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

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

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
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

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

摘要:近几年我国开展了多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本文汇总归纳了这些调查结果,其中包括了龋病、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疾病、牙颌畸形、口腔癌、氟牙症、牙本质敏感、酸蚀症、牙外伤和牙列缺损缺失的患病情况、影响因素和流行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和12岁、35~44岁以及65~74岁恒牙患龋率分别是66%、28.9%、88.1%和98.4%。12岁、35~44岁和65~74岁人群的牙龈出血检出率分别是57.7%、77.3%和68.0%;35~44岁和65~74岁人群的牙周袋检出率分别是40.9%和52.2%。口腔黏膜组织异常在35~44岁和65~74岁人群的检出率为十万人中4949人和7965人。20~69岁成年人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是32.1%,平均每人口腔中有敏感牙1.5颗。12岁青少年氟牙症患病率为11.7%,社区氟牙症指数为0.25。中国大部分牙颌畸形发生在恒牙列,患病率是72.97%。其次是混合牙列,患病率是71.21%,儿童乳牙列的牙颌畸形患病率是51.84%。有19.5%的12岁学生在过去的一年有牙齿外伤的经历。中国35~44岁年龄组人群口腔恶性肿瘤患病率为17/10万;65~74岁年龄组人群为30/10万。中国3~5岁儿童酸蚀症的患病率在4.5~12.4%,12~13岁青少年酸蚀症的患病率在22.1%~61.8%。35~44岁中年人牙列缺失率为0.06%,每人口腔中平均留存29.40颗牙齿,但义齿修复率仅为11.6%;65~74岁老年人牙列缺失率为6.8%,每人口腔中平均留存20.97颗牙齿,义齿修复率仅为42.0%。影响中国人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状况、口腔卫生行为、饮食习惯、氟化物使用、吸烟等。本文最后还对影响中国人口腔健康主要疾病的流行趋势做了叙述。

【关键词】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疾病、牙颌畸形

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比较完整的关于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的全国性资料,但在不同的时期,全国各地分别有一些地区性的口腔健康状况的报导,这些报导为探索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疾病的流行情况及其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我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方法和标准开展的首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是在1983年。1983年在卫生部的领导下,采用WHO的方法进行了全国中、小学生的口腔健康调查,调查对象的年龄为7、9、12、15、17岁,调查人数131340人。1995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年龄分别为5、12、15、18、35~44、65~74岁,共调查140712人。2005年由卫生部组织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年龄为5岁、12岁、35~44岁和65~74岁,共调查93826人。这次调查的特点是首次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涉及1080个抽样点。调查按照WHO《口腔健康调查方法-第四版》方法设计。调查内容包括龋病、社区牙周指数(CPI)、口腔黏膜

疾病、牙列缺失情况和氟牙症情况。除以上这些调查以外,中华口腔医学会下属的学术专业委员会还组织了多次其他口腔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如牙本质敏感、牙颌畸形、牙齿酸蚀症等,这些调查提供了我国人民口腔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为开展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促进我国口腔医学发展和提高人群口腔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

(一)龋病的患病情况: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俗称“蛀牙”。我国居民龋病的患病情况在不同的调查时间结果不同。最近的一次全国性调查在2005年,调查年龄为5岁、12岁、35~44岁和65~74岁。现将不同年龄的患龋病情况叙述如下。

1.5岁儿童乳牙的患龋情况

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是66.0%;城乡分别为62.0%、70.2%,城市低于农村;男女没有差异。5岁儿童乳牙龋均是3.50;城乡分别为3.09、3.92,城市低于农村;男女没有差异。

全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及龋均

患龋率(%) 龋失补牙

数(dmft)

患龋牙数

(dt)

龋失牙数

(mt)

龋补牙数

(ft) 均

S.D

.

S.D

.

均数 S.D.

S.D

.

城乡城

62.

3.0

9

3.8

6

2.9

1

3.7

3

0.0

1

0.1

4

0.1

7

0.7

3 乡

70.

2

3.9

2

4.2

7

3.8

8

4.2

4

0.0

2

0.2

5

0.0

2

0.2

3

性别男

66.

4

3.5

4

4.1

1

3.4

4

4.0

5

0.0

2

0.1

9

0.0

9

0.5

2 女

65.

6

3.4

6

4.0

6

3.3

4

3.9

9

0.0

2

0.2

2

0.1

1

0.5

8

全国66.

3.5

4.0

8

3.3

9

4.0

2

0.0

2

0.2

0.1

0.5

5 在患龋儿童中,有2颗龋坏牙齿的儿童最多,占5岁受检儿童的11.1%,

随着龋齿数的增加,人数分布逐渐减少。龋病最严重的1/3儿童患有79.3%的龋齿,这部分儿童的龋均达8.33。在5岁儿童所患龋齿的龋失补构成比中,已经充填的龋齿占2.8%,还有96.7%的龋齿未治疗。龋齿好发的牙位依次是上颌

乳中切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一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

全国5岁儿童乳牙龋均频数分布

2.12岁青少年恒牙的患龋情况

12岁学生患龋率是28.9%;城乡没有差异;男女分别为25.4%、32.6%,男性低于女性。12岁学生龋均是0.54;城乡没有差异;男女分别为0.45、0.62,男性低于女性。

全国12岁学生患龋率及龋均

患龋率(%) 龋失补牙

数(DMFT)

患龋牙数

(DT)

龋失牙数

(MT)

龋补牙数

(FT) 均

S.D

.

S.D

.

S.D

.

S.D

.

城乡城

29.

3

0.5

3

1.0

4

0.4

4

0.9

4

0.0

0.0

5

0.0

9

0.4

3 乡

28.

6

0.5

4

1.1

2

0.5

1

1.0

8

0.0

0.0

9

0.0

2

0.2

2

性别男

25.

4

0.4

5

0.9

9

0.4

0.9

3

0.0

0.0

8

0.0

5

0.3

0 女

32.

6

0.6

2

1.1

6

0.5

5

1.0

8

0.0

0.0

7

0.0 7 0.3 7

全国28.

9

0.5

4

1.0

8

0.4

8

1.0

1

0.0

0.0

8

0.0

6

0.3

4

在患龋学生中,有1颗龋坏牙齿的儿童最多,占12岁学生的14.8%,随着龋齿数的增加,人数分布逐渐减少。12岁学生所患龋齿的龋失补构成比中,已经被充填的龋齿占10.6%,还有88.8%的龋齿未治疗。龋齿好发的牙位依次是下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

全国12岁学生龋均频数分布

3.35~44岁中年人恒牙患龋情况

35-44岁中年人患龋率是88.1%;城乡分别为89.1%、87.1%,城市高于农村;男女分别为84.9%、91.3%,男性低于女性。35~44岁中年人龋均为4.51;城乡没有差异;男女分别为3.78、5.23,男性低于女性。35~44岁中年人所患龋齿中龋失补构成比分别为34.0%,57.6%,8.4%。

全国35-44岁中年人患龋率及龋均

患龋率(%) 龋失补牙

数(DMFT)

患龋牙数

(DT)

缺失牙数

(MT)

龋补牙数

(FT) 均

S.D

.

S.D

.

S.D

.

S.D

.

城乡城

89.

1

4.5

5

3.9

2

1.3

1.9

9

2.6

8

2.6

4

0.5

7

1.3

4 乡

87.

1

4.4

7

4.1

8

1.7

8

2.5

3 2.5

2

2.8

5

0.1

8

0.7

1

性别男

84.

9

3.7

8

3.5

7

1.1

4

1.9

2.4

2.6

6

0.2

4

0.7

9 女91. 5.2 4.3 1.9 2.5 2.7 2.80.5 1.3

3 3 6 2 6 9 2 2 1

全国

88.

1

4.5

1

4.0

5

1.5

3

2.2

9

2.6

2.7

5

0.3

8

1.0

9 35-44岁中年人根龋的患病率是32.7%;城乡分别为28.1%、37.5%,城市

低于农村;男女分别为27.9%、37.5%,男性低于女性。根龋龋均为0.75;城乡分别为0.60、0.90,城市低于农村;男女分别为0.58、0.92,男性低于女性。35-44岁中年人所患根龋中龋补构成比分别为97.2%,2.8%。

全国35~44岁成人根龋患龋率及龋均

患龋率(%) 龋、补牙数

(DFT)

龋患牙数

(DT)

龋补牙数

(FT)

均数S.D. 均数S.D. 均数S.D.

城乡城28.1 0.60 1.37 0.56 1.32 0.03 0.29 乡37.5 0.90 1.74 0.89 1.73 0.01 0.12

性别男27.9 0.58 1.33 0.56 1.31 0.01 0.15 女37.5 0.92 1.76 0.89 1.73 0.03 0.27

全国32.7 0.75 1.57 0.73 1.54 0.02 0.22

4.65~74岁老年人恒牙患龋情况

65-74岁老年人患龋率是98.4%;城乡分别为98.2%、98.7%,城市低于农村;男女分别为98.2%、98.6%,男性低于女性。65-74岁老年人龋均为4.65;城乡分别为3.32、5.98,城市低于农村;男女分别为3.99、5.32,男性低于女性。老年人所患龋齿中龋失补构成比分别为22.8%,75.3%,1.9%。

全国65-74岁老年人患龋率及龋均

患龋率(%) 龋失补牙

数(DMFT)

患龋牙数

(DT)

缺失牙数

(MT)

龋补牙数

(FT) 均

S.D

.

S.D

.

均数

S.D

.

S.D

.

城乡城

98.

2

3.3

2

9.1

4

2.8

3.5

3

10.0

2

8.81 0.50

1.2

2 乡

98.

7

5.9

8

9.7

8

3.8

8

4.3

6

12.0

4

9.71

0.0

7

0.4

6

性别男

98.

2

3.9

9

9.5

3

3.0

5

3.9

10.7

9.26

0.2

4

0.8

7

女98.

6

5.3

2

9.5

4

3.6

3

4.0

9

11.3

6

9.39

0.3

3

1.0

2

全国98.

4

4.6

5

9.5

6

3.3

4

4.0

1

11.0

3

9.33

0.2

9

0.9

5 65~74岁老年人根龋的患病率是63.6%;城乡分别为60.0%、67.2%,城市

低于农村;男女分别为61.1%、66.1%,男性低于女性。根龋龋均为2.74;城乡分别为2.30、3.18,城市低于农村;男女分别为2.56、2.92,男性低于女性。老年人所患根龋中龋补构成比分别为98.1%,1.9%。

全国65~74岁老年人根龋患龋率及龋均

患龋率(%) 龋、补牙数

(DFT)

患龋牙数

(DT)

龋补牙数

(DT)

均数S.D. 均数S.D. 均数S.D.

城乡城

60.0 2.30 3.27 2.21 3.21 0.10 0.57 乡67.2 3.18 4.02 3.17 4.02 0.01 0.16

性别男

61.1 2.56 3.63 2.51 3.60 0.05 0.45 女66.1 2.92 3.74 2.87 3.72 0.05 0.38

63.6 2.74 3.69 2.69 3.67 0.05 0.42

老年人根龋患病率高,大部分龋齿是根龋。这是一张龋齿和根龋比例的表格,我们可以从这个表中看到,65~74岁老年人的龋齿中超过三分之二的龋齿是根龋。

老年人冠龋与根龋情况

龋均患龋率(%)

冠根龋根龋冠根龋根龋城市 3.32 2.30 98.2 60.0 乡村 5.98 3.18 98.7 67.2 平均 4.65 2.74 98.4 63.6

(二)牙周组织健康状况

牙周疾病是一类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破坏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有牙周袋,牙齿松动,严重者出现牙齿脱落。对于中国人牙周健康状况的全国性调查最近的一次是在2005年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对象是12岁青少年、35~44岁中年人和65~74岁老年人。调查的内容有牙龈出血、牙结石、牙周袋和附着丧失。在本次调查中,将口腔内无牙龈出血、无牙周袋以及附着丧失不超过3mm的状况定义为牙周健康。

1.12岁青少年牙周健康状况

全国12岁青少年的牙龈出血检出率为57.7%,人均有牙龈出血的牙数为3.75颗,农村高于城市,男女没有差异。牙石的检出率为59.0%,人均有牙石的牙数为3.93颗,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

12岁儿童人均有牙龈出血、牙石的牙数及检出率

牙龈出血牙石

检出牙数检出率

(%) 检出牙数检出率

(%)

均数S.D. 均数S.D.

城乡城 3.34 5.10 53.9 3.33 4.69 55.0 乡 4.14 5.69 61.4 4.52 5.76 63.0

性别男 3.73 5.39 57.9 4.14 5.42 60.6 女 3.76 5.46 57.5 3.72 5.15 57.4

全国 3.75 5.42 57.7 3.93 5.29 59.0 2.35~44岁中年人牙周健康状况

中国35~44岁中年人的牙周健康率为14.5%,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牙龈出血的检出率为77.3%,女性高于男性,城乡没有差异。牙周袋的检出率为40.9%,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附着丧失等于或大于4mm的检出率为38.9%,男性高于女性,城乡没有差异。

中国35-44岁年龄组牙周健康状况

牙周健康率

(%)

牙龈出血

检出率(%)

牙周袋

检出率(%)

附着丧失

≥4mm检出率

(%)

城乡城18.4 71.2 39.5 36.8 乡10.5 83.5 42.4 41.1

性别男13.1 76.3 46.9 43.7 女15.9 78.2 35.0 34.2

全国14.5 77.3 40.9 38.9

中国35~44岁中年人的人均有牙龈出血的牙数为8.77颗,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牙石的检出率为97.3%,人均有牙石的牙数为21.87颗,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人均有浅牙周袋的牙数为2.55颗,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人均有深牙周袋的牙数为0.11颗,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牙周附着丧失4~5毫米、6~8毫米以及9毫米以上的检出率分别为37.8%、8.9%以及1.7%。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

3.65~74岁老年人牙周健康状况

65-74岁老年人的牙周健康率为14.1%,农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牙龈出血的检出率为68.0%,农村高于城市,男女没有差异。牙周袋的检出率为52.2%,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附着丧失等于或大于4mm的检出率为71.3%,城乡没有差异,男性高于女性。

中国65-74岁年龄组的牙周健康状况

牙周健康率(%)

牙龈出血

检出率(%)

牙周袋

检出率(%)

附着丧失≥

4mm

检出率(%)

城乡城13.8 64.6 52.9 71.5

乡14.3 71.4 51.6 71.1

性别男12.2 68.1 56.3 75.4

女16.0 68.0 48.2 67.3

全国14.1 68.0 52.2 71.3

中国65-74岁老年人的人均有牙龈出血的牙数为6.18颗,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牙石的检出率为88.7%,人均有牙石的牙数为15.39颗,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人均有浅牙周袋的牙数为2.56颗,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人均有深牙周袋的牙数为0.18颗,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牙周附着丧失4-5毫米、6-8毫米以及9毫米以上的检出率分别为65.5%、34.8%以及10.5%。

(三)口腔黏膜组织的患病情况

口腔黏膜是指口腔内的湿润衬里,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我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按照WHO标准,把恶性肿瘤、脓肿和急性坏死性龈炎也归入口腔黏膜疾病一起调查。由于口腔黏膜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第三次流调一共调查了两个年龄段,即35~44岁和65~74岁。

在中国35~44岁人群中,口腔黏膜异常的检出率是10万人中检出4949人,农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中国65~74岁人群中,口腔黏膜异常的检出率是10万人中检出7965人;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在这两个人群中,黏膜异常最多的是黏膜脓肿,其次是口腔黏膜溃疡,接下来依次是扁平苔藓、白斑、念珠菌病、口腔恶性肿瘤及急性坏死性龈口炎。

口腔粘膜异常检出率(1/10万)

粘膜异常恶性

肿瘤

白斑

扁平

苔癣

溃疡

急性坏

性龈炎

念珠

菌病

脓肿其它

35~44 城4228 25 167 243 1582 0 25 1674 586 岁乡5693 9 259 276 2131 9 26 2441 664 男4867 0 342 351 1599 0 34 1856 778

女5031 34 84 169 2102 8 17 2245 473

均4949 17 212 259 1852 4 25 2052 625 65~74 城7060 43 282 556 1410 9 77 3966 880 岁乡8868 17 401 768 1588 0 102 4831 1477 男8107 34 563 845 1220 9 60 4310 1314

女7823 26 120 479 1778 0 120 4488 1043

均7965 30 342 662 1499 4 90 4399 1179

(四)牙本质敏感的患病情况

牙本质敏感是指暴露的牙本质对外界刺激产生短而尖锐的疼痛,并且不能归因于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牙体缺损或病变,典型的刺激包括温度刺激、吹气刺激、机械性刺激或化学刺激。

在2008年和200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曾对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和西安市6个城市和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沈阳和重庆8个市农村地区的居民做了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20~69岁成年人共14782名,其中城市7939名,农村6843名。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进行的范围最大和人数最多的牙本质敏感流行病学现况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吹气的方法。结果显示:我国20~69岁成年人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是32.1%,其中城市居民患病率为29.7%。城市居民中,50~59岁人群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最高,为39.1%,其次为40~49岁和60~69岁组,再次为30~39岁组,最低的是20~29岁组;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分别是35.9%和23.4%;人均牙本质敏感牙数为1.43颗,最容易患病的牙位是上颌的第一前磨牙。而农村居民患病率为34.8%,其中50~59岁人群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最高,为40.6%,其次是60~69岁组,再其次是30~39岁组和40~49岁组,最低的是20~29岁组;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分别是39.4%和30.4%;人均牙本质敏感牙数为1.5颗,最容易患病的牙位也是上颌的第一前磨牙。

我国牙本质敏感患病情况

牙本质敏感

调查人数患病率(%)人均敏感牙数(颗)

城市7936 29.7 1.4

农村6843 34.8 1.5

男性7423 26.6 /

女性7359 37.5 /

总14782 32.1 1.45

(五)氟牙症的患病情况

氟牙症是指在牙发育矿化时期机体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牙釉质发育不全。氟牙症的全国性调查最近的一次是在2005年,调查标准按照Dean 指数,调查对象为氟牙症好发年龄,即12岁青少年。结果表明,12岁学生氟牙症患病率为11.7%,在氟牙症患者中,有43.6%为极轻度氟牙症(DI=1),32.5%为轻度氟牙症(DI=2),19.7%为中度氟牙症(DI=3),而重度氟牙症(DI=4)仅占4.3%。城市氟牙症患病率低于农村,男、女无差异。12岁学生社区氟牙症指数(Community Fluorosis Index, CFI)为0.25,其中城市及农村分别为0.18及0.31,城市低于农村,男女均为0.25。

全国12岁学生氟牙症患病率及分级构成比

患病率(%)

构成比(%)

DI=0 DI=0.5 DI=1 DI=2 DI=3 DI=4

城乡城9.0 84.6 6.4 4.7 2.7 1.3 0.3 乡14.3 78.8 6.9 5.5 4.7 3.3 0.8

性别男11.7 81.5 6.8 5.0 3.8 2.4 0.6 女11.7 81.8 6.5 5.2 3.7 2.2 0.5

全国11.7 81.7 6.6 5.1 3.8 2.3 0.5

(六)牙颌畸形的患病情况

牙颌畸形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不良习惯、疾病、替牙紊乱、发育异常、遗传等,导致的牙列不齐、he关系紊乱等。根据2000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对全国25932人的调查,中国大部分牙颌畸形发生在恒牙列,患病率是72.97%。其次是混合牙列,它的患病率是71.21%,儿童乳牙列的牙颌畸形患病率是51.84%。

我国牙颌畸形的患病情况

组别调查人数

正常he 错he

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

乳牙列5309 2557 48.16 2752 51.84 混合牙列10306 2967 28.79 7339 71.21 年轻恒牙列9777 2648 27.08 7129 72.97

合计25932 8172 32.18 17220 67.82

(七)牙外伤的发生情况

牙外伤是指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牙周膜损伤、牙体硬组织损伤、牙龈脱位和牙折等。

中国有19.5%的12岁学生在过去的一年有牙齿外伤的经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分别为25.1%和13.6%。在校园外发生牙外伤的比例远远高于在校园内发生的牙齿外伤,分别是73.9%和31.6%。外伤是造成中国儿童青少年前牙缺损和缺失的主要原因。

全国12岁青少年过去12个月牙外伤的经历(%)

城乡性别有牙外伤的经

牙齿外伤发生的地

校园内校园外

城男24.4 35.2 72.1

女13.4 23.8 79.8

合19.1 31.3 74.7

乡男25.7 34.2 70.9

女13.7 27.0 77.5

合19.8 31.8 73.1

合男25.1 34.7 71.4

女13.6 25.5 78.6

合19.5 31.6 73.9

(八)口腔恶性肿瘤的患病情况

口腔恶性肿瘤指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中国35~44岁年龄组人群口腔恶性肿瘤患病率为17/10万,城市人群患病率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

65~74岁年龄组人群为30/10万,城市人群患病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口腔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属于中等水平。

我国中老年人口腔恶性肿瘤检出率(1/10万)

年龄组别受检人数

恶性肿瘤

检出人数检出率(1/10万)

35~44岁城11945 3 25 乡11593 1 9

男11692 0 0

女11846 4 34

合23538 4 17 65~74岁城11699 5 43 乡11716 2 17

男11718 4 34

女11697 3 26

合23415 4 30

(九)牙齿酸蚀症的患病情况

酸蚀症是指在无细菌参与的情况下,由于接触牙面受到酸或其螯合物的化学侵蚀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的、慢性的牙体硬组织表面浅层丧失。随着近20年来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酸蚀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有所上升。近十年来各地开展了多项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酸蚀症调查,如北京、广州、成都、徐州、广西和武汉。调查结果显示:3~5岁儿童酸蚀症的患病率在4.5~12.4%,12~13岁青少年酸蚀症的患病率在22.1%~61.8%。

我国六地区儿童和青少年酸蚀症患病情况

地区调查年份受检人数(人)

患病率(%)3~5岁12~13岁

武汉20045009.3

成都200896912.4

114224.7

徐州2008121910.9

78622.1

广西20081014 4.5

北京200984461.8

广州2010149927.3(十)我国中老年人牙列情况

牙列缺失即全口牙齿全部缺失,牙列缺损即口腔中部分牙齿缺失。35~44岁中年人牙列缺失(无牙颌)率为0.06%,其中城、乡分别为0.03%及0.08%,男、女分别为0.04%及0.07%。35~44岁年龄组有牙齿缺失(除第三磨牙以外)的比例为37.0%,每人平均有29.40颗牙齿,但义齿修复率仅为11.6%,在所有佩戴义齿的受检者中,有25.4%的中年人口腔中至少有一个非正规固定桥修复体。

65~74岁老年人牙列缺失(无牙颌)率为6.8%,其中城、乡分别为5.6%、8.1%;男、女分别为6.3%、7.4%。65~74岁年龄组有牙齿缺失(除第三磨牙以外)的比例为86.1%,每人平均有20.97颗牙齿,义齿修复率仅为42.0%。在所有佩戴义齿的受检者中有24.2%

老年人口腔中至少有一个非正规固定桥修复体。

我国中老年人群牙列情况

平均存牙数牙列缺失(%)义齿修复率(%)

35~44岁城29.32 0.03 11.6 乡29.48 0.08 11.5

均29.40 0.06 11.6 65~74岁城21.98 5.60 46.6 乡19.96 8.10 37.4

均20.97 6.80 42.0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 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新增人口数量下降的现状。 依据国际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远远达到老龄化的定义,并且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在这种现状下,我国建立并完善了相关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延迟退休的政策,通过增加老年劳动力来填补年轻劳动力的缺少。 另外,男女比例失调也是我国人口的重要问题,在性别比例中,男要远远大于女。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意味着会有大量的男性单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男性的就业压力。要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首先要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促使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我们要加强教育,抵制性别歧视。政府也应当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以此控制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人口同样面临着新形势及对策。 其中,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离婚率持续攀升;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生育决定着人口的多少,而人口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要实现我国的复兴就要采取积极的人口生育政策,所以,鼓励“二孩”,是促进我国人口发展的政策保障。 其次,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要推翻“三座大山”,就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要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 总的来说,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始终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注重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也要大力提高人口的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家的制度到位,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大力的支持和积极配合响应我国的政策。

浅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文章概述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现状,分析了计划生育国策制定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过程中问题的对策:加强计划生育基层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 标签:计划生育;现状;困境;对策 尽管计生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人口过多仍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现在正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未来的人口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性和复杂性。 一、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 1、现阶段,“人口众多”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进入了低增长的时期,在未来的20年中,人口增长速度也会逐步减慢,但是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下,我国人口总量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会呈现出一个增长的态势。经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会达到14.3亿;在2023年前后,将会出现人口总量的高峰期,总数将达到14.7亿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数量过多”一直都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促进中国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对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2、老年人口数量不断上升,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自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的出生率迅速下降,人们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据统计,我国现有的老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6亿,并且会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会达到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老龄化与经济发展还具有较大的差距,使得我们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任务更加艰巨。 3、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加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目前,我国各个省份都普遍存在着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在一些偏远地区,大龄未婚男青年屡见不鲜;在乡村的校园里,男孩的比例呈明显升高趋势。出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在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在我国的农村偏远地区,这一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的偏差,由于对非医学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问题的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高中的课本中,也有关于人口迁移的描述,在世界大战期间的迁移以及工业革命时的迁移。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就有很多人口迁移过去,我们来南京上学有部分就把户口迁移过来了。这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虽然中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而这 需要广大人民的实施。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精)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003班 刘瑶(10505135)周丽(10505110)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中 国 人 口 预 测 模 型 摘 要 为了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本文是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部分人口数据为基准(其他部分数据通过网站查询得到),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数学模型得到了对于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的统计模型。对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构建了反映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率负指数函数。基于leslie 的改 进模型: (t)X B B B +(t)X A A A =t)▽n +X(t 22) -(n 3 2112) -(n 3 21 此模型考虑到了生育率的变化,并是针对总人口分布处理的,克服了leslie 模型的不足,很适合做长期预测。得到结论:人口数量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2040年,届时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为15.869亿。 关键词: 人口预测, 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 , 长期预测 一 问题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前30年高速增长和后20年低速增长两大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率进入高出生、低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时期,1950-1975年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 最高达到37‰(附录1)。70年代以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扭转,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有了明显下降,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初的33‰大幅度下降到80年代的21‰,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由6下降到2.3左右。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文化和健康水平逐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20-29岁生育旺盛人数年均超过1亿的情况下, 人口出生率依然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到2000年底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4.03‰,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7.58‰,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下降到2以下。进入90年代末期, 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国外近200年的历程。到200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亿, 成功实现了“九五”计划将人口控制在13亿的奋斗目标。 中国政府自1980年在全国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成果卓著,据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投入与效益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20年共少生2.5亿个孩子。若从70年代算起,至今至少少生3亿人口,这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同时也是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控制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问题依然十分严峻,1990-1999年每年平均净增人口约1300万,这仍然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

最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资料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而从空间上来瞧,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口分布格局上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急剧增长,中国人口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就就是最终形成的南重北轻与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

中国人口预测软件培训手册(修改)

中国人口预测软件培训手册 (CPPS) 王广州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E_mail:wangguangzhou-cpirc@https://www.doczj.com/doc/fb14968851.html,)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计财司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2002年9月

序言 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是在DOS版本基础上,在充分兼顾DOS版的延续性和现代主流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而开发新一代人口预测系统。 CPPS软件的开发和研制一方面为适应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预测和规划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为推动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决策科学化发挥辅助作用。 中文Windows版CPPS不仅在人口预测和分析功能上继承了DOS版的主要功能,而且在开发过程中试图全面提升软件的功能。使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和易于理解,使其具有: 1、易用性。CPPS通过直观、友好的界面使人口预测过程操作简单、方 便。 2、模块化。CPPS所具备的功能模块既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也可以相对独 立使用。 3、灵活性。CPPS不仅考虑与其他数据源的配合,而且可以独立进行数 据管理,提供不同数据格式的兼容和相互转换。 限于笔者的学识水平,软件和手册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用户批评指正,任何意见将对软件和手册的进一步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在本软件的开发和研制过程中,先后得到了国家计生委计财司郭震威、苏荣挂、俞华、王谦、姚宗桥等各位领导和同志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解振明、郭维明、庄亚儿、李伯华等同志也予以强有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广州 2002年10月于北京

1 软件安装/卸载 1.1 安装 安装CPPS计算机系统配置要求: 操作系统:Windows 9x/me/NT/2000/xp;硬盘剩余空间:>=50M;显示分辨率:600X800或更高。 CPPS软件安装方法比较简单。将CPPS光盘放入光驱后,安装程序自动运行,选定相应的选项即可实现软件安装。其过程如下: 第一步:安装向导准备。 图1.1 安装准备界面 第二步:版权信息。 图1.2 版权信息界面 第三步:许可协议。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人口数量及结构预测模型

基于Leslie矩阵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探讨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人口问题也是我国的根本 问题,可是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却出现老龄化严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等不良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针对近几年的人口数据做出了一些简要的分析,特别是自从2002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一定的降低,为了考虑其以后的人口发展情况,我们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对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一定的预测,并评价其合理性。 从种群的方面出发,在种群的Leslie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将整个中国的年龄按阶段分成20组,通过Leslie矩阵建立起他们的相关关系,我们以最近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控制5年内总生育率的倍数来控制每个夫妇所生孩子的个数,通过多次迭代求解,最终可得到:若我国严格采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每个夫妇仅生一个孩子,则50年后我国的人口将为5亿左右,可见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严重。 为了提出新的政策,我们通过改变其倍数关系来改变其人口的结构,我们发现当生育率为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左右,也即每个夫妇大约生2个孩子时,从人口数量来看,50年后我国的人数将在10亿左右;而从人口的结构来看,男女比例也接近于1,老少比也比较合适。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结果。关于放宽二胎政策的时间,我们通过探索两个不同总和生育率的相关人口变化情况下,发现在2015年对计划生育进行改变,其改变的内容为:在控制人口数量为10亿情况下,在最近50年里,可以对二胎政策给予一定的放宽。 在模型的检验中,在现行总和生育率与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时,我们通过增大或减小其值时,其效果都不是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就是往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的方向发展,所以,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作者:————————————————————————————————日期: 2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摘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问题涉及到人都会变得十分敏感,所以在处理关于人的问题上总是争议不断。生物伦理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而人口问题则自然成为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所有的生物伦理问题包括器官移植、转基因、克隆、人体实验等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只有让人得到基本有利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谈经济发展、医疗发展、科技发展等相关问题。人口与环境的和平共存可持续发展及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的关系警示我们:人口应当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数量,不能因为贪图国家国力及经济发展而不顾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我们应当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处理人口问题。就中国而言,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严重,资源不足这些基本问题都应该结合处理让中国人口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关键词】人口;资源;发展;和谐 目前,不少人士提出请国家放宽已经施行多年且取得不菲效果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国民目光重聚人口问题。要谈人口问题,首先要聚焦目前我过的人口现状。 一、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人口大国,至2007年7月,世界人口已达66亿,我国人口达13亿,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人口的1/5,意味着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人为中国人。我国的人口数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日本7个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1.9倍,超过非洲、拉丁美洲两大洲人口的总和。 二、新增人口多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每天净增人口3.5万人,每分钟约有30人出生。 三、农村人口多。目前,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45.68%;农村人口8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55.32%。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截至2000年11月1日,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到28%以上,年增长率为4.5%,相当于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6倍。而且,我国人口95%以上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其中,深圳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000人以上,上海为2657人,北京为823人。而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西藏每平方公里为2.1人,青海为7.2人,新疆为12人。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五、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男女性别比达119.92,一些省份超过13 0,严重超过自然比值104,也超过规定的预警线107。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500万——4000万左右,这是一组非常可怕的数据,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国内将有几千万男子无适龄婚配对象而打光棍。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目前仍处于人口众多的阶段。主张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基本是担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迟缓和其他个人因素。但我认为,中国目前没有放宽政策的需要。首先,中国人口数量目前仍然十分庞大,但资源储量及利用前景却不容乐观。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人口问题,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进而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宏观对策。 关键词:人口;人口问题;持续发展 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层属性。从各种因素的地位看,人既是人地相关系统中的主体,又是环境和资源的组成要素。研究我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对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 (一)人口众多 国家统计局1982年公布的我国总人口,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人口,全 国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93年末,我国大陆人口已达亿,比1992年净增1346万人。1949年末到1993年末的44年间,我国大陆总人口翻了一番多,目前已超过12亿人。 (二)绝对增长量大 我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1930年出生率为38‰,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仅5‰;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如1965年出生率为‰,死亡率为‰,自然增长率为‰;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由于70年代末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人们生育意识的变化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这一阶段中,1985年出生率为‰, 死亡率为‰,自然增长率为‰。1993年出生率为‰,死亡率为‰,自然增长率为‰。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发达国家为6‰,发展中国家为20‰。但由于中国 人口基数大,育龄人口和将要进入育龄的人口比重大,我国人口的绝对增长量仍 然是相当大的。 (三)地区分布不均 胡焕庸1935年根据当时创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清楚地表现出东半部人口十分稠密,西半部人口十分稀疏,两者之间明显地看出有一条 人口分界线。这条线的东北端起于当时黑龙江省的瑷珲(现称黑河),以此向西南划一条直线直达云南省的腾冲。当时把这条线称作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当时计算,这条线以东的中国东半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 国的96%;而这条线以西的西半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到 80年代,胡焕庸利用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重新计算了这条线东西两侧的人口

[整理]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作者:翟振武 在人口的变化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最引人注目。从1973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直接目的就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翟振武减缓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如今,经过千千万万计划生育干部的艰苦努力,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惯性,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作为生育率下降的后果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却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无论是人口总量的继续扩大,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未来的中国都是严峻的挑战。而且,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老龄化还是一对矛盾。人口数量控制越严格,人口老龄化速度越快,老龄化状况越严重。如果放弃人口控制政策,令生育率反弹和上升,人口总量虽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会因此而减慢。面对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我们该如何清醒地认识这对矛盾,明智地选择应对政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1人口总量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多家单位的预测,即使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的话,中国人口的增长还要持续40年左右,到2040年达到高峰值15.4亿左右,才能实现零增长及负增长(见表1)。也就是说,尽管资源在短缺,环境在恶化,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压力在21世纪的前40年,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中国大陆人口总量还要在现有规模上再增加近3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口总量预测的假定条件之一是生育率长期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1.86左右)。这是一个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条件下的预测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作为衡量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我们看到,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左右,中国刚刚跨入老龄社会的门槛。以后,这个比例呈加速上升状态。2010年为8.38%,比2000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而到2030年以后,老龄人口比例在10年内提高近7个百分点,从2030年的14%快速上升到2040年的20.9%。在全社会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近9000万人上升到2040年的2.9亿人。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1.6亿)的2倍。以致近年来,“中国将成为国际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

浅谈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

浅谈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人口数量这个概念对中国人口政策及中国人口现状的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中国人口政策应该如何调整。 关键词:人口政策人口现状政策调整 前言 在我的认知里,对于中国的人口,周遭的人似乎一直在强调“中国的人口太多了!”,“中国的土地就要承受不住中国人口的增加了!”等等。特别是今年十一黄金周电视报道的各大旅游景区出现的游客“井喷”现象,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人口实在太多了”。但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表达:“中国人口面临严重下滑趋势”。有专家表示,如果中国的人口继续现在1.18的生育率,那么中国人口将在2018年呈现负增长,到2100年只有4.6亿人,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呀!所以我认为,中国现阶段应该果断调整人口政策。一中国人口政策 中国自7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实行以计划生育为主的人口政策。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20世纪70年代,中国正式提出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或者称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的口号,是一种指导性的减缓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从数量上看,其政策是以更替水平为界;从时间上看,其政策是以有利于妇女生殖健康与优生的第一孩晚育、第二孩生育间隔够4年为条件。到1979年,更改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4年又调整为允许有实际困难的家庭(主要是第一胎生女孩的夫妇)可以生育第二胎,直到如今的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么多年来这个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为主调的人口发展战略没有改变。由于大多数人只生育一个孩子,这不仅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而且是促使人口尽快负增长,因而实际上是压缩人口规模的战略。 但是,我认为,这种政策是存在很大漏洞的,看看中国人口现状就知道了。二中国人口现状 我认为,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中国人口在未来严重削减。这个我深有体会,因为就是由于计划生育,直接害死了我好几个兄弟姐妹。而不久前,陕西省镇平县发生的怀孕七个多月的产妇冯建梅被计划生育人员强制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摘要:本文根据中国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不同阶段人口从 1990年到2010年间的人口所占比例,利用matlab数据拟合,建立线性增长模型,并对202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总数进行预测,得出人口总数为140536万,人口老龄化加剧。 关键字:人口预测年龄结构老龄化 matlab excel 拟合 问题重述 根据中国1990年到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情况(如下表),建立线性模型,并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同时画出拟合效果的图形。 199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 表1990到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万) 模型分析 根据所给的数据,我们借助excel首先作出图进行观察分析:(如下图)

模型建立 模型一:线性增长模型。(即为y=ax+b模型) 1、模型假设: 忽略环境对人口的影响,假设人口无限增长,人口增长率是恒变量。 2、模型变量和函数定义: A 人口增长率; x B 初始时刻的人口数量,即:(0) 3、模型建立: 依照上面的假设和定义,我们可以构造如下模型:

这是借助EXCEL相关工具得出的公式,为使结果更一步精确,我们借助

利用MATLAB求得系数a1= —0.0063 b1=12.8012 a2= 0.0037 b2=—6.7409 a3= 0.0026 b3=—5.0677 因此模型为: Y1=—0.0063x+12.8012 Y2=0.0037x—6.7409 Y3= 0.0026 x—5.0677 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得到的a和b可以看出我们所用的方法误差较小

4、模型结果分析: 从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总数和老龄化系数会增加,老龄化程度加剧,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调整,增加0-14岁人口总数,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程度,进而优化社会结构,增加人民福利。 参考文献 [1]胡守信,李柏年.基于MATLAB的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扬启帆,康旭升,等.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于学军.《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时间:2000-4-6,中国人口信息网. 附录: 以下为所用程序部分代码: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6373 0.6306 0.6323 0.6355 0.6456 0.6664 0.6691 0.6834 0.6823 0.6867 0.7014];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 a=polyfit(x,y,1) a = 0.0037 -6.7409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0858 0.0932 0.0976 0.1059 0.1113 0.1046 0.118 0.1236 0.133 0.1401 0.1326];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 a=polyfit(x,y,1) a = 0.0026 -5.0677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2769 0.276 0.2701 0.2586 0.2431 0.229 0.2129 0.193 0.1847 0.1732 0.166];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篇1 浅谈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的影响 1.研究意义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老年社会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异军突起。老年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老年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同社会学的

最新秘密数据: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建堂: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出生人口16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0‰,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16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395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上年末下降0.0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比上年末下降0.08。 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我建议媒体朋友们关注这个数据。去年中国15-59岁或者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减少了345万人。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今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发布会公布2012年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2年劳动人口的总量2012年是9.37亿,减少了345万,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相当长时期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要高度重视这个事情。 马建堂称,感觉跟朋友们发布这么一堆数据,就担心一些很有价值的数据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你说是不是我对人口下降这个问题有忧虑,我也不否认。计划生育政策,我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来说,不一定很合适说,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人口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我们用了30年左右时间,人口增长模式就到了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少生了一两亿人,对推动我们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