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

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

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
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

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浅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严峻。然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文章针对二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做了统计,结合统计结果对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瓶颈,为解决就业困境作出贡献。

关键词:二本院校就业形势就业困境自身因素外部原因

1 当前二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人才需要时日。目前大学生不仅就业难,而且缺少择业的空间,这与我国人才结构有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前的金融危机不仅给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也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者。

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内人民关注的一个棘手问题,许多理论学家就这个问题也作了不少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是大部分只是泛泛而谈,仅仅针对所有大学生群体,并没有对这个群体进行详细划分。但是,众所周知,国内院校有重点、非重点,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等不同层次的划分,不同院校毕业的大学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呈下降趋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2、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其实进入大学时,伴随我们的就不仅是4年的学业,就业问题就已经开始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现今,招聘会上的宣传栏上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些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毕业以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也就是关于大学生好就业问题的调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2.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3.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b16541105.html, 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 作者:童丽媛,徐超群,罗坚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4期 摘要:随着欧美日等国汇率持续走低,人民币汇率不断刷新走高之势,以廉价劳动力著称的中国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企业不得不面临缩小规模、控制内需降低成本,减少岗位供给。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就业问题,已变得愈发严峻。本文从国家,高校角度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就业难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特色国情,从不同层面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关键字:就业难;产业结构;教育体制;企业用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30-02 随着近年来欧美日等国汇率持续走低,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走高之势,国内企业面临不得不收缩规模、降低成本、减少岗位供给的局面。相反,高校扩招,从1977年的27万人,不断扩招到201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达686.25万人(详见:图1)。按此发展趋势,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今后几年中,还将不断上升。我国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将变得越来越大。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977—2012年我国大学生招生规模状况如下。 图1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国家层面。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这对就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一方面,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伴随而来的矛盾就是劳动力溢出。另一方面,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同时“新兴产业”与“夕阳产业”的交替,必然造成产业的结构性的摩擦。夕阳产业企业部门的劳动力,被排挤后如不能很快地被新兴产业所吸收,便会造成大批人群失业,进一步将挤压大学生就业空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对于新增的岗位,大学生却因教学内容的滞后,无法满足其专业要求。因而就造成了结构性供求不平衡的就业困境现象。②经济差异造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就业不均衡的矛盾。因就业观问题上的择业文化及经济上的差异,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界线。而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无法调和这两种市场供需劳动力的矛盾,限制了我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城市市场劳动力明显过于饱和,而小城镇及农村市场却非常稀缺大学生。一方面,很多现实的情况诸如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另一方面,若大学生选择先暂时到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城镇小城镇及农村市场,再要想迁回到教育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简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亦日趋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了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的原因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领域单一。 ?201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虽报名门槛抬高、基层艰苦岗位增多,但仍吸引了全国141万名大学生报考,“国考”竞争比达64:1。都知道考“国考”就像买彩票一样,即便那么难,但是每年都有好多大学生挤这条“独木桥”。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求稳定的心理,他们往往对工作时间固定、双休日稳定、工作压力较少、工作环境舒适等一些岗位比较“上心”,所以找工作时挑肥拣瘦,更多的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 ?2、就业地区集中。 ?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城市,扎堆“北上广”,加剧了这些发达城市的人才过剩和大学生就业难。 ?3、就业期望偏高。 ?有的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但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 一部分看重稳定职业和理想环境及较高报酬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选择单位不切实际,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不愿去基层单位和第一线,对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苦脏累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顾。 ?4、就业稳定性差。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一次工作。而在高学历人群,这种现象更为凸显。2014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10届为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 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一( 1、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20xx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

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模板

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则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提出帮扶策略。 自 20XX 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内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的人数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点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就业认知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所持的就业态度,还包括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和行业的选择期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有 75. 8% 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内其他县市,这与高校生源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浙江省经济活跃的态势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显着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依次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但是,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工作的比例仅为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为改善和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就业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求职实践中的实际状况,通

大学生就业问题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 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高校扩招。 2.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7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2.3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2.4 教育机制的弊端。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国家方面。 3.1.1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3.1.2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要切实关心这些毕业生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基层大有作为。 3.1.3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 3.1.4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院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 3.1.5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1.7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是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3.2 教育机构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3.3 社会方面。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 3.4 大学生自身方面。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要有创新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毕业已是近在眼前,如何规划我们以后的道路,就需要我们足够多的了解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也许很多人想考研,的确考研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路,至少它可以是一个目标,让我们有奋斗的理由和信念,以至于在毕业之后有所归属。但毕业之后选择就业还是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选择就业不难,难就难在找到我们喜欢并且能够胜任的工作。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企业缺人现象也很严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要想找好工作还是需要先加强下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与其一味追寻“理想化”的工作,不如先选择一项自己能够做好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暂时稳定下来,在保障自身生存问题时也有寻求新契机的机会。等到自己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时,或许就是我们能够追寻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刻。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中会面临的问题 对面临求职择业的毕业生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能及进得到更多的就业信息。从一窍不通意义上讲,谁能拥有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将赢得择业的主动权。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毕业生就业体制处一转轨阶段,信息沟通渠道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就业信息的搜集就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就业信息不仅仅是具体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需求信息固然是重要的就业信息,但是,诸如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法规,地方制定的有关就业政策,不同部门、不同待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势头,某一个用人单位的性质、人员结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就业信息,忽视对这些信息的搜集,眼睛只盯着具体的需求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搜集得再多,也很难使你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就业信息搜集的渠道是很广泛的1、各高校的主管部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定(或指导中心),他们提供的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优势。这应该是同学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2、各级毕业就业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每年教育部都要制订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管部门也要相应地制订实施意见;国家教委各珞地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也要开展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这也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 3、各级、各类“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这类活动有的是由一

个学校或多校联合举办的,有的是一省或几省联办的,也有的是地市县单独举办,组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不仅可以直接获取许多时机还可以当场拍板,签订协议,比较简捷有效。 4、有关新闻媒介。毕业生就业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来刀引起了新闻界的普遍重视,有关就业政策、热门话题讲座招聘广告等也常有报道,还有教育部学生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以及各地人才市场报等,这些都是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5、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获取信息。本专业的教师比别人更清楚你适合到什么单位就业,而且往往在科研协作、兼职教学中与对口单位有着广泛的接触。校友大多在对口单位工作,对所在单位情况了如指掌。通过他们可以获得许多具体、准确的信息。家长和亲友对你的就业更为关心,他们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一些联系,也可以帮助提供就业信息。 6、利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或业余兼职获取信息。同学们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加强了与有关单位的联系,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便于直接掌握就业信息,如果两厢情愿,那是再好不过的机遇。 7、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就业信息。开始可以是“普遍撒网”,向你认为适合的用人单位写自荐信,确定重要目标后,通过电话预约,然后亲自登门访,这种“毛遂自荐”的方式也不失为获取就业信息、获得就业成功的途径之一。 二、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经常发生和考虑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系别:电子信息及其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10通信工程 组长:李健学号:201002030013 成员:汪静静学号:201002030006 王旭文学号:201002030023 夏娟学号:201002030026 王莹莹学号:201002030036 刘冠廷学号:201002030049 刘慧娟学号:201002030052 黄静学号:201002030057 刘书龙学号:201002030062 姚稳学号:201002030065 向祖庭学号:201002030066 时间:2012年10月28号--2012年11月03号 指导老师:刘会平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价值观工作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本、专科应届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2012年10月28号至2012年11月03号 四、调查内容: 1.学生的就业去向 2.学生的就业态度 3.关于就业指导方面 五、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回收率高达99.6%,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限选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引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家庭的稳定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近年来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人才市场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不乐观,2013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刷新,20l4年的毕业生人数72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大。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美、英等国大学生就业也不乐观,青年人就业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就业形势、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都有。 (一)从统计方面看,社会人才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差距较大,

未能落实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20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300万,每年将会有300万多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估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人才需求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人员过剩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的大环境联系密切,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数量不匹配的特点。10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力度加大,大学生数量增加走高,加上毕业时间、就业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应。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所下降,随毕业生数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由630万增加到了729万,6年里,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从地域视角看,随着国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大量出台,二线、三线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将逐步增强 近几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移民在一线城市的增加速度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房价上涨等造成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大量“西部开发、中部掘起’’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一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济规模、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显着增强。 (三)从就业产业结构视角看,三大产业的就业空间各有优势,战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是有目共睹的,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早日成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速度和前途。所以,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反映了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过剩,也反映出高校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社会就业机制不完善、就业市场不健全、就业观念滞后、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指导等问题。本文拟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作一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面临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有关。目前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共有2000余所,在校学生约2100万。据教育部门的统计,现今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左右,还没有计算历年累计下来未就业学生人数。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富余人员下岗分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等等,都使大学生面临一个不宽松的劳动力市场,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 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盲目择业现象严重。 (三) 毕业生就业整体结构性矛质突出。

(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限制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及实习环节上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加之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部分毕业生掌握的知识仍然停留在书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五)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不少高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使得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人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在人才培养中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现象,使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活动,加强就业实践环节。比如开展“模拟求职演练”、举办“挑战杯”科技竞赛、营销大赛等活动。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师资力量,从实际出发,开设实用性较强、社会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专业。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展露头角,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 教育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就业观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让大学生破除到国企、事业单位端“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及解决方法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及解决方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公民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同以往相比,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是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的岗位需求增长速度,学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学生的自我思想观念等因素,导致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本文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社会需求增长速率远低于大学生毕业求职比率。 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及求职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当前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工作岗位短时间内不会大量增多,甚至不变或者减少,导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供大于求的现实普遍存在于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据18年最新数据显示,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行业的录取率不足10%。 (二)当今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普遍存在缺陷。 受家庭教育、学校教学水平、社会经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在大学阶段,学习与生活习惯差,临近毕业期间,盲目跟风,加入考研大军,但近年来,各个高校保研人数逐年增加,人数比例,相比考研录取率大大提高,不少人因考研失败而被迫找工作,进一步冲击就业市场。 (三)当今大学生求职结果两极分化严重。 18年校招开启以来,在应届毕业生中,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习及校园活动经历丰富的学生往往拿着十几个offer,并在其中苦于选择,而在校期间逃课、打游戏以及不参与学校活动与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往往被企业拒于大门之外。 (四)当今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准备不充分。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优秀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大大加强,许多企业在六七月份就开启了网申、校园宣讲等校招活动,提前招揽人才。“金九银十”的时间大大提前,许多应届毕业生对于就业信息收集不充分,相关高校的校招启动工作时间落后,导致部分学生错过心仪企业。同时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在面试、交谈以及薪资探讨等方面,对自己期望过高,造成了好的企业去不了,差一点的企业看不上的现状。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学生求职技巧匮乏。 许多应届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实习工作经验,求职技巧不熟练,在面试期间不能及时的摆正心态,补充自身不足,造成了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二)求职渠道有限。 受地区、学校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合适的渠道去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同时校园招聘中许多企业多针对本地大学生进行招生,导致学生意向工作地点与企业要求不符,造成就业困难。 (三)专业不对口。 当今大学生在入学期间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对于专业的选择具有盲目性、跟风性、随意性,导致毕业时,热门专业选择的人数过多,就业竞争激烈,冷门专业找不到相关行业工作。 (四)劣质企业过于剥削新人利益。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1、高校扩招。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3、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4、教育机制的弊端。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