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挖掘地理课堂实验探究

挖掘地理课堂实验探究

挖掘地理课堂实验探究
挖掘地理课堂实验探究

挖掘地理课堂实验探究走近高考地理实验命题

摘要: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精神。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所具有的选拔功能,因而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作图能力。本文从04年、05年、06年三年高考题切入,提出地理实验的重要性,挖掘列举教材中课堂实验,并作案例分析,最后提出把地理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唤起的思考。

关键词:高考地理地理实验案例分析思考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长期忽视实验教学,因此地理教育远离实验。

但是,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精神。如地理实验、作图等新题型的出现(05年广东考题),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作图、实验能力的考查,检验和区分考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的定性能力、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数理等学科渗透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所具有的选拔功能,因而要加强对学生实验、作图能力的培养。

下面列举三个例题,并提出解答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例1――实验题例析。

(05年广东考题)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解析:(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墨水等。

(2)实验步骤:①将球状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物上滴适量的墨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旋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水流淌痕迹偏转的方向;④再次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相反。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例2――作图题例析。

(04年广东考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画出沿AB

线的地形剖面图。

解析与作法:(见图)①在绘制地形剖面图的长

方形框左侧作高度表(高度间距要与等高线地形图中

等高线的间距相等),即分别标注出150米、250米、

350米、450米、550米等;②把AB剖面线与等高线

交点转绘在地形剖面图的基线上,并画出相应的对应

点;③在地形剖面图上把各垂直对应点的端点用平滑

的曲线连接起来,即是所作的AB线的地形剖面图。

例3 ――观察题分析。

(06年广东考题)35.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日晷(guī)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

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

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

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

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

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

某科技馆(29°36′N,106°00′E)拟建造一座赤道日晷。请完成下列问题。

(1)此科技馆位于_______。(填写正确项的字母)

A.兰州市 B.重庆 C.贵阳市 D.武汉市

(2)在安装日晷时,首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应为______。

(3)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在正下方时,当地时间为 ___________时。

(4)冬至日,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此地的太阳高度角是______。

本题以古代的测时工具日晷为载体,考核学生根据经纬网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的能力、理解不同纬度地平面、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虽然以创设了一个新情景,但本题考核的重点仍是学生对自然地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地理计算能力,以及观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对实验教学首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标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P.2)。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P.5)。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则在多处提出地理实验的建议,如“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P.8)由此可见,地理新课标将实验教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可以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推动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一、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实验探究的题材。

提起“实验教学”,人们总会觉得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事情,在地理教学中没有实验。但事实上,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给我们提供大量的地理实验。

以地理1(中国地图出版社)为例,教材中设置了一系列实验探究内容:

1、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p3)

2、物体运动的方向改变了吗?(p16)

3、盒子里边是什么?(p25)

4、模拟大气温室效应。(p33)

5、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p34)

6、模拟水循环(p50)

7、沉积物是如何沉积的。(p58)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也可挖掘出许多实验教学的素材。

1、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用自备物具演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交替现象,画出晨昏线,试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1)实验用材:一只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状物表示地球;一只发光的灯泡表示太阳。

(2)实验步骤:①将发亮的灯泡对着不透明的小球,可见只有半个球面被照亮;②用笔画出亮半球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③将小球按地球自转方向旋转,则可见亮半球与暗半球在不断更新。

(3)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可说明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而昼夜半球就不断地进行交替。

2、自备器材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1)实验用材:选一个球状物如乒乓球。

(2)实验步骤:①将虚拟的球状物北极点朝上(指向北极星附近);②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③从北极点上方看球状物的旋转并确定旋转方向;④再将虚拟的南极点朝上,旋转方向与②相反,并观察此时从南极上空看球状物的运动方向。

(3)实验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①侧视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②从北朝上空着,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③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设计一种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简单易行的方案,并试着测量该地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要求写出实验用材、步骤、结论并作简图加以说明)

(1)实验用材:①取长1m左右的木杆或竹竿(做圭杆);②长2m左右的绳子和钉子(在地面上画圆弧用)、刻度尺、量角器等。

(2)实验步骤:①选一块平坦开阔的空地,将圭杆垂直插入地上。

见图O点处;②以O点为圆心,以上午某时刻杆影OA为半径画弧AD,

并画出OA线;③当下午某时刻的杆影末端落到AD弧与B点时,画OB

线;④作∠AOB的角平分线OC;⑤第二天当杆影OE落到OC线上时,就

是当地地方时正午12点,同时∠OEP就是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3)实验结论:通过圭测法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刻的某地

所在的经线时刻即为正午12点,说明当地正午12点的太阳高度就是该

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4、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表有保温作用。

(1)实验用材:烧杯2个沙土温度计2根铁架保鲜膜

台灯

(2)设计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表具有保温作

用,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宏观的、不可见的能量交换过程,缺乏感性认识。

(3)实验结论:通过对两个烧杯在灯光照射前后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探究保鲜膜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验证大气对杯内有保温作用。

5、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冷热不均产生烟雾漂动的实验。

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000W的电炉、一面盆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

6、季风成因的实验。

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000W的电炉、一面盆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7、演示褶皱和断层成因。

(1)实验用材: 1cm×4cm×20cm的“竹片”,每人1片

(2)设计原因:内力作用是一个宏观的、漫长的、不可见的地质作用过程,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把大尺度的时空变化浓缩在小空间、短时间内完成。

(3)实验结论:通过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竹片”弯曲和折断的现象,探究褶皱和断层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

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在“做”、“观察”、“思考”、“归纳”、“推理”、“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了直接经验,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

二、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地理小实验重现自然原理。只有对地理概念、原理有较透彻理解,熟悉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才能设计出简单、合理、便于操作和实施的实验,并用有关概念、原理指导、安排实验。

2005年11月,广州市的专家学者、同行到我校来交流新课改教学经验,我受科组的委托,上了一堂教研课,当时课程正好赶上了《大气的热力状况与大气运动》这个课题。经过再三的思考,我很冒险地把地理实验引入到地理课堂中来,没有想到竟收到很好地教学效果。

1、实验目的和要求

实验材料:烧杯2个(其中1个用保鲜膜密封杯口)沙土温度计2支带夹子的铁架台

台大功率白炽灯、时钟、纸笔等

设计原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表具有保温作用,而

这个过程是一个宏观的、不可见的能量交换过程,缺乏感性认识。

设计目的:把大尺度空间的热量传递过程浓缩在一个实验中,学生

通过实验感受热量传递变化过程。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分析: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表具

有保温作用。保鲜膜是透明的,但对灯光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对烧杯内

的少土也具有保温作用。

实验步骤:(1)在室内把装有相同体积沙土的两个烧杯放在铁架台两侧,把温度计少量插入沙土中,并用夹子固定,记录原始温度。

(2)用大功率白炽灯加热10分钟,并记录此温度,关电源。

(3),10分钟后观察温度计,记录关电源后的温度。

(4)把记录的温度转绘成曲线图,比较两个杯中升温和降温的快慢,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用保鲜膜密封杯口的杯子升温慢降温也慢,杯口开放的杯子升温会降温也快。

2、实验现象分析:

数据,得出实验结论,验证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和

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现在看来,当时我把这个地理实验引入到地理课堂上来

还是有点保守,实验的操作主要是我和几位学生代表在讲台

上共同完成,得出数据。原因主要是一怕这堂教研课不成功,

影响教研活动,二是怕学生不能成功的完成实验。近日,我

在网络上拜读了何春生(立达学园)老师的一篇文章――《地

理实验课的尝试—<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案例》。这个教学案例也是把地理实验引入到地理课堂上,但是何老师的课堂实验更开放,整个地理实验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何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器材,没告诉学生如何操作,而是放飞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自己亲

自实践,以自身的体验,去获取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

三、对地理实验引入地理课堂的思考。

1、探究性地理实验的选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虽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教学内容却都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不同版本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探究性地理实验。从教学过程中我们能从中挖掘到更多适合探究性地理实验的内容。但是,并非所有课堂都非要用实验不可,同时也并非有这个条件和必要性。所以,探究性地理实验的选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探究性地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探究的内容不是地理实验探究的目的,探究的内容仅仅是地理实验探究过程的载体。所以,原有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不是决定是否进行地理实验探究的决定因素。有时候一章书适合进行地理实验探究的内容并非本章的重、难点,但是它有利于地理实验探究的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形成和探究方法的获得,我们也可以大胆地引入到课堂中来。

2、教师和学生在地理实验探究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定位。

教师和学生在地理实验探究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将是决定地理实验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实验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实验的参与者,而学生是地理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更重要的启发者、帮助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点拨、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些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追问学生“是不是看到什么现象”,“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这种“启发性”问题。其实教师在实验上所有课堂行为只有一个,那就是调控课堂,在学生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否则课堂上不仅秩序混乱,而且实验过程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亲身体验,而是坐等结果,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总之,实践出真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老师们一定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我这里抛砖引玉,愿各位老师们不吝赐教,让我们共同分享课改成功的欢乐!

参考文摘: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Ⅰ》王民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2、《地理实验课的尝试—<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案例》何春生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04年、05年、06年广东省地理高考试卷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版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l1年版)》)坚持“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路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 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着: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地理课程的光荣传统;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课程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 4.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以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 《标准(2011年版)》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也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世界地理部分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结构和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的结构,可以说是区域地理体系结构的一个创新设计。它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和组织探究性的学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5.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

地理教学实验设计--太阳高度角

实验:测算实验——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与太阳高度角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具体掌握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实践认知检验实际问题,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地理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验兴趣,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方式。 二、活动准备 观测用具:长度为1.5m左右的直杆一根,卷尺一把,手机计时器或电子表一块(精确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数一本,天文年历一份,白纸和彩色笔若干。如果没有天文年历,最好是选择“两分两至日”,从教学进度考虑,应以秋分日为宜,此时δ为特殊值0°。 三、活动过程(实验步骤) 找一块空旷平地,下面铺好白纸,把直杆通过白纸并垂直插在平地上,并量出直杆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时间测一次直杆影子长度,并记录此时影子长度及对应时间,并将影 子画在白纸上,测量时间间隔不要太大(5分 钟以内),以免影响测量准确度。 四、分析和计算 ①从纸上或记录中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时

(即太阳位于该地上中天时)的影子长度a,利用tаnH=b/a(H为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查函数表得出H的值;②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该地地理纬度:φ=90°-H+δ,(式中δ为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式中φ为所求点的地理纬度);③从记录中查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时,此时的北京时间(t),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并计算地方时差:Δt=t-12(换算为分钟)。再计算经度差:Δλ=(Δt/4)°,便可得出地理经度:λ=120°±Δλ,式中加号和减号的取法为东加西减。若影子长度最小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2时之后,表示观测地点在120°以西,取“-”;相反,则取“+”。 该实验的完成要考虑一定的误差,重在原理的运用,北半球地理纬度也可以用北极星观测法简易求得,还可以利用“副产品”——白纸上的杆影变化,推知该地该日太阳升落的方位和规律。 (二)测量当地的经度和太阳高度 取一个木板或纸板在上面划出一长线,并划出刻度(表示长度)。在长线的一端垂直木板(纸板)树立一木杆,长度1O厘米。利用直角三角学原理绘制一个影长和太阳高度关系的表格备用,在晴朗的天气里将它放置在一块开阔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针找到北方向并将板上的刻度尺对准北,在太阳光产生的影子和刻度尺重合时记录下北京时间和影长(可记录多次求出平均值),通过计算可知当地的经度和当日的太阳高度。

数据挖掘实验报告

《数据挖掘》Weka实验报告 姓名_学号_ 指导教师 开课学期2015 至2016 学年 2 学期完成日期2015年6月12日

1.实验目的 基于https://www.doczj.com/doc/fb1294979.html,/ml/datasets/Breast+Cancer+WiscOnsin+%28Ori- ginal%29的数据,使用数据挖掘中的分类算法,运用Weka平台的基本功能对数据集进行分类,对算法结果进行性能比较,画出性能比较图,另外针对不同数量的训练集进行对比实验,并画出性能比较图训练并测试。 2.实验环境 实验采用Weka平台,数据使用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fb1294979.html,/ml/Datasets/Br- east+Cancer+WiscOnsin+%28Original%29,主要使用其中的Breast Cancer Wisc- onsin (Original) Data Set数据。Weka是怀卡托智能分析系统的缩写,该系统由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开发。Weka使用Java写成的,并且限制在GNU通用公共证书的条件下发布。它可以运行于几乎所有操作平台,是一款免费的,非商业化的机器学习以及数据挖掘软件。Weka提供了一个统一界面,可结合预处理以及后处理方法,将许多不同的学习算法应用于任何所给的数据集,并评估由不同的学习方案所得出的结果。 3.实验步骤 3.1数据预处理 本实验是针对威斯康辛州(原始)的乳腺癌数据集进行分类,该表含有Sample code number(样本代码),Clump Thickness(丛厚度),Uniformity of Cell Size (均匀的细胞大小),Uniformity of Cell Shape (均匀的细胞形状),Marginal Adhesion(边际粘连),Single Epithelial Cell Size(单一的上皮细胞大小),Bare Nuclei(裸核),Bland Chromatin(平淡的染色质),Normal Nucleoli(正常的核仁),Mitoses(有丝分裂),Class(分类),其中第二项到第十项取值均为1-10,分类中2代表良性,4代表恶性。通过实验,希望能找出患乳腺癌客户各指标的分布情况。 该数据的数据属性如下: 1. Sample code number(numeric),样本代码; 2. Clump Thickness(numeric),丛厚度;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

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实验是地理课堂中的生花妙笔

实验是地理课堂中的生花妙笔 ——以湘教版必修Ⅰ“大气环境”的实验设计为例 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袁小利 【内容摘要】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困难,本文以湘教版必修Ⅰ“大气环境”的实验设计为例从如何利用地理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重点难点、挖掘创造潜能、培养科学素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认为实验是地理课堂中的生花妙笔,对地理学习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实验地理课堂大气环境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湘教版必修Ⅰ主要涉及的是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困难,“大气环境”这一章内容的知识难度就是一个体现,学生对大气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发生规律,理解其形成原因,特别是大气运动,仅凭教材中的图解和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如何突破这些教学难点呢?笔者认为如果将地理实验引进课堂,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地理实验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魅力 中学生处在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的兴趣程度取决于对课程价值的认识。对于只凭老师讲授的理性抽象的知识,他们觉得枯燥、乏味,难于想象和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对于他们可见、可听、可感甚至可动手操作探究获得的感性知识和具有思辨性和理智性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因此,假如教师能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实验,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1:对流层大气的大气运动特点 具体做法:如图,选取八宝粥空桶,将其 底部和盖子去掉,在靠近底部的侧壁凿一个合 适的洞,把该桶罩在早已点燃放置在较为平滑 的桌面上的蜡烛上,把点燃的香(事先在香上 涂抹一层蜡油,这样燃烧时会释放更多的烟) 靠近小洞。 实验结果:烟通过小洞飘进了八宝粥空 桶里。分析:铁桶里有燃烧的蜡烛,产生热量, 使空气增温,受热膨胀上升,外围的空气就顺着小洞进入了铁桶里。 实验结论:对流层大气底部较热、上部较冷,大气出现对流运动。

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8-09-17T16:56:57.1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3期作者:曹晓燕[导读] 本人结合地理教学实践,就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街道办事处朝阳中学266700 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地理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新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结合地理教学实践,就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先进手段巧运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辅助课堂,多媒体以其固有的形式和特色在地理教学中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相关的图片、数据图,景观视频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世界的人口》一节中,我巧妙地把视频、音频与图文资料结合起来,例如看微课、学人口密度计算、播放改编的小苹果版《世界的人口》的视频等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细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氛围。在学习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时,我通过大屏幕给出了我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土地类型图、干湿地区图等一系列图片让学生合作探究,并给出了东西差异、南北差异组考察组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众多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建立了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如果没有多媒体提供这么多的资料,学生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高效地完成这些任务。多媒体辅助课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增加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率,使课件成为教师教学的有效工具。 二、知己知彼巧设计 心理学表明新颖刺激是使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新颖有创意。只有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时,才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发展,才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才会学得更好。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激发兴趣诸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达到生动有趣、言简意赅、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工业的重要作用时,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如果没有了工业品,我们上课现场会变成了什么样子?学生很快活跃起来,我们这里就没有课桌了,没有凳子了,没有大屏幕了,更有学生回答,我们就不用穿衣服了。更奇妙的是——这时大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张黑色的幻灯片,学生说,没有电了,课堂进行不下去了。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也深刻认识到了工业的重要性,效果很好。在《农业》这一节中,我设计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情境,找规律、析原因,从学生喜欢的美食出发,提出问题,学生发现各个地方的美食各不相同,如西部有烤全羊、北方有水饺等面食、南方有年糕等,美食的不同与当地什么有关系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为学习农业的分布打下了基础。这种材料的运用既新颖又能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也学会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的目的。 三、恰当方法授学生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内容很广泛,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应该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都知道中国铁路干线分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通过最简单的跟我学东西三横线,学生画三横线,到自主学南北五纵线、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合作学旅行小达人设计旅游路线,使学生对铁路网的分布更是了然于胸,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德育落实润无声 地理教学不仅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还是一个形成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现和科学的世界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与利用时,我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因为围湖造田,洞庭湖的面积越来越小,使得湖泊的调蓄能力越来越低,洪涝灾害频发,现在通过退耕还湖、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活动,洞庭湖又恢复往日的生机。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很容易得出人类活动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只有人地关系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总之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有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一节完美、有效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巧妙的构思、恰当的方法等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并且能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数据挖掘实验报告(一)

数据挖掘实验报告(一) 数据预处理 姓名:李圣杰 班级:计算机1304 学号:1311610602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均值平滑,中值平滑,边界值平滑的基本原理 2.掌握链表的使用方法 3.掌握文件读取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一台,dev-c++5.11 三、实验内容 数据平滑 假定用于分析的数据包含属性age。数据元组中age的值如下(按递增序):13, 15, 16, 16, 19, 20, 20, 21, 22, 22, 25, 25, 25, 25, 30, 33, 33, 35, 35, 35, 35, 36, 40, 45, 46, 52, 70。使用你所熟悉的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实现如下功能(要求程序具有通用性): (a) 使用按箱平均值平滑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平滑,箱的深度为3。 (b) 使用按箱中值平滑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平滑,箱的深度为3。 (c) 使用按箱边界值平滑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平滑,箱的深度为3。 四、实验原理 使用c语言,对数据文件进行读取,存入带头节点的指针链表中,同时计数,均值求三个数的平均值,中值求中间的一个数的值,边界值将中间的数转换为离边界较近的边界值 五、实验步骤 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DEEP 3 #define DATAFILE "data.txt" #define VPT 10 //定义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chain{ int num; struct chain *next; }* data; //定义全局变量 data head,p,q; FILE *fp; int num,sum,count=0; int i,j; int *box; void mean(); void medain(); void boundary(); int main () { //定义头指针 head=(data)malloc(sizeof(struc t chain)); head->next=NULL; /*打开文件*/ fp=fopen(DATAFILE,"r"); if(!fp) exit(0); p=head; while(!feof(fp)){

试论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袁洁 (北京市金顶街第二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些年来,探究性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并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探究性学习能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全面、 灵活、持久,使他们终身受益,比传统的学习有更好的效果。 在以前,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来自教师的抱怨和不满:“这些知识我明明反复强调过,都快八百遍了,学生还是不会做,简直笨死了!”我们还能听到来自学生的苦恼和烦躁:“那些知识太枯燥乏味了,让人一点兴趣都没有,上学真痛苦!”老师有抱怨,学生有苦恼,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教师的教学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果有兴趣,则不用督促,学生能自觉地学习;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进来,甚至不用谈“积极”二字,最起码的,连“参与”都没有,他们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在课堂上。之所以没有任何效果,是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有生灌硬塞的嫌疑。 而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地方有两条:其一,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加强“个别化教学”;其二,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 2.现实意义 ⑴、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学生兴趣就比较高。有兴趣,成功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认识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小学阶段,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那是老师严抓狠盯的结果,不背下来不能走。在各项竟赛、活动中,中国学生丰富的知识都清楚地显露出来。可是一到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相比就望尘莫及了,你看,美国学生从小学起就出入大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写出上万字的论文,论文题目大得让人瞠目结舌,到了中学,他们可以研究课题性的项目,而我们的大学生也常常自愧不如。两个国家的教育方式不同,但我觉得在有的方面很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不要让我们的不合理教育方式把学生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而窒息,不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思维把学生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扼杀了。有人做过这样的测验,测验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画一个圆,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回答,画的是什么?小学生答:是太阳、笑脸、水滴、眼睛……中学生答:是零,句号,大学生答:不就是一个圆吗?因此,从小学、中学开始,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尽早地开始探究式的学习也就不是超出学生的能力而是势在必行了。 ⑵、给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我们的学生很多年后,越学越像书呆子。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传统的学习很像纸上谈兵,知识学了不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比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形式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形式 厦门市大嶝中学(361103)郑明进 地理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观察,即日常观察。地理课堂观察是在一般观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使观察者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对地理课堂教学洞察的深度和广度。地理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定量观察主要运用时间抽样和事件行为抽样,对课堂进行结构的分解,根据分解的类别和因素设计量表,从而收集到属于较少做价值判断的、事实性的量化资料。定量观察突出的优点是注重科学、客观、系统的方法和程序,强调记录中的少判断,不足之处是在观察前提出问题,具体设计指标系统,只对预定的条目进行记录,忽视其他因素。定量观察主要有以下三种记录方式: 1、编码体系:是指把行为类型进行编码,用编码进行记录。例如:学生地理课堂学生不正当行为观察表。 地理课堂学生不正当行为观察表 量表类型:编码体系观察对象:学生 2、记号体系(或项目清单):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课堂上在每一种事件或行为发生时做记号。这种表作用是核查所要观察的行为有无发生,通过对要观察行为的频次计数,让观察者体会到一个时间段内课堂活动或学生表现的特点。一般只记录主导活动,很多活动同时发生且分不出主次时,可以如实记下两个或更多。例如:教师地理课堂理答情况观察表。

教师地理课堂理答情况观察表 量表类型:记号体系观察对象:教师 3、等级量表:观察者在一定时间内对目标进行观察,当观察结束时,在量表上对该期间发生的目标行为评议相应的等级。等级量表使用数字作为描述观察对象的形式,但这些数字具有高度的推论性,而不是根据短期的时间样本得出的频数计数,因此相比于前两种,等级量表是一种以客观定量的方式处理主观判断的记录方式。例如,教师教学环节观察表。 教师教学环节观察表 量表类型:等级量表观察对象:教师 研究问题:课堂教学中主要教学环节有哪些?效果如何?

数据挖掘实验报告资料

大数据理论与技术读书报告 -----K最近邻分类算法 指导老师: 陈莉 学生姓名: 李阳帆 学号: 201531467 专业: 计算机技术 日期 :2016年8月31日

摘要 数据挖掘是机器学习领域内广泛研究的知识领域,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紧密结合,让计算机帮助人们从庞大的数据中智能地、自动地提取出有价值的知识模式,以满足人们不同应用的需要。K 近邻算法(KNN)是基于统计的分类方法,是大数据理论与分析的分类算法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该算法具有直观、无需先验统计知识、无师学习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数据挖掘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法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K 近邻分类算法,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数据挖掘中的各种分类算法,详细地阐述了K 近邻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最后在matlab环境里仿真实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K 近邻,聚类算法,权重,复杂度,准确度

1.引言 (1) 2.研究目的与意义 (1) 3.算法思想 (2) 4.算法实现 (2) 4.1 参数设置 (2) 4.2数据集 (2) 4.3实验步骤 (3) 4.4实验结果与分析 (3) 5.总结与反思 (4) 附件1 (6)

1.引言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 机器学习的研究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以来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数据,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分析数据,挖掘大量数据背后的知识,这两者的结合促成了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简记 KDD)的产生,也称作数据挖掘(Data Ming,简记 DM)。 数据挖掘是信息技术自然演化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描述为如下的过程:初期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库的构造;后来发展到对数据的管理,包括:数据存储、检索以及数据库事务处理;再后来发展到对数据的分析和理解, 这时候出现了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是涉及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一门当前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数据挖掘是机器学习领域内广泛研究的知识领域,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紧密结合,让计算机帮助人们从庞大的数据中智能地、自动地抽取出有价值的知识模式,以满足人们不同应用的需要[1]。目前,数据挖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迫切实现需要的很有前途的热点研究课题。 2.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邻方法是在一组历史数据记录中寻找一个或者若干个与当前记录最相似的历史纪录的已知特征值来预测当前记录的未知或遗失特征值[14]。近邻方法是数据挖掘分类算法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K 近邻算法(简称 KNN)是基于统计的分类方法[15]。KNN 分类算法根据待识样本在特征空间中 K 个最近邻样本中的多数样本的类别来进行分类,因此具有直观、无需先验统计知识、无师学习等特点,从而成为非参数分类的一种重要方法。 大多数分类方法是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当前在分类方法中,对任意两个向量: x= ) ,..., , ( 2 1x x x n和) ,..., , (' ' 2 ' 1 'x x x x n 存在 3 种最通用的距离度量:欧氏距离、余弦距 离[16]和内积[17]。有两种常用的分类策略:一种是计算待分类向量到所有训练集中的向量间的距离:如 K 近邻选择K个距离最小的向量然后进行综合,以决定其类别。另一种是用训练集中的向量构成类别向量,仅计算待分类向量到所有类别向量的距离,选择一个距离最小的类别向量决定类别的归属。很明显,距离计算在分类中起关键作用。由于以上 3 种距离度量不涉及向量的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使得距离的计算不精确,从而影响分类的效果。

浅论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论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8-08-23T13:24:07.253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8月总第33期作者:李海云丁连超[导读] 在教学技术研究课题下的初中地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广大地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 山东省安丘市和平中学李海云丁连超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程作为其主要载体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首要内容。目前,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改革在初中地理课程中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改革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必须以素质教育的严格标准要求自己,对初中地理教学教材深入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努力发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围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方法策略展开论述,以期望初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永不落伍。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展开教材知识讲授的主要阵地,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即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收获感想等)。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习成为爱好,使地理成为学生最喜爱的科目,学生才能学好地理,学会地理。 一、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阶段蔓延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较之以往也显着提高,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抽象记忆,教师应该紧紧把握住学生思维活跃、积极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运用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和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理除了这些有益于学习的方面还有一些不好的难以控制的方面,例如,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课堂碎碎念、学生水平不均衡、课堂秩序杂乱,还有青春期叛逆心理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使得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难度,这就要求广大初中地理教师要有耐心、恒心、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做到不偏心、不烦心。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合理利用教具教学,展现教学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教育原则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用具,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原则,而且还给地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点提供了形象合理展示的平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具不仅可以将五湖四海以及祖国的旖旎风光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就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将各种地形地貌罗列整齐,使课本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学习效率显着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新课程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地形和河流》时,多媒体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中流砥柱的地位,新课伊始,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这一学期从一个大洲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通过展示东、西两个半球七大洲、四大洋的图片使学生说出名称和地理位置,做到对上学期学习内容的简单回顾。之后再点数一个洲——亚洲的范围图,由大及小,由远及近,循序渐进,使学生一步步被带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显着提高。 2.引入生活案例,展现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性 初中地理既介绍祖国的美好江山,地球的丰富物产,又在展现地球现状的同时发现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联系学生平时所看、所听、所思,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识自己所居住环境的同时做到懂得爱护环境、知道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在讲授《水资源》这一节内容时,通过给学生展示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图,介绍我国的水资源储备量,以及淡水可用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在全世界的排名等数据,引发学生对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地理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南水北调的意义,激起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些生活性较强的案例体现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本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只要教师重视,再通过课堂形式加以讲解引导,相信学生定能在生活点滴小事中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只有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去学习才是活的学习,学习掌握的才是活的知识。 初中地理作为初中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科,在初中基础学科教学中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主要原因除了教师不够重视,将其作为小科目对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初中地理教师找不到合理有效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技术研究课题下的初中地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广大地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实用文本)

( 地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实用文 本) Distinguish the location of things, learn geography, give you an outline, let you imagine, learn geography, you can know things and the world.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实用文本)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下面是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

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广州天河中学地理科林卫丹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老师的共识,但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 新课程强调“建设有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程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能一味靠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优秀教师来说,固然是成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师适用,而有的教师就有可能不适用,只可以适当借鉴,切不能盲目跟从。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更适用于

数据挖掘实验报告-关联规则挖掘

数据挖掘实验报告(二)关联规则挖掘 姓名:李圣杰 班级:计算机1304 学号:1311610602

一、实验目的 1. 1.掌握关联规则挖掘的Apriori算法; 2.将Apriori算法用具体的编程语言实现。 二、实验设备 PC一台,dev-c++5.11 三、实验内容 根据下列的Apriori算法进行编程:

四、实验步骤 1.编制程序。 2.调试程序。可采用下面的数据库D作为原始数据调试程序,得到的候选1项集、2项集、3项集分别为C1、C2、C3,得到的频繁1项集、2项集、3项集分别为L1、L2、L3。

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D 4 //事务的个数 #define MinSupCount 2 //最小事务支持度数 void main() { char a[4][5]={ {'A','C','D'}, {'B','C','E'}, {'A','B','C','E'}, {'B','E'} }; char b[20],d[100],t,b2[100][10],b21[100 ][10]; int i,j,k,x=0,flag=1,c[20]={0},x1=0,i1 =0,j1,counter=0,c1[100]={0},flag1= 1,j2,u=0,c2[100]={0},n[20],v=1; int count[100],temp; for(i=0;i=MinSupCount) { d[x1]=b[k]; count[x1]=c[k]; x1++; } } //对选出的项集中的元素进行排序 for(i=0;i

浅谈地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地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地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摘要] 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是知识与理论的储备,活动课则是知识与理论的深化和扩充,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教材中大量设置活动内容和阅读内容,为教师实现这一教学任务提供了看似充足的载体,但同时也为教师有效实施地理课堂活动能够带来了很多困惑。 [关键词] 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课堂活动是一种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活动”的设计是值得我们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的问题,笔者就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做到师生共同参与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要 ___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到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而是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例如,在讲到等高线地形图时,我指导学生用钢性较强的铁丝做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圈作为等高线,再用细线连接起来,山顶部系上一根铁丝做拉手。提起拉手呈现山的形状,让学生观察。观察完山的模型后,当众把拉手垂直放下,使各条铁丝圈平放于准备好的小黑板上,接着让学生沿着铁丝的轮廓把各条等高线画下来。移去山的模型,再假设出每条等高线的高度,在一旁标上高度。最后把画好的地形图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参与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从中获得地理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 这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自由飞翔,首先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听、说等方式互相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回其间,简要个别讲解,帮助弱势学生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