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知识框架整理

地理知识框架整理

地理知识框架整理
地理知识框架整理

地理知识框架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地理框架知识整理

——自然地理部分

一、位置(经纬网区域定位)

1、中国部分

120°E,40°N:渤海,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

120°E,30°N:杭州

120°E,23.5°N:台湾海峡116°E,40°N:北京

110°E,40°N:包头附近34°N:秦岭-淮河

110°E,30°N:巫山以南

110°E,20°N:海口100°E,40°N:河西走廊(酒泉)

100°E,20°-30°N:横断山脉90°E,40°N:罗布泊

90°E,30°N:拉萨西北

80°E,40°N:塔里木盆地

2、世界部分

0°,50°N:英吉利海峡0°,0°:几内亚湾

20°E,0°:刚果盆地

30°E,40°N:土耳其海峡30°E,30°N:尼罗河入海口50°E,40°N:里海

60°E,60°N:乌拉尔山60°E,45°N:咸海

90°E,23.5°N:恒河入海口(达卡)

100°E,0°:苏门答腊岛

115°E,30°S:珀斯

140°E,35°N:东京

150°E,35°S:堪培拉

90°W,30°N:新奥尔良(密西西比河入海口)

80°W,10°N:巴拿马运河

70°W,33°S:圣地亚哥60°W,30°S:拉普拉塔平原43°W,23.5°S:里约热内卢60°W:南美洲中央经线100°W:北美洲中央经线

80°E:印度中央经线;科伦坡20°E:非洲中央经线

120°E—150°E:澳大利亚

二、气候

1、气候判断方式 ? 模式图(经纬度判断) ? 特殊气候的关键数值

热带季风:年降水量>1500mm

热带草原:年降水量<1000mm

亚热带季风:年降水量1000-1200mm 左右 温带季风:年降水量500-800左右 温带海洋:年降水量>700mm 温带沙漠:年降水量<250mm

? 图表法(降水和气温)

2、影响气候的因素 方法一:

? 纬度:气温——气温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降水——风由低位吹向高纬(盛行西风),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

? 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越弱,低温少雨;迎风坡,气温低,

降水多;山 脉阻挡暖湿空气,温度较低,降水较少。

0° 10° 25° 35°

55°

0°1020304060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海陆:受海洋影响大则温差小,降水多;受海洋影响小则温差大,降水少。

?大气环流:夏季风、盛行西风、赤道低压、副极地低压控制,降水多;

冬季风、信风、极地东风、副热带高压、极地高压控制,降水少。

方法二:

3.特殊和典型地区

⑴、亚洲季风性强的原因:位于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过度地区。(海陆)

⑵、欧洲海洋性强的原因:1、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的盛行西风带,终年受大西洋的湿润西风影响;(大气环流)2、地势平坦,山脉东西延伸利于西风深入大陆内部;(地形)3、大陆轮廓破碎,边缘海深入大陆内部;(海陆)4、受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有明显的增温增湿作用。(洋流)

⑶、东非高原热带草原的成因:位于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地形)

⑷、马达加斯加东岸热带雨林的成因:1、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大气环流、地形)2、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影响。(洋流)

包括;澳大利亚东北、巴西高原东南、中美洲

⑸、非洲热带沙漠面积广的原因:1、位于副热带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

制;(大气环流)2、大陆北宽南窄;(海陆)3、信风从亚欧大陆吹来;

(海陆)4、大陆西岸加那利寒流。(洋流)

⑹、南美洲分布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原因:1、赤道从平原中部穿过,常年受

赤道低气压的控制;(纬度、大气环流)2、南、北、西三面环山,地形向东敞开,利于信风带来大西洋湿润的水汽;(大气环流、地形)3、东部沿海受到暖流影响。(洋流)

⑺、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的成因:位于盛行西风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

(大气环流、地形)

⑻、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分布狭长的原因:1、安第斯山脉南北走向;2、安第斯山脉阻挡东北风,处于背风坡降水少;3、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

三、地形

1、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势:经纬网(区域)定位;等高线;河流流向

2、成因:

?内力作用生长边界海岭

——板块运动大陆裂谷

高大山脉

消亡边界岛屿、岛弧

海沟

褶皱:背斜;向斜

——地质构造

断层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地垒:华山、庐山、峨眉山、泰山、万佛顶?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风力侵蚀:雅丹地貌(西北内陆)、风蚀洼地、风

蚀柱、风蚀蘑菇、戈壁、

荒漠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河流上游):V形谷、沟壑纵横(黄土高原)

流水溶蚀:石林、峰林(桂林)、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

冰川侵蚀:峡湾(亚欧、北美大陆北部沿海)、湖

泊(芬兰、五大湖)、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

冰川沉积:冰碛地貌、东欧平原(波状起伏的丘陵)

——沉积作用流水沉积:三角洲、冲击平原、冲积扇(上游、山口)

风力沉积:沙漠(移动沙丘、静止沙丘)、黄土堆积(黄土高原)

海流沉积:海岸地貌

典型区域: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

横断山脉:山河相间

四、水文

1、水文特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凌汛)、含沙量、流速

?流量:影响因素——自然原因:气候(补给方式);支流(流域面积)

——人为原因:农业;人口

?汛期:影响因素——补给方式

降水——雨热同期则夏季为汛期;雨热不同期则冬季为汛期。

全年降水量变化不大则无汛期。

季节性积雪融水——春汛

高山永久性冰川融水——夏汛;冬季封冻

补充:湖泊水、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

补给方式:河流水位高时,河流补给湖泊或地下水;湖泊水位或

潜水位高时,湖泊水或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作用:湖泊水对径流起调节作用。

?冰期:热带气候或亚热带气候无冰期;温带气候或寒带气候有冰期。

?含沙量:含沙量大的原因——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不合

理的工程建设。

?流速:影响因素——地势;植被覆盖率

?凌汛:成因——纬度: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气候:最低月气温小于零度。

影响——河水泛滥。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河套平原)

2、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支流、河道、流程

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地势(相对高度、倾斜方向、山脉走向、表层岩性)

五、土壤

1、组成:矿物质、有机质(肥力的标志)、水分、空气

2、分布:热带雨林带——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棕壤、褐土

温带草原带——黑钙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灰化土

3、肥力判断:1)肥沃土壤类型:黑土、紫色土

2)沉积为主(河流下游)

六、生物(自然带)

水平分异——纬度地带分异(主导因素:热量)

——经度地带分异(主导因素:降水)

1、地带性分异垂直分异:主导因素——热量&降水

规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甸-荒漠-冰川

雪线:影响因素:气温(正相关);降水(负相关)

规律——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谱越丰富

——降水越多,热量越少,同一自然带的海拔越低

2、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

气候:气温:热带:天然橡胶、可可、热带水果(香蕉、椰子)甘蔗

亚热带:柑橘、毛竹

温带:苹果、甜菜

降水:水湿:芦苇、水葫芦

干旱:骆驼刺、仙人掌

光照:喜光:马尾松;喜阴:冷杉

土壤:酸性:茶树

地形

水源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纬度低气温高

2)相对高度大,垂直差异明显

3、非地带性分异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只在北半球存在(海陆)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巴塔哥尼亚沙漠(地形)?同一自然带,受暖流影响的一侧向高纬延伸,受寒流影响的一侧向低纬延伸(洋流)

?荒漠带中呈斑点状分布的绿洲(水源)

人文地理部分

一、农业

1、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语言、概括;利弊)

自然

气候:热量充足,复种指数高;日温差大;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光照时间长;气候温和(美国、阿根廷)。

气象灾害频繁。

地形:地形平坦;地形类型多样,适宜发展立体农业(我国南方)。

平地少,起伏大。

土壤:酸碱性(酸——茶树、柑橘;碱——甜菜、沙棘、枸杞);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堆积地形)。

土层薄(侵蚀地形,云贵高原)

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年降水量小于250mm,布局在有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河套、宁夏、新疆);河流湖泊众多,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

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及规模

交通:园艺业、乳蓄业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技术:机械、化肥、良种、冷藏

政策、劳动力、历史、习惯、地价

2、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实例)

按主导区位分类:

热量: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的天然橡胶

水源:河西走廊的粮棉;新疆的棉花

地形: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市场: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土壤: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技术:以色列的无土栽培

3、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

——区位:平原;雨热同期;水源充足;人多地少;历史悠久;饮食习惯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

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大牧场放牧业——分布: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新西兰

——区位:干旱、半干旱气候利于牧草生长;优良天然草

场;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科技发达

——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紧急效

益好

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

克兰(温带大陆性气候)

——区位: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

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

平高;科技先进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种植园农业——分布: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区位:高温多雨;交通便利

——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规模大;密集型

乳蓄业——分布:北美五大湖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大城市周围

——区位:市场;饲料供应

——特点:接近市场;集约经营;经济效益高

混合农业——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特点:经济水平发达;谷物和畜牧都有发展

地中海农业——分布:属地中海气候的地区

——区位:光照条件好,晴日多;热量丰富;降水适中

——特点:多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园艺业十分发达;以葡

萄、柑橘、无花果和蔬菜栽培见长

4、我国农业的分布

?我国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游牧业为主

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绿洲农业:西北,高山山脚——小麦、棉花、瓜果、畜牧

河谷农业:青藏高原(气温高,水源充足)——青稞、畜牧

立体农业:东南丘陵、西南山地(横断山区)

坝子农业:云贵高原(低地)——水稻、茶

鱼塘台田:华北(缺水;旱涝;盐碱化)——小麦、棉花、苹果

桑基鱼塘:珠江三角洲(防洪)——水稻、桑树、甘蔗

二、工业

1、工业区位

?自然

?社会:交通、政策、基础设施(工业协作)、工业习惯、个人偏好(侨乡)

?经济(五种指向型):

市场: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化工

原料:甜菜制糖产、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劳动力: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制鞋厂

动力:炼铝厂(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技术: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环境:

废气:水泥厂、酿造厂——盛行风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季风垂直郊外

废水:印染厂、造纸厂——河流下游,远离水源

废渣:钢铁厂、火电厂——远离农田、居民区

2、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

?传统工业:

分布:日本太平洋沿岸;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美国东北、五大湖区;英国中南;俄罗斯欧洲部分;意大利西北波河流

域(米兰、都灵、热那亚)

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

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

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典例:德国鲁尔区

区位条件: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近;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有水源衰落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冲

击;环境污染

整治措施: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新兴工业);调整工业布局;提

高科技水平;治理环境污染;拓展交通

?高新技术产业:

分布: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慕尼黑;英国北部苏格兰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意大利东北、中部

意大利区位:廉价劳动力;银行信贷体系;政府支持;经济开放

硅谷区位: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技术支撑;军

事订货;交通便捷

?意大利新兴工业:

分布:意大利东北和中部地区、江浙一带(苏南、温州)

区位:无传统工业基础;大批廉价劳动力;发达银行信贷体系;

经济高度开放;政府支持

整治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形成一个机械完整、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我国的工业带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区位: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基础雄厚

——特点:重工业为主

——限制:能源、水源不足

——方向:更新设备;提高质量;限制大能耗工业发展

津京唐——区位:铁、石油、海盐资源;交通便利

——特点:轻重工业都发达,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限制:水源缺乏

沪宁杭——区位:技术发达;交通便利

——特点: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经济

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区

——限制: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珠三角——区位:靠近港、澳、台;多侨乡;外资利用水平高

——特点:轻工业、出口加工业为主

——限制: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

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陇海—兰新沿线

工业聚集的意义:

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物;

有利于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人口

1、人口区位

自然、社会经济、历史

2、人口增长

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

世界平均自然增长率:1.8%

我国平均自然增长率:1.4%

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高—高—低”:原始型,与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增长率极低传统型,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增长率较低“高—低—高”:即过渡型,欧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终结

发展中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

“低—低—低”:即现代型,发达国家已基本进入

影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

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