是如何实现的( B ) A.国家领导人废除 B.自行消亡 C.由国家公布法律予以废除D.全民公决废除

7.社会主义的法是怎样产生的?( A ) 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8.美国法属于哪一法系?( D ) A.大陆法系 B.法典法系 C.罗马一日耳曼法系 D.普通法系 9.资产阶级法律的核心是( A ) A.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B.维护资产阶级专政 C.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D.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10.下列哪项不是法治所蕴涵的法律精神? ( A ) A.依法办事 B.法律至上 C.权力制约 D.权利本位 11.在中国古代,下列哪一项是儒家的主张( B ) A.依靠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B.由掌权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来治理国家 C.贤人政治 D.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12.下列对法律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商品经济越发展,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 B.法律保证商品生产和流通 C.商品经济越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法律作为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增强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2008年12月20日谢祥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在我国具有关键性的法律监督形式是() A ?民主党派的监督 C.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 ?关于违法的正确表述是( ) A ?首先是指思想违法 C ?一般不需要行为人的故意 系 3 ?在法律解释中,从传统的角度, A ?严格解释 C ?历史解释 4 ?在法律适用中,当出现“合法” A ?实质推理 C. 归纳推理 B?人民群众的监督 D .法学家的监督 B. 必须是以违反法律为前提 D .可能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 民法法系国家比较趋向于() B. 自由解释 D .逻辑解释 与“合理”的矛盾时需要进行( ) B. 演绎推理 D .形式推理 5. 在法律解释中,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的方法,被称为() A .历史解释B.体系解释 C. 文义解释 D .逻辑解释 6. 认为法律解释的目标应当是“探求历史上的立法者事实上的意思”的观点被称为() A .法律解释的主观说B.法律解释的客观说

C. 法律解释的主、客观兼容说 D .解释学循环理论 7. 被称为“构成法律的最基本细胞”的是() A .法律原则B.法律概念 C ?法律规范 D ?规范性法律文件 8.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所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指() A ?法律体系B.法律部门 C ?法律规范 D ?法律制度 9.法律的效力来自于它的国家强制力和它的() A ?执法机关B.司法机关 C ?合法程序 D ?合法权力 10.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和() A ?物质社会关系B.思想社会关系 C. 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 D ?现实的权利义务关系 11.被称为“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的是() A ?法律效果B.法律实效 C ?法的制定 D ?法的实施 12.狭义的执法的特点是() A ?法的执行不具有主动性和单方性 B. 法的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C ?法的执行不需要依照法定程序 D. 法的执行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的案例在我国() A ?具有普遍法律效力B?是正式的法律渊源 C ?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参考 D ?是中国的判例法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1772篇)

2019年国家法考《法理学》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法律格言说:“不知自己之权利,即不知法律。”关于这句法律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一6题,单选) A、不知道法律的人不享有权利 B、任何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就等于知道整个法律体系 C、权利人所拥有的权利,既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D、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在此意义上,权利即法律,法律亦权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3节>权利与义务 【答案】:C 【解析】: 是否知道法律,不影响该人是否享有权利,故A项说法错误。知道自己权利的人,未必知道整个法律体系,故B项说法错误。权利是法律的内容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法律除了权利外,还有权力、义务、责任等,故D项“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的表述本身是错误的。在排除了A、B、D的情形下,本题只能进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从法官裁判的角度看,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条文规定的内容?(2012年卷一10题,单选) A、条文涉及法的渊源 B、条文规定了法与政策的一般关系 C、条文直接规定了裁判规则 D、条文规定了法律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3节>法律规则 【答案】:A 【解析】: 《民法通则》第6条涉及的“法律”、“国家政策”均属于法的渊源,故A项正确。法与政策的一般关系是二者是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该条未涉及此,故B项错。所谓裁判规则,是指决定案件争议问题如何处理的规则,即案件的裁判标准,或者说,案件判决结论的大前提。 《民法通则》第6条仅仅是指示如何适用法律、国家政策,该条不能直接作为法院裁判结论的大前提,故C项错。法律关系是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该条未涉及具体当事人之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对象B.法律书籍C.法律条文D.法律现象 2.下列不属于封建制法的有()。 A.萨利克法典B.唐律C.教会法大全D.法国民法典 3.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 A.商品的交换B.国家的形成 C.阶级的出现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4.划分部门法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的调整对象B.法律调整的方法 C.法律的制定主体D.法律的效力 5.大陆法系是以古代()为基础和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罗马法B.日耳曼法C.印度法D.中国法 6.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主要表现形式是()。 A.法律B.政策C.习惯D.命令 7.法律规范属于()。 A.技术规范B.社会规范C.道德规范D.团体规范 8.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制定()。 A.行政法规B.地方性法规C.单行条例D.行政规章 9.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是依据()来对法律规范进行的分类。 A.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B.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 C.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D.法律规则内容是否确定 10.下列哪项不属于法的正式解释。()。 A.任意解释B.立法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不选都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法律事实分为()。

A.法律后果B.法律动机 C.法律行为D.法律事件 2.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法的实现B.法的创制C.法学研究D.法律现实3.法的适用的法律文件包括()。 A.契约B.判决书 C.裁定书D.决定书 4.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法律规范的制定B.法律继承 C.法律移植D.法律规范的认可 5.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 A.假定B.处理C.制定D.制裁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法的体系 2.法律制裁 3.法律寂的权利 4.法系 5.法的创制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法的产生的标志。 2.简述法律规范的概念和特征。 3.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4.简述违法构成的概念及要件。 五、论述题 试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法理学练习题100道(含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本法的实施条例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该规范属于( A )。 A. 委任性规范 B. 准用性规范 C. 确定性规范 D. 间接性确定性规范 2、在司法实践中,当新法与原有法律发生矛盾时,应当适用( A )。 A. 后法优于前法原则 B. 从旧兼从轻原则 C. 前法优于后法原则 D. 从旧兼从重原则 3、下列( A )属于我国正式意义上法的渊源。 A.经济特区法规 B.法律学说 C.党的政策 D.司法解释 4、一国现行法总是分为不同部门而又成为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在法理学上称为( B )。A.法律制度 B.法律体系 C.法系 D.法学体系 5、在我国,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发生冲突时,应当由( B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最终解释

B.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最终解释 C.中共中央作出最终解释 D.中央政法委作出最终解释 6、在我国,( B )有权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地方性规章。 A.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各部委 7、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含义( C )。 A.司法权不得由一般的行政机关来行使 B.司法机关既要独立行使职权,又不得无限度的行使自由裁量权 C.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 D.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程序规定 8、法律即使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往往相似,可以相互借鉴的是( A )。 A.维护阶级统治的那部分法律 B.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那部分法律 C.所有的法律 D.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 9、违法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 C )。 A.主观存在过错 B.应受法律制裁性 C.违法性 D.社会危害性 10、下列活动中属于法的创制的有( B )。 A.法规汇编 B.法规清理 C.法典编纂 D.法条竟合 1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 B )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法理学复习题集(2019年)

《法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认识论角度,法学可分为() A.国法学和国际法学 B.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C.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 D.立法学和法解释学 2.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根本方法是( )。 A.社会调查方法 B.系统论方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D.法律解释方法 3.首先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是() A.柏拉图 B.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孟德斯鸠 4.法典编纂是指()。 A.对原有全部规性文件进行整理 B.在不改变原有规性文件容的前提下进行加工 C.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规性文件进行整理加工,编织成新的系统化的法律文件,是一种立法活动 D.不是一种立法活动 5.法可以划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这种划分方法所依据的是( )。 A.法的历史渊源 B.法族 C.法系 D.法的历史类型 6.部门法划分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调整方法 B.法律数量 C.法律调整对象 D.法律原则

7.关于部门规章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部门规章的效力等同于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的效力低于行政法规 C.国务院总理签署公布部门规章 D.部门规章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律规则构成要素的是哪一项?( ) A.假定 B.行为模式 C.法律后果 D.概念 9.下列所述的法律原则不属于公理性原则的是哪一选项?( ) A.《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 B.《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C.《婚姻法》规定,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则 D.《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10.调整国家与普通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是() A.根本法 B.成文法 C.公法 D.一般法 11.《中华人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权利属于() A.现实权利 B.一般权利 C.普通权利 D.集体权利 12.下列法律中,哪一个属于我国的行政法法律部门() A.婚姻法 B.合同法 C.律师法 D.劳动法 13.下列法律中,哪一个不属于我国的民商法法律部门() A.担保法

法理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专科)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法 2.法律义务 3.法律关系 4.法律行为 5.归纳推理 6.法律效力 7.立法 8.立法技术 9.司法 10.部门法 11.法律事实 12.准用性规则 13.法律权利 14.法的实施 15.法的渊源 16.法的移植 17.法律意识 18.国家赔偿责任 二、简答题 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及其种类。 2.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简述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4.简述人治和法治的区别。

5.简述司法解释的作用。 6.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包括哪些内容? 7.简述法律规范的特征。 8.简述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 9.试述法律解释的概念和特点。 10.什么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如何贯彻这项原则? 11.什么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有几种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2.简述法的继承的依据。 13.简述法律责任的免除。 14.简述法的规范作用。 15.法律责任的功能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述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 2.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一致性和主要区别。 3.在我国立法工作中,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立法原则? 参考答案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生活关系和生活秩序。 2.法律义务: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人应该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 3.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4.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 5.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在法律适用中运用该推理之典型是判例法制度。法官审案时,将案件事实与以前类似案件的事实加以比较,从中归纳出一个比较抽象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 6.法律效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效力,是指所有法律文件的效力,无论是规范性法律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均具有法律效力;狭义的法律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法理学复习参考答案

法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B )。 A统治阶级的意志B社会物资生活条件 C 生产力D阶级斗争状况 2、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作用对象的法的( B )。 A 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预测作用 3、下列不属于法产生的共同规律的表述是( C )。 A、由个别性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B、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 C、由公法为主发展成为公法、私法并重 D、由法律、道德和宗教规范混合为一体到逐渐分化 4、根据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地位可将其划分为:(C ) A 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B 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C 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D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5、下列属于智力成果这类法律关系客体的是:(A ) A 商标 B 厂房C隐私 D 公交车承载乘客 6、下列关于法与自由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 自由是法所体现或促进和实现的价值之一 B 法是保障自由和实现自由的重要的社会条件 C 法既要保护和实现自由,又要对自由作出合理的限制 D 法律对自由的限制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 7、下列不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为:(C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 C 镇人民政府 D 省人大常委会 8、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法律规范可以分为:(A ) A 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 B 绝对确定性规范和相对确定性规范 C 授权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D 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 9、下列属于法的工具性价值的是:(B ) A 公正 B 保护 C 自由 D 效益 10、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权利,这种权利属于:(D ) A 普通权利 B 救济权 C 相对权利 D 基本权利 11、下列没有立法提案权的是( A )。 A、十个全国人大代表 B、中央军委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12、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 B )。 A、权力机关的干涉 B、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C、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 D、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3、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他向县检察院举报了县人事局领导叶某在干部调配中收受钱物的行为,两个月后未见动静,黄某几经努力才弄清是检察院的章某把举报信私下扣住并叫给了叶某。黄某于是又向县人大、市检察院举报章某的行为。黄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 B ) A、法的适用 B、法的遵守 C、法的执行 D、法的解释 14、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解释体制,司法部对《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的解释属于( A )。 A、行政解释 B、立法解释 C、司法解释 D、非正式解释 15、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C )。 A、国家审判机关 B、国家监察机关 C、国家检察机关 D、国家权力机关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BCD )。 A 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纠 2、法产生的基本标志是(ABC )。 A 国家的产生B权利和义务的分离C诉讼和审判的出现D私有制的产生 3、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是(AD )。 A法的调整方法B法的调整范围 C 法的调整内容D法的调整对象 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ABD ) A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成的B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 C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 D 权利和义务两者不可分割,且有统一性。 5、我国法学工作者研究法学通常使用的方法有(ABCD )。 A 社会调查的方法B历史考察的方法C逻辑分析和比较方法D语义分析的方法 三、选择题 1.法学是专门以(D )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法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以下是整理的法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多选题]学者们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理由在于:①法律重 视程序,不讲效率;②法律调整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③法律强调稳定性,避免 灵活性;④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④③① B.①④② C.② D.③ 【答案】CD 【解析】见教材关于法的局限性的叙述。 2[多选题]下列属于法律意识范畴的是: A.甲打赢官司后一直拿不到赔偿金,认为法院没什么用 B.乙感到中国的法律越来越不管用了 C.丙以为偷书不算偷,不构成盗窃罪 D.丁不知道中国有《对外贸易法》 【答案】ABCD 【解析】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民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的看法,对现行法的理解、解释、态度的情绪,对自己和他人权利、义务的认识,对人民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的知识修养等,故ABCD选项均应入选。 3[多选题]下列有关“法的渊源”的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能被国内法院适用的法的渊源,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习惯等

B.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主要是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而作出的分类 C.根据“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一切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均成当代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D.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可能作为我国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判决依据 【答案】ABC 【解析】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根据民法通则第142 条第2款规定,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国声明保留的除外;形式上的法的渊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 4[多选题]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法律规范的概念展开讨论。学生甲的论点是:①法 与法律规范的概念完全相同,因为法的构成要素等同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所有的法 和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表述法和法律规范的文件被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学生乙的论点是:①法的要素不能等由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并不是所有的法律 都表现为法律条文形式,但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同一法律规范 可以通过一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也可以通过若干个法律条文来表述。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下列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A.学生甲的论点①和论点② B.学生甲的论点③和学生乙的论点③ C.学生乙的论点① D.学生乙的论点② 【答案】BCD 【解析】法的要素的构成一般包括法的原则、法的概念、法的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法律规范的结构,如“假定、指示、法律后果”或“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因此法的构成要素不等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5[单选题]魏明与桂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 发给结婚证书。产生魏明与桂敏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被称作什么? A.法律事件 B.法律事实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法学专业法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法律是有———————作保障的规范。 2.大陆法系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以19世纪初——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是。 4.法律规范是一种发达的社会规范,在逻辑』:遵循着——的公式。 5. 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法律调整是一种( )。 A.个别性调整B,规范性调整 C. 习惯性调整D.具体性调整 2.法的第三层本质是( )。 A. 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一的和整体的 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C. 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 3.动用法律手段保护已经建立的法律关系、法律秩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能,叫做( )。 A. 法的调整性职能B.法的保护性职能 C. 法的阶级统治职能 D. 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4.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 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消灭私有制 C.消灭剥削阶级 D.无产阶级取得政权 5. 保证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方法是( )。 A. 单纯的说服教育B.必要的强制 C. 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D.单纯的强制惩罚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至四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法与政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 反映的内容不同B.在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不同 C. 形式不同D.调控的功能不同 2.法律调整的基本要素是( )。 A. 法律规范B.法律关系 C. 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D.法的适用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国家就有法制 B. 有国家就有法治 C. 有法制就有法治D.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 4.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意识划分为( )。 A. 个人法律意识B.群体法律意识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法理学》期末复习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1、下列关于法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法可以管制人的思想; B、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故合同是法; C、所有国家机关的内部规章制度都是法; D、法的根本属性是其阶级性。 2、“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法律规范中,()是该规范的假定部分。 A、“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B、“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 C、“有配偶而重婚的”; D、“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结婚登记会引起()。 A、法律关系的发生; B、法律关系的变更; C、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D、法律关系的消灭。 4、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5、违法行为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主观存在过错; B、应受法律制裁性; C、违法性; D、社会危害性。 6、法律所保护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是()。 A、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 B、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C、违法行为的客体; D、违法行为的主体。 7、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 A、法系; B、立法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律体系。 8、法律调整是一种(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9、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 )。 A、唯一标准; B、次要原则; C、主要标准; D、主观标准。 10、大陆法系是以(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法国民法典; B、德国民法典; C、罗马法; D、美国法。 11、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A、法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B、好的法律文件必然会导致公正的法律后果; C、法是唯一的统治工具; D、法与现实生活总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12、在司法实践中,当行为发生在新法事实之前,而新法与旧法规定不同时,

华东政法大学《法理学》练习题

华东政法大学《法理学》练习题

导论法理学概述 1、什么是法学?法学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法学和法理学的关系如何? 3、简述资产阶级法理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主要法学流派的形成发展。 4、资产阶级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产生是法理学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 6、法理学与其他法学学科之间具有何种关系? 7、法理学自身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第一章法的概念 1、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强制性是否法律区别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之一? 3、如何理解法的本质是国家意志的表现? 4、法的阶级性是否意味着法可以完全不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5、如何理解法的物质制约性与法的相对独立性的关系? 第二章法的要素 1、西方法哲学界关于法的要素的代表性学说有哪些? 2、法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3、法律规则在法的要素中的地位如何? 4、在法的创制和实施过程中,法律原则有何作用? 5、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有哪些区别? 6、法律概念能否成为独立的法的要素? 第三章法的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法的指引作用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点? 3、法的社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4、法的消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为什么说法的作用不是无限的? 第四章法的价值 1、如何认识"法的价值"的涵义? 2、法的价值的内在要求有哪些? 3、什么是法的价值体系?怎样理解法的价值体系? 4、法的秩序价值主要通过哪些得以实现? 5、法律应该如何体现自由,实现自由? 第五章法律文化 1、怎样认识广义的法律文化定义? 2、法律文化的结构有哪些? 3、法律文化的特征有什么表现? 4、中西法律文化有哪些差异? 5、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何在? 第六章法律起源 1 为什么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调整系统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法律的调整? 2 法律产生的根源和动因是什么? 3 世界各民族和国家法律的产生有何共同规律? 4 法律与原始习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第七章法律的历史发展 1、简述法律历史发展的形式和一般规律。 2、如何正确评价资本主义法律确认的人权原则? 3、什么是法律社会化?它有何社会意义? 4、资本主义法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何新的发展? 5、为什么说废除旧法体系与批判地继承旧法是辨证的统一? 6、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7、为什么社会主义法律必须坚持法治原则? 8、为什么人权原则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法系的一般分析 1、法律文明与文明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东方法律文明与西方法律文明具有哪些不同? 3、民法法系与普通法法系有什么差别? 4、中国古代法有哪些特点? 第九章法律移植与法律融合 1、什么是法律移植?什么是法律融合?两者有何联系? 2、关于法律移植不同观点的症结何在? 3、法律移植通常有几种类型? 4、法律移植的形式和内容有哪几种情况? 5、如何评判法律移植的效果?怎样才能促使法律移植获得成功? 6、为什么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法律也能移植? 7、我国在法律移植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十章法律现代化 1、什么是法制现代化?它有哪些类型? 2、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如何启动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3、在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 4、法制现代化是否就是法律的西化? 5、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法律是否也可能全球化? 第十一章依法治国理论 1、如何理解法制和法治?

《法理学》模拟考试试题及其答案

《法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划分标准是(A) A.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B.是否合法 C.法律是否予以调整 D.是否具有社会性 2.根据法律效力强弱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B) A.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B.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D.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3.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称为(B) A.法的拘束力 B.法的溯及力 C.法的继承性 D.法的统一性 4.《刑法》第109第2款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这一条规则属于(D) A.授权性规则 B.任意性规则 C.委任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一国的法在其主权实际管辖的那部分陆地有效 B.一国民事、经济等法的效力,一般也及于在本国领域外的本国公民 C.一国的法律只在国内有效 D.只有刑事法律才可能在本国领域外生效 6.现代各国一般均确认(B)为法有无溯及力的原则。 A.从新兼从轻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轻原则 7.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分为(C) A.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B.公权利和私权利 C.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 D.人权和公民权 8.《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对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而言,该条法律规定显示了法的(B) A.确定的指引作用 B.有选择的指引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9.王某夫妇雇用了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500元。关于王某夫妇与保姆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D) A.孩子 B.孩子的安全、健康 C.保姆 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法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 1、“法律现象”是法学研究的________。 A 认识对象 B 认识主体 C 认识内容 D认识逻辑 2、 法理学与整个法学的关系是______。 A包含关系 B交叉关系 C 反对关系 D矛盾关系 3、 _______是研究法理学的根本方法。 A唯物辩证法 B辩证逻辑 C形式逻辑 D语义分析 4、________作为法理学研究、构建法理学体系的起点和归宿。 A 国家 B 权利与义务 C方法论 D唯物主义 5、仅限于对法律规则本身的内容进行解释的方法是________。 A理论分析方法 B 实证分析方法 C规范分析方法 D 经验分析方法 二、多选 1、我国当前对法学体系的分科主要有_________。 A“六分法” B“九分法” C“二分法” D “五分法” 答案:AB 2、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___。 A根本方法 B基本方法 C具体方法 D 规范方法 3、法理学的内容具有_________。 A基础性 B一般性 C根本性 D普遍性 4、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________。 A 理论方法 B 实践方法 C 具体方法 D 抽象方法 5、理论方法是思维自身的逻辑方法,包括__________ A思维方法 B思维工具和 C思维手段 D 思维对象 二、简答: 怎样理解法律学的学科地位? 三、论述: 试述法学体系的内容和结构。 1.试述法学体系的内容和结构。 2.简述法学的概念。 3.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怎样理解法理学的学科地位? 第一章 一、单选 1、法律的定义揭示了法律_______。 A“为什么” B“是什么” C 功能 D 形式 2、古代最终以_______解释法的定义 A神性 B悟性 C人性 D德性 3、马克思主义定义法律的基本依据是: A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 C经验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法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参考资料(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划分标准是() A.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B.是否合法 C.法律是否予以调整 D.是否具有社会性 2.根据法律效力强弱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 A.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B.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D.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3.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称为() A.法的拘束力 B.法的溯及力 C.法的继承性 D.法的统一性 4.《刑法》第109第2款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这一条规则属于() A.授权性规则 B.任意性规则 C.委任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国的法在其主权实际管辖的那部分陆地有效 B.一国民事、经济等法的效力,一般也及于在本国领域外的本国公民 C.一国的法律只在国内有效 D.只有刑事法律才可能在本国领域外生效 6.现代各国一般均确认()为法有无溯及力的原则。 A.从新兼从轻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轻原则 7.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分为() A.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B.公权利和私权利 C.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 D.人权和公民权 8.《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对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而言,该条法律规定显示了法的() A.确定的指引作用 B.有选择的指引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9.王某夫妇雇用了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500元。关于王某夫妇与保姆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孩子 B.孩子的安全、健康 C.保姆 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10.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属于法律客体的哪一种类?() A.物 B.人身 C.精神财富 D.行为结果 11.按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凡关于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 A.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 B.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 C.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D。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解释 12.下列哪种行为在我国法律实施的法律监督体系中,属于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 A.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检察院和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B.纪检、监察部门对某法官的违纪行为进行审查 C.法院对某检察官的犯罪行为进行审理 D.检察院对某公司经理的贪污犯罪行为起诉后,向该公司提出司法建议 A.文义解释 B.历史解释 C.体系解释 D.目的解释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选项是符台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有关法的本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法的本质是与法的现象相对而言的一个范畴 B.中外的思想家提出各种各样的法的本质的学说,因此,法的本质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答案 C.法的本质是通过法的现象逐渐认识的 D.法的本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主客观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说法有() A.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并不关心行为主体的思想 B.法律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 C.对法律而言,行为主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行为才是唯一的标准 D.法律作用的直接对象是人们的行为 3.法律具有国家性,这意味着() A.法是以国家名义创制的,代表的是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B.法律在一国主权所及范围内普遍有效 C.法律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 D.法律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4.下列有关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就是一个部门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